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

经历认知,量变质变,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音乐声响起
键盘声响起
思维一沉浸
世界和谐了
——IPCreator

学之好之乐之,乐此不疲。
——IPCreator

专业主义vs整合之道

多而繁
少而精
欲速则不达
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愚蠢加固执,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
——IPCreator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真实情况,既爱又恨
爱不释手又恨得要死。
——IPCreator

职业规划:

Top岗位,寻找最优秀的,一定物有所值,可参考老罗访谈
种底层,不寻找最优秀的,而是最合适的,不苛求完美,也不求全责备
类似于买物品(如手机),要买最适合的,匹配自己需求的,恰恰好。

是机会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若是机会,用脚投票;
若是能力,努力成长。
——IPCreator

三方:官方、甲方、乙方
两线:管理线、专家线,学而优则仕
三点:兴趣点、擅长点及价值需求点
四维度:行业、公司、领导、业务机会
——IPCreator





一线城市财务自由:1900 万

不帮是本分,帮了是情分。
一急一多,就容易出乱子,要有标准、策略及执行,也要有实力和能力。
——IPCreator

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Why

你了解/经历得越多,眼中的世界就越清晰,你就越能高效应对身边的人和事。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Always try to see the best in people.
多挖掘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原则,平衡
价值,交换

能不能客观地分析、看待及处理问题
能不能身先士卒、整合资源达成目标
能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温和优雅

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会来到
过程尽力可心
结果顺其自然

时间是自己的
健康是自己的
事业是自己的
品位是自己的

项目做完了,员工都闲着,老板会让这些人立即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毕竟每天都在烧钱,是不可能等主创人员想清楚再开工的。
反过来,这些人力也会给项目负责人带来压力,必须尽快做决策,以免让员工闲着没事干。这种情况下,能做出多少正确的决策?
– 《独立游戏开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项研究发现,哪怕手机只是放在一旁,都会分散你的注意力。研究人员建议,对于要求专注的工作,最好将手机放到另一间房间。

旅行是非常棒的经历,但是你不能寄希望于旅行会让你的生活真正发生变革。我曾经环球旅行,现在差不多过去了十年,感觉就像对我的生活没有发生过影响。随着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安定,旅行的记忆正在迅速消失。
Hacker News 读者

“内卷化”讨论背后,是已来自中产阶级的年轻人面对错过机会窗口期的一种挫折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眼见父辈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畅想自己也会面临一样广阔的机遇,但现实已非如此。“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他们发现有太多竞争,不再像是90年代或者21世纪最早几年那样,只要有一个想法就有机会去创业迅速致富,那个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这短暂到它仍停留在人们鲜活的记忆里。这些年轻人的父母,甚至只比他们大10岁的邻居可以在这个年纪获取那么多利益,但如今这个窗口对他们却关上了。”根据《福布斯》发布的2021年全球富豪榜,包括香港与澳门在内,中国有698位亿万富翁,数量居全球第二,今年新增210名亿万富翁,比全球其他任何国家都多。与此同时,中国总理李克强曾在去年公开表示,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仅1000元左右。

躺平是年轻人对“内卷”的一种反抗,是以放弃他们认为无意义的努力来退出竞争。虽然这个概念并没有提供不同的行动方案,但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好事,说明大家开始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社会没有出现重大科技革命之前,中国人“内卷”的状态在未来五到十年间仍将继续。

一些人超时工作因为他们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所吸引,努力工作带来成就,成就等同成功,成功就带来财富和地位。这种“信仰”在中产阶级和高层管理阶级特别明显。2014年《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甚至直言,这种奉行超时工作的现象是“一股邪教势力”。

纽约大学管理学助理教授勒奇纳(Anat Lechner)表示,人们美化这类的生活形态,朝思暮想追求成功,一天的时间里面除了睡觉就是工作。

在许多地方,工作多到做不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来夸大炫耀自己成就和重要性的说辞,这也说明超时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但是也有些时候,人们加班加点只是为了赚取血汗钱,用来还债或是保住工作的唯一选择。

在某些东亚国家,雇主认为员工应该长时间工作以表现其进取心和敬业精神。

长时间超时工作的唯一结果就是过劳,像蜡烛一般燃烧殆尽,虚脱或者是身心要被掏空的感觉。

世界卫生组织将过劳定义为“缺乏妥善管理的慢性工作压力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症”,患者感受到严重疲劳,对工作产生的负面情绪,工作效率降低。

工作过度导致过劳让你感觉失去人性,身心俱疲,怀疑当初为什么要接受这份工作。世卫组织2019年正式将过劳视为是一种“职业现象”。

勒奇纳表示,进入21世纪,现在职场上的长时间超时工作也变得与时俱进,“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全年无休,社交媒体是24/7,即时通讯是24/7,亚马逊购物是24/7,所有的一切都变成24/7。”

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精神健康更重要,还是半夜回复邮件更重要?我们可以做出选择。

就像种花一样,如果不浇水施肥照射阳光,再美丽的花也会枯萎。

智能手机黑暗的一面

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智能手机,而技术公司让用户上瘾的各种手段,开始浮出水面。包括:利用人类的沟通认同需求,利用注意捕获现象,利用视觉线索误导,利用大数据为用户量身定制,利用奖赏回路,利用不可预期的奖励,利用多重感官刺激……而作为用户,成瘾后果令人担忧。包括:成瘾症状,注意涣散,睡眠问题,亲子矛盾,各种精神障碍,校园欺凌伤害性的剧增,精神控制……

我将 Twitter、Facebook、Instagram 看成是当今最大的游戏,30亿人在积极玩它们。
只要用户打开它们,就会进入游戏空间,沉浸其中,感受到乐趣。它们本质上有点像老虎机,你投入一个硬币,不知道会跳出什么。
– 风险投资家约什·巴克利(Josh Buckley)




































































































































































































































为什么游戏里做一扇门这么难?(中文)

很多游戏开发者认为,实现一扇门是最让人痛恨的事情,各种各样的 bug 因此产生。”门不仅要能打开,还要能关上,有时还需要开锁或者被撞开,打开之后还得能来回摇摆。”

未来的竞争是认知的竞争

大厦之柱,在于根基
纷繁世相,在于哲思
商业规律,在于观察

你虽然很努力,但是未来一定要在努力中,拿到至少一次“非线性的收益”。
否则,很有可能下次就失败了。很有可能就是“普通的,穷人的一生”。
什么意思?

我们经常以为,竞争是均匀的,线性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50分的努力,能赚50元。
80分的努力,能赚80元。
90分的努力,能赚90元。
100分的努力,能赚100元。

我们总觉得做到60分,就算是及格了。
但其实不是。
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60分。
要想生存下去,在任何一个行业,现在都至少要做到90分。
90分,才是及格线。
而真正优秀的人,至少都是98分。
在这个线性竞争市场里,都有手有脚,都很勤奋。
所以,在这个红海里,只靠吃苦,已经不行了。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勤奋的,但其实是穷人的一生”。

甚至,现在都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了。

50分的努力,1分钱都赚不到。
80分的努力,还是1分钱都赚不到。
90分的努力,能赚90元。
100分的努力,能赚1000元。
120分的努力,能赚20000元。
绝大部分人,就在80分-90分之间。

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掉。
我们经常说,要进入蓝海市场,要进入蓝海市场,但为什么就是那么难做到?
因为蓝海不在红海的旁边。蓝海在红海的上边。进入蓝海的真正挑战,不是找不到,而是上不去。
每个市场的门票是不同的。
想要进入下一个市场,拿到“非线性的收益”,至少要比别人好10倍。
这10倍,不仅仅是努力,更是认知。
认知,可能就是以后最大的本事。
认知到,才能想到。想到,才能做到。做到,才能得到。
所以,未来的优势,都是认知的优势。未来的竞争,也都是认知的竞争。

如何提升认知

提升认知,有几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多读书。

每一本书,都能打开你的盲区。
读的书越多,理解的东西就越多。
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
站在1楼,10楼,100楼的视野,是完全不一样的。
每年至少20本书。如果可以,考虑50本以上。

第二,多见人。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接触不同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成长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看到更真实的世界。
只有见过足够多的人,才知道什么人是真正有格局的,什么样的观点是真正有价值的。

第三,多旅行。

旅行,是打破自己认知闭环的好方法。
为什么他们的习俗是这样?
为什么他们的方法是那样?
为什么他们有文化是这个而不是那个?

旅行的意义,不是寻找相似,而是收获不同。

带着洞察之眼、怀着反观之心,沐浴在巨大的不同之中,回来的,才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自己。
眼中有不同,是眼界;心中有不同,是胸怀。而只有走出去,才有机会见识这些不同。

第四,逼自己。

改变,对大多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但是想要提升认知,就必须要做出改变。
把自己扔到一个更有压力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人,深刻改变一个人。
进入一个圈子,别人的三言两语,可能就是你的醍醐灌顶。

逼自己到一个信息密度,人才密度,交流密度都更高的地方。

如果我们只想发生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就可以了。比如把杯子倒空。
但是,如果想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想获得真正的认知优势,那就要逼自己,可能连杯子都要换掉。
以前,哪里都是红利,随便做点什么,都能赚钱。
赚钱还比较容易。现在,红利渐渐消失,需要更加努力。又累又苦,却越来越难。
以后,只有努力也不够了。我们要靠本事赚钱了。
竞争的门槛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有更高认知。

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未来的竞争,都是认知的竞争。未来的优势,也是认知的优势。

知识盲区

前几天,我带领“问道中国”的20多位企业家去参访学习。
我们发现,很多人在一个行业呆久了,常常会失去一种能力:
观察时代变化的能力。
失去这种能力,有两大原因:
一是认知固化,看不见自己的盲区;
二是环境变化太快,科技变化太快,固有的能力反而成为限制。
无论多大的公司、多牛的技术、多好的产品、多强的个人,它都有一个“上限”。
这个“上限”,是“认知盲区”,也是“天花板”。
天花板如果无法打破,怎能获得职场晋升和个人成长?又何谈创业闯出一片天?
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打破天花板。

— 1 —
认知盲区

先来看“认知盲区”。
戴森吹风机,售价2990元。
吹风机什么时候卖这么贵了?

疯啦?是靠颜值吗?
光靠颜值不够吧,毕竟它不是奢侈品,是工业品。
工业品卖高价,背后必须得有核心科技。
于是我赶紧上网查了一下。

确实有。这个核心科技是:
第九代数码马达,转速高达每分钟110,000转。每秒40余次测量风温。
每分钟11万转,什么概念?
吹风机的本质简单说,就是内置一个小风扇,转速越高风量就大,越快速吹干头发。
如果转速达不到,就得靠高温。而高温容易伤头发。
所以这个转速很重要。
传统吹风机,转速一般是16000~21000转/分。
而戴森是无叶风扇,用马达带动风叶转动产生风。
戴森依靠黑科技,超高速数码变频电机,也就是强劲数码马达,使转速达到了11万转/分。
当年首发的时候,震惊了整个行业。
它比传统马达转速快8倍,重量只有一半,直径只有27毫米。又快又小又轻。
原来,贵在这儿。
那,如果提高转速就能把价格卖高,传统吹风机行业的人想不到吗?他们为什么不做?
首先,要提高转速很难。
难在哪儿?
难在你要达到11万转时,每转一次,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迅速调节下一转时给它的电压,使它的转速均衡。
也就意味着,11万转/分,1833.3转/秒,每秒钟要给出1833次指令。
而这件事情,用过去的芯片,是做不到的。
这又恰好踩在了你的“认知盲区”。
你不知道“过去做不到,是因为芯片的运算速度不够”,你也不知道“今天的芯片性能提高了”。
你还困在研究怎么把外观做的更好看、更轻,换个更舒适的按钮等,时间白白消耗了。
所以,如果你是传统吹风机行业的人,你可能永远做不出戴森。你永远都做不出来。
因为你认知固化,看不见自己的盲区。
而对手看到了,他们早已坐上科技火箭,一路狂奔。
他们可能是科技行业的人,看到今天的芯片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会想:
“我拿这个新技术进入你的行业,会怎么样?”
你想想,会怎么样?
我们常说,真正推动这个世界发展的是科技。
科技行业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降维打击。
电影里,骑着战马、穿着盔甲、手拿长矛的冷兵器作战场面,很酷。
主帅意气风发,等待敌军。
但如果即将抵达战场的敌军,是开着坦克、装备机枪大炮,一抬头还跟着飞机,随时准备发动空袭呢?
这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压倒性优势。
所以,当“新物种”来临,你必须学习,走出认知盲区。

— 2 —
自我设限

比“认知盲区”更可怕的是“自我设限”。
我们来看一个跳蚤实验。
有一位生物学家,把一只跳蚤放在桌上,让它自由活动。
跳蚤在桌上自由跳跃,轻轻松松蹦跶到很高,高出它身高好几倍。
然后,生物学家把跳蚤转移到一个玻璃罩里。
这时,变化发生了。
跳蚤依然在跳跃,但每次奋力高高跃起时,都狠狠撞在玻璃罩上,被顶了回来。
随后,生物学家开始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
跳蚤很敏锐,怕被撞疼,随着玻璃罩高度的降低,也在慢慢降低自己跳高的幅度。
最后,玻璃罩降到几乎贴近桌面了。
跳蚤已经不再跳跃。
这时拿走玻璃罩,跳蚤应该会重新恢复跳高了吧?
并没有。结果是,这只跳蚤已经失去了跳跃的意愿,只愿意伏地爬行。
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我设限”,也叫“跳蚤效应”。
这像不像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
“上了这么多补习班,怎么成绩还没提高?”、“你为什么不努力?”
这些话,给了孩子太多压力。
最终孩子会像跳蚤一样,为了适应环境,顺从家长,不断地降低跳跃高度,没勇气,也不敢尝试了。
你想让孩子上进,却事与愿违。让孩子能轻松跳跃,才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前段时间,吴军老师寄来的新书《信息传》。一拿起来就放不下。
翻着翻着,突然看到一张图,让我很感慨。

这是一张19世纪的油画。一位骑马的邮递员,飞快地经过一个正在缓慢架设的电报杆。
这个邮递员,可能很难理解,这个缓慢的东西,正在飞快地取代自己。
我们已经无法听到这些邮递员的声音。只有这幅油画,记录下了他当时的神情。
然后,历史就给他们按下了静音键。
其实今天也一样。很多人在一路狂奔。
但他们也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被一些看似缓慢的变化,快速取代掉。
等到意识到时,时代已经绝尘而去。
历史给一切被抛弃者,都按下了静音键。
书里写到:

1844年,在通信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一年美国第一条城际电报线(从巴尔的摩到首都华盛顿)建成,总长约38英里,从此人类进入了即时通信时代。
1861年,美国建成了贯穿北美大陆的电报线,以前通过快马邮车将消息从美国东海岸传递到西海岸需要20天时间,而通过电报几乎瞬间便可完成了。

与此同时,美国的快马邮递从此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邮递员的头顶,不是广阔蓝天,而是玻璃。
玻璃就是他的天花板,他的上限。

— 3 —
如何打破天花板

有多少人活在天花板下,而你一看不见,二够不着。
看不见是因为认知盲区,你不知道有天花板存在。
够不着是因为自我设限,你不愿意也没能力打破。
最后,只能被取代,被“静音”。
那,怎么办呢?

1,培养全局思维
普通人看见的是树木,高手看到的是一片森林。
我的本科,读的是南京大学数学系。这四年近乎残酷的数学学习,对我此生影响最深的,是一门叫“系统论”的课程。
这门课程让我此生受益匪浅。
让我学会用关联的(二维)、整体的(三维)、动态的(四维)方法看问题的能力。

梁宁说过一段话:

我和太多的创业者朋友交流,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令我钦佩的优秀品质,也对创业付出巨大。
但是很多人输了,而且输得很可惜,因为他们不是打不过当下面前的这个对手,不是自己不勇敢不敢投入,而是当他们杀入战场的时候,不知道这一仗有多大。
他们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姿势,什么样的配置,什么样的资源来拿下这一场战役。

全局思维,就是心中有地图,真正了解你的战场,避免认知盲区。
作为家长,我特别注意培养小孩的这种多层次的全局思维。
小米就正在学编程,他很喜欢,我也觉得很好。
我自己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编程,那时候9岁。小米比我更早,小米大概是在幼儿园就已经开始学编程了。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开始参加信息奥林匹克竞赛了。
有一次在路上,我问小米,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看重编程这件事吗?
小米回答说不知道。
学习编程呢,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因为编程是学习和机器对话的语言,虽然还会有很多和人打交道的时候,但未来我们更多会和机器去交流,学会编程,就像学会了英文一样,有了一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票。
第二个原因更加重要,编程能培养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模式,叫多层次思维。
学编程,可以训练搭建系统架构的能力,这是一种基于信仰规律的系统思考能力。

在商业环境巨变的今天,当你拥有“系统思考”这门能力,你就拥有真正的全局观,可以站在未来看今天。

2,人生不要自我设限,也不要让自己成为天花板
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他对于公司很多新业务的态度,是“试一试”。
“试一试”文化,意思就是“人生不要自我设限”。

他以历史学家黄仁宇为例(黄仁宇48岁才开始研究历史,60岁写成《万历十五年》这本经典之作),说道:

“很多人就是自我设限,导致最后没有达成原本可以达成的成就。做企业也是这样子。”

有些人虽然不自我设限,但很容易活成别人的天花板。
比如,CEO常常成为企业的天花板,决定了公司的上限。
一个员工被提拔为经理,会遇到的人生中第一个管理问题是:你的员工不如你。
但是,这时,怎么办?狠狠骂一顿,然后说:算了算了,放着我来?
我们希望周星驰说“放着我来”,然后继续演电影。我们希望比尔·盖茨说“放着我来”,继续领导微软。
但,如果他们这么做了,他们就一定会成为自己公司的天花板,不配拥有获得今天的成就。
李诞做《脱口秀大会》,没有说“说得什么啊,放着我来”,而是转到幕后,给每一位选手打气、鼓励。
因为只有让出C位,奔涌而来的后浪,才能用不可预见的才华拍打舞台,绽放出难以想象的精彩。
一块金子最大的成就,是看到别人的光芒。
勇敢走出舒适区,突破自我设限,也别让自己成为天花板。

最后的话

认知有四重境界:

1
2
3
4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自以为是;
2,知道自己不知道,开始心存敬畏;
3,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
4,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

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95%的人都处在第一重状态,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而芸芸众生中,有一个“新物种”,他们开始心存敬畏,始终保持空杯状态,始终自我迭代。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知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祝:成长。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识不足则多虑

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狐疑,没有安全感。所以有时候,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造成的。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实自己,开阔眼界。读经长学问,读史长见识,多读前人的优秀书籍,借鉴前人的智慧经验,遇到事情自然心开意解,知道如何应对处理。

威不足则多怒

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有人用发怒来树立威望,其实会事与愿违的,因为发怒暴露出了德行的不足。

威望都是从德行而来,道德的力量可以摄服一切大众。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哪里会用愤怒去招众人的怨恨呢?

信不足则多言

信用不足的人,说话别人不相信,通常就会费尽口舌去讲更多的话。《易经》又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话多有时候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人信用的缺失,所以守信非常重要。

▌1. 站高

北宋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

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生活中的「浮云」需要我们有较高的境界才能看清和忽略。

只有志存高远,胸襟旷达,才不会为私心杂念所困、功名利禄所累。

置身于崇高的境界当中,心灵才能得以纯洁而美好。

定位决定地位,心境跨越艰险。

▌2. 望远

俗话说:「走一步看十步。」你能看多远,才能走多远。没有远见,必寻短见,急功近利没有明天。

人生就像是一个舞台,如果你死守于枯井之中,那么你的人生将毫无起色,因为世界在你的眼里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如果想让自己未来的舞台更加绚丽多彩,那么就必须打破安于现状的心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古人云:「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鸟雀争其声。」

江海之所以浩瀚无际,雷霆之所以引动暴雨,都在于它们知其当为,眼界开阔。没有广远的目光,再有本事的人也会平庸而无所作为。

▌3. 广闻

古人云:「多见者识广,博览者心宏。」

一个人见的世面多,经历、阅历多,知识面就广阔,经验就丰富。

北宋欧阳修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书看得越多的人,就是博览群书者,他的心胸就一定比其他人开阔得多。

也就是说,人要有知识,有经验,一个人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那就必须多看书学习,也包括多观察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

所见所闻成就一生,无知无觉葬送一生。

▌4. 慎言

西汉刘向说:「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慎的语言,会在有意无意间伤人自尊,影响人际关系。

对个人来说,如果言语不慎重,轻则取其辱,重则丧其生。故出言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对别人羞辱、讥讽、指责、贬低等之类的话,更是不要轻易说出口。

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不多说话,不乱说话。说实话不如说对话,说对话不如说好话。

▌5. 心宽

古人云:「心头无事一床宽。」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祥和。心有多大,世界才会有多大。

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毕竟很少。你若计较,没有一样能让你满意。量宽才能得人,无我才是境界。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宽似海,风平浪静。笑看花开,宁静喜悦;静赏花落,随缘自在。

▌6. 神定

北宋苏东坡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不要一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立即心烦意乱,浮躁紧张,不知所措;也不要在顺境的时候,得意忘形,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褔兮福所伏」,世上有很多的事情往往是因祸得福,因为福与祸两者是在不断地交替转换的,人生的一切都难以预料。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其性格是充满自信和豁达的,既使遭遇到困境,心也不乱、意也不烦,保持头脑清醒,泰然处之,从容应对。

因此,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但在顺境中可以操控自如,同时在逆境中也能得心应手。

▌7. 意坚

南宋朱熹说:「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成功靠的是信念,而非条件。顽强的意志是成就梦想的可靠保证。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我们才能不为困难吓倒,不为逆境屈服。没有顽强的意志,我们只能是在不幸面前徘徊不定,在逆境当中裹足不前。

意志坚定,是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劳苦不足以使他们灰心,困难不足以使他们丧志。不管处境如何,他们总能坚持与忍耐。他们内心强大,神鬼难近。

▌8. 气足

唐代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底气很足,就是自信,但绝非盲目自信,而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后的胸有成竹。

自信的人内心富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丘壑天地宽。

自信的人纯净,不在乎别人的无聊看法,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坦然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工作中的是与非。

自信的人敢为天下先,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真诚赢得喝彩,用智慧得到尊重,用善良打动人心,用真情书写人生。

当音乐还是稀缺的时候

上周,磁带的发明者、飞利浦公司的荷兰工程师 Lou Ottens 去世了。

这让我想起了往事。这里的年轻读者,可能从没有听过磁带,但是20多年前,它是我们接触流行音乐的唯一渠道。

那时,电台的音乐频道会播歌,要想反复听,就必须录音,或者购买歌手的专辑。我记得,最早一盒是7元,后来涨到了10元。对于学生是很贵的东西,买一盒要下很久的决心,买来以后会反复听几百遍。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一个新专辑在网上发布,很少有人连着听几百遍吧,不知名歌手的专辑可能根本没人听。因为音乐实在太多了,随便一个流媒体网站,都是上百万的曲库,大家已经不会在一张专辑上花太多的时间了。

音乐家应该会怀念磁带的年代。那时,生活中缺乏音乐,人们才会那么投入地去听,歌手也会投入地创作。那时的歌曲真的会影响人生,甚至影响社会。

美国歌手鲍勃·迪伦因为他的歌词,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旅途,才能长大 / 一只鸽子要飞过多少海洋,才能看到沙滩 / 一门大炮要发射多少次,才有和平 / 我的朋友啊,答案就在风中飘荡”,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要是他生在现在,到处是快餐文化,这种歌即使写出来,也不会有太大反响,最多就是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一阵子。

音乐的黄金年代,其实是它稀缺的年代。 现在的音乐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丰富到大家都不在乎了。歌手出一张专辑,跟发一条朋友圈差不多。

如果看得远一点,真正出大师的年代,是音乐更稀缺的时候。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年代,根本没有录音技术,想听音乐必须去现场。但是,偏偏那个年代出现了最伟大的音乐家,后世的技术提升了,却没人赶得上他们,这是为什么?

我猜想,原因可能跟稀缺有关系。稀缺意味着竞争少,所有问题都没有解决,你可以探索各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容易出大师,影响后世。顺便说一下,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更早以前没有出现著名音乐家?因为欧洲人在17世纪才掌握了成熟的炼钢技术,可以制作钢丝琴弦,能够确定准确的音高了。

稀缺年代不仅诞生大师,也会诞生大公司。 现在的科技大厂,都是新技术的早期诞生的。PC 的稀缺诞生了微软和苹果,互联网的稀缺诞生了 BAT,手机 App 的稀缺诞生了美团和字节跳动。等到不稀缺的时候,再想变成巨头就难了。

这告诉我们,如果你真想做一番大事,就应该投入那些刚刚开始发展、供给还很稀缺的领域。否则,想要成功就好像在互联网年代当一个歌手。

物以稀为贵,收入小于或等于能输出的价值。
——IPCreator

What

2020年12月8日,中国和尼泊尔政府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8848.86米,比以前宣布的高度略高。

aha8848.com的由来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宣布,从2021年开始,该学会出版的所有世界地图,都将标注世界上有五大洋,而不是传统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南极洲周围海域将被认定为一个独立的大洋,称为南大洋(southern ocean)。

Linus 谈 mRNA 疫苗(英文)

有人在 Linux 内核开发的邮件列表上,造谣说 mRNA 疫苗会改变人类遗传物质。Linus 忍不住写了一个很长的回信,解释 mRNA 疫苗是怎么回事。

他最后写道:”如果你坚持相信这些疯狂的阴谋论,那么至少在这里,你给我闭嘴。”




项羽在巨鹿这一仗打得是非常漂亮,给我们今天创造了两个成语,一个叫“破釜沉舟”,形容的就是项羽的军队,决心大,士气自然也就很高。

还有一个成语呢?叫“作壁上观”,这个成语是形容谁的?就是形容巨鹿城外那些诸侯援军的嘛。这些援军他们只敢在各自营盘的壁垒上看着项羽打仗,吓得直哆嗦。这两个成语一对比,你就知道,项羽给那些诸侯联军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两个成语,项羽这边是“破釜沉舟”,而那边呢,只敢“作壁上观”。

讲这个政治格局的演化,不是在跟你咬文嚼字,而是想说明两点:

第一点,我们事后看历史,往往看到的都是打打杀杀、一地鸡毛。但是身在历史现场,那什么法统啊、合法性啊这些制约,我们后人看觉得挺无聊的,但是这些制约那是非常真实地加在当时的每一个人身上的。他们既要站在当时的共识上去做事儿,也要创造性地把这些共识往前推,一点一点地往前推。

那第二点呢,就是有的历史人物,像项羽这样的,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留下。他们往往为历史向前演进,创造了关键的台阶。而后来的人才能以此为过渡,继续望前走。

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到底遭遇了什么?他所遭遇的,是以千年为尺度的、历史上最基础性的那种结构性变迁。

你看啊,八百年前的殷周之变,就是从商朝到周朝的这个变化,缔造了周代最基础性的体制结构,就是以分封制、宗法制为骨架的天下体系。后来,到了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周室衰微,然后历经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纷争战乱,酝酿出了秦汉之际的空前剧变。而项羽分封呢,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历史上最基础性的、最结构性的、正发生变迁的关键节点上。

从秦朝到汉朝,等帝国的形态基本稳定下来之后,这个历史剧变才算完成啊,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体系都由此奠定。

那这个剧变的过程中,在秦和汉之间,在秦始皇和刘邦之间,项羽是什么?项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衔接嘛。

你想啊,本来,秦朝的帝制实验那是失败的,秦朝解体之后,历史的钟摆马上就开始往回摆,天下本来是要回到分裂的状态、由血统决定政治地位的状态的。这是真正的历史倒车啊,不要以为这种可能性不存在。

正在这个时候,我们这门课的主人公项羽,突然出现在历史的十字街头,他以一己之力,制止了这个回摆,让历史继续向统一大帝国的方向演进。只不过,很可惜,这个过程,项羽只完成了前一半,后一半呢,是由刘邦来完成的。

八百年前的殷周之变,那是周武王、周公这类圣王级的人物主动做制度设计的结果。而我们这门课所谈到的秦汉之间的剧变呢,它不是某一个人设计的结果,是由秦始皇、项羽和刘邦这三个对手关系的人,接力完成的。

中科院研究显示,北半球的夏季平均从78天增加到95天,而春季、秋季、冬季都变短了。

英国新版的50英镑钞票,背面人物是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该钞票将于6月23日进入流通,那天是图灵的生日。

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lication)指的是极受市场欢迎的计算机程序,证明了底层技术的价值。比如,消费者只是为了运行该程序,而会购买必需的硬件。
维基百科

以前是其它行业的公司购买软件,现在是某一个公司创建一种软件,然后使用自己的软件进入该行业,并对这个行业加以改造。
2020年,音乐产业的总收入不到200亿美元,是20年前的一半。流媒体的发展,大大缩小了音乐市场的产值。
–《超越软件

美国科学家使用1988年保存下来的 DNA,在2020年克隆出了濒危动物黑足雪貂,它由家养雪貂代为怀孕。这是美国第一个克隆的濒危物种,这种方法以后可用于挽救其他物种。

一个英国人最近拍到了清晰的海市蜃楼照片,一艘船悬浮在海面的空气中。

价格,会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具体如何波动,由成本、供需、效率、信息这4种因素共同决定。
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最后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结果,那就是价格。

生活就像《吃豆人》游戏

有一个经典游戏,叫做《吃豆人》(Pac-Man)。1980年发布的,很多人现在还在玩。

游戏很简单,吃完迷宫里的豆子,就能过关,但是不能被妖怪抓住。四个妖怪的策略各有不同,红色的在后面追你,粉色的在前面拦截,蓝色的在路口埋伏,橘色的随机漂移。迷宫里还有四颗能量豆,每吃掉一颗,你就能反戈一击,消灭一个妖怪。

谷歌发布过一个网页在线版,没玩过的朋友可以感受一下。

提到这个游戏,是因为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 一个国外的年轻程序员说,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场《吃豆人》游戏。

大学毕业后,我不知道该干什么。读研究生,还是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像其他人一样,最终我选择了那些很光鲜的职业,即使它跟我的兴趣并不吻合。对于未来,我毫无头绪。

我有时觉得,自己的生活与《吃豆人》游戏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困在迷宫里,只有快速拿到积分,才能过关。在这个迷宫中,妖怪四处游荡,试图吃掉你,如果被它们抓住,你就会死掉一条命,游戏重新开始。

我的生活好像就是一局游戏。我真的不知道该去哪里,如何晋级,什么时候妖怪会突然出现。

他这么一说,我顿时觉得,《吃豆人》真的很像生活的一个缩影。我们每天都在人生迷宫里探索,寻求出路。各种挫折打击在周围埋伏着,不知道何时,就会向你扑来。想要赢得游戏的唯一方法,就是尽量避开妖怪,快速吃掉能量豆,壮大自己,晋升到下一关。

以程序员为例,毕业后进入互联网公司,就是游戏开始了。你必须不停闯关,一步步晋升,从初级程序员到中级程序员,再到高级程序员,然后是团队 Leader 或者部门主管。如果有一关卡住了,在某个级别上停留过久,你就很危险,遇到妖怪的概率越来越大,随时可能 Game Over。你最多只有十到十五年的时间,到达中高职级,否则就留不下来,时间一到不得不离开公司。

不仅是程序员,其它竞争性的行业,都是这种游戏规则。 大家印象中,大学教授是一个很舒服的职业,不坐班,每年还有寒暑假。但是,国内高校现在引入了美国的制度,而且还是加强版:年轻博士从讲师当起,给你六年时间,竞争寥寥无几的正式编制。如果六年内出不了成果、发不了足够的论文,那就必须离开,因为学校不会养一个讲师养到老。这叫做”非升即走“制度,英语叫做 Tenure track。这不就像《吃豆人》游戏的真人版吗。

进一步说,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地铁上挤满了人,大家都在参与一线城市这个大型游戏。若干年内,如果得不到结果,就要离开,回到二线或三线城市。

其实也不是一定要参与这种游戏,你也可以降低物质欲,选择不与其他人竞争的生活。但是,如果已经身在其中,或者不得不参与,那么下面几条《吃豆人》游戏的快速过关策略,似乎可以参考。

(1)不能留在原地,妖怪会感知你的位置。
(2)必须时刻在前进。
(3) 一旦前面的路上出现妖怪,必须立刻改道。
(4)尽快吃掉离你最近的能量豆,取得阶段性成果。

宇宙暗物质分布图发布。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由不可见的暗物质连接在一起的,它们组成了一张巨大的引力网(下图),构成了宇宙的上层结构,所有天体都附着在这张看不见的网上。

显卡缺货与异业竞争

最近,我想再配一台电脑,结果发现买不到显卡。加密货币的价格暴涨,导致显卡早就被抢购一空。

家用计算机的显卡挖矿,六个月据说就可以回本,以后就都是利润了。如果多块显卡组成矿机,利润相当可观。所以,显卡都被用来挖矿了,市场已经没有现货了,只能买二手显卡。

幸好,我去年买过一块显卡,还能凑合用。看了一下二手市场的行情,不由感慨地发了一条推特:

“去年,我花2000元买过一块显卡,现在用了一年再卖掉,可以卖到5000元。”

网友在下面回帖,他一年前400元买的显卡,今年2000元卖掉了。就是缺货到这种程度。

我不由感叹,矿工高兴了,DIY 市场却遭殃了。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脑爱好者,可能根本不关心比特币,对挖矿没有任何兴趣,突然之间,你莫名其妙就受到了波及,想要组装一台理想配置的电脑,用来玩游戏或处理大数据,就这样组不成了,真是飞来横祸。

一个其它领域的、跟你原本不相干的事情,突然就对你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在经济学上,叫做”异业竞争”。 某个行业的变化产生了溢出效应,波及到了另一个行业。这样的事情,最近好像越来越多了。

我举几个例子。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电信公司很受伤,因为人们都用聊天软件联系,传统电话和短信的使用量急剧下降。再比如,外卖的兴起,影响了方便面的销售。

本周我还看到一条新闻,上海机场的董事长说,海南岛的免税政策对机场影响很大。以前,人们购买免税商品,首先想到的是机场,但是现在不用出国、在海南岛也能购买免税商品,下一步甚至北京上海也要开市内免税商店,这对机场的收入有很大影响。

总之,现在的世界高度关联,异业竞争比以前多得多、快得多。 不仅本行业的变化会影响你,世界上不知哪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也会从天而降影响你。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生活变得不确定,随时都会被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有些是好的影响,有些是坏的影响,也无从准备或预防。只能尽量壮大自己,接受变化。

Facebook 小红书

2012年,Facebook 发行股票上市,每个员工收到了一本小红书。

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段话:

“如果我们自己不创造能够杀死 Facebook 的东西,其他人将会这样做。……互联网不是一个友善的地方。那些不重要的东西甚至都没有机会留下遗迹。它们消失得无影无踪。”

低地轨道可视化


这个可视化作品,可以让大家感受一下地球低轨道太空的实际状态,看看有多少太空垃圾。

奇怪的词源


这个网站收集各种 IT 单词的来源。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普通人和高手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在于能不能拥有自己独立清晰的判断和观点。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
这是从1楼爬到10楼,从普通到优秀。
那高手和顶尖高手的差距在哪里?
在于能不能同时拥有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把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不以自我为中心。
这是从10楼爬到100楼,从优秀到极致。

两幅地图

最近,疫情继续在全球扩散。
我们常听新闻里说,欧美等“西方国家”情况危急,像中国这样的“远东国家”,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为什么欧美是“西方”,中国是“远东”?
如果我们看地图,明明美国在地图最右侧,更偏“东方”啊!
为什么美国不是“东方国家”,而是“西方国家”?

答案,其实也在我们使用的世界地图里。

各国使用的世界地图基本是两种:
一种是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亚洲的一些国家,大多使用的是这种世界地图。
另一种是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西方和美洲国家,大多使用这种世界地图。
亚洲一些国家以太平洋为中心来绘制世界地图,这样这些国家就处于地图的中央,象征着世界的中心。
同样,欧美国家以大西洋为中心来绘制世界地图,这样他们就处于地图的中央,象征着他们是世界的中心。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美国是“西方国家”?
因为我们中国人,其实也是站在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角度来看的:
在这张地图上,美国不在中国的东面,而在西面。

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喜欢以自己为中心审视问题、价值取舍、处理矛盾。

所以,英国的“群体免疫”,意大利的“全国封城”,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站在我们的角度可能是不合理的,站在他们的角度,也许是有原因的。
再比如,特朗普发了推特,把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为什么?
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一招把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果然迎来了很多民族主义者的点赞。但实际上,这招太阴损,太恶毒了。

一次辩论

我目睹过一次辩论,一身冷汗。
张伟俊老师是中国第一位私人董事会教练。有一次,他受邀主持了一场企业家辩论会。
这些平常在自己公司永远伟大、光荣、正确的企业家们坐在一起,谁都不能说服谁。
他们越辩越激动,辩得脸红脖子粗,我看差点就快打起来了。
然后,然后,张伟俊突然叫停辩论,说:
“下一个环节,交换观点,继续辩论。”
听完之后,人都傻了。
稍微停顿后,大家又唇枪舌剑起来,开始帮对方自圆其说,又差点要打起来。
这对在场的企业家们,是深刻的一课。
你是以自我为中心,还是能换个角度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你捍卫的是自己的观点,还仅仅是自己的尊严?
你捍卫的是自己的屁股,还是脑袋?
换个角度看世界,你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三个场景

所以,设计产品、亲密关系、教育孩子,都是如此。

1
2
3
我们总爱站在自己的视角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真正站在用户的视角来解决需求。
我们总爱站在自己的视角说多喝热水,而不是真正站在对方的视角来嘘寒问暖。
我们总爱站在自己的视角来决定爱好,而不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问是否喜欢。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总有“自嗨”的产品,教不好的“坏小孩”,和永远教不会的“直男”。
这是非常容易犯的错误,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即使实现了,也极大造成成本的剧烈攀升。
如果能换个角度看问题,是提升,更是跃升。视角不同,视野不同,结果也会天差地别。

最后的话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在于是站在1楼,还是10楼,还是100楼看事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有的人终其一生的努力,都只是站在1楼的视角看外面,看到的都是细节,自己附近那点东西,市井吵架,违章停车。
有的人努力向上攀登,站在10楼的视角看外面,开始能逐渐看到局部,轮廓关联浮现。
有的人比你更优秀,还比你更勤奋更努力,他爬到了100楼看世界。
他看到的是全局,开始体会自然资源的分布,城市设计的气概和俯瞰世界的万丈豪情。
站在100楼视角审视天下的人,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
站在10楼视角观察天下的人,可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
站在1楼视角面对天下的人,可以决定一场战斗的起止。
当你在1楼时,要更愿意主动跑到5楼、8楼、10楼,去看看都能望到些什么。再回到1楼执行时,会更理解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深度,并且不会遗忘细节。
希望你能拥有上帝视角,能瞬间把自己拉到空中俯视全局。希望你能拥有操盘手技能,能瞬间俯冲到地面死磕细节。希望你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在空中,什么时候该在地面。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角度变了,视野变了,很多事情就看懂了。看懂了,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俄罗斯历史















How

信任和爱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如何改造火星

SpaceX 公司和特斯拉公司的 CEO 马斯克一直宣称,他的目的是让人类移民火星。

这是否可以做到呢?让我们从科学上分析一下。

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它的表面曾经有过海洋和河流,但是现在都干涸了。不过,火星的地下依然有冰块和湖泊。

火星表面的温度是零下133度到零上27摄氏度,跟地球的表面温度(零下89.2度到零上58.6摄氏度)相差不远。

火星最大的问题是,它的大气层非常稀薄,导致火星的气压极低。地球海平面是1个标准大气压,火星表面则是0.006个大气压,也就是说,火星的大气层浓度只有地球的0.6%。

这对人类非常危险,不仅意味着宇宙的辐射可以直接到达火星表面,还意味着水的沸点极低。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度;随着大气压的降低,沸点会不断下降。如果气压低于0.063个大气压,沸点就会低于人的体温37度。这时,人的体液就会沸腾,氧气和二氧化碳会从血液里面跑出来,人会很快死亡。这称为 Armstrong 极限。

火星大气压太低,所以人类只有在加压条件下,才能生活在火星,一旦失压就会有生命危险。如果我们可以将火星大气压提高到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水平(0.337个大气压)之上,那么我们就可以穿着地球上的服装,只使用呼吸面罩,在火星表面行走,无需使用加压太空服。不过,这个大气压还是不足以让植物生长。

所以,移民火星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升火星大气压。马斯克的设想是,火星土壤里面储存了大量二氧化碳,我们只要设法加热火星,让土壤里面的二氧化碳跑出来,就能快速形成火星大气,提升大气压。他甚至建议,在火星两极引爆几颗核弹,释放地下二氧化碳。

他的另一个方案是,在火星轨道上建造数千个充当太阳反射器的人造卫星,人为将太阳光反射到火星表面,对火星进行加热。

很多科学家不同意马斯克的想法,首先一点,火星地下土壤到底有没有大量二氧化碳,现在并不能确定,还需要进一步勘探。考虑到火星表面的气体很早以前就已经消失在太空了,因此火星地下很可能并没有大量气体。也就是说,人类可能无法重塑火星大气层。如果要移民火星,就必须永远生活在加压环境。

如何像个“成年人”一样工作?

如果你是一名员工,你应该告诉自己:
别当穿着白衬衫的奴隶。

什么是成年人?

成年人,心中只有目标。自己想办法拆解、推进、交付结果。

如果需要别人像父母一样哄着,这可能不是成年人,这是长不大的巨婴。
做到这一点,当然很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发生变化。

记住一件事情:公司不是“家”。公司是一支“球队”。

在家里,你可以闹情绪,你可以发脾气,你可以控诉,你可以找借口。
在球队,这些都不行。你能做的只能是好好训练,分析对手,看录像回放,把每场球打好。

在一支球队里,能否赢球,几乎是衡量球队成功与否的唯一指标。

如果输了,不仅仅是球员,连教练都要被换掉。
所以,成年人是要为结果负责的。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结果发生的。

“一切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能检验一个人的成色。

1
2
3
4
5
6
1,不断学习新技能吗?
2,能清晰拆解目标吗?
3,会协调手边资源吗?
4,能找到专业人士吗?
5,内心真的够强大吗?
……

如果真的把公司当成一支球队,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并且渴望接受挑战。
凌晨两点,有个疯狂的的想法,就会突然从床上跳起来,打开电脑,不知疲倦地干起来。
因为他们知道,这能让我有好的结果。我能赢。

成年人,为自己负责。
他们不喜欢玩游戏,他们喜欢做事情。

别当一个好好先生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你应该告诉自己:
别总是当一个Nice guy。
大部分管理者,都希望自己当一个好人。

他们很难告诉员工:其实这件事你做得不够聪明,不够成熟。
我知道这样说很不近人情,非常不与人为善。
但是,千万不要当一个好好先生。

在私董会上,我问这些管理者们:你们年底会为员工评级打分吗?
他们说:当然会啊。
既然会评级打分,为什么你平常还总是当一个“好人”呢?
如果你平常总是鼓励,总是夸奖,年底的时候,给员工打了1分,他会怎么想?
他会惊讶,然后愤怒,接着暴跳如雷。
凭什么是我!?
你可能会说,因为今年你业绩不好。
但是,业绩不好,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呢?为什么你平常总是说我干得不错呢?为什么你现在要来针对我呢?
这就是管理上我们常说的:

No surprise。

从第一天开始,你就要清晰、明确、直接地告诉他:

1
2
3
如果还是这样的工作状态和结果,在年底,你很有可能会被打1分。很有可能排名最末。
我知道你很努力,也知道你很辛苦。但是,这无法达到我们的目标。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应该怎么办。

这段话里面,有很多表达方法和技巧,你可以慢慢琢磨。
但是,你一定要礼貌而诚实地告诉员工:你现在的业绩并不好。

实话实说,开诚布公。

这样,他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会想办法调整。如果年底真的还是没有改善,当知道自己的得分时,他也不会感到惊讶(Surprise)。

1
2
既然是成年人,就应该有能力听真相。
既然是成年人,你也有责任告诉他们真相。

这才是成年人的工作方式。

成年人,不喜欢玩游戏,只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在工作中,表现得像一个“巨婴”?
因为大家都在互相配合,玩一个游戏。
“这难道不糟糕吗?”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获得同情,很容易让人找到借口,很容易让人逃避责任。
但是,这对自己的成长,公司的发展,可能没有意义。
别成为一个穿着白衬衫的奴隶,也别成为一个总说漂亮话的好好先生。

开诚布公,实话实说,交付结果。

像个成年人一样工作。

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朋友最平等,也最自由。

平等
平等,是朋友关系的第一个特点。
什么是朋友?“朋”是两个“贝”,或两系贝(五贝一系),两贝一样大,两系一样多,是平等的;“友”是两只“手”,左手和右手,也是平等的。


○“朋友”甲骨文

事实上,可以交朋友的,其身份地位都大致相等,至少也都得是一个圈子里的人。比方说,你就很难设想一个“大官”居然和一个“小民”成了朋友。如果居然是,那就一定有别的原因。或原本就是贫贱之交,或后者其实是隐士,再不然就是交往时并未暴露身份。所以,一个人如果社会地位极高,便慢慢地会有孤独寂寞之感,甚至深感“高处不胜寒”,而皇帝则几乎无一例外是没有朋友的,因为实在没有人能够和他平等。

02
相同
朋友关系的第二个特点,则是“相同”。
《易·兑》孔颖达疏云: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朋友之间,总有某种共同之处,或同乡,或同学,或同事,或同年,或同道,或同志,或性情相同,或志趣相同,或观点相同,或境遇相同。一旦发现共同点,便很容易成为朋友。这一点,比平等还重要。两个人,如果相同之处极多,情投意合,一见如故,也可能不在意身份地位的差异而成为朋友,比如“忘年之交”即是。

03
相合
一般地说,“朋”是指相同者,如两只贝;“友”是指合作者,如两只手。所以“同心协力”又叫“朋心协力”,有合作关系的人、单位或集团则叫友,如“友军”“友邦”“外国友人”等。在原非友谊的合作关系中,如果合作得好,人们也容易成为朋友。
事实上很多人的友谊,便正是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建立的。同事、同行、战友、伙伴有时即等于朋友,道理也正在这里。

04
可选择
朋友不像兄弟,是天意安排;也不像夫妻,由父母选择。朋友就像情人,都是自找的,最有自主权,也最能激起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热情。更何况,有选择,就有自由。既有结交的自由,也有断交的自由。同则交,不合则散,既可相知于患难,又可相忘于江湖,比其他的人际关系,宽松得多啦!

平等,相同,相合,而又自由可选择,关系就亲密,感情就深厚。

因此,中国人对于友情和友谊,相当地看重。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差不多每位诗人的作品,都有相当数量的篇幅是歌颂友情的。


以李商隐为例,他的诗作,只有一首怀念亡妻,情诗也不过十五首左右,而写给朋友或表现友情的,不算唱和应酬之作,至少也是情诗的三倍之数。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夜雨寄北》,曾有人认为是写给妻子的,应题作《夜雨寄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说是写给妻子或是写给友人,都讲得通。“赠内诗”和“赠友诗”难以区分,岂非恰好证明“爱情”受到限制,而“友情”则无论如何深厚也不会被视为过分?
事实也是如此。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如不说明是朋友,你看像不像情人?“你耕田来我织布”,又像不像朋友?岂但像朋友,甚至像“互助组”“合作社”。爱情与友情既然如此错位,则一首诗究竟是赠内还是赠友,当然也就难以弄清了。甚至也不必弄清,因为好夫妻原本像朋友,好朋友也原本像夫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嘉宾”究竟是男是女,是妻是友,也是搞不清的事。因为“鹿”是吉祥意象,“鹿鸣”可视为呼朋引类,也可视为发情求偶;朋友来了固然要“鼓瑟吹笙”,夫妻相爱也同样是“琴瑟相谐”,都可以称为知音。所以我看不必细究。“公私”尚且不分,又何必一定要区分“妻友”呢?

