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up

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恐惧来自想象,源自无知。

Why

因为山就在哪里,无限风光在险峰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呆伯特漫画的作者亚当斯( Scott Adams),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成功秘诀。

经常有人问我:”未来 10 年会发生什么变化?” 但是,几乎从没人问我:”未来 10 年什么不会改变?”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更重要,因为只有基于稳定的事物,我们才能制定业务战略。
贝佐斯,亚马逊老板

他的经历其实很普通。小时候喜欢画画,画得还可以,但远远不算优秀。长大以后,在一家公司当经理,管理企业,也是业绩平平。无论是选择当画家,或者继续当公司经理,也许都能够干下去,但应该都不会很成功。于是,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选择了另一条路:专门画讽刺企业管理的漫画,结果走红了,成了世界闻名的漫画家。

他说,任何领域最优秀的前5%的人,都能拿到很好的报酬,比如,最优秀的那5%的程序员、面包师、钢琴家、美发师都是高收入的。但是,想要挤进这5%,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拼掉其他95%的人。但是,如果标准放宽一点,挤进前25%,普通人经过努力,还是很有希望达到的。

成功的秘诀就是,你必须有两个能达到前25%水平的领域,这两个领域的交集就是你的职业方向。

简单计算就可以知道,两个领域都是前25%,那么交集就是 25% 乘以 25%,等于 6.25%,即很有可能挤进前5%。更进一步,如果在两个领域里面,你都属于前10%的优秀人才,那么在交集里面,就可以达到顶尖的1%。总之,选择交集作为职业方向,你的竞争力会提升一个量级,收入也会随之大涨。

举例来说,袁腾飞是一个中学历史老师,但是表达能力非常好,特别能说,简直能当脱口秀演员。如果他一直当中学历史老师,或者选择说脱口秀(就像黄西那样),可能都不会很成功,竞争者太多了。但是他把两者结合起来,专门在网上视频说历史,讲得就很有意思,非常受欢迎,另一方面这个领域的竞争者也很少。

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家 Naval ,在推特说了一句金句,一万多人点赞。

他说:”既懂得制造,又懂得销售,你就是无敌的。

他的意思是,一家成功的公司,必须同时具备两种能力:优秀的制造能力和优秀的销售能力。 成功的公司,不仅要懂得如何创造出优秀的产品,还要懂得如何把产品卖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公司会设置 CEO 和 CTO 两个角色。一般来说,CEO 负责销售(包括融资)和管理,CTO 负责制造。这两个角色里面,只要有一个没做好,公司就成功不了。

Naval 接着说, 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就是既懂得制造,又懂得销售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创造出一个行业。 举例来说,马斯克(Elon Musk)就是这样的人,他懂得技术,可以让工程师为他造出想要的东西,他也懂得销售,能让整个世界为特斯拉汽车疯狂。乔布斯也是这样的人,懂得顾客想要什么,以及苹果公司能造出什么,几乎凭一己之力让苹果公司变成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人生看成是一个项目,人生成功也是如此,既要有真才实学,也要懂得推销自己。

Naval 说,通常情况下,Maker(制造者)学习 sales(销售)比较容易,Sales 学习 make 比较难。比如,程序员学习运营,要比运营人员学习编程容易。所以,我的想法是,大学最好主修一些跟 make 相关的课程(比如计算机),然后辅修一些跟 sales 相关的课程(比如经济),这样的搭配比较合理。

特斯拉公司解雇了媒体关系部门的所用员工,正式表明它不想再跟媒体和记者打交道了,而是直接通过社交媒体跟公众对话。以后越来越多的公司会采用这种方式。
《华盛顿邮报》

为什么创业?

1、

世界已经变了,旧的路走不通了。与其苦苦地在旧模式之中,寻找一线生机,不如就此转头,走自己的路。

如果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状况,又看不到希望的话,创业是一条可以考虑的路。“创业”这个词太正式了,“自我雇佣”更准确,就是你为自己工作。在餐厅当服务员,是为老板工作,你自己开一家餐厅,就是为自己工作。创业不一定与资本、技术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只要为自己工作,靠利润而不是靠工资生存,就是创业。比如,租下街面房开奶茶店、承包农村土地种果树、网上发布广告帮别人铺地板换水管,这些都是创业。

为什么可以考虑创业?倒不是因为如果成功,可以挣到大笔金钱,而是在我看来,一个底层的青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正怎么走都是一样的结局,不如心一横,去走那条自己想走的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沿途的风景,掌握人生的主动性,不再听命于雇主的差遣。他只是把你当工具用,不会在乎你的命运,如果你没有使用价值了,或者可以更便宜地买到其他人,他就会抛弃你。我的想法是,底层的人没有出路,或者说所有的路都是九死一生,那么也无所谓了,选择一条让自己尽兴的路,至少不会被人像垃圾一样扔掉。

美国风险投资家 Paul Graham 一直鼓吹创业,他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

“创业是艰难的,但是一份早9晚5的工作也是艰难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创业还艰难。你自己开公司,你会因为很多事情担惊受怕,但是你不会感到虚度生命,在一家大公司里打工,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而且,创业可能会使得你挣来多得多的钱。”

“眼下,我们觉得有一份工作是正常的生活模式,但是这是最不可靠的历史假象。现在所谓的工业化国家里,仅仅二三代人之前,大多数人都是靠务农为生。如果将来许许多多人改变谋生的方式,这也许会令人感到惊讶,但是如果没有发生这种改变,会令人感到更惊讶。”

创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成本比以前低得多,更现实可行了。Paul Graham 甚至说,创业唯一需要的东西就是勇气。

“以前创业很昂贵,你不得不找到投资人才能创业。而现在,唯一的门槛就是勇气。”

“甚至就连这个门槛也正在变得更低,因为人们不断看到周围其他人创业成功。在上一批我们资助的初创企业中,有几个创始人说,他们以前就想创业,但是下不了决心,不敢放弃现在的工作。只有当他们看到朋友们创业成功,他们才下决心亲自创业。”

2、

那么,什么时候创业呢?现在不是经济的高峰期,你也许会想,等到景气好一点的时候再动手。Paul Graham 说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旧事物衰败的时候,就是新事物崛起的良机。对于那些注定要发生的变革,宏观经济不景气正是最好的机会。

“经济衰退的时期,投资者和顾客都感到手头拮据。但是,顾客感到手头拮据,其实不是问题,反而你可以从中获利,因为顾客需要更便宜的商品。一般来说,创业公司的产品,总是比原有产品更便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危机中,小的创业公司比大公司更容易成功。”

经济不景气时期创业,也有一些优点。

(1)只有那些真心想创建公司的人,而不是只想尽快致富的人,才会选择这个时刻创业。所以,你会相对少一些竞争对手。很多人对你说他们希望创业,其实他们真正想的只是一夜暴富,这样的人发现融资困难,就不会来创业。

(2)你需要的资金也少了。以前能用一年的资金,现在能用上18个月到两年。

(3)经济不景气其实是个好时机,因为任何东西都便宜了,包括你想雇佣的人才。公司运营成本越低,死亡的可能性就越小。

回顾历史,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都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成立,那可是美国经济最不好的时期,越南战争导致了通货膨胀。Paul Graham 说:“宏观经济的变化,对创业能否成功影响不大。创业公司能否成功,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宏观经济肯定有一些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创业者。”

真正重要的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何时动手。如果你本人的素质过硬,在经济危机中你也能成功。如果你本人的素质不行,即使经济一片繁荣,也救不了你。有些人的想法是“宏观经济状况不好,我最好避免在这个时候创业”。这种想法的误导性,不亚于在经济泡沫时期某些人的想法,“我只要赶上这个时候创业,就能发财”。

就算发生真正的经济寒冬,做一只开着小公司的蟑螂,可能也比为别人打工更安全。你的客户可能因为付不出钱,而放弃你,但是你不会一下子失去全部的客户。但是如果你为别人打工,就可能被“一次性裁员”。

如果你很确定,你现在就想做一件事,那么就不要等。对于那些确切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来说,行动的时间永远是现在。

3、

如果你是技术人员,创业的风险就更小了。因为如果创业失败,你不会找不到工作,好的工程师总是能找到工作的。你也许对新工作感到不满意,但至少不会没收入。

如果你不懂技术,比如你是销售或市场人员,创业确实有风险,一旦失败,可能会找不到工作,你必须依靠自己的积蓄支撑一段时间。但是,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如果你为别人打工被解雇,也是同样的状况。你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创业失败,而是因为市场不需要你提供的服务。这时你要做的,并不是拼命去找下一份工作,而是应该冷静下来反思,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是市场需要的。

4、

就算失败了,也不要太放在心上。

有一位创业家(Adam Smith)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个人的项目,应该有四分之一会失败,否则就说明你的冒险精神不够。”失败完全可以理解成积极进取的结果,只有生命力充沛的人,才可能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味地恐惧失败,只会让自己畏首畏尾,丧失进取心。

企业家 Chris Dixon 也说到,自己的人生曾经非常失败。

“八年前,找工作时,我四处碰壁。

投了几百份简历,一无所获。大公司不给我面试机会,风投公司说他们只要有经验的人,而创业公司那时正在大批裁员。

宏观经济糟透了,我自己的领域(互联网消费)一落千丈,我的简历又缺乏亮点,于是就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

但是,Chris Dixon 后来感到,这一段经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帮助最大。为什么?

“因为这些挫折让我的脸皮变厚了。我开始意识到,雇主只是拒绝我的简历,而不是拒绝我这个人。既然不是对个人的否定,我又害怕失去什么呢?所以,我就更加大胆(或者说更加厚脸皮)地去找工作了。最后,终于有一家公司愿意雇佣我(感谢他们不看重我的简历),此后的一切都很顺利,我走上了事业起飞的大道。”

他得出了结论:

“遭受挫折,并不是坏事。因为,人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极大值函数(由所有尝试中最成功的一次决定),而不是一个平均值函数。即使现在,我每天在生活中,还是会遭到拒绝。朋友想安慰我,但是我却要告诉他: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我在不停尝试。如果你不是每天被人拒绝,那就说明你的人生目标不够远大。”

丘吉尔说过,“所谓成功,就是不停地经历失败,并且始终保持热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是你的勇气和进取心的最好证明。它们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把你和那些决心放弃的人拉开差距。

所以,不要害怕被拒绝,这其实是对你的肯定和褒扬。

如何确定创业方向?

1、

决定创业以后,你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什么产品/服务创业?

动身之前,你必须确定前进的方向。创业不是旅行,你不能先把背包收拾好,然后再考虑去哪里。这就是为什么在融资之前,创业者都要先写一份《项目计划书》的原因。

通常来说,你应该选择自己最有优势的方面创业,这样才能生产出比别人更好或价格更低的产品/服务。这里的窍门是,你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如果你自己就是客户,什么样的东西最能打动你,让你愿意采购。

2、

Michael Moritz 是美国风险投资家,著名的风投公司Sequoia Capital(红杉资本)的合伙人。他投资雅虎400万美元,取得约40亿美元回报,投资 Google 1250万美元,获利约50亿美元。目前,他的个人财产据估计超过10亿美元。他有几条创业建议,我觉得很有启发,可以当作我们的原则。

第一,创业的核心问题是你能为你的客户做什么。你的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只要有人需要你的产品,你就能活下去;越多的人需要,创业就越可能成功。

第二,你要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你跟别人生产一模一样的产品,就很难吸引顾客,你只能诉诸于低价。真正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创造了不一样的东西,苹果公司的口号就是叫 Think Different(与众不同)。

第三,不要好高骛远。第一件事就是确保今天能生存下来,然后生存一个月,接下来一个季度,然后全年,然后担心来年的事情。

第四,你要注重细节,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特质。许多成功的创业者,都对各自行业的技术和生意具有巨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他们往往都是沉浸在这个领域的细节之中的人。对于那些只想“捞一把”的人,细节看起来太琐碎了,很难令他们产生兴趣,或者感到兴奋。

第五,如果你的公司不能产生利润,就不要去借钱。过去,太多的企业采用投资驱动的模式,借钱运作,赚取差价,比如那些杠杆收购。它们只有尽可能多地借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种方式最终必然会发生崩溃。

第六,你要保持热情。创业将是一次困难的历险,所以最好是你自己真的想去做它,但也不要头脑发热,冲动行事。

3、

简单说,选择或开发创业产品时,记得问自己三个问题。

1、它有用吗?(Is it useful?)
2、它易用吗?(Is it easy to use?)
3、它用起来令人愉悦吗?(Is it delightful to use?)

如果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就走在正确的方向了。

4、

拉卡拉和蓝色光标的创始人孙陶然,也说过类似的观点。他开发一个产品的时候,总是问自己五个问题。

1、给谁用?
2、他们用这个产品来解决什么问题?
3、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
4、我们的方法是否足够简单方便?
5、他们要付出的代价与所得是否匹配?

具体来说,就是使用倒推法,从最终消费者开始一步步倒推到生产阶段。

第一步:谁来购买你的产品?为什么购买?市场有多大?

第二步:客户愿意付多少钱购买你的产品?竞争对手是什么价格?

第三步:客户在什么地方能买到你的产品?

第四步:为了让客户买到你的产品,你要付出多少销售成本?

第五步:你要生产出这些产品,能够负担的最高生产成本是多少?

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你就可以整理出你的创业的大概轮廓,其中包括这样几个要点:产品定位(最终消费者如何看待你的该产品)、原料(你的上游厂商是谁)、生产过程(产品如何生产出来)、定价(你卖给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价格分别是多少)、经销渠道(你怎样向最终消费者出售你的产品?存在哪些中间商?你如何向他们付酬?)、营销(你如何让消费者了解你的产品)、市场的进入壁垒(你的竞争对手会不会轻易地复制你的经营模式)、规模的扩大(如何扩大业务)等等。

5、

确定创业方向的时候,有一些常见的错误,是你需要避免的。

(1)不要因为某种企业容易开办,就去开办这种企业。容易复制的经营模式往往不是成功的经营模式。

(2)不要因为某种企业很有趣,就去开办这种企业。有趣并不代表它会成功,而经营一个失败的企业,肯定是非常无趣的。事实是,经营很乏味的企业,反而容易生存下去。

(3)你要搞清楚自己到底属于自由职业者,还是属于企业家。自由职业者喜欢创业的自由,而不愿意承担太大的风险,更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企业管理的琐事拖累。企业家的目标是创造一项赚钱的事业(business),他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愿意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企业管理之中,哪怕每周工作60个小时也无所谓。

(4)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发明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实际上,世界上赚钱的方式就那么几种,想要发明一种全新的赚钱方法是很难的,你更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他人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经营模式。因为既然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可能成功,所以你不至于走入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而且你还可以从他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6、

确定创业方向以后,你就要真正动手了,这才是最困难的部分:把梦想变成现实。

Facebook 的办公室就贴着下面的标语,作为行动准则,激励员工。它们都可以当作创业的行为准则。

1
2
3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快速行动,破除陈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保持专注,持续发布。(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不要在功能上竞争

1、

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易用性(usability)—-简单,美观,容易上手。它们通常不是功能最强大的,但往往是最好用的。

很多产品经理都想模仿这些特点。但是,一个难题就会随之而来:

很难让一件产品保持简单易用,同时还具备大量的新功能。

如果你不断为产品添加新功能,在变得强大的同时,它还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难度;如果你大力简化产品,在功能上比较单一,那么怎样与竞争对手抗衡呢?

每个产品经理都会面对这个难题。对于新产品,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因为新产品通常很难打开市场,最容易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为它不断增加功能,直到引起市场注意为止。但是,这样做是否正确呢?

我对这个问题,一直很困惑,不知道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哪一个取向优先,多功能还是易用性?

2、

昨天,我读到了硅谷产品经理 Andrew Chen 的文章,顿时醍醐灌顶,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

他说,正确的做法,就是不要在功能上竞争。如果你的产品的核心概念行不通,那就重新定位这个产品,而不是为它添加新功能。你必须牢记在心,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不要着眼于它的功能比别人多,而要着眼于它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市场定位。

如果市场上都是复杂的企业级工具,那就开发一个针对个人用户的简化版;如果市场上都是很正式的高端葡萄酒,那就开发一种便宜的、针对年轻人的、更休闲的酒精饮料;如果市场上都是提供长篇Blog服务的网站,那就开发一个很简单的、每次只能写140个字的网站;如果市场上都是技术性的、廉价的电子设备,那就开发人性化的、高价的电子设备。

总之,你要做的不是添加功能,而是做一个市场定位不同的产品。

3、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你不太可能通过一个更多功能的新产品,战胜现有厂商。因为你开发出全面胜过别人的产品,需要很多时间;而且,等你开发出新功能,别人可能又做出了改进,或者拷贝了你的新功能。

其次,比起新功能,消费者更容易为一个特殊定位的产品掏钱。

所以,更好的策略是,开发一个简化的产品,突出某种不同的市场定位,争夺现有厂商的低端用户。这样的话,你不用开发一个全功能的产品,节省了时间,而且由于设计目标不同,更容易做出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4、

下面是开发新产品时,几点可行的做法:

(1)你不是做一个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而是做一个“不同”的产品。
(2)你只提供部分功能,但是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如果新产品的市场反响不好,增加新功能并不能解决问题。你应该重新定位你的产品,想想它能向消费者提供哪些不同的价值。
(4)在产品设计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突出它的不同定位。

大坑和小铲子

1、

你的目标是要找到地下的金子,但是你不知道它埋在哪里,也不知道埋得有多深。你只知道,运气好的话,可能会偶然走在路上,就在草丛里捡到金子;运气不好的话,在地底挖一辈子,依然两手空空。

你唯一的工具就是一把小铲子。可能因为没有资金,或者没有人脉,总之,你只搞到了一把小铲子。悲惨的人生,不是吗?

你一个人,加上一把铲子,开始了寻找黄金之旅。长途漫漫。

2、

现在,你有两种选择。

选择一:留在一个地点,挖一个大坑,但是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挖到地下的金子。
选择二:每个地点挖5米,如果找不到金子,就换个地方再挖。结果你挖了几百个小坑,而不是一个大坑。

请问你会如何选择?

3、

换一种方式思考。你在推销一种产品。你给一个客户打10个电话,他可能就会买,也有可能还是不买。换成给10个客户每人打一个电话,你可能会得到10次拒绝,也可能某人一个电话就被说动了。

你会如何做?

