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que

对技术的了解及理解,是撰写及布局的基础。

新兴技术列表
这是维基百科的一个页面,列出了目前最前沿的技术领域,将近有100个。

我总是努力写零外部依赖的代码,多年以后依然可以运行。这是人类对抗熵的战争中, 我所做出的一点贡献。
乔·阿姆斯特朗(Joe Armstrong),Erlang 语言的发明发明者

最新的趋势是,软件公司希望用户体验足够好,不需要用户文档。采用的方法是,不再投入专门的人员写用户手册,改为雇佣用户体验设计师。
– 《软件技术写作是一个垂死的职业

欧洲的问题是,人们几乎完全使用美国开发的软件平台,以及中国生产的硬件。
–《欧洲的软件问题

我从第三世界国家搬到欧洲,发现欧洲人都被宠坏了。西欧国家的生活质量非常高,国家提供各种福利,生活轻松到让你丧失抱负。更不要提拖拖拉拉的官僚主义,以及各种要求严格的法规,只会把小公司赶出市场。
一个创新和竞争的社会,需要非常灵活的工作法规、追求高速增长的企业家、不轻松的生活方式,以及具有抱负的劳动者。
Hacker News 读者对《欧洲的软件问题》一文的留言

IoT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

1979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引入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知识产权转让案例。
维基百科的”袁隆平”条目

Windows 365

微软宣布推出云 PC 服务”Windows 365”,8月2日上线。用户可以在浏览器里面,使用 Windows 10,所有状态都保存在云端。

它的最大好处是,能让你在各种系统上(包括 PC 和手机)都使用Windows,而且使用的是云端的同一台机器。你在办公室中断的工作,回到家可以在停下来的地方接着做。

上图是在浏览器里面使用桌面版的 PowerPoint。

用户需要为这个服务支付月费,价格还未公布。云 PC 基于 Azure 虚拟桌面,初期提供12种配置,最低的入门级是单个 CPU、2GB RAM 和 64GB 存储。

Why

电视机的分辨率越高,屏幕尺寸就会越大,所以 8K 电视机不太可能进入家庭。正常情况下,在 3 米的距离观看电视,8K 屏幕需要达到300英寸,否则意义不大,4K 分辨率也有类似问题。
较高的动态范围和较宽的色域,对于电视机可能更有意义。
佳能公司资深研究员

抖音的推荐算法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内容很短,用户的观看历史以秒计算。用户使用一个小时,可以产生几百条观看记录。Netflix 需要等待一个月,才能获得相同数量的用户观看记录。
Hacker News 读者

我担心未来的技术会让美国的电影人以数字方式复制我的动作,再套上任何演员的脸。我一生都在训练,我们武者只会越来越老,他们却可以永远拥有我的动作,变成他们的知识产权,所以我拒绝与他们合作,不让他们使用数字技术捕捉我的动作。
李连杰,谈为什么拒绝出演《黑客帝国》续集

为什么特斯拉不需要激光雷达?(英文)

特斯拉的人工智能负责人,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解释,为什么特斯拉汽车的自动驾驶不使用激光雷达,而是完全依靠计算机视觉的深度学习。

首开课程,武汉大学博士谈华为 HarmonyOS 2:兼容安卓是权宜之计,越来越多鸿蒙原生应用会面市

6 月 2 日,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发布。武汉大学官方微信公号介绍,全国高校第一个鸿蒙移动编程技术课程,在武汉大学开设,授课老师为武大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赵小刚。

据介绍,赵小刚,博士,现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绿色计算和移动计算。

IT之家获悉,2020 年 11 月,赵小刚老师和华为公司签署华为 -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双方开始联合设计在高校中开设的鸿蒙应用开发课程的内容。2021 年 2 月 25 日,基于鸿蒙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课程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顺利开设。

赵小刚博士表示,去年疫情期间,华为公司通过邮件联系到我,商量在武大开设课程的可能性。今年 4 月份,我拿到了华为提供的一部装有鸿蒙 2.0 系统的手机。当然,它是公测版,和即将面世的商用版是不大一样的。鸿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视觉效果、操作方式和目前的安卓系统十分相似,但它的运行速度要比安卓快一些,电量耐用性比苹果 iOS 系统更好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测试机里,一些工具程序是基于鸿蒙开发的,但像微信、QQ、淘宝、支付宝等常用应用,依然是用的安卓版本。也就是说,整套系统可以完美兼容安卓软件,如果大家的手机要更换鸿蒙系统的话,可以无缝切换,不会感受到任何不便。

如果感受不到,我们为什么要换鸿蒙系统?赵小刚称,这正是不少网友存在误解的地方,鸿蒙并不是套壳的安卓系统。华为完全有能力把原创的操作系统做得很不一样,但是那样不利于用户接受,也就不利于一套新的操作系统推广和覆盖。

现阶段,鸿蒙兼容安卓可以说是权宜之计,但华为已经和国内 300 多家企业合作,越来越多的鸿蒙系统原生应用会面市。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应用和鸿蒙系统匹配度更高后,用户就能体验到鸿蒙系统有什么不一样,带来了怎样的性能提升。我认为,未来鸿蒙系统在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一定是会超过安卓系统的。

在智能设备互联方面,赵小刚表示,智能设备互联这些年一直在做,但一直做得不好,特别是老人根本不会用,鸿蒙的诞生会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而且鸿蒙系统做的不只是让设备简单地联系起来。未来,我们家里的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汽车,都可以在鸿蒙系统的支持下组成一个超级终端,你的冰箱、电视也能帮你处理工作,你的智能空调闲置时也许还能帮电视提高视频处理能力。这种互联将提高所有智能设备的利用率和计算效率。

从更高层面来看,鸿蒙系统不仅是为方便我们的生活而研发。因为,“万物互联”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动力,可以使智慧工厂、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等更快更好的实现。

赵小刚表示,虽然鸿蒙系统还不够完善,但只要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完善国产操作系统生态,鸿蒙是大有可为的。刚开始,备课压力很大,华为公布出来的资料不多,网上也缺乏相应材料支撑,所有一切都是从头开始,经过大家努力,最后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鸿蒙系统的理念和设计思路;鸿蒙应用核心概念;开发工具 DevEco 介绍,鸿蒙开发基础和鸿蒙 Java&JS 前端开发等。

What

投篮机器人

东京奥运会的第一场男子篮球比赛(美国对法国),中场休息时,丰田公司的一个投篮机器人为观众表演超准的三分球,可以在中圈命中蓝框。非常精彩,下面的30秒现场视频值得一看。

这个机器人身高2米04,是丰田公司17位工程师在业余时间研制的。它采用人工智能算法,会利用重复投篮进行数据调整,最终实现百发百中。

WiFi Card

一个网页工具,使用 WIFI 的名称和密码,生成一个二维码,手机扫一下,就能登陆这个无线网络。

Amazon Sidewalk 网络

Amazon 公司宣布,将在6月份启动一个叫做 Sidewalk 的共享网络。以后,用户只要购买了 Amazon 的硬件设备(比如 Echo 智能音箱、Ring 智能门铃),这些设备就会分享用户家中一小部分带宽,给附近的电子设备共享,让那些设备可以网络通信。

这样一来,物联网设备只要具有蓝牙模块,就可以随处上网,大大扩展了功能。举例来说,运动时可以只带一个手表,不用带手机,就将运动数据发到网上;再比如,追踪项圈可以将宠物的 GPS 坐标实时发到网上。

谷歌的 Fuchsia 操作系统正式亮相,用在自家的智能家居控制器 Nest Hub 上面。这是谷歌的第三个操作系统,前两个是安卓和 ChromeOS。


Netflix Prize 挑战赛十五周年回顾

2006年,Netflix 为了改进推荐算法,发起了一项算法比赛,任何人只要能够击败基准算法,就能获得 100 万美元奖金。

这是世界第一场大数据的算法比赛,世界各地的许多研究人员、学生、业余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都参与了。本文在多年后,评论这个比赛的意义。

批评、问题与争议

安全性

安全性是物联网应用受到各界质疑的主要因素[6],质疑之处在于物联网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中,但其中涉及的安全性挑战,与可能需要的法规变更等,目前均相当欠缺[7][8]。

物联网面对的大多数技术安全问题类似于一般服务器、工作站与智能手机[78],包括密码太短、忘记更改密码的默认值、设备之间传输采用未加密信号、SQL注入、未将软件更新至最新版本等[79]。另外,由于多数物联网设备计算能力相当有限,无法使用常见的安全措施例如防火墙、或是高强度的密码[80];许多物联网设备因为价格低廉,因此无法有人力与经费支持,将软件更新至最新版本[81]。

安全性较差的物联网设备可能被当作跳板以攻击其他设备。2016年时发生恶意程序Mirai(辞源:日文“未来”)感染物联网设备,以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攻击DNS服务器与许多网站。在20小时内,Mirai感染了大约65,000台物联网设备,最终感染数量为20~30万台。感染设备之国家分布以巴西、哥伦比亚和越南居前三位,设备包括数字视频录影机、网络监控摄影机、路由器、打印机等,以厂商区分依序为大华股份、华为、中兴通信、思科、合勤[82][83]。2017年5月,Cloudflare的计算机科学家Junade Ali指出,由于发布/订阅(Publish–subscribe pattern)的不当设计,许多物联网设备存在DDoS漏洞[84][85]。利用这些漏洞的将物联网设备作为跳板的攻击,是互联网服务的真正威胁[86]。

产业界对各界质疑安全性问题做出了回应,“物联网安全基金会”(IoTSF)于2015年9月23日成立,期借由倡导知识与最佳实践使得物联网更加安全[87]。此外,一些公司也推出创新解决方案,以确保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2017年,Mozilla公司推出了“Project Things”,该项目可以通过安全的“Web of Things”网关与物联网设备创建加密连线[88]。美国信息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认为将物联网纳入政府监管业务是有必要的,以确保产业界生产的物联网设备可以遵守安全规范,以及出事的时候有人负责[89]。

平台分散

物联网的一大问题为平台分散、跨平台之可操作性低,以及欠缺通用技术标准[90][91]。物联网设备种类繁多,以及硬件与在其上运作的软件之间的差异,使得开发系统时,各应用程序保持一致变得很困难[92]。

物联网无定形(amorphous)的计算特性往往会造成安全性问题,因为在核心操作系统中发现的错误修补,通常无法涵盖较早期且入门级的设备[93],一组研究人员表示,设备供应商未能通过补丁和更新支持较旧的设备,导致超过87%的现行Android设备容易受到攻击[94]。

How

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Technology Roadmap)指对于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在物联网领域,广泛被各国政府与机构引用[20][21][22]的技术路线为顾问公司SRI Consulting描绘之物联网技术路线,其依据时间轴可分为四个阶段:供应链辅助、垂直市场应用、无所不在的寻址(Ubiquitous positioning),最后可以达到“The Physical Web”(意即让物联网上的每一个智能设备都以URL来标示)[23]。

架构
物联网的架构一般分为三层或四层。三层之架构由底层至上层依序为感测层、网络层与应用层[24];四层之架构由底层至上层依序为感知设备层(或称感测层)、网络连接层(或称网络层)、平台工具层与应用服务层。三层与四层架构之差异,在于四层将三层之“应用层”拆分成“平台工具层”与“应用服务层”,对于软件应用做更细致的区分[25]。

感测层
寻址资源
物联网的实现,需要给每一个连上物联网的对象分配唯一的标识或地址。最早的概念是由无线射频识别标签和电子产品代码所发展出来的[26]。现在物联网与互联网链接后,由于预估需要大量的IP地址,目前主流的IPv4地址空间有限,因此物联网中的对象倾向使用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以提供足够的地址空间,IPv6对于物联网的发展扮演重要角色[27]。

网络层
物联网有多种联网技术可供选择,依照有效传输距离可区分为短距离无线、中距离无线、长距离无线,以及有线技术:

短距离无线
蓝牙网状网络(Bluetooth mesh networking)– 规范采用蓝牙技术的网状网络,可增加节点数,并提供标准化的应用层[28]。
光照上网技术(Li-Fi)– 与Wi-Fi标准相似的无线通信技术,但使用可见光通信以增加带宽[29]。
近场通信(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 使两个电子设备能够在4公分范围内进行通信的通信协议[30]。
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使用电磁场访问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中数据的技术[31]。
Wi-Fi – 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32]。
ZigBee – 基于IEEE 802.15.4标准的个人网通信协议,具有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特性[33]。
Z-Wave – 主要应用于智能家庭和安全应用的无线通信协议[34]。
中距离无线
高级长期演进技术(LTE-Advanced)– 高速蜂窝网络的通信规范。通过扩展的覆盖范围,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量和更低的延迟[35]。
5G - 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提供高资料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36]。
长距离无线
低功率广域网(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LPWAN)– 提供低资料速率与远程通信,降低功耗和传输成本。可用的LPWAN技术和协议分为使用授权频段的NB-IoT,以及使用非授权频段的LoRa、Sigfox、Weightless、Random Phase Multiple Access(RPMA)、IEEE 802.11ah等[37]。
甚小孔径终端(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 VSAT)– 使用小型碟型天线,透过人造卫星传输之通信技术[38]。
有线
以太网(Ethernet)– 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技术,可使用双绞线、光纤连接至集线器或网络交换器[39]。
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 以电缆传输电力和数据的通信技术,有HomePlug或G.hn等标准[40]。
应用层
应用层在物联网四层架构中可再细分为“平台工具层”与“应用服务层”。平台工具层为底层的软件平台,作为应用服务层与网络层的接口,以支持各类的软件应用。可归类于“平台工具层”包括大数据、区块链、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安全通信、杀毒软件、人工智能相关(如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语音识别、模式识别、电脑视觉…)等;应用服务层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直接呈现原始资料,或经过加值处理,借由人机界面提供用户,或是对应的硬件/软件目标得到想要的信息。可归类于“应用服务层”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交互、服务导向架构、永续发展相关(生命周期评估、节能、碳足迹…)等[25]。

在应用层中,通常使用多种编程语言撰写应用程序,使用HTTPS与OAuth之协议。在平台后端使用各种形式的数据库系统,例如时间序列数据或是后端数据存储系统(如Cassandra、PostgreSQL等)[41]。

大多数的物联网系统均是建构在云计算之上,在云当中具备事件队列(event queuing)与消息传递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处理在各层级中所需要的通信[42]。一些专家将工业物联网(IIoT)中的三层分类为边缘、平台和企业,它们分别透过邻近网络、接入网络和服务网络来连接[43]。

美国国家标准暨技术研究院(NIST)对于云计算的定义中,将服务模式分为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三种[44]。

智能物联网(AIoT)
智能物联网(AIoT)为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以实现更高效率的物联网运作,改善人机交流、增强数据管理和分析。人工智能可用于将物联网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改善决策流程,从而为“物联网资料即服务”(IoT Data as a Service,IoTDaaS)的模式奠定基础[45]。

智能物联网的出现,对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两者均会产生变革,增加彼此之间的价值。因为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功能,使得物联网变得更有价值;而物联网通过连接、信号和数据交换,使得人工智能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数据源。随着物联网遍及许多行业,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为的、以及机器生成的非结构化资料,智能物联网可在资料分析中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各行各业中创造新的价值[45]。

Experience


江苏建成全国首条”未来高速”,高速公路的两旁设置了许多传感器,使用 5G 与车辆通信,实现车路协同,比如大雾天气时,道路可以为车辆导航。

应用

消费者应用

Google Nest的自动调温器,可报告能源使用和当地天气情况

August Home公司的智能门锁,支持HomeKit、Google个人助理、Amazon Alexa等多平台

LG的智能冰箱Internet Digital DIOS
有越来越多的物联网设备可供消费者选用,包括联网的车辆、家庭自动化、联网的可穿戴设备、联网的健康监控设备,以及远程监控设备[46]。

苹果公司的HomeKit为该公司之智能家庭平台,用户可以透过iPhone、iPad、Apple Watch等设备的APP接口,或是由Siri语音控制支持Apple HomeKit标准的家用设备,如电视、电灯、空调、水龙头等[47],目前支持28类设备[48]。其他类似、但功能与范围不尽相同的产品包括Google的Google Nest与Google个人助理、Amazon的Amazon Echo与Amazon Alexa、三星的SmartThings、小米的小爱同学、联想的Lenovo Smart Assistant等[49]。另外还有一些开放平台如OpenHAB、Domoticz等[50][51]。

另一项主要的应用为辅助老年人与残疾人士[52],例如语音控制可以帮助行动不便人士,警报系统可以连接至听障人士的人工耳蜗[53],另外还有监控跌倒或癫痫等紧急情况的传感器[54],这些智能家庭技术可以提供用户更多的自由和更高的生活质量[52]。

工业应用
主条目:工业物联网
物联网在工业的应用称为工业物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工业物联网专注于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的通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让工业运作有更高的效率和可靠度。工业物联网涵盖了整个工业应用,包括了机器人、医疗设备和软件定义生产流程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产业转型至工业4.0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5]。

大数据分析在生产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核心为网宇实体系统。可透过5C“连接(Connection)、转换(Conversion)、联网(Cyber),认知(Cognition)、配置(Configuration)”之架构来设计网宇实体系统,将收集来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资料,并藉以优化生产流程[56]。

农业应用
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收集温度、降水、湿度、风速、病虫害和土壤成分的数据,并加以分析与运用。这样的方式称为精准农业,其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将收集来的数据做出精准分析,藉以提高产出的质量和数量,并减少浪费[57]。

2018年8月,丰田通商与微软、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合作,利用Microsoft Azure的物联网应用包,开发出于水产养殖辅助系统。水产养殖为劳力密集的工作,鱼苗必须由人工进行分类,以确保每条鱼的大小适当且无畸形。借由辅助系统的导入,可以大幅减轻人力负担,将有经验的人移至更高附加价值的工作[58][59]。

商业应用
医疗保健
医疗物联网(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IoMT)为物联网应用于医疗保健,包括数据收集、分析、研究与监控方面的应用,用以创建数字化的医疗保健系统[60][61][62][63]。物联网设备可用于激活远程健康监控和紧急情况通知系统,包括简易的设施如血压计、便携式生理监控器,至可监测植入人体的设备,如心律调节器、人工耳蜗等[64]。世界卫生组织规划利用移动设备收集医疗保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创建“m-health”体系[65]。

由于塑料与电子纺织品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一次性使用的IoMT传感器已达到相当低的成本[66]。对于即时医疗诊断应用的创建,可携性与低系统复杂性是不可或缺的要素[67]。物联网在医疗保健的应用,于监测慢性病、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产生很大的功用,透过远程监控,医院与卫生相关机构可以获得患者的数据,并可做进一步分析[68]。

交通
物联网可以帮助集成通信、控制与信息处理。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扩展至运输系统个层面,包括载具、基础设施,以及驾驶人。物联网组件之间的信息传递,使得载具内以及不同载具之间可以互相通信[69],达成智能交通灯号、智能停车、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物流和车队管理、主动巡航控制系统,以及安全和道路辅助等应用[70][71]。

例如,在物流和车队管理中,物联网平台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持续监控货物和资产的位置和状况,并在发生异常事件(延迟、损坏、失窃等)时发送特定警报。这必须借助物联网与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才可能实现。利用GPS、湿度、温度等传感器将数据发送至物联网平台,随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发送给用户。如此,用户可以跟踪载具的即时状态,并做出适当的处置。如果与机器学习结合,还可以进行驾驶睡意侦测,以及提供自动驾驶汽车等来帮助减少交通事故[72]。

基础设施应用
物联网在基础设施的运用主要在监控与控制各类基础设施,例如铁轨、桥梁,海上与陆上的风力发电厂、废弃物管理等。透过监控任何事件或结构状况的变化,以便高效地安排维修和保养活动[71]。

目前全球有数个大规模部署的案例正在进行中,例如韩国松岛国际都市。这是一座设备齐全的智能城市,对于能源使用、交通流量进行精密的控制,各家户垃圾透过管道集中至废物处理中心,然后在这里进行自动分类,与再回收利用。截至2018年6月约70%的商业区已竣工[73]。

西班牙桑坦德为另一个应用案例。这一座人口约18万的都市,安装了超过两万个传感器,主要应用于三方面:(1) 交通:透过手机APP可以即时获得停车位信息,并引导至该处停车;(2) H2O 2.0:可即时获得用水信息;(3) 公园智能空间:可随温度、湿度调整洒水系统,并检查公园内垃圾桶的垃圾量[74]。

军事应用
军事物联网(Internet of Military Things,IoMT)是物联网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目的是侦察、监控与战斗有关的目标,主要受到未来将于城市环境中战斗影响。军事物联网相关领域包括传感器、车辆、机器人、武器、可穿戴式智能产品,以及在战场上相关智能技术的使用[75]。

战地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Battlefield Things,IoBT)是一个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ARL)的研究项目,着重研究与物联网相关的基础科学,以增强陆军士兵的能力[76]。2017年,ARL引导了战地物联网协作研究联盟(Internet of Battlefield Thing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lliance,IoBT-CRA),创建了产业、大学和陆军研究人员之间的工作合作关系,以推展物联网技术及其在陆军作战中的应用的理论基础[77]。

MANUZOID

这个网站可以搜索100多万种产品的英文产品说明书。

凤凰架构

一本中文的开源书籍,介绍如何构建一套可靠的分布式大型软件系统,可以免费阅读。

乔布斯反对第三方硬件

摘自《硅谷革命:成就苹果公司的疯狂往事》一书。

苹果公司最早的产品 Apple II 计算机,是联合创始人沃兹设计的。他是一个具有共享精神的工程师,很看重硬件的扩展性,所以他赋予 Apple II 极大的扩展性,内建了七个外置卡插槽,并经过精心设计,每张外置卡都能以自身的 ROM 芯片来运行内置软件。如此灵活的设计让 Apple II 能够运行大量的应用程序,同时也使得很多第三方公司为 Apple II 开发硬件。

不过,后来 Macintosh 电脑的设计负责人 Jef Raskin 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扩展插槽带来的复杂性(必须允许用户拆开电脑),是阻碍个人电脑普及的原因之一。而且,很多第三方硬件质量参差不齐,不一定能够按照预想的方式工作。不同的第三方硬件也缺乏一致性。