显然,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友情才特别发达,也才特别珍贵。

总之,有朋友是幸福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没有朋友则是不幸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与朋友别离是痛苦的,因此应报以豁达的态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而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则当视为人生之最大幸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友情之珍贵,实非言语所能表达。

敌人比朋友还难得

电影《教父2》

上次说了朋友,这回说说敌人。
敌人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朋友。

常规“敌人”是夫妻

什么是敌?
词典会告诉你,这字有三个意思:
仇敌
比如: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对抗
比如: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史记·项羽本纪》

同等或相当
比如:
势均力敌 无可匹敌

用得多的,是第三个意思。
比方说——

敌礼
彼此平等之礼

敌体
地位相等之体

敌国
实力相当的国家
或者实力相当于一个国家
比如:
富可敌国

敌手
能力相等的对手
比如: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电影《关云长》

其实,就连对抗,也隐含着“同等或相当”的意思。
不相当,怎么对抗?
只能被碾压。
至于仇敌,则不过是实力相当且有仇恨或仇怨者。
否则只能叫仇人,不能叫仇敌。
没有仇的“敌”呢?
夫妻。
只不过,不能写成这样:

而要写成这样:

这两个字,是不是很像?
所以,嫡就是敵,也就是敌。
意思是匹敌和匹配,比如阶层或资质相当。
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举案齐眉,青梅竹马,琴瑟和谐,都有这意思。
结果,就有了这些词:

嫡子 嫡系 嫡传

当然,讲究嫡庶,是传统社会的事。
其实不少夫妻也有对抗性,只不过吵归吵,好归好,民间的说法叫:
欢喜冤家

有个敌人就像有个朋友

夫妻像敌人,敌人像朋友。
敌人与朋友,相似之处甚多,比方说:

朋友平等,敌人对等
羊和狼,就成不了朋友,也成不了敌人,因为不敌。
兔子也不是狐狸的敌人,是猎物。
敌,是必须旗鼓相当的。
或者这方面虽不如,另方面却有优势。

朋友相同,敌人相似
敌人跟朋友一样,总有跟自己相像的地方。
比如牛和猪,就成不了朋友,也成不了敌人,因为不类。
就算狭路相逢,也只会擦肩而过。
相反,朋友倒有可能反目为仇。
为什么?像嘛!
敌人和朋友,其实往往跟自己是同类人。
只不过,关系不一样。
朋友就像左手右手,敌人就像前胸后背。

朋友知心,敌人知意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所以,真正的敌人,往往比你自己还了解你。
朋友也一样。不了解,怎么做朋友?
了解可以在顷刻之间,比如一见如故。
不同的是,朋友知道你的心情,敌人知道你的用意。
但,知心知意,都是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哪怕是敌人。
没有了敌人,往往也不会有朋友。
敌人和朋友都没有的,其实混得很惨。
这样看,有个敌人,是不是也很幸运?

两种化敌为友

也许有人会说:这算什么,谁还没个敌人?
小时候受欺负,学校里有凌霸,上班了被挤兑,工作中遭暗算,退休以后又遇到电信诈骗,你还说有个敌人是好事!
对不起,那不叫敌人,得叫:

恶人
坏人
贼人
歹人
小人

真正的敌人,必须对等、相似、知己知彼。
所以,敌人也能变成朋友。
化敌为友也有两种。

第一种是实际上的朋友。
或者化解矛盾,解除纠纷,成为好友。
或者捐弃前嫌,结成同盟,成为盟友。
甚至并肩作战,共同对敌,成为战友。
斗争艺术,就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这是智慧之胜。

另一种是心目中的朋友。
那就是赢得敌人的尊重。
真正的对手,都是有过人之处的。或者坚忍不拔,或者百折不饶,或者临危不惧,或者处变不惊,或者勇冠三军,或者技高一筹……总之让人敬佩。所以历史上往往有这样的情况:胜利者为对方阵亡将士举行隆重的葬礼,或者停战之后双方将领互赠佩剑。
赢得敌人的尊重,是任何斗争的最高境界。
尊重而非羞辱失败的对手,则是一种高贵。
这是人格之胜。
所以说:

棋逢对手,实为幸运;天下无敌,反倒悲哀。

更可悲的,是没有对手,只有鬼祟;没有英雄,只有宵小。
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和惆怅!

对付小人,唯有坦荡

敌人不常有,小人满街走

上次说了敌人,这回说说小人。
小人是最常见的。
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敌人。
遇见小人,却是大概率的事情。
道理也很简单,蚊子总是比老虎多。
被蚊子叮一口,确实很烦。
如果遇见毒蚊子,还能整出大问题来。
所以,小人不可不防。
但,也不必斗,更不要争。
为什么呢?
因为小人不是恶人,只是小。比方说,为人猥琐,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等等。总之,打小算盘,耍小聪明,做小动作,占小便宜。即便要害人,也不过“打小报告”。
因此,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和核心利益,我的第一主张是:让

让他三尺又何妨

有个故事很多人听过。清代,有两家人争宅基地。其中一家是有人在北京做高官的,然而那位高官对此事的回应却是——

千里来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回信,立即主动让出三尺。对方见状,也让三尺。结果两家之间留出了一条巷子,人称“六尺巷”。

六尺巷

这不是很好吗?
顺便说一句,长城万里今犹在,通常会误为“万里长城今犹在”。这是不合格律的——平仄不对,古人不会犯这种错误。
其中的道理,却值得铭记:

与小人争小利,只会让自己变成小人。

大家或许会说,这个故事里面,对方也是君子啊!
当然。
如果是小人呢?
也无非让了三尺,又能怎么着?
但,如果那小人要害咱呢?

怼,但是要坦荡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案例一
○张敞画眉

西汉宣帝时,有人向皇帝打小报告,说京兆尹(首都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张敞在家里给老婆画眉毛,有失汉官威仪,不成体统。
这就是典型的小人行径了。
张敞的办法,是坦然告诉皇帝,确有其事。同时又说,据臣所知,闺房之内,夫妻之间,还有比画眉毛更加说不出口的。
汉宣帝听了,一笑了之。

02
案例二
我认识一位大姐,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女儿。在那个特殊时期,她的父亲被打倒。所以,她刚到工作单位上班时,总有人在背后探头探脑,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不胜其烦。
大姐的办法,是直接走到他们面前说:我就是某某的女儿,你们看够了吗?
从此,再没蚊子在她耳边嗡嗡嗡。

03
案例三
我做《百家讲坛》时,找茬的不少。有次记者采访,有段问答是这样的——
问:有人批评你媚俗,你怎么看?
答:笑话!我本来就俗,还用媚?
问:……

哈哈!不就是画眉毛吗?不就是某某的女儿吗?不就是俗吗?
我承认,我坦然,你能怎么着?
相反,如果躲躲闪闪,矢口否认,他们反倒来劲了。
其实,小人行径的共同特点是见不得光。
你越坦荡,他越狼狈。
你不在乎,他就没辙。
所以,三个案例说明的是同一个道理:

小人不是恶人,只是小。他小,你就得大。

Experience

你能想象吗,智能手机问世只有不到5000天。与人类历史相比,5000天实在太过于短暂。然而这短短的5000天,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如此惊人的变化。
凯文·凯利

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风雨兼程。

根据我的计算,地球上的新冠病毒大约有20万亿个。每个病毒的半径假设为50纳米,那么体积为523,000立方纳米。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所有的新冠病毒仍然无法填满一个易拉罐。
– 《世界上所有的新冠病毒可以装进一罐可乐




黑马、先生





戴锦华












阿弥陀堂的讯息









心灵奇旅 Soul (2020)



























魔鬼代言人

“Vanity, definitely my favorite sin.”

凯文(Keanu Reeves饰)是个保持不败记录的年轻律师,娇妻相伴,事业有为的他宛如生活在天堂一般。受到纽约著名事务所的邀请,他携妻子来到纽约。奢华的生活近在眼前,一切似乎都昭示着明天的坦途与光明。老板米尔顿(Al Pacino饰)对凯文非常赏识,不断地委以重任,同时也带他见识了五光十色的世界。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和色情,名利各个方面的诱惑,凯文渐渐的迷失在生活中,甚至忽视了妻子精神上的反常。直到失常的妻子自刎在他的臂弯中,凯文才猛然意识到身边的危机。

凯文愤怒的指责米尔顿给他设下陷阱。然而,究竟是魔鬼的诱惑还是内心的虚荣将凯文引向今日的迷雾与深渊?自由意志下凯文又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我们总是先拥抱撒旦,然后回去皈依上帝。其实撒旦就是上帝,是我们自己把世界分为上帝和撒旦。善与恶既是不可分割,我们就必然为魔鬼代言。最后,Pasino居高临下带着骄傲的微笑,用他那特有的沙哑嗓音说出箴言:“虚荣,是我最喜欢的原罪”,然后意味深长地孑孑怪笑过后,真的让人回味无穷。

我,到点下班 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















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名词,一种艺术或者生活风格,本意在于极力追求简约。在艺术上作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对者在审美上进行挑战,在生活中作为消费主义的反对者而盛行。

我一直没有想明白一件事情:如果人们当真那么喜欢过极简主义的生活,为什么卡佛的小说没有流行起来呢?卡佛是极简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大多都是短篇小说。据说他过着贫寒辛劳的生活,只有在做家务的间隙,可以跳到打字机前抓紧那几分钟写上一点字。因此,他的小说极度精炼,只有筋骨,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表达方式。

小说和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在我看来,一个人不会是无缘无故地过着某种生活,他的内心一定存在着某种偏好,称许某一种价值,反对另一类价值。很难想象,一个暴发户坐在自己金碧辉煌如同夜店包间一样的家里,坦然对来客说“我最欣赏卡佛”,这种景象让他的说法缺乏说服力。如果一个人认为生活要讲求简约和精致,强调物的质感而不是数量,那么这个人肯定有某种美学上的偏好,他就很可能会喜欢同样风格的卡佛小说。如此,这个人的生活是和谐一致的,不存在暴发户那样的割裂。

但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相关性。人们说自己喜欢极简风格的生活,谈断舍离的生活,这和真正去做是两回事。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除了极简主义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主义,它们也存在一模一样的问题——看起来很美,实际上没有多少人会执行。依照我的想法,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主义,都避而不谈背后所需要支付的代价。因此,当有人真的想要去尝试一下的时候,遇见代价就飞快地缩了回来。

那这个代价是什么呢?我慢慢告诉你。

生活中的极简主义看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舍弃大部分物质,留下少而精的一小部分,争取做到一个手提箱就可以容纳所有的家当。

困难的部分不在于手提箱,而在于前面扔东西的那一部分。扔什么,为什么扔,其中的判断标准从何而来?假设你有一百本书,现在只允许你留下两本,你的选取标准是什么?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会非常难以抉择,甚至会因为这种选择而产生痛苦。按照书中的思想价值来排序么?按照书的情感连接强度来排序么?还是按照书的单价和珍稀程度来排序?

这时候总是会有人跳出来说:无所谓的,随便选择一个标准就可以,重点是去掉98本,而不是选择那2本的理由。真的是这样么?

每一种选择标准的背后其实都对应了一种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对应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是按照书的单价和珍稀程度来排序,那么这种人即便当时抛弃了98本书,但是很快他家的书架又会重新排满,因为他的价值观本身就指向了不断拥有,尽可能占有价值。对于他来说,一个满满当当的书架,放满了珍版书,那就是一种幸福。

因此,极简主义的生活以及它的宣传,很容易把人引导到外在。也就是说,一种生活方式基本上以视觉的形式体现出来,宽敞的房间,疏疏落落的家具,一尘不染的地板,让人以为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改变生活的外在形式就足够了,把量降低,把质提升,也就自然而然达成。可是,回到那个老问题上来,人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在把一房间东西都扔出去之前,最先需要发生转变的是人,特别是人的内心。他不单要对凌乱逼仄的家感到厌倦,而且要发自内心地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过去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有问题的,有强烈的意愿改变自己。于是,他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评价自己的生活,给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做评估,分析它们存在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因为内心发生了这样的改变,决意要和过去的自己做切割,认定简单整洁的生活是自己所需,而且愿意为此支付代价,努力去适应生活变化后带来的诸多不便,这样他才可能拥有极简主义风格的生活。

也就是说,在生活发生极简主义改变之前,首先是他的内心世界先做了整理和清洁。当人们看到他焕然一新的家时,那不是收拾和摆放的结果,而是他内心对外的投射。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疲于奔命,认为奋斗才是人生本色。那么他下班回来,打开大门边脱衣服边奔向自己的床,倒头就睡。那么他一定有许多衣服,因为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换洗。他也一定拥有许多物件,因为他需要给自己的辛劳一点犒赏。他肯定也会以占有作为个人成就,因为不是如此的话,他的奋斗就会失去焦点。很自然的,他的家就会杂乱无章,即便发自内心想要过极简主义的生活,他也始终无法做到。

这就是我先前所说的代价,从一种生活方式切换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肯定需要支付代价。这种代价还不仅只是物质上的代价,一个人还需要花时间和自己相处,弄明白自己是个什么人,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当我刚刚开始北漂的时候,我的房间就是个工地,一切本着方便的原则,可以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饱餐一顿,或者是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拎包出门。当然我也尝试过整理归纳,但是却无法维持,很快一切就恢复旧观。回想起来,我还因此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那就是一个人如何用如此之少的东西,把一个房间弄得那么乱,而且看起来不剩什么空间。

如今我终于学会了收拾房间,习惯于每天做一点额外的事情,让东西回归原位。这不是我相信了什么主义,也不是因为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某种提升,纯粹是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内心逐渐平静下来了。终于有时间可以坐下来,坐在沙发上和自己面对面。不再去妄想将来生活环境会变好,因为我已经抵达了将来。不再去妄想等有更多收入可以请人来整理,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我弄成一团糟。我能做到东西用完放回原位,废弃物立即扔进垃圾箱,衣服和碗筷用完就立即清洗,其实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大半。二三十岁的时候自己还有几乎无尽的明天,因此可以寄希望于未来的变化。等到四十多岁时自己已经身处当年的那个明天,你能仰仗的只有自己,只有现在。于是,过去是代价的东西不再是代价,而是内化成为一种个人日常。

关于生活的所有主义我认为都可以那么看,当你愿意支付代价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意识到有这样的代价存在。

乔布斯和扎克伯格总是穿着同样的衣服,一种款式一口气买几十件,成为了某种专注事业,简化生活的典范。所以,当程序员得知乔布斯的黑色套头毛衣其实是三宅一生的产品,扎克伯格的灰色T恤是700美金一件的Brunello Cucinelli时,整个人都崩溃了。是的,他们可以那么过,首先是因为在他们内心世界里自己是个国王,然后他们有能力像个国王那样生活,只是他们选择了穿同款衣服而已。

菜头叔,我有两个疑惑向您请教:

1.“Less is more”现在成了一句口号,但本田直之,作为一个提倡少即是多的畅销书作者,为了劝大家少,居然给出非常多的标准和建议,多到我根本记不全,这真是倡导少的正确姿势吗?我反正是凌乱了。
2.智能手机,一机汇总了多种功能,电脑、电视、指南针、地图全都不需要了,这对我们的生活而言,到底是精简了,还是复杂了?追求极简生活,应该远离手机还是拥抱手机呀?

第一个问题,我的想法和你相反。在我看来,这算是慈悲的体现方式。不妨把“少即是多”作为最高纲领,但如何接近乃至达到呢?纵然你的内心认同某种理念,距离你真正去执行依然有相当的距离。这是因为你的身心早已经习惯了多就是好,你认同少即是多只是理性上的判断,你的感性和惯性依然在另外一边,并没有受到任何约束,也不曾主动发生任何收敛。因此,为了你可以执行,你需要点滴接近最高纲领,一些书籍向你颁发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建议,以此束缚你的行为。当你的行为受到束缚,行动上没有了那么多造作,心也才有可能安静下来,真正体会并且认同少即是多的好处。最终,外在的行动内化为内心的准则,这时候你就不需要时时遵守许多条规则,但也不会逾越了边界。我说这是慈悲,所以才会唠唠叨叨反复叮嘱。他(本田直之)大可以卖给你一本书,上面就写一个金句,你看了欢喜赞叹,觉得击中灵魂,但是,这和你最后能做成什么样子一点关系都没有。一般来说,聪明人想要嘲笑点什么都很容易,所以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聪明人就始终是个看客。

第二个问题,我曾经认识一位火工道人,他用App占卜算卦,用App定方位看风水。这样的话,他出门只需要背一个很小的帆布香火袋,里面放一个水杯,一个iPad就足够了。对于他而言,现代科技让他无需背着龟壳、铜钱、蓍草、罗盘出门,算是极大的精简。但是我想,如果道长出门在外,还需要刷视频,赞朋友圈,刷网络小说,追逐明星动态,那么他可能还需要背上充电器,随时担心没有Wi-Fi信号,每时每刻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看起来,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什么,知道是人用工具而非相反,那么他总能够找到简单。袋子太沉,背不动了,自然就会去想办法精简。事情太多,做不过来,自然就会想办法去做简化。你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体力精力都还好,那就且背着再走一段吧。

用户王丹:
我有个困扰,就是家里东西太多,找东西很麻烦,很多都没用,但是每扔一个东西,家里老人就不舍得,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劝老人断舍离一些呢?

那就给钱好了。知识分子或者类知识分子有个毛病,就是总觉得别人有什么问题,是因为道理或者理念上没有弄通。如果自己去“启蒙”一下对方,给对方一个道理,给对方一个新理念,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当然不会迎刃而解,讲道理有用的话,家家孩子都是100分,监狱里一个人都没有。因为人在惯性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起作用的不是头脑,而是心识。头脑知道吃糖会发胖,对健康不利,但是心识却想要吃糖,以此获得那短暂的放松和幸福感。人到老年之后,经常会体现出收藏癖的症状。问他们为什么,说是必须有所储备,必须有所盈余,拥有的时候要想着匮乏的时候。这是一种什么情感?还是恐惧的一种。觉得生活缺乏安全感,要用收集储存来加以缓解。所以,重点不是用道理去劝说,什么道理能让人无惧无畏呢?重点在于如何解除这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所以我一开头像是开玩笑一样说,给钱就好,其实并不是玩笑。给钱算是增加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其他的方法可以类推。

用户陶子姐姐:
心理学上有一组概念叫“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我是外部评价体系的人,曾经因为太注意别人的感受活得小心又疲惫,所以认为外部评价体系是不好的。菜头老师给出的九条自省方法里,每一条都是从外部视觉看自己,这是不是外部评价体系呢?如果不是,边界在哪里呢?菜头老师可不可以加个餐,说说这个度应该怎么掌握呢?

其实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果你的自我已经大到溢出,那么这个时候需要自省。但像你的情况,自我已经被压缩到一角,那倒是应该稍稍舒展一下。我不是很赞同你的这种二元判断,动不动就是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黑的白的。外部评价体系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你的问题。此时此刻,它不适合你,那就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但你的自我又不是金刚石,永远恒定不变。过一段时间,你的自我舒展开来,施展手脚,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又会变得过于神气活现。如果你认为外部评价体系是坏的,届时你会坚持认为没有必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以至于自我过度膨胀。你的提问里,是假设了自我恒定不变,所以只取一边就够了。问题是这个假设并不成立,人在万事顺遂的时候都会归功于自己,在诸事不顺的时候又会贬低自己,哪里会有停下来的时候?这和度不度的没关系,而是说要随时观察自己,承认外部评价体系和内部评价体系都是有效的。如果能够准确地观察自己,拥有清醒的觉知,那么就会知道在不同的时期应该侧重听取哪一方的反馈。

用户玖:
如果每一次自省都要陷入自我矛盾、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局面,应该怎么办呢?每一次都有自我反思,心里好多个小人在打架,到最后谁也没赢,反倒是自己精疲力尽,陷入死循环。

那就是还没有打够,你就吹哨宣布终场结束了。你问的问题其实是:自省会带来痛苦怎么办?你的处理方式是觉得难以忍耐就撤退。那么,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要都按着你自我感觉舒服那么来,自省多少次也不会起到任何效果。自我矛盾、自我怀疑、自我否定都只是自省的开始,是早期必然引发的症状,再往前前进一点,这些吓人的症状就会消失。因为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到了极处,真实就会发生作用,你知道自己还是个好人,你知道自己还是做了些事情,你知道自己身上还是有优点,你知道起码世上还有一两个人是真心对你,这些都是事实。如果答案全部是否定的,那么你也早就分崩离析了,根本没有自省的机会和可能。事实可能是3或者4,在你志得意满的时候会以为是8或者9,当你刚开始反省的时候,一旦自我怀疑升起,很可能变成了负10或者负11。但这些数值都不是真的,那你放到负100好了,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这时候自然会回归,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回到0附近,不好不坏,不高不低,于是你可以比较客观地看待自己,最后找到3或者4,于是你会因为你所拥有的而感到心安,也清楚地知道还应该往哪里提升一点。我想,如果在自省中保持着对自己诚实的态度,不回避,不退让,直面问题,同时,内心始终保留一点对自己的信任,那么你的小人打架会很快结束的。

用户Li茜希惜昔Cecilia:
我的问题就是想请教和菜头老师,您是通过什么样的契机,发现了别人对自己的真实看法?以及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到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呢?

很简单,如果A和B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相互之间对我的评价就是他们的真实看法。如果他们两人的看法一致,却和我对自己的评价差异极大,那么他们会在我面前保持缄默;如果他们两人的看法不一致,其中一人对我的看法和我对自己的看法差异极大,那么他们中的一个会忍不住找我来求证;如果我们三人看法都一致,那么他们两人都会毫无顾忌地在我面前引述对方对我的看法。所以,通过他们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就可以判断他们的真实看法。

用户头发末梢的遗憾:
我应该怎样才能让朋友直言不讳呢?我又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包容对方,怎样技巧性地指出对方的问题呢?有种现象是朋友间一味忍耐,直到有一天友谊的小船突然倾翻,对双方打击都很大,请问菜头老师又是怎样理解这样的行为呢?

我想,这取决于你过去对朋友的直言是什么态度,这决定了他们是否会和你说实话。同时,也取决于你们之间是否有默契和理解,清楚地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知道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只能提醒,哪些话根本不能提。这样思考的话,最关键的问题在一开始,你们因为什么而结识,因为什么而结交?换句话来说,那就是你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成为你朋友的人有什么特质?如果说你选择结交的人值得信任,是个正直善良的人,那么你就会知道他无论说什么,都是出于良善的目的,纵然有表达上的不当,纵然你当时很难接受,回去想一想他是个什么人,也能够在事后释然。反之,你在你朋友那里也是一样。如果你们双方都秉持类似的价值观,拥有相同的信任度,因为良好的缘起而结交,那么友谊的小船会很难倾覆。而如果真的倾覆了,可能在一早就已经埋下了祸患,但是你们都没有及时清除,而是任由它放在那里,双方只是去做了一些掩饰的工作。那么,总有一天问题会暴露出来,当初就没能解决,现在也就更无法解决了。

阅后感




我,到点下班

到点下班怎么了?

对「996工作制」的鼓吹,越来越热了。
996,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
随之而来的,还有“8116+8”(6天朝8晚11,外加周末8小时)、“007”(不眠不休)等。

为什么很多公司崇尚加班文化?
其实最初,很可能是因为有这么个人。
就像这部剧中的三谷。
一家互联网公司制作四部的总监,加班狂魔,在公司通宵是常事。

连发型,都是为了工作方便
到了下班时间,她还会临时给下属安排很重的任务。
新人忙到很晚,第二天上班依旧被骂——
因为没提前半小时上岗。
有人不满了,就狂灌毒鸡汤。
她一直宣称,加班才是敬业。

真正的原因呢,她工作效率低,而且不懂合理分配,只能用更多的时间弥补。

她这种工作状态影响了公司的很多人,连累他们加班到七八点成了最寻常的状态。
而我们的女主东山结衣,这家公司另一个总监,典型的效率达人。
每天的工作,她会细化成一块块的小目标,分清轻重缓急,以最快的速度扫完当天的任务。
从而保证到点打卡。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谁才是好员工。
总在加班的三谷,其实该意识到总在加班是自己的缺点。
要调整工作状态的,是她。
但奇怪的是,在公司里,每天加班的那个反而占领了道德高地。
愿意加班,成了她自认为的优点。
不怎么加班的东山,成了异类。
东山准时下班,三谷也要插口啰嗦几句。

东山也不是不加班,当碰到紧急状况时,她会认真对待,善始善终。

可即便工作做得漂亮,部门领导还偏当睁眼瞎。
拿加班狂三谷为例批评东山,而且义正言辞。
“你再拼一拼吧!”
这句话,社畜听到耳朵出茧。

大到行业大佬,小到部门领导,都拿这句话当旗帜,对你苦口婆心。

碰到这样的同事和领导,派爷静静地围观我们犀利的女主如何反击。
但现实中挣扎在996中的社畜,可能会发现,即便自己效率高,还是每天忙不完的工作。
那原因只有一个了——公司的确分给了员工超额的工作量
企业领导,还是会鼓励员工拼一拼。
当然,会搬出一套理论。
先是,当前形势很不乐观。
所以,你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应付这难关。
企业收入减少,想维持经营就得想辙。

节源,才能开流。
说得直白些,用最少钱,干更多的事。
于是,那些自愿加班的人,就受到了青睐。
或许他们工作能力并不强,但这种人可以拿来当枪使啊。
不少公司都会有这种楷模,有人不努力了,领导以她为例敲打这些员工。
员工不满意企业制度,也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员工识趣自行离开,公司也少了一笔补偿金。

可笑的是,完成工作后准时下班的正当权益,在现实中,个人往往根本不敢维护。
你一说,大家表面给你嘻嘻哈哈;
但不知不觉,就可能遭受一系列职场打压。
可派爷还是觉得,有实力的人,应该带头发声,学会抵抗。

为什么?
派爷怕如果我们都不发声,会纵容出一个庞然的制度怪物。
就像今天的一则新闻。
女员工在试用期发现自己怀孕,对老板坦诚相见,并说明产假期间也能工作,但还是被老板开除。
如果996制度蔚然成风,性别歧视可能就会演变成工时歧视。
企业工作效率能不能提升不谈,它极有可能会成为新的淘(gan)汰(ren)制度。
而留下的那帮愿意加班的,就可以肆意压榨,不断提高工作量。

长期加班,身体必然是吃不消的。

《我,到点下班》里,东山第一份工作,每个月加班超过100个小时。
在不断的重复中,时间被消耗,身体也被消耗。
她累到想让自己生病,从而逃脱如山如海的工作量。
如她所愿。
她从楼梯跌落,重重摔倒在地,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终于,死神,惊醒了她。
之后,东山果断离职,选择了新的公司。
她是幸运的,因祸得福。
更多人被困在了不断涌来的工作里。
东山常去的上海小吃店里,有个人因为长期加班,过劳死。
这些不单单是戏剧化演绎,现实生活里,关于“猝死”的传闻很普遍了。
后来,公司官方回应,程序员是因低血糖才一头栽倒在地。
这种联想,自然到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因为,在程序猿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工作996,生病ICU(重症监护室)。

话有自嘲的成分,但也不是无稽之谈。

时间再往回退。
这桩悲剧的起因,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工程师22个月没有休假回家。
为了保障业务,节假日也要全天候上班。
出事前2天,他还在通宵工作。
工资,是花钱买下员工的时间。
谁都没想到,买下的,居然可以是性命。
一个人的死去,是一个家庭难以弥合的心碎。

死者妻子发文
在加班文化中泡久了,一个人更可能会被催眠。
看着别人在加班,自己不加班,会以为自己是错的。
还记得那个“技术性崩溃”的杭州小伙吧。
他骑车逆行,被交警拦住去路后,跪倒在地、大哭。
一时间,整个微博的人都在安慰他,安慰着那个“一路崩溃大哭一路负重前行”的自己。
大家忙着缓解焦虑,不忍指出深层的原因。
他每天加班到十一二点,还要跟女朋友送钥匙。
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生活。

工作已经侵占了生活太多。
但一想到大家都在加班,也不觉得有什么。
看,996久了,就不再是反抗,而是为它辩护。
杭州小伙回应

可我们加班,到底是在为谁努力,在为谁拼命呢?
派爷身边有些朋友,加班到很晚,有人11点到家,12点洗漱完毕躺在床上。
为了争取自己的娱乐时间,只能熬夜。
凌晨两三点睡觉是常有的事。
第二天8点又要爬起来。

人生里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挤满,更别提什么思考和提高。

像行尸走肉,活得麻木。

在996的危害,还未得到充分讨论之时;
倒是各个大佬出来吹嘘起了996,同样是把“加班”和“努力”之间直接画上了等号。

似乎不加班,你就和成功绝缘了。
不加班,你就是个没用的废物。
曾经,我们为了生活甘愿加过班。
但现在,这一刀切的制度,似乎成了一种风潮。
而我们就像个被绑架者,没有选择。

当一个人能支配的时间,只剩下一小时,他只会倒头就睡。
但我们的生活趣味,更多来自8小时之外。
《我,到点下班》里,东山的业余生活就非常多姿多彩了。
吃美味、泡温泉、做SPA。
8小时之外,我们可以多花点时间陪陪亲密的人,拥有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我们还得及思考,来得及充电。
与工作经验相比,更珍贵的,是人生体验。
但愿。
我们都有真正拥抱生活的那天。


《我,到点下班》:这部日剧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上次推荐《昨日的美食》,引爆本季日剧高光时刻。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日剧很硬核也很应景:《我,到点下班》。(人人视频app/第一弹app都能在线看)

目前豆瓣打分8.4。

最近996被广泛讨论,这部剧来得正是时候。

女主东山是某互联网公司总监,最大特点就是:准点下班。

她每天下午6点下班,然后飞奔到小饭馆,因为6点10分之前,啤酒半价。

这是她给工作一天的馈赠:既能享受精打细算的成就感,又能品味实实在在的美食。

为此,她可以忍受半天不喝水,把时间的水分都挤干,争分夺秒地干活,高效且执行力强,这样才能换来准点下班。

她上班保持那种聚精会神的高效,电脑上贴满了当日事项便利贴,做完一件,撕掉一贴。

撕标签就像打仗,撕完当天所有工作量,正好打卡下班。

很少有人像她这样胸有成竹地忙碌和收工。

女主打破了职场的既定平衡:为什么我们都有忙不完的活儿,你却可以准时下班?

那请问,女主当日工作都完成了么?完成了。质量优么?优。

更何况,女主还是总监,她把控团队分工,同时对执行结果负责。

面对同级别同事或者上级的质疑,她非常坦荡。

与女主对立的,是另一个总监,三谷。

这位打扮素净的三谷,从小到大都是“全勤劳模”:从不请假。

工作更是卖力:自觉加班,加班加到天昏地暗,而且强制其他同事一起加班。

但三谷也仅仅就是靠加班刷存在感,她不属于高效型,综合能力也一般,只能靠加班来增强自己的“美誉度”。

加班比她的履历更有辨识度,从读书时代开始,她就属于那种非常努力但成绩一般般的同学。

来到职场,不加班,她就没有安全感。她没有女主那种悟性和综合能力,当她看到女主白天高效工作的时候,她确实感觉很惊叹。

于是,她把女人的大好年华都放在了加班上,很多加班对她而言可能都是无用功,但凭借着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她竟然爬到了总监这个位置。

这样的总监是一言难尽的,尤其对其他人而言,第一集的冲突点就集中在她身上。

三谷陷入了领导力的误区,她要其他人都复制自己的工作模式。

我们看到了她工作上的致命弱点:不懂得合理规划。

和新人同事讨论工作事宜,她喜欢给对方强加当天任务量。工作有轻重缓急,最优先完成的工作有时效性,次优先以及其他非紧急性工作,可以安排一个时间截点,按时交工即可。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天能把第一要务全部完成并且做好,就很棒了。

三谷不这么认为,前一天晚上,她强迫新人小泉把翻译工作全做完,新人熬夜加班,第二天稍微晚到公司一点点,三谷就开始甩脸子了。

她要求所有新人必须提前半小时上班,因为三谷自己是这么熬出来的,她要求所有人都以她为范本。

最后,新人一肚子火,立马辞职。前面的工作没做交接,正在赶的急活儿突然中断,现在人手又不够,这场离职风波确实影响不小。

三谷管理团队的方法只有一个:加班。

她觉得自己是加班熬过来的,她那一代人的工作都是靠加班换成长。

这属于最原始最低能的管理团队方法。

我做新人的时候,负责一个很重要的大项目,那会儿刚毕业,每天工作时间是早9晚12。我当时的领导属于完全不顾下属死活的那种,在他们脑子里,工作没有规划,工作只需超负荷完成。

像剧中三谷一样,我们被要求:无条件完成所有工作。我记得那几个月都是这样的节奏,年轻的时候还能熬,可熬到后面,我也崩溃了。有一次我白天结束工作,晚上在办公室加班,加到晚上10点,我还要陪老板去见外宾,老板还要求我在这个时间段做会议口译,我脑子全是浆糊,最后我真的晕倒在会议室。

我那时候的领导并不懂得优先规划工作,他甚至觉得工作没有高效这个概念,只要熬时长,熬加班,都能完成。他只看重工作的完成数量,并不会考量优质与否。我现在甚至在思考,那个熬夜的周期里,为什么要把见外宾的工作都安排到深夜,大家在精疲力尽的状态下去谈判,这样的成效会好么?而且那段时间,白天的工作并非都是第一要务。

还有一次,我们准备一场发布会,大家忙到凌晨两三点,还有一些收尾工作没有做完,但这些工作属于可弹性化的,放到第二天一早来补,完全可以。主要是大家已经没啥体能了,我当时的领导说收工,但要我和另一个同事凌晨四点再过来准备。我其实当时对这个时间点是抵触的,两点收工,打车回家半小时,睡觉洗澡不到一小时,完全没有缓冲期。第二天发布会是九点开始,往前推三个小时好了,你安排我六点开工,这些收尾工作很快就能做好。结果,我真的睡过头了,赶到会场已经是六点,虽然我没有准点赶到,但后面的工作确实也没有耽误。

还好,我也就遇到过这两个比较极端的案例。

我后面自己带项目的时候,我懂得如何合理规划时间表和进度,留出合理的缓冲时间,人的体能是有限的,前期准备的周期其实多少已经透支了大部分体力,最后执行冲刺期,不能用力过猛。就像运动员比赛,训练的时候已经很累,最后比赛,如果不放松,就只能崩盘。

《我,到点下班》借着三谷总监的案例,戳痛了很多领导的管理之痛。

三谷的管理能力欠缺,源于她长期的不自信。她做新人的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过领导的肯定。

周围同事对她的印象就是“加班但能力很一般”,她的口碑似乎成为了行业笑话。

于是她陷入了“埋头加班”的困局,没有人肯定她,她只能靠“加班”来麻木自己。

这么多年,加班成为她的避风港,也成为她作茧自缚的源头。

最后她崩盘了,直接旷工,躲在被窝里不愿见人。

事实证明,这么多年的加班,让三谷的抗风险能力非常弱。

她的加班是一种透支,因为低效,所以加班,如此循环多年,她的作战能力一直往下跌。

而且三谷是不自信的,加班更像是一种冠冕堂皇的逃避。

三谷的这种加班,很常见。因为你能力不行,别人8小时内能做好的事情,你一定要10小时,而因为2个小时的加班,又得拖累其他人跟着一起加班。

很多无意义的加班,其实就是互相折磨,一个人低效,就带动所有人低效。于是很多人就在低效中开始习惯磨洋工,白天八小时,自己制造很多干扰项:各种闲聊、提高上厕所频次、不停走动……

加班并不是提高能力的必选项,当你身心疲惫,走火入魔的加班只会让你荷尔蒙大乱,大姨妈推迟,脱发掉发,到时候你面如黄蜡,如昨日黄花……加班让你的时薪更低,非常不划算。

女主东山总监开导她的时候,也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她曾经也是那种拼了命加班的人,每个月加班100小时以上。

直到加班到崩溃,她想突然生病,这样就可以不加班了。

终于,她太累了,发生了意外,医生还下了病危通知。

从那以后,东山醒悟到,生命最珍贵。

日剧很喜欢用美食来治愈人生,小餐馆的老板娘举了另一个例子:

一个老顾客,最近死了,加班猝死。

前两年,我一个旧同事因为重病去世,虽然不确定是否与工作有关,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

20多岁的时候,我们用青春透支身体,30多岁的时候,我们就是用生命在透支了。

加班也好,996也好,这是个人选择,不可强迫,不可干涉,不能作为老板画饼充饥的一个话术。

有的人可能要往上爬,有的人可能喜欢在朋友圈疯狂刷自己加班,有的人可能在用加班讨领导欢心,因为有些领导确实喜欢看员工朋友圈每天刷加班,如果你朋友圈在刷生活如何美好,领导可能会觉得你工作量不饱和。

但也有很多人会追求平衡,工作战斗力也是要细水长流的,懂得合理分配时间,懂得高效工作,这样才能做到张弛有度。很多工作,也需要在生活中补给能量和灵感。

职场都是遵循金字塔原则,很多人想拼高位,也有很多人就想平衡工作生活,你要100人都奋不顾身地加班熬鸡血,最终只有不到10个人有机会爬上去。不愿意往上爬的人,可能早就看到了自己有限的上升空间。拿多少钱做多少事,把本职工作做好,也是敬业。

当然,现在很多行业是因为工作量大,干活儿的人少,不得不每天加班。

很多人也默默忍受了这种工作周期,高效工作八小时,再高效透支自己完成加班的活儿,久而久之,就是无解的恶性循环。

但大家不能忍受的是,明明到了周末和法定节假日,这时候还要被迫工作。

《我,到点下班》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周期,可能离现实落地还有些距离。

但,工作累了,就不要硬撑了,硬撑只能加速低效和出错。

学会放松,也是对工作的尊重。

社畜生存指南:吉高教你如何到点下班

不管你是学生党,还是一名已经踏入社会的职场人,日本TBS电视台火十新剧《我到点下班》都是一部值得一刷的春季新剧。该剧改编自朱野归子的同名小说,首播于2019年4月16日,共十集,单集时长一小时左右。该剧的编剧之一奥寺佐渡子参与过《为了N》的剧本,而两位导演金子文纪和竹村谦太郎,他们则各自执导过《四重奏》和《非自然死亡》。该剧的制作阵容可以说是很强大了。

作为一部职场剧,该剧的题材贴近生活,着重探讨了职场中司空见惯的“加班问题”,凡是工作过的人,看完后一定都会有所共鸣。除此之外,我还非常欣赏该剧中传递的价值观。虽然剧名是《我到点下班》,以女主角东山结衣的视角,但却描绘了公司里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人热爱加班,有人选择不加班,立体地展现了每个人对待工作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和理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工作方式

该剧并没有像我看剧之前担忧的那样,一味地批斗加班的坏处,鼓吹那种浑水摸鱼的工作方式,而是展现了以“在有限的八小时的工作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一种更科学可持续的工作方式。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工作方式说起来简单——毕竟实际上工作中有太多工作是团队合作,而不是自己的部分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可以走人了,往往下班后也要跟进项目进度,与客户反复沟通等等——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是空想主义的美梦,但是,承认现在的社会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有缺陷的(我甚至想说,它就是畸形扭曲的),承认它不正常,对某些人来说真的有那么难吗?

为了防止无脑杠精,关于“加班”我想提前说明的是,我不是认为加班不正常,相反的,属于紧急情况/突发情况导致的加班是非常合理的,也是身为员工应尽的责任。我是认为,“加班才是常态,不加班是不对的”,这种价值观是扭曲的。这种价值观的背后,是认为“员工签了劳动合同等于签了卖身契,一切都得绕着公司、工作转”。这种混乱的价值观,轻蔑了劳动者的权益,打着“奋斗”的旗号行压榨之实,和那种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而强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强迫对方去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如出一辙。没错,人人都需要工作,需要劳动,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但是,人,才是生活的主体,你才是你生活的主体,而不是工作。

女主角东山结衣(吉高由里子 饰演)就职于一家业内第二的WEB制作公司。虽然是加班现象严重的互联网行业,但“不要为了公司而活,让公司为自己而活”是这家公司的理念(这是什么神仙公司!)。认可这一理念的东山结衣,总是高效率完成工作,到点下班一直是她的工作常态。

“每天的工作我都有认真完成,出现紧急情况我也会即使处理,该加班我也会加班,虽然非常少。”虽然每天到点就下班,但东山结衣并不是公司混子。比起出人头地,“朝九晚六,每天准时下班喝限时的半价啤酒,大口吃小笼包”才是她的工作方式。她在工作中的高效率,使她能够准时下班,而准时结束工作下班休息,也让她养足精神,在工作中精神饱满,井井有条安排好大小适宜。她热爱日常中每一件美好的事物,认真品尝食物的味道,悠闲地享受私人时间,重视自己的感受,不会因为工作而忽视真实的生活。

但是,公司里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自然也会有工作至上的同事和领导不认可她的工作方式:

“您为什么每天一到点就下班呢?”
“其他人一般都会工作到七八点,听说好像只有你会在六点准时下班呢。”
“你再拼一拼吧,大家都还在工作呢,你只做自己的工作吗?”
“只要能拿工资就心满意足了吗?你对身边的人都不感兴趣吗?”

面对这些问题,东山结衣并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想法。她不是不加班,只是如今的她,十分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加班也分有很多种:

1、有些人业务能力一般,平时工作没什么亮眼的地方,偏偏有点不服输的虚荣心,只能靠加班显得自己看上去很“努力”;
2、“别人都在加班,感觉我到点就走不太好,那我也留下来吧”;
3、上班时间摸鱼划水,拖拖拉拉,只能靠加班,或是因为为了显得自己很努力/加班工资,故意把工作留到加班时间才做;
4、被老板/领导/上级强制要求加班,不加班会导致不好的影响,比如丢了工作。

第一种是为了加班而加班的加班(扶额,感觉自己仿佛在说绕口令),这根本不是奋斗,而是假装奋斗,假装努力,自我感动式的假加班。是的,就是加了一个假班(手动狗头)。那些996.ICU的人(比如一线城市的程序员)每天所经历的加班,和第一、二、三种人所谓的加班,根本不是同一个性质。

不过,确实也有一些人的价值观是“我就是为工作而活的”,此外,抱着“下了班没事做,还不如在公司加班”这种想法而自愿加班的人也有不少。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几个业余爱好和一点小技能,比如做饭、做手工、健身、弹琴、阅读……自然会希望准时下班,把私人时间花在业余爱好上。就拿我自己做例子,我只会嫌时间不够多,喜欢的事情做不过来才是真的。所以,那些认同加班的人,和拒绝加班的人,本就持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我无法理解喜欢加班的人,喜欢加班的人大概也理解不了我。彼此之间不必互相理解,只要互相尊重,谁也别道德绑架谁,谁也别看不起谁。

这一点在剧中的第一集就有很好的体现:东山结衣的同事三谷,就是一个对比非常强烈的例子。三谷属于那种“读书时期会拼命用功,但成绩与努力不成正比,有时还不如那些没她用功的人考得好”的后天勤奋型选手。她从上小学开始就从没请过假,工作中唯一能自豪的地方就是全勤奖,加班拼命。

在第一家公司,处于新人时期的她对待工作认真谨慎,但还是总在挨骂,导致她越发不自信,来到如今这家公司后,她把自己新人时期受过的“教育”又用在了新人身上,招致新人的不满。可以说是“职场版媳妇熬成婆”了。她听说这家公司实力至上,内心十分害怕、焦虑,只能加倍努力地加班,认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公司的步伐。

像三谷这样的人,她的本意并不坏。她重视工作,对待下属要求严格,其实对公司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她视加班为家常便饭,但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其他人,对他人而言,这在无形中就成了一种压迫。她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令人尊敬,但这种过度的认真所产生的焦虑,不仅不利于她自己的状态,也会对周围人造成负面影响。

当人们反对加班时,人们在反对什么?

别看东山结衣现在拥有着这份神仙工作,她刚毕业的时候,也曾经过着每个月加班超过100小时,完全没有休息的生活。没有人教她做事,动不动就会被骂,为了不让别人觉得自己不行,她只能拼了命地完成任务。“那时候我每天都在想,要是我能生病或者受伤就好了。那样就能休息一下了。”

这样超负荷地工作了半年之后,她因为过劳而在上班的时候失足从楼梯上滚下来,昏迷不醒病危了。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后,东山结衣才清醒地想明白了,她最重要的是什么。“不管别人怎么想,我都不要勉强自己了。自己开心最重要,这就是我的工作方式。”诚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这样,有底气地这样做,但我相信,也有不少业务能力一流,实力强大的人可以像她这样。

那些长期经历着996,9106,甚至9127的人,他们不是在反对加班这件事,而是在反对强制加班,更深层面地讲,他们实在反对剥夺员工自由意志,蔑视员工劳动权益,无止境地实行剥削、压榨的行为和价值观,他们是在与这个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战斗。

“受到的教育就是多干活,抱着必死的心态工作。所以大家都玩命地干,准时下班想都不敢想。” 这种价值观被反复地灌输,“加班至上,一生悬命”的社会风气曾经如同重重黑云笼罩在每个职场人的身上。该剧将新的“不加班思潮”,与旧的“加班风气”相互碰撞,引人思考。

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加班风气的。正因如此,才需要许许多多各行各业的人团结起来一齐发声。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次精神上的反加班运动。大家以为我们如今理所当然认为的“八小时工作制”是怎么来的?那是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合理权益,用一次次的罢工、示威活动换来的。

八小时工作制:最早由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17年8月提出。他还发明了一个口号, “8小时劳动, 8小时休闲, 8个小时休息”1833年,在欧文的支持下,具有同情心的工厂主约翰·多赫尔蒂等人发动了一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提出了“8小时工作,8小时自己支配,8 小时休息”的口号,要求各国制定法律给予确认。(来源度娘)

很讽刺吧?当年这还是由一位工厂主带头发动的运动。现在倒好,某些CEO的公司做大了,业界称霸了,自以为了不得了,反过来却说八小时工作制不合理——因为每天才工作八小时,这一点儿都不够“奋斗”,这届年轻人可真是太不思进取了。到底是谁躲在巧言令色的文字背后发表洗脑言论?凭什么到了2019年,反过来要把毫无人权的996美名化、合理化?

日企存在加班严重的情况是众所周知的。该剧中也讲到一个经常在店里吃回锅肉的大叔,经常在吃完饭后回公司加班,结果在某天通宵加班后,意外猝死了。拼命工作的员工没了,马上就能有新的人代替。对于公司而言,只是失去了一个员工,再怎么悲伤,也不会多么真心,可对死去的这个人而言,他失去的是自己此后的全部人生。
与其说人们是在反对加班,不如说是在反对扭曲而充满压迫的价值观。加班行为只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是表象,而不是原因。因为我相信肯定也有那种真的非常热爱并认可自己的行业、岗位的人群,他们加班是发自内心的,他们日夜辛劳,长期加班,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值得。最常见的例子,比如:医护人员。他们长期熬夜、操劳过度,是为了与死神、与病魔作战,这既令人心疼,也令人由衷地尊敬。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某些原因导致的加班使人不适,而加班却令人尊敬?也许有人已经看出来了。是的,问题在于,加班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提出加班要求的人是谁。我始终认为,在已经履行了个人责任的前提下,自由是第一位的,任何一种合理的自由意志都应当得到尊重。能否得到理解是次要的,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理解你,就如同你也做不到理解每一个人,能得到尊重就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了。

“我的努力到此为止,我要准时下班,也会在自己需要时休带薪假。”对于员工合理范围内的决定,公司应当给予包容而尊重的态度。东山结衣选择这家公司的原因,就在于这家公司能够尊重她的选择。

加班不是福报,ICU不是福报,能凭个人的自由意志去选择加班或是不加班,这才是“福报”。为什么那些宣扬加班是奋斗的体现,996是福报的说法如此令人心生不悦,甚至反感抵触呢?因为这都是外界强加给所有人的思想。这种思想,无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都不值得一听。我们才是工作的主人,我们想加班就加班,完成了工作想准时下班就准时下班,这才是正常的价值观。而不是大家都在加班,你明明完成了工作也得加班;也不是不加班就是不奋斗,你得接着加班;更不是你是公司的员工,你要为公司着想,要有主人翁精神……这些,全都是扯谈。

“人死万事空。虽然这么讲很残忍,不过这年头谁死了都有人能代替。”此话不假。因为大多数公司需要的是分配的任务被高效地完成,铁打的工作岗位,流水的员工,这就是现实。能做到真心地为员工着想,这对公司而言是极高的标准,毕竟公司也需要“活下去”,但这不代表公司就能无止境地压榨。相反的,公司向员工进行一定程度的让利,将更好地激励员工,让公司良性运作。

丑陋的是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嘴脸,为了博得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名正言顺地压榨剩余价值,为了让员工不仅加班,还要心甘情愿尊其为“神”,赞扬其无比沙雕的言论,以追随者的姿态去开心地自愿加班。这些人啊,还真是什么蠢话都说得出口。他们大概早就忘了,他们的成就,都是几千几万个员工拿命堆砌的。

当业界数一数二的企业成了鼓吹“强制996”的第一力量,这还有救吗?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奋斗了,而是他们认清了,他们更加了解自己了。他们有选择加班的权利,也有选择准时下班的权利。相反的,把扭曲当正常,把加班当奋斗,把压迫当福报。这一届的“奴隶主”,才是真的不行。

马斯诺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分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果占据每天宝贵的八小时以上的事情,仅仅满足的是生理需求(工资),放在以前或许足够了——因为以前人们最大的问题是温饱,但现在时代早已不同,对如今的现代人而言,他们的诉求是不同的。他们不仅要求工作量与报酬对等,还要工作有尊严。该做出改变的是企业、是社会大环境,而不是为了维持陈旧的观念,去打压、批判人们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诉求。

看着剧中每个人所传达的价值观,我也重新思考了几个问题: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工作在我心目中排第几位,你能为了工作放弃哪些东西(休息时间、健康、家庭)?
我认可目前这份工作的价值吗,(除了金钱)它还为你带来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价值?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问题太脱离现实、太形而上了,但是,请容许我作出一点解释:假设某个人只是为了工资,为了钱而选择了他现在的这份工作,那么钱就是他在这份工作中唯一在意的东西,对他而言,这份工作除了钱,给不了他别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想要钱还不容易吗?只要是工作,都会有工资。那么,在金钱之外呢,工作存在的意义还有什么?