推而广之,如果你在经营一项事业,你就有两种策略。

策略一:单一化策略。认准一个方向,不断地挖坑,通过长期重复性的付出,创造价值,赢得他人的信任,把产品销售出去。
策略二:多元化策略。你四处出击,到处挖坑,将有限的资源分散使用。这时,你最好期望你的眼光很准,能找对地方,一旦将产品投入市场,就立刻能打开销路。因为你的铲子很小,如果金子埋得很深,你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

4、

有些人出生的时候,是带着大铲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铲子大,他挖一下,等于别人挖十下,那么也许他可以多挖几个地方。

更多的人只有一把小铲子,其他的都要靠自己。这种时候,你最好不要采用第二种策略,因为埋得浅的金子都被大铲子或者幸运儿挖走了,不会留给你的。事实上,你唯一的机会就是在一个方向不停地挖。当然这样做会比较辛苦,而且挖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找到金子。但是不管怎样,如果你没有中彩票头奖的运气,这是唯一可能奏效的方法。

你必须认识到,不是你一个人在找金子,是所有人都在找金子。那些容易找到的金子,几乎可以肯定,一定已经被别人捡走了。那些有高级设备的人,把埋得浅的金子,也挖得差不多了。这就是说,第二种策略实际上是无效的,就算你挖一千个小坑,也找不到金子。

你唯一的策略,就是认定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往下挖,直到挖成。你很可能还是不会找到金子,但是在往下挖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找到其他有用的矿物。而且,由于长期地在这个领域奋斗,你会对周围一切极其熟悉,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附近的人遇到各种问题,也会来找你征求意见。

另一方面,风沙来临的时候,那些小坑都会被掩埋,只有你的大坑会留下来,成为地面上难以磨灭的印记。或者,随着时间流逝,那些小坑都会慢慢荒芜,野草覆盖,人们再也无从发现它们,只有你的大坑还能被后代的人们辨识出来。举例来说,古罗马都是石头建筑,建造起来非常困难和昂贵,可能一年只能造一幢,但是两千年过去了,很多建筑都留到了今天;古代中国都是木建筑或砖瓦建筑,建造起来比较容易和廉价,可能一年可以造几十幢,但是根本留存不下来,完整的唐朝和唐以前的建筑,现在完全找不到,就连许多清朝的房子,现在都腐烂得不像样子。

最后,如果你想人生中留下一些东西,那么因为你挖了一个大坑,人们会记得你。这就是你留下的痕迹。

创业者需要知道的50句话

网上有很多创业的经验谈。David Cummings 从中总结了50句话,放在一起看,确实很令人收益。

1、只管去做。(Just do it)

2、99%的决策,都可以更改。(99% of decisions aren’t permanent)

3、招人要慎重,解雇要快速。(Be slow to hire and quick to fire)

4、工作成效必须有评估。(Measure what you manage)

5、客户比竞争对手更重要。(Competition isn’t as important as the customer)

6、95%的创业公司不应该融资。(95% of startups shouldn’t raise money)

7、加入创业者团体。(Join a startup peer group)

8、快速增长带来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每个员工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The biggest challenge with growth is keeping everyone aligned)

9、价格战走不远,客户服务才是根本。(Price differentiation doesn’t last long but customer service does)

10、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选对了时机。(Market tim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homeruns)

11、让客户成为你的销售员。(Empower customers to help sell new customers)

12、为你的团队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Create the best environment you can for your team)

13、与其乱猜答案,不如提出正确的问题。(Asking good question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uessing the answer)

14、建立各种人际关系,日后会帮到你。(Build relationships before you need them)

15、开始谈判前,就做好不成功的准备。(Always consider the best alternative outcome before beginning a negotiation)

16、在经营外部业务和管理内部运作之间,正确分配时间。(Consciously balance time working in the business vs working on the business)

17、你只有一次机会,得到他人对你的第一印象。(You only get one first impression)

18、你一开始做的事情,可能不是最终让你成功的事情。(What you start out doing isn’t likely where you’ll find success)

19、搞对公司文化,一切就会井然有序。(Get the corporate culture right and everything will fall into place)

20、不要去想将来如何退出,这就是最佳退出战略。(The best exit strategy is to not need one)

21、网站最大的敌人,就是浏览器的“后退”按钮。(The biggest enemy of websites is the browser Back button)

22、经常性收入是收入的最好形式。(Recurring revenue is the best form of revenue)

23、不要过河拆桥,世界很小,你会有报应的。(Don’t burn any bridges as it is a small world)

24、建立一个针对性很强的品牌,然后围绕它把各方面都做好。(Build a niche brand and curate all aspects of it)

25、创业公司的循环往复,是健康的迹象。(Pivoting and iterating is healthy in a startup)

26、永远要求供货商提供折扣价。(Always ask for a discount)

27、不要以为,天底下只有你想到了这个主意。(Your idea isn’t unique)

28、与他人分享创意,会让你得到意料之外的好处。(Sharing your idea with others will lead to benefits you can’t predict)

29、越简单越好。(Keep it as simple as possible)

30、人们认同公司,甚于认同产品。(People identify with companies more so than products)

31、花钱请专业人员(律师、会计师等)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值得的。(It’s worth paying a professional (lawyer, accountant, etc) to 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

32、制定一个目标,然后习惯于你得到的决策信息永远在变。(Set goals and adapt to changing information)

33、讲故事是最有力的推销手段。(Storytell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marketing)

34、大多数创业公司,最初为自己的产品定价时,都定得太低。(Most startups initially price their product/service too low)

35、一定要有思考的时间。(Make time to think)

36、关注公司的节奏、统计数据和优先任务。(Focus on rhythm, data, and priorities)

37、不要把你的业务说成全新模式,而要用传统行业的例子描述。(Develop offline analogies to describe your startup)

38、开公司不仅仅是为了钱。(Companies aren’t just about profits)

39、即使小小的胜利,也值得庆祝。(Celebrate the small victories)

40、你要扬长避短。(Play to your strengths)

41、不要被用户的意见左右。(Be opinionated about your product when considering customer suggestions)

42、知道自己的特点何在,然后清晰地表达出来。(Know why you’re different and clearly articulate it)

43、不要闭门造车。(Don’t develop products in a vacuum)

44、与雇员、客户、投资者和社区,保持经常性的沟通。(Regularly communicate with employees, customers, investors, and the community)

45、所有对你至关重要的人,你都要保持良好关系。(Remove friction for all stakeholders)

46、找不到决策依据,人们会自行编造。(Absent information people make up reasons)

47、人的精力有限,同一时间最多只能干三件事。(It is difficult to concentrate on more than three things at any one time)

48、你雇到什么人,决定了一切。(Employe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keholder)

49、没有完美无缺的计划。(No plan is perfect)

50、是你“玩”创业,而不是创业“玩”你。(Consume the startup but don’t let it consume you)

Dan 计划:重新定义人生的10000个小时

1、

1985年,芝加哥大学的 Benjamin Bloom 教授,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如何培养天才》(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他研究的是,如何在青少年中发现未来的天才?

他调查了120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包括音乐家、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却得到了一个有点令人尴尬的结论:天才无法在青少年时期发现。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普遍适用的指标,暗示这个孩子将来会成才。智商IQ测试与将来的成就,根本就没有相关性。

但是,有一个变量除外。它与个人成就的大小,呈现强烈的正相关关系。Benjamin Bloom 教授发现,所有被调查的精英人物,无一不是投入大量时间,刻苦练习。成就越大的人,似乎越勤奋,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

他最后的观点就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2、

这个观点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学者跟进,从事后续研究。如果爱因斯坦不是天生的,那么我们能够训练出更多的爱因斯坦吗?

1993年,迈阿密大学的 Anders Ericsson 教授,来到柏林音乐学院(Berlin Academy of Music),将那里的学生分成三组:普通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卓越的学生。他想了解,最好的音乐家有什么共同点?

结果,唯一发现的共同点,还是练习时间的长短。

普通的学生,练习弹琴的时间,总计在4000小时左右;优秀的学生,大约在8000小时左右;卓越的学生,没有一个人低于10000小时。

他将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题目叫做《有目的的训练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网上可以下载到。

3、

2008年,畅销书作家 Malcolm Gladwell 将这篇论文写进了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他概念化了原始论文的结论,宣称存在一个“10000小时规则”(10000 hour rule),即成功至少需要10000个小时的投入。走红之前,甲壳虫乐队在酒吧中演出过10000个小时。创立微软公司之前,比尔·盖茨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画家毕加索、音乐家莫扎特、篮球运动员乔丹,都有超过10000小时的训练。

这本书出版后,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

4、

2009年,一位名叫 Dan McLaughlin 的人,读到了这本书。

他是一位商业摄影师,但是对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他想要改变人生。这本书启发了他。

30岁生日的那一天,2009年6月27日,Dan 决定辞职,开始为变成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而努力。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打过高尔夫球,甚至对这项运动都没有太大兴趣。他的计划是,辞职以后,每天练习6个小时,一周练习6天,坚持6年,总计超过10000个小时,然后成为职业选手。

他把这称为“Dan计划”。

5、

所有人都觉得,这个想法太疯狂了。Dan 的父亲和姐姐,都认为不可能成功。

但是,Dan 不理会。为了保证想法能付诸实施,他积攒了10万美元,并且把房子出租出去,以便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2010年4月15日,他开始日复一日地练习,每个小时都做好记录。

一个普通人,能不能放弃现在的人生,重新开始另一种人生?Dan 就在做这样一个试验,一个从未有人做过的试验。

在这样的年龄(30岁),没有任何基础,从零开始练习,坚持6年,一开始就做好详细的统计,并且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调整,最终成为一个职业选手。

他能成功吗?

6、

Dan 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说:

“99%的可能性,我不会成功。但是,这没关系。我的真正目的,是想看看如果不断投入时间,一个普通人可以走多远。”

“如果我能变成一个职业高尔夫球手,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会多出许多选择。这个试验的结果,并不在于我个人的成败。而是让人们看到,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如果我真的在某项事业上投入10000个小时,我就已经成功了。”

“我在测试人类的潜力。”

他想证明“10000小时规则”背后的思想: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成功的秘密,根本不是秘密,那就是不停地做。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要优秀得多。

7、

根据维基百科,由于背伤和难以取得突破,Dan 在2016年放弃了10000小时的计划,改为与朋友一起生产他们发明的一种饮料。

不过,Dan 还没正式声明退出该计划,也许将来某一天,他会继续下去。目前他的训练时间,停留在5982个小时。

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建议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软件工程师?

下面的职业建议分别来自台湾的侯捷老师,以及美国的著名程序员尼古拉斯.泽卡斯(Nicholas C. Zakas)。我觉得这些建议非常好,很有启发,不仅适合 IT 行业,也适合其他行业。

目录
兴趣
认知
EQ(情商)
学技术要掌握本质
刻苦修炼内功
唯坚持得成功。
不要别人点什么,就做什么
推销自己
学会带领团队
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自己找到道路
把自己当成主人
兴趣

虽然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受到家庭、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从事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工作,但是如果可能的话,一定要以兴趣为要。这样在工作时会很开心,在个人发展方面也会取得很好的成就。

因为只有兴趣才能使你乐在其中,乐在其中你才会产生热情,充满热情才能使你做到卓越。

认知
认知影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侯捷老师认为,一个人在选择发展道路时,尤其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每个人的兴趣可能会变,有些人看到某个行业有发展,有前途,因此对这个行业、这条路产生很大兴趣,这是非常可能的。但是每个人的本质基本不变,你是否甘于寂寞,是否能够与寂寞为伍?你的抗压性怎样?你的毅力强不强?你的心理素质如何?这些特质都是不易改变的,而且只有你自己才能给出这些问题的准确答案。只有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知后,才能决定往哪个方向发展。

他认为,做 IT 产业非常寂寞,也非常辛苦,大家可能在周末的晚上都要加班,这就要求从事该产业的人必须甘于寂寞,具备一定的忍耐力。侯捷先生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努力,曾被称为部门的“门神”,通常都是最早来,最晚走。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喜欢交际应酬,喜欢公关,就应该尽早离开这个行业,因为选择道路一定要忠实于你的本质、你的兴趣。

我补充一点,软件工程师主要跟机器打交道,而不是跟人打交道。有时,你会整整一天坐在电脑屏幕前,不说一句话,全神贯注地调试软件。所以,如果你特别喜欢社交场合,喜欢跟人互动,你可能不适合当软件工程师。

EQ(情商)
有能力读完大学的人,聪明才智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没有人可以凭借聪明就可以取得成功。尤其是在进入社会后聪明才智已经退为次要位置,人们更重视 EQ 方面的东西,包括你的人际关系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抗压性、处理危机的能力等等。

学技术要掌握本质
我们在学习技术时应该注意掌握技术的本质性、不变性和可复用性。本质的东西不易变,不易变就可复用,这三者是一体的。

在接触先进的技术时,如果我们能将它的底层结构 、本质性的东西搞清楚,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帮助。本质性、结构性的东西属于基础建设方面的问题,它对我们做项目可能不会带来直接的帮助,但在无形中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无形的通常是最宝贵的!世界上没有万变不变的手法,只有万变不变的宗旨。

刻苦修炼内功
学武的人都必须从最基本的马步、吐纳等内功方面学起,招术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内功方面的基础,招术也只能停留在基本的层面,不会到达很高的成就。

在技术追求方面也一样,我们有时候会太热心于学习业界的新技术,每一样都想沾一点。其实不必太急,基本功的东西更重要,研究得扎实一些,招术就比较容易创作了。

唯坚持得成功。
坚持、毅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最重要的。有一句话说:在大树底下站久了,树阴就是你的。

侯捷老师自认才能平庸,但很能坚持。他的这个个性在朋友之间是被称道的。虽然有时坚持并不代表一定成功,但只有坚持才能有成功的机会。年轻时尽量刻苦一些,使肉体承受最大的痛苦,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才能享受成果。有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但侯捷先生更希望大家“撑一下海阔天空”,一试再试做不成,再试一下。

不要别人点什么,就做什么
尼古拉斯.泽卡斯的第一份工作,只干了8个月,那家公司就倒闭了。他问经理,接下来他该怎么办,经理说:

”小伙子,千万不要当一个被人点菜的厨师,别人点什么,你就烧什么。不要接受那样一份工作,别人下命令你该干什么,以及怎么干。你要去一个地方,那里的人肯定你对产品的想法,相信你的能力,放手让你去做。“

他从此明白,单单实现一个产品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参与决定怎么实现。好的工程师并不仅仅服从命令,而且还给出反馈,帮助产品的拥有者改进它。

推销自己
泽卡斯进入雅虎公司以后,经理有一天跟他谈话,觉得他还做得不够。

”你工作得很好,代码看上去不错,很少出Bug。但是,问题是别人都没看到这一点。为了让其他人相信你,你必须首先让别人知道你做了什么。你需要推销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

他这才意识到,即使做出了很好的工作,别人都不知道,也没用。做一个角落里静静编码的工程师,并不可取。你的主管会支持你,但是他没法替你宣传。公司的其他人需要明白你的价值,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别人你做了什么。一封简单的 Email:”嗨,我完成了 XXX,欢迎将你的想法告诉我“,就很管用。

学会带领团队
工作几年后,已经没人怀疑泽卡斯的技术能力了,大家知道他能写出高质量的可靠代码。有一次,他问主管,怎么才能得到提升,主管说:

”当你的技术能力过关以后,就要考验你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了。“

于是,他看到了,自己缺乏的是领导能力,如何带领一个团队,有效地与其他人协同工作,取到更大的成果。

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段时间,泽卡斯在雅虎公司很有挫折感,对公司的一些做法不认同,经常会对别人发火。他问一个同事,后者怎么能对这种事情保持平静,同事回答:

”你要想通,这一切并不重要。有人提交了烂代码,网站下线了,又怎么样?工作并不是你的整个生活。它们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是工作上的问题。真正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工作以外。我回到家,家里人正在等我,这才重要啊。“

从此,他就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了,只把它当作“工作问题”看待。这样一来,对工作就总能心平气和,与人交流也更顺利了。

自己找到道路
泽卡斯被提升为主管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做。他请教了上级,上级回答:

”以前都是我们告诉你做什么,从现在开始,你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了,我期待你来告诉我,什么事情需要做。“

很多工程师都没有完成这个转变,如果能够做到,可能就说明你成熟了,学会了取舍。你不可能把时间花在所有事情上面,必须找到一个重点。

把自己当成主人
泽卡斯每天要开很多会,有些会议根本无话可说。他对一个朋友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参加这个会,也没有什么可以贡献,朋友说:

”不要再去开这样的会了。你参加一个会,那是因为你参与了某件事。如果不确定自己为什么要在场,就停下来问。如果这件事不需要你,就离开。不要从头到尾都静静地参加一个会,要把自己当成负责人,大家会相信你的。“

从那时起,他从没有一声不发地参加会议。他确保只参加那些需要他参加的会议。

为什么起床后不能收邮件?

每天早晨打开电脑,你首先做什么?

我的习惯一直是收邮件。后来,我读到一篇文章,才震惊地发现,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反映了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十分低下。英国作家 Richard Whately 说过:

“在早晨浪费一小时,你得花一整天来弥补。”

每天早晨,你不应该把收邮件当做起床后的第一件事。

目录
它会降低效率
它不属于你的待办事项
它是缺乏目标的借口
被动与主动
寻找借口
没法设置时间限制
它带来期待
如果你”必须“收邮件……
它会降低效率
对电子邮件毫不关心,其实是一种福气。如果你手头有重要的事情急需完成,就不要去收邮件。不收电子邮件,你就不会知道某地又发生了火灾,或者某个品牌在搞特卖,或者某个好友推荐的好玩的视频。你得到的任何新的信息,都能使你分心。

你一起床,就用30–45分钟,集中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去收电子邮件。如果你忍得住,不妨等待更长的时间,可以到午饭后才打开邮箱。只要对其他事情毫不关心,你就能把所有精力集中于手头的工作。

它不属于你的待办事项
如果你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或者知道每天应该完成的事情是什么,那么起床后首先就去做。

说穿了,打开邮箱,那一封封的电子邮件都是别人给你安排的代办事项。要是这时你去收邮件,很可能你会做别人让你做的事。每当你打开一封邮件,你就应该衡量一下,是你自己的事情更重要,还是别人的事情更重要。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看到别人的要求,却坚持去做自己的事呢?

如果坚持不住,那么最终你忙忙碌碌的,都是别人的任务(即使那只是回复邮件、提供一点意见),而不是你自己的任务。你的时间到底属于谁?你自己,还是某个给你写信的人?

它是缺乏目标的借口
为什么你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收邮件?答案往往是因为你不知道你该干什么。

当你不知道什么事情最优先的时候,你把查看邮件当做自己的当务之急,无法完成那些真正紧要的事情就是你的代价。

如果你每天早晨习惯性地打开邮箱,真正的问题倒还不是你浪费了查看邮件的时间,而是你不知道自己的高优先性任务是什么,所以才会去做查看邮件那样的低优先性任务。

被动与主动
查看邮件的时候,最好的结果是正好收到一封非常重要的邮件,不早不晚,然后你立刻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是,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吗?非常少见。

更常见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比较好的情况是,你没有收到任何新邮件,也就没有什么新的事情需要做。但是,不管怎样,这时你浪费了检查邮件的时间,你可以减少查看的频率。你遇到的往往是另一种较坏的情况:你为自己找来了更多的事需要做。因为你在收邮件,所以你开始回复它们,浪费了你本该用来做别的事情的时间。你不是主动地为自己设置一个日程表,新收到的电子邮件迫使你”被动地“行动,迫使你忽略了它们真正的优先性。

更好的做法是去做那些对自己重要的事情,而不管收件箱里有什么紧急的或者排在前面的邮件。别再浪费你的一举一动,你要多做生产力比较高的行动。

寻找借口
有些人盲目地查看邮件(或者微信、微博等类似的浪费时间的网络行为),经常不是在查找重要的东西,而是在寻找借口,不去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你在寻找理由,告诉自己为什么那些事可以拖到以后做。

不要落入这种陷阱。不要让收邮件变成一种你放纵自己的借口。如果你手头正在做一件事,那就别查看邮件。如果你有不得不做的事情,那就去做它,而且通过查看邮件拖延它。

没法设置时间限制
开会是一种很浪费时间的行为,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你至少知道会议需要开多久。如果我问你,打开邮箱后,你将在邮件上花费多少时间。你很有可能无法回答,或者低估了耗费的时间。

查看邮件只需要一分钟,问题在于你会被随之而来的事情拖住,无法知道完成那些事情要耗费多久。有时,你在起床后打开邮箱,结果就陷在里面了,直到午饭时才得闲。一天之中,你效率最高的时间是有限的。别让邮件把你拖住,耗费掉你宝贵的时间。

它带来期待
许多人说:“我不得不收邮件!别人期待尽快收到我的回复!”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确实有一些尽快回复的要求,但是它们可能远不如你想的那么紧急。其次,就算尽快回复是唯一的选择,你不妨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你知道吗,为什么别人期待你尽快做出回复?原因可能是,你总是每天一醒来就回复邮件,你自己造成了别人的期望。你越频繁地查看邮件,人们就越相信你会很快地回复。你不再每天早早地查看邮件,人们也就不再期望你会尽快回复了。

如果你”必须“收邮件……
如果你必须及时收取邮件,获得信息,那就限制自己只查看一部分邮件,可以实施下面的规则。

只看有没有你正在找的东西。最重要的,别看计划外的东西。带有目的地去看,有没有一封特定的人发给你的特定的邮件。
过滤那些不重要的邮件。如果邮件来自一个陌生的地址,那就留到以后看。
设置一个时间限制。规定自己只能用5分钟收邮件,只找自己想要的那个信息,在行动之前就制定好退出策略。
邮箱还没打开的时候,你应该就知道以下情况应该怎么办:1)那封邮件已经到了;2)它还没到;3)你想要的信息不够完整。

不管怎样,别被动地做出反应,而要主动地想好针对不同的结果,做出怎样的行为。

个性也是一种竞争力

技术的演进,似乎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使用门槛极低,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掌握使用方法。

以前,你必须具备专门知识,才能使用技术工具;而现在,只要会用手机,就能生产出无穷无尽的内容。我有一个朋友,每天对着手机录音一分钟,有时读一段诗,有时说一些感想,发在微信上,也有上万个订阅者。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后技术时代”,特征就是技术无所不在,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不再具有使用门槛,一个人就可以运作一家企业或者一家媒体。以前创业是比技术、比功能,今后创业可能就是比特色、比个性。

当个性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就成了一种竞争力。以后,你需要两样东西,帮助你成功。一样是你的能力,还有一样是你的个性。它们互相配合,造就出独一无二的产品,令其难以被其他产品或技术取代。考虑到人的能力很难大幅超出其他人,那么个性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个性是一种稀缺品。个性普通的人到处都是,个性独特的人非常少见。如果你非常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还能得到广泛欢迎,你本人就是一种稀缺品。

经济学告诉我们,物品的价格由其供给的稀缺决定。比如,水和钻石,前者是生命的必需,但到处都是,因此价格很低,5元一立方;后者只是一块漂亮的小矿石,可有可无,但因为供给少,价格就奇高。

如果你把自己看成一种商品,市场对该种商品的需求,要是只有你一个人供给,那你就能要到高价。

除了功能,产品也具有自己的个性。而且,个性能够造就产品的独特性,在我们这个社会尤其如此。原因是中国社会强调集体和服从,不鼓励每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真正具有自己个性的人或产品,都不多。这种环境中,个性的超额回报就更高。这就好比,其他人都不会唱歌,只有你一个人会唱歌,即使歌声再差,听众也会趋之若鹜。

个性变成竞争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技术造成的。技术发展的一大结果就是差异消失。凡是技术主导的领域,生产出来的往往都是标准化产品。当你和其他人用的都是一样的产品时,你就开始怀念差异和个性了。举例来说,很多女孩子喜欢购买各种各样的手机套,如果没有这个套子,每个人的手机看上去就都一样了。总之,技术在消灭差异、拉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加大消费者对个性的重视。

papi 酱获得投资,本质上就是个性商品化、个性企业化。这样的事情,今后将会越来越多。更深层次来说,技术是冰冷和没有人性的,技术越是主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就越需要人性作为平衡和纠正。技术正在很多方面胜过人类,而人性作为一种竞争优势,因而变得更明显了。

要聊天,先付费

我很好奇,会有人愿意出几千元,加入一个不能聊天的聊天群吗?