他认为,苹果公司应该推出标准化的、易用的、价格实惠的电脑,这样才能让产品大卖,允许硬件的扩展性只会徒增成本和复杂性,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乔布斯在很多事情上都和 Jef Raskin 有不同意见,但是唯独对硬件的扩展性看法相同。他也认为,扩展性是设计上的缺陷,而非特性。据说乔布斯以前就很反对 Apple II 有太多的扩展插槽,所以他宣布 Macintosh 永远都不提供扩展插槽,外壳要密封起来,只留下两个串行端口。

后来,他的一生中推出的所有苹果产品,扩展性都非常差,都不允许有第三方硬件扩展。

这样做虽然能保证对产品的控制,但有一个严重的缺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硬件很容易过时,第三方扩展可以增加设备的适用性,帮助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延长销售寿命。一旦禁止,就必然要求公司要源源不断地推出受欢迎的产品。

Reference

  1. 物联网产业104页深度研究报告:挖掘物联网产业投资机会
  2. 华为云IoT全栈云服务
  3. 云 + 5G+AI 是改变世界的超级力量
  4. 斥资 160 亿美元,微软收购 AI 公司 Nuance 获美国反垄断批准
  5. 苹果 iOS 15/iPadOS 15 开发者预览 Beta 推送(附描述文件下载)

Why

Linux 服务器经常发生磁盘已满的错误,我的解决方法是,在所有的服务器硬盘上,都预先放置一个8GB的空文件,除了占用空间,它没有其他作用。
一旦磁盘已满,就删了这个文件,顿时就有了多余空间,也有了解决问题的缓冲时间。
–《为什么我所有的服务器都有 8GB 的空文件

软件质量问题的根源

我有一个在 Ubisoft 工作七年的程序员朋友。他说过一句话:

“所有软件的质量问题和延迟问题,基本上都有同一个来源:产品经理不断变更需求。”

“当你不断要求修改软件的方方面面,却又不更改里程碑的日期时,代码就会变得不正常,因为你不得不快速地更改和修复,这会导致许多软件 Bug,并且很难修复。”

“需求管理是软件开发的最薄弱环节。他们不断变化需求,会浪费大量时间,是软件质量问题的最大来源。”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增加原型开发阶段的时间,在原型阶段尝试解决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后就尽量不再变更。

苹果发布蓝牙标签 AirTag,贴在各种物品上面,然后手机可以查看该物品的位置。最特别的是,它的蓝牙信号可以被附近的所有苹果设备读取,这意味着不管被带到哪里,都可能追踪到它的位置。

What

所有统计模型都是错的,但有些模型有用。
乔治·博克斯(George Box),英国统计学家

专家表示,中国现在人均月流量为9GB,10年以后的2030年,人均流量或许达到100GB/月。如果你现在每月消费网络流量大于9GB,就超过一半中国人了。

Nvidia 公司 CEO 黄仁勋宣布推出首款服务器 CPU,跟 Intel 公司正面竞争。该 CPU 为 ARM 架构,产品名 Grace,号称训练超大 AI 模型有10倍的性能提升。它将用来在瑞士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建造下一代超级计算机。

华为硬核科普:射频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三星公司推出笔记本电脑的 Exynos 芯片,是世界首块可以运行 Windows 的 ARM 架构的笔记本芯片。此前,苹果公司已经将 ARM 芯片 M1 用于笔记本电脑。

下一代 USB-C 接口的最高功率,将从现在的 100W 变为 240W。这个功率足以为绝大多数笔记本供电,甚至也可以为一些桌面电脑供电。

一个人站在地球上,脚和头受到的地球引力是不一样的,只不过这点差别太小了,人完全感觉不到。潮汐也是由于这种引力差造成的,朝向月球一面的海水和背向月球一面的海水,所受的月球引力差别就十分明显了,因而造成海水的涨落。

– 何香涛《追逐类星体》

华为宣布,将在一年内把大约 100 款不同型号的华为 Android 手机,升级到鸿蒙操作系统。通常情况下,开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并支持一百个旧型号将是一项昂贵的、艰巨的工作,大多数公司会说”不可行”,但由于鸿蒙操作系统实际上就是 Android,所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arcTechnica 的编辑评论华为发布鸿蒙操作系统

Windows 11 截图泄露,任务栏和开始菜单有很大的变化,应用程序图标变成居中放置,与 MacOS 类似。

你也可以将开始菜单移到左侧。

另外,微软宣布,Windows 10 将在2025年停止支持。

热重载 C (中文)

热重载指的是,在不重启的情况下更新应用。脚本语言都能支持这个功能,本文通俗地讲解,如何让 C 语言这样的编译语言,也支持热重载。

Oculus 公司宣布,将在他们的 VR 眼镜里面测试广告。

用户进入系统以后,会在虚拟世界的墙壁上看见广告。虚拟世界变得跟真实世界越来越像了。

拍照功能





























代码的马斯洛金字塔

马斯洛金字塔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模型,认为人类的心理需求从下往上分为5个层次,一旦实现了下层的需求,就会追求上一层的需求。

这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严需求、自我实现。

代码质量也可以用金字塔模型表示,从下往上有五个层次。

(1)第一层:正确(Correct)

代码是否执行预期的工作?是否考虑了边缘情况?是否经过充分测试?是否有可维护性?是否有可接受的性能?

(2)第二层:安全(Secure)

代码是否存在漏洞?数据是否安全存储?个人识别信息(PII)是否得到正确处理?是否对用户的输入进行了全面的验证?

(3)第三层:可读(Readable)

代码是否易于阅读和理解?测试足够简洁吗?变量、函数、类的名称是否适当?使用领域模型是否可以清晰地映射现实世界,以减少认知负担?是否使用一致的编码风格约定?

(4)第四层:优雅(Elegant)

代码是否利用了众所周知的编程模式?能否更简单简洁地实现所需的功能?你会为编写这些代码感到兴奋吗?你为这些代码感到骄傲吗?

(5)第五层:利他主义(Altruist)

别人能否从这些代码学到东西?这些代码是否会激励其他工程师进行改进?它是否会让世界变成一个更好的地方?

AVIF 图像格式指南(英文)

AVIF 是一种新的图像格式,跟 JPG 和 PNG 类似,但可以压缩得更小。现在浏览器的支持已经比较好了,本文介绍这种格式的用法。

骨传导

骨传导是一种有别于空气传导的声音传播方式,即声波通过骨头直接传至内耳而不经过鼓膜。专利的 AfterShokz 骨传导扬声器,已经可以很好地将音乐转换成振动信号。


AfterShokz 是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2011 年在美国注册的全资子公司,韶音科技 12 年来专注于骨传导技术声学设备,在军用及民用的骨传导声学设备领域占领了绝对领先的地位。

在 AfterShokz 创立的五年时间里,将工业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几乎全部都拿了个遍,当我们戴上耳机,将扬声器放置在耳朵前端合适的位置,音乐的振动就会开始通过面部骨骼传递了。

高质量的硬质传震片和软质传振片相结合、带来更均衡和丰富的声音。

专利的双悬挂音频系统(PremiumPitch™)及悬浮减震专利技术,将骨传导音质提升至全新境界。

首创的漏音消除技术(LeakSlayer™),通过精心设计的声学结构,有效控制声音外漏,既保护隐私,也不会打扰旁人。

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大大提高在吵杂环境中扬声器的音频质量和麦克风效果,让你在通话中也更加稳定清晰。

传统耳机因为封闭双耳,长时间使用会给耳膜带来不适,甚至导致耳膜的损伤。

而 Trekz Titanium 采用了骨传导技术,让声音传递不再需要通过耳膜,因此不会给耳膜带来负担。换言之,使用 Trekz Titanium 不会对听力造成损伤。

Adobe 公司的 Super Resolution 功能

Adobe 公司新发布了一项革命性的图像功能:Super Resolution。它可以将图像的解析度放大4倍,同时不丢失细节。这篇文章是软件作者介绍该功能。

据传苹果会对 iOS 15 的通知、锁屏进行改造

插件似乎也可以放在 iPad 主页的任何地方了。

不出意外的话,在六月的 WWDC 大会上我们应该会听到很多跟下一版 iOS 及 iPadOS 有关的消息。至于这具体包括些什么,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日前从线人那里听到了一些风声。比较明显的一个改动,是你可以设定设备在不同使用状态下如何进行通知。比如驾驶、睡眠、工作等场景都可以有一套对应的方案,来满足用户不同的偏好。据称在控制中心和锁屏都会有进到这项功能里的捷径选项,而且在非驾驶状态下你也可以预设一些自动回复的内容。

按照来源的说法,iOS 15 的锁屏也会有一些变化,但具体怎么变暂时还无法确认。与此同时,iMessage 据说会被加上更多的社交属性,不过相关开发还在「早期」阶段,因此新功能不是没有延后的可能。另外新系统中还会有一个隐私菜单,会显示哪些 app 在悄悄搜集你的数据。而在 iPadOS 15 中,小组件似乎也变得像在 iPhone 上一样,可以被放在 iPad 主页的任何地方了。

当然,目前这些还都只是传闻,实际如何还是要等官方一个半月后来揭晓啦。

2021年度色彩:迎接隧道尽头的亮光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事情能获得大家的一致同意,可能除了一件事:今年一团糟,等不及要进入下一年了。
所以潘通(Pantone)的预测师将两种颜色选为2021年度颜色,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趋势预测员会在全球搜寻好几个月,关注服装、汽车、厨房、咖啡(等等我们身边的东西),将其转化为某种据称将是明年色彩主宰的颜色。
这一决定并不意味着这些预测师举棋不定,而是一种隐喻。准备好迎接极致灰(Ultimate Gray)和亮丽黄(Illuminating)。用直白的话说就是:隧道尽头的亮光

在2019年的珊瑚橙(Living Coral)和2020年的经典蓝(Classic Blue)之后,这可能不是大家所期待的(期待的可能是“黯淡黑”),但这可能正是大家所需要的。

“没有一种颜色能传达这一时刻的意义,”潘通色彩研究所(Pantone Color Institute)副所长劳里·普莱斯曼(Laurie Pressman)在电话采访中说。“我们都意识到是,这一点是无法独立实现的。对于我们如何需要彼此,需要精神支持和希望,我们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潘通色彩研究所执行董事执行董事莱亚特丽斯·艾斯曼(Leatrice Eiseman)说,因此,选择“两个独立颜色的”决定“就是这样形成的”。
没有人会假装颜色理论很隐晦。另外,这一选择确实代表了某种进步。

这是22年来第二次潘通在选择年度颜色时选中两种颜色。第一次是在2015年,当时被选中的是蔷薇石英粉(Rose Quartz)和宁静蓝(Serenity),也就是说2016年度颜色是粉色和蓝色。那一年,这两种颜色意在融入彼此,体现出对性别流动性和社会进步的认可。但今年,这两种颜色是要代表自己,作为互补,衬托彼此。
这也是灰色首次获此殊荣,而黄色是第二次被选中。巧的是,两种颜色都是今年初和月经红(Period Red)一起被加入潘通色卡的。

艾斯曼和普莱斯曼都说,在开始选择年度颜色时,一开始并没有要最终选两个颜色,但他们在初期就意识到关于2021年度颜色的选择意义重大,可能需要一个新方式。


潘通2021年度颜色“极致灰”。 VIA PANTONE


潘通第二款2021年度颜色“亮丽黄”。 VIA PANTONE

这不只是因为在历史性灾难的一年过后,选择任何一个事物来代表来年都可能都会是徒劳。(谁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也因为与潘通的选择息息相关的是消费,以及其作为一个营销事件的本身就是个问题。此外,没有人能像过去一样四处奔波,侦查颜色世界里的各种动态也是一个原因。比如,艾斯曼说她从2月开始就没有搭乘过飞机了。
但在互联网和在大约30个国家的潘通团队的合作下,到了仲夏,年度颜色的选择便有了一个比较肯定的方向了。

预测师开始认可我们都沉浸其中的灰调。确实,在色卡上的所有灰色里,极致灰是一种明确的中性灰。它不是乌云滚滚的深灰,并非人们习以为常、千篇一律的单调灰,也不是隐匿在阴影里的黯淡灰,或是迪奥(Dior)的那种柔软、奢华的鸽子灰,而是一种更为坚实、花岗岩一般的灰色。是一种智慧之灰(灰色胡须!)和智力之灰(脑灰质!),还有建筑之灰。
“这是一种可靠之灰,”艾斯曼说。

然而,对某人来说的可靠之灰,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抑郁之灰,这时候就需要亮丽黄了。它不像是2009年度颜色含羞草黄(Mimosa)那样是蛋黄色,也不是酸性黄或是荧光黄,也不是来世或科幻冒险里的那种“走向那束光”的黄色,而是一种阳光、笑脸黄。

艾斯曼说,这两个颜色“组合在一起让我们前行”。从耐克(Nike)到玛莎百货(Marks and Spencer)的艳星马提尼酒罐子,它在各个地方都已经出现。
在我们即将结束一个充满政党对峙而非妥协的政府之时,人们很容易会认为该信息“齐心协力”的方面包括了某种准政治潜台词。但普莱斯曼说他们的意图并非如此。
“它关乎于让我们的注意力回归真正重要的事物,”她说。

当然,这一选择也关乎于销售。准备好迎接肯定会接着来的“打造年度颜色造型吧!”的邮件吧。
但新冠疫苗的新闻为潘通的选择提供了支持。即便是在我们目前千篇一律灰色的生活里,未来确实看起来要光明得多,甚至是亮丽的。

基带信号

信源(信息源,也称发终端)发出的没有经过调制(进行频谱搬移和变换)的原始电信号,其特点是频率较低,信号频谱从零频附近开始,具有低通形式。根据原始电信号的特征,基带信号可分为数字基带信号和模拟基带信号(相应地,信源也分为数字信源和模拟信源。)其由信源决定。说的通俗一点,基带信号就是发出的直接表达了要传输的信息的信号,比如我们说话的声波就是基带信号。(如果一个信号包含了频率达到无穷大的交流成份和可能的直流成份,则这个信号就是基带信号。)

衰减

由于在近距离范围内基带信号的衰减不大,从而信号内容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传输距离较近时,计算机网络都采用基带传输方式。如从计算机到监视器、打印机等外设的信号就是基带传输的。大多数的局域网使用基带传输,如以太网、令牌环网。常见的网络设计标准10BaseT使用的就是基带信号。计算机内部并行总线上的信号全部都是基带信号,由于基带信号中交流分量极其丰富,所以不适合长距离传输 [2] 。
调制信号与基带信号的区别

基带信号(信息源,也称发终端)指发出的没有经过调制(进行频谱搬移和变换)的原始电信号,其特点是频率较低,信号频谱从零频附近开始,具有低通形式。
调制信号是由原始信息变换而来的高频信号。调制本身是一个电信号变换的过程,是按A信号的特征然后去改变B信号的某些特征值(如振幅、频率、相位等),导致B信号的这个特征值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当然 这个规律是由A信号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由此,B信号就携带了A信号的相关信息,在某种场合下,可以把B信号上携带的A信号的信息释放出来,从而实现A信 号的再生,这就是调制的作用。
可以举个简单例子说明一下调制的作用,比方说声音无法传很远,那么用普通的声音去改变(调制)短波(高频电磁信 号)信号的振幅,然后把这个短波信号发射向天空,天空中存在电离层,可以把短波信号反射下来,反射到美国,使用短波收音机把附着在短波信号上的声音信号释 放(解调)出来,就可以收听了。
上述A信号就是调制信号,B信号是被调制信号,完成调制的B信号为已调信号。有时候也会把已调信号笼统的说是调制信号(这就是为什么上面说可以有两种解释的原因),这里只是为了把它与A信号相区别,A信号通常可以成为基带信号,当然这是数字信号领域的叫法,模拟信号一般就是指调制信号源。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1)信号形成器: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
2)信道: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媒介。 
3)接收滤波器:用来接收信号,尽可能滤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对信道特性进行均衡,使输出的基带信号有利于判决。 
4)抽样判决器: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将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 
5)定时脉冲和同步提取:用来抽样的位定时脉冲依靠同步提取电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位定时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判决效果 [3] 。

屏幕LCD、OLED及Micro-LED





















































How

什么是字符串哈希?(英文)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讲解字符串的哈希值的原理,它是怎么算出来的。

Android FFmpeg 音视频开发教程

一个中文教程,介绍如何将 FFmpeg 集成进入安卓 App,带有示例工程源码。

通信原理的新认识-从实践到原理


通信就是通过信道将信源的信息发送给信宿,换句热门的话来说,“端到端”就是手机之间如何通信,人的声音通过手机的麦克风转化为电信号,然后电信号经过手机的基带芯片变为基带信号,再通过手机的射频模块进行射频调制将射频信号发射出去,基站侧接收射频信号通过RRU(射频拉远单元)进行解调,通过光纤传输至BBU(基带处理单元),再到承载网,最后到核心网处理。这就是通信的全过程。

人的声音通过手机的麦克风转化成模拟电信号,模拟电信号再通过信源编码变成离散的数字信号再进行传输,对于语音信号来说,常见的信源编码有PCM编码,AWB编码(VOLTE语音);对于视频信号而言,常见的信源编码有MP4、H.264、 H.265等,下面稍微提一下语音信号的PCM编码,这也就是樊昌信老师的《通信原理》中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其基本的流程是采样—>量化—>编码,最终变成离散的数字信号,具体的示意图如下:

离散的数字信号再通过信道编码进行传输,为什么要进行信道编码呢?基带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易受到干扰和衰减,为了有效的抵抗信道中干扰和衰减,信道编码通过增加冗余信息,提高传输效率,所以才进行信道编码,在LTE系统中,信道编码采用的Turbo码,而在5G的R15规范中,业务信道采用了LDPC编码,控制信道采用了Polar编码。信道编码,和信源编码完全不同。信源编码是减少“体积”。信道编码恰好相反,是增加“体积”。

基带信号通过调制变成调制信号,常见的调制方式有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两种,常见的模拟调制有AM、FM和PM调制,常见的数字调制有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还有正交幅度调制(QAM)。QAM的数学描述及Matlab仿真,具体可见通信基础:星座图与IQ调制

接下来就是射频登场了,一般来说,射频是指频率范围在300KHz~300GHz的高频电磁波。


由于频率低于100kHz的电磁波会被地表吸收,不能形成有效的传输。频率高于100kHz的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经大气层外缘的电离层反射基带送过来的信号频率很低。这种具有远距离传输能力的高频电磁波,才称为射频(信号),而射频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对信号进行调制,从低频,调制到指定的高频频段。例如900MHz的GSM频段,1.8GHz的4G LTE频段,3.5GHz的5G频段,进而形成远距离传输能力。

为什么射频要做这样调制,一方面是因为基带信号不利于远距离传输。另一方面由于无线频谱资源紧张,低频频段普遍被别的用途占用。而高频频段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更容易实现大带宽。

接下来说一下,射频调制的数学理论基础。
假设前面的基带调制输出了两路信号:
Ib=Ab(t)sin(wbt);
Qb=Ab(t)cos(wbt);
其中Ab(t)=基带信号的幅度;ωb t=基带信号的相位。
基带信号通常为“零频信号”,即载波为DC,频宽为信号带宽的调制信号;
射频调制数学模型可以用纯粹的三角函数来表示:
cosacosb-sinasinb=cos(a+b)
如果a=ωc t(载波频率,carrier信号,或者称为为LO,本振信号),b=ωbt代表前述的“基带信号频率”。则可得到:
Qb

cos(wct)-Ib*sin(wct)= Ab(t)cos(wbt) cos(wct)-+Ab(t)sin(wbt) sin(-wct)= Ab(t)cos(wc+wb)t
IQ调制电路示意图如上所示。

将射频调制的数学基础反映在手机通信过程中产品中就是手机的RF模块收发器,该收发器主要包括收信单元和发信单元,收信单元完成对基站天线发送过来的接收信号的放大,滤波和下变频最终输出基带信号。一般采用零中频和数字低中频方式来实现射频到基带的变换;而发信单元完成对基带信号的上变频、滤波和放大,主要采用二次变频的方式实现基带信号到射频信号的变换。当射频/中频(RF/IF) IC 接收信号时,收信单元接收来自基站天线的信号(约800MHz~3GHz)经放大、滤波与合成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降频为基带信号,接着进行基带信号处理;当射频/中频(RF/IF) IC 发射信号时,则将20KHz以下的基带,进行升频处理,转化为射频频带内的信号发射出去。

你的手机是如何拍照的?

