Writing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Why

一个人的思想就像是一座冰山,自己能意识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其它大部分都埋在脑海深处,只有通过思考和写作,才能把它们发掘出来。
– David Perell

写作是你对自己思想的研究和开发。
– David Perell

新手作家追求写得聪明,专业作家追求写得清晰,大师追求引起读者灵魂的共鸣。
David Perell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条通向自身的道路。每个人的真正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社会角色的懦弱伪装,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德国作家黑塞的小说《德米安》

软件项目和其他工程项目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项目执行期间可能发生重大变更。举例来说,如果你正在建造一架民航飞机,没人会在造到一半时告诉你,他们希望这架飞机能够飞出大气层,进入太空。但在软件项目中,这是可能的,IT 公司的特点就是业务逻辑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你建造的东西会飞,那么需求方就会觉得,它应该能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 《复杂项目 101

Who cares.
除了你妈妈,谁在乎你干了什么?有事儿应该直接说事儿,别说你“怎么想起来这个事儿”。如果那个电影好,你就直接说那个电影好,没必要说你是在什么情况下看的那个电影 —— 除非你看电影的那个特定经历让你产生了什么极其特殊的情绪反应。
这不是流水账不流水账的问题,这是分不清写文章和写日记的区别。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你有什么心路历程随便写 —— 但是你别拿出来给人看。文章,一定是写给读者的 —— 应该时刻注意,你的下一句话,人家感不感兴趣。
罗胖发明了「知识服务」这个概念,意思是你写这东西得是给人家提供服务,人家才会愿意掏钱看。现在我的感想是在这个垃圾信息过剩的时代,只要是公开发表的东西,都应该有这个服务意识。你胆敢占用别人的注意力,就得给人服务。
文章不是写给你自己的。不是让你过瘾、练手、发泄、炫耀、摆谱、刷存在感用的。现代的文章必须是写给读者的。
不过这一讲不是说写文章。我要说的是,这个「对象感错位」,是公共传播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朱学恒:我翻译《魔戒》的故事

当年,我在奥美公关快要离职了,只剩最后几个月。我看到一个报道,新线影业投资3亿美元,要筹拍《魔戒》,找了一个新西兰很奇怪的导演彼得·杰克逊。

我觉得我可能有机会了,许多人也许会因为电影而喜欢小说《魔戒》。以前,台湾最大的出版社之一联经出版公司,曾经出过一个《魔戒》的译本,卖得超烂,一共印了3000套,几年都没卖完。封面上面写着”西方世界的《西游记》”,你觉得看到这种宣传语,你想买吗?

我写信跟联经说,我想要重新翻译这套书。我已经翻译过23本奇幻小说,像《龙枪》和《黑暗精灵》,台湾没人翻译得比我多。对方想,莫名其妙跑出来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自称台湾翻译奇幻小说最多的人,却是电机系毕业,又在公关公司工作。他根本不信。

我就说,我知道你们不相信,不觉得我能做到,但是没关系。你们前面那个版本卖得那么烂,我跟你保证,我可以让它卖得比较好。我跟你们签合同,我保证每一册都要卖过10000本,如果不到这个销售数字,我一毛钱都不要。但是,我有一个条件,销售超过10000本以后,我要拿版税。当时,台湾没有译者可以拿版税,都是拿翻译费。但是,我坚持所有我的翻译都要拿版税,因为我和我的翻译荣辱与共,一起同进退。

我还保证,年底电影上映的时候,我一定交稿,如果交不出来,你可以起诉我违约。联经同意了。

我就从奥美公关离职,专心翻译。我这时发现,翻译时间只剩下六个月。电影12月上映,当时是3月,我必须在9月份完成翻译交稿。《魔戒》总共有三册,120万字。那六个月真是痛苦死我了,一天必须要翻译6000字,如果翻不到,就会累积到第二天,这样连续180天,比马拉松还像马拉松。

我后来没有办法,这种工作真是太辛苦了。我就每天早上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跑10公里,只为了振奋自己的精神。其他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翻译。实在是太累了,如果我不去跑步,每天光是打字,我会打疯掉,你一个月要打20万字,而且里面还有古英文、精灵文、矮人语,查资料都会天翻地覆。

最后,我终于按时交稿了。但是出现一个问题,联经擅长出版,不擅长行销,只有一个行销人员,我必须全程配合行销。联经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到处办签书会。那时候多惨,没有人推销,我只好自己来,在网络上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说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奇幻小说,要出版了,我们第一次首卖会,请大家务必来,求求你。

我觉得出版社的这个主意太糟糕了,没有人知道这本书,而且之前卖很烂,居然要办首卖会。更糟糕的是,联经把首卖会安排在半夜12点,他们真是很天真的读书人,觉得《哈利·波特》可以在半夜首卖,《魔戒》也可以。我心想,哪里来的勇气啊,《魔戒》第一册是1930年代出版的,1960年代出完,距今40年了,怎么跟《哈利·波特》比啊。我那个时候也没名气,除了奇幻小说的读者,没人知道我。如果半夜12点首卖,一定没人买,出版社和其他单位都会因此丧失信心,以为我之前都在吹牛,这套书多好多好,结果根本没人买。我只好到处网上拜托。

结果,上天疼惜努力的人。首卖会的那一天,我晚上9点到了诚品书店的现场,排队的人已经从二楼排下来了,排到一楼大厅。说实话,那天我带了几千块,要是现场没有人,我就自己买20本。我心想,我的号召力原来这么大,就去跟排队的人说,谢谢谢谢,我就是朱学恒。他抬头看着我,说你谁啊。原来他们根本不是因为我来的,而是因为他们从朋友的朋友那里听说,这书很棒,一定要来首卖会。我那个时候超感动,觉得书本身吸引人,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靠我那些狗屁行销、那些唬烂。12点一到,现场300本卖光光。

那一场成功了,你以为就成功了嘛?没有,大家还是不知道这本书。后来,我又去台北国际书展签书。因为真的没有人,又去台中和高雄签书。那里的书展规模很小,小到好笑,隔壁就在卖鲍鱼。我以前没有这么厚脸皮,也讨厌演讲,但是没办法,除了我就没人可以做宣传了。还有一次,《魔戒》出版两三个月后,联经在金石堂书店5楼安排了签书会,我去了以后,时间到了,现场只有两个人,都是工作人员。

后来,《魔戒》电影三部曲一部比一部成功,还得了奥斯卡奖,书的销量也跟着水涨船高。联经不太会行销,但是有的地方很棒。第一次印刷他们就只印了9990本,因为销量低于1万本,他们一分钱也不用给我。

忽然之间,联经发现,这本书在全台湾大卖,不停地加印,还缺货。保守估计,他们因为这本书赚了3到4亿新台币。他们恐怕想不到,一个找上门自荐的无名译者,会给他们赚这么多钱。我真感谢,电影《魔戒》拍得这么好,要是拍得不好,我就完蛋了。

我离职后,整整有一年,一毛钱的收入都没有。那又怎么样?翻译《魔戒》就是我想做的事。很多人讲,你怎么敢签那样的合约,要是卖不到1万本,你怎么办!但其实,联经和我想的是不一样的东西,联经想的是这本书如果卖不动,也不会有损失。我想的是,我翻译了这本书,就算一毛钱也拿不到,将来可以跟孙子说,你爷爷当年翻译了《魔戒》,这就够了。你要知道,人生有的事情,我们做的时候是因为觉得值得,不是因为能够赚钱。只是有的时候,你做了值得的事情,就自然赚到了钱。

What

出色的写作读起来是如此自然,读者完全意识不到,作者反复修改所花费的时间。
同样地,出色的产品用起来是如此简单,用户完全意识不到,开发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David Perell

拉里·埃里森的回忆

Oracle 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在回忆录《软件战争》(Softwar)里面,回忆了他跟比尔·盖茨的一段往事。

1993年,我打电话给比尔·盖茨,讨论了一些技术问题。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并解释了我的理由。比尔说:”我考虑一下,会给你回电话。”

四小时后,比尔·盖茨回电话说:”我觉得你是对的,但是有几个地方,我还没有想通,你能解释一下 A、B 和 C 这几点吗?”

我说:”比尔,你过去四个小时内一直在考虑这个吗?”

他说,是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必须想通它,现在我们接着把它讨论清楚。

我惊呆了。他投入时间和精力,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结论我是对的,他是错的。大多数人不愿承认自己是错的,比尔毫不犹豫就这样做了。他唯一关心的就是对和错。这使得他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对手。

2、对于教育的三点思考

(1)表面上,美国人总是表现出来对教育很关心,学校暴露的各种运作问题都能上新闻媒体。但是,对于学生怎么学习、在学校里到底学到了什么,美国人却漠不关心。

David Perell 认为,其实应该反过来,需要关心的是学生是否真的学到了东西,而对于学校的各种问题倒是可以漠不关心。

(2)学生应该特别重视写作课。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作,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思考。

(3)老师们总是抱怨学生不听课,但是很少想一想,自己的讲课是否值得一听。

调性

基本概念
调性(Tonality)是调的主音和调式类别的总称,例如,以C为主音的大调式,其调性即是“C大调”,以a为主音的小调式,其调性就是“a小调”等。以此类推,一般音乐中主要有24个调性。
调性(Tonality)简单的讲就是24个大小调。然而这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我们应该对音阶要有所认识。基本上西洋音乐是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大家从五线谱上就可以了解,音符照着线与间的顺序排列,所得到的便只有C,D,E,F,G,A,B七个不同的音名。然而之前曾提到一般所使用的共有十二个不同的音,那是因为以上七个音,其音与音之间的音程距离并非都是半音。以C大调为例,C、D、E、F、G、A、B、C的排列除E、F与B、C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余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

几个音(一般不超过七个,不少于三个)按照一定的关系(高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的关系等)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体系,并以某一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做“调式”。

这里面说的“一定的关系”,我解释一下,就是按照十二平均律排列的1 2 3 4 5 6 7 。即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的关系
举例:C调 C D E F G A B C
D调 D E #F G A B #C D
调性 即调的全面含义。包括主音高度与调式类别。某种情况下,调又有主音高度的含义。

大家要知道艺术音乐从巴洛克时期,绝大部分的创作是以调性音乐为主。现代音乐中虽然有无调性音乐(atonal music)的产生,但基本上大家还是习惯接受调性音乐。而流行音乐更是仍无法跳脱调性音乐的规范。

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例来说,一个人从家中出去,不论去多远的地方、或是要离开多久,最后总应该再回到家里。调性音乐中每个调子里最重要的便是主音(tonic),乐曲通常由主音或主和弦开始,结束时又将回到主音或主和弦。此种模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使音乐进行具有强烈的方向感。

这种方向感的来源就在于音阶的排列上。我们称二音符间的距离为音程,如果一个音阶里各音符间的音程相同,也就可以说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一样,没有亲疏之分。如此便缺乏一种趋势,自然也没有进行的方向可言。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大小调中那二组半音音程位置的重要性。以下将音阶中各音名称顺序列出:主音(tonic)、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属音(subdominant)、属音(dominant)、下中音(submediant)、导音(leading tone)。

由此可知十二个音各自能成为一个调的主音,如此将得到十二个大调与十二个小调,总共便是所称的二十四个大小调。

做一个有调性的人

调性最初是一个音乐的概念,比如C大调、A小调。后来,很多领域都强调起调性来,比如品牌要有调性、文案要有调性等等。到底什么是调性?简单地说,调性就是个性与风格。

一个人有调性,指的就是你从千万人当中一眼就能认出他来。

做人应当有调性。没有调性的人面目永远是模糊的,即便他在你的朋友圈里,你也很难想得起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有调性的人,即便是行走在黑夜里,他的影子也要比别人大上两倍。有调性的人善于彰显自我,即使不开口,你也能够听到他的声音。有调性的人更有人格魅力,他不去刻意伪装,却能将志同道合的人凝聚在一起。

调性不是调门,调门高的人,未必就有调性。调性不是调调,那些凡事穷讲究、爱拿捏的人,未必就有调性。

调性是一曲个性鲜明的音乐,让人闻弦歌而知雅意。

How

为了提炼出一个清晰的观点,我需要充足的睡眠、贪婪地阅读、修炼者一样地冥想、不跟任何人解释我在干嘛。
– 纳西姆·塔莱布(Nassim Taleb),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用读的方法来解决写的问题,用说的方法来解决听的问题。
——IPCreator

写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发散和收敛。在发散阶段,你自由地探索新想法;在收敛阶段,你变得专注,将想法尽量简化,以便将其发布。我最喜欢的一句写作格言:收集点,然后连接点。
– David Perell

海因莱因的五条写作规则

著名的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 Heinlein),给有志于写作的年轻人,传授过五条写作规则,帮助他们入门。

我觉得这些规则,不仅适用于作家,也同样适用于程序员。

规则一:你必须动手写

听起来很明显,是吗?但是,很多人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真的动手写任何东西。成为作家的唯一途径是将自己放在键盘前,开始工作。

规则二:完成草稿

你开始写的前几页,可能很糟糕,你可能会想将它们扔掉。不要这样做,继续下去把草稿写完。一旦有了初稿,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你会惊讶地发现,哪些是有用的部分,哪些是没用的部分。

规则三:不要无休止地修改

你应该不断修改你的草稿,但是一旦发现,修改后的效果没有比原来有太大的提升,就应该结束修改了。有句老话说,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只会被放弃。你要学习到了某个点,不再对这个作品投入时间。

规则四:你必须将作品推向市场

写完之后,放在书桌上是没有用的。即使你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应该把作品发布出去,看看外界的反应。不要胆怯,没有发表过的作品,等于没有写。

规则五:你必须努力推广作品,直到售出为止

一个事实是,你的作品几乎肯定会被拒绝,最大的可能是根本没有反响。不要为这种事情烦恼,很多伟大的作家都收过很多拒稿信。如果那些拒绝当中包含你认为不错的建议,请修改你的作品,然后再次发布。如果得不到什么建议,那就转向其他市场发布。你要坚持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作品。

最后,不管上一部作品得到什么样的成绩,你开始准备下一部作品。

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经常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清晰地说出来,让别人记住你要表达的意思?