接下来的事情,刷新了我对互联网的认识。

两天之内,众筹金额就超过了100万元。到今年4月份,这个聊天群的会员规模达到了3000人左右。不仅如此,笑来老师还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开发支持这种收费聊天群的App。这家公司已经拿到了风险投资,将专门服务于各种各样的收费群。在笑来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其他的收费群也开始建立起来了,比如池建强老师建了一个“工程师技术分享群”,会员费是1024元/年,现在也有700多个会员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付费加入聊天群,付钱去跟不认识的人聊天,或者听别人聊天?如果说是为了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但是手机(尤其是聊天软件)当作学习平台,效果会好吗?

怀着这种疑问,我发了一条微博。

“大家怎么看收费群,要是我也建一个互联网技术讨论群,每个工作日分享一篇技术文章,会员费也是每年1024元,有人愿意参加吗?”

反响还挺热烈的,所有回复当中,80%表示恕不奉陪,20%表示有兴趣。其中,有一条回复引起了我的思考。

“今年下半年,我就要毕业了。这个行业里,谁也不认识。到了新城市上班以后,估计平时也没有时间和渠道,拓宽社交圈。如果可以让我多认识一些行业内人士,我愿意付费加入。”

这段话让我想通了,收费群的价值在哪里。

人需要社交,我们需要有机会接触其他人。面对面地交谈是一种社交方式,互联网聊天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软件可以提供或营造一个高质量的社交渠道,当然可以收费。真实世界中,高档会所的会员费高达十万甚至几十万,还不是照样有不少人加入,他们是为了享受会所的服务吗,恐怕更多的还是看中会所提供的社交圈。

《软件随想录》一书中,曾经非常形象地描述过这种需求:

“年轻的程序员刚从学校毕业,横跨整个国家,搬到一个没有熟人的新地方,基本上出于孤独,他们只好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所以毫不奇怪地,那么多的程序员都非常渴望多一点人际交往,他们涌向在线社区,比如聊天室、论坛、开源项目和网络游戏。”

现代化工业的流水线模式,要求非常细的专业分工,这造成劳动者社交圈的狭窄。另一方面,当代都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带来的孤独感、疏离感和压力感,也是空前的。这些因素造成了大量的社交需求,各种社交软件的流行(比如Facebook、微信)绝不是偶然的。

因此,收费群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背后有真实需求。而且,网络社交比传统社交更便宜。线下的社交活动,比如吃饭、出游、娱乐的成本都不低(考虑进时间成本就更是如此),相比之下,收费群的会员费并不贵,当然前提是提供良好的社交体验。

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出版了一本著名的书《绝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他提出,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分布于三个空间:

“第一空间是居住空间(也就是家),第二空间是工作空间,第三空间是休闲娱乐空间,在那里会见朋友、喝啤酒、谈天说地,享受人际交往的乐趣。典型的第三空间是咖啡馆、酒吧、美发店、露天啤酒店、桌球房、俱乐部这一类地方。”

奥登伯格认为,人的生活质量与这三个空间都相关。其中,第三空间的质量和逗留时间长短,决定了你的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当代社会的问题是,第三空间正在逐渐丧失。

“过去25年以来,美国人更少参加聚会性的团体,更少了解自己的邻居,更少与朋友见面,甚至与自己的家人也变得更少沟通。对许多人来说,生活就是去上班,然后回家,然后看电视,周而复始。”

这本书出版后,第三空间这个概念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是此前,第三空间只被当作实体空间,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网络也是第三空间,聊天群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运行良好的聊天群,也可以对参与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我现在的认识是,社交需求是一个极大的市场,网络社交才刚刚起步,潜力无限,现有软件根本没有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收费的聊天群,只是一个非常初级的应用,各方面都还很简陋。将来付费的网络社交将是常态,那些高质量社交群的会员费,一定是很贵的。

即将来临的卖文时代

2016年,内容付费成了互联网行业的一大热点。

(1)网络电台喜马拉雅FM推出了付费音频。马东主持的《好好说话》,每天6分钟,教你沟通、说服、谈判、辩论、演说五大说话技巧,售价198元。第一天的销售额就突破500万元,一周后突破1000万。

(2)果壳网推出了付费问答服务“分答”,你可以打款给某个用户,要求他用真人语音回答你的问题。其他人只需支付1元钱,就能“偷听”到他的回答,而提问者和回答者,可以平分所有来自“偷听”的收益。上线一个多月,据说就有1000万人参与,产生了50万条问答,金额超过了1800万。有人花了3000元,向王思聪提问:“你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后者回答了45秒,有22812人偷听了答案,这些偷听令提问者净赚了8406元,王思聪则赚了14406元。

(3)知乎推出了付费的实时问答服务“知乎Live”。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线谈创业,回答网友的问题,定价499元的200张门票一抢而空,当日收益10万元。

(4)罗辑思维推出了“得到”App,可以付费订阅专栏和购买各种音频节目(比如,1.99元购买《人类简史》的浓缩版,原书38万字浓缩成1.8万字,据称帮你节省了6小时阅读时间)。李笑来老师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每年的订阅费是199元,目前已有超过60000个人购买。

上面这些服务,都属于“内容变现”。通俗一点说,就是让内容的生产者,出售自己在网上发表的内容,如果卖得好,会有很可观的收益。

付费购买他人生产的内容,听上去似乎稀松平常,但在互联网上,这是一件很不平常的事。因为网络的生态就是免费,浏览网页免费、听歌免费、看视频免费,鲜有人对内容收费。不是大家不想收费,而是很难卖出去,迄今为止,传统媒体试图对内容收费,几乎都失败了。

“2005年9月,纽约时报网站首次设立付费墙,订阅费用为每年49.95美金或每月7.95美金。然而,网站收费却带来了网站访问量的大幅下降。该报网站又于2007年9月暂停了对网站绝大部分内容的收费。除去对报纸订户开放网站内容外,《纽约时报》1987年至2007年的数字版也全部免费提供给读者;1851至1922年的历史资料同样免费开放;1923至1986年报纸仅部分内容需要收费,其余部分也免费开放。《洛杉矶时报》于2005年首次尝试对其网站的娱乐频道进行线上收费,然而仅在执行数月后就因该板块流量大幅下降97%而宣告终止。”

你想想看,连《纽约时报》这种最优质的内容,在网上都卖不出去,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内容付费突然成了一种潮流呢?

细细考察,以前在网上,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卖不出去,有些内容是一直有人付费的。我把它们分成三类。

(1)实用性内容:最典型的就是股票分析和彩票分析。据一个做网上文库的朋友透露,像《学习心得》、《思想汇报》、《考察总结》这一类的文章,也非常好销。

(2)知识性内容:主要是论文。

(3)娱乐性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定价是一毛钱看一章,结果就出现了3000多章的小说。

由此可见,用户是愿意付费的,从一开始就是。

以前,内容付费之所以没有成为主流,主要原因还是收费不方便。如果我想为自己的网站加上收费功能,读一篇文章收费一元钱,成本很高。这一类小额支付(或称微支付),收到的钱有时都不足以弥补手续费。而且,即使读者有意愿付费,流程也很麻烦,可能要在多个网页之间跳转,几分钟也不一定能搞定。此外、盗版问题、PC的阅读体验不好、缺乏互动手段都是原因。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一切。你可以随时随地浏览,音频和视频配合文字内容呈现,并且可以与作者和其他读者互动,最重要的一点是微支付使得付费轻而易举,只需点击一个按钮,或者扫一下二维码即可。正是由于支付技术的进步,使得内容付费成为可能,让生产者有办法为单个内容定价一元(或者其他很低廉的价格)进行销售。

微信据说也要推出付费阅读,如果消息属实,这个功能一旦对大众开放,付费阅读将成为常态,手机上将有铺天盖地的付费内容,任何人可以把任何文章放到这个平台上销售。无数内容创业公司将会由此诞生,一个人人卖文的时代即将来临。当然,就像这个世界上所有别的事情一样,成功的总是少数人,真正能从内容付费上赚到大钱的人并不会很多。这件事情的真正意义在于,以前那种内容放上互联网只能免费、不能收费的时代将会结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将会被改写。

我想,网上今后将免费内容和收费内容并存。那些热点的、受欢迎的内容,很可能都会收费,因为既然可以变现,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另一方面,免费内容仍然将是主流,传统的商业模式——免费内容换取流量,流量转化广告——依然有效,而且收费内容也会让用户更珍惜免费内容,促进对它的消费。

总之,内容生产者只能在互联网上当活雷锋,无偿提供内容的时代将会过去,“写文章养活自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了。这将会大大促进内容的生产,我们会看到互联网上出现更多的优质内容。那些最优秀的作者将是最大的赢家,互联网不但扩宽了他们的影响力,还将为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下一个JK.罗琳应该会在互联网上诞生。

微媒体时代

直播是2016年最火爆的互联网热点之一,各大网络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直播平台。从最早的游戏直播、歌舞直播,发展到现在的包罗万象。你只要打开手机摄像头,就可以随时随地直播,逛街直播、聚餐直播、烧菜直播等都出现了。

直播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大众娱乐。2016年9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了《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有这样一条。

“未经批准,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在互联网上使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台’、‘TV’等广播电视专有名称开展业务。”

这就是说,直播的时候,你不能把自己称为电视台。这条规定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直播都是一个人在搞,那么有没有可能,一个人就能办一个电视台呢?

传统的电视台,一个人肯定办不起来。三个最基本的岗位——采访、编辑、播出——一个人是搞不定的。我国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哪怕消息都靠通讯员,也往往有几十人的编制。

互联网不一样:播出不用操心,只要摄像头对准自己就可以;节目内容就是直播主题加上旁白(歌舞类直播还要唱歌跳舞);提前做一些准备,当然最好,没有任何准备,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问题也不大。所以,互联网直播完全可以一个人包办。事实上,很多人已经把直播当职业了,每天晚上都开台,从晚饭后一直直播到半夜,靠粉丝打赏来赚钱。这种情况下,就等于一个人做了一个频道,不仅采、编、播集于一身,还集成了广告部门。从功能上来讲,一个互联网直播间就是一个微型的网络电视台了。

《长江日报》曾经报道过武汉一个网络主播的生活。

“谭洁一周5天,从14时到16时直播。一个自拍竿,一部手机,一个充电器,每天谭洁拿着手机在武汉三镇到处逛,直播自己吃饭、坐公交、买衣服、逛街等日常生活以及所见所想。记者在江汉路中心百货的麦当劳见到了谭洁,当时直播平台上有3万多人正在线看她。……谭洁粉丝多,除了6000元的底薪,加上“礼物提成”,一个月能拿2万左右。”

美国有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讲的是主人公楚门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面,每天24小时的生活都被制作成肥皂剧,向全世界播出。上文的那位谭洁姑娘,已经把这段情节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不同的是,楚门的背后是一个上百人的团队,而谭洁只有一个人。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型媒体,就像无数座移动的小电视台,每时每刻向外界发送着信号,那么媒体的生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是大媒体时代,一个城市只有几家媒体,所有人从这些媒体获取消息。现在是微媒体时代,周围到处是形形色色的媒体。你不仅消费别人提供的消息,自己也在源源不断地“播放”消息。用计算机术语来说,以前的媒体生态是“中央集中式”,现在是“网状分布式”,媒体分子化了。

这种媒体生态的根本性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传统的大媒体公司将会遭遇生存危机。遍地开花的微媒体,使得人们不再那么需要那些大媒体公司了。许多传统媒体会死去,那些最优秀的媒体还会继续生存下去,因为它们是公认的可靠消息来源。

微媒体会变得比大媒体更受欢迎,其中一些会走上商业化运营的道路,最终变成大型媒体公司。对于用户来说,收看大媒体的节目与收看微媒体的节目,并无差异,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媒体将被迫与微媒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这对于微媒体是巨大的机会。不管你是谁,都有机会成名15分钟。那些大媒体的广告客户,完全可能变成你的广告客户。

其次,媒体的节目导向将发生变化。总体上,大媒体的节目虽然制作更精良,但是成本较高(用户不得不看广告),有更多商业化的成分,它们的目标是生产出来的内容,给尽可能多的人看。

微媒体不一样,它根本不是商业驱动的,而是以兴趣和自我展示为主要诉求。你收看微媒体,其实就是在收看主播的个性和想法。所以,微媒体兴起后,媒体的视角将由宏观(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等)转向更微观、更自我。

再次,以后不会再有超大型的媒体公司,只会有超大型的媒体平台。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普遍趋势了:世界最大出租车公司 Uber 不拥有任何出租车,最大内容提供商 Facebook 不生产任何内容,最大网商阿里巴巴不拥有任何商店,最大旅馆 Airbnb 不拥有任何房间。同样的,未来最大的媒体将不生产任何内容,只提供内容的消费和交易的平台,现在的 Youtube 已经初具这样的雏形了。

最后,媒体会变得极度廉价化,以前是每个人都拥有个人主页(Facebook、微信、微博都是个人主页平台),将来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媒体。微媒体为个人带来了极大机会,让你把自己传播出去。以前,人们盼着上电视,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将来你的个人媒体上,你永远都是主角。问题是如何吸引别人来看,媒体推广将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微媒体的时代,你必须学会如何把自己传播出去。

未来的娱乐业

1、

2012年1月份,美国风险投资家 Paul Graham 发表了一封公开信,题目很夸张,叫做“摧毁好莱坞”(kill Hollywood)。他希望创业公司投入娱乐行业的创新,跟好莱坞一比高下,甚至取代它。


当时,我读到这封信,心想怎么可能!

好莱坞代表了整个电影工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高度成熟,怎么可能在以后几十年里面被取代,难道未来的人们不看电影?而且,那时中国的电影市场刚刚起步,电影在国内完全是朝阳产业。

Paul Graham 的核心观点是下面这句话。

“电影行业正在死亡,互联网蓬勃兴起。未来会有更好的娱乐方式,让人们乐在其中,杀死电影和电视。”

他的意思是,未来会有比电影更有趣、更好玩的娱乐方式,导致电影消失。但是,这种新的娱乐方式是什么,他没说,说实话也不知道,只是相信一定会出现。

最近,我经常想起这句话,感到他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我似乎已经有点知道了,比电影更好的娱乐是什么。

2、

请先思考一个问题。

电影与旅行的差异是什么?

回答是,电影是被动体验,旅行是主动体验。

电影(包括电视)需要观众坐在屏幕前,从头到尾看完节目。整个过程中,你都是被动的接收者,导演和编剧安排你看什么,你就必须看什么。基本上,电影的模式就是你坐在那里,等着看接下来什么情节发生。

旅行则是你拥有选择权,每一步都由自己决定。电影让你“看到”他人的生活,旅行则是让你“亲历”他人的生活。所以,它们不能互相替代。电影告诉你一个巴黎的故事,旅行让你走在巴黎的大街上,那是不一样的体验。

那么,能不能有一种新的娱乐方式,做到“电影 + 旅行”?我的意思是,它把电影和旅行结合为一体,让你在电影中旅行,在旅行中“亲历”电影。

3、

上周,我在玩一个叫做《刺客信条》的电子游戏。我扮演一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刺客,去完成一系列任务。

我操纵着游戏,在巴士底狱、凡尔塞宫、塞纳河、巴黎圣母院这些地方奔走,与路易十六、拿破仑、罗伯斯庇尔交谈。有那么一刻,当我在三级会议的会场外面,被皇家士兵拦住,一辆双轮马车擦身而过,扬起一片灰尘。我的头顶突然落下一阵水滴,那是洗衣女工晾塞在二楼窗外的破衣服。我不禁有点恍惚,仿佛身处1789年的巴黎。



(图片:电子游戏《刺客信条:大革命》的截图)

我觉得,游戏中的巴黎比真实的巴黎,更有巴黎的感觉。我去过欧洲,说实话,走在欧洲的马路上,跟走在国内的马路,没有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人家的马路更窄、高楼更矮,建筑更漂亮而已。但是,这个游戏让我有强烈的身处异国他乡、风云际会的感觉。现在,我对巴黎大革命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体验,好像亲身参加了一遍。

计算机图形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乱真。肉眼完全无法分辨,哪张是真实的照片,哪张是计算机生成的图片。计算机已经可以模拟一个虚拟世界,视觉上跟真实世界一模一样,而且像素更细腻、色彩更鲜艳,更讨人喜欢。


(图片:计算机图形已经可以乱真)

以前,计算机图像还只能在二维平面呈现,现在 VR 头盔出现了,让虚拟图像变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敞开在你的周围,等待你的进入,而且你知道后面会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等着你。这是不是比电影或旅行更吸引人?


我并不是说,VR 游戏一定会取代电影或旅行,而是说它能提供电影或旅行没有的体验。这里的重点是,VR 游戏是一种可以在里面玩的电影,或者说可以让你在故事里面旅行。用户有着无与伦比的“参与感”。

美国科幻电视剧《西部世界》(WestWorld)更进一步,描述了一个大乐园,重现了十九世纪的西部拓荒生活,里面都是3D打印出来的智能机器人陪着游客玩。游客分辨不出,谁是真人,谁是机器人,除非事前知道。

4、

一般来说,“参与感”让一种活动变得更好玩。电子游戏和旅行让人产生“参与感”,电影、电视、剧场演出则属于无法参与,只能坐在舞台下观看。

娱乐业的发展史,就是让用户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举例来说,你无法参与演唱会,只能坐在台下听歌星唱,人家唱什么,你听什么。于是出现了卡拉OK,让普通人也过一把高歌一曲的瘾,结果卡拉OK变成了比演唱会更大的行业。广场舞也是如此,自己跳舞比看别人跳舞过瘾多了。

为了让球迷参与球赛,出现了足球彩票。为了让观众参与网络视频,出现了弹幕。就连电子游戏,都在寻求玩家更深程度的参与。2016年的实境游戏“Pokemon Go”,要求玩家走上马路寻找宝贝,结果风靡了世界。你要玩这个游戏,就必须出门,在马路上掏出手机,到处寻找线索。你身边的真实世界就是游戏世界,你在游戏里遇到的人,就是在你对面的真实的人。


(图片:Pokemon Go 为现实世界的每样东西附加游戏属性)

任何一种活动,可以让普通人参与进来的门槛越低、程度越深,就越会大受欢迎。迪斯尼乐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营原则就是,“如果娱乐节目少一些被动性和纯观赏性,多一些亲身参与,游客就会停留地久一些。”

一句话,娱乐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进来。现在的电影模式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会被淘汰;VR 游戏允许消费者全身心参与,这才是未来的方向,VR 电影应该很快就会出现。

5、

马云说,十年以后中国最大的两个产业,是健康产业(Health)和文娱产业(Happy),简称“双H产业”。前者让人民更健康,后者让人民更快乐。

目前,人民关注的重点,还是生存条件和经济收入,等到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就会改为关注生存质量。那时候,就会要求更高品质的娱乐活动。

未来的人们一定不会满足于,跑到电影院买票看电影,或者坐在电视机前,按着遥控器,一个个更换频道。他们要求“参与感”。现在的大城市里面,“密室逃脱”游戏广受欢迎,就证明了这一点。


(图片:密室逃脱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娱乐消费之一)

也许未来,你在网上订购了一段情节,就能进入一个全新的故事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 VR 的,对你来说都一样,因为它们看上去几乎完全相同。你只知道,你在街头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游戏安排好的。

技术教育的兴起

1、

有一年,我在台湾环岛旅行。

花莲的海边,我遇到一对台湾青年夫妻,带着女儿在海滩上玩。我们聊了起来。

当时,我还在高校当老师。他们问我,是否觉得台湾的孩子很幸福。我说为什么?爸爸指着女儿说:“这些小孩没有升学压力啊。”

这倒是事实。台湾有100多所高校,可是生育率不断萎缩,导致很多大学招不到学生。有一篇报道说:

2006年,台湾考生每科只需考到15分就可以上大学,2007年这个纪录被打破,4科加起来只需18分,2008年更夸张,总分7分就能当大学生了。7分就能上大学,因此成为年度笑话。有人调侃:“即使什么都不会,选择题全部猜 C 都能上不错的学校吧!”