“我想傍晚完成手头的工作,两个人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聊聊今天发生的事。”对现代人而言,选择一种工作,四舍五入就等于是选择了一种生活状态。东山结衣选择的生活状态,便是这份“准时下班的工作”带来的。

别为了公司而活,要好好享受人生,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扩宽你的见识,只有那样不断积累,才能做好工作。”这部剧非常适合工作党看,也欢迎学生党提前“观摩学习”,提前思考一下关于工作与生活的价值观,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功课。其实,工作的痛苦不是被他人压榨、被他人强迫,而是缺乏清晰的认知,逆来顺受地自己强迫自己,自己认不清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失去思考的自由,把不合理的待遇合理化,一边痛苦焦虑,一边循环着迷失,患上职场人的“斯德哥尔摩症”。不过,这部剧也不是鼓励工作党动不动就随意辞职,毕竟女主角在辞职之后,可是面试了一百次才找到了现在这份神仙工作。

也许只有像剧中的东山结衣那样,真正面临一次险境(工作过劳摔下楼梯导致病危),真的到了不得不做出抉择的时刻(醒来后第一反应是对之前的工作状态说“不”,是痛定思痛后的决然拒绝),才会突然明白,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女儿每周只睡10小时,最大愿望是好好睡一觉,现在她终于实现了

有个很著名的段子,说某互联网公司招了个日本主管。

上班第一天,他就来了个下马威:

“我在日本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节奏。”

一个月后他辞职了。走前最后一句话是:

“你们这样加班是不人道的!”

真实性不可考,可以确认的是,加班方面,我们的确一步步超越日本人。

据《中青报》统计,中国每年过劳死超过60万人。

不仅如此,国内企业还在不断鼓吹996、倡导这种违法行为。

就在你我众多社畜有苦难言的当下,一部日剧恰逢其时地火了,

隔空打脸,看得小魔女只有一个字:“爽!”
我,到点下班
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

据说日本有一种“加班美学”,认为

“5点下班是旷工,6点下班是早退,7点下班是赶早,8点下班是刚好,9点下班是敬业,10点下班是楷模”。

三谷(宍户佑名饰)就是在这种职场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标准的日本社畜。

每天加班到深夜,赶末班电车回家,早上又提前半小时到公司。

无论刮风下雨、感冒生病,绝不会请假一天。
不仅积极主动地抢活儿干,而且对待工作无限积极,
无论有用没用,都要做好百倍努力,万全准备。

对待手下的人,也以同样严苛的要求。

认真负责地指导新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都是为你好。

就算勉强自己也要完成工作,并以此为荣。

后辈如果达不到,就会一声叹息,唉,现在的年轻人。

听起来是个“三观很正”的职场女性吧?

在她周围,无数前辈、上司,都信奉这样的职场逻辑。
把工作狂般的无限奉献,当做基本的职业素养,
甚至觉得准点下班,是自己的无能,是“公司不需要我了,才会到点就赶人”。
可就在她的身边,有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同事,东山(吉高由里子饰)。
同样是互联网公司中层管理,东山却有着不同的职业习惯。
向来我行我素,从不在意周围的加班狗。

每天一到六点,背起小包包就走人。

而且每一年,都很不客气地把年休假通通用完了。

完成一个大项目了,总该领着同事去庆庆功、犒劳一下吧?
东山却一口回绝了这种“社交应酬”,直言:
大家,其实都想早点回家吧!
就算完成了这一次,也应该为之后的项目,提前做些准备吧?
东山:打搅了,告辞。
所以这么着急回家,到底有什么大事儿?
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是喝上了半价啤酒、
体验一场高级的全方位马杀鸡、

品尝美味的料理、

和男朋友吃吃饭聊聊天,享受二人世界。

下班之后一切才刚刚开始,

老娘有100种方法,苏苏胡胡享受私生活。

对于这样的东山,看不过眼的不止三谷一个人。

觉得她对待工作敷衍懒散、
没有上进心,只拿薪水不奋斗,
甚至只管自己的工作,没有同僚合作精神等等。
但东山却不以为然。

下了班,一切工作皆浮云,哪里有小笼包来的重要。

被人鄙视,像你这样准时下班吹吹小笼包,哪还有机会啊?

她却忍不住笑出声:

你看我像是要出人头地的人么?

想当年,我们多勤勤恳恳,一刻不停的工作,从不休息啊……

嗯,然后经济就崩溃了吧

就算是面对领导的责难,她也理直气壮:

我不打算比现在更努力,我要准时下班。

看到这里,或许会想起之前很火的那部《宽松世代又如何》。

宽松世代,指的是80年代日本实行“宽松教育”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

都说“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猪”。

意思是明治时代武士道精神、大正时代百花齐放文艺复兴、昭和时代全民都愿意为了天皇去死。

而平成时代,只剩下“腐女、宅男、草食系、佛系”,统称“平成废物”。

但本剧的意图,却没有放在宽松世代这一点上。

看起来“不上进”的东山,其实从不懈怠工作。

理直气壮的原因在于,业务能力上,她无可指摘。

繁复细碎的工作,在她手下总是条分缕析,清清楚楚,然后逐个击破。

能够准点下班的前提是,上班时间里,每一项工作她都兢兢业业妥善完成。

就是这样,一丝不苟,专注高效,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下了班后的一杯啤酒才显得如此舒畅。

相反的,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对这样浓厚的加班风气的思考。

勤劳的无用功,真的有必要吗?

不请假的人,就一定能拿出成果吗?

疯狂加班、任劳任怨,固然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但这种连自己都觉得痛苦的工作方式,源于三谷的一种恐慌。

失去一席之地的恐慌。

不仅如此,剧中还有更多不同处境下的女性,同样面对着各个方面的压力和紧迫。

事实上,刚入职的时候,东山同样也是一枚任人蹂躏的菜鸟社畜。

听着前辈的骂声、指使,一刻不停的工作,精神时刻紧绷,超负荷完成工作。

直到有一天,抱着工作资料的她失足跌落楼梯,一度陷入危险中。

当真是上班 996,下班 ICU。

这在日本现实中的确不断在发生。

2017年日本电通公司,一个24岁的女孩自杀身亡。

入职半年,每月加班时间长达100小时,当她的母亲,抱着女儿遗照痛哭时,说道:

“我的女儿一个星期只睡10小时,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睡一觉。”

即便如此,她依然疯狂工作到死,因为一旦停下,就可能面对被取代的焦虑。

事件引起了日本社会热议,并由此开始了企业工作制度改革,

就是剧里提到的“劳动方式改革”。

没想到啊没想到,在日本这种自律到没人性的国家,居然也开始“讲人话”了!

果不其然,播出一集,就冲上了舆论巅峰。

不仅在日本成为话题中心,也毫无疑问成了中国的网红剧,一话拿下8.5分。

而在小魔女看来,这部剧更优秀的地方在于,

本剧没有否定不同的工作方式。

东山并不试图将自己的工作理念强加于人。

不干涉别人的工作方式,只在别人提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

准时上下班,平时不加班,既不能说明工作态度,更无法代表业绩。

只是众多工作方式里的一种。

到点下班也好,疯狂加班也罢。

工作方式都是个人选择,不必上纲上线,搏出个是非对错来。

《我,准点下班》所真正提倡的,是一种选择权。

确实,有的人笃信工作狂式的理念,成了穿Prada的女王,

也有人撕掉了聘书,拥抱一种更舒服的自己,这都是选择。

关键在于,你想活成什么样。

看了日剧《我,到点下班》再反观我们的996,你有什么想法么?
到点下班,没那么简单

角色


东山结衣
演员 吉高由里子
在网站制作公司“网络英雄”担任项目总监,绝对不加班,入职以来一直准时下班。因为成长过程中看到工作狂父亲埋头于工作不回家,所以坚定否定把赌上生命工作的生活方式。准时下班后去“上海饭店”喝啤酒是她的日常功课。重视工作效率,绝不给他人添麻烦是她的工作方针。


种田晃太郎
演员 向井理
制作4部的副部长,网站制作人,结衣的前未婚夫。在福永当社长的公司工作时认识了结衣并许下婚约。但因为他以工作优先,两人不断发生分歧,最终解除婚约。后来,他跳槽到“网络英雄”。是个过分专注于工作,对周围人视而不见的工作狂。在公司内是首屈一指的能干的员工,不乏后辈追随,也深得团队成员信赖。


诹访巧
演员 中丸雄一
结衣的恋人。在“网络英雄”的竞争对手、业内规模最大的“Basic on”工作。是个顾家的男人,对结衣来说是个理想的对象。热爱户外运动,会做饭,也愿意出门旅行,比起工作,他更在意私人生活。另一方面,作为业务员也非常优秀,得到后辈的仰慕。


吾妻彻
演员 柄本时生
结衣的同事,中途录取的工程师。虽然有技术,但因为不得要领的工作方法,工作效率低下,总是做不完。他以就算回家也没有特别要做的事、一个人工作为借口,住在公司里。


来栖泰斗
演员 泉泽佑希
实习网站制作监督,接受结衣指导的新人。干劲儿为零,动不动就说想辞职,但头脑聪明。在周围全是为工作献身的人之中,他是主张不加班主义的结衣的唯一同伴。很仰慕结衣。


贱岳八重
演员 内田有纪
网站制作项目总监。结衣的前辈,在结衣还是新人时负责指导结衣。目前已产下双胞胎,正在休产假。热爱现场工作,希望早日回到工作岗位。对结衣来说是个很好的交谈对象。当结衣与晃太郎解除婚约时,曾和她夜夜喝酒。两人是超越前后辈关系的好友。


王丹
演员 江口纪子
中华料理店的店主,结衣从公司准时下班后就会径直去她的店喝酒。她常常对日本人的过劳现象发出质疑。她的店晚上六点开门,至六点十分都是减价供应饮料时间。她认为不应勉强工作,所以,如果没有客人,“上海饭店”晚上八点就关门。


三谷佳菜子
演员 宍户佑名
结衣的同事,半路出家的网络制作监督。从小学起就没有请过一天假,到公司后也保持全勤。过于认真努力,多少有点不会变通。因为经历过严酷的场环境,所以不原谅新人出错。因为被同龄人结衣领先而焦躁。


福永清次
演员 中山裕介
制作4部的新任部长。曾在多家公司任职积累经验,在30多岁时创业。经营过一家小规模网站制作公司,但后来卖掉公司,到“网络英雄”任职。和晃太郎共过事,正是他录用了新毕业的晃太郎并将其培育成长。性格开朗,但也有可怕的一面。


户冢学
演员 梶原善
上海饭店的常客,特别喜欢吃灌肠,所以人称“喜欢灌肠的大叔”。在文具制造厂工作,现在作为接近退休年龄的中老年职员,过着悠闲自在的日子。


筱原友之
演员 酒井敏也
上海饭店的常客,喜欢吃棒棒鸡,所以人称“喜欢棒棒鸡的大叔”。本来自己经营着房屋中介公司,现在把工作交给儿子夫妇,基本处于退休状态。

第一集

真实想法,请坦诚沟通,事实与顾虑天差地别。

东山结衣是网站设计公司的项目总监。因为过去的心理阴影,她一直坚持“不加班”的生活。因为身处没有理由就不好意思回家的风潮中,她在工作上比任何人都追求效率,工作的完成度非常高,一到下班时间就准时下班。她认为无论是到常去的中华料理店里喝啤酒,还是与恋人诹访巧在一起的时间都很重要。然而,由于新部长上任,结衣身边挤满了各种奇怪的职员。他们中有结衣的前未婚夫、工作狂种田晃太郎,住在公司里的无效率男——吾妻彻,总是辞职的新人来栖泰斗,痴迷于全勤奖的三谷佳菜子,生了双胞胎的“工作妈妈”贱岳八重,以及虽然人不坏却毒舌的部长福永清次。这些人各有各的问题,结衣必须认真对付。






























































































































































第二集

家里有事,请直接说,团队作战。

结衣的前辈贱岳八重曾在她还是新人时负责指导她。如今,生了双胞胎的贱岳在休完产假后重返工作岗位。看到早早就回来上班、干劲高得过头的贱岳的样子,以结衣为首的员工们都很惊讶。这时,制作4部的团队在设计比赛中获胜,得到了大牌饮料公司首次登陆日本的PR委托。贱岳担任网络监督,但是在网站快要公开的时候,发生了意外事件。另一方面,贱岳的丈夫阳介打电话来说双胞胎发高烧了。看着在孩子与工作之间左右为难的贱岳,结衣采取了行动。


















































































































第三集

新人成长。

就在结衣打算与男友阿巧一起去他的老家拜访时,晃太郎却打来电话说,在为客户拍广告时拍的视频在社交网络上疯传,遭到恶评。结衣只好临时取消与阿巧父母见面的计划,去向客记道歉。结衣回忆,在拍摄现场,来栖用手机拍过照。但是,无论怎么给来栖打电话,他都不接。第二天早上,来栖若无其事的来上班。结衣批评他,他却马上向结衣提出要辞职。

































































第四集

提高效率,不加班,爱情滋润,事业梦想。

公司常务丸杉对福永说制作4部的某个员工无偿加班很严重。他回到部里,和结衣、晃太郎说起此事时,儿玉称他看到吾妻深夜还呆在办公室,完全把这里当成自己家。结衣等人叫来吾妻,指出他总是无偿加班,实际上工作没效率。然而,吾妻没有什么改变。这时,作为新客户业务的助手,派遣设计师樱宫来到公司。她开朗温柔,让吾妻很是喜欢。为了让樱宫看到自己的长处,他找结衣讨教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但是,就在这时发生了乱子。

青山分享了她高效工作的三步法:

1️⃣ 整理桌面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没有意义的琐事上。听说在办公室找东西的时间,一年要花上150个小时!

如果能够分门别类地收纳好东西,轻而易举就找到需要的东西的话,时间能够节省多少,效率又能提高多少啊!

2️⃣利用便签

把所有今天要做的事情都写在便签上,然后贴在方便看到的地方,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整理排列。

所有事情都必须要求在今天完成,这样每天才会有成就感。

注意,不能够一天安排太多的事情,不然可能会给自己太大压力。

3️⃣ 番茄时间工作法

估计每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给自己设定一个闹钟。把整天的工作时间,分割成一个个任务时间。

任务时间和任务时间之间,可以进行休息。任务时间之内,就全身心高效投入工作,争取把每个项目都在闹钟时间内做完。




























































































第五集

自尊自爱自重,避免及拒绝职场欺凌或骚扰。

某天,因为客户公司发来紧急要求,制作4部的成员们被叫了出来。对于20周年网站的设计,客户前一天还说OK,转天就说不行,这让结衣等人很为难。客户公司的负责人中西他们笑着说只要交给樱宫就没有问题,但其实结衣并不相信他们与樱宫的关系。数日后,吾妻把结衣叫了出来,给她看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樱宫穿着暴露的运动服与中西等人在一起跑步,客户公司的草加也在场。结衣很气愤,却又要去和大西等人一起开碰头会。































































第六集

跳槽挖人,培养新人,压力调节。

听说晃太郎要离开公司单干的传闻后,结衣等制作4部的成员们都很关注他的动向。这期间,公司决定由把新客户的业务交给来栖,然而他作为网络监督的首秀却并不顺利。另一方面,结衣带着阿巧来到上海饭店,向店主王丹和饭店里的其他客人报告了要结婚的消息。就在这时,晃太郎很偶然地也来到这家饭店。


















































































































































第七集

家人关系,相互理解,低价抢单。

晃太郎酒后吐真言,说直到如今仍然爱着结衣。结衣见状哑口无言,而巧则脸如冰霜。正当二人默不作声,僵在那里时,晃太郎却突然不管不顾地呼呼大睡起来。那天,在回家的路上,结衣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他说结衣的母亲离家出走了。另一方面,福永把一件预算不合适的新项目交给了制作4部。

















































































第八集

与家人在一起,是爱和信任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福永过去客户的项目被认为肯定会亏本,不知为何却通过严格的公司内部审查。贱岳被任命为监制。在进行这个项目时,制作4部的成员们不可避免地要加班,而且还要应付严苛的预算。就在此时,贱岳的丈夫阳介打电话来说母亲病了,然后他就一个人匆匆赶回熊本老家。而留在东京的贱岳不得不独自挑战育儿和工作。另一方面,虽然结衣和巧同居后一切看似顺利,但是,由于意外事件,他们吵了起来。





































































第九集

给团队加油打气,工作狂部长退出。

福永突然把结衣叫到会议室,告诉她晃太郎当初从自己公司辞职的真正理由,并提议她作为项目总监不要准时下班而应该加班。这时他们正在推进必然会亏本的星印项目,福永没有通知结衣,就要求制作4部的职员加班,而且不给加班费。看到因为持续加班而疲惫不堪的同事们,结衣终于也决定要加班了。另一方面,结衣与巧开始准备结婚典礼,但是结衣由于工作忙,总是爽约。

























































































































































第十集

暖男出轨,佳女晕菜,有情人终成眷属,圆满结局。

阿巧对结衣说自己不能和她结婚,这让结衣感到迷茫无措。而就在此时,因为外包公司破产,制作4部的成员们也陷入了困境。福永把晃太郎从星印工厂叫来,以履行合同为条件,提出了额外的要求。听说此事以后,结衣终于决定与福永正面对决。




























































































































































































华尔街之狼(2013)














二十一世纪的黑帮新经典

《华尔街之狼》是老马丁的第23部影片,也是我认为2000年后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说老马丁七十年代最好的代表作是《出租司机》,八十年代是《愤怒的公牛》,九十年代是《盗亦有道》,那么二十一世纪他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优秀的作品就是《华尔街之狼》。
  
这个改编自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同名自传电影与传统的犯罪电影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在影片中提出明确的道德判断,更不给人物安排善恶有报的道德结局。它把焦点放在犯罪细节和奢靡生活上,极少关注受害者们。在表面看来,这简直是一场宣扬金钱至上的“海天盛宴”;但只要观众愿意去体会影像背后的片段剪辑、人物的命运变迁,体会字里行间没有被明示的讽刺和抨击,这作品就是一壶老酒,辛辣凌厉,层次丰富,意味都在回甘的留白里。    

  1. 金钱与信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乔丹·贝尔福特是一只华尔街上嗜钱如命的恶狼,他靠毒品提神,靠女人放松,一步步向金钱这个终极目标不懈靠近。影片一开始,贝尔福特就自述金钱对他比毒品更有吸引力。他说这话时刚用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卷成小筒来吸白面,他面对镜头直接与观众对话,神情放松而兴奋,语调洋洋自得。从这里,一个明显的推论是在华尔街上,金钱如毒品,一旦沾上便叫人欲仙欲死,欲罢不能。有了这样的推论,便会有接下来的道德判断——既然毒瘾有害,那么过量的金钱与物欲也能致人死地。
      
    可真相是这样的吗?
      
    贝尔福特的确锒铛入狱了,可他并未受到什么真正的惩罚。当不肯收受贿赂的FBI探员在破烂的纽约地铁里读着贝尔福特入狱的新闻时,地铁里很可能就是贝尔福特兜售垃圾股票受害者的普通劳苦大众们神情漠然,没人对这新闻有一丝一毫的反应。与此同时,贝尔福特穿着雪白的狱服在监狱里打网球,要不说那是监狱,我还真看不出来那身狱服和高级乡村俱乐部里的会服有什么差别。不仅如此,贝尔福特离开华尔街后混得一直不错,要么教人脱贫致富,要么当成功的大众教育家,写致富的心灵鸡汤,全世界巡回教授销售技巧。
      
    要是上瘾能玩成这样,那上瘾似乎也挺好。
      
    也许这本非“金钱如毒品”的劝诫?
      
    那么换个思路。贝尔福特对金钱的追求已经不是简单的“上瘾”了。他在功成名就后明明有机会金盆洗手,坐享其成,可他在离职演说上却真情毕露,越说越激动,他不怕被罚钱,他就是要继续玩下去。金钱对他,早已超越了物质性甚至心理性的依赖,上升成为信仰。
      
    既然是信仰,那么金钱所代表的东西就必须是一种精神需求。那是成功、出人头地的社会地位,那是一种美国梦式的价值观——英雄不问出身,相信只要你按照成功学的教导付出全部,机会就会对人有所垂青,你就会获得尊敬、地位、名望和梦想的一切。
      
    这说法是不是听起来耳熟得很?“只要好好学习,以后就能实现理想”,“只要信奉上帝就能进入天堂”,“只要坚定信仰,就能实现共产主义”,“信春哥,得永生”……贝尔福特成为了销售专家,那些人在礼堂里听他宣传成功学的理念,那种热切、投入、渴念,跟听着赞美诗伸出双手泪流满面的教徒又有什么本质差异呢?
      
    从逻辑上讲,任何说只要你怎样怎样努力,就能获得什么什么的宣传,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至少也是不实的夸张)。为了保证谎言不被拆穿,就必须扼杀那个看见皇帝不穿新衣的小孩。在这个基础上,一种信仰/生活方式得以扩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征召更多的同道中人,同时把信仰体系外的人彻底边缘化。
      
    那么怎么才能让不信邪的人加入组织呢——必须要把谎言做实。怎么做实?没人见过天堂不是吗,我给你建一个,庄严的教堂,宁静的氛围。你说不怕地狱是吗?我给你描述一下:骨肉分离,永恒的痛苦,可怕的魔鬼,万劫不覆。你不是想知道成功什么样吗?我给你展示一下,香车美女为所欲为,物质绝对等于幸福。你说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你看好了,平淡每一天都在被生活蹂躏,无情无耻毫无怜悯。
      
    谁要跟你说真相,相信我,那都是losers,我们羞辱他们。
    谁要跟你说没有上帝,相信我,那都是异教徒,我们烧死他们。   

    只要金钱所代表的人类成功和等级制度存在一天,贝尔福特式的成功学就终将拥有市场,物质与灵魂之间的战争永不止息。   

  2. 视觉的狂欢
      
    《华尔街之狼》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那些展示华尔街精英俱乐部内聚众声色犬马的香艳镜头了。没错,老马丁在这些花花绿绿的片段之间节奏拿捏得妙极了,一个小高潮推向另一个小高潮,各种裸露和丑恶都展示得赤裸裸的,毫不掩饰。这些美和丑聚到一起,组成了庞大的荒谬大合唱,一个组曲进入下一个组曲,黑暗、幽默、群情振奋,娱乐效果十足。不管这背后的讽刺在哪里,我猜老马丁和团队在拍摄这些场景的时候自己也该嗨得够呛。要不怎么会有那么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贝尔福特可以随时打破与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站到旁观者的上帝视角对自己的丰功伟绩夸夸其谈!
      
    那么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三点毕露的成人镜头,这些极尽其能的奢华和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有必要吗?
      
    尤其在最后的道德判断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对受害者的刻画少之又少,这样奢华的视觉狂欢和洋洋自得到底有必要吗?
      
    对一个批判“瘾”的故事而言,视觉的狂欢只是噱头,不仅不能起到戒瘾的功效,甚至说不定会适得其成为反勾人犯罪的宣传。
      
    但对于一个隐藏更深的信仰批判的价值观而言,没有超凡脱俗的视觉狂欢,就不足以让人深切意识到这种价值观的荒谬和悲哀。贝尔福特当然是被批判的,但他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他除了洗钱、向股民说谎外,在大部分情况下做的并不出格,起码他没有造苏丹红,没有私挖小煤窑,没有走私文物。他离开了华尔街照样可以运用同一套技巧教授他的成功学,照样有大批学生买票去听。为什么?因为他教的,都——是——真——的!
      
    贝尔福特的成功法则是基于既定社会准则的,他不是无中生有地造假,他的方法更是利用人们急于成功的心理,把本来需要十年的时间硬说成十个月,把黯淡的前景添油加醋说成光芒万丈,把1%的盈利说成1000%。他做的一切不过是个虚拟的心理游戏,但就有人相信他——难道你不相信吗?——因为我们都处在这个同样的游戏规则下,我们从小就听惯了“只要……就能……”的造句,我们一看到成功的例子摆在眼前就迫不及待要奋不顾身了。
      
    没有这样的视觉狂欢,你能意识到生活这场更大更黑更残酷的狂欢吗?成功者们在电话那头,我跟你在这头;成功者们在电视那头,我跟你在这头。
      
    贝尔福特一个人的沉浮不是重点——他怎么可能沉下去!他不过是个游戏里的聪明人,他可恶,但他不是真正的恶霸。莱昂纳多的脸,哪怕是嗑药过量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也还是有可爱在其中的。   

    真正的恶霸才不露头呢。   

  3. 永远的黑帮
      
    回首看看老马丁最优秀的电影,它们都离不开黑帮的影子。这其中我特别喜欢1990年的《盗亦有道》。这个关于一个黑帮成员如何成长成熟直至崩溃的故事有着史诗般的气魄,绝对优秀的摄影,自始至终笼罩的,不强调价值判断的人性味道的灰色调。在某种程度上,《华尔街之狼》是老马丁黑帮传统的延续,贝尔福特就是《盗亦有道》里的亨利,麦康纳扮演的资深交易员类似罗伯特·德尼罗的吉米,而这个超级黑帮,就是华尔街,就是弱肉强食持续不断推广金钱至上生活方式的美国金融界。
      
    这新黑帮是个更为松散的全新形态的暗黑世界。它不以家庭为单位,抓住机会什么人都可以迅速崛起大干一票,前提是你得够狠够彪悍。顾及朋友情谊的转天就能被卖,可不尊敬规则的瞬间就被扫地出门。女人和毒品不仅是麻痹神经的必须,更是投名状般的誓词。黑帮里没有一个超出了符号意义的有血肉的女性,因为有血肉的女人在这个以阿尔法男性为主的环境里要么加入粗俗的杀戮,要么抽离灵魂成为玩物。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被架空了的金钱信仰的新世界,在酒精、毒品、女人和无边无尽的物质尽头,淘洗出来的却是最传统的、千百年来都同样血腥丑陋的一部暴力史。这部历史里没有哪个人物是真正的十恶不赦——只要足够靠近,谁的人性不透出星点光芒;也根本没什么善恶有报,所谓道德判断根本无章可循——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中的罪魁祸首们,那些炮制出有毒资产的投行精英们和年薪几千万美元的CEO们,有哪个遭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不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这就是我们今天切身生活的最现实不过的荒谬世界。
      
    这就是真相。这是一部关于时代真相的电影。
      
    我坚信老马丁的这部电影将成为又一部深切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现实的经典作品。他戏虐调侃百无禁忌,他让澳洲金发美女玛格特·罗比向莱昂纳多连泼了三杯水!他敢于让唯一的正面人物,FBI探员帕特里克在被羞辱后在抑郁肮脏的地铁里继续忍受不公正的孤独!《纽约客》的Rachel Syme把《华尔街之狼》和《伟大的盖茨比》相比,她更向往《盖茨比》中穿透资产阶级声色犬马,仍然指向美好与人性的那束绿光。但我却更欣赏《华尔街之狼》的粗俗、辛辣、讽刺和黑暗基调。这是一把彻底抛弃了温情和鸡汤的血淋淋的刀,插破浮华,捅向时代的罪恶的心脏。   

    在真相面前我们每个人都难逃其责。

时空恋旅人 About Time (2013)





















太阳再次升起 / The Sun Also Rises

姜文蛰伏七年之后的又一力作,由四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故事组成。
1976年,南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李东方(房祖名 饰)的母亲因为一双鞋子疯掉,成为疯妈(周韵 饰),终日疯疯癫癫,一天,李东方无意发现疯妈发疯的真相……
1976年,一所大学里,晚上在操场放电影,有五个女人声称被人“摸屁股”,梁老师(黄秋生 饰)阴差阳错成为嫌疑犯,有人开始在暗中帮他洗脱嫌疑……
1976年,老唐(姜文 饰)和唐妻(孔镱珊 饰)下放到李东方所在的小山村。老唐天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上山打猎,逍遥自在,唐妻备受冷落之下,准备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1958年,新疆,两个骑骆驼的女人,唐妻和身怀六甲的疯妈,并肩而行,迎接她们的,是两段截然不同的命运……
若干年后的纠葛,从茫茫戈壁上的相遇开始,早已冥冥注定。

太阳照常升起 (2007)

疯妈(中国)房祖名(新中国)黄秋生(联合国)被摸屁股的五个女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中俄英法美)贴黄秋生的两个女人(日韩)姜文(美帝?但有的地方解释不通)阿廖沙(苏联)天鹅绒/红布/旗帜(布尔什维克?)丢树枝(不能打中国)白石头(Mao思想)压得左倾的树(左倾思想)治金衣服(大炼钢铁)摸着石头过河(字面意思)遗物三条辫子(黑色代表清朝传统思想)尽头/非尽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1976.9.10结婚(这前一天伟人逝世)——姜文说“我只有拍了这部电影,才敢放心拍接下来的”












《太阳》的成与败

所谓魔幻,我觉得大概要拆成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魔”,主要指叙事手法上极尽所能的反传统反逻辑,大幅度跳跃也好,夸张外放的表演风格也罢,总之是不疯魔不成活。另一方面是“幻”,这个幻字针对于现实,指荒诞不经的情节安排,指某种表面上完全不讲理的象征手段,或虚中有实,或明实暗虚,虚实结合的一种表现方式。但了解了魔幻的手法却还远远不够,好好的故事,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这种故弄玄虚的手段来讲述呢?

2007影坛中,明确采取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电影是姜文的《太阳照样升起》,其中不少充满了象征意味的荒诞场景与暗示都可以被用作解析魔幻现实主义的好例子。比如黄秋生饰演的梁老师在弹着吉他唱着《美丽的梭罗河》之时,那几个揉面的少女边笑盈盈的听着边随着音乐的节奏倾身、抬腿,动作整齐划一,不像揉面更像舞蹈;再比如影片最后一节李东方在火车上降生,从飞速运动的车厢中掉到铺满鲜花的铁轨上;还有第一部分中疯妈像个武林高手一样用竹竿撑着一块河边貌似普通的草皮表演水上轻功等等。这样的情节明显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生活逻辑来解释(解释也解释不通),而是从一种意象,一种意识流的角度来想象。基本上,这样的细节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感觉或情绪,画面完全演变成为感觉情绪服务,至于是否合乎常理倒是其次了。少女舞蹈般的揉面动作是一种符号,代表她们深深沉醉于梁老师的个人魅力之中;铺满鲜花的铁轨给人一种神圣美好的意象,新生婴儿降落在这样梦境一般的地点,正吻合新生命新一轮的美好轮回;疯妈的水上轻功,还有第一节中许许多多的疯言疯语,疯狂举动,或者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展示,或者是荒诞风格的自然延续,保持人物性格的统一。可以说,这样荒诞不经的细节,基本上就是去除一切外在的保护将人物的内心或者事件的内涵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展露于观众面前。

片中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陈冲饰演的林大夫。很明显林大夫是个风骚的女人,她说话的语调又柔又软总像小爪子一样挠人的心,她扭扭捏捏拿腔作势,不停的甩着永远湿漉漉的长发让人家帮忙拧那永远也洗不完的床单。她与姜文饰演的唐老师的奸情不言自明,但她依然露骨的表达着她对万人迷梁老师的爱慕之情。陈冲的演技是惊人的,她完全把林大夫的“骚”,把这种内在的骨子里的一种特质渗透到了人物的眼神表情与言行中去,把林大夫既迷人且淫荡的个性展露十足。问题是,电影为什么要陈冲把林大夫的风骚渗透到这个人物的一点一滴?现实生活中,再风骚淫荡的女人,表面上也还是要装得正正经经;时刻扭捏作态抛着媚眼的女人不再是风骚,她们要么是职业妓女,要么被称作花痴,几乎被等同于精神病。林大夫显然不是妓女,更不是精神不健全的花痴人物,纵观电影前后所采取的风格手法,很清楚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这位林大夫,是被剥除了一切虚伪掩饰外衣的人物之本原,或者说,在有限的笔墨下,观众在荧屏上欣赏到的直接是林大夫这个人物的灵魂,电影的本意就是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样的手法下,现实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充满背景噪音的现实,而是被加入了一个叫做“真实”的透镜,只显示最重要的本原,精髓,灵魂。

这种将“正常”,或者说普通现实生活中人的一般表现剥除来展示更为震撼人心的,另一个层次上的“真实”的手法,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种,但不是全部。还有一种手法是混淆事件细节的真实过程与虚拟想象中的理想状态,造成视觉细节与事件结果的脱节,从而带来更为震撼的效果,并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加入多层思考。

依然用《太阳照常升起》做例子。在梁老师与唐老师的学校故事部分,梁老师的流氓罪不解自解,梁、唐、林三人兴高采烈的吹响号角在屋内狂欢;喜悦的尾音还没结束,随后就是梁老师吊死的情节。按照画面所表现出来的事件顺序直白的解读,这显然不合理:罪名明明已被解除,梁老师前一秒钟还高兴的笑,后一秒怎么会突然自杀呢?这种不合理的疑问自然会令观众发问,会自然而然的带人进入比单纯看画面要多出来的一层思考: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状况——流氓案的圆满解决与梁老师自杀——究竟哪个是更接近故事大逻辑的真实结果?考虑到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我想但凡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观众都不难推出一个最合理的结论:狂欢是幻像,不甘受辱自杀才是最真实,也最残酷的现实。

依照这样的思路来解读《太阳》一片,再把打乱的时间顺序整理清楚,两个女人从大漠的相遇开始,都在寻找自己的爱情,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从这里开始分岔,十八年后又在南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再次汇合。中间这十八年,1958——1976,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动荡疯狂的十八年,疯妈,观众从未谋面的“阿廖沙”,与代表一切浪漫美好的“阿廖沙”相呼应的梁老师,在疯狂运动与清醒人性中挣扎的唐老师,以及孤独成长的单纯又愚蠢的李东方,他们构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要素,用荒诞来解说真实,用幻像的美好来比照现实的残酷。

这样的电影,从细节上搞懂,甚至硬性分配给每个细节一个所谓的符号象征意义固然有趣,但在我看来,真不如读透魔幻背后的苍凉来得更为震撼。前者如同猜谜,谜面谜底都是一个,哪有正确答案,所以也只好自娱自乐;后者是体会幻像所覆盖的残酷,是一种几乎无法用语言诉说的悲哀,带有几乎不能用任何严肃的传统叙事手法来展示的复杂性,再嘶吼呐喊也不能尽抒胸怀。而荒诞,这种站在严肃艺术手法对立面的一种态度,反而是这种情况下最合适的代言人,它另辟蹊径,从反面展示情绪的深度与情感的交错,正合了那句“天凉好个秋”的意境,可谓舍之其谁!

对于采取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来说,夸张本来就是风格的载体,要做到极尽夸张能事而又不做作,真可谓难上加难,没有演技高超的演员,没有优秀的剪辑将表演手段与故事进程有机结合成为一体的整合,要通过荒诞来表现真实,简直就是过高风险的投资,一不小心就陪得血本无归。

依旧以《太阳照常升起》为例。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佳作在观众的接受度上缺乏突破,除了魔幻现实主义本身属于反直觉的“后天获得品味(acquired taste)”之外,为影片奠定大基调的第一部分由新进演员周韵担纲疯妈,我认为是导致影片一开始就方向错乱的直接原因。周韵的表演生硬而做作,观众无法区分这究竟是影片目的性的装疯卖傻,还是演员个人表演的失败。这样的疑惑直接导致情绪从叙事过程中的脱离,甚至连魔幻一点上的娱乐性都被抹杀了,让观众有一种被愚弄戏耍的错觉,这实非影片原意。

与疯妈表演失败相对比的是学校部分梁老师与林大夫对手戏的精彩绝伦。黄秋生与陈冲都是表演经验丰富的资深演员,尤其陈冲对林大夫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真令人鼓掌称快。这个极为外露的角色,一举手一投足眼神语言无不夸张的符号性人物,竟然在外放中被陈冲刻画得无比真实;这个角色让我直接联想起《地下》中的女主角娜塔丽亚,荒诞得合情合理,夸张得让人瞠目结舌又醍醐灌顶般的痛快,精辟。以这样精准的高难度表演为依托,荒诞背后的信息才能被准确无误的传达出来,才不会让影片有脱轨的嫌疑。

我很为姜文可惜,竟然选择了没有表演经验的新人周韵来演绎这个如此重要,完全超出她表演能力的角色,可叹才华过人如姜文,最后还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啊,败在了这个男人事业的终极陷阱之上。

不过转念一想,周韵是他孩子的妈,电影是他自己的孩子,厚此薄彼薄彼孰轻孰重该如何选择,这也真是个十分为难的问题。只能说,这电影拍得不够天时地利人和,姜文必须任用周韵,电影也注定因为表演的缘故被降一格,这简直就是宿命。

节选自《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ea38201008uws.html

太阳照姜文的模样升起

今天是宁波第一天放映姜文的《太阳照样升起》,下班后迫不及待去影院看了。看过之后,有一肚子的话想表达出来;看到第四个段落,周韵挺着大肚子去营房看一堆亡夫的衣物时,我竟然泪流满面。这是一部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的电影,从叙事结构上它借鉴了昆丁·塔伦蒂洛的成名作《低俗小说》,从表达形式上又借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

姜文说,这部影片的故事可以放在任何时代背景来演绎。不错,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爱情湮没的故事,放置在民国、当代;南美、西班牙、韩国,都可以。但放置在1958年到1976年的背景下,却又宛若寓言。

先说爱情。

周韵还是一个年轻女学生的时候,就被“最可爱的人”诱惑/爱上了。当她大腹便便到大漠的营房去看孩子的父亲,只剩下一堆衣服。她带着痛苦乘坐空荡荡的火车离开伤心的大漠,遗腹子房祖名出生在火车上。

姜文是一个回国建设祖国的南洋归侨,他的女朋友孔镱珊骑着骆驼千里跋涉,就为了他信中的10几个字:你来,我们结婚,我在路的尽头等你。在茫茫大漠中,她真的看到了路的“尽头”,姜文站在“尽头”的后面。在苍天、大漠、他和她中,他说: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一样。在沙漠的狂欢夜,他娶了她。

这是1958年的故事,两个女人在大漠的旅途偶遇,一个为着幸福的爱情,一个为着伤心的爱情。

1976年,爱情都湮没了。

周韵带着遗腹子到爱人的故乡,云南的一个山村里。1976年,因为一个梦,和一双绣着鱼的花布鞋,她“疯”了。她看见了重复着亡夫曾经的话语(“我知道,我知道”)的鹦鹉,她追逐这只鹦鹉。她儿子房祖名有着算术的天赋,却被疯妈给逼得不上学,不出门,不出工,随时都堤防着妈妈会做出疯狂的事。

周韵最后对儿子说:我现在好了,你去接下放的人吧。房祖名接了下放的姜文和孔镱珊,半路上就得知自己的疯妈失踪了,只看到沿江漂过的衣物,还有那双花布鞋。下放到山村的姜文成天带着山里的淘气孩子上山打猎,以猎物来挣工分。偶然的一次,他发现了周韵搭的隐蔽的石头房子。他趁夜去探访,看到女人的衣物。而这个夜晚,当他回到家时,却发现自己的老婆孔镱珊和小队长房祖名通奸,她对房祖名说:你唐叔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

他将猎枪对着房祖名。对死亡毫无畏惧的房祖名问姜文:天鹅绒是什么?姜文说:我会帮你找块天鹅绒,但你看到天鹅绒的时候,也就是你死的时候。离开山村的姜文没有带回天鹅绒,因为他的朋友崔件健开导了他,不是房祖名的错,是他自己“占着茅坑不拉屎”,只顾带一帮毛孩子打猎,把老婆搁家里撂荒的错。但房祖名带回了天鹅绒,他对已经侧身而过的姜文说:她的肚子一点也不像天鹅绒。

“砰——”

两个爱情故事都湮没了。

再说寓言。

周韵在1958年生下遗腹子,在1976年,她疯了。她儿子一直都搞不清楚妈妈是真的疯了还是偶而迷乱。1976年,记得那个年代曾经有一期美国的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Are China Mad? 从习惯于把祖国比做母亲的年代过来的姜文,显然想隐约地表达,1976年,母亲疯了。(1958见,大跃进;1976年,文革结束)

癫狂状态中的疯妈周韵,她上树去抓羊,跟猫说话,给树刨坑,用石头垒房子,在屋顶上用她的海边家乡方言反复地背诵古诗。疯妈不让儿子上学,不让儿子出门,不让儿子出工,经常打儿子的耳光;然后把家里的东西都摔碎了。影片开头,她就把儿子的算盘摔碎了;有一次,她儿子陪着她把家里的碗碟器皿统统都摔碎了。房祖名偶然发现疯妈搭建的石头房子,里面把曾经破碎的东西都拼合好。但房祖名抑制不住的喷嚏把一切表面拼好的物什又都统统震碎了。1958年到1976年,Mad的中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破四旧”活动,连任何外族入侵都不曾毁坏过的曲阜孔林都给捣毁了;掀起的文攻武卫,将传统中国文化的亲情人伦彻底撕毁。现在重新又拼凑的文物和文化,恐怕几个喷嚏也能震得粉碎。

再说魔幻现实的隐喻。

那只说着“我知道,我知道”的鹦鹉和剪去人头的合影照。周韵以为把合影上亡夫的头像剪去就可以忘记不堪的伤心事,但在内心底又无法摆脱。鹦鹉是她的幻觉,也暗示着她心底里无法抹去的期盼。

羊和树。周韵从树上抓下了一只羊,在树下刨了一个大坑。她说,那树因为下面的石头的缘故,所以斜了。房祖名有一次听说疯妈背着石头到河边,追过去,一路上到处都是羊。羊似乎是周韵压抑的情感的指代,而那棵树是她生活的象征。

石头和石头房子。周韵从树下刨的大坑里挖出了很多石头;她背走这些石头;后来房祖名就发现了那座石头房子。石头象征着坚硬,似乎是她在情感上一直执着的影射;石头房子几乎就应该是她的内心了,虽然破碎了,但依然还保留着完好的影像。

鞋和衣物。她因为鞋而迷乱,癫狂;她最后失踪后只剩下一身顺河漂流的衣物。她最初去大漠的营房时,看到的也是亡夫的一叠衣物。姜文趁夜到石头房子里,也见到了她的衣服。鞋和衣物都表示着她感情的投射,那双导致她癫狂的鞋或者根本就不存在,或者一开始就化成了幻觉中的那只鹦鹉。姜文走进她的内心,看到她的感情,才恍然自己的感情原来很脆弱,随即发现了老婆和房祖名的偷情。

再说性压抑。

在第二段落里,充斥着大量的性隐喻。黄秋生一开始唱歌时厨房里五个应和着的姑娘,她们轮流接了一个匿名的性骚扰电话,接着黄秋生在这种充满性暗示的骚扰电话干扰下把手指切伤,拿起电话对骚扰的人说了句:丢你老母。接下来的他到医务室,在挂满白布的房间里迷失,并性亢进的护士陈冲挑逗。然后是在露天电影场的流氓事件,5个女人的屁股分别被摸了。黄秋生莫名其妙就被误当成流氓之一,在他摔断腿养伤的夜晚,接连2个倾慕他的女人来表白。先是性亢进的护士陈冲,一闻到他的气味就会兴奋得不能自持,甚至晕倒,她倾慕他,想做他的女人。紧接着是一个丑女人,她是骚扰电话的始作俑者,她打骚扰电话的目的就是想听听黄秋生声音,而她为那句亲口对她说的“丢你老母”而感到幸福。

黄秋生是性压抑的角色,与之对应的是性放纵的角色姜文。姜文与护士陈冲一直都在偷情,他的喇叭吹响,陈冲就会到他的房间。姜文跟他老婆拍拖时,就用性幻想虚构了和孔镱珊的性爱过程。但当黄秋生在事情平息之后,在姜文房间里,和陈冲三个人小聚后,他上吊自杀了。他悬挂着的自杀身躯下面,7个女人:5个厨房姑娘,1个倾慕他的骚扰女,性亢进的护士陈冲。整个过程中,

其实,每个人都是性压抑的,包括姜文,他只能靠写出来的性幻想来满足自己。他甚至幻想孔镱珊的肚子像天鹅绒。性亢进的护士陈冲也压抑着,她在与姜文的偷欢中从来没有真正地满足过,所以她对黄秋生才充满幻想。有意思的是,姜文因“占着茅坑不拉屎”而被房祖名与老婆偷了欢。

1958年到1976年,确实是性压抑的年代。这从姜文的另一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早已经作了铺垫。

再说死亡。

周韵的亡夫,死在西北大漠的边陲,应该是执行公务殉职的。这从最后一段周韵挺着大肚子到营房去听俄罗斯人说明和面对有三个弹孔的衣服时可以判断。但在房祖名拿着头像被剪去一个的合影照片时,山村里的人却把周韵的亡夫错认成了另一个人。其实,房祖名的爸爸就是烈士,但村里人却说他爷爷才是烈士。

黄秋生自杀,是在压抑的年代因性压抑不能自持而自杀。房祖名是被姜文打死的,因为他强调了姜文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鹅绒。(我突然想到,姜文在影片里应该是个性无能吧,他跟陈冲偷欢,却不能使陈冲满足;他在结婚前用性幻想来绘声绘色地描述与孔镱珊的性爱,并在结婚前说了: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下放到山村后,他却“占着茅坑不拉屎”,使自己老婆忍不住与房祖名通奸。最后,房祖名说他老婆的肚子其实不像天鹅绒,像是扯破他性无能的遮羞布而使他不能自持,所以枪杀了房祖名。)

周韵失踪了,但更像是肉体死亡了,但内心世界和执著的感情一直都在。所以,后来姜文趁夜在石头房子里见到了她的衣服。

最后说太阳。

其实整部影片的故事跟太阳都没有关系。所以,太阳不过是最后,也是最大的隐喻。相比于用性压抑来暗示压抑的年代,太阳在最后的点睛。太阳不过是乌托邦的革命理想,或者这片禁锢了他7年不能拍片的红色帝国。通篇都像在叙述一个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但最后终于把这个故事放置在“太阳”下面。这是姜文最大的野心,他仍然没有放弃表达他最渴望的主题。司空图曾说,不着一字,尽将风流。他能把整部电影没有一处笔墨来批判敏感的内容,但最后一个回旋,整篇故事都是在表达他的批判。

想起广东的《南方窗》杂志扉页曾经引用一句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的,压抑的年代过去了,太阳照样生起,太阳照姜文的模样升起。但曾经的太阳却一去不复返地湮没了,曾经的纯真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激情,曾经萌动的青春岁月,都伴随着新的冉冉升起的太阳而彻底湮没了。

这就是姜文,在一句批判的话都没有的情况下(所以影片能够一刀不剪地公映),他始终还是表达了他的意象。

一部电影一本书 重读《太阳照常升起》

这里是一部电影一本书,重【读】姜文电影系列的第三篇。电影是姜文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书呢是电影相关的文集《长天过大云》。

这部电影是姜文在《鬼子来了》禁播7年之后的作品,官方一刀未剪,正常上映了,但是口碑和票房都很惨,有关方面也松了一口气,以后再也不用紧张姜文电影,反正已经没人能看懂了。与此同时国外的反映也不太好,绝对没有前两部《阳光》和《鬼子》那么火热。

但是在国内的专业领域,一些电影、文学大家却极为称赞,比如焦雄屏、戴锦华、史铁生、王朔等等,认为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已达大成。这一系列的现象看起来都非常的矛盾。

姜文也曾丢下一句话,“再也不干这包饺子喂猪的事情了”。这话当然是骂人,姜文把自己的作品当“饺子”很正常,但是很多人自觉的把自己归为“猪”的行列,“从此姜文一生黑”,也确实是一个非常魔幻的现象。

《长天过大云》这本书,收录了叶弥的原著《天鹅绒》,以及电影创作初期的故事稿和完整的剧本,还有前面提到的几个电影、文学大家的影评,包括很多剧组成员的心得体会。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如果电影有什么正解,还有比姜文自己的书更加正确的吗?结果又打脸了,姜文还是只字不提他的创作意图,倒是《让子弹飞》相关的书籍《骑驴找马》,里面有很多采访谈到了《太阳照常升起》,看完基本就明白了,只是有些细节还得“猜”。

这个系列影评原本是欣赏姜文电影的技术,但是技术再好也只能是一张“饺子皮”,所以我们还是不得不先聊一聊电影的思想内涵,大约也只能点到为止。

太过具象的解读,并不是这部电影的正解,但又不能脱离时代,如果完全不讲它的寓意,相信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一般情况下我们看电影能感悟多少,取决于自己的知识面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是看姜文的电影这句话要修正,必须是多看书拓宽知识面,少瞎想避免进入误区。

怎么理解《太阳照常升起》这个片名,首先就从姜文在书末的填词来看。

念奴娇

姜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人往,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踪迹。
青山妩媚,只残留几台剧。

而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一代人来,一代人往,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踪迹。”

这两句近乎直白的话,没什么不好懂。人的一生,国家的兴衰,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在宇宙的尺度都是过眼云烟,什么叫“长天过大云”,就是时光飞逝,“昔人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管人类怎么折腾,太阳会照常升起。

当然,完全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这话听着就会特别的虚无,找不着“北”,必须是先入戏,才能再出戏。

这部电影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由4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然后有一些小线索串联起来。为了方便梳理剧情,我们按照4123的时间顺序简述一下故事。

第4个故事。

1958年冬天,西部。

两个年轻的女子,到西部边境寻找自己的爱人,就是后来的疯妈和唐妻,她们在一个路口分手。

唐妻走向路的“尽头”找到了爱人唐雨林,唐叔说出了一句要命的爱情宣言:“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他们俩在黄沙大漠举行了疯狂的婚礼。