请看下面这段话,你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吗?

修改一下,是不是效果好了很多。

这里不是推荐大家使用问答体,而是想要展示两个小技巧,可以快速提升表达效果。

(1)拆分。 内容尽量拆分成一系列简短而明确的小观点,粒度要细到每个观点都可以让人快速地、一目了然地领会。 (2)反复。 开头的几点用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然后进入核心部分时,采用各种形式反复展示,就是翻来覆去地讲,力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只要用好这两个小技巧,一定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你一点一点地展示,让别人跟得上你。即使他们没有跟你一直走到底,只看了一半,也好于一点没看进去。

如何用日记提升写作能力?

工作日记、读书心得和特殊经历的记录,是比随意记流水账更能提升自己的练习。写日记要学会过滤值得写的内容,带着目的去写,还要真实记录。

写好日记的第一要素是 “写什么”,比“怎么写” 更重要。根据我从中学开始长期写日记的经验,以下三类内容非常值得写,却又是很多人忽视的。它们分别是:工作日记、读书心得和特殊的经历

第一类:工作日记

在历史上,很多大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有详细的工作日记,这些工作日记能够成为维护自己发明权和各种利益的证据。
在电话的发明上,曾经发生过亚历山大 · 贝尔和格雷关于发明权的争议,这场官司一直打到美国的最高法院。最终贝尔获胜了。
虽然一些传记作家和媒体人总是喜欢把这种事情戏剧化,把贝尔获胜的原因归结于他的岳父(也是合伙人)哈伯德,比格雷早了几个小时将贝尔的专利申请送到了专利局,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因为在美国,只要有证据表明某个人更早想到并实施了这项发明,即便他提交发明的时间晚了一些,也依然有可能获得发明权。

另一方面,如果发明权的判定能够简单到只比较提交专利时间即可的话,这场官司也没有什么好打的,地方法院直接判贝尔获胜就可以了,用不着打好几年,打到最高法院。
事实上,贝尔最后赢得官司,是由于他提交了完整的工作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每一天的研究进程,而且贝尓还保留了一些格雷给他的书信,在书信中显示格雷承认贝尔对电话技术的贡献。

我在 Google 工作时也有一个习惯,会把一些重要的想法写下来,在和同事讨论后,请他们在我的工作日记旁签个字,将来我们一同申请专利时,这就是在某天形成最初想法的证据。
当然,工作日记更大的作用是在总结得失

我在工作中,会时不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卡壳卡在那里,有些问题是自己花了很长时间慢慢解决的,有些是请人指点一下很快解决的。
我们通常在解决了这些问题的时候,觉得自己学会了,掌握了,下次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但是,大部分时候,真到了下次,我们可能怎么也想不起来上次是怎么做的,结果又花了很多时间再来一次。
后来我就学乖了,但凡遇到这种情况,都随手记录下来,周末的时候把有价值的内容整理出来。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节省很多时间。
有些时候,用 Photoshop 把一张照片处理得很漂亮,都值得把处理的步骤记录下来,否则下次未必能重复原来的结果。
记好工作日记,既是为了让自己同样的错误不犯两遍,更是为了不断积累成功经验。

第二类:读书的心得和收获

我们在前面讲到阅读时,希望通过阅读获得三个层面的收获:对全书轮廓的了解、对里面一些细节或者知识点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在写作上技巧和手法的了解。
这些收获除非印象特别深刻,否则会像狗熊掰棒子,学了新的忘掉旧的,因此就需要记下来。
读了书,把自己的收获和想法写下来,过了一遍脑子,才能更好地变成自己的东西。
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写出来的另一个目的,是防止记住一堆似是而非的信息。

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在 17-24 岁达到高峰,25 岁之后会下降,理解力的发展曲线会延后 5 年,也就是说在 30 岁之后也会下降。

人们通常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对事情的了解有所增加,但是由于遗忘的作用,很多记忆会逐渐变得似是而非,这种印象有时比完全不知道更有害,因为它会让人变得自以为是和固执。
如果人对一件事没有经验,他不会对此自负,但是有过经验又忘了一大半,这就比较麻烦,因为会把错误记忆当成正确的经验。因此将自己当时的想法写出来,在写的同时脑子会思考,记忆会加深,即便记不住,也有日记可查阅。
很多作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样他们在需要使用某些素材时,有案可查,不会抓瞎,更不会把记忆不准确、似是而非的东西写到书里。

第三类:对特殊经历的感受,特别是失败的经历

记下失败,是以防自己好了伤疤忘了痛。

很多人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很多次,一个原因是尽管脑子把事情记住了,但是会把感受给忘了,这是我们的天性。但是这种保护自身的本能,会让人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自己炒原油期货不仅输掉了本金,而且欠了一屁股的债,自己当时可能后悔不已,连死的心都有了。但是两年后依然会再去做同样的事情,因为那种想求死的感受早就没了。
类似地,很多人在感情上同样的错误犯很多遍,每一次都是切肤之痛,但是下一次还会再犯。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人才容易做到不二过。
说完日记可以写什么,我们接着说说这类日记怎么写。我把它总结为三个要点。

首先,要过滤出哪些值得写。

如果觉得值得写的内容太多,那么,给自己限定半小时时间,找到最重要的。有了这种本事,写作文时就能找到最重要的点,而不是写很长,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我大约从初中开始写日记,到了高中时比较认真地坚持写,曾经有大约两年时间一天不落地写。
高中和初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从高中开始我每天找一件最值得写的事情写,它可以是读书的收获、自己经历的好事或者坏事、自己的想法,每次只写一件事。
此外,到了高中我会刻意将写日记作为语文练习。
比如学到了某个词的用法、某一种描述现象的手法、某一种行文的结构,都不妨用日记练习一下,但每一次只练习一个技巧。
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新的习作是否读起来比过去更吸引人。各种技巧练习熟了,以后真到了要写邮件时,要做报告时,那些技巧就手到擒来了。
为了达到练习写作的目的,最好努力做到表达清晰、行文流畅、准确用词,不要因为只是自己阅读就错别字满篇,文法乱七八糟。

其次,要带着目的写。

虽然后来我做不到每天写,但总的来讲能坚持下来,直到我离开学校。
再往后,经常性地总结自己的工作会占日记的大部分。除了每天记录的内容,我每周还会用一两个段落做概括总结。
那些总结出来的内容都是将来写论文、申请专利、写书、做报告的素材。甚至有时为了将来写作方便,我会将一部分总结直接按照论文或者书中段落的形式写出来,而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看得懂的形式。
因此我过去做研究时,每过一段时间自然就有一篇论文出来,做产品时,专利的申请会随着工作自然开展起来,不会是额外的负担。
每到周末做一个总结,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发现自己的时间管理漏洞。
比如我当学生时,就发现 12 月份班级的活动、文艺演出、过元旦等等,其实严重挤压了读书的时间。到了工作时,从 11 月底到阳历新年,也会有很多时间都花在了杂事上。
但是因为忙,所以之前不会察觉。如果周末做个总结,就会发现问题。

最后,日记要真实。

不论是对客观对象的描写,还是自己想法的记录,都要追求真实。
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即便有写进公开文稿中不合适内容和想法,记在日记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文饰。
比如你对某一个人的看法,后来改变了,如果你记录下来你产生最初想法的原因,事后就会发现自己为什么看人有片面性。这样日记就成为了一面镜子,可以不断校正自己的想法。如果一开始写的内容是文饰过的,回头自己再读,不会有什么价值。
此外,很多事情对自己心里的触动,我们未必会说出来,但不妨真实地写下来。这样,将来如果真的需要对某一类事情发表看法,那些看法也是自己深思熟虑过的。

如何写好工作邮件?

写好一封工作邮件,最重要的还不是怎么写,而是什么该写,什么不能写。我把它们总结为 “三写四不写”。

擅长写工作邮件,对人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有很多大臣,能够做到位极人臣,主要是奏章和来往批复的文件写得好。

重要的备忘、通知和需要留底的话,最好通过工作邮件传递。
写好工作邮件,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尽量一封邮件只讲一件事情,还要注意视收件人的不同,来决定自己的主观表达。

不想留底的不要写;没有深思熟虑的不要写;负面的东西不要写,特别是气话;一次讲不清,需要反复讨论才能搞清楚的事情不要写。

  1. 不想留底的不要写
    这倒不完全是为了将来赖账,而是有些东西根本不能留底。比如:讨论涉及到法律结果的问题。千万不能用工作邮件讨论:“如果我们这么做,是否会侵权,是否会违法”等等。这种文字将来到了法庭上,就会被认作 “明知故犯” 的证据。

  2. 没有深思熟虑的不要写
    很多人想问题没有想清楚,就通过邮件的方式说出去了。当想清楚之后觉得不妥时,改变想法吧,怕人说打脸,不改变吧,损失更大,两边为难。

  3. 负面的东西不要写,特别是气话。
    比如:一些人没有得到领导提拔,没有跟客户达成交易,写邮件撒气。这不仅没有帮助,还授人以柄。如果当面吵架过后后悔了,最坏情况是道个歉,还有挽回余地。留下书面的文字总在提醒别人一些不愉快的经历。

  4. 一次讲不清,需反复讨论才能搞清楚的事情不要写
    不是说完全不能写,而是用写邮件的方式讨论这种问题效率太低,邮件里讨论来讨论去,既浪费时间,又增加误解。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当面讲,不行就电话讲。最后,如果有了一致的认识作为总结,可以写几行字做个记录。

明确了哪些不该写之后,写之前想一想,可能一多半的邮件就可以省去不写。咱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写好那些该写的。下面三条,是工作中尤其该写的:

  1. 重要的、需要留底的话

比如:你的老板承诺你做完这个项目就提拔你,他或许当时真的是在认真考虑这件事,但是真等到你做完了,可能过去半年时间了,单位的情况发生了些许变化。他可能在考虑提拔别人,可能那一年名额有限,总之他对你的口头承诺恐怕要泡汤。如果你去问他,两个人口说无凭,你只要认倒霉了。

对于这种情况,即便事先说好了,也要留下书面文字。

比较好的做法是,在你们谈完话之后,你以感谢他的名义写一封邮件给他。在邮件中不妨这么说:

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我,而且承诺在完成任务后提拔我。我一定努力完成好任务,不辜负您的期望和栽培。
这时只要老板没有说 “我没有打算提拔你” 这样的话,他就是默认了你说的一切。

类似地,很多人在求职时谋求的是比较高的职位,但是拿到的 offer 却是相对低的,对方给出一个理由,比如:我们有三个月的见习期,这中间如果没有问题,我们会给你那个你想要的高一级的职位,你就放心来吧。

这时你不妨直接给对方负责人写一封邮件,可以这样讲——

根据我们电话里的沟通,我的理解是目前给我的部门经理一职,只是前三个月试用期的职位,三个月后只要我还在单位里,正式的职位是部门总监一职,请确认我的理解是正确的。
这时他们希望你去,一定会确认,如果不肯确认,你也就不用去了。由于这时你还没有去,是他们求你,说话态度要明确,表达要清晰。不要像前面和老板说话那么委婉客气。

类似地,自己有什么值得讲的成就,也要写出来。

重要的谈话,我通常会以邮件的方式确认并打印保留。

工作关系不可能总是在蜜月期,做这样的记录有几次确实保障了我在单位的权益。

  1. 必须写而大家又懒得写的备忘

在一个规范的单位里,部门里开一个会之后,应该发一份备忘录,告诉大家会上都讨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结论、哪些议题没有结论,等等。
这件事大家常常懒得做,因为毕竟写上千字的备忘录需要花点时间,结果第二次开会,发现前一次开会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这时候,不妨主动要求自己承担起这个任务。这有两个好处:

第一,让部门里的人关注自己,特别是上级,他们其实需要这样一份留底的书面材料;
第二,站在整个部门的角度想问题。如果一个人真想被提升,想管理更大的部门,就要从做这种事情开始,才会学会管理,才会有全局观。

我过去组里有一位年轻的同事,今天是中国某个最成功电商公司的创始人,他管理经验的积累,就是从写这样的邮件开始的。

  1. 重要的通知和安排

上级正式通知下级一件事情,比如提升、调岗、新的工作安排等等,不能发微信或者口头通知一下,即使口头通知了,也需要有个用书面文字再说一遍。
反过来,下面的人要接受什么任命或者工作安排,也需要书面表达。同事之间也是如此。

明确了该写哪些内容,接下来我们说说怎么写。

写邮件的称谓、用语,该抄送给谁,不该抄送给谁,这些最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我这里就不说了,咱们集中讨论表达自己、影响别人的技巧。我们分为四个要点:

  1. 简要清晰地说明邮件目的

用书面文字进行沟通,必须清晰地把自己发邮件的目的说清楚,比如:“你能不能推荐我这次晋升” “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实验数据”,或者 “我建议你去找某某机构,了解如下信息,然后做如下工作” 等等。
虽然我们前面讲了很多一般性的写作技巧,比如:如何制造悬念等等,但这些都不适合写工作邮件。
很多人读邮件通常是扫一眼内容,看不到自己觉得特别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就把它扔到一边回头再看,但其实回头也不会看。不信你看看自己的邮箱里,没有读的邮件是否超过 1000 个。
顺便说一句,为了保证你的邮件能够在第一时间被读到,最好不要下班前发邮件,那样通常你的邮件会被埋在一大堆其他邮件中。
我一般会从侧面了解一下我的上司看邮件的习惯,然后在他通常看邮件的时间发给他。

  1. 一封邮件讲一件事

一封邮件最好只讲一件事,如果是好几件事,就用多封邮件。
这个原则对邮件来讲至关重要,但很多人意识不到,这是由我们今天的工作方式决定的。
你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常会有人从中间加入某一个话题的讨论,或者需要把邮件转发给第三方。
如果一封邮件讨论了三个话题,加入进来的人只是参加第二个话题的讨论,第一和第三个话题的内容让他看到就是多余。
站在主管的角度想,如果一个部门里不少人围绕着某封邮件讨论,那是很花时间的事情,这时要讨论的内容越聚焦越好。
如果一封邮件有好多主题,大家难免会扯到其他主题上,造成不必要的发散。最后如果工作邮件经常需要保留,每一个主题一封邮件也更便于管理和查找。

  1. 主观感受对表达要视收件人而定

有些邮件中需要表达自己主观的感受,有些则不能。
如果收件人是一个人,或者是一群利益一致的人,可以加入主观的感受。
比如你给门部门下属写邮件,你可以写:亲爱的 xx 部门同仁们,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们如何通力合作,如何克服各种困难,现在取得了何等的成绩,你是如何喜悦等等 。
虽然收信人是很多人,你其实相当于在一对一地表述自己。
但是如果你在协调两个部门的关系,就应该避免加入主观感受。

比如你对 A 部门人讲,我们过去合作得很好,你们特别够意思,我一直心存感激,等等,说了一大堆套近乎的话,现在也请你像对待我一样对待 B 部门。
A 部门的人收到邮件,不会因为过去对你好就需要同样对 B 部门的人好;反过来,B 部门的人会想,你和 A 部门关系那么好,会不会偏向于 A 部门。
这种时候,能促成两个部门合作的是它们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你的情感。因此这种时候用利益打动,比情感更有效。

总的来讲,一对一邮件,可以代入主观色彩,使得工作关系不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对多的邮件,就少引入主观看法,做到客观公正。

如何写好一篇报告?

能够写好报告,是一个人职业上升很必要的高级技能。

报告的种类很多,我们主要讨论综述报告和研究报告的写作。

最典型的综述报告是政府工作报告,或者是像巴菲特每年给股东公开信那样的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报告;典型的研究报告是高盛等公司对某家上市公司的评述报告。

别觉得这种报告离你太远,公司 CEO 在年度业务会上作的报告,本质上就是综述报告,而我们写个行业趋势报告或者竞品分析报告,则类似于研究报告。

先说说综述报告,越是高层管理者,越会需要写这种类型的报告。我会拿论文跟它对照着来讲。

  1. 综述报告要关注不同水平的读者

论文的读者群是同行,但是报告的读者可能是外行,而且通常外行比内行多。
这里我们要说明一点,如果你在单位里作报告,在小组内讲自己的工作细节,这其实属于宣读论文,不是作综述报告。
如果你是一个总监,代表部门给全公司作一个报告,或者出去给媒体作一个宣讲,这就属于综述报告了。
综述报告,由于读者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内容上需要做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在使用概念时需要做必要的解释。如果大家读 IEEE 杂志的综述报告,会发现那些作者会用很多比喻来说明新的概念,而不是做字面上的解释。
比如在一份介绍引力波的综述报告中,讲到了人类花那么大代价发现引力波有什么意义。作者把哈勃太空望远镜看到的太空图像比喻成视觉,把引力波装置测到的波动比喻成听觉。过去人们看宇宙,虽然是明眼人,但却是聋子,现在能测引力波了,相当于有了顺风耳。
这样读者即使不懂近代物理,也会理解检测引力波的意义。这种文字在论文中完全是浪费篇幅,但是在报告中却是必要的。

  1. 综述报告要求覆盖面全

论文强调的是重点突出,而综述报告要求覆盖面要全。

比如我如果要写有关人工智能技术进展的报告,就要把目前在这个领域主要的研究工作都包括进去,不能因为我自己喜欢人脸识别,就把人工智能报告写成了人脸识别的,其他领域一带而过。
即使在学术界,如果某一位大师受一个大型学术会议的邀请,作一个综述报告,或者为某一份杂志写一个综述报告,如果只总结了他所熟悉的领域,会被认为是水平不够,而且藏了私心,不客观,以后就不会再有人请他来做这种事情了。
我过去无论是写综述报告,还是作综述报告,通常都会向相关的人发邮件,希望他们每个人提供两张 PPT,由这些内容构成报告的主体。
虽然他们的工作我也了解,但找他们要一来是为了保证报告的准确性,二来是提前告诉他们我会讲到他们的工作,没有忽略他们。当然,我可能会为了报告的完整性和可读性有所侧重,但是基本上会涵盖他们每一个人或每一个组的工作。

  1. 综述报告强调内容的对等性

这是它跟论文的第三个差别。

什么是对等性呢?就是在文中所展开的要点,都需要在同一个层次上。论文只讲一件事情,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很多文学作品,为了可读性,可以采用不对等的写法,比如我们说以一斑窥全豹,就是如此。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虽然一开始的场景是整个诺曼底登陆,但是很快镜头就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了。这就是严重不对等的写法。
但是,如果你是公司总裁的秘书,要为你的老板起草一份年底给全体员工的总结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你在总结这一年的成就时,可以把同一级别职能部门的工作一一总结,因为它们的地位是对等的;也可以按照主要任务一一总结,比如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改进内部管理、招聘人才等等,这些主要的任务也是对等的。
但是你不能把某个部门的某项研究工作,和全公司改进内部管理这两件事放到一起讲,因为它们不对等。前者是某个部门内的事情,后者是整个公司层面的事情。
报告写不好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忘记了对等性的原则,不同层次的内容放到一起写,这让听众和读者感觉非常混乱。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拿政府工作报告读一读,里面主要的内容,都是符合对等原则的。

  1. 报告不重过程,只重结论

还记得我上一讲强调过论文要把研究过程和方法写清楚吧。

比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需要讲为什么明年的 GDP 增长能做到 7%。这一点和我们等会儿要讲的研究报告也不同。一些人写综述报告是花了很多篇幅讲道理,讲为什么,其实这些内容读者并不关心。论文的可信度来自于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而综述报告的可信度来自于报告人的信誉。
每年很多人专程跑到美国小镇奥马哈,听巴菲特对于经济形势和投资的综述报告。巴菲特的报告并不会用数据给大家做分析,大家相信他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着他的信誉而去的。

一个好的综述报告,要让读者在不长的时间里对一个领域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这是综述报告的目的。和这个目的无关的细节,都可以省略掉。如果因为自己的偏好,让读者产生了片面的误解,报告写得就不算成功。

接下来我们谈谈研究报告的写作。

我这里讲的研究报告,主要指对跟自己无关的对象、事物和现象的研究结果,比如高盛关于微软公司的研究报告,或者政府的智囊机构对石油价格动荡可能产生的后果的研究。
当然,你的老板让你做的竞品分析、公司和行业调查等等,虽然读者限于单位内部,甚至只有你的几个上级,但内容上也要向研究报告看齐。

有的研究报告甚至是专门花钱请专家写的,比如某个企业请麦肯锡做管理改进建议书。

研究报告的针对性需要非常强,结论一定要清晰,不能因为怕说错话而模棱两可。出具这类报告的专业公司,通常也会有自己的行文规范。

一份研究报告,怎么才能有专业性?我归纳了四个要点:

  1. 分析要中立、客观

我们在前面讲,写论文时,再发明一次轮子的论文是没有机会发表的,你一定要找点以前人不知道的新东西发表。但是研究报告没有这个问题,而且千万不要为了新而忽视了全面性和客观性。

比如,一只基金上个季度发布对微软的研究报告,发现这家企业发展得很好,结论是大量买入。这个季度对微软的结论类似,再强调一次之前的买入结论是没有关系的。虽然这份报告和上一份可能 50% 的内容是重复的,但是没有关系,千万不要为了增加新内容,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加进去,更不要刻意标新立异,最后误导了读者。

  1. 要做好横向和纵向对比

这一点和综述报告不同,和论文有相似之处。

比如分析微软这家公司,要把它放在整个行业来分析,也要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间段来分析。比如它每年增长 10%,是不是很快呢,这要对比整个行业才能得出结论。此外,也要和它过去的发展、未来的潜力做对比。

因此,要写一篇好的研究报告,做的研究工作可能要比想象的多出一个数量级。对比一下国内不少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和麦肯锡、高盛等企业的同类报告,我发现前者在格式上比较花哨,但是缺乏后者的严谨性,特别是缺乏后者详尽的对比。

  1. 注意证据的充分性和数据规范化

我们前面讲了,非凡的结论要有非凡的证据支持,这点对于研究报告依然重要。在寻找结论时,不仅要从正面证实,而且还要找反例,看看能否证伪。
比如对比同行业中 A、B 两家对手公司,讲 A 公司最近发展很好,因为这受益于它的在线业务,于是得到结论,它应该进一步发展在线业务。
这个结论虽然看似符合逻辑,但是对于任何一个结果,可以有很多种符合逻辑的解释,如果我们认定所给出的结论最合理,那么需要否定掉其他的解释。
假如 B 公司的在线业务也发展得很好,但是整体发展却不太好,我们就不能得出 “应该进一步发展在线业务” 的结论,而需要找 A 公司发展好的其他原因。

  1. 对数据要做解读,甚至做可视化处理

在研究报告中常常会有很多数据,很多人简单地把数据放在那里,就算交差了。
研究报告的读者之所以愿意花时间读研究报告,是希望在短时间里了解结论,而不是自己花很多时间再做一次研究。因此,对数据合理的解读很重要。
不仅给第三方研究报告如此,给上级的报告也需要如此。

小结:

1
2
概括说来,综述报告要关注不同水平的读者,内容上争取全面覆盖,讲究内容对等;
而研究报告,更注重对比,注重数据和证据,还要对证据进行分析,善于写好报告,我们就变成了更专业的人。

Experience

怎样提升你的职场写作能力

发刊词

书面沟通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技能?

  1. 书面沟通的形式是什么?单向,还是双向?
    书面沟通是一种单向沟通。你写,发给他,他读;或他写,发给你,你读。这是它最大的缺陷!

没有一个正常成年人喜欢 “被通知、被命令”,大家都喜欢 “被商量、被探讨”。这意味着, 我们作为作者,要通过 “单向沟通的形式”,让读者读出 “双向沟通的幻觉”。

制造这种幻觉很重要。为什么?我们来看第二点。

  1. 判断一次沟通是不是 100 分,标准是什么?
    这个标准是: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或者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不,这只是 60 分的沟通。

我们把这件事儿办成了?这是 80 分。为什么只是 80 分,如果说这件事情是办成了,但我以后再也不想与你合作了,这就是赢了这场战役,失去了整个战争嘛,不行的。

那怎么做到 100 分呢?100 分沟通的标准是,我和你理性、感性都达成一致了。注意,感性也要求达成一致。

职场上永远不要以为把事情搞定有多么难,真正难搞定的是 “人”。哪怕是个纯技术问题,也是“人” 的作为和不作为。

  1. 达成一次 100 分沟通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是 “信任”。 信任是超越一切沟通形式、一切沟通技巧最基础的前提。

汉字的 “信”,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言,我们正常的顺序是,先相信这个人,再相信他说的话。这个顺序有可能放在每次书面沟通中吗?

没可能。很多时候,你和读者没有见过面,哪怕你们见过面,他对你的人格也不一定了解。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怎样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信息化语言,在文字上与读者建立起信任,让他在不认识你,不熟知你的前提下,直接相信你写的话。

总结一下这三个问题,书面沟通这项技能本质上就是:

作为写作者的你要用大量的信息化语言,在文字上与读者建立起信任(这是基本前提),并且,让读者通过单向沟通的形式,读出双向沟通的幻觉(这可以通过写作内容和文字表达来实现),最后,双方理性、感性都达成一致(这是 100 分沟通的衡量标准)。

我再重复一遍,书面沟通这项技能本质上就是:

作为写作者的你要用大量的信息化语言,在文字上与读者建立起信任,让读者通过单向沟通的形式,读出双向沟通的幻觉,最后双方理性、感性都达成一致。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更加困惑了?觉得职场写作更难了?