但是,这不能解释一个现象。我想了一会,对那位爸爸道出我的疑惑:“如果考大学如此容易,为什么台湾有那么多补习班呢?”


没到过台湾的人,想象不到补习班可以做成一个这么大的产业:台湾最热闹的商业街上,都是补习班的霓虹广告;补习班老师是高收入行业,名师就是富豪,也是全社会的知名人物。我不明白,为什么补习班有那么多学生,明明没有升学压力啊?

爸爸答不出来,想了半天,只说“父母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啊”。

2、

旅行回来后,我发现大陆的补习班行业也蓬勃兴起了,比台湾有过之而无不及。

每个居住小区的周围,都有好几家补习班公司,招生对象从两三岁的娃娃到十几岁的中学生,全部通吃。补习科目无所不包,从语数外到艺术和体育,寒暑假还提供美日欧的游学项目,供家长选择。每到夜晚,灯火通明,门口都是接送孩子的家长。


我们的补习班公司,还上市了。从最早的新东方,到后来的达内科技、正保教育、学而思、51Talk都是绩优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受到投资者追捧。后面还有一大批培训类创业公司,排队等着上市。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绝无仅有。

3、

历史最悠久、市场需求最大的培训项目,就是外语培训。

我读中学时,同学里面流行上《新概念英语》和口语补习班。到了大学,流行的是托福和 GRE 补习班。大家认定,英语好,人生才有出路。


那时,外企的收入高,比国企要高好几倍,还有出国的机会。如果能拿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那就是“鱼跃龙门,过而为龙”了。大家都想走这条路。马克思的名言“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是大家的座右铭。


外语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人生。马云说,他小时候整天就在西湖边,跟外国人搭讪练习口语,因此认识了澳大利亚的一家人,受邀出国去澳大利亚待了一个月。他大学读的是英语系,第一个创业项目是翻译社,1995年第一次去美国,在西雅图见到了互联网,觉得这玩意有前途,开始互联网创业。也是因为英语,结识了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得到了一笔对于阿里巴巴最为关键的投资。


孙正义出身底层,祖父是从韩国大邱移民至日本当矿工的朝鲜人。他的巨额财富来自对于未来的准确判断和投资。他早期曾经投资过思科和雅虎,都发了大财。1999年,他遇到了马云,只谈了6分钟,就决定投资2000万美元,成了阿里巴巴最大股东,这笔钱的回报率后来超过2500倍。

4、

中国人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造就了新东方这样的补习班巨头。但是,20年过去了,我渐渐发现,英语学习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一方面,国内的机会和收入越来越多,不比国外少。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语言的壁垒越来越低,甚至消失。

最早的时候是词典软件,只要鼠标一指,就有中文解释,省得查字典了。后来有了翻译软件,都不需要鼠标指来指去了,直接把全文翻译成中文。到了现在,机器翻译已经很可靠了,语法规则的文献,机器翻译的质量接近人工翻译。


最新的技术成果是,谷歌公司推出了一款实时翻译耳机 Buds,已经上市了。你把耳机戴上,对方说英语,你会实时听到翻译后的中文;你用中文回答,对方会听到英文!有了这个东西,未来还有必要去上口语补习班吗?


我曾经一个人在摩洛哥旅行两周。当地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上层人士说法语,底层民众说柏柏语,我就会一点英语,大多数时候都无法进行语言交流。但是居然没遇到一点困难,顺利地把这个非洲国家玩了一圈,还在撒哈拉沙漠住了两个晚上。这要感谢两样东西,一是遍及摩洛哥全国的3G网络(华为的功劳),可以随时查交通和酒店的信息,二是准确的地图软件,使我不用问路。


(图片说明:我在撒哈拉沙漠住的营地)

技术使得学好外语,不再那么重要了。对于多数人,这不啻于一个福音,因为外语学习非常耗费生命。

2004年,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承认了一个错误。独立之初,他决定所有新加坡人不管智商如何,都要学习两门语言,一门是英语,另一门是该人的母语(马来语或汉语)。后来,他发现这个决定有大问题,熟练掌握两门语言,对于人民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双语,哪怕学习多年英语,一开口还是结结巴巴,词不达意。强迫所有人学英语,实在是浪费国民的生命。于是,这一年新加坡政府改变规定,只要求人民学习一门语言即可。

5、

随着外语培训的重要性下降,我认为,培训的重头将转为技术培训。以前大家排队去上外语补习班,将来会排队去上技术补习班。

原因就是技术正变得比语言更重要。回到20年前,掌握流利的英语,你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如今,轮到了技术。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有大把的机会。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小朋友从小不仅要教 ABC,还要教一点编程。

未来的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技术会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工。展望未来,大部分人,甚至90%以上的人,终其一生只是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拿着小康或比温饱线略高的工资。

只有技术,才有可能让你翻身。比特币就是一个例子,过去几年中,价格上涨了几百万倍。我知道的许多技术人都通过比特币发了财,而这只是技术带来的财富浪潮之中的一个突出案例。如果你了解技术,你就会看到有这样的机会。现在看上去,只有技术才能提供这样的从底层快速上升的机会。

我有一种悲观的预感。未来只有两种途径可以改变人生,一种是学习技术,另一种是购买彩票。

如果将来都是人工智能代替人在决策,那么个人、个性、自我这些词就没多大意义了。古希腊神庙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你要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些都不必要了。

算法刻画的你,才是真正的你。《未来简史》里面说:

“别再浪费时间研究哲学、冥想或精神分析,你应该系统性地收集自己的生物统计数据,允许算法为你分析这些数据,告诉你你是谁、该做些什么。”

曾经有一本畅销书《内向者优势》,解释内向和外向根本不是性格问题,而是生理问题。内向者的多巴胺分泌比较少,在公开场合容易产生疲倦,而外向者的多巴胺分泌比较多,人越多越容易兴奋。将来,人工智能会精确知道每一类活动的多巴胺指数,选出最合适你的活动,这比你自己选择可靠多了。

你的鞋一天天变得更加智能,你由于不用决策了,你本人的智能高低也就不重要了,你的自我意识也会变得淡漠,因为发展个性的结果,无非就是变成你的鞋预测你将会成为的样子。最终来说,人工智能不仅取代了一部分人的智能,还将使得人们缺乏个人意识,不知道自己主张什么,想要什么,因为软件都替你安排好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可能也不必要了,因为一人一票的公民投票有一个前提:每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What

好产品:好专利、好布局、检索报告(FTO等)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我此生读过的最好的、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可以说,我工作中的一切成绩,都源于我读完并养成了这7个习惯。

所以今天,我想把这7个习惯也分享给你。

— 1 —
积极主动

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在生活中,也许你也经常有这样的感叹:
“他把我气疯了,但是我也没有办法…”
“要是我的妻子能更耐心点就好了…”
“我没有选择,我只能这样做…”
它们都很消极。
可问题是,这真的是事实吗?
他说了不客气的话是事实,你的妻子不够耐心也许也是事实。
但是,这些事实让你没有了选择,所以不得不这么做,却未必是事实。
这些话,其实都是在推卸责任:我没有责任,责任在他,责任在我妻子,是命运、基因、环境决定了现状,让我没得选择。

消极,就是把苦难的责任,推卸给命运、基因、环境,然后怨天尤人,寻找心理宣泄,但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
它就像一块巨石一样,把你,和你周围的人一直往下拉,一直往下拉,直到沉入海底。
所以,在消极的时候,你必须要一把夺回自己的选择权,就算看上去再不可能,也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出积极的改变。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积极主动?
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别人提了一个大胆的提案,你脱口而出“不可能”。他的提案是个刺激,“不可能”是你的回应。
这个时候,先别着急下定论,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至少给自己30秒时间想一想。真的不可能吗?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他的提案中,有没有一点点合理之处?如果增加别的资源,还是不可能吗?……
试着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
别小看这短短30秒,它能帮你从情绪手中,一把夺回“选择权”,然后交给理性和价值观。

第二,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
你说:他把我气疯了。你心里其实是在想:是他的责任,他控制了我的情绪。你把生气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试着选择说: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消极的语言,就是在一遍一遍地推卸责任。你会一遍一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
而如果你选择用积极的语言去代替消极的语言,你会发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无可救药。

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你关心事业、经济、甚至世界局势,这是“关注圈”。
但关注圈中有些事,是你无法影响的。比如新冠疫情爆发,比如公司被迫倒闭,比如老板给我降薪。
关注圈中,那些你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小圈,叫做“影响圈”。

怎么才能积极主动?
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影响圈上。
比如,我不能阻止新冠疫情的传播,但是我可以尽量与外界减少接触。我不能阻止老板给我降薪,但是我可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
接受你不能改变的,然后去改变你能改变的,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上。

— 2 —
以终为始

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想象一下,你要盖一栋大楼。你怎么开始?
跟你的工人们说:兄弟们,跟我上!干起来再说!这显然是不行的。
盖大楼,一定要先设计:主体设计、外墙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出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一切设计都完成之后,再开干。
这就是以终为始。
你心中一定要有那个“终”,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始”。
做任何事情,都要以终为始。
首先,你一定要确定目标。
对于个人,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对于企业,我的公司愿景是什么?对于项目,我的成功标准是什么?
然后,你要确定一些基本的原则。
王石是很有原则的一个人。在攀登珠峰时,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帐篷里,积蓄体力。
队友说:出来看看,景色真美!
王石说:外面的景色很美,但我更想到达山顶。
接着,你要列出详细的计划。
每一步应该怎么干,才能完成你的目标?

— 3 —

要事第一

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就是要按照优先级来做事情。
你应该先给事情排优先级,再按优先级把事情放进日程表。
比如,我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写论文,因为不写完我就没法毕业。
第二重要的事是健身,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三重要的事是学英语,因为下个季度就要考试了。
……
把所有的事情按优先级列成清单之后,再把它们放入日程表。
比如,写论文是最重要的,所以每天早上的9点到12点,雷打不动,我必须在这个时间写论文,不能被任何事情干扰。
健身是第二重要的,每周一三五13点-14点,去健身房锻炼。
……

这就叫做按优先级把事情放入日程表。
那应该如何给事情排优先级呢?

你可以把“紧急、不紧急”作为横轴,“重要、不重要”作为竖轴,画一个二维四象限图。

这样你就得到了四个象限:

第一象限,是重要并且紧急。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紧急。
第三象限,是紧急但不重要。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

然后把你所有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的程度放进这四个象限里。

主动戒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
拒绝大部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直到让它们少于15%。
这样你就可以把65%-80%的时间花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上。
并因此,把焦虑之源,“重要,并且紧急”的事情,减少到20%~25%。

— 4 —

双赢思维

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
有一次,阿里的销售人员在做培训。
马云顺便去看了下。他发现,培训老师居然在讲,如何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把梳子卖给和尚。
他听了5分钟后,非常生气,立刻把这个培训老师给开除了。

为什么?
马云说:把产品卖给那些不需要这个产品的客户,我认为这就是骗术,而不是销售之术。

交易的本质,就是价值的交换。必须双赢。

双赢思维就是:两个人之间合作,一定要双方都获得价值。
如果我赚钱,是建立在你损失的基础之上,那我就不干。
所以,任何一次合作之前,先问问自己,通过这次合作,我们能够双赢吗?

— 5 —

知彼解己

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

1
2
3
假如你的眼睛不太舒服,去看医生。可是你刚说几句话,医生就说“我知道了”,然后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给你,说:戴上吧。
你一定心存疑虑:医生,你还没给我检查视力呢。
医生说:不用检查了。这副眼镜我戴了十几年了,被证明很有用,你试试。

听到这里,你一定觉得很滑稽。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犯这样的错误:在聆听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表达。

我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我们,却忽视要先去理解别人。
知彼解己,就是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再寻求被别人理解。

具体怎么做?

首先,戒掉“自传式回应”。
什么是自传式回应?
就是随便一个话头接过来,都能谈自己半小时,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地给出建议。
自传式回应,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是阻碍自己理解别人的病。得戒。
然后,移情聆听。

把心放到对方身上,先感受到他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聆听。

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再寻求被别人理解。

— 6 —
统合综效

第六个习惯: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就是通过创造性合作,实现1+1>2的结果。
最差的“合作”是“报仇”。我宁愿重伤,也要让你死;或者我宁愿死,也要让你重伤。报仇,是1+1=0.5。
妥协,就是“好吧好吧,我们各让一步”,总比没有好。妥协,是1+1=1.5。
合作,就是我帮你,你也帮我。我是做冰箱的,你是卖冰箱的,我们一起赚钱吧。合作,是1+1=2。
统合综效,就是创造性合作,我们一起合作,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统合综效,是1+1>2。

从合作,到创造性合作的秘诀是:找到共享的目标。
瞎子看不见路,瘸子走不了路,两人都寸步难行。大家的目标不是彼此嘲笑,而是走路。
以走路为共享的目标,瞎子把瘸子背起来,用瘸子的眼睛,指挥瞎子的腿,就可以走路,甚至去到很多地方了。
线上和线下,一定要你死我活吗?他们共享的目标是“更多流量”,于是,线上最成功的淘品牌之一茵曼,开始在线下开展千城万店计划了。
互联网和传统,一定要你死我活吗?他们共享的目标是“更高效率”,于是,最传统的烤红薯,开始可以用互联网支付了。
这就是统合综效,也就是创造性合作。

— 7 —
不断更新

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
你需要养成的第七个习惯,是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方面,对自己不断更新。

第一、身体。
最底层的工作者靠体力,中高级管理者靠智力,但最顶级的企业家,又回过头来靠体力。
吃营养的食物,充分休息,定期运动,有规律的作息,都是保持好身体的必要条件。
身体训练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第二、精神。
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需要不断训练的。
2009年,我参加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在荒无人烟的盐碱地里,用4天,徒步了120公里。
单调的景色,疼痛的双腿,理想、行动、坚持,冲过终点那一刻,我不是豪情万丈,而是平静如水。
2015年,我和10位朋友一起,远赴非洲,用7天时间,攀登非洲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在大雨、极寒、高原反应等等恶劣环境下,最后我们登顶的那一刻,所有人抱头痛哭。
快乐是奖赏,痛苦是成长。经过这样的精神训练,你几乎可以面对任何商业世界的挑战。

第三、智力。

多读书。试着至少每季度读一本书,然后每月读一本,然后每周读一本。
听书是快速获取书籍精华的方式。如果你对某本书深有感触,应该再把全本找来,仔细阅读。
多写作。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你会发现,你以为自己想清楚的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想清楚。
写作,可以帮你把囫囵吞枣吃下去的知识,消化吸收。

第四、社会/情感。

还有一项必须不断训练,持续积累的,是社会关系,情感连接。常有人问我:你认识那么多人,这个人脉是怎么建立的?
我说:给予价值。你能给予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
人脉,不是那些能帮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

持续的给予价值,这是更新、积累人脉的唯一方法。
不断更新,就是通过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情感四个方面的不断训练,磨砺前面六个习惯,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最后的话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解彼、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这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希望你也能养成这七个习惯,它们将使你受益终身。

邓巴数( Dunbar’s number)

人类是社群动物,这一点似乎不证自明。但是,有一条最关键的证据,却藏在我们的头颅中。

是这样,灵长动物脑子的尺寸大小跟他们能够组成的社群规模之间有关联:脑子越大,社会群体的规模越大。人类大脑的尺寸意味着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可以组成的社群规模最大,平均包含150名成员。

这个数字叫“邓巴数”( Dunbar’s number) 。这个数字经常被提及、被引用,从最优化教区规模的人数上限,到推特上朋友圈的大小,适用范围很广。

一种理论认为,社交是脑力劳动,为了顺利地跟其他人互动,你的脑子需要储备大量信息,除了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家住哪里、在哪里上班之类,如果能记得对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特征,比如他们有什么样的朋友、谁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有过什么轻率鲁莽的历史、社会地位,以及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对你会很有帮助。

社交方面的许多不妥或者过失实际上是因为这类信息的处理中出了差错、失误。举个例子,一位朋友最近被解雇了,你却问他工作怎么样,或者对着一位即将当父母的朋友诉苦带孩子有多麻烦,很可能就得罪了对方。

归根结底,我们能够驾驭的人际关系数量受制于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过去千百万年来,社交活动较多的物种,脑子就进化得更大。而且,这个过程是双向的,脑越大社交范围越广,而短期内缺乏社交活动会导致大脑缩小。

脑子变小了
2019年,德国科学家发现,在南极考察站生活了14个月的9名探险队员,任务结束时大脑尺寸跟去南极前相比缩小了。对比前后两次扫描图像,他们发现这些考察队员大脑海马体上的齿状回(dentate gyrus)在14个月期间平均缩小了大约7%;齿状回呈C状,主要负责形成新的记忆。

除了脑体积缩小,这些考察队员在两次智力测验中成绩也不如之前,一项测空间距离感,即一个物件在一个空间内的相对位置;另一项测选择性注意力,大致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对一个物件保持注意力集中的程度。

科学家们猜测,这种变化也许可以归咎于长时间的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以及整个冬季囿居在铁盒子里那种日常作息的一成不变。这项研究不包括考察队员去南极前后和在南极期间的社交能力是否有变化。不过,其它类似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南极越冬的人,即便去之前经过严格的适应能力评估检测,到南极后冬季过了一半的时候,社交功能障碍问题会明显增多。

How

凭什么?天道酬勤

怎么一步一步的开一家公司?

语言学习技巧:专家教你如何掌握一门新语言

一,切记–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
二,学习语言本身也是学习一种技能
三,找到适合自己的起步方式
四,想办法营造语言环境
五,勤学多练是关键
六,掌握越多语言或方言越好

无论你是为了假日旅游想练习一下语言,还是想不用字幕看懂外国影片或是阅读外文书籍;抑或是想跟新朋友、新同事聊天;或者干脆就是想活动刺激一下大脑,那就赶紧行动吧,不要再找借口了。

我如何判断,一个人能否快速晋升?