当你打开手机,准备拍照,镜头会首先把被摄景物投影在图像传感器上,与此同时,影像处理器会通过测光、测距,算出合适的参数并指示镜头对焦。

随着你按下拍摄键,图像传感器就会完成一次曝光,并通过影像处理器变成图片,再经手机应用的后期处理,最终呈现在屏幕上。

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关系到这张照片的画质,尤其在光线昏暗的夜晚。

拍照,最基本的是视角。这是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一个物体由无数个点光源组成,单个点光源从各个方向发出光线经透镜折射后,都将汇聚在一点上,最终所有点光源都投射在一个平面上,也就是图像传感器的位置,形成清晰的倒像,而这个角度就是视角。

其中,平行光经透镜折射后将汇聚在焦点上,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焦距,而物体和传感器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和像距,三者的关系满足高斯公式。

可以看出,当焦距越长,或传感器越小,视角就越窄。

受尺寸限制,手机镜头的像距很短,所以物理焦距也必须非常短,通常在 4mm 左右,远小于单反相机标准镜头 35-50mm 的焦距。

不过,手机的图像传感器也很小,配合短焦镜头,视角正好与标准镜头类似。

选好视角,好看的照片还要靠曝光,主要由光圈值、快门速度和感光度决定。

光圈是镜头上用于控制通光量的结构,相当于人眼的瞳孔。镜头焦距越长,视角越窄,入射的光线也就越少,需要更大的光圈直径以获得更多的光。

所以,光圈值被设定为焦距的分数,称为光圈 f 值。对于单反相机镜头,光圈值 f/2.8 ,即光圈直径是焦距的 1/2.8 ,就算大光圈了。

而手机镜头由于焦距短,一般最大光圈可达 f/2.0 ,OPPO Reno 系列使用的 IMX 586 甚至达到了 f/1.7 。

f 值越小,就能给图像传感器投射越多的光,提高成像质量,这对于夜间拍摄尤其重要。

除了大光圈,夜间拍摄还要尽可能放慢快门,延长曝光,但这样一来,手持拍摄的抖动就成了大问题。而长焦镜头对抖动更加敏感。

于是,OPPO 在 Reno 10 倍变焦版里加入了棱镜光学防抖,利用两个以上的压电传感器获取抖动的加速度信息,然后通过长焦镜头内一枚棱镜的移动来补偿抖动产生的影像错位。

当然,影响成像质量最核心的还是图像传感器。

这是一块 CMOS 图像传感器,上面排列着上千万的像素,每个像素里的光电二极管在遇到光时,就会因为光电效应积累一定数量的电荷,将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由于光电二极管无法识别颜色,所以不同像素上还要覆盖红绿蓝三种滤色片,按 1:2:1 的比例设置,以模仿对绿光敏感的人眼,这称为拜尔阵列,能分别识别三原色。

此外,每个像素周围都有专门的放大电路,能把转化出来的电信号不同倍率地放大,可以理解为相机的感光度。

感光度越高,相机对光线越敏感,照片也越亮,但噪点也会越多。这是因为每个像素都会因为电路干扰产生固定的噪音信号,在高感光度下,噪音信号也会被放大,出现噪点。

噪点问题可以通过增大像素面积来缓解。在有噪音信号的情况下,大像素可以收集更多有用的光信号,增加信噪比,从而减少噪点。

手机使用的主流传感器一般在 1/2.9 到 1/2.3 英寸之间,而 OPPO Reno 等机型,就使用了更大的 1/2 英寸传感器。

Reno 的传感器还使用了像素聚合技术,通过改变滤色片的排列方式,在光线充足时使用单像素曝光,而在光线不足时就将四个像素拼成一个,四倍的像素面积,带来更加纯净的夜景照片。

需要注意,图像传感器上的信息输出后,是拜尔式排列的 RGB 点阵,必须再经过 ISP 图像信号处理器转化为我们常见的点阵图片。

而近年流行的多摄像头,如加装黑白摄像头以保留更多暗部光线信息;或用景深摄像头拍摄多张对焦距离不同的照片,记录景深信息,就需要多个 ISP 。

然而,手机镜头毕竟太小,图像传感器的宽容度有限,无法同时覆盖太高和太低的亮度范围。在夜间拍摄时往往高光部分一片全白,而暗部漆黑一片,还有噪点。

这就要靠手机应用的后期力量了。

比如 HDR 高动态范围成像,用不同的曝光水平拍摄多张照片,再将这批照片中细节最好的部分合成为一张照片,让夜景照片也能拥有更多细节。

而在 Reno 上,OPPO 的超清夜景 2.0 还实现了对夜景人像的专门优化,将人和周围的景物分别处理,避免出现脸色惨白的情况,还原真实的人脸肤色。

同时,OPPO 还改进了超清夜景模式算法,将拍摄的等待时间从 4-5 秒降低到 2-3 秒。
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即便是贞子,也能在夜间拍摄时重获少女心。

Experience

iPhone 与超级计算机

iPhone 12 的 A14 芯片,运算速度是 11 TFlOPS(每秒11万亿次)。

下图是它跟历年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的比较。

上图中,绿色的水平线就是 A14 芯片的运算速度,黄线是超级计算机的入围门槛,红线是最强性能的计算机。

可以看到,如果放在2009年,它可以入围世界500强超级计算机。如果放在2001年,它比世界最快的计算机还要快。

这就是说,你手里的这台小小的手机,拥有十几年前世界最顶级计算机的性能。

小米 10S 图赏:除了骁龙 870,更值得注意的是对称式双扬声器

去年 2 月,小米推出了成立十周年后的数字旗舰小米 10 系列,这也是小米冲击高端手机市场的先锋军。均衡的配置让它成为了新一代的水桶旗舰,实际销量也确实不错,小米是去年疫情期间鲜少逆势增长的手机厂商之一。

时隔一年后,3 月 10 日小米又带来该系列的升级款新品——小米 10S。S 后缀的命名在手机市场中通常意味着小幅迭代、性能提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继承了什么,又升级了什么。

208g 的重量、 8.96mm 厚度,还是算比较重的,不过这也带来了更高的电池容量,4780mAh 的容量基本上中度使用一天是够用的。
快充方面支持 33W 有线快充,30W 无线充电,10W 反向充电。
手机正面依然是采用挖孔曲面屏的设计,屏幕参数没有太大的改变,2340×1080 分辨率、6.67 英寸屏幕,JNCD≈0.43,ΔE≈0.41,1120 nit 的峰值亮度。
色准和亮度都保持了不错的水准,在广州这种日光较多的南方城市确实很适用,太阳直射下屏幕依旧有比较好的可视性,比较遗憾的是刷新率方面没有升级到 120Hz,依旧是 90 Hz。
相机模组方面还是 4 摄组合,1 亿像素主摄镜头,支持光学防抖,另外三颗摄像头分别是 200 万像素景深镜头、200 万像素独立微距镜头、1300 超广角镜头。
至于处理器,这可能是这款手机最没悬念的升级点了——骁龙 870 处理器,采用 1+3+4 的核心组合,超级大核的频率提升到了 3.2GHz,单核性能提升了约 12%,多核性能提升了 5%。
对比骁龙 865 来说,日常使用环境可能感受不到太大的区别,在游戏等高频负载场景中,区别会更明显一些。
其他基本上和小米 10 一致,大多是旗舰标配,LPDR5 内存、标配 UFS 3.0 闪存,支持 WiFi 6,SA+NSA 双模 5G,屏下光学指纹、横向线性马达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再来看看上下两面,对称式双扬声器是小米 10 系列的颇受赞誉的设计,在小米 10S 它迎来了新升级,小米称这一扬声器内部采用了 7 磁钢设计,最大振幅达 0.7mm,还通过了哈曼卡顿的专业声学认证。
从实际体验上来看,不仅仅是音量对比单扬声器有明显的提升,播放音乐时的通透感更好。
当然,现如今的 Android 旗舰大多都配有双扬声器设计,但其中也有不少是采用听筒发声的方式来代替顶部扬声器,手一遮挡就能听出区别,小米 10S 的对称式双扬声器则不会,总体上来说是拉升体验的一个升级。

将手机翻过来,恍惚间好像看到了一面镜子,这种亮面玻璃的设计此前已经在手机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次,优点是颜值看起来非常高,缺点就是比较不耐脏了,我才拆开包装把玩几分钟背面就满是指纹了,介意的朋友最好还是选择戴壳。
配色方面,我们这次拿到的是黑色版小米 10S,此外还有蓝色和白色两款。

总体上看,小米 10S 还是保持了和上代一样的均衡的配置,骁龙 870 和新对称双扬声器,升级幅度不算太大,不出意外的话仍然是一款性价比机型,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还是能找到相应的用户群体的。

3299 元至 3799 元,小米 10S 今日首销:骁龙 870,哈曼卡顿双扬立体声,至尊版经典外观


IT之家3月11日消息 小米本周发布了新款小米 10S ,升级搭载了高通骁龙 870 芯片、Harman Kardon 对称式双扬立体声与小米 10 至尊纪念版的经典外观设计。
小米 10S 8GB+128GB 售价 3299 元,8GB+256GB 售价 3499 元,12GB+256GB 售价 3799 元,3 月 12 日 10 点全渠道首卖,已预定的用户 0 点之后付尾款即可。

IT之家获悉,从官方介绍来看,小米 10S 将成为小米有史以来音质最好的手机,还将提供有新配色,例如小米 11 同款蓝色、钢琴黑色、陶瓷白色。

小米 10S 采用对称分布的双 1216 线性扬声器,等效 1.2cc 大音腔,7 磁手机发声单元,振幅高达 0.7mm,声音被最大程度的还原,立体又逼真。DXOMARK 音频评分 80 分,位列总分第一。

小米 10S 搭载了骁龙 870 + 超强 VC 液冷散热,年度新秀骁龙 870,3.2Ghz 超高主频 + 安兔兔跑分超 69 万。搭配超强 VC 液冷散热,让持续强劲性能,超水准发挥。支持 LPDDR5 + UFS3.0 + Wi-Fi 6。

小米 10S 采用 6.67 英寸 AMOLED 双曲面屏,比例为 19.5:9,90Hz 刷新率 + 180Hz 采样率,支持 HDR10 + 高动态范围图像显示,5000000:1 高对比度,P3 广色域,1120nit 最高亮度,原色屏 2.0 专业级色准 Delta E ≈ 0.41。

小米 10S 搭载 1 亿像素相机,稳居最高像素;8K 电影相机,专业导演模式,高端影像必备;更有同价位相机最大底。
1300 万超广角镜头(123° 超大广角、f/2.4 光圈)、微距镜头(f/2.4 光圈)、1 亿像素超清主摄(1/1.33″ 超大感光元件、OIS 光学防抖、1.6μm 4 合 1 超大像素、f/1.69 超大光圈)、景深镜头(f/2.4 光圈)。

小米还表示,小米 10S 电池容量为 4780mAh ,传承了小米 10 三重快充,支持 33W 有线疾速闪充 +30W 无线疾速闪充 + 10W 无线反充。其中33W 超级有线闪充,56 分钟充满 100%;30W 无线快充,充电再升级,69 分钟充满 100%。

其他功能:多功能 NFC、高端 X 轴线性马达、红外遥控、前后双感光单元、传感器自研敲击算法、蓝牙绝对音量开关等等。


小米 10S 的背面更像是小米 10 至尊纪念版的风格,小米称之为 “小至尊”设计风格。背面材质是玻璃,经过磨砂工艺处理不易沾染指纹。小米 10S 提供了新配色,例如小米 11 同款蓝色、钢琴黑色、陶瓷白色。

多功能 NFC,手机就是公交卡、 门禁卡、银行卡、身份证明、车钥匙;高端 X 轴线性马达,带来更加丰富立体的振感体验;红外遥控,用手机操控电视、空调等智能家居电器;前后双感光单元,智能检测手机正面和背面光线,找到眼睛最舒适的亮度;传感器自研敲击算法,增加背部双击和三击检测,可自由定制动作检测功能,比如打开手电筒,截图等;蓝牙绝对音量开关,针对支持绝对音量的设备,可在蓝牙设备详情里选择是否打开关闭该功能,规避绝对音量设备的兼容性问题,提升音频使用体验。

IT之家查询到,这块屏幕供货商为华星光电,基本可以确定是与小米 10 同款的国产屏幕。最高可实现 1120 尼特的峰值亮度,配合前后双感光单元,亮度的自动切换也是相当灵敏。功能上支持屏幕指纹、DC 调光、DCI-P3 色域显示以及专业的出厂屏幕校色,屏幕的平均 Delta E 仅为 0.41 左右,足以满足对屏幕色准要求高的人群。

在 MIUI 的色彩管理中,允许用户自定义调节 RGB 色彩空间,HVS 色彩空间,以及对比度、Gamma 值等选项,可以调出符合自己眼睛喜好的色彩风格。不过由于小米 10S 出厂时就已做过屏幕校色,所以一般不建议改动这些高级设置。总的来说,这块屏幕完全继承了小米 10 系列的优秀观感,很符合其次旗舰的定位。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小米 10S 的这块屏幕的像素采用了一个 Pearl 珍珠排列,和三星屏的钻石排列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一致,区别仅在于红色和蓝色像素点呈四角星形,精细度也与钻石排列类似。总的来说,这是一块比较优秀的国产屏幕。

小米 10S 是一款定位非常精准的次旗舰,它在小米 10 标准版的基础上升级了这个价位段用户最关心的核心配件 SoC,同时还降低了价格。这波加量又减价,帮小米 10 卡住了次旗舰的价位,保住了水桶机的地位。如果你对于性能和续航等更为关注的话,那么小米 10S 会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正是因为小米 10 系列均衡的表现,才让它的继任者小米 10S 在 2021 年的今天依旧可以发光发热。

老旗舰 “换芯”再战,搭载 7nm 骁龙 870 的小米 10S 为芯片荒 “救火”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 10 系列去年 2 月首发时的起售价为 3999 元,小米 10S 在性能、音频、外观等方面进行升级后,价格反而下降了 700 元,其产品性价比可见一斑。


今年,高通首次采取了 “双 8 系”、“双旗舰”处理器的策略,骁龙 870 就是继骁龙 888 之后的第二款旗舰 SoC。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台积电、三星高端制程产能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所有芯片厂商,骁龙 888 采用的是三星 5nm 工艺。
一方面,骁龙 888 发售后其功耗和发热问题暴露了三星 5nm 工艺性能不及预期,并且产能和良率也无法满足各大手机厂商对骁龙 888 旗舰 SoC 的需求。
而骁龙 870 采用的是与骁龙 865 相同的 7nm 工艺,由台积电代工,高通这样的双旗舰战略,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 “妥协”,既保证了性能有一定提升,又兼顾了产能。
搭载骁龙 870 的小米 10S,据称安兔兔跑分超过 69 万分,而高通骁龙 865 旗舰的跑分通常在 65-67 万分左右,最新骁龙 888 的跑分则可以超过 75 万分。

小米 10 Pro 此前一直霸榜 DXO 音频榜单一年多,而此次小米 10S 以 80 分的成绩,取代了小米 10 Pro 成为了 DXO 音频榜单第一。
在拍照方面,小米 10S 采用了与小米 10 Ultra“超大杯”十分类似的背部镜头模组设计,小米内部也给小米 10S 起名为 “小至尊”。

结语:手机厂商为解芯片荒,纷纷请出老旗舰再战小米 10S 在小米 10 系列热卖的基础上,升级了处理器性能、音质,同时外观设计更贴向 “超大杯”,价格却杀至 3299 元。
虽然目前红米、realme 的骁龙 888 旗舰价格要低于 3000 元,但由于芯片缺货问题,一机难求,各家厂商也开始为芯片短缺寻找对策。
高通顺势推出了 7nm 工艺的骁龙 865 升级版骁龙 870,小米、摩托罗拉都推出了相应机型,而一加等厂商则宣布去年的旗舰将 “再战一年”。
可以说,不论是 “换芯”,还是老机型延长售卖,芯片短缺都着实给手机行业造成了一定影响,新机的脚步没有放缓,但技术更新的速度显然放缓了。

智能手机

从手机说开去…


天籁之声 萦绕耳畔



心怀日月,内有乾坤
一抬手,便可知晓日月,腕间蕴含乾坤。手表可显示每天日出日落的时间,支持新月、满月、上弦月等 8 种月相呈现,实时了解潮汐变化。HUAWEI WATCH GT 2 Pro,随时光同流逝,与日月共复始。

为什么电动车很难快速充电?

2021年1月,日本丰田公司宣布,即将推出全新的固态电池电动汽车。这种电动车一次充电可行驶500公里,而且只用10分钟就能从零开始充满电。

10分钟充满电的轿车,也许是有可能的。但是,让我们计算一下,需要多粗的电缆,才能在这一点时间内移动这么多的能量,同时又不会过热或太重。
假设电动车的电池容量是 100 度电(即 100KWh),相比之下,特斯拉 Model 3 的电池容量是 82KWh。10分钟充满100度电,那么充电功率至少需要 600KW。

目前,最高电压的充电桩是600伏特,要达到 600KW 的功率,就需要 1000A 电流。美国最粗的0000号电线的额定电流为 302A,那么供电端(VCC)需要四根这样的线,接地端(GND)也需要四根,因此总共8根电线。

每根0000号电线的直径为1.17厘米,8根线绑在一起,整根充电线将会非常粗重。
如果我们继续计算下去,铜的密度为 8.96g/cm^3,那么长度为1.5米的充电线,重量会达到11.7公斤(不包含外部的绝缘材料)。

此外,0000 号铜电线的电阻是0.046欧姆/1000英尺,这意味着仅仅是传导这些功率,这根充电线就将散发出 24W 的热量,用户会觉得很烫手。
考虑到这根线会有数千次的插拔,接口处的铜容易断裂,因此你还需要其他一些弯曲性好的导体,这意味着导电性会变差,充电线将会更粗更重。

替代方案是使用具有主动冷却功能和更高能量损耗的较轻电缆,除了成本高,这也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一旦冷却失败可能会着火,冷却液也可能会泄漏等等。
我的结论是,在实验室中,小型电池确实可以在10分钟内充满,但是在家用环境中,十分钟安全转移 100KWh 的能量,具有很大的工程困难。
你或许会问,为什么不使用更高的电压,这样就可以降低电流,减少发热量?家用环境使用高电压会有成本和安全问题,比如电弧放电、绝缘材料的限制、电线破裂等等。

毛玻璃特效:RGBA、高斯模糊与 Acrylic 材质

众所周知,显示器之所以能显示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是因为在每个像素点的背后,有三种颜色的子像素点——红(Red),绿(Green),蓝(Blue)。这些子像素点通过发出不同强度的光,组合出不同颜色。

但是,如果做过设计,或者写过 GUI(图形界面)的人,可能会知道一个东西叫 RGBA。这个 A 代表的是 Alpha,在设计领域指的是不透明度的高低。在多种元素叠加摆放的情况下,如果上层颜色存在一定的透明度,那就会叠加显现出下层颜色,就像透过一块有色玻璃看世界一样。

然而问题是,在物理层面上只有三种颜色的子像素点,是怎么得到这 RGBA 四种元素的?显然,一种东西不会凭空产生,RGBA 也无法突破 RGB 的物理限制。既然 RGB 已经足以表示所有颜色,那么剩下的这个 Alpha 就只能是 RGB 的某种组合。

问题就是,它们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组合的呢?


与其瞎猜,不如动手试一试。先画一个纯红的方块 RGB = (255,0,0),再在上面叠加一个 50% 不透明度(即 Alpha = 0.5),纯白的方块 RGB = (255,255,255)。最后,用取色器看看重叠的部分到底是什么颜色,发现就是两种颜色简单地进行了平均 RGB = (255,128,128) = Alpha * (255,0,0) + (1-Alpha) * (255,255,255)。

好莱坞电影《最后的武士》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幕末时期,日本已经迎来了明治维新的巨大变革,曾经身为精英阶层的武士群体被视为落后和反动的象征,但武士们依然坚守自己的领地和信条,不为时代变革所动。SONY 和它的 Xperia 1 II 就像这样一款产品——无论手机市场的风口和潮流如何变化,SONY 似乎永远与之格格不入,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对产品的理解做手机。这一次,我觉得 SONY 做得还不错。

Xperia 1 II 依然不是能够代表「One SONY」的完美产品,但我在它身上第一次看到了 SONY 真的想做「One SONY」的决心和希望。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下一部 Xperia 旗舰机,我还会支持。





准确的白平衡可以更加真实地还原光影变换带来的不同情绪,午后的阳光从一侧洒下,照在小和尚的身上,画面整体透射出娴静、安详的禅意

相比之下,OPPO Find X2 Pro 用 AI 算法提升了画面细节和动态范围,但原本阳光包围下的暖意全失,算是算法破坏艺术的典型案例。

除了白平衡,Xperia 1 II 的色彩还原也非常准确,特别是在有蓝天、绚烂的灯光、绿叶等 AI 算法特别喜欢过度提升对比度和饱和度的物体时,Xperia 1 II 都保持了相当的克制。正因如此,使用 Xperia 1 II 拍片能更准确地传达我想抓取的情绪。

眼部对焦及极速连拍是本代 Xperia 影像系统的重要卖点,如果单独比较这个部分的能力,Xperia 1 II 达到了在所有手机中近乎无敌的状态。这两项功能都是 α 相机核心技术在手机领域的技术下放,实际体验也继承了 α 相机的神韵,完全不是噱头。

功能丰富,续航够好,造型也更百搭。华为Watch GT2 Pro的造型,则要更加时尚化,日常穿戴更容易融合。华为Watch GT2 Pro也支持无线充电,十来天的续航,满足我日常的消息提醒、电话、运动记录,相对来说它于我更香,所以我会更推荐这个。

苹果 AirPods Pro 带来主动式降噪及更贴耳的设计

苹果2019年10月29日终于推出了新一代真无线蓝牙 5.0 耳机 AirPods Pro,以主动式降噪、更贴耳的设计、免提声控 Siri 以及无线充电盒作为卖点。这次中国都是首波市场之一,即日起以 1,999 元发售这款耳机。与第二代 AirPods 和 Powerbeats Pro 一样,AirPods Pro 采用苹果自家研发的 H1 芯片,所以同样具备免提声控 Siri 以随时候命,以及后者的主动式降噪功能——这以每秒 200 次的频率持续调整音频。AirPods Pro 也带来了一个秘密武器:它的「自适应均衡功能」可针对每个人的独特耳道结构持续调节中频与低频。这估计跟 HTC Usonic 的原理有点像,不过苹果就做到持续调节,并整合到无线耳机里了。

另外,这次苹果终于再次采用硅胶耳塞(还记得当年的 In-Ear Headphones 吗?),以增强降噪效果及音色。耳机柄还是给保留下来了,只是比以前短了一点(整体高度是 30.9mm,短 9.6 mm),却隐藏了一个新功能:力度感测。原来如果你需要听到周边声音的话,只要按住耳机柄就可以启动「通透模式」,以便聊天或在户外运动。顺带一提:AirPods Pro 有 IPX4 认证,所以汗水绝对没有问题。

续航力方面,AirPods Pro 跟新一代 AirPods 差不多:播放音乐方面有 4.5 小时之多,而关闭主动消噪功能及通透模式后长达 5 小时;通话时间则长达 3.5 小时。若配合无线充电盒(可用 Qi 充电板或 Lightning 接口充电),聆听时间及通话时间分别超过 24 小时及 18 小时。没电的时候,只要把耳机放在充电盒中 5 分钟,就已经可以聆听大约 1 小时的音乐或者是进行 1 小时的通话。

苹果推出牛年限量款 AirPods Pro 充电盒和包装上都印有特别的「牛上加牛」图示。


苹果2021年01月7日发布了牛年限定款的 AirPods Pro,祝大家「Happy 牛 Year」。这个限定款在充电盒和外包装上都有个可爱的特殊图标,寓意为「牛上加牛」,取代了原本镌刻服务的位置。当然,苹果也提醒你可以使用镌刻服务来混合表情符号、文字、和数字等元素,来打造自己的专属限量款 AirPods Pro,想要哪个生肖都可以呢。

AirPods Pro 近期加入了空间音频和自动切换的功能,前者可以在播放支持的视频时,随着头部的转动调整左右音声的大小,产生出声音来自于某个方向的错觉;后者则是可以在已连线的苹果设备间自动切换,哪个有音频进来就使用哪个音源。这两个功能都要升级到 iOS 14 / macOS Big Sur 后才能体验了。

AirPods Pro 牛年限定版定价 1,999 元,和普通版本一样价格。


华为于 2020 年 12 月发布了 WATCH GT2 Pro、WATCH FIT 两款智能手表的新年版本,采用特别定制的红色表带以及表盘。这两款新年红手表已经在华为商城等电商平台发布,1 月 15 日 00:00 首次开售


华为 WATCH GT2 Pro 新年款手表采用与普通的运动版、时尚版不同的尼龙编织表带,边缘有着红色点缀,十分时尚。电子表盘也采用了专属暗红 / 玫瑰金配色。这款手表售价 2388 元,与时尚版一致,价格低于 2688 元的 ECG 版。此款手表具备 454×454 分辨率 AMOLED 屏,电池容量 455mAh。手表支持无线充电,续航可达 2 周,重度使用续航 8 天。该手表还支持使用华为手机进行反向无线充电。手表具备四个光电二极管进行心率检测,数据更精准。内置 GPS 可以提供轨迹返航、滑雪模式、高尔夫模等功能,详细分析专业的运动数据。

代码应该尽可能简单,因为下一个维护你的代码的人不会像你那么聪明。
–《我在软件行业45年学到的东西



iPhone 美版和国行有哪些区别?