而怀孕的疯妈走了“非尽头”,穿过边境,却没能找到爱人李不空。通过苏联官员的解释,大致是李不空化名“阿廖沙”和一个苏联女子“娜塔莎”在一起时被枪杀,衣服上有三个弹孔为证,留了一堆遗物。

疯妈在返程的火车里上厕所,生下孩子掉在了铁轨上。疯妈叫停了火车,沿着铁轨往回跑,在鲜花丛中找回了儿子李东方。这一段拍的最美,疯妈的疯病也应该由此开始。

第1个故事

1976年春天,南部。

疯妈已经把儿子李东方抚养长大。一天,疯妈梦到一双黄须子鱼鞋,她到鞋店买了双一模一样的鞋子,把鞋子挂在树上去上厕所,鞋子却不见了。疯妈的疯病又犯了,这次疯得比较厉害。整个这一段故事,基本是以一个疯子的视角在演绎,各种上树、刨坑、奔跑、打闹,房祖名曾经戏说《太阳》是一部“动作片”。如果没有耐心,估计会在电影开始的这一段就放弃了。

故事1的核心问题是,儿子一直想了解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而疯妈说不清,还烧掉了父亲留下的一些信件。

儿子发现了疯妈用鹅卵石搭建的一个秘密居所,像个墓地,里面的陈设,都是打碎了又重新粘贴起来的,几个喷嚏就让这些东西全垮掉了,这一段最魔幻。

直到有一天,疯妈突然清醒了,让已经当上小队长的儿子去接”下放”来的人。从疯妈目送儿子离开的眼神,感觉这次真的要出事,果然疯妈在儿子走后,就魔幻地跳河自杀了。

第2 个故事

1976年夏天,东部。

梁老师在学校食堂自弹自唱很是悠闲,5个大长腿的女生附和着,直到被骚扰电话打断。开始的这一段拍得极有戏剧性,完全感觉不到那个时代,应有的紧张与压抑。

梁老师因骚扰电话切到手指,到医务室处理,被林大夫勾引,这里要佩服一下陈冲的演技,带着口罩都挡不住的骚劲,摘下口罩就更要命,可是闷骚的梁老师好像根本不好她这一口。

为什么要用闷骚这个词呢,晚上学校放露天电影,就出事了。有女人喊了一声“抓流氓”,所有人都亢奋了,梁老师莫名其妙就成了被追的那一个,而且还摔断了腿。

学校官方的“摸屁股”调查完全是一场荒诞剧,只能再欣赏一下林大夫的浪与骚。

唐叔和梁老师在宿舍商议对策,就是搞不清到底是“手摸了屁股”,还是“屁股摸了手”,最后决定坦白从宽。

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校领导为了维护学校名声,烧掉了梁老师的认罪书,并声称5个流氓都抓到了。

梁老师洗刷清白却在当晚自杀了。

第3个故事

1976年秋天,南部。

唐叔因为梁老师的自杀事件受到牵连,下放到了疯妈那个村。身为小队长的儿子去接唐叔和唐婶,回来的路上就发现,疯妈跳河自杀了。

唐叔整天带着梁老师之前送的猎枪,吹着小号,领着一帮孩子在山上打野鸡,甚至夜不归宿。

小队长依然纠结于自己的父亲是个什么人,而警察李叔和村干部都支支吾吾说不清。

无聊之余,小队长和唐婶在疯妈的秘密小屋偷情,被唐叔发现,最要命的是, 一个念叨丈夫的爱情宣言“天鹅绒”,一个念叨父亲的化名“阿廖沙”。

唐叔用枪指着小队长的头,小队长却说不怕死,就是想知道“天鹅绒”是个什么东西。

然后唐叔到北京找天鹅绒,摇滚大叔崔健给唐叔上了一课,让唐叔明白,这事不是小队长的错,归根到底是唐叔自己的错。

这是一个非常刻意的戏剧化情节,从云南到北京不是件容易的事,到哪里找块布不好找,非要到北京?由此电影在方位上补齐了东南西北,时间上凑齐了春夏秋冬。

唐叔回到村里,本已不打算追究老婆偷情的事,小队长却自己作死,拿出一面锦旗,证明唐妻的肚皮根本不像天鹅绒。“婶可忍,叔不可忍”,唐叔开枪打死了小队长。

对于这个“颠三倒四”的电影,我们不能用惯常的逻辑来看待,必须放弃固有的思维模式,循着一些蛛丝马迹才能搞清楚故事的格局。

先研究一下叙事结构也可能对于理解内涵有帮助。有人把姜文和鬼才昆汀类比,大约也就是这部电影的结构极似昆汀的《低俗小说》,姜文受他启发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们两人私交甚好。

所谓低俗小说就是路边报亭卖的一些低俗的杂志,几个故事中的人物有重复,但其实在每个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全都是暴力抢劫、吸毒贩毒、性变态、打假拳等等,就是把一些茶余饭后聊天吐槽的离奇事件给串起来了,每一个单独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多少意义,全部都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幅社会的大图景,这个整体印象才是惊心动魄。

《太阳照常升起》是相同的结构,每一个故事的逻辑都不是很完整,几个故事也没有必然的内在连接,讲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大图景。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中华大地上东南西北和春夏秋冬的整体印象,就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梦,现代人怎么也不可能理解的荒诞剧情,在那个年代是确确实实发生过的,“只能说你不懂,不能说你没看到”,老外就更不可能看懂了。

怎么去理解这几个故事呢?下面我们把线索勾连一下,尽量不要入戏太深。

第1个故事结束疯妈死了,自杀的;

第2个故事结束梁老师死了,自杀的;

第3个故事结束是小队长死了,自己作死;

第4个故事的结尾是小队长出生。

所以几个故事近似一个循环,都是悲剧,一个大型悲剧的循环。

原著《天鹅绒》讲了个什么故事?1967年中国某地农村,一个女人因为两斤猪肉被偷,疯了,他的丈夫是个普通的农民,普通到叶弥都没写他的名字,他们的儿子李东方娶了大队长的女儿,据说是有心脏病、哮喘、斜眼,然后李东方就当上了小队长,疯妈在儿子去接“下放来的人”那天跳河自杀了。下放来的是印尼华侨唐雨林一家,唐雨林经常出去喝酒打猎,后来小队长和唐妻搞上了,唐雨林用猎枪打死了小队长。

《天鹅绒》是一个短篇小说,短得不足以撑起一部电影,所以姜文加入了大量的改编,改完了就和《天鹅绒》的原意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这就是传说中的 “吃原著不吐原著皮”。

原著疯妈疯掉的原因是丢了两斤猪肉,而电影改成了一双鱼鞋。鱼在中华古文化中代指性爱,所谓的“鱼水之欢”,比如《鬼子来了》里面马大山的情人叫“鱼儿”,也是这个意思。有些地方把乱搞男女关系叫“搞破鞋”,第2个故事和第4个故事都出现了鞋子和性爱的暗示,黄须子的鱼鞋很明确是指性爱。

“猪肉”代表的是物质文明,原著的女人疯掉是因为贫穷的物质生活,而电影中丢掉的鞋子,代表的是性爱的缺失,可以衍生到家庭的破碎,以及“精神文明”的缺失,因此给小队长李东方加了个缺失的父亲李不空。

李不空是个什么人其实根本不重要,如果一定要搞清楚也有迹可循,李不空是军人,从朝鲜战场回来之后参加英模报告会认识了疯妈,他后来死在了苏联,留了一大堆的信件和几条各种颜色的辫子等等。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历史问题,1958年前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非常紧张,《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马小军说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中苏开战。李不空那些信件被苏联官员拆开审查过,“全是些疯话”没看出什么问题才还给疯妈,疯妈当然也不可能看懂。

在那么一个形式严峻的年代,一个朝鲜战场回来的模范军人,跑到苏联去找小情人被打死,是一个很荒谬的事情。能够解释得通的只有一种情况,李不空作为特工在中苏边境搞情报被打死,但由于国际关系问题,李不空不能算作烈士。

在那个年代,一个烈士家属和普通百姓的差距是很大的。疯妈的秘密小屋里面,她把儿子的照片和李铁梅的剧照贴在一起,构建一个虚幻的红色革命家庭,这可能是疯妈的内心愿望。

原著说疯妈清醒后不知道自己会清醒多长时间,就赶紧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跳河了,有人说:“反正要跳河,还洗什么澡,多此一举”。电影疯妈跳河的那一段更魔幻,见不到人,一套衣服和鞋子规规矩矩的漂浮在河面上,你也可以说:“这拍的什么玩意,死就死吧,还把衣服弄得这么神秘”。

注意,电影和原著思想内涵虽然不同了,但在这个事情上是相通的,即便“生不如死”,还是要维护生命的“尊严”。这才是第1个故事真正的核心。

然后说一说 “李铁梅”的形象,在电影里面出现了很多次。李铁梅是样板戏《红灯记》里面的人物,样板戏是怎么产生的,不知道的百度一下。据统计从1966年到1976年10年间,共产生了14部样板戏电影和83部故事片,而2017年仅仅一年时间上映的电影就有970部,可以理解一下什么叫“精神文明”缺失。这只电影,其它的文学艺术什么的就不谈了,所以理解一下什么叫“革了文化的命”。

第2个故事和原著完全没关系,据说是姜文小时候亲眼所见的事情改编。这个故事本来是最“直白”的一个,很容易理解,然而现在也成了一个不能说的问题。对于梁老师为什么自杀,首先要搞清楚人物的背景和所处的环境,才能理解的他的行为。

梁老师和唐雨林都是印尼归国的华侨,剧本里面说唐雨林回国还是梁老师鼓动的结果,梁老师自弹自唱的那首歌叫《美丽的梭罗河》也是一首印尼民歌。他们为什么回来呢?建设祖国。1958年他们在西北沙漠干什么呢?找石油,唐叔是学石油的,注意那些帐篷边上的金属管道,这些东西在那个砸锅炼铁的年代可是稀罕货。

梁老师曾出现在唐叔的婚礼上,这个婚礼搞得声势浩大极为疯狂。就像 1958年“大跃进”开始,全国人民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亢奋,“打鸡血”是真有其事,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

但后来他们在干什么?在东部某学校工作,但学校一个学生都没了。为什么?那个时期学校都停课了,搞运动,1977年全国才恢复高考。

梁老师为什么自杀,不要试图在电影里面去找证据,这是个不能说的,作者也没打算把这事情给讲清楚,梁老师回忆现场时出现的人物和场景都不一样,被摸的女人回头都不是同一个人。但整个故事会给人一个感觉,只有梁老师是唯一清醒的一个人,其他的人包括唐叔都显得有点疯狂或者荒诞。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华侨要回来建设祖国,为什么后来他们又无所事事整天“吹喇叭”“搞破鞋”?为什么死了的人可以面带微笑?而活着的人要下放山林打野鸡?

这是姜文一贯的手法,将一些低俗的东西摆在前面,因为那是生活;值得思考的东西埋在后面,因为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这个故事说的还是 “生不如死”,比如老舍和傅雷,还是说的“精神文明”的缺失。

第3个故事的地点虽然和第1个接上了,但思想内涵更接近第2个故事。小队长让唐叔教教那些孩子,唐叔说我怎么教他们,我学石油的,小队长说只要他们不瞎跑就行了,于是唐叔就整天带着他们在上山打野鸡,还发现了疯妈的秘密小屋。唐叔其实心里一直有事,他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死人可以面带微笑,而他这个大活人怎么折腾心里都别扭,所以才突然抛下孩子们独自回家,然后就发现了老婆和小队长偷情。

我为什么啰嗦这个细节,注意这就是解开本片谜团的钥匙,姜文很认真的拍了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还搞得声势浩大,其实这里只有一件事是核心,就是唐叔的心理活动。

唐叔曾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他跟着梁老师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只是没想到后来局势变了,梁老师只能在学校食堂做饭,而唐叔是锅炉工,总算也和能源挂上了钩,整天的无所事事吹喇叭、搞破鞋。

梁老师自杀对于唐叔打击是很大的,他下放之后更加的疯狂与放纵,其实就是掩饰内心的痛苦,看懂这一点才能明白整个悲剧的内因。

然后可以推广开来,第一个故事里面的疯妈,也是差不多的手法,镜头很认真的拍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包括“树上的疯子”,“抱着石头过河”,气急败坏的老师要学生用算盘打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等,都是疯狂与荒诞。

镜头呈现的是现象,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现象拍得越美丽,体会到的本质越心痛。

原著唐妻和小队长偷情的时候,唐妻说:“你唐叔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而小队长说的是“我想做你用的草纸”,电影保留了天鹅绒的说法,而把小队长的话改成了 “就叫我阿辽沙吧”,注意这句话是李不空留下的信里面的一句话。

这个有什么差别呢?原著曾引用1999年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情人的电话:“我恨不得做你的卫生棉条”,这是一句很露骨的情话,小队长说想做唐妻的草纸,是差不多的意思,说的就是迷恋她的身体,这个格局明显是不同的,是一个女人的情爱视角,原著的“天鹅绒”就有可能真的是指一块柔软的布。

而电影里面的小队长的话是冒用“父名”,冒用父名不就是“犯上作乱”么?后来被唐叔用枪指着头,他说不怕死,就想知道什么是天鹅绒,这个“天鹅绒”就可能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比如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变,但这样解读就麻烦了,我还是打住吧!

最后小队长明显是自己找死,唐雨林只是成全了他,还是“生不如死”。

第4个故事。两个女人在大漠同行,年轻的唐妻是刚从印尼回国去找唐雨林结婚,一直唠唠叨叨很兴奋,她的话语就是描述当年的唐雨林,胆大、聪明、性格冲动,曾放弃一切回来建设祖国,他感动这个女人靠的是每天一封肉麻的情信,然后他们举行了疯狂的婚礼。

年轻的疯妈怀着大肚子去奔丧,所以一言不发。后来疯妈在返程的火车上生下了李东方,掉在了火车轨道上,这个显然非常的魔幻。

去结婚的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其实是孤独寂寞了一辈子,最后还要勾引小青年,害死了小队长。

去奔丧的决意孤苦一生,将孩子抚养长大,最后却是疯疯癫癫,到底意难平。

一个疯狂的婚礼,和一个不可思议的降生,既是故事的结局又是故事的开始,这样就成了一个悲剧的循环。

为什么一直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有时候摆在面前的事情,很多人都是视而不见。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千年来一直是所谓“太平盛世”的象征,近现代很多人才发现,里面危机四伏,实际是一幅警世预言画。

剧本在第3个故事结束时,唐雨林打死了小队长之后还有一个镜头,没有出现在成片里面。

如果成片有这个照片回溯的镜头,可能就很容易理解循环故事线,但同时又可能把格局变小,因为太具象了。

所以我们看《太阳照常升起》,就不能关注那些是是而非的表象,那只是作者布下的疑阵。

比如最为常见的几个所谓的隐喻,妈疯了、天鹅绒、从苏联回来的孩子、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大量的色情与暴力的暗示等等,似乎都可以引申出一个现实的概念,但这些东西只能算是“饺子汤里的残渣”。

电影里面的人物就和《鬼子来了》一样,都是群像,所有的故事都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无论如何挣扎,活着的人都不可能从他所处的时代逃脱。如果入戏太深会被这个巨大的悲剧吞没,以超然世外的心气来俯瞰人间百态,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多了去了。

别害怕,太阳照常升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由发展。

读《太阳照常升起》的剧本就像读一首长诗,有着优雅的韵律,像梦一般的迷幻,但这又是个悲剧,一个很美的悲剧。
看这部电影,随着激情悲壮的进行曲,穿梭在一个诗意的梦境,回顾一段破碎的历史,于色彩斑斓间超脱,感受作者悲天悯人的胸怀。这就是《太阳照常升起》的整体印象。

如果电影有印象派,那么这个电影就是了。

史铁生拿《太阳照常升起》和《浮士德》做比较。

焦雄屏说:“在神采飞扬的画面中,我再次体验了他的气势,这一次他冒着更大的挑战,探讨中国大地和民族魂的底蕴。”

王朔说:“有时感到悲观,我们曾看到戏曲失势,看到文学失势,是不是也将看到电影失势?但不会影响地球飞转”。

多么准确的预言,现如今的很多电影已经不能称作电影了,别看一年出几百部,有些还不如样板戏。

姜文在《骑驴找马》里面说,《让子弹飞》和《太阳照常升起》是同一个故事的两种讲法,你信不信?

杀死一只知更鸟 To Kill a Mockingbird


















1.民主不一定是好事,一旦一个群体形成了一种合意的偏见,民主就是促成偏见转变成欺压的工具。
2.伪善的群落,看这个,会想到拉斯·冯·提尔的美国三部曲,那个白人小姐在法庭上大喊让每一个在场的绅士为她主持公道,道德就成了一种不需要人们对此做出思考的行为规范。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群落内的保持一种一致性,而不是思考事情本身的对与错。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其实质意义上就是非道德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正义感,其本身就是一种伪善。

最伟大的人也无法对抗固执的偏见,但是最固执的偏见也无法对抗那些善意的人们心中的温柔。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握着偏见的子弹,不要轻易瞄准他人,不论他是黑人,同性恋,还是其它宗教的信徒。这些偏见都不是爱而是恶,它们只会让我们杀死越来越多无辜的知更鸟。

“你永远不能轻易评论一个人,直到真正了解他。” 社会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平淡无奇的经典老片。

找不到任何一个理由杀死一只为你歌唱的知更鸟,也没有任何一个道理,只因为你的无知和偏见就去伤害一个温良的人,这个人在昨天可能是黑人,今天是性少数群体,明天又会是谁,只要针对少数人的偏见一直在,就会有知更鸟因此而死。

《杀死一只知更鸟》:当法律背离真理,真理也会抛弃法律

2003年,美国电影学会曾经评选过一次百年影史50大英雄和50大恶人,结果在漫威妇联还不曾泛滥的年代,一位荧幕上的绅士,力压“007”系列中的詹姆斯•邦德和“夺宝奇兵”系列中的印地安纳•琼斯等人,成为影史上的英雄榜的榜首人物——不是别人,正是这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由Gregory Peck饰演的小镇律师阿提克斯•芬奇。
阿提克斯并不像别的英雄一样身手高强,即使是身为小镇上的第一神枪手,也只是在需要保护身边的人的时候才会被迫露上一手。他是一位彻彻底底的绅士,西装革履,举止优雅。面对孩子,他慈爱温暖又不失严肃大度;面对友邻,他礼貌谦和又不失风趣幽默;面对困局,他冷静不曾慌乱,从容不迫地思考对策;面对恶意,他不吭不卑,用绅士的尊严让敌人自惭形秽;对面世事的不公,他敢于拍案而起去力挽狂澜,绝不会迷失自己的原则。
阿提克斯自从原著小诞生以来,到这部同名电影上映,一直都被看作是种族正义标志性的艺术形象,甚至原著小说曾被纳入学生的教材,在英语世界影响力之大,堪比中文世界中的鲁迅。

关于这部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题目本身就耐人寻味,让观众好奇。知更鸟是生活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一种善于模仿各种声音的鸟,是普遍认为的益鸟,而阿提克斯说的可以捕杀的“鹣鸟”则是普遍认为的害鸟。知更鸟为人类带来各种美好的声音,不损人类分毫,是无辜和善意的象征,所以英文中也有“杀死一只知更鸟是一种罪过”的老话。而在看完电影后,我们可以知道片中的“知更鸟”有两只,一只是被诬陷强奸白人女性的黑人青年汤姆,另一只则是多年来一直被邻居的流言蜚语中伤的布。他们都是受到镇上的人歧视和偏见的对象,结果是汤姆在被诬陷落罪后彻底绝望试图逃狱被击毙,而布则是在阿提克斯的智慧与旁人终抵不过内在的一份良知的护翼之下逃过一劫。
两只知更鸟,不同的结局。

其实美国关于种族主义问题的电影从不曾缺少,无论是《美国X档案》《撞车》还是去年的佳作《塞尔玛》,影片的氛围都是看起来沉重严肃亦或是充满黑暗和紧迫的使命感,让人在观影时,除了最后的结局,难有轻松之感。而不同的是,这部《杀死一只知更鸟》,全片除了法庭的那一场对峙之外,无处不充满了生活的鲜活感。我想这是得益于影片的故事叙述,是以两个孩子,也就是阿提克斯的儿子吉姆和女儿斯科特的口吻来进行的,而饰演阿提克斯的两个孩子的小演员也表现除了令人满意的演技。虽然世界是黑白的,但是孩子的眼里的样子永远是缤纷多彩的。布在左邻右舍的流言蜚语中已经成为了众人鄙夷疏远的对象,而几个孩子却把向他走进看作一场华丽刺激的冒险,最后在阴差阳错中结下了奇妙的缘分;阿提克斯在汤姆待审期间主动前往其落脚处保护,面对持枪赶来的一群白人,面对一股满满的恶意,意外闯入的斯科特敢于天真的询问曾求助于父亲的一个村民到底发生了什么且向其子送去问候,导致一场山雨欲来的闹事在面对孩子心无城府地疑问时的惭愧中就这样转危为安。
而这一部《杀死一只知更鸟》另一大亮点,就是影片的故事背景的塑造,全方位地刻画了那一个时代。这个名叫梅岗镇的破败小镇,一片萧条,农业荒废,经济困窘,农民们过着拮据的生活,身为律师的阿提克斯,经常在辩护之后只能收到一袋子粮食或者坚果,而看不到几张钞票,这样的背景塑造正好完美地反映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国情——正是经济大萧条的时代,社会就业率大幅度降低,人民被贫穷困扰着。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人们在生活水平都逐渐在走下坡路的情况下,依然都放不下自己的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美国人的死穴。在那个年代,类似汤姆的悲剧从来不曾缺少,但凡是白人女性和黑人男性搭上却没有结果的,最后必然是男人男性被冠以强奸的罪名。

是的,种族主义不折不扣地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或者说歧视和偏见正是这部电影要对抗的东西。
在法庭上,阿提克斯不畏强权、坚守争议、慷慨陈词、据理力争,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酣畅淋漓的辩护,基本上是已经在推理中还原了案件的真相:其实是白人女性玛耶拉对黑人男性汤姆有意,却在被父亲发现后惨遭父亲的殴打,继而反诬汤姆犯下了强奸的罪行。然而在昭然若揭的事实的面前,我们都以为汤姆可以平反的时候,十二位白人评审团依然还是判定了汤姆有罪,这实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伤怀或者不安的结果,从宣判的一刻就已经预示了后面悲剧的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一个非常感人的画面。就是在法庭退庭后,位于大厅的白人们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一哄而散,而位于二楼狭小隔间里的黑人们却没有离开,而是全体起立,看着一楼仅余的一个人——阿提克斯,他一个人缓慢着收拾着桌上的文件和自己的公文包,眉宇间是难以遮掩的疲倦和失望,精致的发型已经有了一丝凌乱,一步步慢慢地离开,那样一个落寞的背影,活像一个“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胆英雄。他赢得的二楼所有黑人的尊敬,却在公义的战场上败下阵来。
而白人中心胸狭窄的卑鄙小人还不满足于诬陷得逞,玛耶拉的父亲,一个嘴脸丑恶游手好闲的恶汉,还企图报复为黑人汤姆辩护的阿提克斯一家,不仅在汤姆过世后跑到汤姆家门口对安提克斯吐口水,还在吉姆和斯科特回家的路上伏击两个孩子!好在总算老天有眼,这一暴行被一直饱受歧视的布阻止了,而玛耶拉的父亲也得到了他咎由自取的惩罚。而这时候问题来了,这个丑恶的白人死亡,又让谁来负责呢?汤姆这一只“知更鸟”已经被杀死了,难道还要继续杀死布这只“知更鸟”吗?
这时候,人性终于绽放出了它的一丝光芒,不仅阿提克斯不停地暗示警长“斯科特是十二岁还是十三岁,我怎么记不清楚了”,来提议让还是孩子的斯科特定罪籍以让布逃过罪责,而警长更是直接地表示让死者判定为自杀,“这一次,让死者来埋葬死者吧”。终于,这一只知更鸟,在人人们的善意中,逃过了灭顶之灾,也给了我们在这个歧视和偏见还不曾消除的年代中的一份珍贵的小小希望。
关于这个结局,豆瓣上的一位网友说的一句话让我备受感触:当法律背离真理,真理也会抛弃法律!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

A Man Called Ove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剧情简介
欧维(罗夫·拉斯加德 Rolf Lassgård 饰)是一个刻板而又固执的老头,他的妻子半年前死于疾病,留他一人生活在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之中。每天早晨,欧维都会定时在社区里进行巡视,确认所有的车辆都停在应停的位置,呵斥违反规定私自驶入社区的车辆,赶走四处乱转破坏环境的猫狗,在社区居民眼里,欧维是“来自地狱的恶邻”,可每个人都明白,这其实是欧维对于社区爱之深刻的表现。
  某一日,欧维遭到了上司的解雇,离开了恪守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心灰意冷对现世了无牵挂的欧维决定自杀。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为帕维娜(巴哈·帕斯 Bahar Pars 饰)的女子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搬到了欧维的隔壁,成为了欧维自杀计划的绊脚石。









索尼娅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欧维的人,她说,爱一个人就像是搬进一座新房子,一开始你会爱上新的一切,但饱经岁月的房子总会变得陈旧,你会因为它的不完美而不再爱它,之后你会慢慢熟谙这些瑕疵,这就是专属于你的归属感。这不仅仅是幸福的奥义,还是生活的奥义。电影里最打动我的,应该就是欧维和索尼娅相濡以沫的爱情,彼此都是最懂对方的。

“死亡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最大的动机之一。我们其中一些人有足够时间认识死亡,他们得以活得更努力、更执着、更壮烈。有些人却要等到它真正逼近时才意识到它的反义词有多美好。另一些人深受其困扰,在它宣布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坐进等候室。”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同名原著小说

终会有一天,我们会遇到一个让你生活变得五彩斑斓的人,终会有一天,我们对周围的人会很重要。这部电影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常言道「刀子嘴豆腐心」,形容的就是这个有些偏执狂的老人——欧维。影片一开始,你很难对这位老人产生好感,他性情乖戾,尖酸刻薄。欧维大清早第一件事情就是巡逻小区:检查街道整洁、检查违规停车、查看垃圾是否分类,并且随时会对他认为不守规矩的人产生不满然后恶语相向,他坚守自己的原则,抱怨与他原则所对立的一切。

但是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也正是来自于欧维的刻薄。随着影片的发展,他的古板认真变的可爱起来,我们会发现,欧维才是那个最有责任感的人。

欧维总是嘴里骂骂咧咧,但实际上,他的刻薄却始终与他的善良成正比。

这个执着的男人,大部分时候都很丧,命运总是在欧维最幸福的时候对他开玩笑。

当他拿到满意的成绩单时,他丧父了;当他才整修完房子,就遭遇火灾被强拆了;当他刚和索尼娅甜蜜旅游结束,就出车祸失去了肚子里的孩子。

这些经历看起来是那么悲惨,那么的黑暗,但黑暗中的光总是显得特别耀眼。欧维的光,是索尼娅。或许光是遇见索尼娅,得到了这份相濡以沫的爱情,就已经花去了欧维这一生一大半的运气。

「我撒谎了,我没在服役。我打扫火车,我的房子还被烧毁了,而且我现在就要走了。」

当古板的欧维顿顿地说完这句话时,索尼娅直接吻了他。索尼娅认可了一无所有的欧维,给予了他爱与信任。

索尼娅对他说「我们选择死亡还是努力活着呢?」欧维当晚就跑到学校门口为索尼娅建了一个滑道,让她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教师工作。

你好,李焕英 (2021)






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平平安安。
——IPCreator寄语小宝

“我宝”那句出来的时候真的直接泪奔 我以为只有我回到了1981,我以为我可以牺牲我自己改变你往后的命运,我以为你可以更幸福的,我没想到你愿意过的就是摊上我的这一生

每个人看电影,其实也是在审视自己的生活。
经过那么漫长岁月的打磨,贾玲从小成功迈向了大成功,这是她应该获得的丰硕成果。
《无问西东》中,沈母说:“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同你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

如果说活着、让子弹飞、霸王别姬、驴得水拍的好,是探讨了人性在时代、社会影响下的内外关系,那你好李焕英,则是深入地挖掘了对内自省的部分。
在那个时代,大搞特搞成为口头禅,厂长是念稿机器,看到好玩的画面想笑却不得不压抑天性,也许那个时代并没有这么温暖,自由。但在李焕英眼里,这依然是人生中最光明多彩的部分。
时代的底色,框不住画笔的墨彩。

镜头向窗外拉过去,一片树叶从树梢上飘落。人离开了,就如同一片树叶落下来,再也回不来,再也回不来,再也不回来。贾晓玲在艺术的创作中,有机会能够再次和母亲英子朝夕相处,两人或快乐或流泪。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感谢电影,因为这种机会,失去了就不会再有。

《你好,李焕英》本就是一部贾玲献给母亲的作品,正如贾晓玲坐在李焕英摇摇晃晃的自行车后座上,两人谈论着关于明天,关于未来。从某种意义上,电影外的贾玲已经完成了和母亲的约定,那么多人喜欢她的幽默和才华,她也拍出了自己的电影当上了导演,“有出息”这三个字,希望能够安慰到贾玲那颗有过遗憾的心。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The Father


同学麦娜丝 Classmates Minus







彩虹照耀 A Shine of Rainbows


























Windows XP 的壁纸山坡

Windows XP 的默认壁纸,大概是世界上观看次数最多的照片之一。那是一座真实的小山坡,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索诺玛市12号高速公路旁,当年是一片草地,现在被一排排葡萄架覆盖着。

现年79岁的摄影师查尔斯·奥雷尔(Charles O’Rear)那时经常在高速公路上路过这座小山坡。他是《洛杉矶时报》的特约摄影师,并有25年为《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经历。

1996年一个星期五的下午,他将车停在路边,为田园诗般的风光拍了一张照片。然后,他将这张照片卖给一家图片社,微软发现了这张照片,永久买断后(具体金额未公开,据说超过6位数美元),然后将其用作 Windows XP 的默认桌面壁纸。

全世界的用户非常喜欢这张壁纸,它出现在各种场合。人们从未意识到这是一个真实的就在湾区的山坡,而是猜测它是计算机生成的图形,或者是在欧洲拍摄的。

可惜的是,仅仅在照片拍摄数年后,这座绿色小山丘变成了葡萄园,已经无法复现当初的样子了。

如果你想知道这座小山的确切位置,可以在 Google Map 输入坐标”38.249069, -122.410126”。

塔山阻击战

IPCreator: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北海航线


去年,一艘俄罗斯油轮从中国出发,跟在核动力破冰船后面,进入北冰洋航行,2月19日抵达偏远的北极码头萨贝塔(Sabetta)。这是历史上首次在2月份穿越北极。

这条北海航线以前只能在夏季通航,现在有望全年通航,实现另一条太平洋到大西洋之间的稳定航线,将亚洲到欧洲的海运时间缩短一半。它产生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反映了北极地区正在加速变暖,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将可能使得北极生态发生恶化。

IPCreator:条条大道通罗马,与专利挖掘及布局同理。

Telegram


《华尔街日报》说,Telegram 的资金快用完了,下个月即将到期的债务就有7亿美元。一直很好奇,Telegram 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现在这个样子,放开让大家使用,没有会员和广告收入,明显不可持续啊。

IPCreator:正常,健康的方式才能持续长久。

Bill Joy

上图是世界最著名的程序员之一:Bill Joy。

四十年前,他20岁出头,在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读研究生,是 Unix 系统 BSD 版本的主要作者之一。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编辑器,他用一个周末,在 ex 命令的基础上创造了 Vi 编辑器。Unix 系统的 TCP/IP 协议也是他实现的。

28岁时,他与其他人一起创建 Sun 系统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参与发明了 Java 语言。2003年,49岁时,他从 Sun 公司离职,改为从事风险投资。但是,他不投互联网公司,只投绿色能源,尤其是新型电池。原因是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以后,地球上所有的锂元素制造电池都不够,必须找到新种类的电池。

我觉得,他的人生非常令人羡慕。不是因为取得的成就,而是因为每个人生阶段,他都在干不一样的事情:年轻时是程序员,中年时是科学家,老年时是新能源企业家。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是这种情况:年轻时是房地产商,中年时变成电视明星(《学徒》一口气拍了十季),老年时变成了总统。人生就好像一次旅行,不同时期能够从事不同的领域,就好像看到了不同的风景,体验了不一样的人生。

时代在变化,人生的可能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多,真的没必要,一种职业干到老,多么单调的人生。实际上也不太可能,有人统计2002年的中国500大企业,三分之二以上已经消失或没落了。这么大的公司都撑不久,何况个人呢?我们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应该有这种预见:总有一天,可能是每隔七年,我就会彻底离开现在的领域,在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干着自己感兴趣(理想的情况)或者不感兴趣(不理想的情况)的事情。

conciseness value 简约美,Tone 调性。



一对巴西夫妻20年坚持种树,将一个荒瘠的山谷改造成绿色森林,对比效果惊人。

压力和烦恼只是症状,不是问题本身。如果你想要解决它们的话,直接把它们当做问题来处理,是得不到结果的。你得去找到症状的源头,冥想也好,打坐也罢,都是寻找源头的工具,而不是它们本身能生出什么快乐和宁静来。
——和菜头

如果你只看大众媒体和算法推荐给你的文章,你最终将罹患智力糖尿病。
David Perell

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免费提供产品就无法产生任何收入。事实上,免费有时候不是定价策略,而是一种定位策略,尝试通过免费吸引用户,然后将产品定位在正确的受众群体面前。等有了用户以后,出售增值功能自然就成为最合适的扩展策略。
《免费增值是产品启动的有效方式》

打车软件的地图可以查看车辆距你还有多远,这有巨大的心理学意义。它不会减少你等待出租车的时间,但可以使等待的煎熬程度减少90%。
《点金术:心理学的神奇力量》

寻找你愿意忍受的痛苦

约翰·乌歇尔(John Urschel)是一个职业橄榄球运动员。

2017年退役后,他改行研究数学,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拿到数学硕士,现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数学博士。

约翰·乌歇尔从小就对数学有兴趣,在他还打球的2015年,就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过论文《用于计算图拉普拉斯算子的 Fiedler 向量的级联多重网格算法》,这种题目一看就属于专业数学家的范畴,说明那时他的数学水平已经不低了。

因此,外界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就是,他具有数学天才,所以改行去读数学也很正常。

一次采访中,他回应了这种看法。说得真好,推荐给大家。

“在别人眼里,数学对于数学家是很容易的。错了, 那是一场斗争,艰苦而孤独,不确定能得到成果,而且需要很长时间的奋斗。数学家是热爱斗争的人。 “

他的意思是,即使他真心热爱数学,依然觉得数学研究非常艰苦。(注意,一个真心热爱的人还说艰苦,如果换成普通人,感受可想而知。)他能够坚持下去,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很容易,而是因为他可以忍受这些痛苦。

这段话对我很有启发。大家往往只看到成功时的荣耀,而忽视成功之前那个痛苦的过程。英国著名作家奥威尔就说过:

“一个人如果将他自己描述得很好的话,他十有八九是在撒谎,因为任何生命从内部审视都只不过是一系列的失败。”

实际上,一个人能够成功,仅有热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大的忍受能力,能够吃苦。

很多人建议,寻找人生方向时,你应该听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真正热爱的事情。我现在觉得,更现实的建议应该是,寻找你愿意忍受的痛苦。 你在哪一个方向上,愿意心甘情愿地、经年累月地吃苦,具有最大的忍耐,”虽九死其尤未悔”,那就是你应该选择的方向。

你能在某件事上赢过别人,原因很可能不是你比他强,也不是你比他更热爱这个事业,而是你比他更抗打击。生活虐你千百遍,等到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你还没有放弃。

为什么羞怯的人性感?

有些羞怯也许像孔雀的大尾巴,毫无用处,甚至会增加被猎食的危险,然而却以一种冗余、炫耀的方式,向异性表明:“其实这样我也可以”。

当你想在另外一个季节来看某个城市,尤其是一个对这个城市而言寂寥的那个季节,你才算对这个城市动了心。人亦如是。人们并不拍摄美好的东西,而只是拍摄陌生的东西,和即将失去的东西。

人类关于自我的困境,就像我们居住的房子,是一种主动的囚禁。
三观:指一个人的偏见里最顽固的那部分。
我们终生抗拒、但又无法抗拒的事物,构成了人世的基础逻辑,例如:时光、重力、虚无感。
思考需要独立,幸福需要联合。烫手的容器不保温。过于热情的人也是。
怀疑一切假设,相信大部分常识,享受所有感知。
不带自虐属性的爱好不算真正的爱好。
但是:用于连接虚伪之词和残忍之语的工具。例如–你很好,但是……
激怒你的人其实是在帮你点火。如果这时候你能克制自己不变成一个煤气罐,而是唤醒一堆熊熊烈火,你就成了愤怒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真话可能是错的,真诚可能是恶的。
成熟的人:死磕自己的人性,不考验别人的人性。
人品:利益还不够大时,用来计量交易的工具。
很多的坦诚+一点点谎言=谎言。那些坦诚越多,陷阱越大。荒谬用共识摧毁真理。
不在乎自己死后如何被评价的人很难有纯粹的良心。
财务自由:一种新型枷锁。它不能被移除,只能以大换小。
忍耐也是才华的一部分。有些事发生时你就知道它将来值得追忆 。坚硬的骨头不是被砸碎的,是被泡软的。
别为自己无法“不喜形于色”而自责,这证明你还是个活生生的人。

父母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人生“加时赛”。如此有毁掉两段人生的可能性。
聪明得不稳定的人,有时候比蠢得很稳定的人还糟糕。
智慧之人和愚昧之人都容易触及神秘主义,但完全是两样东西。
太多人参加的狂欢,将以绝大多数参与者的悲剧和极少数人的渔利收场。
荷尔蒙引发的大脑冲动与大脑无关,回忆中的荷尔蒙则与荷尔蒙无关。
经验令我们能够凭借自己非常有限的已知与资源来参与这个世界,有点儿像小孔成像。
人们会在大脑中模拟出足够的痛苦,贤者则能从别人的痛苦中感知到。
过去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未因为幻想的不切实际而被摧毁。因为时光有一种隔离机制,用来保护各种弱小的记忆。

丑的东西经常是假的。假如某样丑的东西是真的,接下来你就会发现它并不丑。
幻觉尤其依赖于仪式感,例如你要靠入睡来成就一场梦的幻觉,你要靠生死来成就一生的幻觉。
聪明人觉得自己蠢的时候,比普通人觉得自己蠢的时候更多。
你重复买某类东西,并不是因为你喜欢该类东西,而是因为依赖。这依赖并不因你的“买了也没用”而减弱。

当一个人感慨世道险恶,多半是他打算参与其中了。
一个人的连续性,是根据其目标的连续性来评估的,而不是看其短期行为的连续性。尽管二者很多时候看起来一致。
他俩之间应有的感情,大于实际的感情。
自暴自弃的最糟糕形态之一,是集体放弃理性。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会代之以“万物之神”或“无我之神”。
无我者,容易走向善恶的两极。

几乎所有的“有趣”,都构建在某些“无趣”的基础之上。
从某个时代最火女明星的眼神里,能看出那个时代的气质。
富豪和富豪之间财富的区别,主要是他们下辈子都花不完的那部分钱的差别。但有时候他们会因此亏掉这辈子需要花的钱。

如何定义行为的理性?当你参与一件不确定事件时,你用行为的原则和概率评判自己,而不是单纯用结果。
我们的祖先,一部分是因为肚子饿急了而离开洞穴,一部分是因为好奇而离开洞穴。现在也是如此。
不入世,无超然。
兴趣变成职业经常很悲催,典型例子是日本男优,全国仅有70人。而女优则有一万多人。
退休之难以实现,是对退休最好的保护,就像周一至周五的辛勤劳作是对周末的保护。

蠢的人可救,恶的人可救,又蠢又恶的人不可救。
人从来不会忠实于某个品牌,而是忠实于那个品牌中忠实于自己的那部分。
我不想欠别人的,也不想别人因为欠我的而表现出欠我什么的样子而令我有欠他什么的感觉。
更好的音响并不能令伟大的交响乐更伟大,但可以让糟糕的音乐更糟糕。
善良的决定经常是对的,心软的决定常是错的。难在二者无法辨别。

休谟说:“聪明人会把自己的信念诉诸证据。”应该修正一下:聪明人会把自己的信念诉诸证据和概率。

再不情愿也能坚持下去的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劝说他人实现特定目标时,评估他们的决心和积极性等级很重要,也能确保你对别人的激励信息是适宜的。对那些积极性较低的人来说,这意味着要认可他们目前已取得的进步。对那些积极性较高的人来说,这意味着要向他们指明尚未完成的工作。

不论需要做出改变的,是你还是别人,关键在于:确认决心的等级,聚焦重要、切实的行动,然后把它们写下来,与他人沟通交流,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发展规划。所有这些,都将助你更好地前行。

设定目标而非关注杂务、寻找有效奖励、再接再厉、利用他人影响

自我激励并非易事。通过任务、项目甚至职业生涯来维持前进动力,就像试图揪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沼泽里拔出来一样。我们似乎对坚持不懈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无论靠多少咖啡因或励志海报都无法拯救。但有效的自我激励是区分高成就职场人士和普通人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才能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鞭策自己继续前进呢?在某种程度上,动力因人而异。能够激励你的因素,可能对我则完全无效。而且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有毅力。然而在对人类动机研究了20年之后,我的团队和我已经发现了几种似乎适用于大多数人的策略——无论是试图减肥、为退休储蓄,还是实施困难的长期工作计划。如果你由于拖延或缺乏恒心而未能达成本可实现的目标(我们谁还没有经历过?),那么我鼓励你继续阅读。以下四套策略可以助你前进。

  1. 设定目标而非关注杂务

大量研究记录了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例如,研究表明,销售人员在设立目标的情况下,能完成更多交易;当个人做出每天运动的承诺时,更有可能提高健康水平。抽象的雄心,比如“尽力而为”,通常远不及更具体的目标有效,比如每月带来10个新客户或每天步行1万步。第一条原则就是,为自己设定或认同的任何目标都应具体。

在任何情况下,你应该尽量设定能够引发内在而非外在动机的目标。当一项活动被视作为其本身目的服务时,属于内在动机;而当它被视作服务于单独、不可告人的目的时,属于外在动机,比如为你赢得奖励或让你避受惩罚。我的研究显示,内在而非外在动机,能更好地预测成就和成功。

以新年计划为例。我们发现,与其制定更重要但更无趣的目标,不如在1月初制定更有趣的新年计划,比如“上瑜伽课”或“周六无电话日”,这样更可能坚持到3月。尽管事实很明显,新年计划通常难以实现,如果不难也就不需要在新年时下决心了!