西方有句话:“you’re made of what you eat”(你即你所吃)。
其实,“you’re made of what you read or do”——你读什么、怎么做,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 1 —
水量代表能力水平

如何判断一个员工是“难堪大用”,还是值得委以重任,快速晋升?
到底怎么来判断这件事儿,我自己有三个标准。
这三个标准,你可以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瓶子”的样子。
然后用3种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个“瓶子”。
第一,是看这个“瓶子”里面现在装了多少“水量”,这个“瓶子”之中所盛的“水量”,代表他的能力水平。

“水量”的高低特别重要,如果特别低,说明此人没有能力积累,没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 2 —
成就,无法超越思维格局

但是,很多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一上来,只单单看这个人目前的“水量”,而不看“瓶子”有多大。
这里的“瓶子”大小,决定着这个人的成长“天花板”有多高。
一个人未来能成长为什么样子?
这是很多人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嗯,这个人,大概以后也就这样了”。
这句话背后的隐藏含义是:这个人“格局”也就这么大了,所谓的“格局”,就是指“瓶子”的容量就这么大了。
因为“瓶子”容量太小,就很难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无法追求彼此间双赢的合作关系。
在自己的小循环宇宙体系中,以自我感觉为轴心,周而复始的自转,却始终无法和周边关系进行联动,形成大循环正向增强回路体系。
或者说呢,这个人的思维方式,在遇到问题之后,总是在劝慰自己:其实我已经做的挺好的,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其实没有做好,都是因为意外。其实……
你会发现,他总是要试图推卸责任给别人,以此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这时,你就会发现,这个人的“瓶子”容量不够大,也就是“格局”不够大,以后就很难成长。

人的成就,永远无法超越他的思维格局。

— 3 —
哪怕头破血流,也要死磕极致

第三,看“瓶子“中的“水量”增长速度是不是足够快。
这个水量的增长速度,意味着一个人能力水平提升的速度。
有些人的能力水平,可能今天并不高,那是因为他还年轻,工作年限不够,过去的经历不够,之前没有遇见非常好的公司进行系统化的入职培养训练,所以导致能力水平不够。
但是你看这个人“瓶子”进水的速度,就像一块“海绵”,你浇灌的“知识泉水”只要倒下去,立刻就没有了踪影,全部都被快速吸收。
而有的人呢,“瓶子”进水的速度,就像”瓷砖”,外观华丽,晶莹剔透,甚至炫彩夺目。
但就是滴水不进,根本不沾水,看着是很漂亮,但是吸收不了任何一点点外面的东西和不同的意见。
“海绵体质”的人,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心。
总是关心这件事儿,他是怎么做的?你告诉我,你怎么做成功的?这个事儿的处理方式,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在追求甘甜的“知识泉水”道路上,永不止步。
而且,总是乐意接受很大的挑战。
比如:这事儿还能做得更好吗?我不相信这就是最好的状态,我再来试试看,然后一次次兴奋地去尝试,一次,又一次,哪怕头破血流,也要达到“最优解”。
这是一个学习渐进的过程,不能让他用比别人快得多的速度,来拔苗助长。

最后的话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难堪大用”,还是说这个人可以“委以重任”。
衡量标准就是在脑海勾勒想象出一个“瓶子”。感受瓶子的三个状态。
即:
1)“瓶子”目前的水量。
2)“瓶子”的容量大小,也就是格局、天花板大小。
3)“瓶子”中的“水量”增长速度是否足够快。

一个“瓶子”目前水量不足,能力水平很低,但是格局很大,进水速度也特别快的人,这人就值得委以重任。

一个“瓶子”目前水量很丰盛,但是一上来几乎装满了一个小瓶子,然后未来无法补充“知识泉水”,且用“瓷砖”封口,这样的人,“难堪大用”。
虽然有的时候,第二种“瓶子”水量丰盛,有着积累,能力水平看似比第一种“瓶子”能力水平高,但是依然是不能重用的。
第一种人才能重用,第二种人只能非常遗憾的说:“难堪大用”。
愿你永远奔跑在晋升的阶梯上。

如何表达负面意见:给管理者的3个沟通心法

有读者问我:润总,年底了,绩效考核时应该如何跟员工沟通呢?有的员工绩效并不好,怎么沟通才更能让他接受?
这是管理中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
和员工沟通时,赞美的话很容易讲出口,怎么说对方都高兴。
可是,批评的话就很难讲出口了。
很多管理者为了避免冲突,在评价员工做得不好的地方时,非常委婉、层层包装,以至于员工根本听不出来领导在批评他。
员工把糖衣吃了,但是完全没有看见炮弹。
怎么办?
我给你三个建议。

— 1 —
第一个建议,叫做只评价事,不评价人。

我举个例子。
你觉得员工没有团队合作精神。
如果你直接说:“我觉得你没有团队合作精神。”
这就是在评价人。
而如果你说:“在这件事情上,我没有看到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
这就叫做评价事。

“我觉得你工作不积极。”
这是评价人。
我没有在这个十万火急的项目上,看到你积极的表现。
这是评价事。

评价人和评价事,有什么区别?
你觉得员工没有团队合作精神,但真的是这样吗?
也许员工自己并不这么觉得。
在另外一件事上他明明表现得非常有团队合作精神。
所以,你不能定性地说他就是一个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

你只能说,在某一件事情上,他表现得,或者说至少在你看来,团队合作精神还不够。

每个人对自己都是认可的,如果你否定对方这个人,那么势必会受到对方的抵触。
所以记住,在向员工传递负面反馈的时候:

要评价事,而不评价人。

永远不要假设人是错的,而要假设人是对的,只不过是事儿错了。

在年底给员工打分的时候也是同样。
绩效考核的分数是评价谁的?
不是评价员工这个人,而是评价员工在一整年所做的事。

— 2 —

第二个建议,叫做谈自己的感受,不谈对方的动机。

什么意思?

我举个例子。
你觉得有一个同事做事总是针对你。
那你怎么跟他沟通呢?
说“你开会的时候故意挑我的错,你是在针对我吗?”
这么说,就是在谈他的动机。
当你一旦对他的动机产生质疑,其实就相当于你在质疑他这个人。
你会马上把对方变成你的敌人。

那怎么办?
你可以说:“我感觉我被针对了。”
这就叫做谈自己的感受。
“我感觉我被针对了”和“你是不是在针对我”,看上去好像差不多啊,难道不是一个意思吗?
区别很大。

当你谈别人的动机时,是没有证据的。
你说对方针对你,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到底有没有针对你。
你就算拿出100件事证明对方在针对你,他依然可以否认说“我没有针对你”。
所以,质疑别人的动机,是没有意义的。

而你反过来说,我感觉我被针对了,这就不一样了。
你的感觉是无法被反驳的。
你表达出了你的感觉,大家就可以以此为依据继续讨论。
对方会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并没有针对你呀。
你说,上次你在公开场合指出我的错误,你明明可以私下跟我说的,为什么要公开说呢?你这样让我很难下台,所以我感觉你在针对我。
对方就会接着解释,我当时不是针对你,我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因为我的职责就是指出风险所在,而且在会议上指出来是最高效的,大家可以及时讨论应对的策略。
你看,这样误会就慢慢被解开了。

你表达你的感受,其实是在表达另外一种可能性:
在他没有针对你的时候,你却感觉被针对了,那中间一定有什么误会,我们要允许这个误会的存在。

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解决这个误会,而不是解决某个人。
同样的道理,在年底绩效沟通的时候,你觉得小王做事不积极,工作不在状态,你应该怎么表达呢?
我感觉你最近情绪比较低落,是出了什么事吗,我可以怎么帮助你?
记住:谈自己的感受,不谈对方的动机。

— 3 —
那么,如果对方真的动机不纯,在用恶意指导行为,对我不利,我该怎么办?
去当面对峙吗?说你为什么伤害我?你是故意的?还抵赖?我有证据!
这样可以吗?
可以。
这是“低级”的做法。
这样的做法,也许能制止、停止他对你的不利和伤害,但从此你就多了一个敌人。

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坏人。

就算他做的是坏事,他也一定为自己找到了好理由。
你戳穿他,他也一定会从内心的认知协调出发,把你当成了坏人。
这样,他才能睡着觉。
这种“坏人记仇”的故事,被拍成了无数电影。

“高级”的人,不会这么做。
高级的人知道,我绝不能攻击你的动机。
一旦攻击了,甚至你大获全胜了,你就引爆了一个定时炸弹。

高级的人,会这么沟通:

我注意到你最近做了件什么、什么事(行为),我知道你是出于好意(动机),我看出来了,你还瞒着我,我非常感激,谢谢。
虽然这份好意,没有真的起作用,甚至对我有些不好的影响,但是我还是很感激。
如果你能那么做、那么做,就更好了。
但不管怎样,谢谢你。
坚持说,坚持说,对方也会以为,自己做这件事,就是出于善意,自己是好人(这是关键)。
然后同样出于认知协调的原因,他会修改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做的事情符合这个善意的动机。
这样,他才能睡着觉。

这就是高级的做法。

你说对方是坏人,对方就会变成坏人;你说对方是好人,对方就会变成好人。

听上去很神奇,但这就是“认知协调”的力量。
利用认知协调改变人,是“高级”的打法。
同样的道理,在跟员工沟通的时候,就算员工真的做事不积极,你也不能说出来,把这个事情坐实。
而是不断地跟他说:
我觉得你是一个特别积极,特别为集体着想的人,但是在这件事上面没有表现出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你是一个特别有实力的人,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没有看到你的实力,一定是中间哪里出了问题。
他就会觉得,没错,我确实是一个积极的人,我确实是一个为集体着想的人,我确实是一个有实力的人,然后想办法来证明自己就是如此。
这就是高级的做法,通过认知协调来改变员工的行为。

最后的话
今天,我跟你聊了3个沟通心法:

1
2
3
1、只评价事,不评价人。
2、谈自己的感受,不谈对方的动机。
3、利用认知协调改变人。

这3条心法,不仅能用在与员工的沟通中,也能用在日常沟通的方方面面。
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Experience

很多创业公司是君主制,公司和创始人越来越难以区分,比如特斯拉公司。
– 《创始人的控制溢价

创业公司的三个核心要素:团队,产品和市场。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用户数量和增长率是决定性因素。创业公司失败的第一大原因就是缺乏市场。
Marc Andreessen 的创业指南

领先他人一年,你会致富;领先他人十年,你会发疯。
David Perell

我已将手机更改为黑白模式,有效防止了手机沉迷。
Hacker News 读者

阵地战与奇袭战

本周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我前一阵子读完的《隆美尔战时文件》,觉得很好看。

隆美尔是二战时德军的著名将领,以战术高超著称。他在北非时,兵力处在劣势,但是令盟军吃尽苦头。这本书的内容,当然都跟历史和军事有关,但是对于人生和创业也有借鉴意义。

隆美尔的一个战术观点,我特别想分享给大家。

他认为,阵地战时,谁的炮弹多,谁就赢。所以, 如果两方实力相当,或者我方实力不如对方,就不应该正面对抗,必须采用奇袭战,打对方措手不及。

他的非洲军团,实力不如盟军,兵力最多时也只有三个德国师。所以,他一再发动奇袭,甚至自己的军队还没准备好,坦克也没对方多,他就要求进攻,理由是错过了这个机会,对方就做好防守准备了。奇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一口气推进了1000公里,逼近了开罗。要不是希特勒不愿意在非洲战场投入更多资源,他几乎就成功地把英国人赶出埃及了。

这个战术思想告诉我们, 创业公司不能跟大公司正面对抗,不能在对方的主营业务上与其竞争, 因为你的资源没它多,消耗不起。创业者只能通过奇袭,求得发展,主攻大公司不屑的边缘业务和边缘市场,或者开展实验性的新业务。

毫无疑问,这样的创业风险大、利润薄,九死一生。但是,创业公司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其他路。不信你看,现在那些互联网巨头,一开始经营的都是没人做过的新业务和新市场。在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上竞争的创业公司,基本上都没做出来,我能想到的例外只有华为。

简单说,结论就是一句话,如果某个细分市场已经有了赢家,你最好不要卖跟他一样的东西。他有大炮坦克,你只有几杆枪,阵地战根本不是人家的对手。

[附注]:《隆美尔战时文件》的编著者是英国的著名军事学者李德 哈特。他的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也强烈推荐,详细记录了二战的主要战役,有事先的战术设计、交战过程和地图,了解二战和军事知识必读。

机会

初级阶段,现有机会再有能力,高级阶段,先有能力后有机会;初级阶段,潜力能力比重大,高级阶段,社会资源比重大…

为什么我需要钱?原因跟你想的不一样,我几乎没有时间休闲,也没有度假屋或游艇之类的东西。

我一半的钱用于解决地球上的问题,另一半钱用来在火星上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居民点,确保一旦地球被流星击中(恐龙灭绝就是这种情况)、或者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人类自己消灭自己时,(所有生物种群的)生命能够延续下去。

伊隆·马斯克,由于特斯拉股价暴涨,他已经接近世界首富

我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Java 。我不喜欢这门语言,但愿意使用它,原因是它可以让我有所作为。

Hacker News 读者

锲而不舍,大器晚成。

王烁:多拼就会死

撒哈拉沙漠,正午阳光下,BBC纪录片《完美行星》(A Perfect Planet)说地表温度55度,我查了纪录实际可达70度,足以直接把动物烤死,真真切切的烈日炎炎似火烧。

环境严酷,没有任何一种已知的陆生动物可以在温度超过50度的环境中长期生存,却有一种动物,可以把毒日之下变成生存之本。

银蚁。

它以被晒死的昆虫为食。

其实,沙漠里被晒死的昆虫不会很多。沙漠本来就是寸草不生,几乎没有植物,揾食不易,生存艰难,动物稀少。再加上,漫长演化中,那些喜欢正午跑出来晒太阳的昆虫,绝大多数早已成为干尸,留下基因传下后代的机会不大。生存竞争那么久,活下来的都自有其道理,不会是真的蠢。

所以,昆虫被晒死基本上是偶然事件,好比大自然随机撒下粮食,有几粒撒在了火山口。有本事,你就来吃。

银蚁就有这本事。全世界最耐热的昆虫中,有它一个。蚂蚁常见是黑褐色,银蚁不然,顾名思义,它全身表皮都为银色,在所有颜色中,银色最能反射光辐射。银蚁身体表面长着特殊形状的毛发,也有助于散热。总之,银蚁把自己长成了一部散热机器。它还能快速爬行,如果把其10毫米的体型换算成人类的体型,其爬行速度相当于每小时400多公里。

它必须长成这样,因为它必须在正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出来觅食。两个原因:一是这时阳光为它烤好了食物,二是这时没有天敌,食物链上在银蚁上面一环的蜥蜴不会在正午出来,只能呆在窝里。

环境把银蚁逼到完美适应,让它充分开发自己的散热能力和运动能力,变成一部散热机器和爬行机器,又精准把握运用的最佳时机,才能过上自己的生活。

但就算这样竭尽全力,银蚁也只争取到五分钟。如果在正午阳光暴晒下超过五分钟,它也承受不起,一样会死。

正午时分,银蚁出洞,要在五分钟内完成分散觅食、发现食物、拖回洞穴的全过程。首先,方圆两分半钟路程内有没有老天烤好的食物,要看天,没有的话今天就得饿着。有的话,要在倒计时完成之前拖回去。如果在拖回去的路上倒计时就结束,那么银蚁会死,落得与其食物一样的下场。

面向环境的极致优化,给了银蚁五分钟,也只有五分钟。没有这五分钟,它没有食物,超过五分钟,它成为食物。超出边界,斩立决。正午阳光既是它惟一的恩主,又是它最大的死敌。

那些死掉的银蚁,大多死在将食物拖回去的路上。食物在手,家园在望,都拼到这里了,何不再拼一步?然而时间无情,舍不得放手,倾刻即死。

其实,人的命运与此相似,军人讲猛将死于阵中,投资者说盈亏同源,都是同一个道理。

所谓能力的边界,指的不是有些事你有能力,另外一些事你没能力,两者之间有边界。能力的边界,指的是能力与结果不是线性关系,存在命运的拐点。边界之内,爱拼才会赢。边界之外,拐点突现,多拼一点,立马就死。

知不知道已经摸到边界,是一个人只属于自己的命运。

英语中,”大学”(university)这个词是”单一性”(uni-)和”多样性”(versity)两个词的结合。它的意思是,大学就是将各种各样的知识统一起来,寻求规律。

– David Perell

创始团队的价值

万老师好,说到军队官僚体制,我想请教一下,蒋介石的将军大多是黄埔一期的,共产党的将军也大多是井冈山出来的。这多少有点论资排辈的味道,企业也是如此,跟着马云创业的最初18罗汉,到后来也是阿里的核心高管,按道理来讲,马云最初招募的人,不可能各个都是精英,随着阿里巴巴不断壮大,应该不断有更有能力的人取代他们才对,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但是对于股市,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例如道指500的企业,20-30年会有很大的起伏,对于大学,也没有这个问题,不可能大学第一期学生都是教授院士,以后的什么都不是。这又是为什么?

万维钢: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人必须考虑这个现象。
为什么某个领域的英雄人物总是在某一个时期一起涌现呢?这绝对不仅仅是论资排辈的问题,这是抓住关键时机抢占关键位置的问题。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里讨论过,为什么比尔·盖茨这帮IT巨头都差不多是同一个时期出生的?因为那一代人长到青年时期,正好赶上计算机这个行业能赚大钱。你生早了,计算机开始流行的时候你已经是个四十岁的化学家了;你生晚了,等你会用电脑的时候满大街已经是微软的东西。
那为什么会有关键时机和关键位置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很多事业都有窗口期。活跃的领域才能造就英雄。新中国只能建立一次,如果现在不打仗,军事天才也不可能留下姓名。再比如说物理学,1900 年到 1940 年是物理学的黄金年代,新测量技术突破了,新理论还不成熟,简直遍地都是低垂的果实。用朗道的话说就是二流的物理学家都能做出一流的工作。可是等到 1970 年以后,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了,而实验手段已经到了极限,那么对不起盛宴已过,你再想弄一个像爱因斯坦、玻尔那个水平的大新闻就不可能了。
之所以有窗口期,是因为世界不是无限的、也不是连续变化的。新大陆是有限的,美洲只能被正式发现一次……完了地球上就没有别的大洲可供发现了。当然理论上你可以去别的星球探索,但是那不会是明天开出的一班车。

另一个原因是先发优势。如果计算机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研发必须跟用户的使用同步成长,微软、英特尔已经占据了市场,用户熟悉他们,他们也熟悉用户,这个业务的门槛越做越高,后人很难进了。
人对岗位的占位也是如此。跟着朱元璋起兵的将领大多都是他的同乡,而这帮人之中就出现了好几个军事天才。难道说中国军事天才的分布密度那么高吗?一个小地方就有那么多天才将领?当然是实战经验成就了他们。

再聪明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些小事儿,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你说我是哈佛的计算机博士兼工商管理硕士,你只有本科学历,你把阿里巴巴副总裁这个位置让给我吧 —— 那当然不行。人家在创业实战中经历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和实验室里经历的高太多了。这些人被事情所塑造,而且他们也塑造了事情:他们已经是公司不可缺的角色。

所以当历史发出召唤的时候,应该不顾一切地抢占关键的位置。这班车没赶上,下班车没有了。

我记得有一个科学家的同伴跟这个科学家说,在A和B两个领域中我想去A领域,因为A领域已经成熟了,我知道该怎么做,可是B领域还很混乱,我不知道怎么做 —— 那个科学家说,你想什么呢?当然应该去B领域啊!A领域都成熟了还有好位置给你吗?B才是可以争夺的地方。

只有两个力量能打破这种占位。一个是颠覆式创新。新的出来了,旧的位置就没意义了。所以新东西出来是新人抢占位置的好时候。另一个是旧人总会死的。如果侯宝林他们那一代相声演员一直年轻没死,现在哪有只会唱太平歌词和编排于谦他爸爸的郭德纲的位置。

吴晓波:离任前再遭弹劾,特朗普明明政绩不烂,究竟错在哪了?