一个 Youtube 用户披露,他的国际象棋频道被封,理由是”内容有害”,但是国际象棋怎么可能有害呢?后来,他明白了,因为视频标题总是出现 black(黑方)和 white(白方),被算法识别为种族仇恨内容。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发表了一份不可思议的研究报告,向人体发射无线电信号,通过反射回来的信号形态,可以判断这个人的情绪状态。研究人员发现,人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反射的无线电电波形态是不一样的。

百度为什么掉队了

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文章《百度不要用户》这篇文章里的大意是:百度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在2013年猛收购了一些公司来追赶对手或是时代,但都不成功,然后又开始后过来走到技术,大力发展AI,可惜,AI又是一个不是很成熟的事,需要没有上限的投入,而且在短期内看不到盈利的事,然而整个KPI又设计在了盈利上,最后导致内部内耗严重,人才和管理层流失,最终离用户越来越远。

文章中有一个段落的标题是【做决策的是技术】,其中有话是这样的——

在“重技术、轻运营”的百度,产品的主导权和优先权在技术手里,产品和运营的立项话语权相对轻很多。如果是在 PC 时代,这无可厚非,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就有很大的问题。

这就是中国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了,整个社会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待见技术的——平时都说技术不重要,但是当有问题出现的的时候,他们都会把问题都推到技术上。

虽然我同意这篇文章中大多数观点,但是我对“做决策的是技术造成了问题”有很大的不同意,并不是我是技术人员,我只会站在我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而且,这个结论就是错的。

要证明这个事,我们就需要找一个反例,这个反例就是Google。其实,文章中所有的因为移动互联网出现而对传统互联网造成挑战的问题,Google其实都遇到了,然而,Google却走了一条完全与百度不一样的路。

当时,Facebook如日中天的时候,Google也有很多人才流失到了Facebook,而Google的所有产品线都受到了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挑战,人们不再打开电脑了,而且把时间全部放在了手机上,于是,Google的搜索也变得麻烦了,就算Google也做了一个搜索的App,也没人用过。Google还做了Google Plus的社交产品,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Google产品都在移动互联网下玩完,比如:Google Talk/Hangouts, Google Wave,Google Buzz,Google Reader……还有电商网站Google Checkout, Google Offers……如果你要看Google死掉的产品你可以看一下这个网页 – Killed By Google ,一共200多个产品,有好多你都没有听说过。

另外一方面,Google和百度一样,在云计算方面都没有跟上时代。百度的李彦宏,2010年03月28日,在中国IT领袖峰会上说,“云计算不客气一点讲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可见出了战略上的错误。而Google则是云计算的倡导者,Google在云计算上的技术造诣绝对不会比任何一家公司差,但是Google走了一条很曲高和寡的路——Google App Engine,直接跨过IaaS上到PaaS,最终错失市场,现在整合进Google Cloud Platform,提供一整套的多种形式的云服务,尤其是其AI、大数据和数据中心的运营能力,才挽回一点面子,但还是被AWS和Azure抛在后面。而百度那边呢,百度的“百度云”做成了“百度网盘”……

可以看见,在过去10年,Google还是比较危险的,同样和是搜索引擎起家的百度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是一样的——流量入口开始发生转移,导致技术架构和方案也跟着一起转变。但是,今天的Google依然很成功,也是一个破万亿市值的公司,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Google那边是运营和产品说了算呢?显然不是,如果是那样,Google今天的结局可能和百度也会很类似。

Google 牛逼的原因有很多,我想在这里重点说几个跟开源有关的产品,让大家感受一下Google是怎么在落后的地方力挽狂澜的,这实在让人细思极恐:

Chrome浏览器。Google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微软的IE,这个用户入口如果失去了,Google的收入至少少一半(注:今天的天天在做慈善的Bill Gates,当年在浏览器市场上用操作系统垄断的方式把网景和Java都干得痛不欲生,最终引发反垄断诉讼才变得开放一点)。所以,为了要从当时占市场份额98%以上的IE抢市场,开源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当时,还有用户体验,安全性和性能等其它因素)。

Android 操作系统。Android 操作系统本质上是为了对抗 Apple和Microsoft,这两个公司在操作系统上耕耘多年,而未来的手机入口成为必争之地,如果Google错失了这个阵地,那么,Google的业务量会受到巨大的影响。所以,Google必需争夺,而且还必需用开源来搞。试想,如果Google的Android不开源的话,今天的智能手机市场很有可能是Apple和Micorsoft/Nokia唱主角了。正因为开源了Android,所以可以让更多的人和企业以Android的方式参与进来,从而对Apple和Microsoft形成真正的对抗。

Kubernetes & CNCF。很明显,Kubernetes和后来的CNCF把云计算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不再以资源虚拟化的云设施,而是以应用/服务/API调度为主的云计算。这个真的很猛,其目的主要也是要用一个新的云计算的形式来遏制AWS和Azure的发展,想通过Cloud Native的方式把云计算的游戏规则改变,从而让GCP更好用,另外,其也是开源的,并成立了了开源基金会,似乎是在告诉大众,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对抗巨头。如果Kubernetes像Google的的论文不开源的话,估计也会错失当时竞争异常激烈的容器调度市场。

开源并不是Google的核心文化,Google有太多的好的东西,他都不开源,Google做死的产品几百个,但宁可放到垃圾桶里,他们也不会开源出来。所以,Google的开源,其本质上来说,还是为其商业逻辑服务的——为了抢夺别人的市场,为了后来者居上。

当然,Google比百度成功的原因还不仅上面这些,上面这些只是想让大家看到Google的思路。这些思路,很明显都是技术的思路,不是运营的思路。Google虽然有技术,但也不是在所有的技术上都有优势,看看人家是怎么在自己并没有优势的地方抢市场的玩法,可能会对理解百度为什么掉队了会有更准确的帮助。

最后,Wikipedia上有几个和Google有关清单,可以看看。

Google 并购公司的清单 – Google 的并了购了240多家公司。
Google 的产品清单 – Google 的产品簇简直就是一个大杂烩 。
Google 的APP清单 – 看看Google的APP全家桶,数百个应用。

看完这些清单,你可能会感觉到,Google 这厮也是什么都在干,所以,死的也很多。但这种大规模试错的产能,并不是任何一个公司都有的。百度和Google的员工数量我在网上找了一下,只能看到2018年的数据,2018年百度有45000人,Google有98000人。人数少了一半,但是产能少了可不只一半。

另外,你再仔细看一下上面的清单,你会看得出来,Google做的这些产品和方向都有一种浓浓的技术味……而且,你会觉得,在技术上折腾,就算是失败了,也能让人感觉得到这家公司和团队不会差……

与《百度不要用户》这篇文章中所说的,百度的问题是“技术人员话语太强”,我觉得百度的问题是,不再做技术了……而公司出现了混乱的思维方式,无论是不是技术人员,谁都不会思考和做决定了……

NoSQL 数据库的问题在于,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简单模型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复杂,然后它不再起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已经意识到使用 RDBMS 数据库基本上是100%的正确选择。
Hacker News 读者

我们过得怎么样?少数派的 2020 和 2021 无论星辰大海,折腾永无止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少数派

少数派是一个优质内容的运营服务商,我们通过发现、整合、传播高价值内容,构建可持续的商业闭环。我们的核心价值是建立一套高效率的作者运营和回馈机制,并因此沉淀了独特的品牌影响力和高净值用户群。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2021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榜单包括:mRNA 疫苗、GPT-3、数据信托、锂金属电池、数字接触追踪、超高精度定位、远程技术、多技能 AI、TikTok 推荐算法、绿色氢能

mRNA 疫苗

重大意义:mRNA 新冠疫苗有效性约为 95%,此前从未投入临床应用,可能带来医药领域的巨大变革。

主要研究者:BioNTech 公司、绿光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Strand Therapeutics 公司

成熟期:现在

在全球,新冠病毒已夺去 200 多万人的生命,mRNA 技术研究人员德鲁・魏斯曼的几位童年好友也因此去世。

如今,几种不同类型的新冠疫苗已经上市,美国所注射的新冠疫苗完全依赖于 Moderna 的疫苗、以及 BioNTech 和辉瑞合作开发的疫苗。以上两款疫苗有个共同点:都采用了 mRNA 技术。

mRNA 疫苗与传统疫苗生效机制完全不同,传统疫苗使用活病毒、死病毒、或者病毒外壳部分物质,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而 mRNA 疫苗含有基因物质,由脂质体包裹,注射入体内后,肌肉细胞吸收 mRNA 并产生某种病毒蛋白,免疫系统会及时产生抗体和 T 细胞来抵御病毒的入侵。

在此之前,虽然针对 mRNA 的研究已有 20 年,但是直到去年,mRNA 才首次用于进入市场的药物。

mRNA 疫苗是否真的效果更好呢?答案是大写的 “是”。临床研究证明,Moderna 和 BioNTech 的疫苗有效性都达到约 95%,而阿斯利康的腺病毒疫苗有效性约为 75%。

mRNA 疫苗具备高有效性、以及容易重新构建的特点,更有利于研究人员攻关艾滋病、婴儿呼吸道病毒、疱疹和疟疾这些目前都尚无成功疫苗的疾病。研究人员还认为,在未来,mRNA 技术不仅限于疫苗,还将针对癌症、镰状细胞病、艾滋病等带来低成本的基因修复。

不过,mRNA 若想用于药物治疗,建立切实可行的经济模型,还面临以下几个巨大挑战:如何将足够数量的 mRNA 输送到体内的正确位置?如何降低或避免 mRNA 所带来的副作用?如何包装脆弱的 RNA 分子?

魏斯曼说,他已经研究明白,如何定位纳米颗粒。从而让纳米颗粒进入骨髓,而骨髓不断制造所有的红细胞和免疫细胞。

无论如何,mRNA 疫苗成功投入使用,为 mRNA 技术应用于其他疾病疫苗和药物的研究,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局面,我们可以期待 mRNA 技术的应用前景。

图片

GPT-3

重大意义:学习自然语言的大型计算机模型,朝着构建可理解人类、并与人类世界互动的 AI 迈出的一大步。

主要研究者:OpenAI、Google、Facebook

成熟期:现在

继 DeepMind 的 AlphaGo 和 IBM 的 DeepBlue 之后,GPT-3 成为 AI 领域最能引发公众想象的存在。

GPT-3 是一种 “大型语言模型”,由旧金山的研究实验室 OpenAI 创建。所谓 “大型语言模型” 指的是一种利用深度学习的算法,通过数千本书和互联网的大量文本进行训练,将单词和短语串在一起。GPT-3 于 2020 年正式发布,能够模仿人类书写文本,逼真程度令人惊异。

在许多人看来,GPT-3 的这一能力,堪称是通往真正的机器智能道路上的里程碑。

能够如此娴熟地运用语言的机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语言对于理解日常世界至关重要,人类就是通过语言来交流、分享思想和描述概念。换句话说,掌握了语言的 AI,可对世界产生更好的理解。

大型语言模型还有很多实际用途。比如,可为开发更好的聊天机器人提供支持,以进行更加流畅的对话;只要给出提示,它们就可以生成关于任何事情的文章和故事;它们还可以总结文本,或回答关于文本的问题;虽然只有获得邀请的人才能使用 GPT-3,但人们已经利用它为数十个应用程序提供了支持,其中不乏从一个产生创业想法的工具,到一个以地下城为背景的 AI 脚本冒险游戏的。

GPT-3 并不是 2020 年出现的唯一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微软、谷歌和脸书都推出了其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但 GPT-3 却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全能型选手。人们认为 GPT-3 可以写出任何东西:同人小说、哲学辩论、甚至代码。人们甚至就 GPT-3 是否是第一个通用人工智能展开争论。

其实不是。尽管 GPT-3 能产生特别逼真的文本段落,但并没有任何实质性创新。GPT-3 的出现证明了一点,那就是规模为王。在构建 GPT-3 时,OpenAI 使用的方法和算法与构建 GPT-2 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OpenAI 扩大了神经网络和训练集 ——GPT-3 有 1750 亿个参数,神经网络中的值在训练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而 GPT-2 仅有 15 亿个参数,GPT-3 也借此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语言模型。

但有科研人员指出,GPT-3 虽称得上是 AI 中的翘楚,但同时也集合了一些糟糕的问题,比如 GPT-3 耗电巨大,会加剧气候变化;GPT-3 会吸收网上的许多不实信息和偏见,并能按需复制;GPT-3 为机器生成的文本披上人性外衣,能够轻易获取人们的信任 —— 数月前,有人在 Reddit 上发布了一款由 GPT-3 支持的网络机器人,该机器人在几天内发布了数百条评论,并与数十名用户进行互动,直到最后才被发现并非真人。

对于相信 “越大越好”(bigger is better)理念的人而言,GPT-3 的出现是一个不小的胜利。这些模型表明,我们可以期待计算能力和数据将在未来走得更远。GPT-4 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预期,聊天机器人将能够掌握更广泛的会话主题,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流畅,更善于将更长的连贯文本串在一起……

图片

数据信托

重大意义:面对个人数据被滥用这一情况,数据信托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数据。

主要研究者:Google Sidewalk Labs

成熟期:2-3 年

数据时代,在人们生活更加方便的同时,隐私和安全问题日益突显。那么,是否有一个组织可以像工会维护劳工权利一样来维护人们的数据权利?并且,能够像医生一样,根据个人的数据管理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或许,数据信托是一种可行性方案。

在法律中,信托是指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委托人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将资产交给受托人管理的行为。而在数据信托中,受托人将管理一群人的数据或数据权利。这就像医生有责任依据病人的利益行事一样,数据受托人管理委托人的数据或数据权利,也对其利益负责。理论上,数据信托允许用户行使其作为数据生产者的权利。

此前,谷歌的姊妹公司 “人行道实验室” 建议创立一个公民数据信托 —— 希望在其智能社区 Quayside 入驻的公司必须申请收集和使用数据的许可证,并由社区成员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对数据收集和使用进行监督,以保证这些数据能为用户产生价值。

虽然,“人行道实验室” 在 2020 年 5 月放弃了 Quayside 项目,但其数据信托的提议为数据管理提供了思路:对于智能城市、公共卫生计划等更多公共事务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创建数据信托并对其进行管理。

对于数据引发的隐私、安全性等问题,数据信托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但能够控制数据、让数据共享造福人类的数据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图片

锂金属电池

重大意义: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高、充电速度快,而且安全可靠,使电动汽车像汽油汽车一样方便和便宜。

主要研究者:QuantumScape 公司、卡耐基梅隆大学、橡树岭国家实验室

成熟期:5 年

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电池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普遍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昂贵、笨重、能量密度低,并且其所依赖的液体电解质在碰撞时极易起火。电池的一系列缺点体现在电动汽车上就是:价格高、续航低、充电慢,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正是让众多车主对电动汽车望而却步的原因。

显然,要使电动汽车比汽油汽车更具竞争力,就需要一种突破性电池来弥补这些缺陷。

硅谷初创公司 QuantumScape 声称已经开发出全新的锂金属电池,其采用固体电解质(陶瓷)克服了传统锂离子电池存在的这些缺陷。

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中,阳极主要由石墨制成,可以很容易地吸收和释放带电的锂离子,这些锂离子通过电解质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来回穿梭,这些带电粒子流产生电流,电流从电池中流出,为任何需要供电的地方供电。

而在锂金属电池中,阳极本身是由锂制成的,这意味着电池阳极上几乎每一个原子都可以用来产生电流。从理论上讲,锂金属阳极可以比同等重量和体积的石墨多存储 50% 的能量。

这种锂金属电池拥有较大的能量密度和极快的充电速度,而且更加安全稳定。一旦普及,将彻底改写当今电动汽车产业格局,让电动汽车的成本降低、续航增加,届时充电将会变得像在加油站加油一样快捷方便。当然,这种电池也可用于其他形式的运输,比如长途卡车货运,甚至是短途航班。

QuantumScape 公司还展示了一款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的单层电池,可在 15 分钟内充电至 80% 以上的电量,续航里程达数十万英里,而且在冰点温度下也能正常工作。该公司表示,这种电池将使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提高 80% 以上,现在一次充电可以行驶 250 英里的汽车,使用这种电池后可以行驶 450 英里。

迄今为止,QuantumScape 公司发表的所有测试都是在电池组上进行的。为了在汽车上工作,该公司还将需要生产几十层电池,而且还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以足够低的成本大规模量产电池,从而与占据主导地位几十年的锂离子电池技术相竞争。

图片

数字接触追踪

重大意义:在不获取个人位置信息的情况下,手机使用者可获知自己是否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接触。

主要研究者:苹果、谷歌等

成熟期:现在

2020 年全球都在经历的新冠疫情让 “数字接触追踪” 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冠疫情之下,科技为公共卫生调查人员追溯感染者的行踪提供新思路 —— 数字接触追踪。使用该技术,卫生调查人员不再需要依靠病人的记忆对其行踪进行追踪,这减轻了对疾病监控的压力。

这一技术对应到实际应用被称为 “曝光通知”(Exposure Notification)。对于该数字接触追踪系统,程序员在几周内完成了建立和运行,并将代码开源共享,以保证全球各地的、苹果和安卓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一功能。

具体而言,“曝光通知” 不会追踪用户的位置,而是使用蓝牙来匿名连接附近运行同一应用程序的手机设备,从而保证健康数据的匿名性和隐私性。截至 2021 年 1 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了解到的全球各地政府使用的 “曝光通知” 应用共有 77 个。

然而,由于一些公司和用户缺乏对该应用认识和信任、用户信息不明确、感染者可能没有使用该应用等因素的限制下,“曝光通知” 在新冠疫情中似乎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

但可以确定的是,越多的人使用 “曝光通知”,它达到的效果就会越好。而此次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 “实验” 也表明,一项技术要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建立信任、增加获取渠道以及思考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使用是更加重要的。

图片

超高精度定位

重大意义:当定位技术精确到毫米级或更高水平,将开创全新的产业。

主要研究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ColdQuanta

成熟期:现在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精度正在从 “米” 提高到 “厘米” 级别,这将为自动驾驶汽车、送货机器人等在街道上安全行驶提供更大支撑。

2020 年正式开通的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实时捕获地面上几米的位置变化,甚至其处理精度能够达到毫米级。该系统已用于检测中国各地山体滑坡易发地区地表的细微变化,并于当年预测到中国湖南省将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山体滑坡,使村民得以提前撤离。中国科学院航天信息研究所专家表示,如果卫星定位精度仍然在米或分米的水平,对此,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北斗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精度的进一步提升都需要通过地面设施来提高定位精度。在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中,一种是实时动态(Real Time Kinematic,RTK)定位,精度可达 3cm 以下;另一种是精确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也可以达到厘米级别的精度。此外,中国科学院航天信息研究所专家表示:“我们正在开发 PPP-RTK 技术,结合二者的优势,有望在几年后投入使用。”

除卫星系统之外,量子技术也被应用于定位和导航。

专家认为,当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时,会达到一种对外力特别敏感的量子态。如果已知一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并能测量原子的变化,就能据此找到物体的实时位置。目前,量子技术公司 ColdQuanta 开发的量子定位系统早期版本已经在国际空间站上运行。

图片

远程技术

重大意义:2020 年疫情期间,医疗保健和教育这两项重要服务中发生的变化,对人们的整体福祉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最重要的改变其实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的行为,因为远程会议和远程医疗早已存在。

主要研究者:中国香港在线辅导公司 Snapask、作业帮、印度 Byju’s

成熟期:现在

2020 年四月,全球疫情进入高峰期,170 余个国家的学校关闭,受到影响的学生规模高达 16 亿。全球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学校转为线上教学模式,亚洲也不例外,例如中国香港在线辅导公司 Snapask 的用户需求激增。

目前,Snapask 在亚洲 9 个国家拥有超过 350 万名用户,较疫情之前翻了一番。于 2015 年创立 Snapask 的 Timothy Yu 表示,“之前我们需要五年才能达到的用户数量,由于疫情的原因只用了一年就实现了。”