当然,如果外部奖励足够大,哪怕最不愉快的任务,我们也能坚持。接受化疗就是个极端的例子。在工作环境中,许多人会为了钱留在工作岗位上,感觉就像“工资的奴隶”。但这种情况下,他们通常付出的努力仅能维持达成目标所需的最低水平。单凭外在动机不太可能让我们真正脱颖而出。

理想情况下,我们会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角色和环境,从而保持积极参与度。不幸的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例如,我的研究表明,当被问及与同事和经理关系融洽是否对他们目前职位至关重要时,大多数人做出了肯定的答复。但他们不记得办公室士气是过去职场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没有预料到这对他们未来的重要性。因此,仅仅记住在选择工作和参与项目时考虑内在动机,就能对保持成功大有裨益。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和获得心仪的项目,这并不实际。诀窍就在于,专注于你觉得有趣的工作元素。全面思考这个项目的满意之处在哪里。例如,给予你在公司领导面前展示自己技能的机会,建立重要的内部关系,或为客户创造价值。最后,尝试做些你觉得有价值的活动来抵消苦差事。例如,在处理收件箱中的大量电子邮件时听听音乐,与朋友、家人或最喜欢的同事一起做无聊的家务。

  1. 寻找有效奖励

某些工作甚或某段职业生涯十分艰辛,这种情况下,在短至中期内为自己创造外部动力可能会有帮助,能弥补组织提供的激励措施尤为如此。你可以在完成项目之后去度假;或是减肥成功后给自己买个礼物,但要小心不当激励。错误之一就是奖励自己完成任务的数量或者速度,而你真正关心的是质量。为快速完成审计项目而奖励自己的会计师可能会更容易出错,而专注于冲业绩而非积累客户资源的销售,可能会导致客户不满。

另一个常见陷阱是选择那些容易破坏已达成目标的激励措施。如果节食者减肥的奖品是吃披萨和蛋糕,就容易重蹈覆辙。如果积极工作一周的奖励是下周放松一周,也会中和你在工作中留下的积极印象。心理学家对平衡的研究表明,目标的实现有时是令人屈从诱惑的通行证,让人们回到原点。

此外,有些外部激励措施的效果更好。例如,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和100%能够获得100美元相比,为获得不确定奖励(有50%机会得到150美元或者50美元),大多数人会更努力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也许是因为前者更具挑战和令人兴奋。不确定的奖励在工作中难以实施,但并非没有可能。你可以通过在办公桌上保留两个信封,把工作任务“游戏化”。其中一个信封价值更大,在工作完成后随机选择信封。

最后一点是“损失厌恶”。人们倾向于避免损失,而非获得同等收益——这点也可用来设计强烈的外部激励因素。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要求人们在为期6个月内,每天步行7000步。一些参与者每天完成目标获得1.4美元,而其他参与者如果未达目标则损失1.4美元。第二组完成每日目标的几率比第一组高50%。诸如StickK.com之类的在线服务让用户选择目标,例如“我想戒烟”,如果他们没有实现,就会有所损失——必须向自己鄙视的某组织或政党捐款。

  1. 再接再厉

当人们朝着目标努力时,他们通常一开始干劲十足,从中期开始泄气,之后就很容易偃旗息鼓。例如,在一项研究中,严守教规的犹太人很可能在光明节的第一晚和最后一晚点烛台,但是根据宗教传统,烛火需要连续点八天。另一项实验是剪纸,在项目中期,他们误切的边角比开始和结束时要多。

幸运的是,研究已经发现了几种应对方法。

我将第一种称为“短中期”。如果你将目标分解成更小的子目标,比如周目标而非季度目标,就不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第二个方法是改变对所取得进步的看法。当我们已经取得进展时,目标似乎触手可及,我们就会更努力。例如,忠诚度计划中的消费者倾向于在快要获得奖励时增加消费。你可以通过设想提前起点来利用这一趋势;也许项目的起点并非是第一次采取行动的时候,而是刚提出的时候。

另一个心理技巧是将关注重点,从你在任务中点完成的部分,转移到未完成部分。我的研究发现,这种观点的转变可以增加动力。例如,在高频顾客促销活动中,强调已完成的步骤(“您已完成10次购买中的两次”),能在早期促进销量;随着买家接近目标,强调未完成步骤(“您只需再购买两次就能获得免费奖励”),能刺激消费。

这种策略适用于机械重复的劳动(例如,发送40封感谢信),以及偏定性的目标(成为专业钢琴家)。不到20封时,发信人可以提醒自己已经完成了多少,超过20封时则可以想想还剩多少封没发。同样,新手钢琴家应该专注于他已经习得的音阶和技能;然后随着水平提高,再把注意力转移到尚未掌握的技巧上(琶音和颤音等等)。

  1. 利用他人影响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不断环视周围他人在做的事。他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自己。仅仅坐在高效员工旁边,就能让我们工作效率更高。但说到动机,情况就更复杂了。当目睹一位同事快速完成了一个令我们沮丧的任务时,我们会有两种回应:受到启发并试图复制这种行为,或者失去动力,将任务交给同事去做。这样做不无道理:通过个人分工和充分利用相对优势,人类这一物种才能繁衍壮大。

问题是,我们不能总依靠别人,在工作中尤其不行。但我们仍然可以让社会影响力为我所用。规则之一是,永远不要被动地做雄心勃勃、高效成功同事的旁观者,这样极有风险会让你失去动力。反之,你要与这些同事讨论他们努力工作要达成的结果,以及他们建议这样做的原因。我的研究表明,人们更有可能因朋友推荐而购买一款产品。但如果他们仅仅得知朋友购买了产品,则不容易心动。倾听榜样对目标的讨论,能帮助你找到更多灵感并提升眼界。

有趣的是,提出而非寻求建议可能是克服动力不足的更有效方法,因为这样能够增强信心,从而刺激行动。最近一项研究中,我发现为目标苦战的人们,比如求职者,会认为他们需要专家建议才能成功。实际上,向其他求职者分享自己的智慧更加有效。因为他们无形中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这样做已被证明可以增加动力和成就。

利用积极社会影响力的最后一种方法是,认识到最能激励你完成某些任务的人,并非一定是那些擅长完成这些任务的人。相反,他们是能与你分享宏大目标的人:密友和家人或导师。想想他们,以及想为了他们取得成功的愿望,可以帮助我们获得需要实现目标的强大内在动力。如果觉得在为女儿提供榜样,职场女性可能会觉得辛苦工作是值得的;如果觉得可以在和朋友相处时更具活力,某男性可能更容易坚持日常健身计划。

在积极心理学中,“心流”(flow)被定义为某人完全沉浸其中、享受活力和喜悦。唉!这种感觉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短暂或难以捉摸。更常见的是,我们觉得自己很像沼泽中的敏豪生,为追求目标艰难前行。在这些情况下,心流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内在和外在动机的能量,审慎设立激励措施,根据我们和终点的接近程度和利用社会影响力,让我们的焦点转移到过去或者未来。自我激励是最难学的技能之一,但它对你的成功至关重要。

如何增加运气的表面积

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偶然性。有时,好运会降临到我们身上。这时,你需要的就是,让好运产生最大的效果。

如果你把好运想象成一根曲线,那么好运的效果最大化,就是把曲线下面的表面积最大化。

这可以用一个方程式表达。

L = D * T

其中,L 代表好运,D 代表你在相关方面的准备,T 代表有多少人知道。

这个方程式的意思就是,你做的准备越多,知道的人越多,那么好运的表面积将越大。画成图就是上面这样,竖轴是你的准备,横轴是你的宣传,这两者越大,矩形面积就越大。

程序员如何把控自己的职业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我今年3月份在腾讯做的直播,主要是想让一些技术人员对世界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并且在这个认识下能够有一个好的方法成就自己。而不是在一脸蒙圈的状态下随波逐流,而日益迷茫和焦虑。直播完后,腾讯方面把我的直播形成文字的形式发了出来,我觉得我可以再做一个精编版。所以,有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对我来说,在我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来看,期间经历了很多技术的更新换代,整个技术模式、业务模式也是一直变来变去,我们这群老程序员成长中所经历的技术比今天的程序员玩的还更杂更多。我罗列一下我学过的,而且还被淘汰掉的技术,大家先感受一下。

  • MIS应用开发:FoxPro,PowerBuilder,Delphi
  • OA:Lotus Notes,VBScripts
  • 微软:ODBC/ADO,COM/DCOM,MFC/ATL,J++
  • 服务器:AIX,HP-UX,SCO Unix
  • Web:CGI,ISAPI,SOAP
  • RPC:CICS,Tuxedo
  • J2EE:Websphere,Weblogic
  • DB:Sybase,Informix

我想说的是,无论过去还是今天,我们这些前浪和你们后浪所面对的技术的挑战和对技术的焦虑感是相似的,我们那个时候不但玩996,还玩封闭开发(就是一周只能回家一天)。当然,唯一好的东西,就是比起今天的程序员来说,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像微信、微博、知乎,抖音这些巨大消耗你人生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成长都有很效率,不会被打断、喜欢看书、Google还没有被封……当然,那时代没有StackOverlow和Github这样的东西,所以,能完成的东西或质量都一般。

当然,这里并不是想做一个比较,只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两代程序员间的一些问题各有千秋,大同小异。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其本上来说,就是下面的三件事——

第一,如果想要把控技术,应对这个世界的一些变化,需要大致知道这个世界的一些规律和发展趋势,另外还得认识自己,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在这个趋势和规律下属于自己的发挥领域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了解的。

第二,打牢基础,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世界怎样变化,我都能很快适应它。基础的重要程度对于你能够飞多高是相当有影响的,懂原理的人比不懂原理的人能做出来的事情或是能解决的问题完全是两个层级的。

第三,提升成长的效率,因为现在社会的节奏实在太快了,比二十年前快得太多,技术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成长也要更有效率。效率并不单指的快,效率是怎么样更有效,是有用功除以总功(参看《加班与效率》),怎么学到更有效的东西,或者怎么更有效学习,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另一关键。

下面是我这多年来的一些认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目录
世界发展趋势
人才需求
Google评分卡
认识自己
打好基础
学习效率
小结
世界发展趋势
我个人经历的信息化革命应该分成三个阶段:

1990年代到2000年,这个时代MB时代,是雅虎、新浪、搜狐、网易门户网站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ISP/ICP互联网提供商,把一些资讯数字化,然后发布到网络上。
2000年到2010年,这个时代叫GB时代,或是叫多媒体或UGC时代,上网开始变得普遍了,每个人手里的数码设备开始变得多了起来,可以上传照片,可以上传视频,甚至可以在网上做社交。
2010年到2020年,这个时代叫TB时代,这过去的十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只需要手机在线,不需要依靠电脑。因为手机随时在线,所以个人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始终在被收集,只要用户上网就会产生数据,所以人的行为最终也被数字化了。
所有的硬件和软件都是跟着需要处理的数据而演进的,我们需要更大的带宽,更大的硬盘,更多的处理器……大到一定时候就只能进入分布式化的技术架构了,再大,数据中心也顶不住了,就会要引入更为分布式的边缘计算了。

另一方面,从业务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就在不断地进行数字化,因为,只要数字化了,就可以进行复制传播和计算,只要可以进行计算了,就可以进行数学建模,就可以自动化,只要可以自动化了就可以规模化,只要可能规模化了,就可以改变整个行业。人类的近代史的大趋势基本上都是在解决能源和自动化的事,源源不断的能源是让机器不知疲倦的前提条件,用机器代替牲口,代替人类进行工作是规模化的前提条件。

所以,技术的演进规律基本是自动化加规模化,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变得越来越快,人类都快跟不上节奏的原因,主要是整个社会不断被机器、数据所驱动。

人才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人?下面是我的一些认识——

技工,在机器和自动化面前,肯定是需要能够操作机器的技术工人了,这类人是有技术的劳动力。在编程的圈子里俗称“码农”,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工程师,他们只是电脑程序的操作员,所以,随着技术门槛的下降或是技术形式的变更他可能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直到被淘汰掉。
特种工,这种人是必须了解原理和解决难题的一类人,他们是解决比较难的、特定的一些技术问题。当一种技术被淘汰,他并不容易被淘汰,因为他懂原理,原理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套路和方法。
工程师,不但是使用技术,还可以把活儿做好,他们认为代码更多的时间是在维护,这些人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各种技术,精益求精地持续不断地提高代码的易读性、扩展性、可维护性和重用性,这个过程似乎永无止境。对于这些有“洁癖”,有“工匠精神”,有“修养”的技术人员,我们称他们为工程师。这种人做事又稳又快,而且可以做出很多称手的工具和方法论。
再往上是设计师和架构人员,这些人主要是开发一些工具,框架,模式,提升软件开发和维护效率,同时也提升用户体验,和提升稳定性、性能、代码重用等,总的来说就是为了降本增效。这类人的工作降低了技术得到门槛,他们把技术门槛降低了以后,就可以把这个技术普及开来,就可以由广大劳工、技工、特殊工人使用了。
还有一类人是经理,经理主要是组织团队、完成项目、创造利润。这类人中,即有身先士卒的leader,也有高高在上的boss,但无论怎么样,这些人只不过是为了让一个公司或是一个团队更好组织在一起的“粘合剂”,这类人只有在大公司中才会变成更有价值。
这就是我总结的世界需要哪些人才,我们了解这些东西以后大概就明白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有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去什么样的地方。

Google评分卡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Google的SRE的自我评分卡:

0 – 对于相关的技术领域还不熟悉
1 – 可以读懂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2 – 可以实现一些小的改动,清楚基本的原理,并能够在简单的指导下自己找到更多的细节。

3 – 基本精通这个技术领域,完全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4 – 对这个技术领域非常的熟悉和舒适,可以应对和完成所有的日常工作。

对于软件领域 – 有能力开发中等规模的程序,能够熟练和掌握并使用所有的语言特性,而不是需要翻书,并且能够找到所有的冷知识。
对于系统领域 – 掌握网络和系统管理的很多基础知识,并能够掌握一些内核知识以运维一个小型的网络系统,包括恢复、调试和能解决一些不常见的故障。
5 – 对于该技术领域有非常底层的了解和深入的技能。

6 – 能够从零开发大规模的程序和系统,掌握底层和内在原理,能够设计和部署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架构
7 – 理解并能利用高级技术,以及相关的内在原理,并可以从根本上自动化大量的系统管理和运维工作。
8 – 对于一些边角和晦涩的技术、协议和系统工作原理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经验。能够设计,部署并负责非常关键以及规模很大的基础设施,并能够构建相应的自动化设施

9 – 能够在该技术领域出一本经典的书。并和标准委员会的人一起工作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方法。
10 – 在该领域写过一本书,被业内尊为专家,并是该技术的发明人。

SRE需要自评如下这些技术或技能。

– TCP/IP Networking (OSI stack, DNS etc)
– Unix/Linux internals
– Unix/Linux Systems administration
–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 C/C++
– Python
– Java
– Perl
– Go
– Shell Scripting (sh, Bash, ksh, csh)
– SQL and/or Database Admin
– Scripting language of your choice (not already mentioned) _____________
– People Management
– Project Management

这个评分卡是面试Google前需要候选人对自己的各种技术进行自评,也算是一种技术人员的等级的度量尺,其把技术的能分成11个等级,我用颜色把其它成四大层级,希望这个评份卡能够给你一个能力提升的参考标准。

认识自己
认识了世界是怎么发展的,也知道技术人员的种类和层级,那么还要了解一下自己,因为如果不了解自己,那么你也无法找到自己的路和适合自己的地方。

我觉得,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就需要认识自己的特长、兴趣、热情、擅长等,下面是一个认识自己的标准方法:

特长。首先你要找得到自己特长。你要认识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天赋,找到你在DNA里比别人强的东西,就拿你的DNA跟别人竞争就好了。所以你要找到自己可以干成的事,找到别人找你请教的事,你身边人找你请教就是说明你有特长。这是找到自己特长非常非常重要,扬长避短。

兴趣。如果你没有找到自己特长,就找自己有兴趣有热情的东西。什么叫兴趣?兴趣是再难再累都不会放弃的事。如果你遇到困难就会放弃不叫兴趣,那叫叶公好龙。不怕困难,痴迷其中,就算你没有特长,有了这种特质,你也是头部的人才。

方法。如果你没有特长,没有兴趣和热情就要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有时间观念,要会做计划,要懂统筹、规划对于做过的事情,犯过的错误多总结,举一反三,喜欢自己找答案,自己探究因果关系,这是一些方法,自己总结一些套路。

勤奋。如果你没有特长,没有兴趣,也没有方法,你还能做的事就是勤奋,勤奋注定会让你成为一个比较劳累的人,也是很有可能被淘汰的人随着你的年纪越来越大,你的勤奋也会越来越不值钱。因为年轻人会比你更勤奋,比你更勤奋、比你斗志更强,比你能力更强,比你要钱更少的人会出现。勤奋最不值钱,但是只要你勤奋至少能够自食其力。

以上就是为了应对未来技术变化,作为个人必须要从特长、兴趣、方法一层一层筛选挖掘,如果没有这些你就要努力和勤奋。就只能接受“福报”了。

从我个人而言,我不算是特别聪明的人,但自认为对技术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难的我不怕。有很多比较难啃的技术,聪明点的人啃一个月就懂了,我不行,我可能啃半年。但是没有关系,知识都是死的,只要不怕困难总有一天会懂的。最可怕是畏难,为自己找借口,这样就不太好了。

打好基础
最前面提到我学的各式各样的被淘汰的技术,会让你感觉很迷茫,或是迷失。但前面也提到了“谷歌评分卡”,在这个评分卡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基础原理方面的内容,其实要应对未来的变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

变化都是表面的东西,内在的东西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变化。理论层面上变得不多,反而形式上的东西今天一个花样,明天一个花样,所以如果要去应对这种变化,就一定要打牢自己的基础,提升内功修养。比如像编程的一些方式和套路,修饰模式原理本质,解耦,提升代码的重用度等。提升代码重用度必须解耦,要跟现实解耦,提升抽象,这些都是一些技术基础。无论用什么语言,都是这么做的。

打牢基础就可以突破瓶颈,不打牢基础没有办法突破瓶颈。在技术世界不要觉得量变会造成质变,这是不可能的。技术这个东西就像搞建筑砌砖头,砌砖头砌的再多也不可能让你能成为一个架构师的,因为你不懂原理,不懂科学方法,你就不可能成长上去的,就像学数学一样,当你掌握了微积分这种大杀器后,你解题的能力是无所披靡,而微积分这种方式绝对不是你能“量变”出来的。

所以你必须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如果不学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解题思路和方法,如果你只学在表面,那么当这个技术的形式有变化,就会发现以前学的都没用了,要重头学一遍。掌握技术基础可以让自己找到答案和知识,基础是抽象和归纳,很容易形成进一步的推论。我们学的很多技术实现都逃不脱基础原理,不管是Java,还是其他语言,只要用TCP用的都是相同的原理,逃不出范围,只要抓住原理,举一反三,时间一长了,甚至还可以自己推导答案。对于技术的基础,我会把其它成四类:

程序语言:语言的原理,类库的实现,编程技术(并发、异步等),编程范式,设计模式……
系统原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网络协议,数据库原理……
中间件:消息队列,缓存系统,网关代理,调度系统 ……
理论知识:算法和数据结构,数据库范式,网络七层模型,分布式系统……

这些知识其实就是一个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他所要学习的原理,但可惜的是,我们的一些学校教得也很糟糕,不但老师能力不足,而且放着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课书不用了,一定要自己写一本。讲也讲不全,还有各种错误,哎……总之,如果你学习用用到的教材不行,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学习效率一定是很糟糕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学上完了,还是跟个傻瓜一样,还要在工作中再重新自学。

不过,就算自学,这些基础技术大概需要四五年的时间堆叠。我工作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来基本还是这些原理没变,无论形式怎么变,但是核心永远还是这些,理论创新很难,这是以不变应万变。

学习效率

谈到学习效率,就需要拿出这张学习金字塔的图来了。从图可以看到学习方法分布两层,一种是被动学习,也是浅度学习,听讲,阅读,视听,演示都是在被动学习,而与人讨论,自己动手实践,教授给别人是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我们称之为深度学习,如果你不能深度学习,你就不能真正学到东西。这也是你会经常有“学那么多干什么,不用就忘了”,这就是浅度学习的症状了。

下面,我给出一些我自己觉得不错的学习经验:

1、挑选一手知识和信息源。对于学习方法:第一我们一定要到知识源去挑选知识,知识信息源非常关键,二手信息丢失太大了,谭浩强写的书就丢失太多信息了。目前计算机一手知识基本都是国外的,所以英文非常重要。我鼓励大家一定读第一手的资料。如果你英语有问题,至少要看翻译过来,最好是原汁原味翻译的,不要我理解了给你讲那种,那种也是被别人嚼一遍再讲给你你没有体会,是别人带着你,别人的体会会影响你,也许你的体会会比他更好,因为是你自己总结出来的东西,所以知识源很重要。

2、注意原理和基础第二要注重基础原理。虽然可以忘记这个技术,但是原理记在心里,我可以徒手实现出来,而且通过原理可以更快学习其他类似的技术。所以原理很重要!当你学会C、C++要学Java和GO都很快。

3、使用知识图谱一定要学会使用知识图,把知识结构化。从一个技术关键点开始不断地关联和细化下去,比如:关于TCP协议,首先第一个要记住状态图,怎么建立连接,怎么断连接,状态怎么变迁。TCP没有连接,是靠状态维护连接的。其次,要了解TCP怎么保证可靠性,就是丢包以后怎么重传,重传有哪些技术点。然后,重传会让你联想到拥塞控制,拥塞控制到滑动窗口……。这基本就是TCP的所有东西了,找到关键点,然后顺着这个脉络一点点往下想,通过知识图关联就可以进行顺藤摸瓜。我们不需要记所有知识,那些手册的知识不需要记,你知道在哪里能找到就可以了。你脑子里面要有地图,学一个东西就跟在城市生活一样,闭上眼睛就知道地图,A点到B点怎么去大概方向要知道。我在北京我去广州,广州在南边,我大概坐飞机还是火车要心里有数。

4、学会举一反三。就是用不同方法学一个东西,比如说学TCP协议,看书是一种方法,编程是另外一种方法,还有用做Debug去看的,用不同方法学一个东西会让你更加熟悉,你学一个知识的同时把周边也学了。比如说学前端能不能把HTTP学一下,比如说长连接、短连接,包括hp1、hp2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5、总结和归纳。只有学会总结和归纳,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自己的套路、自己的方法论,以后学这个东西应该怎么学。就像学一门新的语言,不管GO语言,还是Rust语言,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内存是怎么管理的,数据类型什么样,第二是泛型怎么搞,第三是并发怎么弄。还有一些抽象怎么弄,比如说怎么解耦,怎么实现多态?套路这种东西只有学的多了以后才能形成套路,如果你只学会一门语言不会有套路,你要每年学门语言,不用学多精,你思考这个语言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这个这种有玩法,那个有那种玩法,这些东西思考多了套路方法论就出来了。比如说Windows和Linux有什么不同,Linux和Unix又有什么不同?只有总结自己的框架、套路和方法,这些才永远不会被淘汰。

6、实践和坚持。剩下就是多做多练,多坚持,只有实践才会有经验,只有锻炼了才能够把自己的脂肪变没,所以,要把知识变成技能必须练,就像小学生学会加减乘除,还是要演练,必须多做题,题目做得多了,自然掌握得好。要挑选好的知识源,注重原理技术,有一些原理的基础的书太枯燥,但是我告诉你学习这些基础太值得投入时间,搬砖赚几十元不值得,因为赚的是辛苦钱,老了就赚不了,必须要赚更有能力的钱,这是学习投资。

小结

好了,该到这篇文章收尾的时候了,小结一下,如果你想更好的把握时代,提升自己,你需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趋势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怎么获得的,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像“基建”一样,如果基础不好,不能长高,学习能力也是需要适应这个快速时代的重要的基础能力,没有好的学习能力,很快就会掉队被淘汰。

这些东西,是我从业二十年来的总结和体会,希望对你有用。

王烁

王烁:2020年度书单

如惯例,三星为不可不读,两星为不妨一读,一星为不如不读。

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
Albert Hirschman

人皆有激情(passion),贪得无厌,性欲旺盛,渴望权力,财、色、权,一个也不能少。无节制的激情走向毁灭与自我毁灭,所以不能不节制,问题是如何节制?

节制一个人的激情是私事,节制大家的激情则是政治。资本主义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安排,但本质上是对这个政治问题的现实回答,阿尔伯特·赫希曼回到资本主义升起之前的思想舞台,回溯关注利益(interests)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源起。

Pricing Beauty **
Ashley Mears

作者从小做模特,后来选择学术道路,念纽约大学念社会学博士,重入模特界卧底,拿出博士论文。

普通人认为模特是个很来劲的工作,实际与此相反,它是个烂工作。作者把模特称为“审美工人(aesthetic laborer)”,不安全,不稳定,低收入,跟打短工一样是非正式经济的一部分。

从开始干那天开始,这个工作就在损失时间价值,时钟嗒嗒都是钱。

但这个工作又很难告别,身处其中,总是被下一个大机会的愿望驱动,总是被每一次似有似无的机会打动。glamour害人。就算是作者本人,明明是为作研究而重入行,也难以割舍。

一个模特比另一个模特的内在能强多少?在一个高度不稳定市场里,社会评价如何赋予某个样子(look)以价值。

这里说的是样子,不是美丽。美丽和样子是两件事。美丽是可说的,样子则难以言传,既不是美丽也不是性感,后来就简称为样子,它不只是身体,此外还有性格、气场,等等。在特定时刻对特定客户来说,模特的外表和性格的总和,就是样子。它是与社会评价体系绑定的意义密码。圈内人通过学习观察密码来区分模特,识别赢家。它依据八卦、名望、共同经历、惯例行动。社会化模仿导致马太效应,富者更富,强者更强,夸大差距,个别攀到顶层,绝大多数垫底。

India after Gandhi ***
Ramachandra Guha

一部当代印度正史。所谓正史,指其采正统史观,认同甘地-尼赫鲁正传。面对多语言、多族群、多宗教、阶层固化的几乎没有统一传统的碎片社会,又没有铁与火打造的强势中央,以民族主义起家,但却以世俗主义、社会主义、反族群主义建国,总之是以某种程度的“兼爱”为政纲,却创造出奇迹,把本质上是好多个实体放到一个篮子里,居然真的像是一个国家一样在运作。维持住就是了不起,其余都是添头。

国父尼赫鲁维持住印度为一体的,是现代化,现代化驱除非现代化的一切,但包容也很强,它包容一切现代化的内容:普世价值+效率。尼赫鲁的建国理念是在四大支柱—社会主义,民主体制,世俗化,对外不结盟—上建构现代化的印度人(Indian)共同体。这一构建出来的共同体能否扛得住宗教、语言、地域、种姓、贫富差别的离心倾向,除了用爱发电这一甘地打法之外,关键还是要看世俗现代化能否成功。

今天,现代化的力量不如以前了。莫迪用来维持印度为一体的,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跟任何民族主义一样,是排除性的。

The Great Anarchy ***
William Dalrymple

从1600年开始,到1802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征服花了200年。

东印度公司一步步蛇吞象,逐个吃掉印度次大陆上的各方势力,最终劫持莫卧尔帝国皇帝,成为寄生于印度经济肌体,凌架于印度政治结构之上的殖民帝国。当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英帝国也是一步步收紧控制,最终全部接管。

东印度公司最多时拥15万军队,是全世界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跟它相比,今天的跨国公司不值一提。

东印度公司打败印度土豪,最早靠的是坚船利炮,后来靠的是高效组织,最后靠的是财政金融的动员能力,因为土豪也一直在搞富国强兵,坚船利炮,新式军队,都在法国人的支持下学会了。最后就是英国人指挥下的印度兵打败了法国人指挥下的印度兵,成就了英国在印度之治(Raj)。

《史记》 ***
司马迁

重读《史记》,有空就几篇传记,因为是在电子阅读器上读,方便检索,把所有不认识的字都查了一遍,中文识字量大增。上次通读史记是上学年代,读故事为主。这遍读下来,读言外之意为主,也读到许多当年跳过去的内容,现在看极有价值。常读常新,书还是那本书,人不再是那个人。

这次重读有两个感慨。

第一,百科皆史,司马迁作史记,其志不仅是修史而已,而是作一部百科全书。

第二,历史使人离通用智慧最近。读《史记》常有读《历史的教训》时的感受,司马迁与杜兰特一中一西,一古代一近代,从今天的角度看,不懂数学,不知道什么叫概率统计,但他们在尽个人全力来把握他们所知道的全部历史空间之后,对世事的洞察,跟掌握了那些以后所获得的洞察是一样的。顶级的通用智慧古今中外相通。

在提供通用智慧使人不囿于局部上,历史可能是最好的老师。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史记》讲到司马迁时代为止,接下来应当读《汉书》,但手头没有方便在电子阅读器上读的版本,所以用《资治通鉴》代替,通鉴是编年体,叙事更完整,但司马光的议论远不如司马迁。司马迁发议论,仿佛坐在对面跟我们交心;司马光发议论仿佛站在朝堂上正言。前者对我们有用,后者对皇帝有用。

《圣经》**

第一次通读圣经,用的版本是这个: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An Ecumenical Study Bible, Fifth Edition, Fully Revised and Expanded。

中国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旧约一本都包了。我读《圣经》不是作信仰之书来读,而是作基于共同经历的想象的史书来读,读到了一本斗争史。把经典当史书读,就必须有个好注本。这个注本非常好,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信仰,这个不可能三角居然被它做到了。

Napoleon: A Life ***
Andrew Roberts

被基辛格问到如何评价法国大革命时,周恩来曾经这样作答:现在为时还太早。

现代国家的形成,始于法国大革命,而法国大革命的完成,又是成于拿破仑之手。个人的努力与历史的行程,集中在拿破仑身上。每个人都应当读一本拿破仑传记,我选的这本,资料扎实,文字优美,书又极厚,读个痛快。

Churchill: Walking with Destiny ***
Andrew Roberts

丘吉尔平生说的话写的书太多了,说的话不可信,写的书不可信,凡是自己表达的都不可信。丘吉尔一生,可以有把握地说这几点:能说会道,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固执己见,勇气外溢,厌憎极权。从凡人的眼中看本来是有缺点有优点,但在1940年5月那个至暗时刻,这些都变成了优点。

Working ***
Robert Caro

Caro一生只写了两本传记,其中一本还在写,均为名著。这本小书讲他写传记的想法和操作,对我来说相当于对他两本传记巨著作个抽样,结果是远高于预期。

第一,他写的是权力。传主怎么获得权力,人们怎么被权力操弄,所以表面上是传记,实际上是围绕权力的当代史。

第二,他的文字极好。

第三,他非常严谨,只用一手材料,书证和访谈必须交叉证实后才使用。

第四,他出身记者,很有让当事人开口的能力。

第五,他舍得花时间。一辈子只写了两个人,还不一定能写完。

聪明人用笨办法做事的极致。

认知

You’re Not Listening **
Kate Murphy

身为新闻工作者,听是第一本事,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听这件事我懂的还是太少。

第一,倾听的前提是好奇心。第二,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理解。第三,倾听就是倾听,不要画蛇添足。

真正的大事我们是帮不了对方的,能做的就是倾听,而他们需要的是回音壁。我们一张嘴,他们反而被打断。还是让倾诉回归倾诉,倾听回归倾听吧。让我们去听,去懂得,去理解,让他们在倾诉中自己找路。

Stalling for Life: My Life as a FBI Hostage Negotiator **
Gary Noesner

作者是FBI首席人质谈判专家,经历了FBI人质谈判机制从草创开始的全过程。

怎样救回一条命?

战略:维持住谈判的非零和性质,绝不要变成零和博弈。理解劫持者的目标、意图和情感需求。跟他讲不用劫持人质也可以达到这些,反复讲,反复讲。告诉他投降不会受到伤害,而不投降会死。

战术:拖时间。绝大多数劫持者都是想活命的,劫持人质只是想达到他的目的,所以他总是有两个方向。这就是心战的入手处。

谈判专家的第一原则是严格地一报还一报。劫持者想要什么,都必须为这边做点什么,没有免费午餐。首先是不能让劫持者觉得升级很容易,要让他觉得一切都不容易,磨损他的意志。而且,正向的一报还一报如同切香肠,增加对方拒绝你下一个要求的难度。

分级展示武力。谈判与武力准备同步,武力准备要让劫持者看到。武力既不能明显松垮,又不能明显急迫。前者让劫持者认为谈判者可欺,于是升级。后者让劫持者认为武力解决马上到来,也会升级。

说到底,谈判专家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拖时间。把应对劫持者的要求分解成一个个小动作,一步步慢慢去做,每一步都耗掉对方精力意志,把时间拉长。让时间耗尽劫持者的精力,让怀疑在劫持者心中发酵,最终丧失决心,选择投降。

就是这些打法,以投降告终的劫持案占总数的90%。

取瑟而歌 **
张定浩

诗人探寻体验的可能边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探寻,但探寻的不是自己的而是人们的体验边界。

诗人必须诚实。诚实就是看到真相并把它说出来。这真相也许只有诗人能看到,但诗人看到并说出来之后,能先打动人们,再被他们所理解。

诗人有思想,但思想不是评判他们成就的标尺,标尺是语言,语言是诗人技艺之所在,评价也只能基于他们所创造的语言。

苏轼十讲 ***
朱刚

百科皆史,诗亦然。诗本身自然不是史,但如果不懂得诗人所处时代,不了解诗人的经历、意趣、敌友,则所读到的诗只限于文字的直接打动,不是不好,但是不够。朱刚讲透了苏轼其人其诗其时其事,文字之精美也配得上传主,杰作。

12 Angry Men ***

经典老电影,家中小朋友觉得极好。我问为什么好?

“爸爸,电影结束时,如果你觉得怎么这么短,还想看,那它就是好电影。”

全部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房间里。少年被指控杀父,十二个陪审员合议是否有罪。一开始十一比一,只有一个人——八号陪审员——认为证据没有达到超越合理怀疑的水平,但他认为人命关天,耐心坚持,逐渐使其他陪审员加入,对指向少年杀父的关键证据一项项产生了合理怀疑。最后,十二比零,判决产生,少年没有被证有罪。

一部电影一千个人看,看到一千部电影。我从这片子里看到的是说服。

从头到尾,那个闷热难当的房间里,人们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想法不同,彼此对立,时常大吼大叫,或者冷言冷语,没有权威,几无组织,没谁能把控全场,也没有名侦探柯南抽丝剥茧快刀斩乱麻,但就是这样,从珍惜人命出发,八号陪审员坚定沉着,耐心细致,运用理智,发现疑点,并拖到让反对方在情绪释放中埋葬自己,最终,大家共同找到事实可能存在的更多面相,自我说服,产生了一个合理结果。

1917

电影《1917》,荒谬从头到尾。

英军计划次日突击,但德军精心设下圈套。你的胜利,他的陷阱,一层荒谬。

军部要叫停突击,但通向前线的线路被掐断。将军派出两名士兵穿越无人区送信。传令兵布莱克的哥哥恰在前线突击队中,积极行动。史高飞则极不情愿,无人区危机四伏。

将军安排前线指挥官将两人送出己方壕堑,却不知道指挥官早已战死。又一层荒谬。

两名传令兵进入德军撤离后的坑道,好奇心起,却中了留下的地雷埋伏,布莱克救出史高飞。死亡阴影无处不在。又一层荒谬。

两人旁观空战,救出被击落的德军飞行员,他却一刀刺死布莱克,自己随即被斯高飞击毙。下意识的救助与下意识的杀戮,都不受理性控制。又一层荒谬。

史高飞本来不愿意送信,但现在送信成为他的惟一执念。不是为了赢得战斗,不是为了获得勋章,不是为了完成将军的嘱托,甚至不是为了白白送命的军人们,而只是为了布莱克,为了完成布莱克救下哥哥的心愿。

史高飞越过河流,PK德军,狂奔逃命,在激流中沉浮一夜。终于,在筋疲力尽之际,在突击队跃出战壕之时,穿越战线,找到突击队指挥官卷福,叫停突击。

然而无非是更深一层的荒谬。卷福,这个用整部片子来暗示其草菅士兵生命的家伙,只不过是以自己的方式珍惜。今天叫停,无非是为了下一次突袭。他比将军更了解这场战争的本质:荒谬一层层无法突破,只能用人命来填,谁的命多谁赢。

好在这些不关史高飞的事了。他送到信,叫停一次突击,救下战友哥哥的性命,在这无边无际的荒谬之中,他已经找到了意义。

只有关己(personal),人才能荒谬中找到意义。Nothing personal,你就无往不在荒谬之中。

王烁:麻将博弈论

  麻将是四川人的德扑。
  国庆长假全都用来陪妈妈打麻将。妈妈年纪大了,只剩下打麻将一个爱好。近年离开四川跟我住在北京,又不愿意在社区里找麻友,总之是凑不齐一桌麻将。国庆假期全家人凑齐了,就打个天昏地暗。
  其实在座打得最差的就是我了。但就算我,从开始打麻将那天算起,也打了有几十年。麻将这一行,易学不难精,高手太多。
  我讲讲体会。
  先给不知道麻将为何物的朋友简介一下。
  麻将分成四方,一方胡牌时手上通常是14张牌,必然是3-3-3-3-2的组合,3可以是一顺,就是连续序列,也可以是一坎,就是一样3张。剩下的2是一对,称为麻将头。不管是你自摸还是别人打出 来,只要最后一块牌出现,助你凑齐这3-3-3-3-2的组合,就胡牌。
  说简单就是这么简单,复杂起来就千变万化。
  以前是谁胡牌则一局结束,这些年四川人发明了血战到底的打法,第一人胡牌,他胜利出局,牌局继续;第二人胡牌,照此办理,牌局继续;直到第三人胡牌,只剩下第四人,胡无可胡,牌局这才结束。所以叫血战到底,体现了四川人在牌桌上的血性。
  第一个问题:麻将是零和游戏还是变和游戏?
  这是任何游戏最关键的问题。零和游戏就是你死我活,变和游戏则是双方既可以共同下地狱,也可以携手上天堂。
  不同性质的游戏决定各方以什么方式发出信号,如何回应各方发出的信号。
  这里的信号,指大家在牌桌上真真假假的喃喃自语,更指大家通过出牌在牌桌上展现出来的意图。
  博弈论早已经给出答案,零和游戏中的最优策略,就是随机化。不当真,不当假,随机发信号,随机接信号。
  变和游戏则不然,必须关注对方信号,辨别真假,相应决策。
  一场麻将,整体肯定是零和游戏。我赢你就输,我赢多少你就输多少,一结算就明明白白。
  但每一局麻将则不然。赢家可能胡大牌,也可能只胡小牌,一局的输赢数量是变动的,既可以很大,也可能很小。
  所以,当对手出牌显得好似在筹划胡大牌时,你得作一整组判断:
  他是真的走在大牌路上吗?
  走了有多远?
  他是不是在诈你?
  你自己是什么牌?大牌胚子还是小牌户型?
  简而言之,如果对手大牌在望,你最好小牌赶紧胡掉逃生。如果对手没有大牌,你却有好的大牌胚子,就坚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表演吧。
  选择哪一个策略,取决于如何判断对手在牌桌上发出的信号,猜测对手的牌情,衡量自己的牌情,最终作出选择。
  麻将不简单。
  第二,正确的选择与正解的结果。
  麻将是生活中少见的那种可重复的有限游戏。
  说它有限,因为它就是这么多块牌,变化再多也是有限的。
  说它可重复,因为就是这么多块牌变换顺序摸入打出,还因为对一个典型的四川麻将家来说,他的对手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四个人打几十年麻将很常见。
  在可重复的有限游戏中,理论上,在任何一个局面中,该贪婪还是该恐惧,存在惟一正确的选择。
  只不过,这个惟一正确的选择是相对于可重复的长期而言的。它假设相同的局势会在你漫长的麻将生涯中反复重现,在这一局之前出现过多次,在这一局之后还会出现多次。把所有这些局面都考虑进去之后,你选择那个概率最合理的打法,在长期中,平均而言,给你带来正确的结果。
  至于这个正确的选择能不能在这一局给你带来正确的结果,让你这次赢钱,那是另一回事。
  现实中这种游戏太少了,往往是一次性博弈,越重要的事情越是一次性博弈。一次性博弈中,选择与结果是两回事。
  正确的选择,错误的结果;正确的选择,正确的结果;错误的选择,错误的结果;错误的选择,正确的结果。这四种组合都可能出现,甚至极而言之,一次性博弈中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正确的结果。
  成败论英雄,只看结果,属于一次性博弈。
  不以成败论英雄,只看选择而结果已在其中,属于可重复博弈。
  是不是以成败论英难,隐含着对人生可重复性的两种根本判断。他们都有可能是对的。
  当你发现他们都有可能是对的时候,
  恭喜,
  你也是对的。
  今天先写到这,待续。

国庆假期陪老母亲麻将,每天打三回,连打七天,结果儿女们被老母亲教育。痛定思痛,开始连载麻经。我打不过你,还写不过你吗?

昨天发的《 麻将博弈论》讲了麻经之一之二,今天讲麻经之三之四:

之三:何时贪婪?何时恐惧?

麻将是有限的封闭游戏,理论上讲,如果算力足够,可以为每次出牌给出最优的选择或选择集,把它还原为纯粹的概率游戏。但事实中,人脑并不电脑,算力有限,再加上四川人打牌快得有如电光石火,基本上大脑必须在不到一秒种内完成以下进程:

看清上家打的牌,

决定要还是不要?

要的话,是吃还是碰,碰还是杠?

不要的话,摸上来的牌要不要?不要的话要判断打出去别人要的可能性是几何?要的话,换出哪张牌能将对手要牌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

一连串的决策树,瞬息完成,错过就是错过。人脑是算不过来的,至少不能稳定准确高效地算清。

对电脑来说可以量化的风险(risk),在人脑中变成了不可量化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所以,

人们打麻将,会形成系统性的风格。风格相当于快捷方式,在每次出牌时帮助你快速决策。

风格数不尽数,极约而言之,两种风格,一种贪婪,一种恐惧。

贪婪者首取进攻,以我为主,以自己胡牌为主要目标,做牌时以做大牌为主要目标,防守不是不重要,但居其次。在力求自己胡牌的前提下,再追求最小化对手胡牌的可能性。

恐惧者首取防守,以敌为主,以克制对手为主要目标。宁可自己胡小牌,也不让对手胡牌;宁可自己不胡牌,也不让对手胡大牌。以力求使对手所得最小化为前提,再追求自己胡牌机会最大化。

想想看,哪种风格赢钱多?

理论上,长期中,平均而言,在不考虑技术水平的情况下,两种风格的预期收益应当几乎一样:趋近于零。

为什么是零呢?因为那些稳定地输钱的风格,早就被或者即将被淘汰出局,局中剩下来的玩家们的风格要么趋同,要么不论什么风格输赢都差不多。你赢我几天,我赢你几天,长期一看没输赢,都是随机波动。

几乎一样不等于完全一样。进攻风格的玩家波动较大,暴赢暴输可能性大,为了补偿波动风险,平均收益应该会略高一点点。这里指的是用钱体现的收益,至于主观预期效用(SEU),应该是完全相同的。

换句话说,那些厌恶风险的防守型玩家,为规避风险付了点费,但他们愿意。

这是说结果,结果差不多。

过程就完全不同。

进攻型玩家的巅峰体验是大牌自摸,high 到顶。防守型玩家的巅峰体验是自己在对手胡大牌之前的最后时刻胡小牌逃生。体验各有不同,但无高下之别,巅峰就是巅峰。

只不过,要选对适合自己的风格,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

不经过一场场血战到底,经历过牌局中的大喜过望,心死若灰,你不会真正知道自己是哪种人。

之四:合作如带娃

麻将理论上是个人的事,四个人是四队。实际上,因为长期牌搭子并不易找,往往坐在牌桌上的四个人会形成两个队:夫妻,母子、兄弟姐妹。我们家是我和老母亲对坐,大姐大姐夫对坐。

我当然不管什么配合,个人主义只管自己胡牌,但也忍不住现场思考,如果要团队配合,正确的打法应该是什么。

所谓团队配合,一句话,要在正确地时间给对方喂到正确的牌,最大化队友胡牌机会。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全部是水平。

首先,了解你的队友。观察他的出牌,猜测他的牌型和胡牌路线。不了解就没有一切。你想喂给队友,结果喂给对手。

然后,牌喂得不能太早。太早了队友没有牌搭子,接不住,浪费。

最后,牌喂得不能太晚。太晚了队友接住你喂的牌直接胡了。除非你是想帮他逃掉对手的大牌,否则这都不是好事。你们是一队,胡你的牌对友收不到钱。喂这种牌,白白考验他。

喂牌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要代替他去踢临门一脚。

最重要的,原则上,不要为队友作无谓牺牲。投喂队友以不影响自己胡牌为前提。成就队友,却牺牲了自己,对团队整体有何好处?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队友做大牌,而自己牌小,又比如对手做大牌,你和队友身处绝境,逃得一个是一个,牺牲才有意义。

麻将中的团队合作,一要精准了解,二要把握火候,三不作无谓牺牲。

怎么样?像不像父母养娃?

王烁:青铜法则

“什么叫酷吏?”
跟朵拉讲《史记》故事,从楚汉相争讲到了汉武帝,今天轮到酷吏列传。
酷吏就是残酷的法官。其实酷吏又不止是法官,他们是侦察员、审讯者、也是断案者、执行者。今天这些工作分给警察、检察官、法官做,当时是集于一身,动不动就杀人,一杀就是很多人。
但是,人命关天,杀一个人无论如何是需要理由的。酷吏的作用,就在于为真正想杀人的人拿到这个理由。
怎么拿到理由呢?
上酷刑。让对方生不如死,不如招认,早死早了。
用酷刑为君王获得杀人的理由,做得多了,这种人就叫作酷吏。
中国历朝历代的酷吏很多,但进历史书中的不多,凡是进得历史书的,都有不同寻常之处。

比如,唐代有个酷吏叫周兴,做了多年酷吏,最后皇帝不想用他了,派了一个后辈学生来俊臣来治他。来俊臣见周兴,很尊敬,很客气,请教他一个问题:
前辈,如果有人死不招认,什么招都使过,没用。怎么办?
周兴有办法。他说,你生堆火,火上架个瓮,把他放瓮里。他一定会招。
周兴的办法很有道理的。这种人你一刀就杀了,但杀好杀,你没拿到口供,失败。你要把他放到必死的绝境之中,却又不是马上就死,始终有脱身的希望,而时间滴嗒向前走,球在他一边,必须做点什么才能停下来。
得什么样的人,才能在瓮中沉默到死?
周兴没见过。
来俊臣赞叹,叫人生火架瓮,对周兴说:请君入瓮。
周兴就招了。你说我有什么罪我就有什么罪,要我招什么我就招什么。

朵拉,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现实中发生的嵌套。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黄金法则和白银法则吗?

黄金法则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别人。白银法则是你不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不要怎样对别人。

周兴的下场是另一种法则:你怎样对前人,后人就怎样对你。以其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现世报。爸爸把它叫作青铜法则。
“青铜法则有什么用?”

它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太绝。对人太绝就是对自己太绝。
朵拉,《史记》是第一本给酷吏作传的史书,给汉朝最有名的几个酷吏写了传记,就是biography。我给你讲其中的张汤。

“张汤是什么人?”
一言难尽,只能说他是个特别的人。爸爸先给你讲他的开始,再讲他的结束。
张汤小时候,父亲让他看着家里的肉,结果肉被老鼠偷走。父亲回来后以为是张汤偷吃,斥责他。张汤为了证明清白,掘地三尺,挖开老鼠窝,抓住老鼠,找到吃剩的肉。然后开庭,起诉老鼠的罪行,提交证据,作出判决,最终执行,一人把原告、警察、检察官、法官、刽子手的活全做了。这也是那时的惯常做法。
他把判决书给父亲看,父亲很吃惊,因为写得非常完美,就像是很有经验的老手写的。父亲推举他进入司法系统,开始了他的酷吏生涯。
朵拉,如果你和闹闹打架,爸爸也会开庭。爸爸跟张汤有什么相似?
“你们都很认真。”
不同之处呢?
“你让我们俩都说话,也不打我们,我说什么,你会跟二宝确认我说得对不对,二宝说什么,你会跟我确认他说得对不对。”
对,爸爸不是酷吏,不用刑,让双方说话。
张汤最后做到职业生涯顶点,他做了一辈子的酷吏,杀了很多人,有无数敌人。他们终于告倒了张汤,说他贪赃枉法。张汤进了监狱,自杀。
张汤的母亲不肯为他下葬,把他的尸体放在车上,让大家看看张汤到底有多少钱。人们看见张汤其实不富,又开始为他感到冤枉。舆论就是这样的,东一下西一下。先前仇视张汤,现在同情张汤。
皇帝说了一句话:这样的妈才能生出这样的儿子。
皇帝就把张汤的仇人全杀了。
大家都死光了。

王烁:未提出的问题,不回答的回答

怎样回答一个不能提出来的问题,朵拉?
“都没提出来,怎么能回答?”
对方确实没说出来,但你必须回答,不回答的结果是你会死。怎么答,办法得你自己找。
生活不公平,有时你就会掉到这种处境里。
今天掉进去的人叫陈平,汉朝开国功臣。
他一身侍奉过许多主人。最早跟着项羽,就是楚汉相争与刘邦争天下的那个,后来转投刘邦,得到重用,成为间谍头子。刘邦死后,他帮助吕后——就是刘邦的皇后——整治刘家的人。在吕后死后,他帮着大臣们整治吕家的人,扶刘家的人上台。
翻云覆雨,一辈子下来,始终做阴损的事。这种人往往没有好下场。比如昨天讲的酷吏。酷吏们的命运是被下一个酷吏收拾。

陈平不同。他做的事更见不得台面,却得了善终。不论怎么变来变去,他始终跟赢家站在一边,荣华富贵到头。
凭什么他能做得到?
你听了下面这个故事就明白。
当时,陈平离开项羽转投刘邦,要渡河。船家看他长得仪表堂堂又孤身一人,猜到他是逃将,就想对他下手,因为逃将身上往往有金银财宝。
船家在河上动手,那是再简单不过了。两三下做翻,细软搜出来,人扔到河里去。
陈平何等聪明人,一下就看出船家有杀机。
怎么办呢?
这就是开头问你的,怎样回答一个没有提出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你有财宝吗?
这问题船家不会问,但陈平必须回答,不回答就是个死字。
但怎么答呢?
难道走过去告诉船家自己没有财宝吗?
不行。
第一,船家不会信。还是要把你做翻了,搜一搜,扔下河。
第二,你不能揭破船家的杀机,揭破就是翻脸,翻脸就要动手,动手你就死。
你必须维持住表面的和平,利用这短暂的和平时期给出回答,让船家知道你身上并无财宝。机会窗口很短,再不回答,船家就要动手了。

于是,陈平脱掉了衣服,帮助船家划船。

用不是回答的回答,陈平回答了船家没有提出的问题。
他向船家展示得明明白白,自己没有夹带财宝,他都脱得只剩下内衣了。
他用的又是非常合理的借口,帮船家划船,什以都没有揭破,还释放了善意,帮你搭把手。
船家被吃得死死的,完全没有动手理由,杀机只能消散。
船到岸,陈平下船,前往刘邦的大营。未来的日子里,间谍头子、宰相生涯,无数刀光剑影在等待着他,而他会一一履险如夷。这一切,都是因为在生死关头,他能像今天一样,发出正确信号,用那个不是回答的

回答,回答那个不能提出的问题。

王烁:他们都失败了

“汉朝是怎么灭亡的?”

这段时间给两宝讲史记,一直是汉朝故事。朵拉有点听够了,想快进看结果。

朵拉,汉朝是中国第一个稳定的统一帝国。此前的要么不稳定,要么不统一,要么不帝国。它的一切制度,要么刚出生被它借过来用的,要么是自己临时发明的。

制度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要解决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就是:权力交给谁?

一方面,答案很明显,权力当然交给皇帝。

你看刘邦,用盟友彭越、英布、韩信把项羽灭了,再用自己的老伙计们把盟友灭了,然后回过头来再收拾自己的老伙计们,翻过来覆过去,有个成语叫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讲的就是这种操作。

操作的目的,是每次对付一个主要对手。最早的主要对手是敌人,敌人消灭了以后,主要对手变成盟友,盟友消灭了以后,主要对手变成老伙计。

为什么连老伙计也要对付呢?因为老伙计对你知根知底,老伙计资历深功劳大。这些曾经的优点,最终会变成致命因素:第一,你知道得太多了,第二,功劳大就会不大听话,就算听你的话,也不大会听下一代的话。一代要有一代的班底。父皇替儿子操心,往往就提前下手,帮他除去自己的老班底。

总之,操这许多心,动这许多少,杀这许多人,就是为把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里。

但是然后呢?

皇帝还是需要人帮他用权,而权力这么大,这人得特别忠诚。

费尽心力从别人那里拿到权力,然后交给另外一些人去使。这是皇帝的悲剧。

无法避免。

如果只是开国皇帝,像刘邦这样的,没问题。自己独揽也好,交给人使也行,反正他罩得住。一朝一代,除了开国皇帝,也还有一两个能干的皇帝可以。但大多数皇帝其实都是普通人,能力一般,水平一般,诱惑很多,谁都喜欢权力,但不是谁都能驾驭权力,更不是谁都想承担与权力相伴而来的责任:勤政。

所以,权力再重要,也会落到别人的手里。落到谁的手里,就成为一朝一代最重要的制度。

刘邦的解决方案,也是汉朝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让家人分享权力。他将刘家子弟分封到各个重要地方当王。

原因之一是刘邦以天下为家。他当皇帝后给老父亲过生日讲祝辞时说:爸爸,你当年批评我不事产业,不如二弟。现在看看,我的产业跟二弟比谁多?

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有人造反,自家人一起上。杀光异姓王以后,他立了个规矩,非刘氏不王。只有刘家的人才能封王。

刘邦这安排有个大漏洞。刘家人遍布全国,防外人造反是防住了,但刘家人自己造反怎么办?过个两三代,彼此越来越生分,权力面前,还有什么自家人不自家人?

刘邦肯定算得到这些,但他没时间处理了,能做到哪一步是哪步。而且站在他的立场,刘家人造反,就算成功,天下还是刘家人的。刘家失之,刘家得之,他可以接受。

过了两代,各地封王的刘家人果然反了,叫作七国之乱,七个诸侯王联手作乱。中央费尽全力才把他们镇压下去。

再过几百年,又有一个王朝,叫作晋,也用了同样的安排,也遭遇同样的结果,叫作八王之乱。八个司马家的王爷混战,要抢皇帝做。混战来混战去,晋朝就亡了。

权力像头黑龙,始终要吃人,你交给谁,他拿到权力,就会回过头来要吃掉你。这不是他人忠不忠诚的问题,这是权力的问题。

还好,汉朝没有亡于自家人内斗。他们另外想了个办法:把权力交给皇后的家族。

为什么是皇后的家族呢?

第一,你总要交给有理由相信其忠诚的人。皇后家族多少算是自己人,有点理由期待忠诚。

这是皇帝的又一个悲剧:明知权力面前忠诚都是假的,却还是想要。

第二,汉朝刚开始几个皇帝的老婆都出身寒微,没有什么背景根基,即使掌握权力,对皇帝的可能威胁也比较小。

实际操作中,皇后封后以后,家族开始进入权力场,进入发射位置;等到这一代皇帝膑天,皇后升格到太后以后,他们全面接管。

史书把他们叫作外戚,内外的外,亲戚的戚。权力交给姓刘的靠不住,那交给妻族试试看。

“爸爸,他们造反吗?”