特朗普是一个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甚至在有些人看来,他的目的不是打好牌,而是把牌桌给彻底掀翻,所以他根本没有资格,也不应该在这个牌桌上存在下去。

  2021年1月20日,将是特朗普卸任美国总统的日子。特朗普在2017年初正式上任时,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会陷入如今这般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其我行我素的执政风格下上演的一幕幕美国故事,简直比好莱坞电影还要精彩。

   “清算”特朗普

  1月20日将近,特朗普的总统任期已所剩无几,但民主党控制下的众议院针对特朗普的“追杀”并未停止。

  众议院民主党人使出雷霆手段,步步紧逼,打出了“清算”特朗普的组合拳。

  其一,要求副总统彭斯动用美国宪法第25条修正案罢免特朗普。

  其二,在彭斯拒绝采取相关行动后,众议院推进弹劾特朗普的程序。

  其三,即使无法赶在任期内罢免特朗普,也将在特朗普卸任后继续推动罢免程序。

  民主党人于当地时间1月11日正式提交了针对特朗普的弹劾条款草案,指控其“煽动叛乱”。13日,众议院投票通过了弹劾条款,特朗普成为美国建国200多年历史上首位两次遭弹劾的总统。

  祸不单行,特朗普似乎成了一条人人追打的丧家之犬,互联网平台对他进行全面封杀,华尔街与他决裂,甚至在共和党内也有越来越多人与他划清了界线。

  据美国媒体Axios统计,截至1月9日,已有包括推特、脸书、谷歌、苹果、Instagram、YouTube、Shopify等在内的13家平台对特朗普的相关账户采取封禁或限制措施。

  美联社报道,美国国会大厦骚乱发生后,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美国运通、福特、微软等在内的行业巨头纷纷对特朗普及其共和党盟友“断供”,不再捐款给试图挑战总统大选结果的共和党议员或直接叫停已有的政治资助。

  而在共和党内部,树倒猢狲散,特朗普倚重的多名内阁成员和幕僚相继辞职,10名共和党议员在弹劾案中投出赞成票。共和党内部分歧严重,特朗普正处在最孤立无援的时刻。

  特朗普的业绩

  讽刺的是,知名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Gallup)近期的一项民调显示,美国总统特朗普以18%的支持率击败奥巴马(支持率15%),当选2020年美国最受尊敬的男性。

  而在此前的总统大选中,特朗普虽然落败,但却获得了超7000万张选票,这一票数超过了奥巴马在2008年当选时取得的6940万,特朗普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在总统选举中得票数最高的输家。

  回望特朗普执政的四年,你会发现,若非受到疫情的影响,特朗普的执政成绩或许并不算差。

  在奥巴马当选总统的8年间,美国GDP平均增速为1.48%,而在特朗普任期的前三年,GDP的平均增速达2.48%。

  《财富》杂志的研究也显示,疫情暴发前,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经济的表现至少有四项核心指标优于奥巴马时代。

  第一,失业率。特朗普刚上任时,美国失业率为4.7%,到了2020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为50年来最低。
  第二,贸易逆差。特朗普任期前三年,美贸易逆差状况有所改善,贸易逆差由特朗普刚上任时的429亿美元降至2020年2月的370亿美元。
  第三,就业增长。疫情暴发前,特朗普治下,美国就业率的年化增长率为1.5%,超过奥巴马执政8年间的1%。
  第四,收入增长。疫情暴发前,部分由于各地兴起的提高最低工资运动,美国所有收入群体的收入都有所提高,其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最快。

  从这些数字看,倘若撇开疫情因素,特朗普执政前三年的成绩即便称不上出色,到底也并不糟糕。

  触碰红线

  那么特朗普今天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造成的呢?这就涉及到西方政治的一个重要关键词——程序正义。

  其实,东西方哲学对于“正义”这一概念的思索由来已久。而美国学者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政治学著作《正义论》引发了人们对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激烈探讨。

  简单来说,实质正义关乎行为最终结果的正义,而程序正义则关乎行为过程的正义。

  在罗尔斯看来,如何设计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从而对基本权利和义务做出合理分配是正义所关切的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按照程序正义的观念来设计社会系统。

  他认为,不存在任何有关结果正当性的独立标准,但是存在着有关形成结果的过程或者程序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独立标准。因此只要这种正当的程序得到人们的适当尊重和实际执行,那么由它所产生的结果就应当被认为是正确的和正当的,无论它们可能会是怎样的结果。

  罗尔斯所说的程序正义,既包括法律意义上的秩序,也涵盖了更为广泛的社会规范,其在西方社会的传统深远。

  想必你听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有权保持沉默,若你不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一切都将作为呈堂证供。你有权在受审时聘请一位律师,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我们可以为你请一位。你是否完全了解上述权利?”

  这段话就是广为人知的“米兰达警告”,它称得上是程序正义在西方社会重要性的一个鲜明体现。

  而百无禁忌的特朗普,似乎从未驶入“程序正义”这条轨道。他无视既有的秩序与规则,甚至屡次三番地挑战、破坏它。

  在特朗普眼中,华盛顿的政客是一批阴谋家,华尔街是被一些寡头控制的肮脏之地,而媒体都已经被资本和政治家所收买。他把不满的情绪肆意发泄,而他的武器,就是推特。

  据路透社统计,特朗普自出任总统来,所发推文数达约2.6万条,平均每日18条。2019年12月,特朗普因“滥用权力和阻碍国会运作”而初遭弹劾时,曾在24小时内发布123条动态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他在推文中公布政策、任免官员、抨击媒体、贬低政敌、中伤妇女和少数族裔等,他的推文情绪强烈、煽动性极强,且充斥大量不实消息。

  而他在推特上拥有逾8000万粉丝,的确能做到一呼百应。在他的鼓动下,当地时间1月6日,看似戒备森严、庄严神圣的国会大厦在示威者的暴力冲击下几乎顷刻间陷落,国会议员们再也顾不上风度,四下奔走逃窜。

  国会陷落无疑抹黑了美国素来引以为傲的民主制度,严重动摇了美国政治平稳运行的基础。

  特朗普绕开了白宫发言人,绕开了议会,绕开了整个行政国务系统,径自开辟了一条“推特治国”的新道路。或许这是他自认为的“特朗普式程序正义”。

   被踢出局

  这是人类政治史上从未发生过的景象。特朗普凭一己之力搅浑了华盛顿政坛的一潭静水。原有建立在既定规则与程序下的政治秩序已被打乱,并且在特朗普下台之后也必定无法马上恢复。

  一个在任总统以革命者的方式来挑战他自己所掌握的权力系统,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特朗普的这种革命者姿态的确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尤其受到了被边缘化的社会底层人民的热爱。

  但是在整个美国精英阶层来看,特朗普是一个完全不按牌理出牌的人,甚至在有些人看来,他的目的不是打好牌,而是把牌桌给彻底掀翻,所以他根本没有资格,也不应该在这个牌桌上存在下去。

无人驾驶技术的公司是这样估值的,每位工程师大约1000万美元。例如,一个刚起步的三人创业公司,估值就是3000万美元。

《纽约时报》

在油腻的世界里,做一个“笨拙”的人 | 同读一本书

作为读书人,要以油腻为耻,以卖弄为丑,以笨拙为本分。因此而有所失,有所缺,那是求仁得仁,读书人就该认命。

文 / 巴九灵

早年的成功学书籍很好辨认:封面大概有个托着下巴或是抱着手臂的成功人士。后来,也因为这个行业实在内卷,催生出以写鸡汤文学打底,以玄学为目标的“文学作品”,成功学干脆变成一个既不太成功也没法学的东西。那些作者本来阅历极其有限,而又喜欢将时代的红利与行业的顺遂归因于自己,往往写出来的东西就变成收割“韭菜”们憧憬的自恋材料。

那么有没有一本既是成功人士写的,有趣又有料,文笔还不错的“答案之书”?其实还真有。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书名为《冯唐成事心法》,作者冯唐既是文坛男神,也是学霸博士、商界精英。这个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男人坚持认为“成功不可以复制,但是成事可以修行”,他在这本书中出入古今,教读者如何管理自我、管理团队和管理事情。

01
冯唐在序言里面谈到写作这本书的缘起,说得很真诚:

我听过别人的评论,说冯唐只是一个情色作家,我觉得特别委屈。……我等了二十年,就为了这一刻,写这本书,能让大家知道,其实我是一个管理界的“扫地僧”。

这不禁让人想起张岱在《夜航船》的开篇讲的一则故事:

1
2
3
有一个僧人和一个读书人一同住宿在夜航船上。读书人一路高谈阔论,僧人是既畏且怕,只敢缩着脚睡。
不一会儿,僧人听到读书人话里有纰漏,就好奇问道:“请问,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说:“是两个人。”僧人又问:“这样的话,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答:“当然是一个人。”
僧人笑了笑说道:“这样说起来,还是让小僧伸伸脚吧。”

在一个泥沙俱下的管理领域,这本《冯唐成事心法》可不仅仅是“伸伸脚”的小沙弥,这个被文学耽误许久的管理“扫地僧”终于选择了“大展拳脚”,选择了摊牌。

02
冯唐的底牌有哪些呢?

首先,来自曾国藩的人生哲学。

冯唐从商20年,一直试图找到一本书来解答他对管理的困惑。后来,他回到了自己年少时对自己触动很深的《曾文正公嘉言钞》,在这本书出版前,他甚至曾经花了三年的时间,对《曾文正公嘉言钞》逐篇进行白话批注。

在冯唐看来,曾国藩先天条件非常一般,他出身农家,早年既不懂军事,也无留洋经历,只是个旧式的读书人。但就是这么个“笨拙”的人,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竟然做到平定太平天国内乱和倡导洋务运动两件大事,从“成事”上来说,这真的很惊人。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应该自甘“笨拙”,那么假如在日常工作中,因为自身的“笨拙”而和机遇擦肩而过,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事呢?

冯唐将应对之法概括为“认”“勤”“慎”三个字。

1
2
3
“认”说的是要认可这件事,我是个笨拙的读书人,损失些名利,是应当的。在油腻的世界里做个笨拙的读书人是件好事;
“勤”说的是要用勤奋去弥补笨拙,而不是用投机取巧、跟风随潮去弥补;
“慎”说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做事,要谨慎桌面之下那些见不得人的行为、思想、言论和人。

因此作为读书人,“要以油腻为耻,以卖弄为丑,以笨拙为本分。因此而有所失,有所缺,那是求仁得仁,读书人就该认命。”

其次,来自麦肯锡的方法论。

冯唐曾在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之一麦肯锡,有过8年的工作经历。

麦肯锡有个政策叫做“Up or Out”,不升职就出局,每半年会进行相关业绩评估,打分是一到五分,如果你得一分,马上被开除;如果是两分,你会得一个警示;如果是三分到四分,就会逐步获得晋升;如果是五分,马上就会得到晋升。

在这种压力下,CEO和合伙人之间的信任其实非常重要,假如你被信任,你可以获得无数的生意机会,获得无数的业务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麦卡锡有一个很著名的信任公式:

信任=(可信度×可靠度×可亲度)÷自私度

1
2
3
4
◎ 可信度是指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团队就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你周围的专家是不是这方面的顶级专家。
◎ 可靠度是指个人、团队以及能调动的资源,是不是能够保质、按时、按价格把答应的事情做完。
◎ 可亲度就是你和你的团队以及能调动的资源,是不是跟你很亲近。
◎ 而自私度是指你在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团队的利益之上或之前。

所以建立信任其实是件步履维艰的事,要尽量做一个可信的人、可靠的人、可亲的人,做一个尽量忘掉自私自利的人。

最后,来自冯唐本身的管理实践。

2000年到2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20年,也是冯唐参加工作的20年。翻看冯唐这20年的履历,才知道他在管理界极其“硬核”:
2000年到2008年,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2009年到2014年,华润医疗的创始CEO;2015年,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

在这本书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在这些工作中收集的一手经验、一手资料。

比如,冯唐讲过一个职场沟通的小例子。他原来有个领导,是个脾气很大的胖子。因为领导胖要减肥,会经常处于轻断食的状态,所以有可能一天都不开心,下属很难找到一个他心情比较好、可以有效沟通的时间。而冯唐使用的方式是带一大包果仁,再带一些茶点,摆在胖子领导面前,先自己吃一点,然后一起吃。领导血糖高了以后,交流状态就会好很多。

这种小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

03
《冯唐成事心法》一书保持着冯唐一贯的有趣和有料,他不仅讨论了管理,还展示了如何从他的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如何在世上修行。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事,如何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感受到冯唐的真诚和不藏私。

一个肉身,基因你改不了,在现世,还是可以努力成为圣人,做不到圣人,至少可以做到一个成事的人。

王烁:语言不中立

一家互联网大公司告诫员工,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选择的,我们都可以。

错在哪里?

那可太多了。

比如说,你不能某个违法行为放到选择集合之中,要求人从中选择。违法行为不可选择,更不可指令别人选择违法行为。

中国有《劳动法》,假设把法律所允许的所有加班情况都算上去,一名劳动者一个月的极限工作时间是212个小时,超过即属违法,不允许就三个字。

但是,现实中,哪家互联网大厂不996呢?996一个月下来是多少呢?至少288小时,超越法定极限36%以上。

996现象到现在还普遍地被当作道德议题而不是法律议题被讨论,真是奇观。

但这我只是顺便说起,我真正想说的是强者不要搞语言暴政。

“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选择的,我们都可以。”

这句话,我们有时也会对自己说。

同一句话,如果是一个人对自己说,或者是如果一家公司对员工说,有区别吗?

凭什么个人对自己说就可以,公司对员工说就不可以?

因为,就是,不可以。

没有一句话可以脱离语境,有些话只能自己对自己说,别人说就不行。该说的人随便说,不该说的人一说就错,至于明知是错还说,就是别有用心。

比如说,黑人有时会用Negro来说自己,但他说是他说的事,你要是对他用这个词就是种族主义。

如果你对这没什么感觉,再举个例子。

我吃了个大亏,事后对自己说:我真蠢,我活该。这可以。但如果是你刚刚占了我便宜,你不能对我说:你真蠢,你活该。

1
道理其实很简单: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可以选择把现实当作给定情境,感叹世道冷酷人心险恶自己无助,这是他的权力,他有权选择这样看问题。但是,侮辱与损害他人的人不能用同一番话来证明自己的做法合理,并把它加于对方,成为对方的义务。

接受现实,是一个人的权利,不是义务。他可以选择接受现实,你不能要求他选择接受现实。
语言不是中立的,不能把它从一个语境中抽离出来,包裹在胶囊中,假装无损地移植在另外一个语境中。作为一种权力,语言权力关系的内涵在于谁说,何时说,对谁说,怎样说。
如果扭转语言的权利义务关系,把它掉过头来,把弱者在现实面前给自己的一针安慰剂变成针对弱者的一杆枪,那就叫语言的暴政。
我反对。

放松

旅行、读书、听歌、观影及睡觉。

前方的路

《前方的路》,出自德国作家黑塞的小说《德米安》,因为这些文字都是我寻找人生道路的记录。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条通向自身的道路。每个人的真正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社会角色的懦弱伪装,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未来世界的幸存者

世界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正在变得比人类更强大。在可预见的将来,技术最终将淘汰人类。

“总的来看,下一代青年不太可能像上一代有那么多机会。经济增长已经开始放缓,还将继续放缓;人口增长高峰已经过去;除了高科技,几乎所有行业都不会有以前那么高的增长率。现在是穷人,未来极大可能还是穷人,能翻身的只能是少数,而且难度越来越大。”——《穷忙的人生》

更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正在减弱。以前,穷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完全有可能晋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以前跟你一起竞争的,是其他的人,只要你比他们努力,就能出头;现在跟你竞争的,是软件和机器人,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会超过它们。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他们能得到的职位,不是因为雇主需要他们的劳动技能,而是因为人工比机器便宜。比如,造出一个会送货、会烧菜的机器人,技术可以做到,但会很贵,使用真人更便宜。所以,快递员和厨师这样的工作,将会持续地吸纳大量劳动力。但是,他们的工资很难增长,一旦成本大幅上升,机器人就会取代劳动者。

由于通过奋斗爬到社会上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教育的价值也正在变小。如果不能学会机器无法替代的技能,那么读不读大学,对你将来的收入不会有太大影响。很可能不读大学,你的处境还会好一些。

一个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流动性僵化的社会,意味着什么?我很难想象。在经济上,持续繁荣需要购买力支持,必须让大多数人具有购买力;在政治上,不让底层人民看到翻身的机会,就是政治自杀。2016年的美国大选,传统风格的候选人都得不到支持,反倒是极端的、大肆批评现行秩序的特朗普大受欢迎,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是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政治动荡的体现。

虽说人类历史一直是等级制社会,但是工业革命以后,多多少少变成了一个“彩票社会”。如果你碰巧是那个幸运儿,抽到了命运的彩票,就有机会出人头地、翻转人生。这种希望虽然渺茫,但是让底层人民有了期待,愿意遵守秩序。这种希望一旦消失了,向上爬的梯子断掉了,抽中彩票的机会等于零,社会秩序也就瓦解了吧。

说来好笑,技术虽然带来了收入不平等,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平等,主要是在享受技术成果方面。比如,普通人完全可以使用跟美国总统或世界首富一样的手机。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几乎都体现在非技术方面,比如收入、地位、住宅等等。

风险投资家 Paul Graham 说,19世纪时,你只要有一辆马车,就是富人,根本没人在乎马车的牌子。现在不同了,人们不得不强调汽车的品牌,区分谁更有钱。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技术使得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代步工具,于是技术以外的因素(品牌)成了展示人类不平等的主要载体。

白领,一般是指那些有技能的人士,比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金融业者、律师等等,劳动主要以智力投入为主。通常需要坐在办公室里,衣着整洁,穿白衬衫,所以叫做白领。

以前,白领是令人羡慕的工作,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成为白领。可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机器的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使得很多办公室职位变得不必要了。

未来什么工作才能算白领?说实话,没有人知道。因为很难估计技术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厉以宁教授最近说,将来没有白领和蓝领之分。

“以后很多工作会由机器人去做,所以蓝领和白领的界限将来会逐步消失。当人们都在计算机边上的时候,你能说谁是白领、谁是蓝领吗?说不出来的,这个界限在逐渐消失,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后就没有了。大家都在运用计算机操纵机器人。”

如果你的职位有可能被计算机取代,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你该怎么办?跟机器竞争是不可能的,你没它可靠,没它耐劳,没它便宜。

许多人说,可以接受培训,学习新的技能,实现人生转型。这实际上很难做到。比如,现在很热门的一种职位,叫做“数据科学家”或者“数据工程师”。但是,一个装配线工人,不太可能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转变为一个数据工程师。让我这么说吧,不仅他不太可能,你也不太可能。任何没有专业基础的人转变为数据从业人员的机会,就是四个字:“微乎其微”。

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形态,已经产生了深刻的改变。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低技能劳动者的报酬一直无法提高。现在,轮到白领阶层了。他们已经或者即将发现,自己处于挣扎之中,没有职业前景,工作报酬同蓝领工人一样陷入泥潭,无法提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技术造成的贫富差距将日益严重。这种趋势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现,政府完全束手无策。

那么,有没有计算机不能取代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是计算机无法学会的?

作家吴晓波把难以被机器替代的能力,称为“柔软的能力”。目前看上去,有三种能力,机器不大可能实现。

(1)人性化和人格魅力。机器提供的服务是没有人性的,也不会有人格魅力,更不会感动人心。这注定了,有些感受是机器无法提供的。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老奶奶在街上突然摔倒了,你会感到心痛和惊慌,要是一台机器突然故障了,你大概不会对机器产生同情心。所以,一个富有人格魅力和人性的人,在计算机主导的时代,是有优势的;相反的,一个没有个性、人云亦云、千面一律、会消失在流水线上的人,则天然具有竞争劣势。

(2)创意。计算机只能根据算法,做出下一步行为,没法超出算法的范围。这意味着,只要掌握了算法,就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举一动。人类则是难以预测的,常常会有天马行空的创意。机器最难以与人类竞争的,就是创造力。目前,还没有一种软件,能够写出一部人类爱看的小说,估计将来也难有。另外,科学家曾经有过争论,计算机会不会“顿悟”?目前看上去,大概也是不会的。

(3)决策和领导力(即企业家能力)。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说过,生产力增加的主要原因,除了资本和劳动力,就是企业家能力。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以团结所有资源,创造出超额利润,最典型的就是乔布斯那样的人物。计算机没有办法团结领导一群人,齐心协力完成一个使命。

作为个人来说,人生规划的时候,应该尽量发展这些能力,才能避免与机器“抢工作”。

程序员,乃至其他很多技术岗位,其实是青春饭。只有底层的技术,还有一些稳定性,越接近应用层,技术的升级换代就越快。你学会一门技术,然后吃上三十年,这种事情越来越少见了。更常见的是,几年以后,你会的东西就淘汰了,你被迫重新学习新东西,或者重新就业。

为什么中国很少见 35 岁以上的程序员?因为他们上学时学习的东西都淘汰了,必须和年轻人一起学习新技术。你很难比年轻人更有竞争力,其中最关键的是,雇佣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比雇佣你便宜得多。

人类社会的就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终生职业”越来越少了。每个人都应该尽早打算,如果明天你的职业消失了,你该怎么办?

保持就业竞争力所要求的那种“终身学习”,根本不是业余时间看看书、听听讲座的学习强度,而是远超这个,需要你全部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学到筋疲力尽的那种。你要求一个人离开学校以后,比在学校里面还要勤奋、还要努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怎么可能!

不是每个人都善于学习,更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的意愿。大多数人只希望生活舒适,不愿意动脑筋,去搞懂那些抽象的公式。而且,要求40、50岁的人跟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拼搏,也不现实。如果终生学习是唯一的就业出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没有出路。

将来,不仅可能出现大量的失业(unemployed),还可能出现人们无法再就业(unemployable),因为他们没用了。低技能的工作,都自动化了;高技能的工作要求多年的学习和艰苦的投入。那些无法就业的人退休还太年轻,从零开始再学习又太老。

每天忙于工作,干到累死,但还是很穷,只能租屋住,没有自己的积蓄,一旦停止工作或者生病在床,生活来源顿时就成问题。田北辰体验的这种人生,社会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起名为“穷忙族”,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


“穷忙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劳动,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在《穷忙族》一书中,他对“穷忙族”下的定义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

不仅香港有“穷忙族”,内地也越来越多。举例来说,根据报道,2016年上海送外卖最多的送餐员,是一位叫做何文妹的中年女性,至少送出了12214单。即使全年无休,每天平均也要33单,从午饭时间一直送到深夜,一刻不停。电瓶车的电瓶,一天要准备6组。车上插着两个手机,一个导航,一个接单。

这种强度的劳动,每年能有多少收入呢?每单的送餐费是8元,这就是说,何文妹一年的送餐总收入在10万元左右。扣除电瓶费、车辆维护费、通信费等等以后,净收入大概还能剩下8万多元。这是“送餐王”的收入水平,大部分送餐员的收入,应该远不如她,可能只有一半左右。

上海的底层劳动者,收入基本就是这种水平。他们还要用这些钱支付房租。每天下班回到家,累得就想睡觉,睁开眼就要去上班,日复一日,人生的出路在哪里?