新冠疫情提高了在线辅导服务的知名度,在线辅导迅速成为许多学生生活中与课业同样重要的一部分。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专门研究远程教学的访问教授史蒂夫・惠勒表示,这次新冠肺炎引发的在线辅导热潮,可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应鼓励教师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与教学。如果学校系统能够接受在线教学的有效方法 —— 采用新媒体并相应地调整内容 —— 那将是 “乌云中的一线光明”。

早在十余年前,戴维斯・穆欣古奇就提出一个伟大的想法:让乌干达人发送短信至一个免费电话号码,然后会有医生给他们回电话提供咨询。在许多人看来,这个想法似乎很大胆,但当时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读医科的穆欣古奇却坚信这是可行的。

2012 年,他与人共同创立了医疗礼宾服务集团(Medical Concierge Group),现在他坦言,那时创立公司 “还是太早了”,因为那时的乌干达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拥有手机。

在此后几年里,他们的业务不断扩展,逐渐涵盖视频和 WhatsApp 信息,以及一个骑摩托车的医疗保健人员团队,他们会到患者家中进行血液测试并提供药物。该集团后来还开拓到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地区。2020 年疫情爆发时,从 3 月到 11 月,该集团的用户数量飙升了 10 倍。

疫情把全世界的医院都逼到了崩溃的边缘,为避免感染人们尽量不去医院,而是转向远程医疗。根据麦肯锡数据显示,短短一年时间,美国使用该服务的人数比例就从 2019 年的 11% 飙升至 46%。

“新冠肺炎让人们意识到,现在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到各式服务,无论是购物还是医疗保健。我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依然会伴随我们左右的一件事就是 —— 我们的生活将以家为中心。” 穆欣古奇说道。

图片

多技能 AI

重大意义:“多模态” 系统能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让机器人能够实现与人类真正意义上交流和协作。

主要研究者: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北卡罗来纳大学、OpenAI

成熟期:3-5 年

2012 年底,人工智能科学家首次弄清了如何让神经网络 “拥有视觉”,随后,他们还掌握了如何让神经网络模仿人类推理、听觉、语言和写作的方式。虽然人工智能在完成特定任务方面已经变得非常像人类,甚至是超越人类,但它仍然没有人类大脑的 “灵活性”,即人脑可以在一种情境中学习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另一种情境中。

例如,AlphaGo 虽然能击败世界上最好的围棋高手,但它无法将这种策略扩展到棋盘之外,无法理解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

另外,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是一次只做其中的一件事。比如,计算机视觉和音频识别算法可以感知事物,但无法使用语言来描述它们;自然语言模型可以操纵文字,但文字是脱离任何感官现实的。

在这方面,儿童成长过程是很好的例子,孩子通过 “感知” 和 “谈论” 世界来了解世界,当他们开始将单词与景物、声音和其他感官信息联系起来时,他们能够描述越来越复杂的现象和动态,并构建一个复杂的世界模型,这个模型能帮助他们驾驭陌生的环境,并将新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其中。

受儿童成长过程的启发,如果将感官和语言结合起来,并让人工智能拥有更接近于人类的方式来收集和处理信息,那么它能否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可同时获得人类智能的感官和语言的 “多模态” 系统,应该会生成一种更强大的人工智能,也更容易适应新情况、以及解决新问题。

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使用这样的算法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或者将其移植到机器人中去,使得机器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交流协作。2020 年 9 月,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 AI2 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可以从文本标题生成图像的模型,展示了算法将单词与视觉信息关联的能力;11 月,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将图像纳入现有语言模型的方法,此举提高了模型的阅读理解能力;2021 年初,OpenAI 对 GPT-3 进行了扩展,发布了两个视觉语言模型,其中一个将图像中的对象与标题中描述它们的单词联系起来,另一个则根据它所学的概念组合生成图像。

从长远来看,“多模态” 系统取得的重大进展可以帮助突破人工智能的极限,不仅会解锁新的人工智能应用,也会让它们的应用变得更加安全可靠,更加精密的多模态系统也将使更先进的机器人助手成为可能。总而言之,多模态系统可能会成为第一批我们可以真正信任的人工智能。

图片

TikTok 推荐算法

重大意义:TikTok 不仅能够精准地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视频,还能通过推荐算法帮助他们拓展与其有交集的新领域。

主要研究者:TikTok

成熟期:现在

TikTok 是全球最具吸引力、增长最快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截至目前,TikTok 在全球范围内已超过 26 亿次下载量,在美国拥有 1 亿用户。TikTok 发现和提供内容的独特方式是其具有吸引力的 “秘密武器”。

TikTok 将网红博主的视频与新人博主的视频混合放在 “为你推荐” 页面,然后以浏览量奖励优质创作内容,用这种方式将更多新人博主的视频推给广大用户。

该应用不同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是,任何人在 “为你推荐” 页面都有可能 “一举成名”。视频将通过 TikTok 的推荐算法向与视频博主有共同兴趣、爱好或特定身份的用户不断推荐,从而使优质的创作内容快速传播。

视频博主有多少粉丝、是否走红过等因素并不会作为 TikTok 推荐算法的判断依据,它的推荐取决于视频标题、声音和标签,结合用户拍摄内容、点赞过的视频领域等进行推荐。

概括来说,TikTok 增强用户粘性的技能越来越 “炉火纯青”,不仅能够精准地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视频,还能通过推荐算法帮助他们拓展与其有交集的新领域。

图片

绿色氢能

重大意义:绿色氢气是绿色的碳中性能源,是可再生风能和太阳能的扩充,有可能成为未来低碳化的核心燃料。

主要研究者:绿色氢联盟蒂森克虏伯集团、国际能源署、麦肯锡咨询公司

成熟期:预计 2030 年

大多数氢气是通过天然气与高温蒸汽结合的方式制造的,也就是所谓的灰色氢气。通过水电解生产出绿色氢气,目前其生产成本是灰色氢气的三倍左右。

随着风能和太阳能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绿色氢气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的出现,氢气的生产成本也有望迎来大幅降低。随着碳捕集技术的发展,在不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可从天然气中提取更多的氢气,绿色氢气也将有可能成为未来低碳化的核心燃料。

一方面,运用燃料电池的方法使用氢气,利用水电解的逆反应,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来生成水和电,同时又不产生氮氧化物。另一方面,通过把氢和碳结合起来,能生产比氢更容易处理的液态合成碳氢燃料。这类液体燃料更清洁,可以替代汽油或柴油。

氢气还可用来储存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能,当风力减弱、云层遮挡太阳或用电量需求增加时,这些能量可以重新转化为电能并输入电网。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预测,到 2050 年,氢气可提供全球能源需求的 10% 以上,每年可生产 1100 万千兆瓦时以上的能源。

目前,区域性的“氢谷”项目正在欧洲各地落成,该项目计划将电解工厂布置在能够满足多种工业用途的地方,项目将包括建设炼油厂、水泥厂、发电厂和海上风电厂。

位于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等各国的大型项目也在蓬勃发展。据麦肯锡咨询公司估计,到 2030 年,由于电解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下降和以及碳排放成本上升,绿色氢气的价格将与灰色氢气同样实惠。

尽管当下仍有很多技术障碍需要克服,但大规模利用氢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从 Linux 定制到 Android 投屏:5 大车机解决方案横评

随着国产车从车机领域逐步颠覆传统,传统车机也日渐从新车中渐渐淡出。目前自带车机也慢慢进入深度定制的 Android 时代,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和更多诸如高德地图、喜马拉雅、QQ 音乐等适配了车机分辨率和使用习惯的软件有更好的结合。

但并不是每一个车厂的软件工程师都能有充足的精力来消化来自各行业用户的需求,加之各系统中建立起来的封闭体制,这类车机和传统车机对比,除了可以联网享受不再是离线数据资源的地图导航资源,也没有太多更大的进步了。而新能源车型的车机,则开始转移至基于 Linux 并深度打造自己配套的 OS, 体验上会大幅超越传统车机的限制和非人性化设计。

同时各家互联网大厂开始通过手机进行有线或是无线的方式进行投屏,以此来替换原有相关显示,实现「车」和「机」的融合互联。因此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就个人体验对多款类型的车机方案进行对比,供对车机体验有要求的朋友参考。

Tesla 车机系统 | 推荐指数:★★★★☆

执笔此篇文章之时,我也恰巧购入了一辆 Tesla Model 3,正好一起来聊聊车机方面的内容。说实话,在这里引入 Tesla 车机,并不是十分恰当。因为 Tesla Model 3 连仪表盘都没有,这块 15 寸的大屏幕基本上就是整个车的中枢神经,用户需要在上面完成除了方向盘、油门和刹车外的所有交互。

从提车后你对于车内细节的每一处设置,以及日常上车后的相关细节调优,这个大个儿 iPad 就像是你的万能管家,会完成你对于驾驶想法的每一个实现。

Tesla 的车机不允许你自行安装任何 App,也不会像 CarPlay 一样提供你可以选择的第三方 App,导航、音乐基本上都是固定的服务。但 Tesla 带给车主的更多是车机交互和日常使用中的顺滑与体贴。特斯拉中国对于车机本地化也不仅仅是像一般车厂选配一个标准的车机 App,而是与各厂牌深度打造了符合其风格调性的一体化服务,除了 UI 和交互保持高度一体性,在开启和切换也没有任何的等待,算是一个值得赞扬的地方:

地图:与百度合作的地图和导航服务,支持打开实时路况与卫星视图,并能够显示沿途的充电站,在 2020.48.26 版本更新后,可以显示 Tesla 超级充电站的实时占用情况。这个地图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可以结合车子当前电量实时计算并展示你到底指定目的地的剩余电量,一般短途情况下这个电量还是相当准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体验了一把低电量长途的驾驶行程中,特斯拉的地图还会根据你的电量告知你可以在旅途中的哪里进行充电,完成多久的充电可以继续进行旅途,这无疑是给长途驾驶带来十足信心的功能了。

音乐:与 QQ 音乐合作的音乐流媒体服务,你可以搜索和收听你喜欢的艺人、风格和推荐歌单,登录账号后还可以收听自己已经收藏的歌曲,但是不能播放自己创建的歌单,算是个十足的遗憾。当然如果你不喜欢使用自带的 QQ 音乐,可以直接手机蓝牙与车机进行连接完成蓝牙音频的播放。

音频:与喜马拉雅合作的音频流媒体服务,可以在这里收听有声书和播客节目,但如果你是通过泛用性播客客户端订阅播客,那目前只能通过手机蓝牙进行播放了。

视频:驻车后,你可以使用 Tesla 自带的几个国产视频 App 来播放视频。目前支持哔哩哔哩、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好在这几个 App 基本上保持了 PC 客户端的水准,你可以登录账号使用完整的功能进行使用。
另外需要再说说 Tesla 这套这机的交互,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这个指哪吹哪儿的空调设置了。除了没有按键带来对空调风向调节带来的风险外,停车后进行调节还是感觉十分方便和酷炫,毕竟这种画面和手指交互的感觉应该能让空调吹风带来更直观的感觉。

在这套标配的辅助安全系统中,车周围无死角的雷达传感器感应加上使用厘米数标注、音效传递的表现形式让我感觉这就应该是最棒最体贴的辅助行车方案了。

CarPlay | 推荐指数:★★★★★

Apple 在 2013 年的 WWDC 中首次公布了他们对于车载系统的想法,CarPlay 的前身 iOS in the Car 就这样问世了。与其说它是车载系统,不如说它是 iOS 设备对于车机中的镜像。Apple 让用户通过汽车制造商的原生车载系统来使用、操控 iOS 设备并发挥其功能。

图片来自 Apple 官网
你只需要使用 iPhone 连接车载蓝牙,并打开 CarPlay 功能,即可在车机中看到 CarPlay 页面。目前最新版本的 CarPlay 的主视图主要分为左中右三部分结构:

最左侧为系统信息栏,主要显示当前时间、iPhone 设备信号以及电量。中部为最近使用的导航、媒体播放和系统应用。这三个图标会根据你上次使用的应用情况而改变。
中间为导航视图,可以直接在这里显示你目前所在的位置,如果你在使用地图进行导航,这里可以直接显示出当前导航的相关信息,点击则将当前使用的地图软件放大至全屏视图。
右侧为信息展示空间,这里一般分为 2-3 个展示模块,一般展示为地图的快捷方式和正在播放这两个常用模块,当你的日历有即将发生的事件,则会在下部展示。若你的地图正在进行导航,则可能会利用其中 1-2 个模块展示下一个路口信息和车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 iOS 12 推出后,CarPlay 允许第三方 App 以其规定的协议进行适配。这也让众音频类和地图类 App 看到了机会,你可以在 iOS 上选择用除了系统自带的地图 App 进行导航,也可以用除了 Apple Music 和播客 App 进行音频播放。且由于 Apple 对于 CarPlay 规范制定严格,你甚至无需学习其他三方 App 的交互,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操作体验。

Apple 对于 CarPlay 的实现也是十分细腻的,对于车载系统而言最重要的导航是会悬浮在任何主界面之上的。

作为 CarPlay 的深度用户而言,日常我习惯使用 Apple 的自带地图 App 进行导航,因为我佩戴 Apple Watch,在路口处如果需要拐弯,手表会配合震动来提示我。并且如果有使用日历的习惯,上车后自动连接车载蓝牙切换到 CarPlay 后,手机上会直接提示你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需要多长时间,我只需要点击即可开始导航。

当然,第三方地图 App 也有许多优点,例如在导航中的路线切换就给出了更优的方案,一般我会在导航长途的长途的时候选择高德地图。

音乐和播客方面,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异,选择自己常用的 App 和服务即可。

Android Auto | 推荐指数:★★★★☆

Google 研发的 Android Auto 是目前 Andriod 上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是有些东西需要说在前面,Android Auto 的诸多功能都是基于网络条件的,如果需要进行完整的体验,科学高效的上网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图片来自 Google 官网
和 CarPlay 不一样的是,Google 没有采用更大的尺寸去设计显示的元素,所以 Android Auto 的优势也在于它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示更多的信息和内容。Android Auto 支持的 App 比较有限,基本分为通讯、音乐、广播三大类型,涉及的 App 就可想而知了。

Android Auto 在 Google Assistant 的优化上处理的非常到位,通过「Hey , Google」就可以完成涉及 App 的所有操作。包括你收到的讯息,Google Assistant 可以通过朗读让驾驶者获取详细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和 Google Assistant 交流来进行消息回复或是电话回拨,从根本上让驾驶者避免手动操作的风险,让驾驶更加安全。

在安全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 Android Auto 模式后,手机也会自动进入行驶模式,禁止用户再切换其他窗口,除非退出驾驶模式。Google 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提示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不要去使用手机,避免出现危险。

Google Map 会根据用户设定的家庭和公司的信息,与工作日进行匹配,在出行时自动给你提示。但不足的是,Google Map 虽然在国内可以使用,但是因为偏移的原因可能出现部分点位不准确的情况。并由于 Android Auto 支持 App 的限制,目前暂无第三方地图 App 支持替换,所以在国内的使用体验并不完美。

HiCar | 推荐指数:★★★★☆

HiCar 作为新进军车机市场的一员,通过和 HUAWEI 手机的联动,让驾车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完成第一次车机配对后,每次坐在驾驶座启动发动机时 HiCar 就会随之启动,随后根据我们在手机上给出的出行信息,学习出行习惯和常用路线,并在每次出发时提示相应的通勤信息。一切出行信息的重心从坐进驾驶座的那一刻起便从手机转移到了车机,体验非常自然。

图片来自 HUAWEI 演讲
至于 HiCar 本身的交互,首屏除了功能按钮以外占比最大的就是基于场景的智慧卡片,这应该也是 HiCar 的核心体验所在了。智慧卡片除了根据时间和地点来预测目的地以外,还会将日程行程、音乐、通话等信息按照卡片序列呈现出来,在有限的像素内呈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HiCar 的深度定制不仅在页面上,包括内置的高德地图也进行了二次打磨,是本文章提及的所有能使用高德地图的解决方案里,看得和用得最舒服的。与此同时,准确度极高的语音交互也将 HiCar 的体验再次提升了一个台阶,开车时一句「小艺小艺」就能启动语音助手,然后便可以用语音指令完成车机上的绝大部分操作,行车时无需分心点击屏幕。

最后,HiCar 也在极大程度上给了车机更大的拓展性。除了针对驾驶时的相关导航类设计,HiCar 也支持进行游戏、观看流媒体、浏览新闻,也让车机的利用率得到了最大化。HUAWEI 目前也在进行车载智慧屏推进研发,或许 HiCar 在以后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CarLife | 推荐指数:★★★☆☆

CarLife 是由 Baidu 出品的手机车机互联解决方案,虽然推荐指数较低,但是这是目前门槛较低,而且同时支持 iOS 和 Android 双平台的,并适配 Linux、QNX、Android 多种类型的车机。

图片来自 Baidu 官网
CarLife + 和大多数车机投片方案一样采用了侧边按钮的方式,根据功能分为「导航」、「电话」、「音乐」三个部分。由于 CarLife + 是基于 Baidu 生态进行开发的,所以大多数功能核心是围绕百度地图的产品进行展开的,给用户自定义的空间非常小,只有部分 第三方音乐 App 可以调用。

相较于传统车机来说,CarLife + 的功能绝大多数前者也可以满足。而 CarLife + 的优势则在它的设计和交互方面,处理得比传统车机要优秀很多。值得一提的是,Baidu 将小程序的概念引入了车机领域中,目前 CarLife + 中已上线了部分审核通过的小程序应用,通过这些小程序用户可以在停车时玩小游戏、看媒体信息、看电影等等。

不足的是,CarLife 中也内置运营位区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广告,它会在其中推荐一些车载的产品和应用信息。就操作流畅程度来说,CarLife + 的优化是显然和前四厂家有一定差距的,可能会在车机上出现分辨率未自动适配,操作死机等现象,整体的运行还有待优化。

但 CarLife + 并非独立进入市场,它同时也给各大车企或是互联网公司提供车机互联定制方案,或许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更优秀、更完美的运行效果。

写在最后

车机作为汽车内部比较重要的一个元素,旨在于给驾驶者提供更方便、更沉浸、更安全的驾驶体验。除此之外,随着各大互联网公司和车企的不断竞争,车机的开发也出现了更多的可能,甚至可以观影、游戏、阅读等等。

对于用户来说这种竞争也能带来非常不错的最终体验,新能源车机的定制再次重燃原生车机的创新之火,第三方投屏车机整合方案也让用户的选择不再拘泥。门槛不断降低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更丰富的选择,将自己的数字生活通过手机完全互联起来,变得更加完整一体。

未来车机的选择或许会更加丰富,可装的第三方中控屏幕、智能声控的音响,这些或许都是我们可以期待的东西。文章看到这里,车机的选择也要根据用户的使用环境具体去看待,车辆、手机、配置等等,综合考量下来最方便你驾驶的便是最好的选择~

头部效应显现:美的华为欧瑞博领跑,智能家居将加速落地


以前依据权威调研机构IDC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将超14亿台。其中,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智能家居市场,预计到2024年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将接近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看三大厂商破解伪智能难题,全宅智能将加速落地

尽管各种智能设备层出不穷,包括传统设备在AI技术赋能下,成为智能家居的一部分。但家庭场景下各种智能设备相互独立,设备之间、平台之间不兼容,各种设备相互独立操控,使得消费者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各种设备APP霸屏,反而成为一种负担,也被质疑“伪智能”,各设备联动性较差。

尤其众多科技巨头相继聚焦智能音箱单品身上,结合AI语音技术,以此争夺家庭入口。事实上,智能音箱使用最高的功能依旧是听音乐,带屏幕音箱除音乐后,更多聚焦在数字娱乐、儿童学习等。本质上,智能音箱上的玩家基于互联网思维,透过低价策略,以及搭建丰富的内容生态,诸如音乐、视频、知识类等内容生态,尤其面向儿童、老人场景,带来智能音箱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

遗憾的是,科技巨头凭借智能音箱+AI语音相结合,并没有打通智能家居生态,更多是智能家居场景下智能单品。福布斯专栏作家杨剑勇曾评论指出:“智能家居生活则需要建立在跨平台、跨品牌、跨品类才能得以实现,从而建立起联动效应以及生态体系意义重大。”

在这个趋势下,各玩家开始聚焦在全屋智能战略。以华为为例,为破伪智能推出全新的1+2+N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以此带来用户的全屋智能体验。

1是指1台智能主机,搭载鸿蒙OS及AI引擎,集学习、计算、决策于一体的家庭智慧大脑。2是指全屋两张网,分别是全屋PLC家庭总线和全屋Wi-Fi 6+。N则指N个系统,诸如包含照明智控、环境智控、安全防护、影音娱乐、智能家电、睡眠辅助等。

对于传统家电巨头美的集团来说,面对目前市面上智能家电设备的连接,普遍存在着配网速度慢、协议不统一、操作步骤繁琐等问题,美的IoT首发一键智联白皮书,以此重新定义智能家居连接标准。具体来说,在这套系统化的配网协议规范中,美的家电可以通过“自动发现”功能,借助WiFi广播待配网状态,由配网终端(如App/音箱)根据美的协议,自动发现美的设备,并进行弹窗提示;区别于传统AP配网,该协议无需建立热点连接即可进行入网自动配置,提升配网速度;基于美的自动确权算法进行用户确权,无需手动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宅智能领军企业,欧瑞博以创新的态度和理念打造全宅智能,带来无感化全宅智能家居体验。尤其超级智能面板MixPad系列,集成了过去全屋智能所需的多协议。其中,所载HomeAI 3.0所设计的设备发现与设备连接系统引擎Flashlink,可以帮助用户更快的自动发现设备、连接更多品类设备,即可实现不同协议下千种设备的互联互通,轻松打破各协议间壁垒,一个超级面板就可以从触摸、语音到无感化体验,掀起“无感化”的智能家居体验。

在此基础上,欧瑞博也推出了拥有更便捷交互与场景化智能体验的超级智能照明、全宅智能暖通、全宅音乐系统、全宅智能网络覆盖等多款产品系列,重新设计了家居基础环境的智能化方式,给用户更系统、高效的家居设备管理以及连接更多生活服务。截至目前,已经在全国建立超过600家全宅智能零售体验店,为近300万个家庭实现了全宅智能。

基于对行业发展洞察力,多年来一直引领行业发展变革。欧瑞博多年前就从智能单品延伸到全场景,是国内首家发布全智能场景的智能家居创新企业。额外要指出的是,华为、美的、欧瑞博等全宅智能推进,预示将告别伪智能时代,为行业带来新趋势。

智能家居前景广阔,美的、华为与欧瑞博三大厂商领跑

华为强大的品牌、用户等优势,所搭建的智能家居生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华为HiLink协议为基础的华为智选生态,已经得到全球600多个主流家电品牌支持,覆盖3000多款产品,积累了5000多万用户。使得在智能家居这条赛道上跻身第一阵营。

而一键智联配网,相信会再次提升美的在智能家居市场竞争,携手行业合作伙伴积极共创,旨在为用户打造无缝连接的极致体验,以场景融合、服务创新等方式不断创造全新的智慧生活体验,实现用户、平台方、品牌设备厂商、内容服务厂商的多方共赢。以此实现泛入口多元交互,为用户提供全价值链的多终端、跨场景智能体验。

智能家居前景广阔,吸引了众多重量级玩家,可以说是群雄逐鹿。其中,依据奥维云网所发布的《2020年中国房地产商品住宅精装修市场智能家居年报》中就智能家居系统竞争分析-TOP品牌份额来看,美的、华为、欧瑞博是行业最大受益者。

报告显示,美的凭借13.1%市场份额领跑。其次是华为,份额9%排名第二,这是继智能手机之后,智能家居是华为最为重视的一条新赛道。作为智能家居创新企业的欧瑞博,凭借7.4%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三,并跻身智能家居第一阵营也是最好的印证,这也是欧瑞博多年实践的结果。

华为的 HarmonyOS 是什么?(英文)


Huawei’s HarmonyOS: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meets OS development
No discernible difference between Huawei’s “all-new” OS and Android.