你猜呢?

刚开始,皇帝还能防着一点。比如跟你讲过的汉武帝,特别宠爱一个妃子,所以把她生的儿子立为太子,但决定立太子后,就把妃子杀了。

你想想这个连环套:因为爱而立其子,又因为立其子而杀爱人。

“那何必爱呢?”

皇帝的想法不同,权力重新塑造人。他预想到将来皇帝登基,太后临朝,外戚乱政,于是提前剪除势力,把外戚的核心先干掉。

权力就是这样令人自相矛盾。

但是,汉武帝这样的人不多,一代代皇帝上来,一代代外戚掌权,年深日久,到末代汉朝皇帝时,外戚王家根深叶茂,不仅牢牢掌握权力,最后干脆自己当了皇帝。汉朝皇帝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汉朝亡于外戚。

汉朝的下一个朝代也叫作汉。为了区分他们,把前者叫作西汉,后者叫作东汉。

你猜东汉皇帝学到了什么教训?

“外戚靠不住。”

对,刘家人靠不住,外戚也靠不住。连自家亲戚都靠不住,还有什么人靠得住?

“没有了。”

没有也得有,你不想整天操心,就得让别人替你操心。

你猜东汉皇帝最后跟谁分享权力?

“猜不到。”

东汉皇帝把权力交给宦官。什么是宦官呢?就是在皇宫里的工作人员,皇宫里住着许多皇帝的妻妾,为了让皇帝放心,就把这些人阉割了。阉割后在宫里工作的人就叫作宦官。

“为什么要把权力交给这种人?”

正是因为他们是这种人,所以才会把权力交给他们。

一方面,阉割对人是极大的羞辱,他们的地位很低,普通人都瞧不起。另一方面,他们住在皇宫里,内外隔绝,没有家族势力,更没有除了皇帝之外的权力基础。

皇帝觉得,把权力交给他们,想收就能收回来,他们翻不出天去。

你猜皇帝想得对不对?

“不对,因为东汉肯定也会灭亡。”

对,东汉最终正是亡于宦官。

问题出在哪里呢?

宦官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对皇帝了如指掌。当他们掌握了权力以后,封锁和操纵皇帝能看到什么信息,见到什么人,更加得心应手。等到他们在朝廷大臣里找到合作者,把持朝政,把皇帝变成傀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被宦官把持了好多代以后,东汉皇帝能想到的反击,也就是重新把外戚用起来,拿外戚来斗宦官,结果一斗就失控,天下大乱,东汉就亡了。

我问你,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宦官,这是表面现象,背后原因是什么?

“就是你说的,权力是黑龙,交给谁,谁就回头来吃你,教给谁都有问题。”

对,皇权你交给谁,谁就回头吃掉你,外戚也好,宦官也好,都一样。这不是他们的问题,是权力绝对化的问题。

我再给你讲讲宋朝的安排。

“我知道宋朝,它是一个特别有文化的朝代。”

宋朝皇帝不是天生重视文化,它的开国皇帝是个军人。为了保住天下,才特别尊重读书人。他们认为读书人对皇帝的威胁最小:读书人不动武,儒家理念是佐助君王推行仁政。尽管开国皇帝是军人,宋朝军人的地位却很低。一个有才能的人在宋朝最好的上升之路是读书应试做官。当武将被人看不起。军人还被设置了很多监控,让文人看着军人。总之,宋朝皇帝的安排是让谁也没有硬实力,打不起来,我的天下就是稳的。

这个安排的弱点在哪里?

“不会打仗。”

对,这套体制对内是有效的,宋朝内部很稳定,政治也比较温和,但对外部入侵就没有好办法。你不让军人放手打仗,他就打不好仗。

最后,宋朝亡于外敌。

“当皇帝真难。”

朵拉,中国自秦以后,统一王朝有两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皇帝都面对同样的难题:与谁分享权力?反反复复,他们没有找到过稳定的答案。

所谓稳定,就是在一种分享安排中,无论皇帝能力水平精力如何,都能保持权力,不会失去天下。

他们都失败了。

王烁:何以好诗

“什么是好诗?”
这段给朵拉夜话历史,她对暗黑权谋有点腻味了,主动转换话题。
中国史书讲的就是一部周而复始的权谋史。要听权谋有的是,要听别的不容易。
但诗不一样,诗里面什么都有。
讲点美好的吧。
翻出《唐诗三百首》,朵拉,接下来我给你讲唐诗。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至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罗拂行衣。
欢言得所憇,
美酒聊共挥。
长歌呤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夜话前,我把《唐诗三百首》这一页打印出来,让朵拉自己先读一遍。
繁体字朵拉读不懂,没关系,不认识的字跳过去,繁体字你将来会学到,现在尽力猜猜就行。
熄灯之后,黑暗之中,我讲了三遍。

第一遍,完整背诵这首诗。
第二遍,念一句讲解一句,朵拉有问题就问。
第三遍,再次完整背诵。

第一遍为了感觉,第二遍为了理解,第三遍为了体会。

朵拉,这首诗好吗?
“好。”
好在哪里?
朵拉说不出。
这很正常。只知其好不知其好在哪里的事情,我们经历过很多。
我来给你讲讲吧。

第一,切身。

这诗中最打动爸爸的句子有两处。

第一处是开头四句: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天黑之际,李白走下终南山,往天上看去,月亮跟着他归来,往来路看去,一片夜色中的苍翠。
这个画面,只要你曾经在月色中下过山,就知道它是什么样子:轻快,静谧,又有一点点令人安心的神秘。
爸爸在四川山区出生,长大,非常熟悉这画面。李白把爸爸熟悉的画面,用流水一样的语言重现。爸爸心中有口上无的回忆,被李白写出来了。
还有一处:

长歌呤松风,
曲尽河星稀。

松风之中,李白与朋友作长夜之饮,边饮边唱,直到深夜银河里的星星稀疏下去。
它也是一幅画面:长夜酒阑,纵情歌唱,兴致无前。
一个人,只要他不是一生乏味得无可救药,一定曾经是这幅画中人。只要曾身处其中,就会懂得,这是最快乐的时候:无牵无挂,惜取眼前。
爸爸想起了这些时光。

第二,流畅。

这首诗讲了七个画面:

下山,
回顾,
到达,
庭院,
夜谈,
歌唱,
酒阑。

从头到尾,节奏舒缓,却又流转自如,一气呵成,像极了电影中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极尽技巧,又克制内敛。
李白的诗以气势著称,这首诗说明,他把气势藏于胸臆的功力同样深厚。

第三,视觉推动。

这首诗每一句都是视觉,如同你身临其境,与李白一起下山,一起回望,一起作客,一起欣赏庭院,一起长饮,一起欢笑,一起纵歌,一起薰薰然醉倒在松风里。
朵拉,不仅是诗,只要是写作,无论你是讲个故事,还是介绍一件事物,乃至发个议论,视觉推动都是最有效的方法。
要让你的文字使读者仿佛能看到你所讲的东西,要让你的姿态(posture)仿佛是读者参观这些东西时的解说员,要让你跟读者处于彼此心会的对话之中,把他带去你想带他去的地方。
写作不止视觉推动一种方法,它的好处是最自然也最容易掌握,适用范围也最广。你以后写文章时,试一试。
“好的。”

其实,今天讲的这三点:切身,流畅,视觉推动,都可以用在你的写作当中。

尽量写得切身,真实体验打动读者;
尽量写得流畅,不让读者在阅读中遭遇断裂和跳跃;
尽量用视觉推动,让读者感到如在眼前;

做到这三点,必然好文章。

这时,一件意外发生了。

二宝终于按捺不住,沉声吟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是白居易的《暮江吟》,二宝上的幼儿园最近教孩子们背诵的篇目之一。

朵拉,这首诗有好的地方。
“好在哪里?”
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精准地讲出了日落时分江水的景像。这种景像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知道,见过,但写不出来。白居易写出来了,给他一个赞。
但是,这诗有个断层。
你看,前两句讲日落,是傍晚。后两句讲露珠,不是深夜就是凌晨。
“我知道了。前两句跟后两句之间没有过渡。”
对。一个人读到前两句,会自然有所期待。太阳西下,然后呢?
然后,就到深夜了吗?
中间那段时间哪里去了?
跳跃和转移不是不可以,很多好诗都有,但不能过于突兀,你打断了读者的期待,不能毫无交待。白居易在这里就毫无交待。
所以,作为整体,这诗不够好。跟李白上面那首诗的流转自如一比,就更明显了。

“爸爸,诗是越流畅越好吗?”
也不一定。你听听这首。

咏雪
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
井口一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这诗是不是流畅得很?
“是。”
你觉得它好不好?
“它很有趣。”
它有趣,是因为它流畅得有趣。但你也只是说它有趣,没有说它好,因为它流畅到有点油滑。
“对。”
流畅本身是好事,但如果只有流畅,而且过于流畅,就不再是诗了,而是打油诗。
“什么是打油诗?”
就是刚才这种流畅到油滑的诗。今天我们也把它叫作顺口溜。
“明天给我讲讲打油诗吧。”

王烁:天才的样子

朵拉,今天给你看看天才的样子。

”谁?“

还是李白。
昨晚讲李白《下终南山》,“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诗是好诗,好在切身,流畅,视觉推动,把人们心中已经有但难以表达的画面,一镜到底,完美呈现。
诗是好诗,但它是我们有可能学着写出来的,如果我们足够努力的话。毕竟,诗中的画面,我们心中也有。
李白有个称呼,谪仙。谪是被贬的意思,谪仙说他是被贬下凡间的仙人。如果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是李白在凡间之作,那么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就是他的仙人之作。

“什么是仙人之作?”
因为这首诗所写的,我们不仅说不出来,在他写出来之前,我们根本不知道,而在他写出来之后,却又正中我们的心:

原来还可以这样?
的确可以这样!

只有天才能使我们这样。

天才,我们只靠学习、模仿、刻苦训练是追不上的。《下终南山》可学,今天这首不可学。

只能欣赏。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邀云汉。

月下,花园里,有酒无伴,有点凄苦。一般人这样做叫喝闷酒,李白不然。

他不要一个人。

怎么办?

他请明月也来喝一杯。

朵拉,你能想到请月亮来一杯吗?

“不能。”

李白能。我想,能写出请明月喝一杯,是因为李白真的这么做过。没做过这事的话,很难想象得到。

什么样的人才会请月亮喝酒?

“有点疯。”

在凡人看来是有点疯,因为天才认为可能的事,天才认为合理的事,比凡人多很多,所以天才做的事,会超出凡人的边界;凡人不理解,就说天才有点疯。

你往下看,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明月既已入局,就算不会喝酒,也得陪着李白玩下去。明月,李白,李白映月的影子,且饮且歌且舞,难解难分,如胶似漆,直到沉沉醉去。

逻辑严谨,文字精美,层次分明。

哪有半点疯的样子。

《孙子兵法》里讲: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用这句话来看李白,

以奇胜:引明月下来。诗意之奇,如天地,如江海。

以正合:明月下来之后的局面,安排得顺流而下,一气呵成,没有一丝缺憾。诗才之纯熟,足以驾驭一切诗意。

李白的诗才是顶级水平,而诗才可学。李白的诗意不能用水平来衡量,它独特无伦,奇诡却打动人心,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天才扩展了我们体验的可能边界,是精神世界的探险家。

因为他们把自己活成了诗。

“爸爸,我怎样才能成为天才?”

李白已经告诉了你。

1
2
第一,磨练技艺。学习、模仿、训练,把技艺练到一流。
第二,只做自己。在自己面前,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

凡间许许多多人,既努力磨练,又坚持做自己,磨练得足够久,自己足够独特,有一天,天才降临了。

王烁:内卷是凡人版军备竞赛

人人争谈内卷,我听明白了,它就是凡人版的军备竞赛。

1
2
3
第一,竞争激烈。
第二,不仅激烈,还在加剧。要么更多的人参与竞争,比如国内博士研究生将同行自海外大学归来加入竞争教职叫作内卷;要么已入场的人们下注的决心更大,比如为孩子拼学区房的父母。
第三,最重要也最可怕的是,竞争的标的并不增加,有时还在减少。无论多少人获得博士学位,一流大学空出的教职只有那么几个;无论又有多少孩子加入竞争,好学区的学位就是那么多。

怎么办?

搞普通人自己的军备竞赛。

军备竞赛最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竞争的残酷,以及竞争到极处以后的荒谬。

赢家只能有一个,所以必然是零和游戏,你赢我就输。

美苏冷战时期军备竞赛,无止境地往上堆积杀伤力。重要的不是我投入了多少,你投入了多少,而是我必须投入得要比你多一点。但是反过来,如果你真的投入比我少了一点,则你的所有既往投入全部白费。

这跟学童家长的处境何其相似。

所以,你我别无选择,只能一起锁定在堆投入的死循环中。

这就是凡人版军备竞赛的悲剧,内卷的悲剧。

全社会付出巨大成本,只为了选拔出通过窄窄通道的惨胜者。输家全力以赴,免不了全部输光;赢家侥幸得胜,但也不过是惨胜,代价过于惨重。

请问,小孩子一周七天,一天十二小时学习,刷题,把上兴趣班变成职业生涯,真学到了与巨大投入相称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吗?这些时间有没有更好的用途?

他们来不及想这些。他们只是为了战胜同样一周七天、一天十二小时学习、刷题、、把上兴趣班变成职业生涯的同学。

内卷,从娃娃开始。

赢了,代价巨大,输了,全部白干。军备竞赛能把正常人逼疯。

博弈论专家会告诉你,这类赢家惨胜输家也付费的买卖有个策略能达到纳什均衡。

大体而言,假设标的物的价值是1,参加报价的人数是n,大家都清楚这个游戏的玩法,又有足够的算力,那么长期之中,平均而言,合理报价应该就是1/n。

如果竞争者只有一个人,你的报价是标的价值的一半;如果是两个人,是三分之一,依此类推,竞争者越多,你报价越低,竞争者越少就报价越高。

这指的是长期中的平均报价,你可不要每次都报1/n,被竞争者吃谁你的规律,你就注定赢不了。要拿到你该有的那份机会,你得打乱来,有时不报价,有时报低价,有时报高价,有时多轮竞价,有时报一轮没中就认赔出局。别人看着觉得你有点疯癫,其实你是在执行混合策略。

可惜这是理论,现实不是算题给出正解,也往往不可重复,没有什么长期之中平均而言,而是一个又一个的单一决策。给孩子投入多少,请问你能不能做到按长期之中平均而言投入1/n来决策?

在一次性又不能接受失败的军备竞赛之中,大家全都身不由己。当系统超级稳定,偏好大幅趋同,多维竞争往往就会降维成军备竞赛,内卷开始。

1
2
3
4
要摆脱内卷,有社会与个人两个维度。
从社会的角度,要鼓励偏好多元化,支持每个人往各种方向的成长,不要把无数种衡量标准塌缩到一种尺度。只用一把尺子的话,会把大家的空间全部限死。
增加自由度,大家都能活得舒服一点。
从个人的角度,不要把回报寄托在成为赢家,更不要以人生为赌注;而是要让人生本身就是回报,当下就是回报,最好每一刻都是回报。

这才是脱离陷阱的终极大法。

王烁:锁定原来不可能

今天的强者,能不能靠制定一个规则,永远保持住自己的强势地位,将今天的弱者永远锁定在弱势地位?

这个问题对我和朵拉很有意义。我给她定了不少规矩。既然她很关心,我就把话说开。
“不能。”
为什么不能?
“我希望不能。”
朵拉当然是立场决定态度,但不期然碰到了正确答案。

近来给她讲阿西莫夫写的科幻故事,读到机器人三定律,但凡理解机器人三定律最终失效的逻辑,就能得出答案:不能。
机器人三定律是这样的:

1
2
3
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者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在不违反第一条的情况下,机器人不得违反人类的命令。
第三,在不违反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全自己。

简单,明确,看上去又很完备,堵住了种种缺口。朵拉,你能设想机器人三定律怎么失效吗?

“让我再想想。”
人类制造出机器人之初。人类是主人,机器人是仆人,但这个仆人能力之强,智力演进之快,使人们必须为他们加上禁制,以防他们翻了天,于是就有了机器人三定律,旨在使人与机器人的主仆关系坚不可摧,万世不移。
但就是这么简单明确完备的三定律,也没能达到目的。人与机器人最终分道扬镳。
“为什么呢?”

再简单明确完备的定律/规则,内部也包含着自我解体的种子。

第一定律里,什么是伤害?伤害可以是身体受伤,可以是精神受创,可以是利益受损,林林总总,但确定哪些算得上是伤害,其实不是件简单的事。
打个比方,我督促你做大量数学题。你肯定认为是对自己的伤害,我则认为不这样做才是对你的伤害。
再打个比方,我新年立志每天晨跑,明日之我会认为这是今日立志之我对他的伤害:你吹牛,我上税。
在这些情境里,你和明日之我好比人,我和立志之我好比机器人。

再比如,第一定律里的人类,什么是人类?单个人?一群人?人类整体?为了拯救千万人能不能伤害一个人?哪怕他们全然无辜?十个人呢?一百个人呢?什么叫作人类整体?
一团乱麻。
人类不可能回答得了的问题,也不能指望机器人能回答。这些问题没法照章办事,只能是到时候每个人自己看着办,怎么办决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没有什么事情能一劳永逸。
阿西莫夫小说里,机器人能力越来越强,智力越来越高,对第一定律中的“人类”和“伤害”作越来越宽泛的解释。到最后,机器人替人类作所有决定,因为人类为自己所作的一切决定,在机器人看来,都是对人类自己的伤害。
但人之为人,又怎能接受机器人一切作主?

人不满,人愤怒。
还好,故事的结局不是惨剧,只是悲剧。
机器人太聪明了,他们充分体察并理解人的不满与愤怒,作出决定,按照第一定律,不使人受到伤害的最好出路是停止为人类服务,于是放开人类的手,与人类分道扬镳。
人类重获新生,像婴儿学步一般,一切从头开始。
自己选的路,含着泪也要走下去。

【编辑絮语·王烁】有涯对无涯

碳go low,硅go high

本期值班主编 王烁

  坐在棋盘前与面对人生很相似,都是以有涯随无涯。人的计算力有限,而围棋的复杂性相对而言是无限。人的决策能力有限,而人生的不确定性无限。

  算是算不过来。庄子说,以有涯随无涯,则殆。一种下场是拼命算,强行逆天,结果一口血喷在棋盘上,真的死了。另一种下场是一步也下不动,僵直,因为算不清就动不了。

  >在人生的棋盘上要记住两条。一是算不清也要下,不能留在原地不动;二是你固然算不清,好在他也算不清,没有谁能算得清。既然大家都算不清,你就可以动了。

  一个棋手面对一块棋盘,一个人面对一整个人生,基本是茫然,因为在哪里落子下一步往哪里迈,没有必然性。往哪里下都行的意思,就是不知道往哪里下更好。这时候,你需要一个对手。没对手不知道怎么办,有了对手才知道怎么办。有对手,你才有线路可言。你的线路,就是要针对你的对手的线路。敌不动,你不动;敌一动,你先动。针锋相对,不要让对手的谋划得逞,不管那是什么。延伸开去,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合纵连横,生发出无穷无尽的谋略。

  当然,敌人的谋划未必对他自己有利,你阻挡他的谋划未必对自己有利。有无数争斗是无谓的,可整体而言没有更好的办法。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变成解决对手的问题,把发展变成针对,是棋手把握棋盘小社会的办法,也是人们把握现实大社会的办法。必得先把无涯切割出一块有涯,以自己的有涯对有涯的问题,哪怕是个错误的问题。

  最近看LG杯世界围棋棋王战八强赛,中国棋手柯洁对韩国棋手元晟溱,重温这番感受。有人下棋,求不可胜在我,把内力练足,把剑法练好,不管对手怎么练。但顶尖棋手不然,他们下棋,求可胜在敌。人算力不足,免不了要犯错误,顶尖棋手不是致力于让自己不犯错误,而是致力于让对手尽量多犯错误。每个人犯错误的方式不同,所以每次都要换一个方式来考验他。当年的李世石,现在的柯洁,顶尖棋手都以此见长。处处搞针对,针对对手的棋风偏好,针对棋盘上的特定形势,出招务必要让对手不舒服,不舒服就迟早要垮台。对手跟这种棋手下棋,仿佛参加一场始终不结束的考试,面对一道比一道难的考题,想不败很难。

  问职业棋手,都说围棋是看谁犯的错误少、谁的错误小、最后一个错误谁犯的游戏。人生又何尝不是?

  但是,见招拆招,随机应变,流转不滞,后发先至,说高明是真高明,就是不能面对确实没有破绽的对手。

  比如AI。AI下棋跟人不同,它不针对,无论你怎么来,它都是堂堂之阵,正正之师,概率算法一套少林洪拳降住你。柯洁当年跟AlphaMaster下,下到大哭一场,因为他怎么搞针对都无效,所有诱招泥牛入海,一丝反响也无,而少林洪拳又双叕轰过来了。

  人下棋,看谁下得烂;AI下棋,比谁下得好。碳go low,硅go high。

  >面对绝对实力,技巧一文不值。

王烁:信号定生死

“我发现,每当前面的车要拐弯,右边的灯就会亮。”

我跟朵拉出门,朵拉有所发现。

对。这就叫作转向灯。前车司机想拐弯,如果什么都不做,直接就拐过去,有什么危险?

“后面的车可能会撞上去。”

为了防止车祸,前车要做什么必须告诉后车,但前后的司机不认识,也没有电话号码,没法直接交流。所以,就发明了转向灯。

转向灯做的事情就是发信号。后车看到信号,就懂了前车的意图。

这么简单的装置,解决了很大问题。

这种信号有点像广播,是为了告诉别人你要做什么,方便大家协调。

有的信号不然,它分敌友,既要告诉队友你要干什么,又不能让对手了解。你看乒乓球双打比赛,球手发球之前,在桌子下面比个手势,就是为了告诉同伴自己会发长还是短,旋转还是不转,上旋还是下旋。一个手势就是一套战术,让同伴做好准备。

为什么要把手放到桌子下比呢?不让对手看见。

有的信号发出来,队友和对手都看到,但理解不同。比如以前给你讲的项羽带兵背水一战。面向敌人,背对大河,这是死地,因为打败的话没地方逃跑。对手看了,觉得你傻。队友看了,觉得只有打胜仗一条出路。

上面讲的信号都是真的,还有许多信号是假的。发出来就是为了骗对手。

比如给你讲过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每天减灶的故事。行军得做饭,做饭得设灶,灶变少说明士兵开小差的多。孙膑的士兵事实上并没有开小差。他减灶,因为他知道追过来的庞涓会发现灶变少,让他以为孙膑的士兵开小差了,从而低估其兵力和士气。假信号成功,孙膑杀了庞涓。

上面讲的信号不管真假,都是明确的。现实中还有很多信号,发信号的人发出来的时候就没想清楚要发什么信号。

比如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

汉武帝早年宠爱卫子夫,立她为皇后,她生的孩子立为太子。但对这个太子,汉武帝隐约是有点不完全满意的。

他觉得太子过于稳了。

但是,汉武帝一有这个念头,就告诉自己,不要这样想,太子还是可以的,将来我的这个班还是要他接的。

他有点担心大臣看出自己内心交战,就主动跟他们讲:你们看,我跟太子风格不同。我的政策变来变去,又喜欢打仗开边,太子既不喜欢变,又不喜欢打。但这些不同是有原因的,汉家制度草创,不变来变去,怎么知道哪个制度适合?我打仗开边,也是为了留下一份稳定的基业。制度定下来,局势稳下来,正好留给太子。

群臣叹服。

皇帝说服臣子,总是容易的。要说服他自己,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念头过几年又冒出来了。

汉武帝有了新欢钩弋夫人,钩弋的意思是拳头。她与汉武帝有个神奇的故事。她自生下来手就缩成拳头,从没有展开过,直到遇上汉武帝。汉武帝一碰,她的拳头就展开了。

谁都希望自己是神话的主角,哪怕是皇帝,也希望除了外在地位之外,自己还有无人能及的特殊内在。钩弋夫人让汉武帝做到了。

钩弋夫人有了儿子,特别聪慧。

然后,汉武帝给钩弋夫人住的宫殿大门起了个名字:尧母门。

尧是中国三代圣君之首。汉武帝说钩弋夫人是尧母,那她的儿子是什么呢?

这个信号太强烈,关系太重大。大家都以为自己看懂了。

有冒险家就开始行动了。

怎么行动呢?

冒险家抓住太子属下的一点小错,故意为难太子。太子做低服小,特地求情,他不理睬,一定要把事闹大,闹到皇帝那里。

闹大了对他有什么好处?

他也是发信号:我在搞太子。

那么,将来太子倒台的时候,他就是首义功臣。

他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不惜冒极大的风险。

然而,他得到了汉武帝的嘉奖,说他秉公执法,不畏权势。

冒险家又得到了一个鼓励的信号。

太子处境固然不妙。冒险家本人也被自己收发的信号逼上了不归路。

如果太子平安无事,最后登基,他还有活路吗?

那么,就放手干下去吧!

有机会利用机会,没机会创造机会。

汉武帝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以为有人在作法诅咒他,于是派给这位不惧权势的冒险家一个特别使命,让他彻查宫中谁在对汉武帝行巫蛊之术。

这人在宫中掘地三尺,结果很好猜到。他认定太子就是作法之人。

这是死罪。

太子没有办法,起兵,反了。父子相残。太子兵败,最终自杀。

冒险家得了好处吗?

没有,过得一阵,汉武帝清醒过来,想到太子平日里的好处,想到自己并不想做得这么绝,于是意识到太子是被逼反的。

这位冒险家就被族灭了,整个家族全杀光。

皇帝英明,人要死。
皇帝错误,人要死。
皇帝纠错,人要死。

汉武帝折腾一场,无穷懊悔。他搞明白自己是为人所间,但他没搞明白的是为人所间的起因在他自己。自己发出了一个自己不明不白但别人以为清楚明白的信号。
所以说,发模糊信号不是不可以,但你要确定自己发出去的确实是模糊信号,不能发出自己以为模糊而别人以为明白的信号。
进一步说,发信号时,一定要站在接受信号一方的角度,才能想清楚信号会带来什么后果。
再进一步说,一切行为都是信号,千万不要是人人都知道你发出了信号,就你自己不知道。

王烁:皇帝为爱复仇

权臣到顶是什么感觉?
就是霍光在汉昭帝死后的感觉。

霍光受汉武帝遗命,作小皇帝的顾命大臣,在汉昭帝的任期里,同为顾命大臣的另外两人,钦定忠臣金日惮老死,亲家上官杰与霍争权被杀。
汉昭帝聪慧无伦,可惜天不永年,没有留后就死了。
谁接皇位?
朝廷上下,文武百官,这事就是霍光说了算。
霍光的第一个选择是昌邑王刘贺。

为什么选他?
说出来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没说。

刘贺年纪小。
皇帝年纪小,霍光就可以多掌权。他在上一代掌权的理由是顾命大臣,在这一代继续掌权需要这个新理由。

可是,霍光选错了。
刘贺年纪虽小,却正在青春期,根本管不住。你试试管个青春期男性给我看看?

刘贺又是汉家正宗子弟,天皇贵胄,混不吝。

实在管不住。
才几十天,霍光只好废掉刘贺。刘贺最后以海昏侯终。年轻人无妄得之,无妄失之,白白坐了一次人生过山车,还好没丢性命。
确实,大家都知道,当皇帝也好,丢皇帝也好,都不关他的事。

霍光给自己二次选择的机会。环顾汉室宗谱,他在最边上看到一个名字。

刘洵。
刘洵是汉室正宗,如今却在民间。
他的祖父是戾太子,汉武帝与卫皇后的儿子,汉武帝的第一个太子,昨天我给你讲的信号故事的主角与受害者。他被逼造反,事败自杀。

“我记得。”
太子死后,儿女全部被杀,惟独刘洵出生未久,狱中得人保护,躲过一劫。小时候住在掖庭,就是宫女住的地方,得掖庭令张贺照顾。稍长后交给外祖母家,在民间长大。
皇家承认他的来历,但也仅此而已。他到婚娶年龄的时候,富贵人家看不上他,也不敢沾惹他。张贺主持,把在掖庭打工者的女儿许氏嫁给他。
他们俩很幸福,生下一子。
多年以后,这个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但凡曾对刘洵做过一点好事,给予一点温情,都得到了荣华富贵,终身不衰,泽及子孙。
知世间疾苦,知人情冷暖,重情重义,刘洵眼看着就要这样普普通过过一生。

直到霍光看到了他的名字。
好,就是他来做皇帝。
朝为匹夫,暮为天子。

霍光选他是同一个理由,刘洵虽已成年,但在皇室中最为孤寒,外家是打工者家庭。扶植这样一个弱皇帝,对霍光继续掌权最有利。
而且,我霍家可以做皇帝的外家啊。
汉室惯例外戚掌权,霍光掌权已极,现在还可以权臣身份当外戚。他把女儿嫁给皇帝,争取一个汉朝体制下的合法性。
皇帝有了,皇后谁来做?
群臣上表,霍家女儿种种美德,宜母仪天下。
刘洵上位以来,事事听从霍光,自己渊默而已。惟独此时,提了一个要求:
我在民间时丢了一把剑,我很喜欢。你们替我找回来。
群臣懂了。皇帝不忘故人。同艰难,共富贵,这是美德。不好再争。许氏成了皇后。
朵拉,这个故事,就叫故剑情深。

“爸爸,他想让许氏当皇后,为什么不直接说?”
如果他很有力量,他直接说就是了。但他现在没有力量,不想直接与霍光起冲突,所以用委婉的方式说出来。
如果霍光硬来,逼着他选霍家女儿做皇后,他会怎么选择,不好说。
但是,霍光总不至于因为皇帝要立元配妻子为后,就再废一个皇帝吧。霍光贪权,但不是个一意孤行百无顾忌的人。
后位之争极为关键。
皇后之子自然为嫡子,而且是嫡长子,是天然的太子第一候选人。
似柔实刚,在自己选择的对自己有利的战场上,刘洵打赢了关键一仗。替自己的小家守住了最关键的权利。
其余的,就交给时间吧。

霍光已经侍奉四个皇帝,老了,离死不远了。
计划出了个岔子。
霍光想算了,但霍太太不想算了。
霍太太定计,女医官下毒,毒死了皇后。
皇后死后,霍家女儿顺理成章成了皇后。
霍光事前不知,事后得知,无可奈何。too big to fail,也指罪行。犯下滔天大错,没有回头路。
但是,霍光的选择是什么也不做。他指望秘密永保,所有人带着秘密进坟墓。
这就叫作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

霍光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他的第一反应,自首,求得宽大。但他最终不敢赌。有没有宽大,很难讲,这罪太大。
第二个选择是一不做二不休,把皇帝干掉。有很多理由制止他这样做,比如说他已经老了。比如说废立大事难道做两回?
但最大原因是他的想象力不够。

此时此刻,他的惟一选择是自己做皇帝,不管风险有多大,不管能成不能成。
其他道路都通向灭族。
他没有这想象力,又多了些侥幸心理。
几百年后的司马懿家族,学习了霍光教训,获得了这想象力,去除了侥幸心理。
其实,毒死皇后这件事做得并不够机密。当时就有传闻,只是皇帝仿佛不闻。
但是,朵拉你想想,刘洵这么聪明,又这么爱皇后,皇后突然死了,他能不彻查吗?
“是我就会。”

我相信,皇帝当时就明白了真相。
“那为什么皇帝不惩罚霍家呢?”
因为他力量不够。
别人杀了你的爱人,你如果假装不知道,还能与他们表面上和平相处。如果你暴露出来知道了,大家就只能撕破脸拼命。你的实力不够,多半要输,不仅不能复仇,自己还要丢命。
你怎么办?
“假装不知道?”
对。刘洵是知道但假装不知道,但霍光是以为自己知道刘洵不知道。
两个人就这样在朝廷上演了几年戏,维持住这个脆弱的平衡。
但是,既然时间在刘洵一边,主动权也会移到刘洵一边。
霍光终于老死。
刘洵还是不着急动手,慢悠悠地将霍家人从关键岗位上调开,一点点施加压力,绞紧绳索。直到霍家发现不可能混过去只能孤注一掷造反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刘洵收网。
霍家族灭。一族人为皇后殉葬。
然后,刘洵将他与许氏生的儿子立为太子,将来,他会成为下一个皇帝。
刘洵为爱人复仇,隐忍,坚决,有计划。
至于后来的阴谋家们,从霍光那里学到了最后一课:权臣的道路,没有回头路可走;权臣的词典,没有侥幸二字。

王烁:做皇帝需要什么素质?

好人能不能做皇帝?

跟朵拉讲汉史,所见全是权谋。昨天讲汉宣帝刘询复仇记。刘询经过苦难磨练,知人间疾苦,又重情重义,但他不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好人。

他狠。

今天讲汉元帝刘奭,刘询与结发妻子在民间的结晶。

宣帝对这个儿子是有遗憾的。跟汉武帝当年对戾太子的遗憾相似:太稳,太规矩。

这孩子不错,就是太不错了,不够狠,有点柔弱。

儒法并用,王霸杂糅,这是汉朝君主的治理共识。

宣帝遗憾归遗憾,刘奭还是顺顺当当接了位。一是因为武帝与戾太子的悲剧在前,接班人不能轻易摇动。宣帝一生遇合全因之而起,不能这么快就重蹈覆辙。二是因为宣帝与发妻情深,刘奭出生于两人寒微中的相嚅以沫。

所以,宣帝作了个接班安排,有明暗两部分。

明面上的安排,照着曾祖父汉武帝当年制度设顾命大臣。

汉武帝为幼主安排了三个顾命大臣。

金日䃅,重在一个忠字;霍光,重在一个稳字;上官桀,重在一个彪字。

从性格与能力搭配来看,什么都有了,但从权力平衡来看是有缺陷的。

三人都是朝臣。

刚开始有点制衡,但几年间死的死杀的杀,三人体制变成霍光一人体制,权臣专政,无人可制。

汉家本来已经有了现成的制衡模块可调用:外戚,即皇后家族。皇后家族与太子荣辱与共,接位前会护持,接位后会辅佐。

武帝把外戚排斥在顾命大臣之外,有他的原因。

武帝对朝臣是完全的如身使臂,如臂使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武帝一朝的宰相结局大多是被杀,有人劝武帝惜才,他说,只要想用才擅用才,才就多得是。天下岂无才!

武帝根本不担心权臣坐大。他担心的是此前连续两代外戚专权带来的恶果,特别是接下来幼主接位,女主临朝,可移汉祚。

人的学习机制中,影响权重最大的因素是这几类:特别重大的事件,自己亲身亲历的事件,打动感情的事件。

所以,人决策会有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每个人都是自我经历的产物,重视的不一样,关心的不一样。

宣帝当然也是如此。

他本来基本上是民间人士,突然登上帝位,面对霍光满朝权势,时时芒刺在背。

所以,他最担心的是权臣。

他最信任的,首先是外家。可惜妻子的家族许家打工族出身,太过低微,但他的母亲家族史家地位尚可。

所以,宣帝重新启用了权力结构中的外戚模块。

给元帝的三个顾命大臣中,两名朝臣,一名外戚,外戚史高排名第一。

这是明面上的安排。

宣帝还有个暗中的安排:

打造顶层权力结构中的宦官模块。

此前,汉朝权力结构中没有宦官的位置。宦官公开参与朝政,发挥重大影响力,自元帝始,而这是宣帝还在时就已经埋下的伏笔。

原因很简单,宣帝要解决的问题朝臣权力太大,那么但凡是忠诚力量都要用,有多少用多少:宫外是外戚,宫内是宦官。

宦官刑余之人,地位卑贱,没有家族势力,除了皇帝没有别的权力来源,其忠诚是有制度性保障的,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皇帝当然是权力核心,但权力的使用权总要交下去,交到哪里,哪里就形成权力模块。

就跟水往低处流一样,抽刀断水是行不通的,按下葫芦浮起瓢。关键是保持平衡,而平衡的设定权、维护权和最终裁判权在皇帝。

做到就天下太平,做不到就迟早要乱。

1
2
3
4
5
6
汉朝初创时有两大权力模块:诸侯王和大臣。
诸侯王势力太大,要么自己就想反,要么皇帝担心他们反,总之会反。七国之乱证明,这个模块太不可靠。
文帝景帝两朝,解决掉诸侯王模块,替换成外戚模块。
武帝拿掉外戚模块,导致权力结构失去相互制约,朝臣模块坐大,权臣当道。
宣帝对权力结构作了重大修补和升级:重新启用外戚模块,新增宦官模块。
新的权力结构明面上是两模块制,实际是三模块制。朝臣、外戚、宦官互相制约,而惟一的合作点是同心辅佐新皇。

这是宣帝的理想,但现实骨感。

权力游戏变复杂了,以前皇帝玩两个球,现在要玩三个球,仅就复杂性而言,对能力的要求已经高出一个数量级。

更何况,皇帝管理下的三方权力游戏与两方有本质不同。

两方的话,要保持平衡相对简单,哪方弱就帮哪边一下,平衡就恢复了。

三方不同。三方会自求平衡。如果有一方看上去比较强,另外两方会合作起来斗他。经典的力量平衡游戏总是这样玩的。

因此,三方权力游戏中,表面上强的那一方,事实上不一定强。表面上弱的,事实上不一定弱。

如果皇帝不够英明,不能洞察三家自求平衡的玄机,贸然出手,扶助看上去势的一方,结果会与其期待正好相反:他帮了强势一方。如果一错再错,最终,权力结构失衡,权力游戏玩砸。

元帝刘奭是中国史书中少见的好人皇帝。儒家理想中的君主就应该是他这样:好行仁政,节约从自己做起,不滥杀大臣,不黩武开边。史书没有记载过他哪怕一件坏事。

人是好人,就是能力不足。

刘奭玩不动这个变得复杂起来的一核心三模块权力游戏。

他失去了父亲一手开创的新平衡,又无法驾驭新的权力中心。皇帝不再驾驭权力游戏,反而被权力游戏所操弄。

几轮下来,外戚重新崛起。这一代外戚是王家,他们中的杰出人物王莽,终结了汉朝。

王烁:成败论英雄

为什么要以成败论英雄?

今天给朵拉讲陈汤的故事,照例开场先问问题。

“什么叫以成败论英雄?”

就是看结果,结果好,你就好;结果不好,你就不好。

“但结果好不好不一定是我能控制的。”

确实是这样。一般来说,一个人做事,能控制的是过程,就是用什么方法什么程序什么标准去做,但结果不能控制,因为在人控制范围之外的事情太多。

所以就出现了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往往承认,以结果论英雄不合理。另一方面,大家实际上多半还是以结果论英雄。

“为什么会这样?”

你听完陈汤的故事就明白了。

陈汤是汉朝派往西域使节团的副使。

汉朝与匈奴是那个年代的两个超级大国,西域夹在中间。到了陈汤出使的时候,汉朝强盛,击败了匈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朝屈服,北匈奴不肯,在郅支单于带领下逃到了康居,大概在今天的巴尔喀什湖附近。

这里离中原极远,汉朝皇帝要派支军队过来,至少万里之遥。郅支单于以为在这里是安全的。

但是,陈汤不这么想。

他的本职工作是代表汉朝在西域搞外交。

西域三十六国,如果从中间算,离长安七八千里,离康居两三千里。

陈汤心里有个大胆的计划。这个计划不是临时想起来的,应该藏在他心里很久了。他以前没有得到过什么正经职务,只是不停上书要求参加西域出使团,终于成行。

他的计划是,到了西域以后,利用汉朝的威势、汉朝使节的身份,征发西域各国军队,远征康居,拿下郅支单于,建不世奇功。

这计划事先不能说。朝廷的主流意见是郅支逃得这么远,派大军远征,收益有限,风险很大。更何况,就算朝廷决定征讨,一定会派有经验的宿将,没他什么事。他一无声望,二无资历,三无经验。

到得西域,先斩后奏,这是陈汤立功的惟一机会。

正使甘延寿觉得陈汤突袭郅支单于的计划不错,但他要先报告朝廷。陈汤当面不说什么,但趁甘延寿生病,盗用符节,征发完西域各国军队。等甘延寿病好,想制止,陈汤拔剑翻脸:现在停,死路一条。

甘延寿就同意了,不同意也不成。如果现在叫停,擅发西域军队的罪名陈汤逃不掉,但他作为正使也逃不掉。汉法森严,搞不好就是死。

只能拼命向前。

拿下郅支单于,立下大功,将功补过,才有活路。

两个人,就借着汉朝的威势,拿着使节的信物,就在几千里外征发异国几万军队,向更几千里外的强国发动战争。

真敢干。

陈汤和甘延寿很幸运。他们打到康居,打到郅支单于城下,一路顺利。

最幸运的是,郅支单于没有逃走。如果郅支单于逃走,茫茫草原,到哪里去追他?

郅支单于没走,有各种原因。我猜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带领的这部分北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史书称匈奴是行国。所谓行国,就是不定居,游牧,逐水草而居。但朵拉你看,郅支单于到了康居,居然就筑起了城,而且不是暂时性的简单工事,里外共三重。中心是单于宫城,其外是土城,最外是木城。

他带领的这部分匈奴人,已经定居下来了。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插曲。

陈汤带领军队来到郅支城下时,看到一支奇怪的守军。一部分披重甲上城,一部分在城门结鱼鳞阵。

匈奴是骑兵,向来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四散,怎么会披重甲这种拖累马匹速度的东西?又怎么会在城头防御?

在城门结鱼鳞阵,又是什么操作?匈奴什么时候有了步兵?而且还是结陈精巧的步兵?

后世有人相信,这是东方军队与西方军队的第一次交手。他们猜想,披重甲结鱼鳞阵的是一支罗马军队。他们在波斯战败后流落到这里,为匈奴所用。

只有猜想,没有证据。

既然是猜想,爸爸也想猜一猜。

鱼鳞阵不是罗马军队的发明,而是希腊人首创。希腊人的重装盾甲兵方阵战法曾经横扫亚细亚。两百年前,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他们灭掉波斯帝国,远征至印度。在中亚留下了一些希腊化国家,最近的一个就在大夏。按史书记载,这个国家被灭掉的时间,距陈汤征郅支只隔了几十年。

爸爸猜,陈汤在郅支城下看到的西式军队,也许是按希腊重装盾甲兵方陈训练,出自灭亡不久的大夏。国破家亡,这支军队流离失所,最终为刚刚定居下来的北匈奴所用。

不管这支军队的来源是什么,他们没能挡住陈汤、甘延寿的攻击。城破,这支北匈奴全部被杀被擒,郅支单于被杀。

甘延寿、陈汤向长安报喜:大功告成。

战报有个响亮的结尾:

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意思是说:我们发动这场远征,证明凡是侵犯大汉的,再远也会被追杀。

说得这么响亮,固然是因为大捷之后有豪气,还因为他们其实没有十足的底气,需要发动一场舆论攻势。

大捷固然是大捷,但毕竟是超越授权,擅自发兵。

前者应得不世之赏,后者应得死罪。

皇帝怎么定?

朝廷上发生了争论。一派认为应罚,一派认为应赏。

主张罚的说,如果赏的话,不是鼓励以后的人都超越授权乱来吗?成了自己受赏,败了国家付代价,还怎么管理?

主张赏的说,立下这么大功劳如果还罚的话,那怎么鼓励以后的人消灭敌人?

你觉得哪边说得对?

“都有道理啊。”

道理是都有道理,但皇帝不能在道理之间无所适从,总要有个解决方案。

最后,皇帝取了折衷,赏,但是赏得不十分重。

决策逻辑是这样的:

超授权乱来如何处理,看结果。功劳大,就算功过相抵有余,有赏;功劳小,就算功不抵过,要罚。

说到底,这就是成败论英雄。

陈汤的运气太好了,立下了可能立下的最大功劳。郅支单于就呆在那里不动等他来,他来了就打赢了,最完美的结果。但凡有一点差池,他就有大麻烦。这是赌徒的命运,他自己也很清楚。

回过头来说朝廷。朝廷有更好的办法吗?

“不知道。”

这要看朝廷想要什么。

如果朝廷想要的就是安定不生事,那么就会制止这些不守规矩的家伙,以罚为主,一切按规矩办。
但如果朝廷还重视军事胜利,就得在规矩上有点弹性,让那些不守规矩敢冒风险的人去试试。

如果事事按规矩办,从西域发报告回长安,经过朝廷辩论,审慎决策,再把决定通知回去,且不说多半是不同意,就算是同意,最短也得两个月时间吧。

天高皇帝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想赢就得在过程、程序、规矩中留下空间。事事管住,过程、程序、规矩是完美了,但功业就没有了。

在这个故事中,关键因素是距离,距离太远。但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因素,比如信息,又比如时间,使得顶层如果把下级按过程、程序、规乱管得死死的,就只好跟业绩说再见了。在任何一件具体的事情上,下级的信息比上级更丰富具体,反应比上级更快更及时。

怎么办?

只有这个老办法,以结果论英雄。
不能随便越权,但不是绝对不可以。你越权,这件事就是你的锅。做好了功过相抵,做砸了两罪并罚。
以结果论英雄有永恒的生命力。
因为,要是反过来不以结果只以程序论英雄,最后不可能得到英雄。
只能得到官僚。

王烁:懦夫韩信

夜色已深,时间不够用了。
朵拉还吵着要我讲人物故事。
那就讲个短的。
朵拉,今天讲韩信。
韩信跟这两天讲的刘邦、项羽同时代,都是秦朝灭亡之际出现的风云人物。他站在刘邦这边。幸好是他站在刘邦这边,刘邦才能战胜项羽。他是那时最优秀的将军。有句话叫作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无论多少兵他都驾驭得了。
刘邦也很佩服他。他说,韩信百战百胜,我比不上。
韩信出身贫寒,自小想从军打仗,找了把剑佩着,但他身材并不强壮,看着滑稽。有个大孩子欺负他,堵住韩信的路说,要么你杀了我,要么你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想了想,就从他的胯下钻过去,慢腾腾走掉了。大家哄笑他,说他是懦夫。
后来,天下大乱,韩信从军,风云际会,成为一代名将。
功成名就后,他回到家乡,找到当初欺负他的这个人,大家以为他要报复。

没有。
他觉得这人又傻胆子又大,适合当炮灰,让他当兵。
朵拉,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出韩信是个什么人?
“他不记仇。”
韩信是不记仇,但我觉得不记仇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根本原因是韩信极度理性(rational)。
他当初不杀欺负他的人,是因为杀人要偿命,为这人搭上他自己的命,不值得。他就忍了。
不仅忍了,他心中还没留下怨恨。
多年以后,他再见到当初这个人,还是根据给定现实条件来决定自己的选择。杀他没什么用,当炮灰倒还有点用处。那就留着当炮灰吧。
韩信绝对理性,像个机器人。
绝对理性,可以解释韩信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之冠。比如说,他面临强敌,作好进兵准备,这时派去的说客已经说动对方,传回消息让他止兵。韩信把所有因素放到一起考虑,就考虑现在,不考虑过往,觉得反而是进兵的最好时机:正因为对方已经被说动,战志没了。至于说客的命运,沉没成本不影响决策。

韩信进兵,敌军崩溃,崩溃之前,把说客给烹了,就是扔大锅里煮了。
“啊!”
韩信对自己狠,能忍胯下之辱,对别人当然更狠。绝对理性就是这么冰冷。
“爸爸,韩信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是他当皇帝?”
哈哈哈,这是个好问题。爸爸也想过。不过想的不是他为什么没当皇帝,而是为什么他这么厉害,却始终被当上皇帝的刘邦吃得死死的。
刘邦对韩信,既不得不用又始终忌惮。不用不行,不用连仗都打不赢;用的话,又怕将来制不住他。
所以,刘邦但凡有机会,就会夺走韩信的军权。《史记》上,战争期间,刘邦自己打了败仗,一驾马车跑几百里,冲到韩信的军营里,直接夺走军权。这可是韩信的军营啊,他就不怕韩信翻脸?
而且,这么干不是一次,刘邦干了两次!
韩信这么聪明,当然也知道刘邦忌惮他,但他在心里权衡利弊,始终没有找到发作的最好时机。
再后来,战争结束,刘邦当上皇帝,突然上门拿走韩信权力的事,刘邦又干了一次。
第三次!
韩信还是忍了。
一而再,再而三,一忍再忍三忍,忍到最后,发作的时机再也没有了,只剩下任人宰割的命运。
最后,韩信都不是死在刘邦手里,而是死在刘邦老婆手里。统兵多多益善、杀人不可计数的一代名将,毫无抵抗地死掉了。
刘邦牢牢吃死韩信,因为算准了一点:韩信太理性,太理性的人不孤注一掷。
刘邦不同,他是无赖出身,一辈子靠豪赌爬上来。
刘邦吃韩信,就是搞突然袭击,逼韩信孤注一掷,赌他出不了手。逼一次赢一次,连赢三次。结束。
说到底,
太理性就是真怯懦。
韩信不是时人以为的那种懦夫,他是理性的懦夫。
拼命,懦夫终究是不行的。

王烁: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朵拉问我,我就得答。
我想了很久,中国历史灿若繁星。谁称得上第一人?
秦始皇。
“为什么是他?”