不要怕,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相信你不会再对职场写作持 “犬儒主义”,觉得写好、写不好一个样。

我曾经用这门课,在线下教授了上万名职场人士,他们反馈:

不仅会写了,而且写得更快了;
这堂写作课还帮助他们重塑了个人品牌;
他们通过写作打开了工作思维,写作为他们赢得了信任和尊重,从而,他们在公司里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职场道路开阔了。
学完这门课,你会了解到:

在写作时,有效表达只是最基本的层次,有效沟通才是终极目标。

每一次写作,并不是自己做了一次信息传递,每一次写作,你都在为读者创造一次阅读体验。

一篇好文章,不会让读者读完后困惑地问 “so what”,而是发出“wow” 的赞叹。

在接下来的 6 讲中,我会先教你写作的 “道”:也就是思想和内容;然后教你写作的 “术”,也就是文字的质感、温度。

“道”和 “术” 都重要。正确的顺序是,先学“道”,再学“术”。不讲究“道”,光追求“术”,很容易写出一堆漂亮的垃圾,也很容易写来写去绕死在同一个意思上,让自己和读者都很憋火。

咱们先谋篇布局,再润色文字;先把话写清楚了,再把它写精彩。

所以, 前两讲是基础课。 我要帮你养成正确的写作习惯——先想再写,然后删。

写之前要 “想”,想什么呢?用 TCS 三步构思法——基调、内容、结构。在基础课里,你还会学到,在看似人人都会写的邮件里,蕴藏着怎样的高级套路。

第三讲和第四讲, 我会教你怎样给文章组织结构。当需要写复杂的文案时,怎样用四大思维能力组织一个高价值的文章,并且怎样写第一段,让文章的价值最大化。

最后两讲, 我会带你润色语言,为文章锦上添花——如何写出有权威性,又有亲和力的措辞,也就是让语言有质感、有温度。

好,开始第一讲,我要帮你养成先想再写,然后再删的写作习惯。

1. 先想再写——TCS 三步构思法

首先,我要提醒你,职场写作最忌讳打开电脑就写,请你先想再写。我教你三个步骤完成构思过程, TCS,tone,content,structure——基调、内容、结构。

基调为王,七种文案的标志性语气
第一步,基调,文章以基调为 “王”。基调对了,事半功倍;基调错了,哪怕你传递的信息再重要,我也不会关注。

正确的基调能传递出文章真正的价值,也就是你的价值。职场写作可以分成四大类,那么每一类都需要传递你的什么价值呢?

第一,总结类, 写的是成绩,呈现的是你的潜力;
第二,调查报告类, 写的是调查结果,呈现的是你求实的态度;
第三,申请类, 内容是提问,呈现的是你主动的思考方式;
第四,计划类, 写的是阶段任务,呈现的是你的责任感。
如果明白了要呈现自己什么价值,那你拿捏起文章的基调来,正确的概率就会很高。

我们以常见的六种具体文案为例,探讨一下它们的标志性的基调。

  1. 年终总结,基调要求:有深度。

不要写成一份业绩的流水账——因为你的工作结果,领导在看你的总结之前就知道。可他为什么还要看?

他要读到你的分析能力;他希望你能从对工作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总结;他需要你协助他,对未来做出更正确的决定。

由此来看,年终总结不是回顾,而是行动指南。好的年终总结:

会将工作成果写出意义,会提供难得的一线经验、不同的视角;
会在罗列了贡献之后,找出问题或机遇,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或抓住这个机遇。
这就是 “有深度”。

  1. 进展汇报,基调要求:不讨教。

在进展汇报里,不能只提问题,向领导讨教,而应该给出方案,向领导汇报。讨教的公式是:您告诉我该怎么做。 汇报的公式是:我这样做,您同意吗?

这里我想提醒你,哪怕领导没有要求你写进展汇报,你也要养成定期向他汇报的习惯。

你需要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发现、关键结论、阶段性成果等小胜利,实时呈现给他,让他读出你的认真,让他看到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过程。

  1. 调查报告,基调要求:实事求是。

在收集充分的事实资料后,你的措辞是 “资料显示、数字表明”,而不是 “我认为、我估计”。这种报告才能展现事情的真相,才会有让人惊喜的收获。

  1. 请示,基调要求:有主见。

有的人这么写:

“客户投诉如下,请指示。”
不管是找领导要人、要钱,或其他任何资源,一定要有清晰的主见。

比如申请款项,你要给一个量化的标准让领导来裁决,不能模糊不清,让他无据可依、无处下手。 让他做选择题的时候,你也需要提供最佳选项。

另外, 部门主管向上级递交请示的时候,不能采用传声筒的语气。

不要写 “他们抱怨” 或“他们声称”,要写 “我注意到”“我相信我的团队会……” 这才是有担当、有主见的语气。

  1. 批复,基调要求:态度明确。

不能出现这样的措辞:“似属可行”“酌情办理”。

  1. 项目计划,基调要求:“可交付”。

不能仅仅写行为。一个项目的成功,不是行动了就可以,而是众多可交付结果的总和。

比如:“选择外部供应商”,这是写行为,改为可交付的结果:“确定外部供应商”。
又比如:“草拟消费者调查报告”,这又是写行为,改为可交付结果:“递交消费者调查报告”。
这里我再和你多说一点。最好的项目计划书,是按照 OKR 目标管理工具 来写的。O:Objective 目标,KR:Key Result 关键结果。

简单地说,计划就是由目标和关键结果构成。其中,大目标可以分解成小目标,关键结果是用来衡量这些目标有没有完成的。按照这个工具来写,你的基调自然就是可交付的结果。

以上就是构思的第一步——基调。

从 “作者逻辑” 切换到“读者逻辑”
TCS 的第二步,C:content,内容。

你意识到了吗?我们在学校里的写作,读者是教授,他读你的文章的时候是有薪水拿的。在职场上的写作,可不是这样。

职场上的读者,大多是 “甲方读者”,比如领导、客户、重要合作伙伴,等等。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义务读完你的文章,他们可以随时终止阅读。

怎么才能让这些甲方读者被你的内容吸引呢?请遵照这个原则:

先从 “作者逻辑” 切换到 “读者逻辑”,提供“所有必需信息”,然后按照“要话先说” 的顺序排列。
也就是说, 你的文章每个部分都要对读者有价值。 你写第一句话,是为了让他继续看第二句话;你写第二句话,是为了让他继续看第三句话。

举个例子,如果要写一份给投资人的商业计划书,俗称项目 BP(Business Plan)。我们先做发散思维,想一想在初次接触时,投资人需要哪些信息来判断是否对项目有信心,是否愿意投资参与该项目?然后,为这些信息排序。

我最担心你一上来就急着展示自己公司有多厉害,这是作者逻辑。没搭好台就展示自己,操之过急。相反,文章应该从分析整个行业下手,彰显市场空缺。搭建好舞台后,才有机会介绍自己。

风险投资人也是要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的。而先选择行业,再选择个体,是他规避风险的方式,是读者逻辑。

按照这个逻辑,文章怎样写呢?

第一部分,写 “项目愿景”。 也就是,你要做一件什么样的大事。

这部分需要有一句高度精炼的话,比如黄太吉的 “打造以煎饼果子为核心的中式时尚快餐连锁品牌”。

对方会问,这件事为什么值得做?于是你给出 “市场痛点”。

比如,摩拜单车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痛点。如果投资人根本不认为这是个痛点,后面一切都白写了。

再往下,是 “解决方案”。

论证的是,我们正在做的这个事业,真正能解决得了这个痛点,这把钥匙能开得了这把锁。OK, 读者表示认同。

然后,他会想,“市场潜力” 大吗?

这时,你该展示市场调查结果了, 包括市场规模、用户画像、竞品分析等等。

那他会接着问,为什么要投你们,而不是别人呢?

你要阐述自己的 “独特优势”。 包括行业经验、核心技术、牛人团队,等等。

OK, 这时读者对你有点儿感觉了。

下一部分,趁他对你有感觉的时候,拉着他一块儿画饼, 你要写 “发展规划” 了。

写清楚盈利模式和发展路径。也许你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个内容现在才写?其实投资人很有经验,他只要决定和你一块儿干,他会在后期帮你一起完善盈利模式,清晰发展路径。

最后,做 “财务分析”, 告诉他,你们缺多少钱。

为什么把融资额度放最后写呢?

你想想看,有经验的销售想把东西卖给你的时候,通常不会一上来就报价的。他们都是把商品的价值点全部讲完以后,才把价格说出来,这个时候出现的数字,会让对方觉得是个合理的数字。

至于 “退出机制”“利润分红” 这些内容,在初次接触中并不重要,它们都有谈判的空间,所以可以不写。

你看,在 “要话先说” 的顺序下,文章环环相扣,你前一部分阐述得精彩,读者才有兴趣问下一个问题,了解下一个部分。

“向下想三层”,假设变结论
好,进入构思的第三步,TCS——S,structure 结构。在你的文章里,可以用向下想三层的逻辑搭建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的塔尖,是你鲜明的观点或建议,而下面两层,是证据。

具体怎么搭建?在第 3 讲中,我会详细告诉你。现在我先给看看搭好的,刚才的商业计划书里的那些内容,我整理成了一个金字塔,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金字塔里,塔尖,你鲜明的观点或建议,是 “投钱给我们吧”。

读者自然会问:为什么?

金字塔第二层,两方面:因为有市场,因为我们强。

读者又问:有市场?——哪块市场?你们强?——强在哪里?

金字塔进入第三层的阐述。

这种顺序,让读者先读到塔尖,这样,不仅他能理解你更快,甚至认同你都更快。

因为塔尖就像一个熠熠生辉的宝石,抢先占据了他的阅读记忆,也许他会惴惴不安,也许他会兴奋不已,于是,在他接下来的阅读中,他会自己有意无意地将下面的证据与塔尖做链接,这个被说服过程由他自己来完成了。

好,这就是先想再写的 TCS 构思法。如果不这么做,文章可能会一点一点地偏离方向,最后主张模糊、脉络不明。而修改一份粗糙的文案,花费时间和力气更多。

压缩三分之一的文字
写完以后,还有一个步骤,压缩,删掉三分之一的文字。相信我,你可以做得到。 商务写作谨遵 KISS 原则:keep it short and simple。 句中不能有多余的词,段落中不能有多余的句子。

你可能会问我:文章到底是要简洁还是详实呢?

文字表达要简洁,内容提供要详实。 深度阐述和实例细节,会让文章更长,但不是冗长。“用最少的字表达最多的意思”,这是我们追求的语言审美境界。

可以用这三个方法来做到 “减无可减”:

把注水的文字压缩掉:“大概”、“一般来说”、“话说回来”,等等。
把 “在我看来、我认为、我相信” 之类的短语删掉,这是你写的文章,没有必要反复提醒读者这是你的观点。
把意思重复的句子压缩掉:相信读者是聪明人。
简洁的文字体现自律。

本讲小结
好,我们的第一讲要结束了。在这一讲中,我带你养成了先想再写,然后再删的写作习惯。

写之前,做好 TCS 三步构思——基调、内容、结构。

第一步, 基调为王,用正确的基调传递出 4 类文案的真正价值;

第二步, 内容,提供 “所有必需信息”,从“作者逻辑” 切换到“读者逻辑”,并要话先说;

第三步, 结构,用向下想三层的金字塔结构,把你的假设,变成结论,用结论去说服他人。

最后, 商务写作的 KISS 原则要求我们压缩文章,我教了你三个方法。

2. 日常邮件的高段位写法

这是基础课的第二讲。我单独用这一讲来说邮件写作,因为邮件是职场中写得最频繁,也是最受忽略的,而它的质量提升空间非常大,我要帮你升级为高段位的邮件作者。

用我的套路,你能在短短 10 分钟内,写出一封战胜 80% 同行的邮件。

下面我把邮件拆解开,从标题、开头、正文、诉求和结尾这几方面,分别阐述。

用 “呼唤你” 和“愉悦你”的标题
首先是标题,好的标题要达到呼唤你,愉悦你的效果。

比如这个标题:

《12 月 3 日的培训课程》
这种框架式标题,无法呼唤到对方。他 12 月 3 日要是已经有别的工作安排了,根本不会看邮件。

不如改为:

《12 月 3 日——学习成为有效沟通者》
这个标题更好,对方哪怕很忙,但凡他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他也会仔细看邮件,时间都是可以挤出来的嘛。

再看这个例子,如果标题是:

《5 月 12 日会议纪要》
这属于领导可看可不看的邮件,不如改为:

《5 月 12 日会后行动方案,请批示》
这样写的话,你不再是一个只会做记录的秘书,你已经向前迈出一步,做出了行动方案。

看这个例子:

《Re:Re:Re:Re: 部门会议的筹备》
这种前面有很多 Re:Re:Re: 的邮件标题你发过没有?已经讨论过很多轮的邮件,讨论话题有进一步的聚焦。

所以,你可以保留最后一个 Re: 便于以后查找,然后在前面做个正标题,就是这一轮的话题,中间用分号隔开。

不如改为:

《年度明星员工;Re: 部门会议的筹备》
分号前后两个部分位置可以互调。

这就是标题的写法。

开头三句要有温度、有重点
接下来,邮件要写开头了。

将写作目的放在开篇的前三句话中, 因为邮件的那第四句话,已经不算开头了。

根据我在不同企业收集到的邮件样本,我发现,开篇的问题往往不在于没有开门见山,而是千篇一律的机器语言风格。

沟通是需要暖场的,不要让读者每次都觉得他在和一台机器沟通。尤其是那些今生和你只有邮件缘分,没有见面缘分的读者。

请在开头用一句话写出你的个性,写出你的感性智慧。

我记得休完产假回来上班后,收到的第一封邮件,是领导发的,第一句话写的是:

“祝贺你升级为妈妈,照片上的小宝宝快乐而健康。欢迎你回到我们的队伍。”
我心里暖融融的。

后来我每封邮件的开头构思,花的时间最久。我提供一些版本供你参考:

嘿,刚刚的发言很精彩!
(这句话用在某次的电话会议之后的邮件开头)
夏天的贵州很舒爽吧。
(这句话用在对方刚刚度假回来)
我上周的年会获益匪浅,终于和你真人见到面啦。
(这句话用在参加完对方组织的年会后)
你看,都是短短的一句话。然后第二、三句马上进入主题。