一个老外安装了 HarmonyOS 进行体验,为了得到源码,华为甚至要他提供护照照片。他研究以后,认为 HarmonyOS (上图)其实只是 Android 10 的一个分支。

所以,到底什么是 iOS?

智能的本质

我们总是用「智能机」和「功能机」来表现手机的代际演化,但当我们真正的去思考所谓「智能」或与「功能」的真正区别时,又会简单地归纳为一种「能力上的数量多与少」。这种数量有着很多含义,最为直接的就是「运算能力的」的进步。

OriginOS 上手体验:三个概念与它们所对应的问题

OriginOS 第一个创新点是「华容网格」,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华容网格就是我们在一般启动器上看到的「桌面」,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将整个桌面区域划分成固定单元区域后,华容网格将放在其中的内容 —— 比如图标、微件等等 —— 重新整合为同样的方格单位,打破它们的边界,让所有摆在网格内的元素都可以从一个最小的基础单位向四个方向移动、合并或拆分。

如此一来,桌面所展示的就不再是彼此互相独立的 App 图标、微件,同一个网格元素的不同尺寸可以拥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与功能。

因此将 Android 传统的微件(widget)概念和「华容网格」融合,便造就了 OriginOS 的「原子组件」。


和微件的作用类似,原子组件将部分应用的功能和界面层级提高到桌面,让我们能在桌面处理更多任务。但与我们以往所见到的微件不同,OriginOS 的原子组件在视觉样式、交互方式和功能上都更现代化一点,我认为 vivo 在这里触及的是 Android 系统当中 Google 久未维护和更新过的地方。

一方面,因为所有原子组件都被放在华容网格之内,组件的尺寸和圆角更加规范,放在桌面上整体视觉效果也更加和谐,不会出现传统 Android 微件那种在各个设备上视觉效果各不相同的尴尬场景。

另一方面,原子组件更加强调信息呈现和交互感。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滑动和点击完成小时级和周级的天气查阅,也能通过 Jovi 原子组件完成事件的添加和提醒;当一个相机图标在华容网格内被扩展为「镜头包」组件后,它的作用也从单纯的启动图标变成了可以快速调用相机内功能的快捷方式……

针对 OriginOS 的系统应用,目前原子组件已经提供了 12 类、共计 28 种不同样式,从通知到日程、从相册到贴纸,使用 OriginOS 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它在尝试从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上,为启动器桌面交互带来更多可能性。

以原子音乐为例,这个组件适配了除原生「i 音乐」和本地音乐外的多款音频 App,如喜马拉雅、QQ 音乐。对于需要在多个 App 之间跳转的人来说,桌面上的原子音乐既是控制媒体播放的地方,也是跳转到不同应用的入口。

比起被信息流堆积的「通知中心」所困扰,我也更喜欢通过原子通知掌握一些设备中比较重要的信息,从普通的日期时间到快递信息、出行航班信息、酒店信息……这个组件还会尝试根据时间自动定位至目前我们需要的关键信息上,方便我们随时明确重要事项、避免遗忘。

变形器中的「行为壁纸」也很有意思,通过设定我们每天的行走步数目标来让壁纸动态变化,vivo 算是补上了在动态壁纸这一门类上早该做的那些功课了。

启动器虽然不是一个 OS 的全部,但是也是每个 OS 最基础的组成部分,OriginOS 的出现可以看作是 vivo 的一次再启程,在我看来也算是一次别出心裁的尝试。

这样的 OriginOS 能帮 vivo 俘获追求审美与个性的那批新用户吗?我也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ColorOS 早已开始转型、MIUI 也从未停止过完善功能的脚步,各个大厂都在开始在交出自己答卷的时候,vivo 让我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答案。

就像文章开头的时候说到,OriginOS 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系统观感上这么多年的「似曾相识」体验,让我看到了一些新东西,也让我期待着新的可能性。希望 OriginOS 在新的一年还能够有所「回响」吧。

电牌上熟悉的16点阵字体,你真的了解它吗?

电牌通常是一个横向的长方形,显示水平排列的文字。可以是单行,也可以是多行;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滚动显示。一屏能显示多少个字、多大的字,由电牌的竖向的像素行数(即高度)决定。目前,常见的公交车电牌高度主要有16、24、32三种,其中最常见的便是高度16的电牌,上面可以显示一行16像素的点阵字。

为什么偏偏是16?这个尺寸的由来其实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电子显示要以二进制为基础,实际常用的是2的n次方或8的倍数。如果要为方块汉字设定一个格子,那么它的边长可以是4、8、16、24或32。

汉字的复杂程度变化很大,简单如“丁”只有两笔,复杂如“矗”仅横就有12行。16×16的方格可以将大部分汉字清晰而完整地显示出来;过于复杂的字,则可以进行简化。我们在阅读汉字时,主要是通过抓住字的整体造型来识别的。

另一方面,使用的点数决定了整个字的大小。常见的LED电牌中,相邻两个像素的间距大约为7mm—10mm,这样16像素的字就有10-20厘米大,是一个在一定距离上可以一目了然的尺寸。

实际显示时,LED点的亮暗由二进制1和0控制,每行刚好两字节。

在排版时,字格之间是不留空隙、紧密排列的,为了让汉字不至于连在一起,要留出一排有像素作为间距。这样一来,实际可供使用的像素为15×16。

即使是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螺蛳壳里做道场”,设计师仍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通过对整体风格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处理方式,可以得到显示风格迥然相异的字体。以现阶段公交车电牌上主要使用的16点阵字体为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宋体、粗宋、黑体。

宋体

宋体作为广泛的印刷字体,字形特征是横细竖粗,笔画末端带有小三角结构。但在16点阵字中,为了让字形清晰明快,这些特征都被简化甚至省略了,大部分笔画都是1像素粗细的“等线”造型。

80年代中期,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设计了16、24、32的点阵宋体(由二炮二所数据化),其中巧妙地传达出了书版宋体的韵味。

大家不出门,经济怎么办?

外卖的兴起,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互联网有一个副效应,就是大家越来越不用出门,办公、购物、学习、交流、娱乐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外卖把这个副效应急剧提升,外出吃饭、买菜,这些原本不得不出门的日常事务,都通过网络解决了。

一定要出门才能完成的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少,甚至多人聚餐也可以通过网络。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所有人减少一半的出门,对社会和经济有何影响?

首先,实体经济会加速死掉,它们依赖传统的顾客上门模式,没人上门就活不了。其次,商业地产会很惨,店面租不出去,购物中心纷纷关门。最后,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变弱了,不出门就接触不到其他人,网络很难建立人与人的沟通。

以前,互联网的很多商业机会,来自如何让大家不出门,就能完成想做的事情。我猜想,以后的商业机会,也许来自如何让大家出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HUAWEI WATCH GT 2 Pro 新年款 新年红

(46mm)两周长续航 心率监测 蓝宝石镜面 钛合金表体 陶瓷后壳 蓝牙通话智能手表

搭载麒麟A1芯片,华为Watch GT 2 Pro采用蓝宝石玻璃镜面设计,相比普通玻璃材质更坚硬耐磨。此外,表框部分由钛金属材料打造,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又增强耐磨度。


反向充电

华为于 2020 年 12 月发布了 WATCH GT2 Pro、WATCH FIT 两款智能手表的新年版本,采用特别定制的红色表带以及表盘。这两款新年红手表已经在华为商城等电商平台发布,1 月 15 日 00:00 首次开售,但货源十分有限

新年款手表采用与普通的运动版、时尚版不同的尼龙编织表带,边缘有着红色点缀,十分时尚。电子表盘也采用了专属暗红 / 玫瑰金配色。这款手表售价 2388 元,与时尚版一致,价格低于 2688 元的 ECG 版。

近年来,华为一直致力于智能健康领域的技术创新,除了华为俄罗斯研究所研发的HUAWEI TruSeen心率监测外。

华为还与哈佛医学院CDB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深度合作,开发了HUAWEI TruSleep科学睡眠、HUAWEI TruRelax压力管家。


10月30日下午,华为召开年度旗舰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Mate系列新品,旗下华为WATCH GT产品线华为WATCH GT2 Pro系列三款旗舰新品也一同发布。

Xperia 1 II




Xperia 1 II 贴心保留 3.5毫米插孔,让您在无线和有线连接之间自由选择。Xperia 1 II 所采用的音频方案由音频专家主导设计,无论您是聆听本地音乐,还是在线音乐,甚至是使用 360 临场音效,都能享受到更加卓越的立体声分离效果和自然饱满的声场,让天籁之声,萦绕在您的耳畔。

智能连接技术
智能连接采用 Xperia 的深度学习技术,通过使用索尼的数据库分析 Wi-Fi 信号,并侦测连接问题。Xperia 1 II 会判断当前的Wi-Fi网络品质,并在侦测到连接不稳定时自动切换为蜂窝网络,为您提供更加稳定的网络连接。

配备以往只在索尼高端相机和镜头上才会使用的蔡司T镀膜,可以更加有效的减少眩光、鬼影等情况的出现。

Xperia 1 的特色功能动态振动也继承了下来,在播放歌曲和视频的时候,机身能够根据声音的节奏发出振动。这个功能在有些场景特别合适,但有些场景又显得多余。另一个智能风噪滤波器的功能显然要更加实用,通过内置麦克风录音时会智能降低风噪干扰,对于喜欢在户外录制视频的用户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 Xperia 1 II 的系统,那就是硬件有多硬,系统就有多软。用过原生安卓的小伙伴应该知道,GMS 服务是原生安卓的灵魂,任何涉及到系统服务方面的功能,都离不开谷歌套件。剩下的功能只能说是 Android 系统的框架基础。而Xperia 1 II的系统,要比原生稍微再强上那么一点。
Xperia 1 II 的系统只适合用惯了原生安卓,并以 GSM 为核心服务的用户,也就注定了索尼手机小众的命运。

一块能打电话和拍照的荧幕工艺品。如果你是一个追求个性,动手能力强大,专业知识过硬的玩家,Xperia 1 II 或许是你最好的选择,一台足够有格调而又在某些方面坚守着最后一片净土的手机。

“微单”是索尼(中国)有限公司的商标。


Xperia 1 II的“摄影大师”功能为索尼微单旗舰Alpha 9系列相机共同开发的影像系统,在该模式下具备更加符合专业摄影师操作习惯的相机界面设计,以及全新的手动控制功能和专业RAW格式的支持,同时还具备实用的眼部自动对焦功能,在拍摄人像与动物时更为轻松、高效,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可以看到,Xperia 1 II拥有和索尼微单一样的拍摄体验,取景画面中会有多个AF自动对焦点持续追踪着被摄对象,即便是移动被摄对象对焦点也不会失踪跟随。值得一提的时,索尼Xperia 1 II独立的快门按键在使用感受上也与索尼微单无异,两段式设计,轻按可进行对焦,再次按下则可完成拍摄。并且在对焦时手机也会发出“嘀嘀”对焦确认的提示音,按下快门后还有与索尼微单一样的“咔嚓”快门声,可以说在拍照这件事上,Xperia 1 II做到了十足的仪式感与专业性。

Xperia 1 II还具备以往只在索尼专业机型上才会出现的眼部实时自动对焦功能,能够在拍摄人物和宠物时通过锁定眼部进行准确对焦,即便是当人物在转身后,只要脸部一出现在取景画面中,AF对焦点就会牢牢锁定于人物眼部。有了这项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创作出生动的人像 / 宠物大片。

整合资源,提供服务,满足需求。

经典绝唱——坚果

命途多舛的锤子科技

  1. 2012年,罗永浩带开启了锤子手机时代,在其后六年内,他率领团队发布了8款产品。

  2. 2013年,锤子推出了Smartisan OS,其中确实有一些较为亮眼的小功能,比如锤子便签,直到现在也经常能看到有人用锤子便签发微博。

  3. 2014年5月,锤子发布了首款手机:锤子T1。在虚拟按键普及的时代,T1一反常态回归了实体按键,开辟了独特的设计风格,也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iF国际设计金奖的智能手机。

只是,T1的实际表现并不如人意。T1发布前夕,老罗宣称它是东半球最好的手机,销量只有25万台左右,是原先定下目标的一半。

  1. 2015年12月,锤子T2发布,但销量只有19万台。

市场不买账,资金吃紧,罗永浩开始向市场妥协。在T1发布后不到两年,锤子就推出了首款千元机产品——坚果手机U1。只是坚果手机在配置上依旧跟不上主流,被不少人吐槽。

  1. 2017年也是锤子科技最意气风发的一年,这一年推出的坚果Pro系列销量非常给力,从此团队开始主打坚果。

  2. 2018年,罗永浩在坚果Pro2新品发布会上宣布了一则消息:锤子系列手机开始停止更新,只剩下坚果手机系列。

  3. 2018年5月推出的坚果R1,终于被认为是一款合格的旗舰机。37000人参与了发布会,坚果R1和坚果TNT工作站引燃了科技圈。

然而,在经历亏损、裁员等风波后,2018年12月份,锤子科技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温洪喜,罗永浩更是退出了多家锤子旗下子公司,同年3月份,锤子科技的高管层发生了强烈变动,约有10位高管退出锤子科技。

随后,罗永浩卸任,也成为了老赖,只表示剩下的债务哪怕“卖艺”也会还完。


坚果 R2 今售价和上市信息公布,8G + 128GB版本,售价 ¥4499。8G + 256GB版本,售价 ¥4799。12G + 256GB版本,售价 ¥5299。16G + 512GB版本,售价 ¥6499。


纯白的手机有着最平静的力量,这点是任何表现手法都无法达到的,纯白就是极简的尽头。坚果手机称,每年都会挑战白色机型。受限于地狱级的制造难度和做一台亏一台的成本,这次只生产了 2000 台纯白手机,未来也可能不会再做纯白了。这可能是手机工业史上最后一款纯白色手机。


吴德周在开场时打出「坚果手机还活着?」的自嘲,因为还能这样自嘲,说明他们还是准备拼了力气尽力活下去。对于现在的坚果手机来说,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一块 6.67 英寸的曲面 AMOLED 屏幕,来自华星光电。告别了维信诺的 Delta 排列之后,坚果 R2 的显示效果比坚果 Pro 3 有了长足的进步。当然这也是一块很标准的挖孔屏。
坚果 R2 后置了四摄,主摄是一亿像素的 S5KHMX 传感器,大底和高像素,副摄是一颗 3 倍光学变焦的 800 万像素镜头,1300 万像素的超广角具备接近 120° 的视野,最后还有一颗 500 万像素的微距镜头。

其它方面,坚果 R2 支持 55W 有线充电,四十几分钟即可充满,但是不支持无线充电功能。


今年国产手机的一大特点就是系统变化大,无论是 MIUI12、ColorOS11、EMUI11 、氢 OS11,甚至是系统一直被诟病的 vivo,今年在视觉风格和动效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细腻的过渡动画效果配合高刷新率的屏幕成了今年潜移默化改变用户体验的一项基石。

但这个变化并不适用于坚果手机,因为 Smartisan OS 在整体的视觉风格和动画效果上有一套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逻辑,硬要拿它来套 Google 的那套动效完全不合适,也别说 Smartisan OS 跟不上时代,真正对这个系统感兴趣的,不就是看中了它独特的风格么。

所以在别人以动效和定制化为卖点的时候,坚果手机还在继续深耕它的三件套效率工具——「一步」、「大爆炸」、「闪念胶囊」。

「时间胶囊」的用法和喻义倒也不能说非常复杂,其实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记录你的操作所产生的内容,比如在微信读书里复制的文字,网页里保存的图片,突然来了灵感并用闪念胶囊记录下来的语音等等。系统都会从不同的应用池里把这些有效的内容提取出来然后以时间的顺序集中在「时间胶囊」中。

不过这个功能应用的前提是你是一个「生产者」,会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数量的有效生产资料。这样「时间胶囊」所收集的内容才够多,达到「无需整理」的目标。第二个前提是,你要是一个「闪念胶囊」的用户并了解和理解这个功能的所有使用逻辑,如果想不起来使用这个功能,后续也就无从谈起。

对了,朱海舟还表示后续会为这个时间胶囊增加时间回溯的功能。能够回溯你一小时前的操作内容,这个听起来还是蛮厉害的,但是作为屏幕操作记录功能可能要注意一下隐私方面的问题。

实际上,Smartisan OS 这些效率工具目前把门槛堆得越来越高了,功能分支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如果是一个新用户来说很可能是无从下手的,也就养不成使用这些工具的习惯,从学习成本来说目前还是有些偏高了。

但只要你多多强迫去使用掌握这些功能并形成习惯,很大概率还是会觉得这些工具是坚果手机独特的「效率神器」。


在 5G 手机上,中框断点能够多达 6 到 7 个,但这非常破坏手机的美观和完整性,于是坚果团队将断点一一消除,创造了一个没有断点的高亮金属中框,同时信号也丝毫不受影响。


坚果手机本次还带来了“Revolution 2 光阴特别版”。在纯白的背板上印了一层光敏的图层,阳光照过会立刻显影,照不到阳光的时候,手机背面的图样将安静的隐藏起来。当你使用半年以后,这个光敏图案,会在反复的光照后慢慢固化,形成轻微的、永久的印记。它符合我们对美、对时间的理解。美丽往往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美是一种过程。它身上留下的痕迹,叫做时间。

坚果 R2 是下一代手机,更是下一代电脑







Smartisan OS 8.0

Smartisan OS 8.0带来了拟物 UI 的极致,利用图标的光和影,将人类在生活中的种种感知——时间,空间,气象,光线,融入到手机中去。将此称之为——“感知光影”。

除了“感知光影”,过去一年里,坚果也更新了整个动画框架。以一种自然而克制的方式,将动画融入系统当中。

图钉功能推出 2.0 版本,可以同时钉住最多 5 个 App,快速调出你钉住的应用。

实时字幕功能先已新增实时翻译功能,可以识别系统音频、实时翻译并显示在浮窗。

为效率而生的“任意开关”,多项设置,一键 combo,请看图。

大爆炸 3.5,新增区域录屏功能,炸你想炸的区域、保存你想保存的画面。

Smartisan OS 8.0 搭载全新的“时间胶囊”功能,将设定时间内的所有“记录”自动整理在一起,不论是文件、照片、文档,都能在使用时简单拖动调用,非常好用。

Smartisan OS 8.0,共带来 180 项基础体验升级、79 项新功能升级。

升级 iOS 14 这么久,这 12 个隐藏功能你不一定知道

  1. 关闭 app 的精确位置查找


在「设置 – 隐私 – 定位服务」除可以调整 app 访问位置的频率以外,可以设置是否使用精确位置。比如关闭《支付宝》确定精确位置,这样它就只能获取我所在的大致范围,而不是具体位置了。
这个功能特别适用于公共社交平台,比如《微博》《即刻》这类想要查看附近动态,但又无须精确定位的 app。

  1. 隐藏「已隐藏相册」


iOS 相册可以隐藏相片,但它会出现在「已隐藏」的相簿里,实乃鸡肋。但 iOS 14 你可以在「设置 – 照片」里关闭「已隐藏相簿」。
这样它就再也不会出现在相簿里,你也就不用再担心一些隐私照片被「无意」看到了。

  1. Wi-Fi 增加私有地址


「不要乱连 Wi-Fi,否则你可能会出事」,这句话相信已经耳熟能详了。Wi-Fi 带给了我们方便,同样也带来了网络攻击。
在 iOS 14 里,你可以在「设置 – 无线局域网」点击 Wi-Fi 右边的感叹号,然后打开私有地址,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信息泄露。

新增功能

  1. 调整下载 app 到主屏幕
    更新完 iOS 14 后,安装新 app 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会疑惑怎么 app 不见了。其实是因为新系统默认开启了自动将新下载的 app 安装到资源库里。
    这点只需在「设置 – 主屏幕」里进行更改即可。

  2. 音乐识别
    有时候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想要知道是什么歌,可能需要通过歌词去搜索,但最新的 iOS 14 系统可以帮你轻松省下这个步骤。
    首先,你需要在「设置 – 控制中心」里添加「音乐识别」,然后就可以迅速识别歌曲了。亲测前奏就能准确识别出歌名和歌手。

  3. 声音识别
    此功能主要是提供给身体不便的人士,帮助他们预防安全隐患,亲测识别率很高,但过于频繁,所以不建议身体无恙的人士随意开启。
    在「设置 – 辅助功能 – 声音识别」里可以打开 11 种不同类型的声音识别。

  4. 语音备忘录可以一键除噪音
    在使用《语音备忘录》时环境噪音会影响录音的回放效果,但在 iOS 14 里,你可以在编辑录音界面通过点击左上角的魔术棒消除环境噪音,实测非常有效。

功能优化

  1. 长按《设置》左上角的路径可迅速切换任意页面
    有时候开启一些功能时会进入很多层子页面,通过左滑或者点击左上角路径一下下返回还是挺麻烦的。
    实际上,你可以长按路径就可以迅速切换任意页面。

  2. 长按音量键拍照或录视频

随着 iPhone 越来越大,单手拍照的难度也就越来越高。但其实你可以在「设置 – 相机」中打开「使用调高音量键连拍」,这样你在拍照时,点击一下音量上键即可拍照,长按上键则是连拍,点击下键则可以录视频。

另外,你也可以开启「镜像前置镜头」从而实现自拍镜像功能。

  1. 左右滑动调整曝光补偿


当环境过暗或过亮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曝光补偿让拍摄内容更清晰。但在原先的系统里,调整曝光补偿需要用手指上下滑动,多少有点麻烦以及不精确。
在更新到 iOS 14 后,你只需要上滑呼出摄影菜单,点击加减号那个图标,即可更为方便准确地调整曝光补偿了。

  1. 闹铃输入依旧可以滚动

iOS 14 测试版刚出的时候,闹铃设置几乎可以说是被抱怨的最严重的一个更新。但最新的系统里,其实还是可以滑动进行设置的。

  1. 来电页面可以修改为全屏

尽管来电页面调整为横幅显示饱受好评,但如果因此错过一些重要通话也颇为麻烦。
你可以在「设置 – 电话 – 来电」里调整回原来的全屏幕展示。

Community

为用户创造价值,问题是,真的懂用户吗?