将来的“穷忙族”,不仅是低技能的底层劳动者,还将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写字楼工作的白领。年轻人如果没有家庭支持,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单靠工资收入,已经不足以积累财富了。

有一项统计说:

“1993年属于低等收入者的城里人,到了1995年有43%都能向上爬。而相比之下,2011年属于低等收入者的城里人,到了2013年只有20%摘掉最底层的帽子。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上世纪90年代算是城市穷人的黄金时代的话,那今天这种好日子已经结束了。”

“一方面,城里穷人越来越难走出贫困;另一方面,城里富人的位置也坐得越来越稳。1993-1995年,城里的高等收入者有64%的概率能一直当富人。而到了2011-2013年,高等收入者竟然有84%的概率能保证自己不被从富人列表中除名。”

上面的数字就是说,如果你是穷人,80%的概率以后你还是穷人;如果你是富人,84%的概率是以后你还是富人。一个台湾人感叹说:

”那种奴隶化的生活(长时间工作,却仅能勉强满足温饱)才是历史的常态。过去三十年社会阶层的大幅流动,是历史的不正常,现在开始回归常态。99%的我们,都面临着这种大趋势的吞噬:你的工资不变,但房价和物价却是越来越高,于是你必需花更多时间来挣钱,甚至一天做二份工,最后成为没有自己时间的奴隶。”

总的来看,下一代青年不太可能有上一代那么多机会。经济增长率已经开始放缓,还将继续放缓,人口增长高峰已经过去,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人的消费远不及年轻人。矿业、制造业、零售业、证券业……除了高科技,几乎所有行业都不会有以前那么高的增长率。上一代人赶上了中国经济起飞,还拥有依靠房地产翻身的机会,但是下一代人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你现在买入一套房子,十年后价值翻上十倍,完全是零可能。

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发现,即使从小就努力学习,从很好的学校毕业,后来努力工作,但迎接他们的将是“长久的低薪、难升迁的职场、高昂的物价、买不起的房子……”。尽管你很努力,待人友善,有公德心,但就是挣不到钱,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


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可是工作又积累不了财富,于是,“清贫青年,流沙中年,下流老人”就成了大多数人必然的命运归宿。

知识(尤其是非学术的知识)不一定要通过大学获得,通过互联网一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更高效和便宜。

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学习和教育变得比以往更重要、更关键。但是很不幸,我们的学习和教育制度已经完全过时,传授的知识有用的少,没用的多;传授方法仍然依靠灌输和记忆,而不是启发和理解,极其低效,浪费学生的时间,打击学习热情,磨灭对知识的兴趣;对年轻人的成长,正面影响少,负面影响大,而且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以前,人生的选择很少,你不得不去读大学,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社会还把很多机会与文凭挂钩,先有文凭,然后才能有就业、职称、住房等等。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文凭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那些与文凭挂钩的东西,正在一项项脱钩。

互联网将教育的自主权,交到了每个人自己手里。上什么课程、什么时间上,都完全由你决定。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夜晚和周末,学习网络课程。这样的话,不仅早早就会有收入,而且只学那些对自己最有用、最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的效率很高。如果发现对学术有兴趣,将来再回大学,攻读更高的学位,也是完全可以的。

等到22岁,别人刚刚开始找工作,还在为归还学贷发愁,你已经有了四年工作经验和一些积蓄,认清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开始向事业的高峰冲刺了。

对于那些正在大学里面苦苦努力、不知道方向何在的年轻人,我有一点建议。

大学课程是为了那些不知道学什么的人设计的,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找不到方向,而被这些课程”画地为牢“限制住。你要主动去接触和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引用一个网友的话,”你要做的就是自主、跨界、终身学习“。

为什么雇佣制度对工人不利?

1、

当代社会的基础,就是雇佣制度。老板雇佣工人,组织生产。

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成为社会的默认形态。今天,有人问你干什么工作,其实就是在问,谁雇佣了你?人们已经默认,工作就是雇佣,雇佣就是工作。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雇佣制度,我们这个社会怎么运行?

2、

现在的人们把每天去公司上班,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许多人的心目中,人生只有一种模式:找到一家愿意雇佣你的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如果中途离职,那就再找下一家公司上班。

但是,这种生活模式其实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人类都没有上下班和雇佣的概念。历史上(奴隶社会除外),只有两种劳动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都是自己负责生产,不是别人的雇员。

我们不应该把现在的雇佣制度,视为理所当然。它不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唯一模式,过去不是,将来也未必是。

3、

雇佣制度是一种有倾向性的制度:对资方有利,对劳方不利。

资方和劳方的利益是对立的:工人少拿一点,老板就多赚一点。这一点并没有问题,利益分配总是这样。

雇佣制度的真正问题是劳资双方的地位不平等,做出决策的总是资方,劳方只有被动接受资方决策的命。也就是说,老板说什么,你就必须做什么,这才是问题。考虑到老板可以从你的损失中获利,就更显出这个制度的缺陷了。

举例来说,今年公司赚了100万,那么工人可以获利多少?回答是不确定,看老板心情。他想多分你一点,你就可以多拿钱;他一毛不拔,你也拿他没办法,而且你也清楚,这样对他有利。公司赚多少钱,其实对你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老板的分配决策。

反过来说,今年公司亏了100万,老板的决策就更简单了,就是把你解雇,省下你的工资支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家公司宣布解雇员工以后,股价反而上涨了,因为市场认为这样有利于公司的发展。你失业了很痛苦,但是股东高兴了,因为他们的股票更值钱了。

总之,雇佣制度——乃至总体的当代社会制度——都偏向资方。对劳方来说,在这种制度下,人生完全是被动的:不能充分地享受利益,反而会完全地承担成本。甚至还常常承担超出自己份额的成本,就像富人经常把应该他们承担的社会成本,转嫁到穷人身上那样。

4、

雇佣制度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对工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几十年如一日的上下班生活,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感。工业革命后,人类的心理疾病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这跟雇佣制度的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越是大公司,越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大公司的工作是非常无聊和让人厌倦的。

5、

工作的乏味和令人厌倦,其实是公司的一种制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利益。

首先,一个优秀能干的员工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凡事都有双面性。现在这个社会,人才流动很快。能力强的、聪明的人,虽说给公司带来不少利益,但是做几年就远走高飞的情况非常多。他们的离开就会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缺口,很多地方都要好久才能补上,公司的元气大伤。

公司发现,他们不能太依赖人才,而应该让人才依赖公司。管理层的最终作用,就是让谁离开了都无所谓,公司都能正常运作。所以,大公司把各个部门划分得很细很细,每个人负责的东西很单一。这样一来,每个员工“术业有专攻”,效率上去了,经验积累了,而且公司的运作就会流程化。

一旦流程化,员工的工作就变得很单调了,没有太多的创造性在里面。什么创意、可靠性、稳定性等等,都有专人做了,你就只需要按照手册,做好你那一份事情就可以了。最后,对公司来说,就是谁离开了都不重要了。规模越大的公司,往往分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就越低,反倒是小公司需要多面手。

工作流程化以后,如果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做着同样的事情,日复一日,就算没有病,也会被活生生逼出病来。富士康的工人跳楼,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6、

可悲的是,站在工人的角度,你根本无力摆脱这个制度。你知道这个制度对你不利,但你还是必须求着别人雇佣你,有工作以后,还要提心吊胆,担心会不会失业。不这样,你就没法赚到钱养活自己。

市场上有很多书籍,教你怎么在雇佣制度下生存下来(比如《职场xxx秘籍》)。但是,我的这本书不是,我更多思考的是,怎样离开这个制度,还能够活得下去。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离开这个制度的。而且,在这个制度中,还是有可能成功的,进而顺利地毕业,从劳方摇身一变成为资方。因此,建议是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就一定要有个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不要以为进大公司就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在大公司里面,想要技术上有造诣,工作经验的积累只是一方面,真正的突破要靠自己业余深造!不然,路就会越走越窄,公司迟早会让你来承担成本,通过摆脱你来降低成本。

  1. 高级人类的崛起
  2. 熵:宇宙的终极规则
  3. 朋友圈规律

资源

资源(技术特征)是什么?在哪里,如何整合(组合/创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020年知识产权实务书籍推荐

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2017)》理解与适用

作者: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 编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2017)》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专利侵权判定指南(2017)》与《专利侵权判定指南(2013)》相比,在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等同侵权的认定、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认定、侵权抗辩方面增加和调整了很多规则。其中,外观设计专利部分增加了图形用户界面外观设计方面的内容,专利侵权抗辩部分增加了“不停止侵权抗辩”内容,包括涉及标准必要专利的不停止侵权抗辩。

二、中国知识产权指导案例评注(第10辑)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 编,陶凯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主编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内容简介:为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充分展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推动知识产权司法公开,提升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塑造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法治文化,从2008年起,在各高级人民法院推荐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每年在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向社会公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10大案件和50件典型案例。为了便于知识产权各界人士了解和研究,本书编委会组织承办法官对2017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10大案件和50件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组织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审稿,形成本书。
本书以案例评析方式进行编写,每个案例一般包括如下部分:(1)阅读提示和裁判要旨。阅读提示同时体现在目录和正文中,有助于读者根据目录迅速判断出案例所涉法律或者其他裁判问题。裁判要旨在于展现法官在裁判具体案件过程中对法律适用、裁判方法、司法理念等案件焦点问题的精要评述。(2)案情和裁判。该部分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当事人的诉辩主张、争议焦点以及法院审理查明的事实、裁判理由和裁判结果等内容。(3)法官评述。包括对本案争议焦点和不同意见、裁判思路和方法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本案纠纷发生的社会背景、裁判结果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的介绍等内容。

三、中国知识产权指导案例评注(第11辑)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内容简介:为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充分展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推动知识产权司法公开,提升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塑造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法治文化,从2008年起,在各高级人民法院推荐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每年在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向社会公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10大案件和50件典型案例。为了便于知识产权各界人士了解和研究,本书编委会组织承办法官对2018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10大案件和50件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组织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审稿,形成本书。
本书以案例评析方式进行编写,每个案例一般包括如下部分:(1)阅读提示和裁判要旨。阅读提示同时体现在目录和正文中,有助于读者根据目录迅速判断出案例所涉法律或者其他裁判问题。裁判要旨在于展现法官在裁判具体案件过程中对法律适用、裁判方法、司法理念等案件焦点问题的精要评述。(2)案情和裁判。该部分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当事人的诉辩主张、争议焦点以及法院审理查明的事实、裁判理由和裁判结果等内容。(3)法官评述。包括对本案争议焦点和不同意见、裁判思路和方法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本案纠纷发生的社会背景、裁判结果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的介绍等内容。

四、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典型案例评析(2014—2019)

作者: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6月
内容简介:自2014年成立以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充分发挥司法改革“试验田”和知识产权审判“桥头堡”作用,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主导作用和职能作用,展示了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形象。五年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结了近六万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既有事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疑难复杂案件,又有反映新兴业态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创新发展的案件,还有公众关注度高、涉及社会热点的案件。本书通过组织相关案件承办法官对案件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和裁判思路进行分析,在客观记录审判工作成果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交流的平台,以促进业界的理论和实务研究。

五、发明分析与权利要求撰写:专利律师指南(原书第2版)

作者:Ronald D. Slusky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内容简介:本书从专利律师的角度,讲述了如何分析发明,并将其提炼成专利权利要求的方法。本书指出,发明是一种技术思路而非具体的产品,在分析发明时,采用“问题-解决方案”的描述来确定发明构思以及发明的关键技术特征;在撰写独立权利要求时,基于“问题-解决方案”,化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根据侵权判定等专利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布局多样化的权利要求;通过“问题-解决方案”指导说明书等申请文件的撰写,由此构建保护范围宽、且具有防御能力的权利要求。

专业参考

知产库(微信号: IPcode)干货下载
回复’商标解析’下载《企业常见商标问题解析》
回复’专利指南’下载《北高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
回复’版权指南’下载《北高院著作权侵权审理指南》
回复’商标确权’下载《北高院商标确权审理指南》
回复’知产管辖’下载《全国知识产权法庭管辖图》
回复’贴牌加工’下载《北上广苏浙:贴牌加工认定》
回复’注册流程’下载《商标/专利/版权/流程图》

利用搜狗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公众号文章。

  1. 裁判文书网
  2. 思博网
  3. 智慧芽学院
  4. 中国知识产权杂志
  5. 国家知识产权局
  6. lexology
  7. 知产力
  8. 林达刘
  9. 锦天城
  10. 金杜
  11. 恒都
  12. MBA智库
  13. 富贵鼠专利平台
  14. 大岭IP
  15. 百科君的IP杂谈
  16. 李鑫
  17. 思博论坛
  18. fosspatents
  19. 老杳吧
  20. 科技产业咨询室
  21. IPRDaily
  22. 李银惠
  23. 中国知识产权网
  24.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5. 智南针
  26. 安信方达
  27. 七星天
  28. 赛尼尔法务管理
  29. 北美智权
  30. 肖振春 知识产权理想国 微信号: IPRepublic
  31. 李文红
  32. 张勇 优智博网站的创始人
  33. 康信
  34. 无讼案例
  35. 华冰
  36. 智财黑马的博客
  37. 优智博
  38. 张学军
  39. 广东省深圳市专利代理所大排行(附所评分)
  40. 佑斌
  41. 中知贯标认证
  42. 黑娃聊检索 SIPO-heiwa
  43. IPRlearn
  44. 跨境电商产品防侵权预警
  45. 张月梅的商标文 微信号: ZYMDSBW
  46. 知产库 微信号: IPcode
  47. 知企星知识产权
  48. 中华商标杂志 微信号: ZHHSHB
  49. 中华商标协会 微信号: legal_cta
  50. 智慧芽资讯 微信号: Patsnap
  51. 合享智慧学习中心incopat 微信号: incoPat_ip
  52. HimmPat Public 微信号: HimmPat_Public
  53. 知识产权界的甲乙丙丁
  54. OpenLaw 裁判文书检索
  55. 韩一星
  56. 隆天知识产权 Lungtinlaw
  57. 软唐知产
  58. 超凡知识产权 微信号: chofn2013
  59. 吹IP 微信号: IPtree
  60. 集佳知识产权 微信号: ipunitalen
  61. 知识产权课堂 微信号: xue_ip
  62. 谈科创论知产
  63. 柳沈律师事务所
  64. 专利轩
  65. 知识产权进行时 微信号: zscqjxs
  66. 国家知识产权局 微信号: NIPAPRC
  67. 郝政宇律师
  68. BORSAM博深知识产权 微信号: borsam-ip
  69. 百度文库
  70. 国浩律师事务所(Grandall Law Firm)
  71. 集佳知识产权
  72. 微月人话 微信号: man-mind
  73. 知情会
  74. 技术转移与技术经理人 微信号: IPTTOs
  75. 孤独大脑 微信号: lonelybrain
  76. 哈佛商业评论
  77. 俊慧看网谈法 微信号: lijunhui0507
  78. 判例 微信号: xuhuiclub
  79.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
  80. 法务之家 微信号: law114-com-cn
  81. 司法律道
  82. Lexology
  83. 七星天海外专利服务
  84. 七星天
  85. 知产力
  86. 全国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 微信号: PatAgentExam
  87. 知产前沿 微信号: IPForefront
  88. 优选字符

个人推荐

商业顾问——刘润
科技顾问——吴军
职业顾问——古典
行业顾问——阮一峰
专业顾问——韩龙
美学顾问——蒋勋
人生导师——李开复
财富导师——李笑来
认知导师——王烁
习惯养成——得到

  1. 启蒙运动,启蒙了啥?
  2. 【必读】更新说明及常见问题
  3. 诺贝尔文学奖历届得主代表作
  4. 豆瓣热门心理图书TOP10
  5. 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
  6. 普利策小说奖历届获奖作品
  7. 豆瓣中国小说 Top 100
  8. 豆瓣外国小说 Top 100
  9. 豆瓣热门商业图书TOP10
  10. 豆瓣热门历史图书TOP10
  11. AI涵养是现代职场人职能内涵的转变

Live

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商业模式及趋势之一,抖音、快手、微信…

45岁之前努力积累和沉淀,知识、技能和人脉等
机会到来时,才能有效输出及创造价值
——IPCreator

Why

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统计,我国网民日均刷视频约100分钟。这个时长应该已经超过了刷网页的时长。


心定方安然,自律才自由。

其他公司把钱花在广告和操纵公众舆论上,我们则专注于产品。
马斯克回应特斯拉公司为何不雇佣公关人员

八小时工作制是20世纪制定的,那时下午五点以后,社会经济就停止运作了。但是,21世纪非常不同,我们生活在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运作的世界中,社交媒体是24/7,通信网络是24/7,网上商店是24/7,一切都是24/7,根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
《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过度劳累的工作文化?》

随着大多数产品成为联网产品,如果你想购买未联网的版本,不得不支付额外费用,因为厂家将不能获取你的个人数据,也不能向你推送广告了。
Hacker News 读者

创业者要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弄清楚要做什么,第二件就是去做。

但是,大多数创业者不认为第一件事很重要,如果花费一天时间思考,试图更好地理解一个问题,他往往觉得那一天是浪费掉的,没有行动力。

– 《动作要快,但要先了解问题

罗永浩带货,为什么能成?