“我给你发邮件,是想核实一下……”
这就是有温度、有重点的邮件开头的写法。

正文用 “三个凡是” 的格式呈现
开头写完后,正文如何展开呢?内容和格式分别有要求。

内容的要求,就是我们上一讲里提到的,TCS 三步构思法中的内容要求,还记得吗?你要提供所有必需的信息。

必需,不是你想写的,是读者需要知道的,而且是所有他需要知道的。

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读者自然会产生 “双向沟通” 的感觉——你真懂我,我要的,你都给了。

当你给领导提供某个商务餐会的信息时,如果你只说明时间、地点,那就不合格。他的所有必需信息,可能是:

他在上一个活动结束后,能否赶得上这个餐会;
如果要赶,什么方式过去最快;
餐会有没有重要嘉宾,是否值得他赶过去。
你看,这就是考察你对他人需求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格式上如何做呢?请遵守 “三个凡是”:

第一个凡是:凡是能分段就分。

你的思考以段落为单位。没有逻辑是分不出段的。同时,也不要一句话一段,这也是没有逻辑。

第二个凡是:凡是能做小标题的,就做。

小标题是路标,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同时防止他的阅读思维不要脱轨。

做小标题时,记得结构平行。我来给你举一组不合格的小标题:

现行的合同条款
协商新条款
谁签署合同
这三个小标题结构不平行,第一个是名词短语,第二个是动宾短语,第三个是句子。

怎样改呢?改成结构平行的短语。同时,我给你两个小窍门:

第一个窍门是, 小标题最好做成动宾短语,动宾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最有影响力、最有号召力的结构。

历史上留下印记的语言,都是动宾。比如同盟会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迪士尼的“制造奇迹” 等。

所以刚刚那三个小标题可以改为:

回顾先行条款
协商新条款
确定签署人
第二个小窍门是, 如果你要显得很正式,那么遇到两个字的动词,可以只保留一个字,力透纸背,更有气势。

比如:

“调整结构”,写成 “调结构”;
“夯实基础”,写成 “夯基础”;
“振兴集镇”,写成 “兴集镇”。
第三个凡是,凡是能列清单图表的,就列。

清单图表不仅对方容易阅读,还能帮作者隐藏掉啰嗦的词。所谓 “一图胜千文”,就是这个意思。

三个凡是不仅为文字创造出 “留白”,读者的眼睛需要休息,给他喘口气;而且,把你结构化的思维,视觉化给读者看到,读者表示很满意。

擅于使用三个凡是的作者,不需要借助下划线或粗黑体,就能将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以强调,这就是优雅的写作。

如果你一定要使用下划线或粗黑体,也不要同时一起使用,否则显得过于绝望,像是冲读者大喊。

最后,给你参考一份美国政府的公文。这是 1976 年和 1977 年的美国联邦税表的填表说明。孰优孰劣,一看就知道了吧。

当读者能轻轻松松找到他想读到的内容时,他更容易按照你写的去做。

这就是邮件正文的写法:内容上,提供 “所有必需信息”;格式上,做到 “三个凡是”。

立场要清晰,语气要尊重
接下来,是诉求部分。高质量的诉求,立场是清晰的,而语气是尊重的。

对比一下:

第一种写法:
请各位按时递交表格,否则刘总会责备。
第二种写法:
我期待在下午 4 点之前收到您的表格,尤其是王力和李谭谭二位。如果您实在忙不过来,请提前告知我。我会在 3:00-3:30 时段电话您,给予协助。
第一种写法,不仅立场没写清楚,连具体几点钟要都没标明,语气还强硬——“我告诉你,你小子别害我。”

而第二种写法,时间点写得清清楚楚,还将其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一点名。同时,在措词上,采取了读者乐于接受的语气。

观察出他是怎样写出尊重的语气来的吗?用了两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把句子拉长。

句子越短,越有力。如果是下行文,让下面的人无条件执行,那么可以用短句,比如 “望参照执行”。

如果是给同级的人写邮件,希望对方心甘情愿地配合你,请拉长句子,一句话甚至可以写成两句话。

过去有学员这么写:“我明天之前需要你的回复”,我告诉他,语气不对,他立刻在后面加了个 “OK?” 这也不行啊,OK 太短。

你可能是在一个愉悦的早晨,给对方写了一个商量式的 “OK?” 但你不知道对方过了一天什么日子,他可能正满怀心事地看邮件。你的“OK”,在他看来,可能是个暴风骤雨式命令的“OK”。

请记住,诉求这个部分很敏感,我们前面提到的 KISS 原则,不适用这个部分。句子太短,本身就是一种简单粗暴。

第二个技巧是,用问句把需求写出去。

会用这种方式沟通的人,越显得权力在握,越能影响到对方。比如,

不写:“我周四下午需要和你约个电话会议”,
而写:“请问周四下午你有时间做个电话会议吗?”
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诉求,是自尊度高的人群的特定习惯。他们会把它看成一种理所当然的职场礼仪,并对粗暴的表达方式产生发自内心的排斥。

积极开放的结尾,引发真正的行动
该写结尾了。很多人邮件的结尾写: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和我联系。
其实有更好的写法。如果对方对你很重要,不是他来找你,而是你找他。你应该在结尾处用心,让你积极主动的样子,被他看见。

比如:

我会每周和您更新这个项目的进程。
周一我会和您联系,看看您是否有其他问题我可以协助解决。
另外,开放式结尾人人都喜欢。

比如:

我期待能和您在电话里进一步讨论。
欢迎您的建议。
盼探讨。
邮件没有 “把他嘴堵上” 这个功能,所以,积极而开放的结尾是好结尾,它能让读者再一次产生双向沟通的幻觉,降低了你和他的信任成本。

本讲小结
那么到这儿,我们的第二讲要结束了。在这一讲中,我教给你如何用套路快速成就一封高段位的邮件。

首先, 你学会了用标题来达到 “呼唤你、愉悦你” 的效果。

接下来, 你知道了怎样用有温度、有重点的开门三句话,来加深你和读者的缘分。

写正文时, 你意识到,要提供读者所有必需信息,并用 “三个凡是” 来安排格式。

在诉求部分,你学会了两个文字处理技巧,也就是用长句子和对话式,来写出清晰的立场、尊重的语气。

在结尾处, 你了解到,积极而开放的结尾,能引发读者真正的行动。

3. 用四大思维能力构建金字塔大纲

这一讲和下一讲,我们学习怎样利用逻辑思维能力,来搭建文章。

你已经学会了 TCS 三步构思法,TCS 的 S,结构,我告诉了你,是金字塔结构。到底怎样搭建呢?在这一讲里,我教你四大思维能力。

向下想三层:展示思考的深度
第一,向下想三层。

职场写作的金字塔和学术写作的金字塔搭建的方向完全相反。

学术论文的金字塔是自下而上搭出来的,作者从几堆实验或阅读中得出几个结论,然后向上再推出一个总结论。所以做学术的人出一篇文章,要花很多时间。

职场上时间很赶,逻辑是反过来的,自上而下。

首先,抛出一个假设,也就是金字塔塔尖。
接着,解释背后的原因。
也就是,先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假设,然后收集数据、事实,去证明这个假设。

我给你一个示范。

又比如,你的塔尖是 “留下实习生刘伟”。这是你的个人假设,也就是建议。

读者自然会问:“为什么”。
你给出三个原因,构成金字塔的第二层:他工作能力强、他态度积极、他的背景适合我们公司。

读者还会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你继续展开第三层,给出数字、事实、细节去证明这三点。当你呈现出信息化语言后,读者不再有疑问,你将其说服了。

要多层次地思考,不要想到第二层就饶了自己,再往下想一层,展示深度思考的能力。这是一次自己与自己较劲的努力。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善用金字塔向下想三层的方式挖掘出信息化语言的人,在职场上将呼风唤雨。

要话先说:塔尖呼应风向标
第二大思维能力,要话先说。文章最重要的话,无疑是塔尖。

塔尖怎样写呢?我从三个方面带你由浅入深地认识塔尖。

首先,文章必须有明确的塔尖。

文章没有塔尖,就等于没有主题。并且,塔尖需要一个终极主题。

什么是终极主题? 我鼓励你用更广泛的视角寻找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找到终极主题,在思考的时候,多问问自己:so what?比如,

当你想向领导汇报:“本季度的 ** 项目没有达到既定目标”,so what?
你想到:“除了商业环境动荡这个不可控的要素之外,应该有些可控要素我们没有把控到位”,so what?
你想到:“我们需要知道和这个项目的相关哪些工作流程亟待改进”,so what?
你得到了终极主题:“我建议成立一个跨部门调查小组,及时地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调整工作方法”。
瞧,这就是塔尖。
有了问自己 so what 的习惯,自然会写出一个终极主题的塔尖。

这样的塔尖不会是原因,而是结论;
它不会是过程,而是结果;
它不会是细节,而是全局;
它不会是问题,而是措施。
第二,塔尖无所谓对错。

职场是一个拼杀 “说服力” 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拼杀 “正确度” 的地方,因为所有公司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律师,你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一方,但你仍能通过信息资料的层层推进,胜券在握。

第三,一个符合风向标的塔尖,更可能获得成功。

面对同一堆资料,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塔尖怎样写,取决于你的沟通目的、直觉经验,更重要的是, 取决于领导的期望,公司的风向标。

也就是,顺着毛捋, 写出一个让读者看着开心如意的塔尖。

进化心理学发现,人都是用感情来做决定的,而理性是感情的武器,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

在职场上,你要学会用感性去窥探对方之后,再用理性来辅助,这就是一种很强大的影响力了。

比如,在工作中,你得到一个有价值的发现:
消费者很难觉察 2100 万像素的手机和 800 万像素的手机有何表现不同,但对手机价格便宜 600 元,却很敏感。
如果公司目前的战略目标是:拼全力创品牌,那么你的塔尖就是:我们要大幅提高手机的其他各项性能,以便客户能明显体验到我们和竞品的差异。
如果公司目前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战略目标是:开源节流,那么你的塔尖应该是:我们可以降低摄像头的成本,争取利润最大化。
简单地说,在公司里,你的观点随着风向标改变,然后找事实来支持这个观点。

这种写法,会将你的努力和更宏大的东西相连接,将你和领导、和公司、和未来相连接。

这就是第二大能力。

分组归纳:归纳出最小容器
第三大思维能力,分组归纳。这是应用最广泛的写作思维能力。

有时候文章显得晦涩难懂,可能就是作者没有将凌乱的信息做好分组归纳。

另外,有责任感的作者在归纳时,还力求归纳出最小的容器。

比如:

王林是总经理离开后的最佳替补人选,有三个原因:

  1. 他们都懂外语并熟悉国际规则;
  2. 他们都有超过 10 年的开拓海外市场的营销经验;
  3. 他们管理过世界前沿水平的新技术专业人才队伍。
    这是一种只罗列信息,不归纳要点的写法。你能看出这三点的共性吗?

用这个共性做一个容器,来装后面的三个信息。这三点都在讲,王林和总经理很相似。

好,这个容器可不可以再小一点?

他们的相似在于:都是跨国创新型管理人才。

所以,刚刚那段文字,最有效的写法是:

王林是总经理离开后的最佳替补人选,因为他们都是跨国创新型管理人才,体现在这三方面:
……
对信息做分类,分类后做归纳,并且归纳出最小的容器,这样,信息传递的效果会增强。

我不希望在你的文章里看到:

下面是我们公司要设立的三个目标:……
今年我们部门这两个问题愈发凸显:……
这些句子缺乏思想、枯燥乏味,无法鼓励读者继续读下去。

反过来,如果你在这些句子中概括其下一个层次的思想精华,就等于给读者下了个钩子,他会兴趣盎然地阅读下去。

让我们为这些句子加上一个容器——最小容器:

下面是我们公司要设立的三个组织变革目标:……
今年我们部门这两个资源流失问题愈发凸显:……
这就是第三大能力,分组归纳,并且归纳出最小容器。

MECE:展示思考的广度
第四大写作思维能力是:MECE/mi:si:/,四个字母 MECE,是四个单词的首字母: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彼此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不重合,不遗漏。
你作为得到的用户,肯定是非常了解 MECE 的思维模式了。比如说话滴水不漏的人,最善于使用 MECE 了。

在 “我爱你” 这个主题下,他可能会说“你在我身边时我爱你,你不在我身边时我也爱你”,这就是二分法的 MECE。
或者,“我过去爱你,现在爱你,将来也会一直爱你”,这就是过程法的 MECE。
或者 “我爱你的肉体,我爱你的灵魂”,这就是要素法的 MECE。
还有矩阵法的 MECE。

比如,一说起时间管理,通常会画出四个象限,横轴是 “重要、非重要”,纵轴是“紧急、非紧急”。事情分布在“重要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以及“不紧急但重要” 四个象限。

还有公式法的 MECE,比如,我的年收入 = 课程单价 × 课程受众。

我们写作时,可以采用一种最讨巧又不费力的 MECE 方式,就是 参照前人智慧。

前辈们已经用他们成熟的 MECE 思维,给我们提供了标准大纲。

比如 SWOT 分析, 就是在矩阵法下的前人智慧。

横轴是:好影响——坏影响,纵轴是: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那么四个象限分别是: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外部机遇、外部威胁。

不要小看 SWOT,它几乎能用在一切提案中,包括:本部门下季度工作是否可以展开到这个新的业务方向、公司下年度的战略方向等等。

又比如波特五力模型: 直接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潜在新进公司、替代性产品。

这就是在要素法下的前人智慧,每家公司都受这五力模型的影响。在写作中,你可以用当中的几力来做分析,剩下几力则交由相关部门。

MECE 很重要,而 “展示” 出 MECE 的能力,更重要。你能否让读者一看文章,就读到你的 MECE 思维。

为了让读者看到你的 MECE, 文章永远可以有最后一部分,叫 “其他”。

你用这个部分,问问自己,是不是写周全了,同时,读者看到 “其他” 这个部分,也很放心——“嗯,我想到没想到的,作者都写到了”。

好,这四个写作思维能力讲完了。其实,语言是逻辑的载体,而逻辑就是语言的表达形式。

本讲小结
在这一讲中,我教了你四大写作思维能力。

第一大能力: 向下想三层,挖出信息化语言,展示思考的深度。

第二大能力: 要话先说,让塔尖呼应公司、行业风向标。

第三大能力: 分组归纳,并且归纳出最小容器。

第四大能力: MECE,用这六个思路,展示思考的广度——二分法、过程法、要素法、矩阵法、公式法、前人智慧。

4. 开篇制胜的首段

这一讲,我们继续讲写作思维、行文结构。我要告诉你,怎样把金字塔变成文章,以及文章最重要的部分——第一段,用什么结构来写。

金字塔大纲秒变成文章
先来说怎样把金字塔变成文章。

现在很多领导为了省时间,喜欢看 PPT。这种阅读型 PPT,和解说型 PPT 是不一样的。没有你在一旁解说,读者容易陷入混乱,所以一定要先做好金字塔,再转换为 PPT。

怎样转换呢?你可以先看看下面这张图。

如图所示,

塔尖就是第一张幻灯片,也就是你用 so what 问出来的终极结论——观点或建议。这是整个 PPT 的灵魂。
第二张幻灯片是金字塔的第二层。如果读者赶时间,几秒钟看完这两张幻灯片,就大概知道你要汇报什么了。
接下来,金字塔第二层中这几个要点,都是需要逐个支撑的,你将第三层的信息化语言,变成图或表,逐个支撑下去。
这个 PPT 看起来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那么,怎样将金字塔大纲秒变成文章呢?