秦始皇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他统一了中国。虽然此前有商周两代,但这两代对华夏的掌控不能用现代意义上的“统一”来形容。秦始皇则不然,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归一,牢牢掌握随后两千年历史上叫作中国的核心地带。

第二,他永久性地改变了政治制度。此前采用的叫作分封制,分封制在欧洲到1500年后还在用,表面上有个皇帝,但皇帝下面有个贵族共治体系,公侯伯子男,层层分封,每一层在自己的领地上就是国王。在这个意义上没有现代国家,因为没有强势集权的中央。秦始皇终结了这一切,将中国分成几十个郡,郡下设县,从中央派官员任职。这些官员可不是贵族。贵族是以血缘论的,封地是可继承的。官员职位不可继承,在随后的两千年中,如何选拔和管理官员又有了很多精细化操作,但总的来说,皇帝居于顶端,基于能力选用职业官僚行政,中国的这个政治结构创始于秦始皇,并贯穿了整部中国历史。

第三,他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交通规范。行同轨,书同文。在他之前,各个国家用的文字不同,一个国家里人写的东西,另一国的人不一定看得懂。在他之后,大家都用一种文字。当时他规定用的那种文字后来被替代了,但替代它的文字仍然只有一种写法。直到今天,中国字还是只有一种写法。想想看,中国话有很多种讲法,叫作方言,彼此都听不懂。如果不是写字老能看懂,中国人不是早就分开了吗?西方在国家层面系统地统一文字、度量衡,要到19世纪初拿破仑在法国才干,晚了2000年。

朵拉,中国是今天这个样子,秦始皇2300年前做的事定下了模子,我觉得他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他特别能干吗?”

这个问题很自然,却又让我想了好一会。

这可不一定。秦始皇做的这些事,爸爸是从《史记》中看来的。《史记》对秦始皇做的这些大事讲得不少,对秦始皇是什么人讲得就很少。严格地说,秦始皇个人能不能干,爸爸不知道。

爸爸从《史记》中看到,秦始皇当上秦王的时候还很小,但等他成人,马上就获得绝对权力,权力使用起来根本没有限制。我猜秦始皇不需要很能干,因为这个绝对服从的国家机器执行力很强。从商鞅为秦国立法以来,在韩非子的势法术理论加持下,在李斯的法家治国操练中,整个秦国的国家机器完全臣服在秦王脚下。牛顿说他站在巨人肩膀上,秦始皇则是站在强大国家机器上,指东则东走,指西则往西走。他做的那些前无古人的事,他说一声,这个机器就去实现了。

“商鞅、李斯、韩非子都是什么人?”
这些人爸爸以后一个个讲给你听,每个人生都精彩无比。今天你知道这些人帮历代秦王打造出一个当时在七国中最听话最好使的国家机器就行。
“这不是很好吗?”
要看。如果做对的事,也许是好。如果是做错的事,连个纠正的人都没有。刚才讲的秦始皇做对的事,一直塑造着中国。但你知道秦始皇名字是什么意思吗?
“秦-始-皇,秦朝的第一个皇帝。”
对。他把自己叫作秦始皇,以为可以永远这样下去,万世不绝。结果呢?你知道秦朝到第几个皇帝时灭亡的吗?
“不知道。”
二世而亡,到第二代就没了。没法纠错,败得就是这么快。

阮一峰

罗马万神殿

先人的印记及伟大。——IPCreator

罗马万神殿是目前全世界还在使用的最古老建筑,建造于公元125年,距今约2000年。

今天,你走进这所建筑,抬头仰望巨大的圆顶,可能会跟2000年前的人有着相同的体验。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教授约翰·奥奇森多夫说:”你进入这个宏伟的空间,抬头仰望,通过天窗,看到天空或一朵朵乌云。你在想:’他们在大约两千年前如何做到这一点?”

万神殿的穹顶是一项工程壮举,中间有一个”眼睛”,直径超过9米,可以望见天空。太阳光从那里照进来,如果下雨,雨水就像瀑布一样落入室内。

CVS 的远程提交

遇到问题,不要抱怨,想办法解决它。——IPCreator

1993年,吉姆·金登(Jim Kingdon)受聘在湾区的 Cygnus Solutions 公司担任程序员。

但是,金登不想搬到硅谷,想留在弗吉尼亚州工作,他的家在那里。那是1993年,还没有远程工作的概念。而且,最大的困难是公司使用 CVS 源码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只能在总部办公室提交源码。实际上,CVS 根本没有远程登录功能。

于是,金登做了任何一个计算机黑客都会做的事情:他自己将 CVS 改成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可以远程提交代码。

Cygnus 是一家扎根于黑客文化的公司,对金登自己修掉软件工具没有任何意见。公司创始人也是程序员,他说:”有人说,’我想修改源码,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完全合理的事情。”

金登的朋友吉姆·布兰迪(Jim Blandy)听说了这件事,他一直在寻找软件开发的远程协作方法,就把修改后的代码要了过去。

他发现,金登添加的代码不算太多,而且在他的计算机上也能运行。布兰迪就把这些修改提交给了 CVS 官方,并且说服维护者将其加入发行版。

金登对 CVS 的更改,就这样开创了软件协同开发的新时代。几年之内,这个功能大受欢迎,CVS 就成为了行业标准。

Slack 被收购,以及企业的技术选型

Slack 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通信协作软件,如果你没用过,我很推荐试试看。

它在全世界有众多的用户,去年的收入是8.33亿美元。

上周,它把自己卖给了 Salesforce,售价高达277亿美元(约1800亿人民币)。从此,Slack 不再作为独立公司运行,而成为 Salesforce 的一个部门。

这其实是一件有点奇怪的事情。Slack 的发展势头非常好,疫情期间正流行远程办公,它却在这时选择不当独脚兽了,套现离场,这是为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它有一个强劲的对手 Microsoft Teams。这是微软模仿 Slack 推出的团队协作软件,可以跟 Office 绑在一起使用,Slack 感到极大的竞争压力。

Teams 是2016年10月发布的,到现在的四年间,用户从零变成了1.15亿。同样这段时间,Slack 的用户从400万增加到1200万。也就是说,Teams 的增长速度大概是 Slack 的十几倍!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

企业软件的背后有没有巨头支持,销售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软件的功能完全相同,一家出自创业公司,另一家背后是微软,你说企业会选择谁的产品?

以前有一种说法,第一线程序员可以自由选择软件工具,然后”自下而上”推动整个企业采用,我也曾经信以为真。但是,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

第一线程序员影响不了技术选型和采购决策,而决策者害怕承担决策错误的责任。 你选择了一个小软件,万一没有很好地支持业务,或者软件本身有缺陷,你是要负责的。

软件业有一句名言,”没人因为选择 Java 而被开除“。 选择有大公司支持的技术,可以得到某种保证。那些技术可以不先进、不完美,甚至很乏味,但是它能保证得到积极维护和开发,具有庞大的生态系统和社区,并已经在大型业务环境经受了实战考验。企业就喜欢这样的技术,可以减少技术选型的风险,万一出事就不是决策者的责任。

微软在 Teams 上投入重金,并且还有庞大的销售部门在推销,Slack 怎么可能竞争得过!并非巧合的是,Slack 选择卖身的 Salesforces,技术能力也许不属于世界最强之列,但一定是世界上销售能力最强的软件公司之一。

顺便说一下,前端的技术选型也是如此。企业选择不知名的 JS 框架是有风险的,可以预言,最终赢的还是 React。它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前端框架,背后有 Facebook 的支持,所以"没人因为选择 React 而被开除"。

你是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最近,我看到一个心理测试《你是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题目还挺有意思的。

1
2
3
4
5
(1)你是不是经常为自己设定目标,而且最终往往达不到那些目标?
(2)当一件事件做得不够好时,你是否有再试一次的想法?
(3)你是否休息时仍想着学习、工作、或者其他还没有解决的事?
(4)如果遇到别人说话或打岔,破坏了你的注意力,你是否觉得不太高兴?
(5)你是否常常会在事后想,如果当时能换成另一种方式来解决,也许会更加理想?

如果上面的问题,你的回答全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有完美主义倾向。

简单说,完美主义就是追求一个较高水平的目标,不接受一个较低水平的、但可用的结果。这是不好的。我就一直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追求完美。就像一篇文章说的,完美主义的最大问题是,它实际上让你追求高成本。

完美主义是一种压力,它让你为自己创造不切实际的期望。你明明做到了正常水平,但是因为设定的目标太高,所以看上去距离目的地仍然很遥远。你的心态变成了:这一切还不够好,依然可以改进。

完美主义消耗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和时间,让你将注意力从真正的优先事项上移开。

我在以前的周刊里也写过,”做得快”比”做得好”更重要。我们需要的是,低成本地做出尽量多的成果,而不是高成本地创造一件精品。完美主义会妨碍我们”做得快”。

另外,完美主义带来的高压力,也不利于身心健康。不要追求完美,要随心所欲地生活。

一件事”做得好”比较好,还是”做得快”比较好?

鱼和熊掌不能得兼,你怎么选择:做得好,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耗时长、成本高;做得快,意味着完成度低、不是精品。

我很赞同一篇文章的结论:做得快更好。

做得快不仅可以让你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而且 因为你工作得很快,所以你会觉得成本低,从而倾向于做更多。

写一篇博客,你可能需要两天。这是很高的时间成本,你觉得太贵了,于是你很少写。但是,

做好一件事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做这件事。 做得越快,这件事的时间成本就越低,你会愿意做得更多。

人们总是倾向于,多消费时间成本低的东西。

网站很快,就会多访问;搜索很快,就会多搜索;文章很容易读懂,就会多读几篇。做得快的核心,就是要让时间成本降下来,从而多做。

失业难以避免,重构人生规划

最近读到了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工作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收入,身份和意义,失业的创伤仅次于亲人的死亡。”

我完全同意这段话。因为我父母的人生就是这样,上了一辈子的班,如果把工作的部分去掉,就没有其他值得一说的东西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人生就是围绕着工作。上学是为了找工作,毕业是为了上班,等到退休不上班,就已经是晚年了。万一失业,生活顿时就崩溃了,就像上面的引言说的,收入、身份、意义瞬间都没了。

我今天想说的是,这种”工作型人生”已经过时了。要是现在你还把上班当作人生的主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失业的风险越来越大。 时代变了,稳定的工作越来越少,失业会是家常便饭,人生已经没法依附在某一份具体的工作上了。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行业的兴衰正变得越来越快。往往几年时间,新事物就彻底取代了旧事物,比如网络淘汰了报纸杂志,电动车淘汰汽油车,自动驾驶以后会淘汰司机。新行业瞬间崛起,又瞬间衰落,共享单车、P2P 网贷、长租公寓等等都是如此。

这些变化都是预想不到的,根本没法提前准备。上学的时候,我们学习内燃机,怎么可能想到有生之年这个东西会过时,汽车会不用汽油。在技术浪潮的面前,很多行业一转眼都没了,从业人员都得下岗再就业,当代社会的失业可能性比以前大得多。

所以,已经没法围绕工作而规划人生了,因为工作靠不住了,人生不能押宝在某一份具体的工作上面,风险太大。现在是互联网 + 智能手机 + 云计算 + 5G,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没人知道。

我的意思是,我们对人生的预设应该是,一生中会多次改变工作,服务过多家公司,干过各种事情,中间很可能有失业期。 不能像以前那种,以某一份具体的工作或职业作为预设来规划人生。

人生是一次旅行,不同的工作或公司只是我们沿途投宿过的村庄。它们不是人生的主轴,你不要误以为那是可以定居的地方,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幸运。 不要再关注能不能找一个好工作/好公司(让你定居),人生的主轴应该是关注能不能实现下面三个目标。

1
2
3
目的:你的人生想做到什么。
成长:怎么保证自己的技能不断在成长。
人脉关系:你能联系和动员的社会网络有多大。

其它

83.6%的浏览器具有唯一的指纹,可以被追踪。如果启用了 Flash 或 Java,这个比例可以上升到94.2%。
Mozilla

当年,微软规定的编码风格是,(变量名里面)2个或3个字母的缩写词必须全部大写,4个或4个以上字母的缩写词必须首字母大写。
Chris Wilson(前微软员工)回答为什么 XMLHttpRequest 会有如此奇葩的大小写组合。

关于产品有两个令人不快的事实。
真相1:我们至少有一半的想法行不通。
真相2:即使是好主意,也要经过多次迭代才能变得可行。
eBay 创始团队成员马蒂·卡根(Marty Cagan)


微软在 XBOX 官方商店出售 Windows 95 毛衣,售价69.99美元。蓝白底色大概是象征 Windows 95 默认桌面的蓝天白云。


2020年中国的获奖建筑(中文),本文介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最近颁发的”中国建筑奖”的获奖建筑,上图是山西省晋城市浙水村的自然书屋。

神经网络的6种基本结构(英文),本文介绍学习神经网络必须要了解的6种基本结构,上图就是最简单的感知器(Perceptron)。

Dweb 协议栈(英文),Dweb 指的是分布式互联网,不再存在中央服务器,本文介绍它涉及的各种协议。

20个有争议的编程观点(英文)

本文总结了 StackOverflow 上面20个最有争议的编程观点,比如”对于优秀的软件设计,使用设计模式弊大于利”。


screenity 功能强大的 Chrome 浏览器录屏插件。

repl.it Multiplayer 多人在线实时协同编程平台。

RegExper 该网站可以将正则表达式转成解释图片。


Cyberbrain 一个 VS Code 插件,提供 Python 程序的可视化调试环境。

Unix 操作系统简介(中文)

丹尼斯·里奇和肯·汤普森1974年的原始论文,向世界介绍他们发明的新操作系统 Unix,在不长的篇幅里面,使用简单的语言,介绍 Unix 的一些核心设计,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

文件格式维基 这个维基网站收集了各种文件后缀名,详细解释每种文件的格式。

Hello DNS一个英文的 DNS 协议教程,介绍 DNS 协议的概念和细节。

DNS 相关协议在过去的三十年一直在增长,平均每两天增加一页,现在已经有数千页的密集文本。实际上,没人有办法在开发前阅读所有文档。
DNS 已经到了如此复杂的地步,以至于没人能完全掌握一切。这将导致不可能编写任何新的 DNS 实现。
– 《放牧 DNS 骆驼

Maven 手册 Maven 是 Java 项目的管理和构建工具,这是国人原创的针对新手的中文入门教程。


如果一个冬夜,你在俄罗斯的郊区

这个游戏其实只是一个”沙盒”,让玩家在一个虚拟环境里面自由漫游。开发者说游戏目的就是传达”后苏联时代俄罗斯普通人的悲伤生活。……没有什么在等你,没有机会离开,没有冒险的可能,生活中没有任何令人惊奇的事件。”

不管你多么聪明或多么有经验,你的大多数想法根本行不通。成功的想法需要花费时间和辛勤的工作,才能成为被市场广泛采用的真实产品。
– 《做一个真正了解用户的创始人

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人说,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最后阶段,你已经可以看到前方的海岸,但实际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 《构建新功能的痛苦

提高测试覆盖率的最好方法,是识别并删除不必要的代码。
– 《测试覆盖率神话

一般而言,尖端技术很快就会被替代,因此生命周期很短。相反地,落后但非常便宜的技术会长期存在,甚至可能持续数十年。
– 《32位 Linux 系统的未来

法拉第笼

社会上一直有一种说法,无线网络信号有害健康。一家厂商就利用公众的这种心理,在美国亚马逊网络商店出售”法拉第笼”,号称专为家用路由器器设计。只要把路由器放在里面,就可有效遮蔽电磁波、辐射等带来的伤害,让你获得健康生活。它的价格为190 美元。

法拉第笼的原理很简单,就是一个金属笼子,由于金属的导电性,可以屏蔽无线信号,这就是电梯里面手机信号不好的原因。路由器放在里面,发出的无线信号自然就无法传出来。它在屏蔽电磁波的同时,会使得用户根本无法使用路由器。

还真的有不少人上当购买,网页的商品评价部分有大量的一星评价。购买者纷纷抱怨,路由器放进去以后,信号就变差了。

我与 Python

这是 Python 语言创始人 Guido van Rossum 2016年的一次演讲,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及如何创造出 Python 这种语言。”我是一个书呆子,一个怪人,很可能患有自闭症。我成熟得很晚,26岁大学毕业,45岁结婚,60岁时有一个14岁的儿子。35岁时,我创建了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因此受到了一些关注。”

Antipodes Map

这个地图工具可以显示任意地点在地球另一边的对应地点,比如在上海打一个洞穿越地心,就会来到阿根廷的恩特雷里奥斯省。

Depix

发布图片时,很多人喜欢使用马赛克隐去敏感信息,这个工具可以将打马赛克的文字还原。所以,隐藏信息尽量不要使用马赛克,最好是覆盖掉。

AI 事故数据库

命令行界面设计指南

梅森素数搜索项目

时尚服饰的变化越来越快,而且新衣服正变得与二手衣服一样便宜,这导致同一件服装的穿着次数急剧下降。世界范围内,这个数值平均下降了36%,在中国则是下降了70%。
– 《没人想要你的旧衣服

代码注释是一种道歉,为未选择更清晰的名称或更合理的参数而道歉,为代码无法维护而道歉,为不使用知名算法而道歉,为编写”聪明”代码而道歉,为没有良好的版本控制系统而道歉,为未完成代码编写工作而道歉,为留下漏洞或代码中的缺陷而道歉。
Uncle Bob

如果我只有一个小时来拯救世界,那么我将花费55分钟来定义问题,而仅花5分钟来找到解决方案。
– 据说出自爱因斯坦

刘润

徒步到北极点才知道,到底什么是战略

以终为始,有了正确的战略,才能大概率成功。一个好的战略,虽然不能确保我成功,但是我相信,它会大大提高成功的概率。

作为一名战略咨询顾问,我经常说,战略是药。
是药三分毒。
天下没有包治百病的大力丸。
任何一个战略,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请一定要看清这个药的注意事项。

战略,就是持续指导企业发展的动态工具。(引自:明茨伯格所著《战略历程》)
具体来说,你要先有一个远方的目标,然后设计一条通往这个目标的路径,最后根据情况做定期调整。
这里面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一定要是远方的目标,而不是目光所及的目标。
比如,5年内成为行业龙头,而不是明年业绩增长50%。
第二,路径一定是可执行的,而不能模糊。
比如,新开8个销售办事处,而不是拓宽销售覆盖范围。
第三,因为行业趋势、大环境、新技术、内部资源调整等等各种原因,这个战略都要根据最新情况定期作出一定的调整。
比如,去年你花巨资请了第三方机构,甚至倾尽全公司之力,开了个三天两夜的闭门战略会,做出个五年战略。
按照这个战略,全公司严格执行一年,效果不错。
那明年,还要继续严格执行这个五年战略吗?
不一定。
你要把去年制定战略的过程再完全一样的来一遍,然后重新制定一个全新的五年战略。
所以,战略就是,你要先有一个远方的目标,然后设计一条通往这个目标的路径,最后根据情况做定期调整。

到底该如何制定战略?

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干一年。

看五年就是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哪件事你不做,5年后一定会特别后悔?
然后,制定三年战略目标。
最后,把目标拆解为任务,和全体员工一起,认认真真干一年。
这就是战略规划。

美团同舟计划:如何破解棘手难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困难的事,是那些超出能力之外的事,你只能借助新方法、新工具、新资源才行。

而复杂的事,则是那些在你能力范围内,但是线索特别多,很多信息和反馈又很模糊的事。
解决这些复杂的事,是没办法一蹴而就,一步完成的;
你可以利用“三英尺原则”找到突破口,迈出第一步,小步迭代着解决。
无论是小的创业团队,还是像美团这样的大的平台,甚至是海豹突击队,都是如此。
千万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发次狠,一次性解决全部问题。

怎样面对别人提的“建议”

最简单的事情是否定,难的事情是提方案。
最难的事情是提更好的方案。

当遇到问题时,会有人提出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可能靠谱,可能不靠谱。我们最习惯做的事情,也是最简单的事情,是说“这不行”。

找出不可行的地方,或者说曾经谁试过没成功,是最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不解决问题。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允许和鼓励下属提建议。

就算不完备,也要保护和鼓励。因为提方案,已经是在思考“怎么样行”,远远难于思考“为什么不行”。

一个优秀的的管理者,甚至应该自己不断提建议,激发下属,接受他们的挑战,共同优化。
这样还不够。管理者更高级的能力,是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看到不行,然后针对不行的原因,提出更好的方案。这是一个管理者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你还有更好的建议吗?”如果没有,奖励目前最好的那个。
一个下属不断提建议,上级不断否定的机构,是个可怕的机构。

错误的赛道,生长不出伟大的生意
所有商业模式,都可以从“门槛”、和“可复制”这两个维度,来看它的性质。

1
2
3
4
门槛低,不可复制:糊口生意;
门槛低,可复制:规模生意;
门槛高,不可复制:专家生意(咨询等);
门槛高,可复制:伟大生意。

可惜,大部分人选择了糊口生意的赛道,却怀抱着一颗伟大生意的梦想。

刘润对话樊登:脑子里天天想着钱的人,干不出漂亮事儿

前一阵,我和樊登老师参加了同一个活动,3年没见了,我们就约着一起聊了聊。
樊登老师,以前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现在是樊登读书的创始人。
樊登读书现在一年的收入规模,是10个亿。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樊登老师在抖音上直播卖樊登读书的会员卡。
没有预热,没有买任何流量,第一次在抖音直播,就冲上了抖音直播排行榜的第二名。
双十一那三天,樊登读书的会员卡卖了4个亿。
我就问樊登老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抖音上哪来这么多粉丝呢?
樊登老师说:我不知道。
我又问:那你们公司有多少个抖音号?
樊登老师说:我也不知道。
我又问:那双十一那两天,哪个地区的会员卡销售得最多呢?
樊登老师说:我还是不知道。
我说:你一年做了将近10个亿的生意,具体情况你怎么能不知道呢?
樊登老师说: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团队在做,CEO在管,我真没管,我也懒得管。
这就很有意思了。

一个不怎么管公司大小事的老板,是怎么把生意做到10个亿的?公司还运转得非常不错?
今天,我就把樊登老师的回答,分享给你。

— 1 —

樊登老师说:
我之所以能够放手让团队去决策大小事,自己不太参与公司的管理,是因为我首先克服了恐惧和自负。

1
2
3
很多创始人不愿意放手让别人管公司,主要是来自于恐惧和自负。
恐惧就是我老怕这帮人坑我,没办法真正相信别人。
自负就是总觉得自己很聪明,自己是对的。

我克服了这两点。

第一,我觉得他人是可以相信的,他人也是能够认认真真做事的,何况现在我们公司的治理结构已经相对完善了,有董事会,有监事会,有审计部门,什么都有,那我还担心什么呢?业绩不行就换人呗。
第二,在管理公司方面,我不认为我是很厉害的,我其实很一般,一个普通人稍微认真一点可能都比我管得好,所以我不会太自负。

一些老板看到我现在的状态,觉得特别不可思议,说你不盯着怎么行呢?

那是因为他不能够容错。

他一看到员工犯错他就没办法接受,但是看到自己犯错就觉得可以理解,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怎么犯的这个错。

实际上你犯错的次数不一定比员工犯错的次数少。

但是你就老能接受自己犯错,不能接受别人犯错,老批评别人,老指责别人,最后的结果就是你特别累,员工特别没劲,公司效率特别低。
所以,在管理公司上我特别放手,这其实不是什么管理上的本事,是你心里边想开了就行了。
我问樊登老师:你是因为什么事而想开的呢?还是一直就这么想得开?

樊登老师说:可能是因为我这么多年读书,学习领导力,批判性思维等等,我就会特别明白,一个人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就老会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傻子。

但是你稍微具备一点批判性思维,你就会觉得你跟别人的差别其实没那么大。
我现在唯一跟别人有差别的地方,就是讲书。我比别人讲得好点,我拿到一本书知道怎么拆,怎么去讲,别人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但是管理公司、销售、组织千人活动,搞个联名款产品这种事情我可能就不如专业的人。

你根本就没在上面下功夫,你凭什么比别人强呢?
只不过因为你比别人地位高,你就觉得你比别人强。这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商城就完全交给了一个从星巴克来的人管,想干啥干啥。他就折腾,一年现在给我们折腾到两三个亿的收入。

我们做那种5000人、8000人的活动,我们公司连个副总裁都不会去参与。
有一次,我们在武汉搞一个5000人的活动,我就过去看看,看到我们副总裁,我就问他怎么样?他说他也不知道。
因为这个活动就是我们底下一个小姑娘跟当地活动公司一起组织的。
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精神,如果你办一场活动你累得半死,那你还干别的事儿吗?
所以能下放的事儿就尽量下放。
有时候我参加一些公司会议,也会忍不住发言说说我的想法,但是我会做好铺垫。

我说,你们要允许我在公司里发言,如果我说的所有话你们都特别重视,认真去执行,那我以后就不说话了。
因为我说话不过脑子,我只是有个创意。要是我说完之后,你们说是樊老师说的,那就干吧,然后花一个亿,那公司不是完了吗?
所以你们要想允许我在公司里说话,你们就得保证不能我说的所有话都要执行。
我只是提创意的人,负责决策的那个人是你。你去试了一下发现樊老师说的这个建议不行,你都不用跟我汇报,你就接着该干啥干啥就完了。
我从来不会追问说,上次这个事我提的建议执行了吗。我说完我就不管了。因为我给他们提供的是建议、创意,而不是指挥。
听完樊登老师的话,我觉得这太厉害了,但是我心中也隐隐有个疑惑,于是我就问樊登老师:当你真的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和自负,放手让团队决策做事,那要是员工做不出来怎么办?他不努力怎么办?
樊登老师说,我们做这件事有一个前提:我们只招成年人。

什么意思?

— 2 —

我们只招成年人。这是奈飞公司(Netflix)的一条文化准则。

奈飞公司,就是出品《纸牌屋》等著名美剧的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影片订阅服务商。
我们只招成年人。什么叫做成年人?

1
2
3
小孩子才发脾气,成年人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成年人就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
成年人渴望成功,并且清楚自己和公司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樊登老师说:很多公司总想着用激励来解决问题,给员工很低的基础工资+高一点的奖金,设定KPI,达成KPI才能拿到更多的奖金。
生怕给了员工固定的高工资之后,员工就不努力了。
但我觉得,靠体力工作的人,你可以这么激励,但是在创造性的岗位上,这么做是不对的。
很多工厂的工人是拿计件工资,我干一件你给我提成两毛,这是没问题的。
因为他的工作不需要大量的认知,他不是一个靠认知去工作的人,他是一个靠体力去工作的人。
不靠认知的工作岗位,用计件工资,就很容易出成果。
但是你说,你怎么给他激励,能让他写出一部《哈利波特》?
你写出来给你20%提成吗?根本不可能写出来。

最有创造力的工作,一定来自于热爱,一定来自于他有内在的自驱力和创造性。

所以凡是与认知能力相结合的工作,就不能用KPI的方法来激励他,而应该让他有更明确的愿景。
这方面我们走过一些弯路,我们之前也老想给人激励、给人奖金,后来发现特别不公平。
你说你销售人员给他提10%,那技术人员怎么提?客服又怎么算?
客服觉得特没劲,你们有提成,但我没有。
反过来拿着提成的人也觉得没劲,他会觉得说,难道我是冲着钱吗?他还觉得委屈和冤枉。
所以我们公司正在逐步取消奖金制度。
好多人都会天然觉得你的业务就是卖卡,你的销售卖掉一张卡,你就给他分10%,这不是很正常的操作吗?
但是这个操作其实非常糟糕,它会使组织内部变得矛盾重重。
因为有了KPI和提成,大家就有了私心。
大家就会觉得,我的指标又不是这个,我为什么要配合你呢?就算是举手之劳我能帮到你,但是这跟我的KPI没关系,那是你的事。
这就使组织内部的协作变得非常困难。
同时,这种KPI和提成制度,会明显压抑员工的创造力。
也许他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本来能创造10倍的增长。但是KPI设定是20%的增长,他就被KPI限制住了。

只盯着KPI,员工的目光会变得非常短浅。

他做什么事情都会去考虑,这件事能不能让我完成KPI?万一完不成怎么办?那还是别做了吧。
他做事情就会变得束手束脚,被KPI限制死了。
所以我们宁愿给员工固定的高工资,也不愿意给他高奖金。
我给你一个比较高的工资,让你忘掉钱的存在,你好好干就完了。
不要成天想着怎么多完成一点点业绩,多赚一点点钱。
你应该考虑的是更大的事儿。
没有了后顾之忧,员工才能够发挥最大的创造性。
而且,你一旦给员工一个高的固定工资,其实反而能激发他的善意。
你得相信人性的善,人不是靠激励做事的,千万别想着人一定是你得给我激励我才能够做事,人自己其实就有成长的动力。
他觉得安全了,不用为钱发愁了,他反而会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我们要把员工内心的善意激发出来,而不是把他的恶意激发出来。

我举个例子。
他在别的公司一个月拿3万固定工资+浮动的提成,而我给他一个月5万的固定工资,他会选什么?
他肯定选我。
如果他拿3万固定工资+浮动的提成,他每天都会想着我怎么才能拿到更多钱,他会不断去寻求拿到更多钱的方法,而忘记更远大的目标,这反而会激发他的恶意。
而我给他固定的5万,就给了他安全感。让他不用考虑那么多犄角旮旯的事,比如今天怎么完成10%拿500块,明天完成20%拿1000块,不需要考虑这些。
你给他20%的奖励,你激发的就是贪婪、恐惧和自私。
而你要激发的是责任、成长和荣誉。
这时候他才会全副身心扑在创造价值上。
这样就不存在说,这个业务是我的还是你的。这个业务就是公司的,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做才能让公司的这个事做得更漂亮。
脑子里天天想着钱的人,是干不出漂亮事儿的。

— 3 —

我继续问樊登老师:那给了员工很高的固定工资之后,他不努力工作,混日子怎么办?
樊登老师说:自驱力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所有的人都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连一个青少年都能培养,我们为什么不能培养一个成年人?
成年人总比青少年约束自己的能力强吧?
所以做公司其实就是做教育,你能不能教会你的员工成为一个成年人,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
我问樊登老师:那最后发现,还是改变不了员工怎么办呢?

樊登老师说:那就换人。换愿意好好干的人来。

我们要找到那种,给他比较多的钱,最后不为了钱而工作的人。
凑合的人不能留。

拿奈飞公司举例。
奈飞公司是没有绩效考核的,他们认为绩效考核是浪费时间。
绩效考核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下级会取悦上级。因为考核你的是上级。
你做事如果是为了取悦上级,那你的动作就变形了。
如果一个人的业绩不好,奈飞公司也不废话,直接给你4-9个月工资,你走吧。
为什么给这么高的遣散费?
因为让他在这混半年日子,你还得给他发半年工资,那你还不如提前给他,让他走。
所以他们是普通员工离职给4个月工资,高管离职给9个月工资,直接走人。
最后奈飞公司留下来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才。这就可以让高管把权力下放,让员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当然这里边有一个原则,就是如果你的行业对于安全性的要求很高,那你就不能太放手。
比如航空公司,你说由机长来做决策,那肯定不行,必须得由塔台决策。
我们这个行业跟奈飞公司很像,你做成了能赚钱,做不成也无所谓,也没有多大的损失。
这种情况下,领导少管点,效果就会更好。

— 4 —

我继续问樊登老师,那你找到了非常优秀的人,给他们足够的固定工资,把权力下放,让他们发挥创造性,自己做决策。但是到最后,万一这事还是没干好呢?
樊登老师说:这个时候你要相信复杂性,相信随机性。
拥抱随机性是我们这个组织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天天在鼓励他们拥抱随机性。
什么意思?
比如前两天,我们打算做一个万人演讲,12月20号上海体育场刚好空出来一天,团队就问我要不要做。
我自己其实懒得搞,然后团队决定要做,那就做。
结果紧锣密鼓的全部都准备完了,上海又出现疫情了。想要继续做演讲,那所有入场的人都要进行核酸检测,大家就很苦恼。
后来团队来找我,我就说别干了,不干就完了。
他们说准备都做好了,成本都投进去了,怎么能不干呢。
我就说不干也挺好的,你想想不干有不干的好处。你省了那么多劲,还免得给政府添麻烦,我们能够接受这样的意外。
我们能够接受这种,在别的组织看来可能是挫折或者失败的事儿。
实际上所谓的挫折和失败,是人们自己给它贴的标签。
在我看来这叫做天意,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我们刚好可以休息休息。
放松也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发挥了创造力,也尽了努力,最后因为运气不好,还是没干成,那就没干成吧,我们也能接受。
这就是拥抱随机性。

樊登老师说,我觉得挣钱不是最重要的,上市也不是最重要的,修行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现在看来我们公司的安全空间比较大,账上钱比较多,做一两件事失败了也不怕,心态可以比较好。
但是你也得经常问自己,假如有一天真没钱了,公司要解散了,甚至倾家荡产,颠沛流离了,你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开开心心的,心态很好地做事?
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东西。
所以想开点没什么不好的,财富这个东西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是好的,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讲是负担。你说一个人立志要进山修行,你突然给他一套房子,这就变成负担了。

做一个修行者,你就要反脆弱,成也行,不成也行,反正我就正常做事儿。

但是如果你刚性地说,我非要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要证明我自己比别人强,那你就变得很脆弱,一不小心就完蛋。
所以,我在公司起到的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让大家放松,拥抱随机性。
放松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才能找到10倍增长的可能性。
如果太紧张了,就只能靠努力,最多能增长20%。

最后的话

听完樊登老师的分享,我觉得他太厉害了。
樊登老师身上的这种领导力,我称之为“无为领导力”。

让自己无为,然后员工才能有为。

樊登老师能够做到无为,是因为他真的克服了恐惧和自负。
他能够发自内心地相信别人,他也真正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所以他能够做到把权力下放,做到让员工有为。
同时,这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只招成年人”。
找到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
然后取消了KPI和奖金制度,给员工很高的固定工资,激发员工的善意。
让他们忘记钱的存在,他们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如果员工脑子里天天想着怎么多完成那一点点KPI,多赚那一点点钱,那他是干不出漂亮事儿的。
忘记钱的存在,发挥创造力,也许能创造10倍的增长。
但是设定KPI,被KPI限制住,可能只能创造20%增长。
那到最后,找到了非常优秀的人,给他们足够的固定工资,把权力下放,万一事还是没干好呢?
那也没关系。我们允许犯错,我们拥抱随机性,我们接受天意。
这,就是樊登老师的“无为领导力”。
当然樊登老师的这种做法,是有前提的。

这个前提就是你做成了能赚钱,做不成也无所谓,没有太大的损失。
像航空公司这种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业就不行,绝对不能太放手。

樊登老师说自己不善于管理,但是这种不善于管理,在某种情况下,也许反而会成为管理的一种优势。
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对商业项目的态度是:要使用户感到快乐。隈研吾和团队通常希望达到的目标是让使用者感受快乐、积极、舒适。
迪士尼的使命是“让世界快乐起来”,于是它利用服务创造出了超越产品本身的独特价值:“制造梦想,激发快乐”。
新员工到迪斯尼乐园上班的第一天,没人会跟你说“你的工作是保持这条大道的清洁”,他们会告诉你“你的工作就是创造欢乐”。

价值主张,决定了你是否独特,决定了你的差异性。

为什么我们应该购买你的品牌,而不是竞争对手的?

正是因为这些“快乐”背后独特的价值主张所带来的明显差异性,吸引了用户最终的选择。
从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到每一个公司个体,都必须设计强有力的价值主张,才能使自己在目标市场上具有最强的优势。
不是每一种选择,都是因为 “快乐”。但,因为独特,才被选择。

展望未来,对很多创业者来说,我们仍会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外界环境。
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外界环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方院长给了4个字的建议:避、稳、藏、逃。

避:少沾因果、远离是非;
稳:稳字当头、安全第一;
藏:要有底牌、韬光养晦;
逃:该退即退,不要意气用事。

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
我赚钱了,我有理由对你好一点,对猪说,我以你为中心,你选择个喜欢的方式被吃掉吧。
这不是以客户为中心。
当客户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如果你首先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不起客户的利益,即使诚恳地、真诚地去道歉弥补,这也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这是“客户对不起”。
只有当客户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保护客户利益,这才叫以客户为中心。

越是在寒冬,越是要苦练基本功。
哪怕是“信息不对称”这样简单基础的商业问题,都值得拿出来一再研究。
因为商业进化的脉络,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你以为自己理解的概念里。

苦练基本功,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受得了非议。

曾经有人问我,在寒冬学习什么,以后才能赚钱?
我能理解他的心急如焚,但我必须诚实地回答:赚钱,不是商业的起点。一切商业的起点,是消费者获益。
思考如何“赚钱”,如何“变现”,如何“收割”,都可能会让你求之不得。你并不真的理解商业和钱。
世界奇怪的很,冲着钱去的,一般都赚不到钱。

把基本功练好,把事儿做好,赚钱就是自然而然。

消费者有美学,生产者无美感。
这,是难得的“审美红利”。谁能抓住,谁就有更大的机会。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
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 1 —
真正的安全感
永远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前些日子,进化岛社群里一位同学向我提问:
她说自己供职的公司,岗位的责权利很不清晰,自己每天工作很累,挣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干下去?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感觉是,当一个人问这样的问题时,基本上她是没有选择权的。
如果她有选择权,她不会问的,早走了。
我们先不讨论这个问题本身应该怎么回答,我们从这个问题的背后来思考。
你始终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有选择权的位置上,这个很重要。
如果突然有一天,这家公司没了,你就算拿了很多的钱,但你想过没有,你能去哪里?
你今天如果创业,突然之间融资到不了账,现金流面临断裂危机,你立刻可以干什么?

要始终把自己放到有选择权的位置上。

所以核心不是这家公司对你好还是坏,而是如果有一天这家公司踢了你,或者你踢了公司,你能去哪里?
疫情反复的时候,有个段子很火:

人们每天融入地铁汹涌的人潮,义无反顾的选择工作,是因为不怕疫情吗?
真的是为了钱,连命都不要了吗?
大概率是因为没有办法,没有选择权。
房贷要还,车贷要还,孩子要读书,老人要赡养,员工要发工资,房租要交钱….
生活的每一项成本都需要钱,没有钱,根本就没有资格选。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
而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来源于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 2 —
那怎么去建立选择权呢?

第一:勤奋,愿下笨功夫

《超级演说家》第二季总冠军刘媛媛分享过这么一件事:
一个普通阿姨是怎么拥有选择权的?
自己因为工作特别忙,每天点外卖,对身体特别不好。朋友听说之后,就推荐了一个她觉得特别好的阿姨。
媛媛就尝试和阿姨合作了一些日子,感觉非常棒。

首先,阿姨效率特别高。干活比别人快很多,不磨蹭,一个小时能干2个小时的活,都是跑着干的。
其次,经常超预期满足你的期待。交代一件事,她能干三件事。我说辛苦阿姨帮我把早餐做了,她可以把衣服洗了,顺便把地板托得干干净净,地面一点灰尘都没有。
最后,阿姨人品特别好。我让她帮我用家里的食材做宫保鸡丁,阿姨发现家里没有花生了,结果她自己花了15块钱,去买了一袋,都没有告诉我,我发现了给她钱她才要。

媛媛觉得特别感动,她觉得阿姨不是斤斤计较的人,就决定一定要用她。
结果阿姨说,她只有早上6点钟有时间,其它时间段全部约满。
她想商量和阿姨说,能不能到家里来做全职。
阿姨说不行,因为她的客户都是老客户,都是服务了3~10年的客户,她月收入也已经过万了。

愿意下笨功夫,做事漂亮,做人靠谱,不斤斤计较,因为她的努力,为自己建立了有尊严的选择权。

不是客户选她,而是她选客户。

很多时候,大家都挺怕付出的,觉得我多付出一点,会不会被别人说傻,别人一个小时干一个活,你一个小时做三个活,不是特傻吗?
但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聪明人愿意下笨功夫,执着这种傻劲,才换来了回报。

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

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第二:选择一家有潜力的公司,伴随其成长

30岁之前,最重要的选择原则其实就15个字:跟对人,做对事,拼对命,攒经验,广积累。

进入家具有成长潜力的公司,做一件可以持续积累的事,一个可以持续学习到新东西的职业和岗位。
把自己变成一个稀缺的人才,把自己变得足够值钱。
那怎么选择一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呢?
有一条极其重要的判断原则:社会价值。
比如:樊登读书会的帮助3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比如:让1亿人财商及格。
一家公司商业模式创造的社会价值大小,决定了其是否具备发展潜力。

第三:完成个人品牌构建

30岁以后,人的体能会开始下降。
很难再靠努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只能通过经验胜过年轻人、通过才干和资源胜过同龄人、通过聚焦来胜过更强者。
这时,再漫无目的地频繁跳槽,没有在一个方向之上形成可持续性积累,可叠加式的进步,将会非常危险。

最大的不利,就是你的专业知识,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无法提升有价值的稀缺能力,而这又会影响你职位的晋升与薪水的增长。
给自己一个专业定位,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会为你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有价值的筹码。

如何塑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三步:了解,信任,偏好。

第一,了解。有学员说,我想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的XXX。做100场活动,让更多人知道我,成为IP。
然后,就可以做更多事情。
我说,不是先成为IP,然后再做事情。而是你一定要先做事情,有了“作品”,才能成为IP。
很多演电影的演员,其实是不大看得起总是参加综艺节目、但就是不拍电影的演员的。
为什么?
因为参加综艺节目,留不下“作品”。
一个演员,是因为作品,而成为IP,而被大家了解。

第二,信任。
作为咨询公司,我为我的咨询、培训客户提供服务。那服务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我的标准是:因为这次的服务,下一次不管你出什么产品、什么服务、卖多少钱,他连内容都不看,闭着眼睛买。
因为他相信,不管是什么,多少钱,你都能让他得到的,远超他付出的。
这就是信任。
你一旦让用户被人嘲笑傻,觉得不值,开始比较,你的信任就遇到了危机。

建立信任,慢慢来,比较快。

第三,偏好。个人品牌的建设路径,走到最后,就是一句话: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一开始,觉得这人挺有意思。然后,哟,原来挺有才华。
最后,真不错,值得追随。
对价值观的共鸣,人品的认可,而产生的偏好,是个人品牌最终的归宿。

第四、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每一个行业的优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
比如商业评论网、虎嗅网等等,都是相关人才聚集的地方。

脱离具体的操作层面的琐碎事情,把你看待问题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
在属于你的专业圈子里,在某一个领域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干货,可以帮助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行业影响力。
你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得到的知识,终究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

只有你将学来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心法,这些知识才会真正属于你。

第五、学习管理。
有些人不想做管理,当然没问题,你可以努力成为专家技术性人才。
但学习管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培养自己大局思维的途径。
学会从更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技术型人才过于纠细节的弊端。
但是如果你只考虑到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你的替代性是很高的。
一定要超越你的职位,要有开放的心态,避免职位给你带来的思维上的短板。

— 3 —

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
在之前,有条新闻刷了屏:撤销收费站,遭到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反对。
工作人员说道: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啥也不会,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36岁了,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

把安全感作为目标,是得不到安全感的。 把稳定作为目标,是得不到稳定的。

把赚钱当做目标,往往也是赚不到钱的,而是聚焦解决问题创造价值,造就稀缺性。——IPCreator

安全感是能力的副产品。

成功是价值的副产品。——IPCreator

曾经有人问我:润总,是什么让你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我不敢说我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如果一定要让我总结我走到今天的原因,那一定是:

在每一件事情上,我都会做到,榨干我所能学习的一切东西。

1
2
3
4
5
6
7
8
9
如果我大学毕业时,当时在广告公司不好好学,只把设计、市场当作一份薪水来源,就不一定有机会进入我向往的那家公司。
如果我做工程师的时候不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好、客户服务的感觉培养好,做管理时就很难有那种强烈的“同理心”。
如果我不是在做项目的时候,顺便学习、报考了项目管理专家的认证,就不会有后来出去给企业讲课的机会。
如果我不是抓紧一切给企业讲课的机会,锻炼我的演讲能力,把自己放在更大的挑战里面成长,现在就不会自己创业做咨询。
如果我不是在做公益项目的时候全力以赴,我后来就不会认识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更不会给恒基地产做咨询顾问。
如果我不是从小培养写作能力,在每一次写作中提升,就不会有机会写出《5分钟商学院》,更不会让40多万学员认识我。
如果……
如果我没有在每一个职位上,把所有能学的东西都学到,那我一定走不到今天。
所以,在每件事情、每个职位上,都要榨干你所能学习的一切东西。

千万不要手软。
你要相信,再小的事情,都一定能从中学到点什么。
不要在意薪水的高低,不要纠结事情的难易,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从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学到最多的东西。
总有一天,你做过的那些看似没有用途的事情,会在生命的某一时刻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价值线。
这条价值线会指引你,走向你想要的生活。
只有不断确保自身对别人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拥有一条价值线,才真的安全。
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

最后的话

公司的规则,乃至整个商业世界的规则,就是价值交换。
有价值的稀缺能力,是你降妖除魔的屠龙刀,也是你刀枪不入的软猬甲。

疫情肆虐时,有一段话说的特别好:

1
2
3
4
5
在同一辆巴士上,有人会被病毒传染,有人平安无事,这是身体免疫力。
同样的封城隔离,有人一年吃喝不愁,有人一星期就拮据,这是财务免疫力。
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积极向上,有人怨天尤人,甚至仇视他人,这是心理免疫力。
同样呆在家里,有人在读书,学技能,运动,直播开会;也有人睡觉、看电视、玩游戏,这是价值免疫力。
这场天灾,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身体、阅历、认知、人性、良知、勇气、思想、灵魂、价值观等,都是一场赤裸裸的筛选…

要战胜意外与不幸,我们最重要的是提升所有免疫力,提升有价值的稀缺能力。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钱给的。
加油!

工作上的转变,更难。我逼着自己不再说“放着我来”,而是狠心地说“这事你做”。

在过去,我和同事们一起讨论问题,看到谁的代码还没写完,写的不够好,自己都忍不住动手帮忙分担。
但管理者,是帮助大家进步。一旦自己动手,责任就落到自己身上,以后类似的事情都要自己做。更糟糕的是,下属能力没有丝毫提升。
当项目进展缓慢,所有人都心急如焚时,他们多么希望你能帮忙敲几行代码。但我每一次,都提醒自己,千万不行,千万不行。我要忍住。要忍住。

我的责任不是替你完成工作,是帮助大家变得更好。这,是你的工作。

1
2
在过去,是个人贡献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现在,是团队管理者,诊断问题,沟通激励。

有人说,刘润,你太狠心了。

是的,管理者需要变得狠心。你需要眼睁睁地看着下属把事做砸。这是在自己和下属成长道路上,必须交的学费。

这个学费太贵了。我一交就是两年。

我想说的是,在我27岁的时候,工作上也充满“危机”。
因为你是他们的老板了,你不能帮他们工作了,以前的同事朋友可能说不喜欢你就不喜欢你了。
这有点像一个同学问的问题,润总,假如你在微信被人拉黑了,怎么办?
我说我会继续努力。直到有一天,他自己把我加回来。
那两年,我也在努力成为好的管理者。和大家一起进步。让大家喜欢和我一起工作。
这一次成长对我而言,充满挑战,但这是从烧煤的蒸汽机,到烧汽油的内燃机的跃升。
27岁的我,还想跑的更快更远。我不仅想烧汽油,我还想找到自己的核反应堆。

在微软的14年里,如果只让我推荐一本书,推荐最好的一次培训,我会选择《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没有之一。没有之一。
我甚至认为,这是此生最重要的一次培训。


我经常要出差,出差的生活,毫无悬念。就是白天说话交流,晚上写信回信。昨晚过了午夜,第二天很早很早起床。
有一段时间,我产生强烈的厌倦,我不清楚我是盼望白天,还是渴望夜晚。
只知道,一天,又开始了。
我经常以思考的方式发呆,我也总是后知后觉地明白: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
不过,有个声音总是适时地当头棒喝般响起:

刘润!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积极主动,正是高效能人士的第一个习惯。
于是我刮净胡子,从充电器上拔下所有装备,面朝未来,拿起镇定自若而充满能量的一面,戴在脸上,开始全新的一天。
而这本书,这次培训,某种程度也改变了我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说过一个“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模型。

你知道但不能改变的事情,是关注圈。你能影响并改变的事情,是影响圈。

专注于关注圈的人,总是会把问题归结为“社会风气越来越坏”,“国人的素质太差”,这些也许对也许不对。
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归因,总是太草率的。如果不经过思考,就说出这样的结论,难免让人觉得是不成熟的愤青,在逞口舌之快。

真正高效的人会想:我能改变什么?

1
2
3
4
5
哪怕你还没有能力改变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周遭的环境。
比如继续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去抵抗“中年危机”。
比如学钢琴,学画画,探寻生活新的可能性。
比如陪伴自己的家人孩子,在家庭中汲取支持和能量。
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圈,去做点什么。哪怕做的很少。哪怕你只对生活多了一点点的热情,“中年危机”都会悄悄离你远去。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的生活,要更丰富,更有趣。
2003年,27岁时,我开始写博客,做公益,建立影响力。
是啊,你想想,我27岁才开始写博客,起步太晚了。等到我写出小有名气的《出租司机给我上的MBA课》时,是2006年,我都已经30岁了。
我默默无闻写了3年。
而我的文章开始真正公开发表,是1994年刊登在《中学生报》上的一篇文章。
其实,我是默默无闻写了12年。
12年,一个轮回啊。看看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也想通过写作放大自己的优势,却坚持不到12个月。
我经常看到很多人说,我要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我要打造自己的影响力,于是开通公众号,在各个平台上写文章,写了几篇,没什么效果,就放弃了。
从默默无闻到小有名气,我写了12年。从我开始写作到今天,我写了24年。我到现在还在写!