罗永浩用一年时间证明了,自己并不是“风口杀手”、“行业冥灯”。如果曾经是,那是风口和行业的问题。

以带货主播身份直播8个月后,罗永浩首次跻身全网带货三甲,仅次于薇娅、李佳琦;一年后,他卖出1800万件商品,带货成绩超过30亿元,累计观看人数超6亿人次;其间,罗永浩背后的团队交个朋友还差点“借壳上市”。人们似乎都忘了,一年前,他还是那个负债6个亿、100多个官司缠身、被限制高消费的失败者。

4月1日是罗永浩开播一周年的日子。当晚,他没有带货,而是在抖音上新开了一档情感类聊天节目“老罗和他的朋友们”。在新开的账号中,与蔡康永、李诞、杨笠、呼兰几位脱口秀名人连麦,回答连线网友们的情感问题。年满一岁的“罗永浩直播间”,则交给了团队年轻的主播来带货。相比于最初那个状况百出、口误翻车、出道即巅峰的罗永浩,如今的他更加从容和随意。

他是怎么做到8个月就还完4个亿的?或许不少品牌、主播甚至平台都想知道答案。一位业内人士用六个字概括了他的观点: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沿着这个逻辑,深度拆解罗永浩的直播带货方法论。

人和:懂公关、供应链的团队

先看最可控的“人和”,即老罗和交个朋友团队。

罗永浩直播带货这一年有高光亦有低谷。最高光的时刻,一定是去年4月的开场,观看人数累计达7893.7万。之后的5-7月经历了第一轮低谷,观看人数暴跌,各项数据都在下降,到7月,飞瓜数据显示当月总观看人数已经不及首播的三分之一,不少媒体的评价是“老罗出道即巅峰”。

接下来的高光时刻出现在8月,罗永浩从与苏宁易购合作开始,走上了平台专场的“捷径”,和苏宁、京东合作场场破亿。在这期间,罗永浩邀请李诞做客直播间,人气暴涨。还有一些小的高光时刻,如双11、1月的年货节,以及一周年时2.1亿的成交额,这些闪光点串起了老罗直播间的一些高光时刻。

从高峰到低谷,外界印象最深的就是老罗前期密集的翻车事故,和后期吃过大亏的“假羊毛衫”、“烂鲜花”事件。结果粉丝反而评价他“好有担当啊”,更有甚者喊话他“多上点残次产品,手里有闲钱想理一下财”。

同样是翻车和假货事件,李佳琦的不沾锅沾锅了,辛巴的燕窝出了问题,可公关能力和舆情把控力都不如老罗团队的表现可圈可点。

道歉→赔偿方案→改进措施,每当危机出现,老罗团队都会拿出这套流程及时应对。首先承认自身的不足,诚恳道歉;赔偿措施立马跟上,舍得投入,拿出比较大方地对消费者的补偿;再将改进办法演变成一种定式,以规避日后同类事情的发生。简单说就是,承认自己错在哪了,以后怎么改。

“其他主播根本不在一个段位上”,跃盟科技CEO王冉这样形容,本质上是罗永浩对直播电商看得更通透,更明白信任关系在直播体系中的价值。

其次,早期过度依赖流量、出现一连串公关危机的交个朋友,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货上,去碰供应链。

即便没有一系列翻车事件,供应链迟早也会是让罗永浩棘手的问题。某平台电商负责人边旭告诉开菠萝财经,在抖音上,目前最好带的货还是所谓的网红货,而非大牌货。“淘宝直播为什么很少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是因为淘宝自身的产品体系,以及天猫旗舰店对线上好评率的把控,这些都是长期深耕的结果。而抖音在这方面还是个初出茅庐小学生。”他表示。

老罗直播间开始重点卖一些如苹果手机、五粮液、旅行产品等以家庭为场景,适合男性消费的爆品,更符合老罗的人设;团队后续对选品的要求变得严格,比如对于生鲜这样的敏感品类,会找更有保障的大平台合作。

这两部分都属于供应链的工作,前者是核心供应链,后者是选品供应链。王冉给出了通俗的解释:

核心供应链是指,主播做到某些爆品只能在自己直播间里卖,或者价格有绝对优势;选品供应链是从琳琅满目的商品里选出用户想要的东西。出问题的货大多出自选品供应链,那就要往后端走,去控制工厂。

“这是对的”,边旭认为,去控产品质量,做自有的供应链,是一个主播流量足够大的时候,让流量更精准地变现、更长久地变现的非常核心的手段。而在王冉看来,市面上所有的主播都属于流量型主播,往往会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选择供应链,老罗团队因为过去做手机的经验,是有能力打造更适合直播间的商品的,只不过目前还没有看到太多明面上的变化。

相比于其他同样有大粉丝量的红人,小葫芦大数据CEO曹津在由小葫芦大数据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网络红人营销大会上表示,罗永浩背后300人规模的供应链团队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为什么需要300个人做供应链?交个朋友联合创始人童伟透露,其中大量的人在做商务的合同、在审核资质,几十个人在做法务。

王冉还提到,老罗团队在直播策略上亦有值得主播参考的经验:在一场直播中,既要有爆品,也要有主力款商品,用以平衡好流量和主播利润,还要有立人设或增加信任的商品。

从最初的一周1播、一周3播,到去年11月之后,除了2月停播两周,一直保持一周5播、6播。罗永浩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透露,未来还会增加到一周7播,以及开辟垂直品类的直播间。家居、鞋服、食品,可能是计划内的垂直类目。

天时:入行时和抖音彼此需要

天时,是抖音的扶持。

“实话实说,老罗在直播带货上的成功,这(指抖音的扶持)是最核心的原因。”边旭坦言。

在去年愚人节前后罗永浩开始当主播的时间点,快手有辛巴,淘宝有薇娅李佳琦,抖音急需一个头部主播,而且非常急迫。王冉这样形容,头条系一贯的做法是,先立“胡萝卜”,向外界证明——你们看,在抖音体系里,标杆主播的成绩如此之好,直播带货业务如此有前景——让大家纷纷效仿。

在王冉看来,抖音需要老罗的核心是要借他的信用。边旭同样认为,一年前,外界对抖音电商的感知度还不够强,消费者的退换货、支付保障方面较弱,那就需要用老罗一向体面的人设为建设中的电商做信用背书。

“老罗是个体面人,买东西更加放心了。”这是一位资深罗粉对罗永浩直播间的评价,可以说是粉丝滤镜,但同样也是信任背书。即便是出现问题,罗永浩的粉丝也能自发输出一些正向舆论,帮他度过舆情风险。

ffit8品牌上过罗永浩直播间,其联合创始人赵杰对此持相同看法,作为教师出身的互联网圈大佬,老罗因其在业界的口碑和自带的庞大的流量,在带货层面有天然的优势。

站在罗永浩的角度看,一年前的他急需找到一个能力捧自己的平台,最好的选择就是抖音。

老罗对自己的人设非常有底气。他在新浪科技的采访中将身边人的追随、粉丝的忠诚,都归因于自己的人品和身上的“少年感”。少年感,一种相对于油腻感的形容。

对此,来自童伟的交个朋友官方的说法是,老罗在整个行业里,属于少见的人设相对综合的带货达人,他喜欢艺术、身处文化圈,又是经历丰富的连续创业者,同时又非常挑剔。

“老罗人设中还有十足傲娇的一面,无时无刻不传达着观点和态度。”王冉对开菠萝财经分析,人设又限制了罗永浩,让他没办法做淘宝和快手。他和柜哥出身的李佳琦不同,不匹配淘宝服务性的逻辑,更不适合快手江湖气的定位。

抖音和老罗,彼此急需,又选在一个对的时间点,一拍即合。吃到了抖音第一波资源红利,是主播老罗“出道即巅峰”的原因,老罗对此毫不避讳。据边旭观察,从罗永浩抖音首秀开始,抖音平台内部的运营,包括资源和人力方面的倾斜,都能明显地能看出来在力捧罗永浩团队,走到今天,抖音的资源倾斜依然明显。

地利:一个老互联网人的降维打击

当罗永浩直播间这根“胡萝卜”扎得足够深、立得足够稳,抖音的扶持力度或许有一天会减弱。没关系,罗永浩团队已经在努力抓住抖音土壤中一切可吸收的养分。这就引出了罗永浩带货成功的第三大因素——地利。

从短视频向直播引流已经不新鲜了,事实上,罗永浩团队从一开始就开始了直播反哺短视频的二次引流的玩法。

抖音电商招商拓展部华东负责人王胜胜近日提到了罗永浩首播中斑马AI课的案例。直播结束了,但引流还没停,罗永浩团队将卖斑马AI课直播的场景做成一个短视频切片,定向对粉丝进行二次投放,借此又做了一波高效转化。因为关注这个切片的用户点进来之后就是你的粉丝,很容易就转化成下单购买的用户。

直播间有两种表达,一种是直接卖货,还有一种是做市场活动。身为一个老互联网人,罗永浩一直在借直播间这个空间做市场活动,尽可能地让更多人关注到他的直播间,知晓他赚钱还债的创业事迹,为直播间做品牌的价值背书。

成立乐队进军乐坛、登上脱口秀节目、接广告代言,以及“今年可能会参加至少三四个综艺”,都是出于这一目的。效果有多立竿见影?他在《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上刚献出脱口秀首秀,直播间的女性观众比例就迅速增加,男女比例从8比2到了7比3。

“这是市场部多年来一直没有做到的,而参加综艺做到了”,罗永浩在微博里说。受众群体拓宽,女性用户增加,对一个带货品类以数码、3C、运动类服务为主的直播间意味着什么,看看“薇娅的女人”,李佳琦的“所有女生”就知道了。

罗永浩的市场活动还在继续,踏入抖音一周年,他新开了“老罗和他的朋友们”聊天室,与蔡康永、李诞、杨笠、呼兰几位脱口秀名人连麦聊情感问题,继续引流新观众、提升女性用户比例。这一聊天室还契合了抖音当前的同城+社交战略——希望用户在抖音完成同城社交,而他的聊天室就相当于抖音内部的“群”。

身处抖音这个日活超6亿的巨大流量池里,罗永浩一个人抛头露面赚钱是不够的,还要把“交个朋友”的生意做到整个朋友圈——为明星艺人主播提供“拎包入驻式”的直播带货服务。

从现有的阵容看,其旗下签约的明星主播有李诞、杜海涛、戚薇、吉克隽逸、主持人李晨。后三位非常典型,正好弥补罗永浩带不动的美妆品类以及短板的潮牌。加上交个朋友外部签约的红人有张大琪、安甜等,内部孵化的朱萧木、黄贺、李正等主播,共签约20余人。

交个朋友团队手握大量抖音上的流量型红人,重点做的是,根据现有人设进行场景设计、内容制作等。某新消费品牌电商负责人对开菠萝财经表示,作为互联网连续创业者,罗永浩和交个朋友相比其他MCN、主播,在理解抖音的算法和流量分配逻辑方面,都属于降维打击。

罗永浩和交个朋友的天花板

总的来看,如果论功行赏“罗永浩带货今日的成功”,边旭认为抖音的平台因素占了60%,罗永浩占20%,交个朋友公司占了20%。但他也发现,“成也抖音”的罗永浩和交个朋友,天花板非常显眼。

罗永浩的天花板,来自他带货主播身份的专业性不足。

诚然,老罗对产品的理解力高于同行,也是值得部分主播学习的,比如他本人对产品的描述,继以前的经典语录之后,他自己也创造了一些相关话术。另外,交个朋友团队也在视觉表达上作了创新。

但在边旭看来,所有的大主播中,只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李佳琦,他是真的懂美妆。其他头部主播无非就是流量大,再经过快节奏、高频次,两三分钟介绍一个商品,介绍优势和价格,掩盖住了这方面短板。

另外,不论是罗永浩还是交个朋友,现在的路线都是跟着抖音走,共同的天花板是难以摆脱平台依赖。

在主播圈子里,薇娅和李佳琦本身的私域流量、出圈能力、人格化的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哪怕有一天,淘宝直播里没有薇娅或李佳琦的账号了,他们转到其他平台,无论是微信、抖音还是快手,依旧是绝对头部的主播。

边旭认为,罗永浩焦虑的是,江湖地位还没有完全稳住,平台的政策在持续变化,“喜好”也会变,那就会涌现出一批新的带货玩家。随着抖音商业化广告的加速,平台对于罗永浩账号的流量扶持或许会逐渐减弱。

交个朋友联合创始人黄贺在近日接受新浪科技的采访中表示,交个朋友不想做成像辛巴那样带徒弟的模式,而是培养N多垂直类矩阵号。

但边旭认为,从当下的表现看,交个朋友的工作重点不是孵化,而是把旗下明星、红人和现有的流量做结合,直接在抖音直播上进行商业化。

签戚薇、签李诞,谈不上孵化,控制的是他们的直播变现能力和招商;让朱萧木、黄贺带货,但只是用大号绑小号做流量转变,直接做带货,没有通过短视频这种更符合抖音展示美好生活的方式打造他们。

边旭告诉开菠萝财经,现在的做法是交个朋友最擅长的,但也“暴露”出了短板:拼不过广告公司的创意策划能力,也敌不过淘宝或快手上正经做流量生意的机构。

从交个朋友及关联公司的对外宣传看,公司的主要业务版块有MCN机构服务、供应链服务、整合营销服务和品牌代运营。其中的代运营服务是指承接直播基地的业务,培训、代运营都囊括在内。

如果这套想法成型,是符合王冉对直播的判断的:直播的终局是头部主播加上品牌自播会成为主流,其中,中腰部主播很难再独立成长起来,头部主播会延伸成一个个电商平台,最终理想的状态是头部主播会签约一批中腰部主播,让其成为销售主力。

他看好罗永浩团队,“因为这个团队是有长劲的”,老罗的野心是要把现在的罗永浩直播间变成“老罗电商”,以直播间为阵地,和品牌谈更多权益,不限于价格,还包括通过旗下的主播和社群去做分销,目标是做成一个从供应链到销售、完整的电商体系的闭环。但现在的状态是,“赚快钱赚得很爽,没有必要把长劲发挥出来。”

说到底,无论是罗永浩本人还是交个朋友,现在都在赚快钱。“没有想过,把这些人打造成什么样的网红,只是基于现有的流量直接做直播带货就好。”边旭总结。

直播是门好生意,但并非老罗的兴趣所在。他已经不止一次向媒体提前宣告,终有一天会退出直播间。交个朋友如果失去头部大主播罗永浩,又会如何,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What

内容渠道的贬值

上周,美国的 Verizon 公司宣布,将以前收购的两个网站—- AOL 和 Yahoo —-一起打包卖掉,一共50亿美元。

这是怎么回事呢?Verizon 是美国第二大通信商,运营 4G 和 5G 网络。几年前,它突然心血来潮,决定进军内容行业,不仅提供通信服务,还要提供内容。

美国三大新闻门户网站,它一口气收购了第一名的 Yahoo(2017年45亿美元) 和第三名的 AOL(2015年44亿美元),另一家 MSN 属于微软,它动不了。

买来以后,Verizon 就发现了真相,内容行业根本不行,非常难做,那些门户网站疲软不堪,业务毫无起色。去年又赶上了疫情,于是不想再撑了,决定认赔出局,抛售旗下的媒体资产,集中精力做无线通信。两大门户买来时将近90亿,卖掉只有50亿,仅仅四五年的时间,贬值了将近一半。

内容渠道的贬值,是一个全世界的普遍现象。 国内的几大门户网站,这几年也在走下坡路。不仅仅是它们,传统的内容类网站都不行,论坛和博客社区都在凋谢,怎么都做不起来。天涯社区、猫扑社区,当年红极一时,现在都是奄奄一息。豆瓣的社区也不成功,只是因为它有资料库业务,所以还能维持。

贬值到什么程度,我举两个例子。(1)2008年,微软公司曾经报价446亿美元收购 Yahoo,被拒绝,理由是报价太低。到了现在,Yahoo 的价值连当年的零头都不到。(2)2013年,博客平台 Tumblr 以11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仅仅6年后,2019年又以300万美元卖出,贬值了99.7%,相当于白送。

互联网是高增长行业,可是为什么,内容渠道却在大幅贬值呢?

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内容的生产方式已经变了。以前,内容是媒体生产的,比如报纸、电视台、通讯社每天发布内容; 而现在,内容是用户生产的,或者准确说,是用户发现的。 你只要有手机,就能随时发布消息、照片和视频,别人看到以后进行转发,热点榜就这样源源不断产生了。

用户获取内容的主要渠道,已经从内容类网站转向了社交平台。用户看到什么内容,不再是网站主编决定的,而是由热搜榜和推荐算法决定的。所以,内容渠道才会大幅贬值,因为它已经不重要了。

内容渠道的贬值,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内容生产者也在贬值。 内容消费向一些网红作者集中,其它的内容生产者基本赚不到钱,所以内容生产行业(作家、歌手、影视公司等等)我都不看好。最终,绝大部分的内容生产者,如果只依靠单纯的内容消费,恐怕都无法生存下去,必须有其他赚钱门路。

How

DNA 歌单

音乐网站 Spotify 与 DNA 网站合作,任何人只要允许 Spotify 查看他的 DNA 测序,Spotify 就会向该用户推送根据 DNA 定制的歌单。

算法是这样的,根据 DNA 可以知道用户的祖先来自哪里,就推送与该地区风土人情相关的音乐。

Spotify 说:” DNA 歌单不仅是娱乐,也可以作为教育资源。如果你不熟悉与自己 DNA 相关的地区,这个歌单将有助于你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历史和文化。”

Synthesia

这是一个收费的视频合成服务,很有意思。用户选择一个视频模板,然后提供一段文本,该网站就会自动让视频里面的人物,说出你的文本,适合用来生成产品介绍视频。它支持中文,可以免费试用一个视频。

Experience

乔布斯14年前的电子邮件

最近,苹果公司与 Epic 游戏公司的官司,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库克也出庭作证了。

为了证明应用商店的必要性,苹果向法庭提供了很多内部文件。这些文件从来没有公开过,其中有一封是乔布斯2007年的电子邮件,让外界终于了解了应用商店是怎么诞生的。

iPhone 是2007年1月份宣布的,6月29日正式上市。

乔布斯从一开始就极度坚持产品的封闭性,第一代 iPhone 不仅硬件无法扩展,连软件也无法扩展,只能运行预装的 16 个官方应用程序。

乔布斯反对 iPhone 运行外部应用。他曾经告诉开发者,如果他们想为 iPhone 写应用程序,可以写在 Safari 浏览器中运行的 Web 应用。

他说:”你猜怎么着?我们没有你需要的 SDK!如果你知道如何使用最现代的 Web 标准编写应用程序,你就已经可以为当今的 iPhone 编写出色的应用程序,这就是你需要知道的一切。我们认为,我们已经为作为开发者的你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让你们可以立即开始构建 iPhone 应用程序。”

但是,开发者并不接受乔布斯的这套说辞。很多人设法对 iPhone 进行”越狱”,让其可以安装外部应用程序。苹果公司想要制止越狱,唯一的方法就是提供官方 SDK,允许 iPhone 运行外部应用。

当时,苹果负责软件工程的高级副总裁 Bertrand Serlet,不得不硬着头皮,给乔布斯写了一封 Email,要求乔布斯能够同意 iPhone 运行外部应用。

他认为,iPhone 应该做四件事。

(1)允许经过许可的应用,跑在 iPhone 上面,这样可以保护用户。
(2)允许外部应用获得某些权限,同时禁止其它权限,这样可以保护系统。
(3)提供官方的开发平台,运行在 MacOS 上面,包括模拟器、Debugger 等。
(4)提供稳定的对外 API。

乔布斯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当然可以,只要能在 2008 年 1 月 15 日的 Macworld 上全部推出。”

这封邮件的日期是2007年10月2日,离乔布斯设定的发布日期只剩下三个多月。乔布斯好像觉得压力还不够大,两周后的 10 月 17 日对外宣布,将在2008 年 2 月之前提供 SDK 。

后来,SDK 实际是在2008年 3 月份推出的,而 App Store 是在那一年的 7 月推出的。

当时,苹果的市值约为 1500 亿美元,今天已经超过了 2 万亿美元,这很大程度是因为 iPhone 的成功,而 iPhone 的成功有很大程度是因为 App Store 的成功。App Store 又促成了许多大型软件公司的诞生,比如 Instagram、SnapChat、Spotify 等等。这一切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乔布斯的这一封邮件。

罗永浩

































播客的价值

Spotify 最近购买了乔·罗根(Joe Rogan)播客节目的独家播放权,价格据说达到了一亿美元。

“播客”是 podcast 的中文音译,指的是谈话类的互联网音频节目,主要供用户收听。乔·罗根的节目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播客之一,每期采访一个来宾,两人坐着谈话,单期的收听超过1000万人次。

播客的制作成本非常低,说话能有多少成本?一亿美元的天价前所未有,很难想象一个互联网谈话节目,值这么多钱。

这件事的启示就是,我们可能远远低估了播客的潜力。它是一种传播力很强的媒体,属于还没被充分认识的金矿。

相比其他媒体,播客最大的特点就是,你一个人收听(尤其戴着耳机)时,主持人就是对着你的耳朵在讲述,属于跟受众物理距离最近的媒体。 现实生活中,只有最亲近的朋友和亲人,才会一对一地跟你诉说。所以,播客很容易让听众产生亲切感,赢得长期的忠实订阅者。

这反过来也要求播客主持人必须非常真诚,否则就没有在耳边诉说的效果,反而容易产生反感。播客的另一个优势是走路、开车、躺着都能听,传播场合远远超过视频。

我觉得,播客可能是国内互联网的下一个热点。现在国内的热点是直播卖货,其实就是互联网版的电视购物,观众人数总是有限的,愿意看推销节目的人再多能有多少?精心制作的谈话节目会有多得多的听众。

有人会说,播客在国内不可行,因为国内对内容管理得很严格,谈话节目做不起来。但是反过来看,就是因为生产不足,国内听众对内容的需求特别大。以前,《读者》杂志一期可以发行1000万份,就说明这一点了。目前,国内好的谈话节目寥寥无几,这是不正常的,我们有14亿人口。播客有很多方面可以谈,一定有大量听众追着听,比如男女关系、生活感悟、家庭生活、球赛、电影、财经(或房地产/股票/彩票)分析等等。

不过,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播客。谈话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特别高,必须有亲切感和人生阅历,说话还要流利、通俗易懂、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在占据网络直播台的少男少女,都做不了播客。

Reference

  1. 远程工作软件地图(2021版)


免费增值是产品启动的有效方式(英文)
本文以设计工具市场为例,研究了免费增值策略如何帮助小公司击败大公司,占领市场。早期,设计师都用付费的 Adobe 工具,后来免费软件 Canva、Sketch、Figma 相继出现,迅速成为市场的主流。

Reference

  1. 我怎样建立没有一家全职员工的公司
  2. 私域流量到底为什么火?
  3. To B To C:在未来,什么样的公司,有机会转型成功?
  4. 诞生 20 周年的维基百科,真「幼稚」
  5. 选择大于努力:选择10倍好的方向努力
  6. 什么事情是你当了老板才知道的?
  7. 轻芒
  8. 集 RSS、公众号订阅于一身,支持笔记和稍后读的阅读工具:轻芒杂志 3.0
  9. QQ 宠物的诞生与没落
  10. 企业软件销售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