塔尖,就是文章的第一段;
金字塔的第二层,就是文章的一级小标题;
金字塔的第三层,就是逐个支撑一级小标题的段落。你可以视文章长短,自己决定是否在写段落的时候,需要二级小标题。
这样一来,文章中的每个段落,每个句子,每个小标题,都不是孤岛,而是彼此连接、各有功能的。它们要么去支撑和阐述;要么被支撑和阐述。这样路径清晰的文章,读者会读得很爽快。

好,你也许问,这个秒变是很简单,可塔尖只有一句话,怎样扩展为文章的第一段呢?

芭芭拉 · 明托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花了大力气解析,文章的序言怎样写。这个部分很重要,它决定了读者看,还是不看你接下来的文章。

用 SCQA 的故事逻辑写序言
芭芭拉 · 明托要求我们, 用 “讲故事的逻辑” 来写序言。

学到这儿,你可能会想,讲故事?职场写作怎么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活色生香?当然做不到。不过,请你注意,她说的不是 “讲故事”,而是 “讲故事的逻辑”。

现在铺天盖地都说要讲故事。那么到底什么是故事呢?有什么算是一个故事了?

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不一定。故事的基本要素根本不是这些。 故事的基本要素就一个:起伏。有起伏,就是故事了!

下面我给你一个写序言的故事模板,也就是制造起伏的模板:

SCQA:
Situation 情境,
Conflict 冲突,
Question 问题,
Answer 回答。
你的那个回答,正好就是你金字塔的塔尖。这样,读者顺着塔尖继续往下,开始阅读文章。
这个模板的逻辑是什么呢?

第一步,情境。 这里你写的是不具争议、无须佐证的内容,你挑读者最认同的事实和现象来写。通过这个部分,与读者合拍,取得他的信任。

如果你在机关工作,这部分可以写和你的主题有关的政治、经济形势。

比如,你的文章是关于接待会务工作布署的主题,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党中央提出简化节约、转变工作作风,那你的文章的情境就是讲大局,讲方向的。

第二步,冲突。 这里写你发现了一个问题,或者隐患。如果没有问题或隐患,你的另一条思路就是发现一个巨大的机遇。起伏嘛,起和伏,都是冲突。

第三步,问题。 读者自然就会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怎样抓住这个机遇。

第四步,回答。 也就是你金字塔的塔尖。

所以,序言的逻辑,相当于引入某种 “背景”,指出发生的 “冲突”,并提出 “解决方案”。这里的解决方案,就是你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举个例子,看看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否具备这四大要素:

第一句话:

“增强团队凝聚力至关重要,紧密团结的队伍和雇员的业绩表现密不可分,甚至还会涉及到经营的成败。”
——这就是情境,你和读者都认同的。

接下来两句话:

“然而,团队效能的关键不在于每次沟通后达成的结果,而在于沟通方式。在对比了本公司的 A 部门和 B 部门两个团队后,我发现,个人才华和思维能力对团队的贡献远远没有预期的那么大,沟通模式才是预测团队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指标,其作用甚至超过其他所有因素的总和。”
——这就是冲突,你指出了大家认知上的一个盲区。

下面,读者一定会问,怎样可以改善团队的沟通模式呢?

你的回答来了:

“我建议在本公司设置周五午餐会,来建立团队成员间的信任,提高他们加入团队谈话的参与度。接下来,我分三方面来详细阐述。”
——到这儿,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这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读者看到这儿,就会自然顺着往下阅读。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写文章,就是销售你的观点或建议。而销售的真谛,是供需关系。

你认为自己的观点,自己提供的答案很绝妙,没有用的, 你要制造出读者对你提供的答案的渴望。

SCQA 的序言结构,就帮你制造出了读者继续阅读的渴望。

你会发现,在 SCQA 四个要素里, C 冲突是最重要的。

怎么制造冲突?在《麦肯锡不外流的简报格式与说服技巧》这本书里,有这样的建议。当我们为读者制造冲突时,有三种类型:

恢复原状(指的是不利情况已经突显,比如销量锐减);
预防隐患(比如新客户继续增加下去会导致系统瘫痪);
追求理想(理想和现实有差距,实现理想便是弥补了差距)。
如果很难说服读者承认发生了问题,那么,你不妨将它描述为预防隐患或追求理想。

预防隐患永远比追求理想更能吸引读者。 因为帮他追求理想的结果往往是遭到 “延后处理”。

并且,有经验的作者还会同时使用三个中的两个,也就是说,你按照我的来做,既能预防隐患,还能追求理想。

找到那时那刻的最佳 SCQA 排序
其实,SCQA 中,Q 这个要素可以省略不写,因为你不写,读者自己心里也会问。并且,根据读者不同身份和个性,这几个要素可以调整排列顺序。

如果读者是 CEO, 对你写的话题本身就高关注度,而且工作繁忙。那么,你一上来就要提供方案,并省略 Q 要素。

采用最开门见山的方式,ASC:答案、情境、冲突。

比如,看这个序言:

我建议在团队赴日本谈判以前,进行一次跨文化沟通的内训。(这是一上来就提供了答案,然后继续写)这次跨国谈判涉及到中方、日方和美方,因为文化不同,不存在单一的赢家攻略。(这句话写的是情境)而我们团队的同事,对于怎样恰当表达异议,怎样收放自如,怎样和其他文化人群建立信任,都不曾了解过。(这句话写的是冲突)
好,如果读者没太关注过这个话题,你不想用突如其来的结论吓到他,那么,你可以采用最自然的顺序,从情境入手:SCQA。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并不要求读者马上接受你的答案,而是想引发他更多的关注和思考,那么,你可以先提冲突,给他认知上的冲击感,打开他的思路,采用 CSQA。

比如,看这一段序言:

去年我公司评出的十佳员工,出乎意料的都是经验小于五年的行业新手。(冲突)当今市场迅速变化,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不断迭代,这意味着我们人力资源部在挑选人才的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情境)我们怎样去甄选高潜力复合型人才呢?(问题)我建议从这三方面树立甄选标准:正确的动机、好奇心、洞见。(回答)
所以,请你找到那时那刻的最佳 SCQA 排序。

“反义词” 套路,制造冲突
最后,我来教你一个制造冲突的诀窍,让序言更惊艳,以获取读者最大的注意力,那就是: 推翻或补充读者已有认知。

你先判断一下,公司文化是 challenge 文化,还是 believe 文化,你需要因此而调整制造冲突的风格:challenge 风格,或 believe 风格。

challenge 的风格,就是找反义词的套路,推翻读者已有认知。

一直以来大伙儿认为 “重要” 的,你认为“次要”,因为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反之亦然。

比如,刚刚那个例子,大家都觉得:个人才华和思维能力对团队的贡献很重要,而你说不重要,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间的沟通模式。

同样思路:

大家都觉得很 “复杂” 的问题,你却看出了 “简单” 的逻辑——反之亦然;

过去公司自信地认为这是 “已知” 的领域,你指出其实这个领域有很多要素“未知”,值得我们的警惕——反之亦然。

总而言之,你切入这个问题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你推翻了过去的假设,你总结了没想到的方面,你揭示了没有预想到的问题。

你的独特角度,让文章有价值,有价值的文章能打开读者脑袋里的灯,照亮这个议题。

如果公司是 believe 文化,那么,你制造冲突的方式就不是 “推翻”,而是 “补充”,给读者补充新的视角,提醒他一些被忽略的事情,给他补充新的理解。

比如:

大家都觉得 A 任务是当前最 “紧急” 的事儿,你补充道,为了加速 A 任务的完成,我们可以把 B 任务提上重要日程;

大家认为已经收集到了 “大量” 的行业数据,你认为,如果再补充上这些数据,我们的调研就真正完整了。

这都是作者该做到的。你对这个话题思考和研究的时间比读者长,你有义务给他认知上的新收获。

本讲小结
在这一讲中,我教了你怎样将金字塔大纲秒变阅读型 PPT,或文章。

并且,我给了你一个写文章第一段的结构,SCQA,你了解到这个结构背后是怎样的故事逻辑,用这个逻辑来为读者制造阅读渴望。

“情境、冲突、问题、回答”,这四大要素中的 “问题”,可以省略,并且这几个要素可以重新排序。你需要找到最适合那时那刻的最佳排序。

最后,我教了你一个找反义词的套路制造冲突,推翻或补充读者已有认知,写出一个更惊艳的序言。

5. 打造语言的 “质感”

学到这里,你已经熟练掌握了怎样构筑文章结构,接下来的两讲,我们要从语言上,再提升一个高度,用最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优质的内容呈现给读者。

完美的语言兼具质感和温度。 美国词典编撰者韦伯斯特曾经说过,如果你把他所有的财产都拿走,只留下他的词语,那么他可以把所有财产再挣回来。可见,语言的力量非常强大。

这一讲我来教你怎样用四个方法,打造有质感的语言。好文章和普通文章,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作者是在用 “假、大、空” 的言辞,还是在用有实质内容的语言。

用数字、事实、细节来呈现信息化语言
第一个方法是,用数字、事实、细节来呈现信息化语言。

职场沟通如果不用信息化语言,你和对方想的很容易有差距。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不仅听到你说了什么,还听懂了你没说的话。

来自英语世界的马克 · 吐温曾告诫作者们:

“If you find an adjective, kill it.”(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使用形容词,灭掉它。)
因为所有形容词都是可以还原成事实的, 只用形容词而不给事实,是糊弄读者的幼稚做法。

如果你真的需要用形容词,也行,那要记得在后文给这个形容词提供证据支撑。没有证据支撑的形容词,让文风 “假、大、空”,有证据支撑的形容词,可以加强你的表达效果。

比如,你说小李工作积极,其事实是小李每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相比之下,“积极” 这个形容词的说服力几乎为零。

对比一下这几组句子的表达力差异:

我下周一去你们公司拜访一下好吗?我们的面谈将会很高效且富有成果。(描述性语言)
我下周一去你们公司拜访一下好吗?大概占您十五分钟,会谈这三个话题……(信息化语言)
用第二种方式给对方发邮件,有数字,有细节,他回答 yes 几率更高。

看这一组:

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受到同事们的好评。(描述性语言)
2017 年下半年工作业绩突出,年终被评估为 15 名优秀销售员中的第 3 名。(信息化语言)
这样的加薪申请拍在领导办公桌上,更有底气。

在年终总结中,更应该用数字、事实和细节来呈现信息化语言。比如:

我策划了 “新人杯” 歌唱比赛活动,我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确保了整场比赛顺利而热烈地进行。(描述性语言)
不如改为:

我作为第一负责人策划了 “新人杯” 歌唱比赛活动,并在两个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歌唱比赛模式:
以 “决胜 PK” 的方式,在 2 小时之内从 100 名报名选手中选拔出 20 位决赛选手,大大提高了选拔效率。
与 20 名参赛选手共同讨论决赛方式,最终设计出精彩的 “必唱” 和“抢唱”比赛环节,使现场气氛异常热烈。(信息化语言)
在自荐信和简历中,信息化语言让你脱颖而出。比如:

熟练使用 Word、Excel、PowerPoint 等软件。(描述性语言)
Word:打字速度平均 80 字 / 分钟,熟练使用 Word 中 80% 的功能。
Excel:熟练使用 Excel 中的函数功能,会利用 Excel 进行各种计算。(信息化语言)
我们都知道,好东西是不怕具体的,拿不出手的东西,人们才会不自觉地倾向于抽象的概念性的描述。