你想和用户做朋友,问题是,用户想和你做朋友吗?——请参看罗永浩的交个朋友
什么样的用户会经常逛用户论坛/社区呢?发烧友,魅族/小米/一加/锤子都是典型的例子
好产品会说话,苹果就是典型的例子。
——IPCreator

追求源于热爱。

Mi10S



Sunday






















VIVO X60 Pro+































iPhone 12 Max Pro
























一加9 Pro























2021.4.11日 金科路,长清路

坐忘书房换地了:金科路2966号创智空间南楼一楼109室


















































魅族18系列优缺点全罗列,对比同价位机型

魅族 18 Pro
8GB+256GB 苍穹浩瀚 骁龙888 2K AMOLED曲面屏 4400W前摄光学防抖 40W无线超充 旗舰5G手机
【骁龙888,2K+/120帧AMOLED微弧柔性屏,Flyme9安全纯净系统】

优点一,魅族18的屏幕尺寸只有6.2英寸,重量只有165G左右(实测重量),是目前最轻薄的安卓旗舰,基本上和iPhone12的尺寸差不多,但是得益于曲面屏的造型,握持体验比iPhone12好很多。
优点二,全系标配2K QHD+顶级E4屏幕,尤其是18系列的像素密度达到560,是目前手机行业最高的没有之一,显示效果非常出色,确实是目前国产机里面最顶级的屏幕。
优点三,圆形呼吸灯回归,爷青回。
优点四,Flyme9上经过优化后的小窗模式的体验非常出色,确实是目前手机行业的No1,真正具备使用价值的小窗模式。
还有超声波指纹识别,比光学指纹识别解锁速度更快成功率更高。

说完了优点,说一说缺点,魅族18的续航和散热非常差劲,毕竟是大火龙骁龙888以及2K屏的双重叠加,重度用户还是算了。魅族18的后壳ID设计神似OPPO,失去了魅族原有的辨识度。
更令消费者气愤的是买手机没有充电器,Flyme9依旧小Bug不断,传统艺能。而且魅族18普通版配备的是IMX682也就是IMX686的阉割版本。
魅族18Pro售价4999元但是却只支持40W的快充,这在一票旗舰机中是真的不够看。

ViVo X60 Pro+


vivo蔡司联合影像系统,超感光微云台双主摄:坐拥1亿像素模式、114°大视野,搭载5nm高通骁龙888旗舰芯片,让超感体验,震撼来袭!

专业影像制造者

为追求专业光学成像,X60 Pro+达到了蔡司T*镀膜标准,提高可见光通过率,降低反射率,有效减少鬼影、杂散光,影像质感大幅提升。

全场景超级夜景
黑光夜视 2.0
追光,再晚也不迟

得益于1/1.3”超大底GN1主摄拥有f/1.57大光圈,同时采用全新AI降噪模型进行高精度
噪声处理,感光度最高提升140%2,黑暗环境拍出明亮动人画面。

超逆光夜景人像

你的美,不分昼夜。黑夜C位非你莫属。等效50mm专业人像镜头搭配夜景
优化,让你的美在黑夜中也能轻松被聚焦。

目光所及,打包全有

114°的超广角微云台拍摄,也可轻松创作夜景风光大片,一镜到手。
广角还不够?全景夜景奉上。

运动拍摄
多焦段运动抓拍
跑得再快,也抓得住

孩子拍照总爱动?
没关系

聪明的AI智能检测算法在人像模式下检测儿童场景,记录天生好动的小朋友。

全场景智慧影像
留下,远处神秘的身影

实现5倍光学变焦、60倍超级变焦,你想看到远方的人、景色,都能轻松拍出。

拾起,幸福欢乐的过往

老旧、模糊照片,一键翻新,黑白人像照片,瞬间修复色彩。

全面革“芯”
从未如此强大
猛兽之速,淋漓尽畅

搭载高通骁龙888处理器,采用先进的5nm制程芯片,拥
有超大核Cortex-X1,体验疾速快感。

12+3GB
运存的快感

X60 Pro+在12GB运存4的基础上、利用内存融合技术5,可以调用3GB内存空间到运存进行使用,即刻享受12+3GB的运存快感。同时实现内核级重构,打造自然连贯的流畅动效。

增强版UFS 3.1
大文件,秒读

UFS 3.1让超高清电影、视频及超大文件都能够快速读取,轻松满足大家的快速存储需求。配合UFS深度碎片整理技术,大大降低存储碎片化导致的卡顿问题。

120Hz 高刷新率+240Hz 高采样率
目光所至,尽是流畅

专业色准
真实还原,始终好看

X60 Pro+ 采用E3发光材料,且支持HDR10+技术,
可有效保留视频的明暗细节。同时vivo针对屏幕进行
逐片的色彩调校,无论看视频还是浏览网页,真实
还原色彩、屏幕始终好看。

一不留神,就充满了

55W闪充8,让你的手机快速回血,畅快生活享不停。

“发烧级”音质
一听入迷

配备专业HiFi芯片, 为你提供卓越的系统级
音频性能,高保真音频,噪声低至-115dB,
悦耳音质让你为之着迷。

平行世界,任你切换

OriginOS充满探索精神,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保留了对传统的兼
容。现在,你可以自由穿梭于探索与经典两个世界之间。

行为壁纸

我们将花朵绽放的过程浓缩为短短几秒,这种健康的鼓励方式形成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一个十分美妙的连接。

相机 Mix
高光时刻,随时就位

创造性的将每一颗镜头和拍摄模式以可见和随意组合的方
式装进你的口袋。

多设备协同

通过多屏互动可在电脑上操控手机应用,同时,网页传扫码可实现文件跨设备传输,省时更省心。



将 T * 镀膜应用在了 X60 Pro + 的光学系统上,得益于这项技术,vivo X60 Pro + 的光线透射率进一步提升,在拍摄时,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光线导致的鬼影、眩光以及杂光等等。


vivo X60 Pro + 的双主摄影像系统来了,用主摄 1 超大底 + ois,超广角主摄 2 + 微云台的方式,巧妙的解决了超大底和微云台不可兼得的难题。

在配色方面,X60 Pro + 提供了深海蓝和经典橙两种配色,IT之家拿到的是深海蓝版本,以该版本为例,这是一种非常稳重、内敛的配色,配上素皮工艺,观感细腻,手感柔软。
屏幕显示方面,vivo X60 Pro + 与 X60 Pro 保持了一致。包括采用了 120Hz 刷新率 + 240Hz 触控采样率屏幕,屏幕亮度 800nit HBM,峰值亮度达到 1300nit,其他方面,这块屏幕拥有 600w:1 对比度,覆盖 100% DCI-P3 色域,通过 SGS 护眼认证,支持 HDR10 + 技术,采用了 LTM 局部色彩映射技术,动态调整显示区域对比度,户外依旧观感舒适。

充电方面,vivo X60 Pro + 内置了 4200mAh 的电池,续航表现中规中矩

vivo X60 Pro + 无愧旗舰影像超大杯的称号,既有高端设计,也有旗舰性能,特别是双主摄的加入,巧妙的解决了微云台和超大底不可共存的问题,给用户也带来了更旗舰、丰富的影像拍摄体验。如果你经常拍照和拍摄视频,同时对手机的高端质感也有更严格的要求,vivo X60 Pro + 将会是你非常不错的选择。

vivo X60 Pro+ 深度影像评测报告


作为 vivo 与蔡司合作后的第一台超大杯,X60 Pro+的四颗后置镜头,参数十分唬人:

5000 万像素 GN1 主摄镜头(f/1.57)
4800 万像素 IMX598 第二代微云台超广角镜头(f/2.2)
3200 万像素 2X 人像镜头(f/2.08)
800 万像素 5X 潜望式镜头(f/3.4)

如此硬核的参数,应该是当前最豪华的超大杯了。

vivo X60 Pro+详细评测:大人也无法全都要

2倍长焦:iPhone 12 Pro Max ≈ vivo X60 Pro+ ≥ vivo X50 Pro+ ≥ 小米10 Ultra
5倍长焦:小米10 Ultra >> vivo X50 Pro+ > vivo X60 Pro+ > iPhone 12 Pro Max
超广角:vivo X60 Pro+ >>> 小米10 Ultra > vivo X50 Pro+ > iPhone 12 Pro Max
主摄:vivo X60 Pro+ ≈ 小米10 Ultra ≥ iPhone 12 Pro Max ≈ vivo X50 Pro+

X60 Pro+这台机器,怎么说呢?它很清楚自己的想要的是什么,就像你印象中那个很有主见的那个同学,加强什么,放弃什么,都非常果断,甚至是一意孤行。vivo给它设定的目标是相机、轻薄和价格,其他特性都要靠边站。

它的对手不是小米11这种守门员,而是小米10 Ultra、Mate40 Pro、Galaxy S21 Ultra这些拍照旗舰。接近价位的小米10 Ultra有双扬、快充、无线充电,但更厚、更重,也更贵一些。高好几个价位段的Mate40 Pro和S21U,本应要全面碾压的,但它们都没有这样的实力。

X60 Pro+的屏幕、性能、系统、快充都是主流水平,不出彩,也不算掉链子。它就是专一的影像旗舰,寄宿着2014年Xshot系列的灵魂,有顶流级主摄和最强的超广角。为控制重量和体积,让超长焦回落到普通水平,但却特意保留2倍人像长焦。

摄影爱好者是痛苦的,即便钱包日渐消瘦,但最强的主摄、超广角和超长焦,永远都天各一方,散落在不同的机器上。选择哪一台拍照旗舰,主要看你平时更喜欢用哪个焦段,其次才是周边配置,愿大家能选到合心意的手机。

“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这是大人用来骗小孩子的,大人只是善于选择而已。

vivo X60 Pro+ 评测:「超广角」亦是主摄,真·影像旗舰,从影像能力到性能表现再到全面性,它各方面都符合超大杯的「人设」。


在以 Google Pixel 和 iPhone 为代表的算法派,用计算摄影狠狠地吊打了一圈友商后,X60 Pro+ 用双大底主摄和蔡司加持这样夸张的配置,为硬件派争回了一口气。

这就像《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关于剑宗和气宗的百年争斗一样:算法派醉心招式打磨,而硬件派力求内功充盈。谁能代表手机摄影发展的终极方向?我们暂时还无法妄下定论。

不过鹬蚌相争,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总归是那个开心的渔翁。

魅族18 Pro

以纯粹,致极致
魅族式的优雅,一眼倾心
极边四曲微弧屏,鲜活真实的色彩随着边框漫延而开,顺着曲面潺流而下,这一幕,赏心悦目。

一个纯净、安全的系统
0 广
0 推
0 预装
无广告,无推送,无预装 * ,一屏清新。

魅族 18 Pro评测:搭载“三无系统”的纯粹“梦想机”

国内高端手机市场的品牌中,华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所以暂时蛰伏,三星份额稳步被归于others,苹果份额有所扩张但仍旧难以吃下华为的大部分份额,这里面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也确实在高端市场留下了部分空白。

所以今年国内的手机品牌动作相较于往年都会更快一些,尤其是高端产品的发布节奏,普遍提到了3月以及更早,要知道往年5月都还有上半年的旗舰产品发布。而魅族显然也嗅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产品线逐步精简,发力线上高端市场,在5G时代加速实现转型。

魅族18系列的到来,为魅族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契机。魅族18年来的坚持,在魅族18 Pro上很好地得到了体现,为体验而生的Flyme,有妥协但也依然独特的“小而美”工业设计,回归的小圆圈和经典的mBack,这些你9年前在MX2上看到的元素,今天依然能在魅族18 Pro上看到传承。

九年前,魅族是驶向冰川的破冰船,开拓探索;

而如今,它搭上了开往春天的地铁,焕发新生。


魅族 18 Pro 评测:顶级硬件水准,极致「干净」的 Flyme 9

【IT之家评测室】魅族 18 Pro 旗舰手机评测:面子不魅族,里子很魅族


魅族 18 Pro 所有系统自带应用均无任何形式的广告及干扰式运营内容;所有第三方应用默认禁止通知权限,大部分系统应用需手动授权才允许推送通知;不预装任何第三方应用,减少预装部分原有系统应用。

隐私安全
四大神器,守护你的隐私安全。


守护权杖
更严苛的权限管理


全视鹰眼
更全面的应用行为记录


隐形妙靴
更保密的地理定位


私密斗篷
更周密的私密信息保护

刷新率动态调节
刷新率与分辨率的动态平衡,体验、省电两双全
如然显示
动态调节屏幕色温,如白纸般舒适体贴
6.7 英寸极边四曲微弧屏
四曲面微弧,观感与手感双满足

指纹这个密码
不用记也不会忘记
基于超声波原理的指纹识别技术,为魅族 Ultrasonic mTouch 带来难以置信的解锁速度。
无惧湿手和汗水,抬腕,轻触,解锁支付,一气呵成。

0.1s 极速响应*
湿手亦可解锁

美学、结构与材质的融合
恰恰恰到好处
八曲微弧设计,温润的曲线抚平边框棱角,精巧的结构收缩机身线条,
AG 玻璃演绎方寸间的细腻。这份触感的美妙,从指尖传递到心间

更轻
189g 减负配重
更薄
8.1mm 纤薄机身
更趁手
73mm 黄金握感

每一种颜色,秀色可餐

飞雪流光
若逢大雪纷飞,皓月当空,下面平铺着银霜满地,上面流转着光影耀眼。

银河秘境
战舰驶过浩瀚银河,通信光束穿过星门,下一刻,秘境开启,将一切淹没在银色的光影之中。

苍穹浩瀚
似一把利刃划破天际,打开一片浓郁似海的蓝,恰如浩渺无穷的苍穹,一见便深藏满眼。

AR 全场景大师影像系统
相机迎来全方位升级
广袤无垠的风光,熊孩子们的撒欢,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都值得留下。用手中的魅族 18 Pro
轻轻一按,随着四颗镜头与 AI 算法的协同工作,只需一眨眼,精彩便轮番上演。

3200 万像素
超广角相机
SONY IMX616 CMOS
f/2.2 光圈
130° 超广角
等效 15mm 焦距

2cm 超微距
800 万像素
长焦相机
f/2.4 光圈
等效 79mm 焦距

3D 深感探测器
景深采集
增强现实

辅助对焦
5000 万像素
广角相机
Samsung GN1 CMOS
记忆金属光学防抖
f/1.9 大光圈
定制 7P 镜片
Duel Pixel 全像素双核对焦
等效 23mm 焦距

Pure Fusion 纯净融合,与夜色同框登场
DarkVision 极致夜景算法、5000 万像素主摄与骁龙 888 处理器的高效协作下,
即使只有单一的微弱光源,也能清晰刻画出镜头里的一切,
呈现出色的自然色彩与空间质感。

DarkVision 极致夜景
超级夜景模式又有了惊人的升级。DarkVision 极致夜景会在感应到极低亮度的
环境下自动开启,通过 RAW 域的无损算法与 AI 算力加持,在提升画面亮度的
同时,也能将色彩与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深感对焦*
这个先进的光学雷达模组会发出不可见的光束,并通过光线飞行时间测算绝对深度。
有了这个特性,就能看透黑暗,大幅度提升暗光下的自动对焦速度,又快又准。

超夜视频
这项高精度多帧合成算法,在第六代骁龙 AIE 人工智能引擎的助力下,通过提升画面亮度,
压制过曝高光,去除大量噪点,以此呈现满满的细节。

稳定,不为所动
新一代记忆金属光学防抖,无论是拍摄萌宠的撒丫狂奔,还是记录运动中的汗水飞舞,
都能稳定输出,定格精彩。

光线,明暗有度
硬件级视频实时 HDR*,在 Spectra 580 ISP 的协力下,高光、阴影明暗有度,
画面层次分明,细节丰富。电影级影片质感,信手拈来。

见过大世面,留下大场面
这个视角达到 130° 的超广角镜头,能装下大山大河的壮丽风光,也能装下震撼
人心的宏伟高楼。海阔天空,一镜通收。

靠近一点,精彩多一点
近一点,再靠近一点。蚂蚁举家搬迁的忙碌身影,花蕊中嗡嗡振翅的蜜蜂,
枯木上沧桑的纹理细节…… 2cm 微距下的大千世界,触手可及。

照片,还能以动态呈现
全新的动态照片功能,快门按下,精彩也留下。记录快门前后 3 秒的动态效果,
在任何平台分享你的喜悦,用魅族手机即可观看。

目光长远,看得更远
3 倍光学变焦,5 倍混合变焦,30 倍数字变焦,能拍人像特写,能拍远处好景,
只需手指在相机界面上轻轻滑动,精彩画面,即刻近在咫尺。

自拍,自信一拍
重新设计的模组结构,塞入像素高达 4400 万的影像传感器,搭配 AI 超
清人像模式,每按下一次快门,你就是最瞩目的焦点。

Samsung GH1
CMOS
体积不大,本事不小
4400 万
像素感光元件
纹理细节,分毫毕现
1.4µm
单位像素尺寸
Tetracell 像素四合一
4K
超清录像
超清视频,开启录像新时代
AI 超清人像
这项全新的技术,通过 AI 算力加持,在人像摄影的场景中大展身手。
即使在极暗环境下自拍,也能展现前所未有的细节和质感。

骁龙 888 旗舰平台
性能强悍,不留遗憾
全新一代高通骁龙 888 年度旗舰移动平台,突破性的 5nm 制程加速性能再次突飞猛进,
同时大大提升手机的电池续航能力,无论大型游戏还是多任务处理,事事游刃有余。

UFS 3.1 疾速闪存
128/256GB UFS 3.1 疾速闪存,全新 V6 制程,综合性能提升 15%,日常体验再上一层楼。

高负载,冷静以待
魅族 18 Pro 满载先进火力与强大能量,当然需要辅以更强悍的散热设计。
超大 VC 液冷散热面积,大幅降低高负载运行所带来的发热,即使火力全开,也能冷静对待。

5G 连接,快上加快,无需等待
全新一代 5G 芯片,魅族 18 Pro 连接性能再次升级。支持双 5G 切换,无论上传文件,
抑或下载电影,超快的连接速度让你忘记等待。

骁龙 X60 5G Modem
基于 5nm 制程带来更高能效比,5G 峰值上行速率达 3Gbps,峰值下行速率高达 7.5Gbps,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上传文件还是下载电影,都能快到让你忘记等待。

mSmart 5G 2.0
全新升级 mSmart 5G 2.0 ,在系统级的算法优化下,X60 5G Modem 发挥出无与伦比的连接性能。
网络连接
快 省 稳

Wi-Fi 6E
革新的 Wi-Fi 6E 技术,覆盖 2.4GHz、5GHz 及 6GHz 全新频段,数据吞吐量最高可达 3.6Gbps,并支持 4K QAM、160MHz 带宽、4 路双频并发等领先技术。

能量满满,整装待发
魅族 18 Pro 满载 4500mAh 超大电量,充盈的能量储备,能陪伴你晨起出门到
夜落归家。有了 40W Super mCharge 超充和 40W Super Wireless mCharge
无线超充,洗漱时随手充电,出门就有充足电量。
4500mAh 大容量电池
全天候持久续航

mEngine 4.0 触感引擎
mEngine 触感引擎再次升级,更动感的振动体验,
无论海岛上的枪炮激战,赛道上的轰油加速,还是峡谷中的狭路相逢,酣战游戏身临其境。
压感快捷开关
压力感应与触感引擎结合,还原美妙机械振感
振动量提升 15%*
硬件级的触感升级,再次颤至灵魂,酥麻全身

Flyme 9,清新知意,灵感在握
以色彩为灵感、以屏触为墨笔、以界面为舞台,广阔天地,灵感,皆可为。
重构视觉界面,点线面结合空间层级优化,界面交互一气呵成,未来,已来。

Flyme9




Alive Design
轻盈有序的交互与视觉,内容易触达,操作更愉悦;
个性化的息屏显示与 Alive 壁纸,千变万化,丰富新颖;
优雅知意的系统动效,克制无感,自然顺手:
Alive Design,让体验更加轻快而鲜活。