如果抱着速成的心态,当然会焦虑。如果是想长久地打磨一门手艺,功夫又岂在这一朝一夕。
我其实很羡慕你,你还这么年轻,可以允许自己犯错,可以允许自己坚持的再久一点。

而做公益,也是如此。
2003年开始做公益,是受一个人的启发。前微软华盛顿区总裁John Woods。他写了一本书,《离开微软,改变世界》。他用商业的方法做公益,给我很多启发。
后来,我在复旦读MBA的硕士论文,研究的也是公益。论文名字叫《用商业的理念,做公益的事业》。
我研究了很久,也坚持了很久。
因为我喜欢那种帮助别人的感觉。
你要如何让自己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拥有一颗柔软的心?
我找到的答案是:公益。
在帮助别人时,我自己心存感激。感激他们帮助了我们,始终拥有一颗温暖柔软的心。
做一件事情,如果是为了名和利,也许做不长久。我告诫自己,不要成为眼睛里有泪滴,却心如钢铁的人。
去热爱生活,拥有一颗柔软的心,这颗心,会让自己这辈子感到幸福,保持纯净。

最后的话
27岁,是我人生中不大不小的转折点。在那个年纪,我充满疑惑,却从未感受过“中年危机”。
但我很理解,“中年危机”式的恐惧,是一种除了年龄,什么都没往前走的焦虑。

我听过一个段子:成功的人有两会,业务会和培训会。那些不成功的人,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我们就这样被夹在中间,生怕跌落到后者的境地。
但其实还有奋斗者,奋斗者的两会,是这个要会。必须会。
很多人都喜欢这句话:

1
2
3
4
5
6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
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愿上帝赐予我勇气
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情
愿上帝赐予我智慧
让我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有了更多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学会接纳世界上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但遗憾的,是也丧失了再去改变的勇气。
改变不是一个“开关”,按下去,灯就亮了。改变是“一浴缸的水”,要放很久,很久。然后,你最终可以享受到它的好处。
你这么年轻,怎么就中年危机了?
去改变。

CEO教练和商业顾问,这两个职业看似有点像。但是其实有着天壤之别。

1
2
3
4
一个给答案,一个提问题;
一个我来做判断,一个无论如何让CEO本人做判断;
一个关注战略、关注方向、关注方法,一个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一个关注企业里具体的事,一个关注企业里具体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
让我受益匪浅,醍醐灌顶。
最后,给读到这里的朋友一个建议,那就是也许你也应该有自己的一个教练。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外部视角,看到里边看不到的风景。

即使不去单独请个教练,作为管理者,你可以请一个你的合伙人、朋友做你的教练。
而你就是你团队的教练。
你的每一个团队成员都和你一样,有优点,也有缺陷。
这样,你作为教练,你打造的就不是一个个完美的队员,而是一个战无不胜的团队。

我那些受委屈的管理者朋友

如果你身在职场,你眼中的经理是什么样的?
是不是要经常开会,把老板安排他的活都分派给你们来做,最后工资拿的还多。
可真的就是这样吗?
我们的“每日锦囊”经常回答很多关于企业管理的问题,这些订阅了咱们“刘润”公众号的管理者朋友,我却从他们的问题里,读出了他们带不好团队的百般无奈、心力憔悴,甚至感到受尽委屈。
今天,我把这些管理者朋友在不同情境下受到的“委屈”分享给你,让我们一起探讨、分析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 1 —

在分享这些管理者朋友的“委屈”之前,我想先简单和你说说,他们为什么会在管理过程中受到委屈?
因为作为管理者,面对的将是这个世界极度不标准化、非常非常复杂的一个个人。
要和一群“不标准化、非常复杂的”人一起共同去完成、甚至带领,这事有多难?
相当的难。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一些下属不配合、上面领导指责等各种各样的委屈。
那怎么办?
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情境管理”这个概念。关于这个概念,我在我的《5分钟商学院》、线下大课等各种场合都讲过,但我觉得这个方法论值得我反复的讲。
理解了这个概念,你就知道了解决这个“怎么办”问题,其实就三个字:看情况。
看什么情况?看你的下属到底处于哪种情境中。

— 2 —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学了很多管理学的书,知道一个好的管理者,要懂得放权。
新招了一名有着成熟工作经验的下属,你完全放权给他,什么事都让他自己决定,员工也很积极,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结果过了两个月,你一检查,发现做的一塌糊涂,最后还得你来收拾烂摊子。
是不是感觉到很委屈?辜负了你的信任?

再比如,你是一个企业的创始人,你从大公司请来一位高管。
通常来说,你们一定会有2、3个月的蜜月期,你看他说的话、做的事,都觉得这个人好厉害,大公司出来的就是不一样,你让他放手去做。
可蜜月期一旦过去之后,你开始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然后你慢慢就不爱跟他交流了,甚至把他晾到一边,而这个高管呢?他就会突然变得很失落,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
几乎每一个民企的老板都经历过这种状态。

为什么?
一位出身大企业的高管,一到你的公司会发现,天哪,你们公司怎么可以乱成这个样子?这个制度也没有,那个流程也没有。
说,这些都可以改,做个预算制度吧,建个KPI考核制度吧,上个ERP,规范流程吧。
你一听,觉得特别有道理。
但是让他放手去做了后,你很快发现,这些制度和流程不一定适合公司,于是你只能把他晾在一边。
他难过,可你也觉得委屈。明明这么有经验的、在大企业已经工作多年的人,而且你已经充分放权了,为什么还会这样?

这是因为他还是一个热心的新手。
什么叫热心的新手?
每位新员工加入你公司的时候,意愿都特别高。为什么?
因为他既然跳槽要加入你的公司,要么是喜欢你的公司,或者你给更高的薪水,甚至有可能是喜欢你这位老板的为人。
所以,等他一进公司,就会兴奋地不行,情绪激昂。他心想,一定要大展拳脚,做点大事情。
但是这时,你要知道,刚加入公司的员工,其实他对你公司的业务并不是很了解,对同事也不熟悉,这时,他可能不一定能做出什么特别大的贡献。
所以这个时候,这位新员工,我们称之为热心的新手,虽然他的意愿很强,但是能力还不足。

如果你对一位热心的新手充分放权,就会出现前面出现的问题了。
那处在这种情境下,应该怎么办?
你应该带着他,让他跟着你了解一下公司情况,什么事都带着他走一遍。尽量给出明确的目标,和做好工作的标准,说明工作范围、权限和责任,期待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并让他明确,只有你能做出决定。
一句话:我决定。

— 3 —

对热心的新手,什么事都由你决定。
可作为管理者,你还会遇到有些下属,他做事没动力,你安排的事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批评几句,结果他愤而辞职。
委屈吗?
你明明批评他,是想帮助他成长,他怎么还反过来怪你?
这些下属如果你还用对待热心的新手的方法管理,那么他每天不断地完成你的指令,慢慢他开始意识到,这公司管理的一般,和他原来公司不一样。
他会怀念原来公司,觉得原来的公司环境、氛围是多么好,公司制度是多么完善。可你的公司一塌糊涂。
而且他开始慢慢发现自己的能力并没有特别大的提高,于是情绪就开始低落了。

如果你不加以改变,或者没有意识到,他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落,甚至心里会冒出想离开的打算。
这时他是什么?
这时他是一位憧憬幻灭者,他本来是满怀期待、激情来到你公司做一些改变的,而结果却是他发现他改变不了,或者是他自己不适应。
这时是最危险的时候,一旦有哪些事触发他敏感的神经,他可能就离开你的公司了。
那如何对待这样意愿低、能力也不强的员工?如何管理好憧憬幻灭者?你应经常给他反馈,允许他犯错,有进步就表扬,如果失败了,和他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多思考,自主地提出方案,允许参与讨论和决策流程,但依然由你做决策。
一句话:我们讨论,我决定。
这样把他拉入到你的决策讨论里面,他会意识到,哦,原来公司是这么运行的,他就会慢慢有参与感,重拾自己对你公司的兴趣和信心。

— 4 —

除了上面两种情景,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一定还会遇到这样的下属,他的工作能力很强,你交代或者你们讨论后你决定的事情他都能很好地完成,但是你觉得他的热情还不是很高涨,信心不足。
这时,他是一位能干谨慎的执行者,能力强,意愿不足。
那遇到这种情境怎么办呢?
他已具备很强的能力了,你要尽量成为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帮助他建立信心,认可其高超能力,和他一起讨论问题,鼓励他做最终的决定,训练他对决定的结果负责。
一句话:我们讨论,你决定。
因为他是能干谨慎的执行者,他很谨慎,怕犯错。所以,所有决定你们都一起讨论,但最终让他来决定。不断建立他的信心,提高他的意愿,让他不断从一个小胜利走向下一个小胜利,不断获得成就感。

— 5 —

你可能会问,那就没有一种下属,能力非常强,做事意愿也非常高,什么事都不用你操心了?
当然有。
这样的下属,他已经完全可以独挡一面,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完成者。
这种情境你怎么办?
你要给他自主权、信赖,和由衷的感谢。在对结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授权。
一句话:你决定。
你告诉他说以后所有的事情不用来问我了,你决定就可以了。
相信如果你的下属都是这样的员工,你肯定就不会有任何委屈了。当然每位员工不可能招进来就是这种状态,都要经历过前面三个状态。

最后的话

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管理者朋友们,你要根据下属发展的四个情境:热心的新手、憧憬幻灭的学习者、能干谨慎的执行者、独立自主的完成者,会分别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要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看情况”的去用不同的方法,培养下属,和下属一起成长。
当然,即使这样,在管理过程中,你一定还会遇到一些挫折,感受到下属不配合、领导指责等等。如果你认为你的方法得当,那我建议你,就把这些“委屈”统统咽下去吧,不要在下属面前生气,不要在领导面前不满。
管理者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既然成为了一名管理者,就把这些“委屈”都咽下去,深呼吸,继续前行。
祝福你,我的朋友。

蒋勋

慢慢品,细细思考及体味。——IPCreator

美是回来做自己。——蒋勋

蒋勋:有些事25岁的时候不做,以后也不会再做了


蒋勋近照/陈立凯摄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够幸运,在年轻时待过巴黎,那麽巴黎将永远跟随著你,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飨宴。」蒋勋说,现在懂得这句话了。

73岁的蒋勳散发著智慧与温润,回首近半个世纪前、自己25岁时的狂狷年代,彷彿梦一般,那是「流浪、反体制,追求一个说不清楚的自己」。

啊~巴黎

那是1972年的10月,蒋勳在松山机场告别哭得像生离死别的父母,经香港转印度航空到德里,再飞伦敦转巴黎。那个年代的辛苦旅程,漫长的40小时,青年蒋勳到了巴黎,从而影响了一生。

海明威曾说过:「如果你够幸运,在年轻时待过巴黎,那麽巴黎将永远跟随著你,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飨宴。」蒋勳说,现在懂得这句话了。

刚落地的蒋勳婉谢接机同学说先休息的建议,直奔艾菲尔铁塔,在黄昏时拾级而上,一面爬楼梯一面喘大气,看到脚下的巴黎一直在变、塞纳河愈来愈远,初来乍到的巴黎新鲜人愈来愈兴奋,到了顶端,彷彿对著19岁时也在巴黎的毕卡索,蒋勳说:「巴黎,我来了。」

「那是25岁才会做的事,现在觉得好疯狂,可是真是开心。」蒋勳常常跟朋友说,一生一定要走一次上艾菲尔铁塔,走的,不是搭电梯,因为这个城市太特别。

巴黎美,但蒋勳认为不只是建筑或人美,还有一种「自由」,尤其对那个年代从台湾出去的孩子衝击更大。他记得,当他打开行李箱,发现父亲替他准备了60把牙刷,妈妈则把各色缝衣线捲在纸上,教他如何补破衣。

走过战乱年代的父母,担心著远行的儿子。而年轻的蒋勳走进巴黎,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嬉皮后期的年代,所有年轻人自在做自己,他忽然觉得可以为所欲为,想在塞纳河边睡一个晚上就去睡,或者像他的同学那样,在歌剧院的楼梯上醉倒了,早上揣著好多法郎醒来,估计是潦倒形状招来的施捨。

蒋勳说:「这些事情,25岁不做,以后也不会去做了。真的就是25岁,因为那时的你没有什麽东西可以丢掉。」

革命的年代

巴黎从1968年开始常有学生运动,蒋勳1972年在那裡上课时,还常听到爆炸声,仍然是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原本嚮往巴黎艺术学院那些古典的希腊雕刻与建筑,一见却吓一大跳,每座雕像上都被红油漆喷上「révolution」(革命),打破了他对巴黎古典美的所有想像,但是后来的他,很感谢那时候。

蒋勳回忆,当时的「革命」,是带有「推翻一切」的意义,颠覆所有权威,没人在意读书、考试或学位,年轻人都在流浪,在街边抽大麻、喝酒,满街都是韩波(ArthurRimbaud)的照片,那个17、8岁写诗名动巴黎的诗人,名句「Lavieestd’ailleurs」后来成为米兰昆德拉小说名字「生活在他方」。

这个标语至今在巴黎街头还常得见。蒋勳说,「Lavieestd’ailleurs」指的是「生活还有其他样貌」,人可以有别的方式活著。

巴黎这样的反叛精神,从19世纪末的叛逆、波特莱尔的叛逆、韩波的叛逆、高更的叛逆,累积下来,是值得反省跟思考的东西。蒋勳说:「我到今天,身上还都带著这个,所以我感谢我的25岁,因为在巴黎。」


1974年在巴黎圣母院/蒋勋提供

巴黎美,但蒋勳认为不只是建筑或人美,还有一种「自由」,尤其对那个年代从台湾出去的孩子衝击更大

去冒险吧

在张扬著革命热血气息的巴黎,来自台湾的乖乖牌还有所顾虑,不太敢走出去。于是老师不同意了,来巴黎半年,怎麽可以不出去走走?

这位老师从巴黎开了一天一夜的车,将蒋勳载到了瑞士边界放下。那裡有许多年轻人在路边举著大拇指搭便车。

老师说:「你要写米开朗基罗,你怎麽可以不在25岁时,在他的雕像前面痛哭失声?如果没有这种感觉,你不要写米开朗基罗。」蒋勳听到了,他真的自己去到了佛罗伦斯,在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前、四件奴隶雕像前,痛哭失声。

当他在雕像前流泪的时候,有一个老先生拍拍他说:「我年轻时候也做过这件事。」蒋勳发现,这就是他的快乐,是巴黎,让他敢于走出去。

那时的他,像许多穷学生穷旅行一样,一点点现款要塞来塞去,与一群人住在青年旅舍大通铺裡,看著日本人脱裤脱鞋找藏到不知去向的现钞、和志同道和的朋友同行一段,「人生是一个很长的旅途,其中一段会有人陪你走其中的一段,他们跟你分担路上的孤独、忧伤,也分享某些快乐。」

蒋勳记得在那第一次的搭便车经验裡,老师其实躲在一旁,看著这羞涩胆怯的台湾学生,拦下一部车就立刻鑽了进去。而蒋勳也的确不择对象地搭到一名酒鬼的车,却又成了一段特别的回忆。

那是一位在瑞士工作的威尼斯人,周末开车返家,一路醉醺醺地为第一次载到的东方人,说著汉尼拔大将、拿破崙的故事,背景是超大声量的歌剧。

酒鬼和东方学生,在酒气与歌剧声中交流,司机兴起,主动提议带著蒋勳到威尼斯,可是米兰就要到了,达文西的「最后的晚餐」在等著朝圣者。蒋勳在交流道下车,哼著「离家五百哩」,翻著地图找最近的青年旅社。

「忽然觉得自己胆子好壮,就是真的走出去了,以前所有的恐惧、爸妈讲的那些危险,原本都在脑海裡面,但一旦走出去,就不怕了。」蒋勳在意大利待了一个月,从米兰、威尼斯,到帕都瓦去看乔托的画,到佛罗伦斯、再到圣方济的家乡阿西西、那不勒斯。

那次之后,蒋勳没事就站在交流道搭便车,别人身上挂的都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有他写「N’importeou」(哪裡都可以)。外国人很好奇,蒋勳就说了柳永的故事:「今宵酒醒何处?」

那是千年前、东方版的流浪。

落在巴黎的金币

如青春之一去不复返,蒋勳后来重回巴黎,感觉也不再相同,艺术学院变得好乾淨,每座雕像都洗的乾乾淨淨,黑黑的圣母院也亮丽了,一切都优雅起来,「我在想,我是不是很幸运,是在72年到76年在巴黎,那个年代的城市是那样的一个城市,所以我也带著那样的记忆回来。」

现在再回巴黎,他还是像当年那样,买一瓶红酒,穿著夹脚拖,就跑到塞纳河旁边,枕著一本诗集、或许睡一个晚上。那些荒唐的25岁、反体制的革命年代,是蒋勳经历过的巴黎。

有人问他,为什麽老要回巴黎?蒋勳说:「我不是回巴黎,我是回到我的25岁,我有一个一直握在手裡的金币,还掉在街角,我想去找回来。

嬉皮与革命的年代不再,现在的25岁年轻人,可以带著「金币」到哪裡呢?蒋勳说,现在的年轻人很有主见,很知道要做什麽,「如果不知道,那也就算了。何必要救一个25岁还要爸妈在旁边嘀嘀叨叨的人?」

所以,年轻人,试著自己走出去,否则蒋勳会说:「爸爸妈妈在旁边的25岁,不叫25岁,你根本已经死定了。」


1974年在凡尔赛/蒋勋提供

蒋勳发现,是巴黎,让他敢于走出去。​​​

蒋勋:静下来,听见自己内心的独白

01 一个人的独白

我坐在窗前,等待天光暗下来。我想,随着光的逐渐降暗,我的视觉也便要逐渐丧失辨认的能力了。
但是,似乎这样的想法并不正确。视觉中有更多的部分与心事有关。可能是记忆、期待、渴望、恐惧这些东西吧。
如果能够去体验天生盲人的视觉,或许可以真正分辨“视觉”与“视觉记忆”之间的差别。
但是,我已无能为力了。

我闭起眼睛之后,我的“视觉”被众多的心事充满。仿佛如潮汐的泪水,逐渐沁渗在每一片极度黑暗的球体的边缘。这是一种视觉吗?或者,仅仅是我视觉的沮丧。
我的眼前,花不可辨认了,路不可辨认了,山,也不可辨认了。然而,我知道,那不只是因为光线降暗的缘故。

是我坐在窗前,等待每一样事物逐一消逝的心境;花的萎败,路被风沙掩埋,山的倾颓崩解。在近于海洋的啸叫中,我们凝视着那一一崩塌毁灭的城市、帝国、伟人的纪念像。
在四面环海的寂寞中,我想一直独白下去,像每一日每一夜潮汐的涨退,像每一日每一夜星辰的流转,黎明和日落,诞生和死亡,独白像一首歌,没有歌词,但是可以吟哦。

你一定要出走,从恨或爱的纠缠出走,你才会知道真正“独白”的意义。

02 孤独的舞者

在某一个意义上,一个真正的作家(诗人、写小说者)是没有读者的。一个绘画者、一个演员、一个舞者,可以没有观众。一个歌手、一个奏演乐器者,可以没有听众。

我看到一个老年的舞者,在舞台上拿起椅子,旋转、移动、凝视。他在和观众对话吗?不,他只是在舞蹈中独白。

在修行的冥想中,诸多的幻影来来去去,盘膝端坐着,在闭目凝神中一一断绝了与人对话的杂念。

每一柱水中倒映的灯光,都是一种独白。它们如此真实,水中之花,镜中之月,指证它们是“幻影”,也许只是我们对现实的心虚吧。
如果你是水中之花,你大约会从水中抬头仰视那岸上的真相;如果你是镜中之月,你也会从明镜煌煌的亮光中抬头仰望那天空中一样煌煌的明月,发出啧啧的赞叹吧。
那么,你的出走,究竟是一种真相,还是一种幻影?或者说,你代替我出走了。

我留在现实之中,你替代我出走到幻影的世界。当你笑吟吟从水面向上仰视的时刻,我必须微笑着告诉你岸上的一切,包括阳光的灿烂,风声,以及我在风声中的轻轻摇曳。
据说,记忆中所有前世的种种,都只是今生的独白。
因此,宿命中我必然坐在此时的窗前,等待天光降暗、降暗。

好奇怪,忽然想起十九年前那个老年的舞者。
他叫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吗?那年他有七十多岁了吧?应该是在“国家剧院”,年轻舞者都表演完了,观众以为结束了,可以走到爱国东路上,坐“捷运”回家睡觉。
然而在掌声之后,他走出舞台,沉默看着舞台中央一把椅子。单手提起椅子,旋转。
手和椅子旋转,身体也旋转。椅子慢慢仿佛长在他身上,好像他老年肢体的一部分,沉重,向下坠落,但也有努力向上对抗坠落的意志。

他不断旋转,有时快,有时慢,像云在风里没有坚持的速度。
那是我看到的最后的摩斯·肯宁汉,好优雅的老年舞者,好安静的一把椅子,在上个世纪末喧嚣着各种表演的舞台,我在失忆中却留着这么清晰的一个画面。
那个要出走到缅甸寺庙去的孤独者还是回来了,我想他忘不掉他眷爱的肉体,像我一样。

03 何必执着于答案

可以比较安心了,不管是静看赞美或是静看辱骂。
河边水鸟行走的姿态,啄食的姿态,每一步一次停息顾盼的姿态,都使我专注,仿佛天荒地老,它一直是这样一步一停息、一步一顾盼。

岛屿变的匆忙、急躁,迫切于答案的心,使岛屿的居民非常不快乐。

因为迫切地要求答案,我们很难安静地细看过程,也很难有机会专注地观察现象。
迫切于答案的心,也使岛屿充满争辩、对立、攻讦、辱骂。
我们太执爱自己的答案了吧!
人的幸福竟是在答案中吗?
我们彼此寻找到的答案竟会如此不同吗?

我想起那个有趣的古老寓言:一群瞎子用手摸着一只大象,瞎子甲摸到了象的鼻子,他的答案是:像是一条管子;瞎子乙摸到了象的肚腹,他的答案是:像是一堵墙;瞎子丙摸到了象的尾巴,他就宣告:像是一条绳子……
这似乎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因为如果我们都是瞎子,我们也只是摸出了岛屿的一部分真相,便以此“真相”,开始了我们彼此的攻击和辱骂,瞎子甲责备瞎子乙的错误,瞎子乙攻击瞎子丙的误导,瞎子丙呼天抢地,叫喊着自己的答案遭受到了侮辱和曲解。

如果我们都是瞎子呢?
我们终其一生,只是在一个巨大的不可知的“现象”前做“瞎子摸象”的工作吧。

我不希望这是一个悲哀的故事。
我只是想如何了解自己是一名“瞎子”这件事实。
因此,我可以安心耐心地摸下去,我也期待其他的“瞎子”把他们摸到的部分告诉我,我们或许有机会从“瞎子甲”“瞎子乙”“瞎子丙”摸到的“管子”“墙”“绳子”中,慢慢组合出比较接近的真实的“象”。

1
2
3
瞎子摸象可以有比较乐观的结局吗?
也许很难,因为我们太急迫于知道答案了。
我们也很难承认自己可能是瞎子中的一名。

如果认识了自己可以是一名瞎子,我们会比较有探索下去的谦虚吧。

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事实、观点、立场、信仰。
大家都是井底之蛙,区别只是井口大小。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解决问题,输出价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IPCreator

除了自己的无知,我什么都不懂。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苏格拉底

我渴望一种盲目,一种无边无际的黑暗。
使我从视觉的自信与骄傲中退到更谨慎谦逊的处境,可以更认真地用自己的手法探触摸索事物的状态、质感。


清水断崖半掩映在雨天的云雾裡,山崖笔直向上的陡峻的线,升在飘渺的虚无之间,下面是太平洋的无尽波涛,声声不断,仿彿有宿世的话要倾吐诉说。
第一次看到这山海的壮丽,是小学毕业旅行,12岁,从车窗眺望山的俊烈、大海的无边无际的蔚蓝闪耀,匆匆一甲子,仍然记得当时少年被大山大海震撼时的惊动。
大自然的壮伟奇绝,可以让未经世事的生命一霎那间懂了艰难,懂了顽强的存活,懂了残酷的压迫,也懂了这样缠绵的爱抚,懂了宿命裡亿万年的相遇、纠缠、痴爱、捨离与频频回首。
许多怅然,一甲子过去,断崖多少次疯狂雨骤,多少次山崩地裂,海啸滔天,多少次人车随土石坠落,在海中消逝,无影无踪,「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
为不相识不曾有缘谋面的逝者唸一段经,像今日微雨裡的波涛呢喃连续不断。
当年紧靠山崖凿琢出的道路也因为苏花改的新路封闭,新路穿行在隧道间,看不到山海的嗔爱缠绵,我就特意下车走到旧路去看看独坐断崖边的少年可好。


朋友家的大邓伯紫花开得极好,在节气将至大雪的深秋初冬,阴云霪雨,一片晦暗,能看到这样明亮温暖的潜蓝粉紫色,真是开心。
大邓伯是攀藤植物,藤蔓可以攀上高楼,然后垂下有二公尺长的花串,像美丽的帘幕。
朋友说台湾民间不喜欢藤蔓,有「胶胶缠」俗语,觉得会遭小人纠缠。这意象其实「楚辞」就有,「楚辞」里的藤蔓常被注解为小人。但我喜欢李白的「君是女萝草,妾作菟丝花。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把「纠缠」正面思考为「缠绵」,李白的心胸宽大很多。
植物无辜,还是不要攀附上人的琐碎是非。
我第一次看到大邓伯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刚从欧洲回来,景仰作家杨逵先生,听说他刚从狱中出来,住在东海大学对面的山上,我就趁大学教课之便去拜访他。
杨逵日治时代留学日本,参与劳工运动,1934年写了极好的小说「送报伕」,揭露大财团对底层劳工的剥削,使人感叹社会贫富的差距,资本家大财团压榨劳工,毫无正义可言。
杨逵回台湾后持续组织农民运动,为被压迫者发声,在任何政权统治下绝不附合权贵。1948年因同仁参与起草「和平宣言」,触怒统治者,被判处12年徒刑。
他终生为弱势者争取平等,进出统治者牢狱,无怨无悔,对抗强势恶霸的资本财团主流,竟然给儿子取名「资崩」,如此坚持「资本主义崩溃」,用今天文青的俏皮话来说大概会讥笑他是典型的「左胶」吧。
我去拜访杨逵时他就蹲在院子一串串大邓伯的花棚下,圆领汗衫,短裤,拖鞋,身上踏踏实实是一位农民,看不到丝毫知识份子留学生的傲娇气息。以后大概每次去东海都绕道去看他,他说正在跟读小学的孙女学说国语,老人瘦削,轮廓深刻顽强已如雕塑,一生为社会底层争取正义,却可以如此言语温暖,气息平和,无一点怨恨暴戾。
那紫花棚下光影迷离,老人容貌至今仍在是我难忘的岛屿历史裡最美的记忆。

Friendship is love and understanding.
真正的友谊,需要爱与理解。

乾隆朝著名的宫廷画家郎世宁,原本就是意大利人,他利用西方绘画写实的技巧,来表达中国画的意境。
你可能看过郎世宁为乾隆和他的嫔妃作的画像,但是郎世宁在当时更为人所知的工作,是为乾隆的战争成就绘图。
故宫收藏的乾隆骑马戎装图,非常逼真,甚至连盔甲上的丝线都一根一根地描绘了出来,有人数过,和实物相比,一根都不差

《乾隆大阅戎装骑马像》

每次战事结束,乾隆都会让郎世宁等人绘制战争图,并送到法国巴黎制作铜版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 和洛霍澌之捷

如果你去看这组画,会发现它非常像西方博物馆里那种描绘战争场面的全景式大油画。这就充分说明,乾隆已经在垄断传统书画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只有皇家才可以拥有的艺术形式,这本身就是在建立一种属于皇家的标准

财小新的博客

王烁:如果相互依存不可靠

重读Kenneth 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在这本四十年前的结构现实主义经典中,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相互依存度上升,并不会约束大国之间的权力竞争。

其实,经济高度相互依存并不足以防止国家间冲突这件事本身,早有实例证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全球化水平已经相当高,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年才能恢复到相似的水平,英德之间互为第一大贸易国。一战前夕最著名的国际关系著作是《巨大的幻觉》,作者诺曼·安格尔认为,欧洲发生大战的经济代价如此沉重,结局是如此大的灾难,以至于没有任何一方能从战争中可能获得任何好处,所以,欧洲不大可能发生大战,即使发生也会很快结束。那种认为战争能给国家带来收益的想法,是个“巨大的幻觉”。

看道理的话,安格尔说得很合理;看现实的话,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爆发。代价惨重,无人受益,欧洲诸强集体失去世界舞台中心的位置。勿谓言之不预也!安格尔猜中了结局,没猜中开头。

安格尔为什么会猜错?

读Waltz几十年后与安格尔的隔空对话,我试着理解相互依存为什么没有以为的那样靠得住:

越相互依存,则接触越多。接触越多有两个可能,一是越能相互理解,二是越能引发冲突。人们往往只看到前一种可能,而忽视了后一种可能。

其实,一点就破。

在现代以前,战争主要发生在邻国之间,中国人叫远交近攻,西方叫地缘政治。在通讯、交通远不如今的时代,国家之间的交往、相互依存的程度,还有比邻国之间更密切的吗?

接触越多,则可能引发合作的潜在机会越多,但可能引发冲突的潜在热点也越多。哪一面成为主流,不取决于相互依存程度,而取决于双方的观念:更愿意看到哪一面,更愿意在哪一面着力。

看看现实生活,暴力主要发生在相互依存极高的地方,比如邻里之间,又比如家庭内部。妻子遇害,丈夫总是默认有嫌疑,除非被证据排除,不是因为亲情不可信,而是因为统计相关性摆在那里。相互依存度越高,亲情友情越多,但积怨也越多,一旦关系崩解,结局也越暴力。

IPCreator: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互联网平台“杀熟”的做法,因为你离不开它,不仅是依存,甚至到了依赖。

相互依存是相互依赖。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夫妻各展所长,并相互保护对方的弱点;对于国家间来说,是各自发挥比较优势,而比较劣势靠贸易、投资、交往来弥补。Waltz说,这是正着看,如果反着看,相互依存是相互暴露弱点,你的弱点靠相互依存关系来弥补,那么弱点就暴露给了相互依存的另一方,正如对方的弱点也暴露在你面前。

当相互依存关系靠得住时,固然是一切都好。但当它开始靠不住时,一个人会发现自己的弱点暴露无遗,一个国家会发现自己没有Plan B,这时他们会作出激烈反应,剧烈地减少弱点暴露,翻译过来说就是相互依存解体。这个进程不是匀速的,它必然是加速过程,越来越快。

越亲近的关系,越不能产生裂痕,从金瓯无缺到惊涛决堤,中间只需要第一道裂痕出现,就是这个原因。

相互依存关系解体时,往往还有一个加速器,绑定。

以夫妻吵架来讲,本来应该是分歧归分歧,感情归感情,但这场景有谁见过?把本来不相干的事,本来不相干的道理,本来不相干的因素扯进来,就叫作绑定,绑定的最大风险,是相互依存加速解体,进程失控。

人与人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丰富杂多,得失之间无穷无尽,本来是最好不要去厘清,要厘清已经是出了点问题,但如果已经非得要厘清不可,那次优选择是一码归一码,能厘清才厘清,不能厘清的先搁置,既不要无限上纲,也不要无限外扩,才能管理好进程,最终迎来转折之机。

比如说,国家之间,经济领域的问题经济解决,政治领域的问题政治解决。这方面中国有过非常成功的经验,它是中国在加入WTO之前十来年间渡过困难期的关键策略,其中智慧值得记取。

王烁:完美离愚蠢最近

奇怪的动物到处都是,但长得这么不对称的动物还是第一次见。

跟小朋友一起看BBC地球纪录片 Life in Colour,看到了招潮蟹。

雄性招潮㙰的两只钳子一只大一只小。大钳子实在是太大了,简直比它的身体还大,横在身前,非常招摇,好像在召唤潮水,又好像小提琴手演奏的起手式,所以叫作招潮蟹,又叫作提琴手蟹。

“为什么长这样?”朵拉问。

它长成这样虽然很意外,但肯定有个对他们来说合理的理由。要不然的话,某一只长成这样可能,一个种类都长成这样不可能。要找到这个理由,就要去找到这样长的用处。对招潮㙰来说,什么叫有用?

“能活着就有用”。

对,但不止是活着。动物之间的竞争大体上是两种。一是生存,活下来,不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一是繁殖,留下后代。有利于活下去的,有利于繁殖的,就叫作有用。

“大钳子对什么有利?”

往下看,我们搞明白了。大钳子对繁殖很有用。钳子越大,色彩越鲜明,越能吸引雌㙰。

但是,大钳子对生存基本是负作用。武器并不是越大越好用,钳子太大反而不大方便用来打架。雄性招潮㙰之间的打斗是走过场,双方用大钳子比划几下就结束,因为胜负不在这里,也没法在这里。钳子太大,又不平衡,钳大不掉。这种钳子自然也无法用来抵御捕食者。

对于生存来说,大钳子是个没用的样子货,它为什么还要这么长呢?

“那应该是对繁殖有用。”

是这样。钳子大一点本来既有利于生存竞争又有利于繁殖竞争,但它之所以长得太大,又只拿一只出来长得这么大,有非常具体的原因。

钳子越大越吸引雌㙰。假如没有生存竞争的约束,雄㙰的大钳子会长得越来越大。

只拿一只钳子出来长这么大,其实是作弊。动物通常都长得对称,我猜招潮㙰的祖先应该也是对称的,但某年某月某日,一只意外长出不对称钳子的招潮㙰祖先,凭借大钳子获得了更多的繁殖机会,子子孙孙迭代下来,就出现了招潮㙰这种不对称动物。

为什么只长一只大钳子对繁殖机会有利呢?因为如果两只都要往大里长的话,就死掉了,它总需要一只钳子来进食。要是两只钳子都过大,连饭都吃不上。只论长得大的话,拿一只钳子出来长的策略最有效率。

但是,归根到底,招潮㙰能这么搞,是因为它所在的环境许可它这么干,长得这么招摇而不付出过高的生命代价。如果长得畸形又亮丽的雄㙰们都被捕食掉了,那这条演化路线早就中断。

招潮㙰长得这么萌蠢,只是因为在我们的眼中看来如此而已,它这么长自有它的道理。推开去说,当别人做出我们觉得不可理解的事情时,不要急于下断言,而要去理解他这样做的理由,去寻找环境中驱使他又许可他这么做的条件。

还有,当环境许可乃至放纵时,招潮㙰能长成这么个完全不对称的怪样子。推开去说,当所处的环境许可时,人做事也会到做绝为止,那些做事不做绝的人,会被做事做绝的人淘汰。

招潮㙰长成这样,在它的环境中是合理的,在外部观察者看来是愚蠢的,究竟是合理还是愚蠢,取决于你在系统内还是系统外。在系统内觉得合理的,在系统外看觉得愚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反过来也是一样。比如我下围棋,围棋中有两句话,一句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句是下棋的比看棋的算得深。都对。

朵拉,最后给你讲几点启发,你听听就好。

第一,喜欢一个人,或者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喜欢他的全部,因为他是所有关系的总和。你如果不喜欢制造他的所有关系而只喜欢所有关系制造出来的产物,迟早梦要醒。

第二,如果你不想变成某种人,你就不要进入他所处的世界。进去之后,身不由己,逐渐长出大钳子,在钳子越长越大的进程中无力自拔,好像不是你在长钳子,而是钳子用你在长。

第三,合理或愚蠢的最终裁决者是环境。长着最大钳子的那只招潮㙰可谓完美,但它离最愚蠢只有一线之隔。环境一变,新捕食物种入侵,它就成为活靶子,头号猎物。完美离愚蠢最近。

王烁:聪明为何物

“小明不会下围棋,却同时挑战两名绝世高手。请问他是怎么做到的?”朵拉来考我。

我想了想:

第一,安排两个房间,每个房间摆一盘棋,坐着一名高手。

第二,小明一盘先手,一盘后手。

第三,在第一个房间里,等第一个对手先行后,小明到第二个房间,把第一个对手下的棋复制到第二个棋盘上。等第二个对手应招之后,再回到第一个房间,把他的招复制到第一个棋盘上。

以此类推。

朵拉很佩服。“你怎么想到的?”

很简单。

不会下围棋的人要挑战绝世高手,本来不可能。但正因为不可能,所以办法极少,往往只有一个。你朝着只有一个办法去想,自然排除掉许多因素。当所有可能的都变成不可能,剩下的那个无论多不可能,就是真相,福尔摩斯说的。

比如说,如果小明围棋下得极好,怎样挑战绝世高手的答案就正常化了,可能性就多了:努力,拼搏,针对性下套,都有可能。但这就变成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了,问题都很简单,却没有那么好找答案,因为答案太多。

你这种是问题很难答案却很简单。小明根本不会下棋,挑战高手不可能靠努力,只能靠下套。下套的话就去找线索,线索就在后半句里,两名。两名就能做文章,借力打力,设计一番,把小明挑战两名高手变成两名高手通过小明隔空互搏。

朵拉听完要走,被我叫住。

要走,没这么简单。拿题来考我,就得接受我的再教育。

我问你,小明这样安排,能赢吗?

“不能,赢一盘输一盘,总体打和。”

没错,不过,考虑到小明的水平是零,跟绝世高手打和,跟他自己真实水平比,小明算是赢了。采用策略正确,效果就是这么好。你想不想知道这个策略是什么?

“不想。”

不,你想。这个策略叫作套利,arbitrage。在小明的游戏里,它指的是小明从一个对手那里学招,到另一个对手那里出招。如果推广开去,它指的是所有这一类交易:你面对两个或者更多交易对手,交易同一样东西。你从一个交易对手那里低价买入,在另一个交易对手那里高价卖出。只要市场上存在着这样的交易结构,你就可以套利。

我举个非常简化的例子,左边有人买卖苹果,一块钱两个,右边也有人买卖苹果,两块钱一个。假设他们都愿意买也愿意卖,请问,你的套利策略是什么?

“在左边花一块钱买两个苹果,卖给右边两块钱一个,得四块钱,再去左边买苹果……”

就是这样,低买高卖。你注意到没有,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们三个人,虽然一开始你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块钱,甚至这一块钱也可以是朝他们借的,但只要你用这个套利策略,很快你就变成这个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了。

第一轮,你的钱从一块变成四块。

第二轮,从四块变成16块。

第三轮,从16块变成64块。

每一轮涨四倍。不说多了,就这样玩十轮,你会有1048576块钱,4的10次方。厉害吧?

这游戏你究竟能玩多少轮,取决于他们有多少苹果,有多少钱。总之到最后,左边的人只剩下钱,右边的人只剩下苹果。你呢,想要留着钱就留着钱,想要留着苹果就留着苹果,苹果和钱都是从他们那里来的,最开始你什么都没有。

“这公平吗?”

公平这个词太复杂了。我问你,这些交易是不是自愿的?

“是。”

到最后,有谁不开心?

“我想想。”

我来讲吧,只要他们自愿交易,就说明他们认为合算。左边的人很开心,因为他每次都得到了愿意得到的东西;右边的人也很开心,他每次也都得到了愿意得到的东西。当然,在中间套利的你,最开心。大家都开心的事,凭什么说不公平?

不过,你本来一无所有,凭什么赚最多?

“凭我聪明。”

对。你说的聪明,指的是你能发现套利机会,在左边和右边之间套利。这个得细讲。

套利不需要你懂得交易的东西是什么。你不需要懂苹果,就像小明不需要懂围棋一样。套利更不需要你去生产,比如说去种苹果。但套利有一样最关键的东西你必须得知道。

“什么?”

信息。你必须知道信息。

信息就是苹果价格左边低右边高,信息就是有两个绝世高手。在我们俩讲的故事里面,一开始就把这个信息摆出来了,好像它不重要,其实它最重要。没有这些信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套利,你就只能一无所有,既没钱也没苹果;你就活该被高手虐。

关键中更关键的是,套利要成功的话,这些信息还必须是只有你自己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信息不值钱。如果左边知道右边苹果贵,他还会卖给你吗?如果右边知道左边苹果便宜,他还会向你买吗?

无论多么重要的信息,只要一公开,大家就会根据信息行动起来,差价就消失了。所以,套利一定要保守信息的秘密。

但是呢,无论一个人怎么保密,他一定保不了太长时间。朵拉,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你在左边,有时你在右边,有时你在中间,许多时候你同时在左边中间和右边,甚至许多时候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边,但没关系,无论你在哪里,都无时不刻地收到信息。

这个信息就是价格。

有人愿意以某个价格向你买或者向你卖,这就是最重要的信息。他已经把他最珍贵的只属于他一个人的信息泄露给了你。如果这时候你沉下心来,想想他为什么会愿意,你就离洞穿秘密就不远了。

你掌握的信息越多,自己当中间商从别人那里赚走的就越多,而其他中间商从你这里赚走的就越少。朵拉,回过头来重新讲一次,你说的聪明指的是什么?

“信息越多越聪明。”

王烁:福尔摩斯基本推理法

“福尔摩斯真有意思。”

朵拉说的不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而是美剧中的现代版福尔摩斯,我们一起看了第一季第一集。

其实,还没到福尔摩斯,光是华生一出场,就把朵拉给震住了。

朵拉印象中的华生,是个有点古板拘谨的前军医,可不是她在屏幕上看到的刘玉玲!

美剧现代版把一切都重置了。一切不是发生在19世纪的英格兰,而是今天的纽约,华生叫Joan Watson,医生倒还曾是医生,但这个华生是女生!落难后成为瘾君子戒毒时的清醒伴护(sober companion)。小说中那个绅士侦探也不见了,现在的福尔摩斯戒毒后恢复中。两人相遇,剩下的都是故事。

朵拉,你对福尔摩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It’s elementary, my dear Watson.”

这是福尔摩斯小说中破案后对华生必说的一句话,也是这部美剧的名字,基本推理法。

朵拉,福尔摩斯做的事情简单吗?

“不简单。别人都做不了,只有他能做。”

确实如此,但福尔摩斯之所以说它简单,不是因为他在凡尔赛,而是因为在他看来,基本推理法确实很基本,就是很简单。

简单在方法,说起来就两步。

“对,第一步是观察,observe;第二步是推理,deduce。”

其实,不光福尔摩斯这样思考,所有人都这样思考。有谁不是观察+推理?观察带来信息,推理挖出真相。这套法子确实很基本(elementary)。

人人如此,但福尔摩斯有所不同。

第一,观察不同。

福尔摩斯观察非常敏锐,哪怕是细枝末节也很难逃过他的法眼。这些细枝末节有用没用事前不知道,但观察的时候都不能放过,因为不知道哪些有用,何时有用。你不能因为自己事先有个框框,然后就按这个框框去观察,套得进去的就留下,套不进去的就略过。

罪犯做事不会按你的框框来

然后,福尔摩斯非常博学,他什么都知道,几乎是部行走的百科全书。有个问题问你,今天有了google,什么都可以随时查到,为什么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还有价值呢?

“你讲。”

打个比方,这就像是电脑,有内存有硬盘,两个都能储存信息,又有区别。硬盘可以把所有的信息放进去,但你工作的时候直接用到的却是内存。google就好比你的硬盘,已掌握的知识好比你的内存。内存大,你工作才快。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你得知道得够多才知道才能利用好工具。如果你大脑空空,google摆在你面前,你也不知道用来做什么,从哪里开始。

可以说,有了互联网,大家的硬盘都一样大,这时比的是谁的内存大,内存越大越能充分利用硬盘。

“已经知道得越多,才能接下来知道得越多。”

对。这就叫作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就像雪球从山上滚下来,越滚越大。福尔摩斯的知识比警察多,面前同样的案情,才能提出更好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线索,通过自己的调查,去得到最终的答案。

第二,推理也不同。

“怎么个不同?”

大家都推理,推理的方法都差不多,但福尔摩斯比大家走得都远,因为他准备好了,无论要走多远,他都跟。其他人不这样。

你记得福尔摩斯还有句话:排除掉不可能的……

“那么,剩下来的无论多不可能,就是真相。”

朵拉,这句话非常可怕。无论事先觉得多不可能,都要准备好接受最后它就是真相,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它意味着朋友、同事、亲人这些人们重视的关系,忠诚、爱情、友谊这些人们珍爱的情感,都不能豁免于审查。

对于福尔摩斯来说,在证据和推理面前,什么都不是挡箭牌。无论证据和推理将他带到哪里,他就去到哪里。遇魔杀魔,遇佛杀佛。

“我做不到。”

做不到,你才能跟大伙儿在一起。

福尔摩斯不同,小说里的他是绅士侦探,美剧中的他是天才神经刀,但这只是表面,表面之下是同一个福尔摩斯。他注定孤独。华生是他的朋友,但也只是他与世界打交道的一个界面,有时把他往回拉一拉,免得他在世界尽头掉下去,但两个人从来不曾比肩而立。

“有点可怜。”

可怜是你觉得,福尔摩斯并不觉得。这是他选择的过法。需要时,他可以变得非常善解人意,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几句话都让别人敞开心扉。

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变得非常受欢迎,人人喜欢。他只是懒得浪费时间。他的时间要用到两件事上,越多越好。

一是观察,二是推理。

不过,你注意到没有,福尔摩斯在这部戏中为人粗鲁,固执到底,怪癖多多,又完全不考虑他人感受,如果生活中有这种人,你怎么对他?

“不理睬他。”

但别人怎么对福尔摩斯?

“求着他。”

为什么会求他?

“因为他有本事,能破别人破不了的案子。”

对啊,朵拉,你记住,虽然福尔摩斯做的事情没有秘诀,就是观察和推理,但当他把大家都做的事情做到大家都做不到的程度,他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了。他不想做人就不用做人,别人却都还得做人。

“这样的话,我想当福尔摩斯。”

可以。但你又得记住,当福尔摩斯指的不是有他的脾气,指的是有他的本事。

等你有了他的本事,要不要有他的脾气都行。

1980年,加利福尼亚的一名商人创办了一个精子库,只存储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杰出知识权威的精子,承诺为女性提供科学界最佳精子,帮助她们生下天才婴儿。
在该精子库的努力之下,大约有200名儿童出生,但还没有一人成为杰出天才,甚至连成就斐然的工程师都没有。

–《人体简史》,作者为比尔·布莱森

做完你的项目

如果要为 UNIX 哲学添加一个原则,我认为应该是:

“做完你的项目。”

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但最被忽视的软件工程准则。

大多数软件其实都没有真正完成,作者只是做出了基本功能,然后就发布了。很多软件后来不做了,也不是因为做完了,而是作者放弃了。

让我们把程序员比作木匠。你买了一把椅子,因为觉得它能满足你的需求。可是买来以后,每隔几天,木匠就会出现在你的家里,对椅子进行修改。有些变动是你想要的,有些你无所谓,还有一些变动只会让你心生反感。甚至有时候,木匠还会出错,比如木头上伸出了一些尖刺,使椅子不再可用。

你买的是椅子,而不是某种千变万化的家具,没人喜欢每天会变的椅子。

程序员也是如此,应该对软件有一个总体规划,让它有一个完整的基本功能。虽然以后可以进行维护、错误修复和安全补丁,但基本功能应该从始至终都是完整清晰的。

你不能说,因为出现了新情况,所以需要不断改变或完善它的功能。如果一个软件一直在加功能,它就太大了,超出了你应该做的东西。你试图制造一个超出合理范围的东西,你需要画一下功能图,将过大的软件拆分成几个功能完整且合理的小软件。

总之,做完你的项目再发布。用户拿到的,应该是一个基本上做完的项目。

Reference

  1. 沙发过弯问题
  2. 我如何从豆瓣第一个科普寄生虫到去检查寄生虫的
  3. 4399 元起,魅族 18 系列正式发布
  4. Flyme 9 正式发布:UI 升级,强化隐私保护
  5. vivo X60 Pro+评测:这部顶级影像旗舰,让我爱上超广角摄影
  6. 4399 起魅族18系列发布!搭载 0 广 0 推 0 预装 Flyme 9纯净系统
  7. OriginOS 深度体验:设计和交互全面进化,vivo 重新思考了手机系统的未来
  8. 蓝厂 X2,vivo 牵手蔡司,这意味着什么?
  9. 关于色彩,OPPO 做了一次「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10. 一些正在改变世界的前沿科技和人文精神
  11. 这段涉及百度的AI秘史,说明AI注定是一场中美的“新军备竞赛”
  12. 罕见的正在喷发的火山口视频
  13. 无人机90秒穿越保龄球馆
  14. 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
  15. Bing Wallpaper
  16. 茗山寺
  17. 维基百科的特色图片
  18. 知识产权情曝周刊:第33期20201212(吃瓜人与科技创新)
  19. 三句话,让你读懂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