读者其实能通过你的陈述来判断你的东西是否有竞争力。

比如:“这个抽油烟机很好用”,和 “这个抽油烟机每 80 秒给厨房换一次气”,说服力大不一样。职场上的审美是,说清楚了,就是美的。

在这里我想跟你再强调一下数字。 多用数字能够降低读者的信任成本,展示你真实的辛劳,赢得别人的尊重。

另外,我们在使用数据的时候,可以处理之后再呈现,这样能够赋予每组数字特殊的意义。也就是,你可以将数字玩弄于鼓掌之间。

比如,这里有个数据:

本公司外派工程师年薪 45 万。
如果你想指出这个薪水偏高,可以这样呈现:

他们的薪水是工厂工人的 10 倍。
如果你想指出这个薪水偏低,可以这样呈现:

这只是公司利润的千万分之 0.03。
所以,不要为了呈现数据而呈现数据,我们是为了达成沟通目标而呈现数据。

这就是第一种方法,用数字、事实、细节来呈现信息化语言。

用类比法和诠释法明确抽象概念
第二种方法,明确抽象概念。

人天生不喜欢抽象概念,我们要通过两个重要的写作方法,帮你把话写透:类比法和诠释法。

你不要小看类比,类比为人类从无知到有知架起了桥梁。

“正义” 太抽象,于是有 “雷神之锤”;爱情太虚幻,于是有 “月桂树”。所有聪明的写作者都善于使用类比。

如果你作为专业人士,能在专业术语之后,来一个平实的类比,那就权威性和可读性兼备了。

比如:脑梗塞是个专业术语,你应该解释一下,脑细胞就像稻田里的秧苗,早期缺一点水,如能及时恢复灌注,还不会干死;时间长了等地缝都裂开了,再灌注也晚了。

看这句话:

“在任何情况下面对客户时,我们都应该展现这样的中间状态——放松但又不过于松懈。”
什么是放松但又不过于松懈的状态呢?不如用个类比:

“在任何情况下面对客户时,我们都应该机敏但又不过于紧张,处于坐过山车和旋转木马的中间状态。”
再看这句:

“赤字给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不如写成:

“赤字会在经济血流中扩散微弱而又具毁灭性的毒素。”
第二个方法是诠释法,对于文章里的关键词,用你的理解把它展开写。

看这两组例子:

“我们需要情商高的候选人。”
不如写成:
“我们需要候选人具备与他人达成共赢局面的能力。”
“这是一份更有执行力的方案。”
不如写成:
“这份方案能让新参与项目的每个成员在三个月内,将工作热情转化为行动计划,继而输出可以量化的工作成果。”
我记得在《风格感觉》这本写作书里,有这样一句话:

“对于有文化的读者,读到清脆的句子、吸引人的隐喻、俏皮的旁白、优雅的转折,可谓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这是第二个方法,用类比和诠释来明确抽象概念。

向前挖原因,展示逻辑
第三个方法:向前挖原因。

职场沟通上,要赢得尊重和信任,需要靠思想和逻辑。但是你放心,职场写作,不是科学推导,根本不需要复杂的论证过程,读者也讨厌复杂的论证。

你只需要在句子表述中,建立和展示简单的因果关系,就能让读者很满意。

比如,你文章中如果写了 “有意义”,却没有写出为什么有意义,领导心里不踏实,下属也不服你。

给你一组对比的句子:

“上架商品数量减少了 10%,每款商品的线上被浏览时间总长增加了 25%。”
这句话只机械地陈述了两个事实。

“随着上架商品数量减少了 10%,每款商品的线上被浏览时间总长增加了 25%。”
这句话写出了它们的时间关系。

“上架商品数量减少了 10%,而每款商品的线上被浏览时间总长增加了 25%,这说明深度浏览的用户数量呈上升趋势。”
这句话为它们建立了新的逻辑关系,也就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哪怕你因果关系找错,也比不动脑子的写作要好,读者会更满意。

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给了一组这样的对比例子:

公司利润下降了。(这句话质量一般)
公司利润下降了,因为成本增加了。(找到了因果关系,效果更好,但仍不够准确)
公司利润下降了 10%,因为总体成本增加了 20%。(这句话表达得准确)
而这句话更优的写法是:

公司利润下降了 10%,因为总体成本增加了 20%。具体来说,较高的薪水支出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高薪资成本主要是管理层薪资增加造成的。因为加班时间减少,付给工厂员工的平均工资实际上下降了 5%。
既有超越读者认知的因果关系,又有准确的数字。这就是有质感的文字。

向后给指南,不写鸡汤
第四个方法:向后给指南,不写鸡汤。

鸡汤,就是空谈战略、方向和美好愿望。马云和任正非都分别表达过对空谈战略的深恶痛绝,他们一个说:“谁过来和我谈战略,能滚多远滚多远”,一个表示 “来一个,开一个。”

鸡汤式的语言,一拍脑袋就能写一堆,对读者没有实际帮助。指南就不一定了。没有深入思考,没有实战经验,给不出指南。

对比一下鸡汤式和指南式语言:

我们要抓住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以积累更多忠诚客户。(鸡汤)
我们要通过客服聊天记录、客户评价分析客户利益点。我们要摆脱依赖于简单的文本挖掘软件。我建议明年组织 5 至 7 人的专业运营团队来完成这件事情,记录下来客户在评价和聊天记录中提出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指南)
指南,就是务实的建议,可执行的计划,让人为之一振,摩拳擦掌。在务实之后,有眼界是加分;不务实,讲战略就是减分。

作为东方人,我深切地感觉到,在职场上需要再造自己的语言体系,把原有的抽象的语言体系转化为信息化语言体系。

本讲小结
那么到这儿,我们的第五讲要结束了。在这一讲中,我帮你打造语言的 “质感”,用以下四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 呈现数字、事实、细节,当中的数字,记得处理以后再呈现,以构建强烈的观感和印象;

第二个方法, 明确抽象概念,用类比法或诠释法,把它写透;

第三个方法, 向前挖原因,你也不用觉得很难,职场上需要的只是简单的因果;

第四个方法, 向后给指南,坚决不写鸡汤。

6. 打造语言的 “温度”

现在我们来到课程的最后一讲了。上一讲,我教给你打造语言的质感。 在这一讲中,我要帮你打造语言的温度。

为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温度?亚里士多德几千年前就道出了沟通三要素:ethos 人格,logos 逻辑,pathos 情感。后人在研究沟通技巧的时候,从来没有脱离过这三要素。

ethos 人格,指的是你的人格魅力、信用指数。
logos 逻辑,指晓之以理。
pathos 情感,指动之以情。也就是,你的文章不仅要调动读者的认知,还要调动他的情绪。
调动读者的情绪——这是职场写作的一大难点。作者怎样用文字来表现出自己的音调、语速、音量、表情呢?我教你三个方法,为文字赋予温度。

避免负面词汇,只写 “可以做、应该做”
第一个方法,要避免负面的、否定的用词,只写 “可以做、应该做的,不写不可以做、没有做到的”。

关于这个方法,我们可以从美国总统危机公关史上失败的两大案例中学习。

1974 年,尼克松辞任美国总统,他发表的所有言论中,“I am not a crook. 我不是骗子。”这一句流传下来。这句话的经典程度堪比后来克林顿的 “我没有和那个女人发生性关系。” 你看,都是否定句。最后,尼克松在很多人眼中还真就成了个大骗子,克林顿就是个负心汉。
人的记忆模式有着奇怪的附着力。其实,在当时的情境下,更正面有效的语言是:

“我一直捍卫着美国的司法公正。”
“我始终如一地对家庭忠贞。”
我在一家公司的茶水间,见过这个告示:

“禁止从公司茶水间偷面巾纸。”
吓我一跳。不如写:

“请将面巾纸留在茶水间内使用。”
同样道理,邮件里,与其写:

“我们这周做不了决定,得等到下周一上午。”
不如写:

“我们会在周一上午第一时间做出决定。”
我曾经有一位学员,遇到过这样的困惑。

他负责组织公司年会,预算申请很早就发给在另外一个城市办公的财务总监,希望他能批复,但财务总监一直没回复。去年就是因为总监回复太晚,年会组织得不够理想,因为预算不批,后面的工作都进行不了。

于是,他写了一封催促的邮件:

“您批了预算后,我们才能去订下酒店会议厅。现在是会议繁忙季节,酒店会议厅可能在 6 月 30 日以后就被别家公司占用了。去年就是因为预算批晚了,误了酒店预订的最后期限。”
如果我是这位财务总监,看到这样的邮件,没准儿会想,催什么催,我日理万机好不好?还和我算去年的旧账!这是一种没有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的写法。

我问这位学员:“你觉得,总监现在还没有回复,可能是什么原因?是不想批吗?其实他如果不想批,可以直接告诉你,数字太高,重新做个数字。”

他想了想,说:“也许他太忙,需要时间做更多分析,但还没找到时间。”

我很认可他的回答。这时候,我们可以换角度地催,意思是,用不同的写法来写邮件。

在我的启发下,他起草了第二个版本:

“我知道您需要更多时间来分析预算。在李经理的帮助下,我收集到以下资料,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排除管理层可能有的顾虑,也能帮助您早些做决定,最好能在 6 月 30 日之前。
“请原谅我的疏忽,我之前没有反复和您强调:预算事宜是我们筹备年会的第一步,其他所有安排都是在您核准预算之后进行。”
这个版本获得我的大赞。财务总监从中看到了你的 “专业”。

所谓专业,就是方便他人做下一步。

更何况,下级对上级有个重要义务:帮助他节约时间。你做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切努力。而且,他不仅看到你积极的行动,还看到了诚恳的态度。

你看,第二段传达的信息是:您现在都还没有做决定,那都不是您的错,是我的错啊,我没有最开始就和您反复强调这个事既紧急又重要。

这就是更有效的写法。它遵循的原则是: “只写可以做、应该做的,不写不可以做、没有做到的”。

构建三明治,应对尴尬和负面
第二个方法,要传递坏消息时,构建一个三明治。

坏消息就是臭肉,直接递出去很难被接受。我们如果烤两块香喷喷的面包,把臭肉包起来,让香味盖过了一些臭味,再递出去,更容易被接受。

举个例子,也许你有需要写这类邮件的时候:

尊敬的 **:
我们很遗憾地告知,本公司已经找到 32B 配件的新供应商。谢谢您想继续和我们合作的诚意。祝您好运!
这个版本不仅不是个三明治,内容上也有重要缺失。和人分手不讲原因?这是对人最大的不尊重!

请看改进版本:

尊敬的 **:
很荣幸能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与您竭诚合作。作为 32B 配件的供应商,贵公司一直都按时、按质地递交产品,我们深表钦佩。(这块面包,对过去的合作充分肯定。)
现在,我很遗憾地告诉您,因为本公司业务扩展迅速,我们需要找到一家在全国都有网络的供应商,所以我们的合作会终止于 2018 年 12 月 31 日。(这是臭肉段落,补充上原因之后,不那么臭了。)
如果情况有所变化,或其他需求出现,请相信,我们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再续合作。(这是下面的面包,给了一个积极而开放的结尾。)
你发现了没有,写作中的三明治,面包本没有,是我们有意 “做” 出来的。如果为了追求效率,不做面包直接上臭肉,最终,我们会失去效率。

写作与口头沟通相比,更需要同理心。那个读者存在于你的虚拟世界中,你要变成他的化身,写出他能接受的话语。

这就是第二个方法,用面包段落,赋予 “温度”。

用 “润滑剂” 语句给文章上双保险
第三个方法,完稿后,用 “润滑剂” 语句给文章上双保险。

润滑剂语句,就是对读者表示充分认可的句子。

这是我从一位作家朋友那儿学到的秘籍。她是一位难得的跨界作家,既从事学术写作,也从事商务写作,她为微软做专业写手超过 20 年。

她曾经神秘地说,每次学术文章写完就是完成了,但是商务写作,完稿后,还要加上 “润滑剂”。她透露,在微软会议室外有个文件架,上面堆满了从没有机会进入会议室被讨论的汇报文件。

而她因为有最后一个 “润滑” 文章的动作,就这么一个微妙的动作,能让她的所有提案都顺利进入会议室参与讨论。

她表示,书面沟通需要双保险,文章中的正面语气需要比口头沟通更夸张,以保证读者解读得出来。

后来,我在一本英文版的商务写作的书里见到了以下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假设你的领导两年前力推一条产品线,说一定会挣大钱。结果,这两年来亏得一塌糊涂。你作为得力下属,需要建议领导取消这条产品线。

这事儿是不是很难办,领导肯定很很犹豫:

因为已经对它投入了好几百万。
取消该产品会让领导显得意志薄弱、优柔寡断。
领导指出,销售额的下降可能与 5 月份的天气潮湿有关。
领导还说了,销售额已经比 1 月份提高了 20%。
我们来设想一下领导这个时候的内心活动:

他不想听到别人告诉他自己已经错了。
他只会记住那些能够支持继续开工的统计数据。
不想看到下级与自己辩论。
不想让自己觉得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当我们琢磨清楚他的内心活动后,就不难明白,人们为什么会在面对确凿的证据时,仍然坚持他们原有的观点,甚至还对证据进行不合逻辑的扭曲。

这实际上是人的大脑在鼓励:坚持自己的信念。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坚持”这个动作,与 “放弃” 相比,原本就是美德。

既然坚持是美德,我们就利用这种坚持一致性的美德,充分认可读者的坚持,在这个基础上去说服他。

以上就是文章要加润滑剂的理论依据。根据这个理论,你写完建议领导取消产品线的文章之后,可以加上这些润滑语句:

管理层当初的判断并没有错,只是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变。
过去两年积累的经验和客户,可以直接用在新的产品开发上。
在事态改变之前,过去的选择是最优的。
如果您现在果断取消这条产品线的话,会节省 **** 损失。
这些句子,让读者,哪怕是强硬的读者,也会过目不忘,更能促使他客观地来读你的建议。

本讲小结
那么到这儿,我们最后一讲要结束了。在这一讲中,我帮你打造了语言的 “温度”,用以下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 只写 “可以做、应该做”,不写 “不可以做、没有做到的”;

第二个方法, 补写两个 “面包段落”,构建三明治,应对尴尬和负面;

第三个方法, 完稿后,加上一些对读者充分认可的 “润滑剂” 语句,给文章上双保险。

7. 总结

讲到这里,我们的课程进入尾声了。让我来带你回顾一下课程的要点:

在第一讲中: 你养成了先想再写,然后再删的写作习惯,在 “想” 的过程中,遵循 TCS 三个步骤,基调、内容、结构;在 “删” 的过程中,有三个精简文字的方法。

在第二讲中: 你学会如何用套路快速成就一封高段位的邮件。

你学会了写一个 “呼唤你、愉悦你” 的标题,怎样将开门三句话写得有温度、有重点,怎样在正文中提供出读者所有必需信息,并用 “三个凡是” 来安排格式,怎样写出一个有清晰的立场,又有尊重的语气的诉求,以及一个积极而开放的结尾。

在第三讲中: 你学习了构建一篇文章的四大写作思维能力:向下想三层,要话先说,分组归纳,以及 MECE。这四个思维能力,会让你成为一个有逻辑的作者。

在第四讲中: 你学会了用 SCQA 结构写出一个开篇制胜的第一段,“情境、冲突、问题、回答” 这四个要素可以重新排序,并且可以用一个找反义词的套路制造冲突,让序言更惊艳。

在第五讲中: 你学会了打造语言的质感,通过这四个方法:呈现数字、事实、细节;用类比和诠释来明确抽象概念,向前挖原因,向后给指南。

最后,在第六讲中: 你学会了打造语言的温度,我讲了三个方法:分别是,只写 “可以做、应该做”;补写两个“面包段落” 来构建三明治;以及,为文章加一些 “润滑剂” 语句,上个双保险。

谢谢你跟着我学完了课程。我希望这个课程让你对职场写作有了全新的认识。职场写作,是一个以过程为导向,不以结果为导向的技能,因为决定结果的有太多不可控因素。

美国有一位研究结核杆菌的著名医生,叫特鲁多,他墓志铭上写了这样一句话: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我认为这句话也特别适合职场沟通。

你写的文章 “有时,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总是,有道理”。

没错, 写作,让你成为一个 “有道理” 的人。

最终公司是不是按照你写的来做,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清晰地通过文字阐述自己、与读者产生共鸣。

你文章质量是高还是低,读者爱看还是不爱看,以及读者看完之后有没有兴趣回复你,每个环节都在彰显你是不是具备职业素养。

在职场上,写作能最快速、最长久、最牢固地为你加专业分。

最快速——想写随时写,写完随时发;

最长久、最牢固——你的文章写得专业,让人印象深刻,这永远是你的作品和标签,不管你是不是继续效力这位领导,是不是继续服务这家公司。

希望你能用写作这门技能,构建职场人格,写出职场影响力,取得人生赛道上的新突破。

职场写作工具包

在这一讲中,我给你提供几个做好的金字塔,包括: 年终总结、活动方案、工作计划、加薪申请、会议记录、项目计划书, 你可以按需取用。

当你需要写相对应文案的时候,你只要看着这个金字塔,按照我们课程里的方法,把塔尖做成序言,把金字塔的第二层做成文章的小标题,最后把金字塔第三层,做成段落。

尤其注意,请使用我们课程要求的信息化语言。这样,你就能快速组织出一篇用读者逻辑打造出来的高质量文章。

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你遇到了问题希望交流,可以写在留言区,我会不定期查看和回复。

年终总结 - 金字塔结构示范






如何理解平行宇宙/平行世界?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

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以为自己是宇宙之王
斯蒂芬·霍金

我们都是精致的自动机器。我们的身体和脑在运行时,就像是当时教堂中的乐器——风琴,我们的身体通过巨大的风箱把称为「动物精神」的特殊液体压入储液器里,然后通过一整套管子排列产生出不同的节奏与旋律,这就是我们的行为。
笛卡尔






谁要是懂得量子力学,那他就是真的不懂量子力学
关于量子力学的一切都可以从这个简单的双缝干涉实验的中获得启发
–理查德·费曼

在我们的原有思维中,连续发射的电子之所以可以通过双缝形成干涉条纹,是因为大量电子同时展现了粒子的波动性,两个电子分别通过双缝时衍射出来的波互相干涉,最终在屏障上形成了干涉条纹。

那么现在,一个全新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完全独立的电子经过双缝后,电子的行动依旧遵循双缝干涉的路径,一定时间后还是会在屏障上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接下来,我将不开玩笑的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把钢板上的双缝分别命名为 A 缝、B 缝,电子枪发射电子后,这一个电子同时出现在了 A 缝和 B 缝两个位置,并同时衍射出了两道波,这两道波相遇后发生干涉,最终单个电子依旧按照两道波干涉的路径落在屏障。

也就是说一个电子好像出现了分身,自己和自己发生了干涉。并且最终按照双缝干涉波的路径行进。

不要怀疑实验过程,这个神奇的现象被世界各地大量物理实验重现,确定了一个粒子确实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


探测器监测到的电子并没有同时出现在 A 缝和 B 缝,而是要么在 A 缝要么在 B 缝,并且屏障上的干涉条纹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与 AB 两缝分别对应着的两道亮斑带,这分明是电子的粒子性直接通过两条缝形成的落点。这说明,这一次粒子并没有表现出波的特性,也不存在分身了,当然也就无法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

这又是为什么,两次实验唯一的不同在于本次实验多了电子探测器。一定是电子探测器的作用导致了电子的分身能力丧失了。去掉电子探测器干涉条纹就会出现,加上探测器干涉条纹就消失。

后来,物理学家对电子探测方式进行了多次升级,但是无论怎么做,只要实验可以获得电子的轨迹,那么干涉条纹就会消失。

这个小小电子似乎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只要发现人类在观测它,它就是一颗老实巴交的粒子,否则它就是弥漫在空间之中无处不在的波。

量子物理学家告诉我们,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在被观测之前确实以波的形式存在于空间之中的任何位置,比如同时出现在 A 缝和 B 缝,这道波体现了粒子在空间里一种「存在感」的强弱,「存在感」越强的地方最终出现粒子的概率就越大,反之亦然。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微观粒子状态与时间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则完全不再适用,而这时候就要用到薛定谔方程来描述粒子的波函数与时间的关系了。简单理解:

牛顿定律描述的是宏观物体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薛定谔方程描述的是波函数与时间的关系
哥本哈根诠释表示,当粒子被观测之后,薛定谔方程所描述的波函数就坍缩了,原先波函数描述的粒子在空间中的不同的概率将立刻马上的瞬间改变,其中某一个波峰点的概率将变为 100%,而其它位置点的概率全部变成 0,所以粒子会出现在一个确切的位置。


超弦理论认为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单元是一根根一维的细丝,这些细丝并不是由原子或者分子构成,这细丝便是万物最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就好像琴弦,转轴拨弦是音符,细丝的不同共振模式便是不同粒子
也就是说,所有的物质的基本单元都是相同的,都是一根弦。所有的弦都是完全一样的,而区别在于每根弦所经历不同的共振模式。同样的弦,有的振动模式表现为电子、有的表现为引力子等等 …。
如果一个物理学理论被认为是正确的,那么它必然对大自然的演化做出了正确解释和预测。正如黑洞的发现强有力的的证明了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同样的,如果超弦理论正确,那么我们的时空必将存在 11 个维度,其中 10 个空间维度和 1 个时间维度。只有这样,超弦理论方程中关于量子概率的解读才不会出现负数。

点是零维,线是一维,面是二维,而我们处在四维时空,其中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移动的方向是前后、左右、上下。而超弦理论却告诉我们,宇宙存在 11 维时空。如若存在更高的维度,我们应该有所感知,比如可以向前后、左右、上下之外的方向移动,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这并不可行。

超弦理论的解释是,空间中只有三个维度是展开的,而其它的 7 个维度蜷缩了到了普朗克尺度(1/10^33),以至于现在的科技无法对如此小的尺度进行感知。

这就好像我们在遥远的外太空看地球上的长城,即使视力再好,我们看到的也是一条绵延长曲线了,好像一根面条。也就是说,如果距离足够远,我们就只能看到长城的长度这个维度,而高度和宽度两个维度由于太远而无法观测,我们便可以说另外两个维度蜷缩了。同样的,由于超弦理论预测的其它 7 个维度蜷缩到了我们无法观测的尺度,因此我们无法感知。

我们可以在三维空间中观察一张二维的薄膜,只要膜足够薄那么三维空间中便可以存在无数张这样的二维膜。同样的,我们的三维宇宙于更高纬度的四维空间来说,便是一张三维的膜,这样的膜存在无数张,每一张三维膜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平行宇宙,这便是超弦理论下的膜宇宙。

根据超弦理论,我们不可以穿越膜宇宙但是可以与另外的膜宇宙勾通。

原因在于,组成人类的弦是开弦,开弦的一端被束缚在膜上,因此开弦不能离开膜。而闭弦不同,闭弦可以跨越维度传递。

典型的闭弦是自旋为开弦两倍的引力子,也就是在超弦理论中可以传递引力或者说重力的粒子,超弦理论中关于引力的解释不同于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解读是质量导致时空弯曲从而产生重力。而超弦理论的解释是,引力子的传递产生重力。

「爱是唯一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事物」 而超弦理论告诉我们:「引力子是唯一可以穿越维度的事物」
——《星际穿越》

量子力学太玄妙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都曾在其堡垒前折戟沉沙,爱因斯坦、薛定谔、玻尔、海森堡、费曼、图灵等等科学巨人面对量子力学都曾各执己见。这主要是因为粒子在微观尺度下各种反常识的现象是自古以来的任何宏观物理定律都无法解释的。

同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这绝对是反常识的,因为你从没见过女朋友同时出现在左手边和右手边,除非她就是你的左右手。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单一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就像水波无处不在的浸满了房间,水波在不同位置的强弱决定了粒子最终会出现位置的概率,这个概率可以通过薛定谔方程计算出来。粒子从无处不在的波变成确切位置的粒子只需要一个开关,那就是观测,一旦粒子被观测那么粒子的位置就确定了,水波越强的地方越有可能出现那个粒子。

啊,只要不观测,女朋友就像一道波同时飘荡在上海和温哥华,一旦被观测她的位置就确定了。如果你不是时间管理大师,那么你一定认为这是个荒谬的理论,可这确实是通过严密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

读到这里你也许对量子力学感到一点困惑,但别急,相同的困惑物理大佬们也都曾经历过。

爱因斯坦就说过:「月亮只是因为老鼠盯着它看才存在吗 ?」

薛定谔也做过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只要不打开盖子观测,那么盒子里面的猫就是一个既死又活的叠加状态。

但也正是由于科学至今无法解释量子力学的神奇,激烈的争讨才会持续一个世纪至今。而在这思想碰撞过程中物理学家不断的迸发智慧,通过一个个精妙绝伦的物理实验揭开了宇宙万物在微观尺度下的运作规律。我们蜷缩于原子内核之中,惊叹于电子优雅的华尔兹。可以说近一个世纪的物理学给予我们另一双眼睛,让我们把光年之外的神秘与周遭的美丽都看的更加清晰了。

参考资料

《生命是什么》– 埃尔温•薛定谔
《上帝掷骰子么》– 曹天元
《从量子到宇宙》– 高鹏
《神秘的量子生命》– 吉姆•艾尔·哈利利 / 约翰乔•麦克法登
《穿越平行宇宙》– 迈克斯•泰格马克 (Max Tegmark)
《脑与意识》–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Stanislas Dehaene)
《宇宙的琴弦》– 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en)
《隐藏的现实》– 布莱恩·格林(Brian Greeen)

空心人

升级打怪,出圈破局,人生跃迁之旅。

2021年4月22日,西西弗总部概念店——「问闻书店」揭开面纱。

书籍的历史,本就是一场口耳之声借文字之形继续传播的历史,而阅读的过程,延续着每一个体因问闻而成长的过程。我们希望这个场所,涵纳着关于知识、人文与个体成长的发问与见闻,也是我们取名“问闻”的初衷。

2020年12月30日,重庆龙湖金沙天街定制店从“阅台”出发。

作为西南首家火车站上筑的书店,金沙天街定制店是我们新的突破与出发。曾经,老火车站是链接城市的枢纽,现在,我们以书店构筑文化的窗口,为这座城打造一方「文化阅台」,以智识作票根,驰往文明与未来。

2020年9月25日,北京颐堤港店,西西弗全国第300店启阅生活。

以“喜阅生活”(LIFE READING)为主题的北京颐堤港店,也许是迄今为止最具自然气息的一间西西弗。喜阅生活,是将阅读融于生活,也可以解读为,从阅读中去感悟新生。沉浸阅读的世界,暂离城市的喧嚣,找寻生活在别处的可能与气息。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尾声

鸣谢

Reference

  1. 和菜头
  2. 吴军
  3. 《杀死一只知更鸟》电影剧本
  4. 如何写好英文书面比较句
  5. 给你的一封信丨西西弗28周年,这些回忆满满的瞬间有没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