网格系统
井然有序, 焕然一新
桌面引入新网格系统,系统图标更加统一,通过图标算法,第三方图标也能规整呈现;全新形态的桌面插件,与图标搭配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井然有序,变化丰富,焕然一新的桌面。


悬浮小窗
更小窗口,一心也能多用
两个应用,同时使用。一边聊天,一边看直播;一边刷视频,一边等网约车;
一边刷文章,一边更新游戏,更多奇妙组合等你发现。

上滑挂起
轻松悬浮小窗
点击变回小窗
聚焦任务不分心
全屏上滑
一步悬浮小窗
双击秒回全屏
切换易如反掌

独立静音与大小切换
长按悬浮小窗,选择静音,即可单独关闭悬浮小窗应用的声音;也可选择更大尺寸,内容展示更清晰。

贴边隐藏
当视频内容只需要听声音,不需要关注画面时,将悬浮小窗向屏幕外划,就可以将悬浮小窗贴边隐藏。

轻量打开
让体验不出戏
通知、设置、分享、文本操作、Aicy 识屏和建议等场景下,系统会默认使用小窗打开,减少应用之间的跳离感。

通知播报

不方便使用手机时,收到信息,Aicy 可以直接读给你听。运动、做家务、通勤时,无需打断手上的事,也可以及时获取信息。支持微信、钉钉、短信、日程等使用该功能。

知意动效
新的动效克制无感,自然顺手。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横屏打开应用等动效一气呵成、利落无感。动态实时模糊、图标自动分层等技术的使用让桌面进入通知中心、退出应用、进入多任务等动效自然顺手。

Hyper Gaming
自动识别重负载游戏场景,智能调度资源,提升帧率续航,降低功耗。

融合 mBack 的全手势
经典与优雅兼备。不仅可以使用 mBack 轻触返回、重按回桌面、长重按息屏,也可同时使用手势实现侧滑返回、上滑回桌面、底部横滑快速切换应用、底部下拉悬停屏幕。

振感适配第三方
使用非系统应用也能享受系统级的优质振感。

待办事项
图片、子任务、备注、链接随时添加。可指定日期与地点提醒。星号标记重要事项,区分优先级。

文档管理
文档预览接入 WPS,文本、表格、幻灯片等多种类型文档轻松阅览。

分享
常用分享目标应用靠前展示,也可自定义应用排序。新增互传、蓝牙、打印等设备分享。

Aicy 纵览
小小插件,好看好用
小尺寸的桌面插件,同样支持添加到 Aicy 纵览。更灵活和生动的插件集合,自由组合、自由排序,让重要信息一览无余。

听歌识曲
不错过每首
令人心动的 BGM
当你刷短视频时听到喜欢的音乐,长按听歌识曲,一键收藏。

语音朗读文章
解放手和眼 倍速更高效
识别并朗读各种文章,可在通知栏方便地控制播放/暂停,还可以倍速播放。

连续对话
让 Aicy 与你的沟通更自然
完成一次对话后,Aicy 会继续聆听,无需重复唤起。更方便、更快捷、更实用。

通知播报
不方便使用手机时,收到信息,Aicy 可以直接读给你听。运动、做家务、通勤时,无需打断手上的事,也可以及时获取信息。支持微信、钉钉、短信、日程等使用该功能。

智能家居
一句话,就可以让 Aicy 帮你操作家里的智能家居。你可以通过 Aicy 来控制 Lipro、米家、Google Home 等平台的智能家居产品。

沉浸模式
全面沉浸,拍摄新体验
不论拍照还是录像,都可以临时隐藏功能界面,获得无遮
挡全沉浸的取景、录制新体验。

强大的视频编辑
照片能调的,视频都能调
强大而简洁的视频编辑,不仅能如照片一样轻松调整色彩、剪裁校正
画面,更能快速添加滤镜和音乐,零门槛创作,激发无穷灵感。

应用行为记录
完整而忠实地记录相机、录音、定位、联系人等总共 12 个类别下的 18 种行为。

敏感行为提醒
无论应用在前台或后台,使用相机、录音等敏感权限,系统将实时醒目提示。

应用管理建议
定期汇总应用的行为历史,整理展示相关建议。

应用明示
分享弹框、文本操作菜单、应用后台弹出提示等界面,明确标示应用来源。

模糊定位
基于差分隐私技术,可以选择只授予应用大概位置,大大降低位置信息被获取的精确度。

照片隐私管理
拒绝应用读取照片内的隐私信息后,应用可正常读取使用照片,但无法获得照片内的隐私信息。

空信息授权
应用请求联系人、短信、通话记录等 7 个权限时,可选授予应用空信息,保护隐私同时也能继续使用应用。

剪贴板隐私保护
增加剪贴板权限设置,并在应用读取或写入剪贴板时提示,防止剪贴板中隐私信息泄露。

文件访问保护
你的照片和文件,现在有了更严密的保护。

文件有限访问
应用访问文件目录时,需要逐一征得你的同意,并且有实时提醒。

文件删除保护
文件或照片被应用偷偷删除时,及时提醒并可选恢复。

小米10S

骁龙 870 旗舰处理器丨 对称式双扬立体声
1 亿像素 8K 电影相机 | 三重快充

旗舰新秀
新一代高通骁龙870处理器
7nm 工艺|超高主频 3.2GHz
高端音质
对称式立体声
harman/kardon® |高品质360° 沉浸声音体验
三重快充
超大电池长续航
33W有线快充|30W无线快充|4780mAh大电池

高通骁龙 870
旗舰新秀,性能提升12%!
高端旗舰实力 有口皆碑
作为高通高端旗舰平台中的新秀,骁龙 870 采用增强的 Kryo585 设计架构和 7nm 工艺制
程,拥有主频高达 3.2GHz 的 A77 超大核。
有口皆碑的实力表现,让它在影音娱乐、大型游戏、文件协作等多场景高强度使用时,性能
亮眼,功耗更低,收放自如,尽显旗舰平台实力。

强大的处理器配备强大的温控
更有超强 VC 液冷散热
让你的游戏战场热情不热手
强性能搭配长续航,当然需要更优秀的散热。
再次升级的立体散热系统,搭配 AI 多级智能温控,9 个温度传感器,多种算法,多级控制,
更智能的散热,为更多场景热体验保驾护航。

4780mAh超大电池
给力续航一整天
还有高端必备的无线充电
随时随地 满电归来
33W 有线快充, 56 分钟充满 100%*;
30W 无线快充,充电再升级,69 分钟充满 100%*。
有4780mAh 超大电池搭配三重充电,这有力的续航
表现、随心的充电能力,跟电量焦虑说拜拜。

SA/NSA 双模 5G
全面支持 Wi-Fi 6
Multilink 多网并联
5G 全场景网络无缝切换,稳定流畅;搭配智能选网,让你的主卡副卡各司其职,避免干扰;
SmartSwitch 2.0 让你的网络在多场景下网速更快,功耗更小,上网体验更优。

全面支持
Wi-Fi 6
支持OFDMA 与 8x8 MU - MIMO
支持大数量智能设备同时连接,流畅
不卡顿。
小米多网并连技术
MultiLink
同时连接2.4GHz WiFi + 5GHz WiFi
+移动网络,真无缝切换,全程巅峰网速。

高端音质再升级
手机中的harman kardon
给你超越寻常的声音体验
为小米旗舰阵营再添一音质大作。
为了让好音质再度升级,我们与哈曼卡顿「金耳朵」专业声学团队再次携手。
对称分布的双 1216 线性扬声器,等效 1.2cc 大音腔,7 磁手机发声单元,振幅高达 0.7mm,
声音被最大程度的还原,立体又逼真的进入你的耳朵,你将沉浸其中、过耳难忘。

多场景360°立体音效
聪明又细腻的听觉盛宴
更聪明的场景识别,更细腻的音量格数,让你玩游戏时对战场精准判位,看电影时被原声包
绕沉浸。清澈透亮的高音,饱满震撼的低音,搭配全场景 15 级细腻调音,无论独自欣赏,还
是聚会公放,当你打开手机,即开启一场听觉盛宴。

AMOLED 双曲面屏
90Hz刷新率 + 180Hz采样率
顺滑!视觉触觉双享受
拥有 90Hz 刷新率和 180Hz 采样率的屏幕,搭配动态补
偿功能,当你刷信息,屏幕在你指尖流动;当你游戏操作,
灵敏精准又跟手。

原色屏 2.0
专业级色准 Delta E ≈ 0.41
高色准显示是对高素质屏幕的锦上添花。以专业级色准管理技术,对每一片屏幕精细调校,
色彩还原力大大加强。你屏中的多彩世界,本就该生动万象。

1 亿像素
手机超高像素保持者
给你经得起放大的细节
影像水平是衡量一款旗舰手机的重要标准,汇集顶尖科技的 1 亿像素,和深受影像创作爱好
者喜爱 8K 极清视频拍摄,依旧领跑手机影像。
在新一代疾速图像处理器、AI Pixel 动态增强、HEIF 图片存储、全能四摄加持下的 1 亿像素,
更强大更敏锐,让你的镜头和影像创作不负想象。

1 亿超高像素,带来丰富的细节,即便是随手拍的图片,也经得起裁剪再创作,
为影像创作带来更多可能。

专业视频创作者的影像利器
还有专业导演模式
灵光闪过 好景当前
快备好镜头 开拍!
1 亿像素「8K电影相机」视频分辨率高达 7680*4320,远超 4K 视频清晰度。你的镜头将记
录丰富的细节和色彩,成片逼真又梦幻。结合导演模式、高动态立体声收音,和高端专业相机上
才可见的光焦分离、峰值对焦等功能,出手拍大片,也能如此简单。

光焦分离
对焦、测光分别操作
8款经典电影滤镜
电影般的故事感
AI 实时语音转字幕
拍摄时随说随转,支持后期编辑
专业视频防抖
边跑边拍,依然清晰
2.35 :1
专业电影画幅
AI 自动运镜、剪辑
拿着不动,拍出高品质Vlog大片

亮点多多
让你的体验全面升级
多功能 NFC
手机就是公交卡、 门禁卡、银行卡
手机还是身份证明、车钥匙
高端X轴线性马达
横向线性马达,带来更加丰富立
体的振感体验。
红外遥控
用手机操控电视、
空调等智能家居电器
前后双感光单元
智能检测手机正面和背面光线,
找到眼睛最舒适的亮度,在复杂
光源里,保护眼睛。
传感器 自研敲击算法
增加背部双击和三击检测,可自由定制
动作检测功能,比如打开手电筒,截图等
蓝牙绝对音量开关
针对支持绝对音量的设备,可在蓝
牙设备详情里选择是否打开关闭该
功能,规避绝对音量设备的兼容性
问题,提升音频使用体验








一加9Pro

一加 | 哈苏 手机影像系统
2K+120Hz 自由高帧屏
骁龙 888 强劲性能 5G
65W+50W 双超级闪充

两个品牌,一拍即合。
将深厚的影像美学积淀,与高度智能的手机摄影美妙结合。OnePlus 携手哈苏,打造一加 | 哈苏 手机影像系统,这是双方品牌气质与摄影理念的不谋而合,更是影像技术对美学人文的一次深度演绎。

4800 万像素主镜头

亿元打造 IMX789、OIS 光学防抖、4K 120 帧视频拍摄

5000 万像素超广角镜头

IMX766、自由曲面抗畸变镜头、8K 30 帧视频拍摄

800 万像素长焦镜头

3.3 倍光学变焦、OIS 光学防抖

200 万像素镜头

黑白拍摄风格

这颗主摄,身价上亿。
这颗亿元打造的 Sony IMX789 超级主摄,能给你的照片带来亿万种色彩。此外,还全球首批支持 4K 120 帧视频拍摄3。让你不管是不期而遇的有感而拍,还是仪式感满满的故事影像,IMX789,样样拿手。


Sony IMX789 传感器,
集摄影技术大成于一身。
进光量倍增的 1/1.43 英寸大底、对焦更快的 2x2 OCL、12bit 687 亿种色彩、降噪提纯的双原生 ISO、动态范围更棒 DOL-HDR、OIS 光学防抖等等等等,还支持 4K 120 帧视频拍摄,IMX789 就像你揣在口袋里的专业摄影师。

主摄级超广角 IMX766,
超清画质与畸变控制两全其美。
5000万像素超清画质,并搭载帮助矫正光线的自由曲面镜头,畸变降低至近乎忽略的 1% 左右4。不仅弥补了现在超广角的遗憾,更为未来的超广角树立了出色的榜样。

超广角的一次巨大飞跃
如你所见,当前超广角的两大遗憾,是画质与畸变。而这颗先进的超广角,具有 5000 万像素超清画质的同时,自由曲面镜头可以让照片更好地的控制畸变。画质差?畸变大?两大遗憾一次性解决。
Sony IMX766 传感器,
拍照拍视频,得心应手。
1/1.56 英寸超大感光面积,与 IMX586 传感器相比,进光量大大增加。5000 万超高像素, 为你呈现丰富锐利的细节,放大也清晰。同样,支持指哪对哪的 2x2 OCL 全像素全向对 焦,还能拍摄栩栩如生的 8K 30 帧超清视频。


自由曲面镜头,
自带光线矫正本领。
在手机超广角中,由于高度限制,边缘部分的光线在镜头中无法被充分折射,因此无法均匀投射到传感器上,容易造成边缘畸变。为此,我们为你带来了自由曲面镜头,其表面为独特的不规则自由结构,可对边缘部分没有均匀投射的光线进行矫正。经 OnePlus 测试,得益于自由曲面镜头,畸变从原来的 10%-20% 降低至近乎可忽略的 1% 左右。因此,在你使用 OnePlus 9 的超广角拍摄时,不用再担心边缘畸变问题。

8K 30 帧与 4K 120 帧前来报到。超清的视频拍摄来了,OIS 光学防抖和 EIS 电子防抖双双加持,那些日常里闪着光的瞬间,那些动人心扉的美好,那些可遇不可求的新奇……OnePlus 9 Pro 现已就位,等你开机。

清晰锐利的 8K 视频
8K 30 帧视频的画质更加清晰锐利。无论你是精心策划的旅行,还是拍摄家里的猫猫狗狗,都可以拍摄 8K 视频,捕捉到精彩的瞬间。
全球首批支持 4K 120 帧视频拍摄
得益于 IMX789 这颗独家定制传感器,OnePlus 9 Pro 支持了高端电影机级别的 4K 120 帧拍摄。你不仅可以拍摄超清晰、超流畅的视频,还可以将视频进行高达 5 倍慢放,实现唯美独特的视频创作。
DOL-HDR 技术,无惧逆光。
DOL-HDR 技术带来超高动态范围,高光不过爆,暗光也清晰。比如,在你与夕阳合影时,可以同时清晰记录夕阳和人脸。并且,在边走边拍视频时,还能有效消除鬼影现象。

又一次屏幕标杆之作,
也再一次预示着屏幕的未来。
突破性的 120Hz LTPO 柔性屏,能根据屏幕内容适配刷新率,流畅的同时,屏幕至高省电达 50%5;革命性的显示优化技术——游戏超频响应,屏幕和处理器的同步频率提升 3~6 倍6,游戏占得先机。这块屏,再次树立了一块好屏幕的新标准。

LTPO 屏幕,屏幕的未来。
去年,我们为你带来出类拔萃的 2K+ 120Hz 屏幕,现在,我们更进一步,为你带来 LTPO 屏幕,它能根据屏幕显示内容,在 1Hz~120Hz 之间自由变帧,屏幕保持流畅的同时,至高省电可达 50%,既畅快,又省电。
游戏超频响应,屏幕黑科技。
来看看总是能赢的屏幕显示优化技术——超频响应。它能在你玩游戏时,屏幕和处理器同步频率提升 3~6 倍,让你操作更跟手,动作更连贯。能为你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在千钧一发之际瞄准敌人,给敌人致命一击。开启超频响应,游戏更尽兴。

DisplayMate A+ 认证,
刷新 13 项显示记录。
新一代 2K+120Hz LTPO 屏幕,10bit 真色彩,为屏幕呈现超 10 亿种色彩。依旧较真的色准,能敏锐察觉亮暗的 8192 级自动亮度调节,能实时感知冷暖的自动色温调节……如此优异的屏幕,令你一旦上手,就舍不得放手。

全新一代 OnePlus 9 Pro,用更加纯粹、简洁的设计来突出材质本来的质感。独到的创新工艺,带来独特的温润触感。还有 IP68 高等级防水抗尘8,使用更安心。我们相信,当你一上手,就会爱不释手。

4500mAh,配上加强版的 65W 超级有线闪充,29 分充至 100%9。同样,OnePlus 9 Pro 还支持充电速度堪比有线 50W 无线闪充,43 分钟充至 100%10。充得快,用得久,到哪都不担心。

充电,小事一桩。
有线+50W 无线双闪充,充电更快速。同样支持无线反向充电,关键时刻可解你燃眉之急,或能助人为乐。
兼容,大好的事。
这颗 65W 充电头,兼容 45W PD 快充11,可为你出差减负。能方便地给你的笔记本、游戏机快充,出差带它,就够了。
续航,头条大事。
得益于 LTPO 自由高帧技术和综合省电优化,你能体验到 2K+ 的惊艳画质,功耗却更低, 续航更持久。

5nm 工艺制程,主频至高可达 2.84GHz,X60 5G……日常滑动点击,流畅不在话下;好剧下载,分分钟搞定;游戏对战开黑,是它的拿手好戏。无论你做什么,都游刃有余

搭载全新系统 ColorOS15,丰富功能、便捷操作与轻快流畅一举三得,更多好用的功能及体验,等你去发现。

ColorOS 11 for OnePlus

Breeno 智能助手

有事就用

聪明强大的 Breeno 智能助手,包含语音、识屏、速览、驾驶、睡眠五大模块,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安排得妥妥当当。


Breeno 语音
导航、发红包、家居控制、查找资料都更便捷,日常事宜轻松搞定。


Breeno 驾驶
不仅一路为你的安全驾驶服务,还能提供停车和导航等智能出行服务。


Breeno 睡眠
根据你的睡眠时间定制,自动开启免打扰和暗色模式,让美梦不被打扰。


Breeno 速览
从主屏右滑,天气、日程、便签、股票行情、物流等信息一览无余。


Breeno 识屏
智能分析屏幕信息,想你所想,先一步为你提供可能需要的服务。

  1. 魅族社区
  2. 一加联合哈苏,全新一加 9 Pro拍照实力有多强?
  3. 探究折叠屏手机的“终极意义”——华为Mate X2深度解析
  4. 锤子论坛
  5. 小米社区
  6. 一加社区
  7. 魅族 18 系列 OTA 更新:支持 2K 120Hz 同开
  8. vivo & 蔡司影像展在北京举办:“以专业致敬专业”
  9. 华为 Mate 40 Pro 4G 入网工信部:搭载麒麟 9000 ,首款预装鸿蒙 OS 2.0 的手机
  10. 华为杨海松:中国手机厂家利润低的可怜,国内份额过半利润却仅 10% 左右

HiCar

华为车载智慧屏

HiCar目前支持150+款车,20+车厂加入,应用30+。HarmonyOS分布式UX设计,横竖屏自适应。
车载智慧屏是给不配备HiCar功能的车升级的设备,8.9英寸触摸屏,最高亮度700nite,360度底座,可以通过蓝牙,AUX线连接车载音响。配备GPS,可以和手机进行协同导航。支持语音操控。
和智慧屏一样,配备了升降摄像头,可以实现视频通话,疲劳检测等等。
前面也配备了摄像头,可以当做行车记录仪使用,2K画质,ADAS高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没说,按理应该是有的。
HarmonyOS系统,让手机和车载屏幕实现了应用流转,体验不中断。
安装是要放在前挡风下面,8.9英寸屏幕不知道遮挡视线的问题解决的如何,得实际的行车体验才能具体判断。

HarmonyOS

HUAWEI DevEco Studio
HUAWEI DevEco Studio 为跨端应用“高效开发”而设计。

HarmonyOS 开发者创新大赛

学习 HarmonyOS,创造性开发出具有全新体验、全新交互的跨终端应用,打造全场景智慧生活。

智能硬件合作伙伴计划

智能硬件合作伙伴计划,是华为 1+8+N 全场景战略的落地计划。 依托华为 HMS Core、HarmonyOS、硬件、芯片、云服务、ID 设计等软硬件开放能力,为设备商、 解决方案提供商、模组商等广大智能硬件合作伙伴提供连接、AI、安全、运营、渠道等方面的全方位 赋能,使合作伙伴设备快速融入华为生态圈。 华为携手合作伙伴,共同为消费者打造 1+8+N 的全场景智慧生活,实现商业共赢。

华为开发者联盟带你领略行业尖端
汇聚机器学习、HUAWEI HiAI、运动健康、HiLink等前沿技术及开放能力,助您轻松、便捷的打造尖端产品,让您的创意成为现实。

分布式能力造就新硬件、新交互、新服务,打开焕然一新的全场景世界。

华为“鸿蒙”的英文名“Harmony”时说到“鸿蒙用中文的意思可能有‘开天辟地’的意思,最接近的英语单词就是Genesis——开天辟地的意思。用汉语拼音表达鸿蒙太难发音了,我们取名Harmony,希望给世界带来更多和平、方便。”

2020年9月10日,鴻蒙OS 2.0發佈。智能電視螢幕、智能手錶和車載系統的鴻蒙2.0系統,會即日推出Beta版,而智能手機的Beta版本則會在2020年12月推出,會率先向中國國內的開發者發佈和提供。预计到2021年,华为所有自研設備都能升級至鴻蒙系統,華為也將发布搭载鴻蒙系統的智能手機。

智能家居:手机碰一碰,秒连智能家居,无屏变有屏,一键享服务

智慧出行:手机导航,手表协同,骑行与步行,手表变导航

应用开发

支持轻松调用设备组合中的不同硬件能力、支持多设备无缝协同,为应用开发者带来丰富的体验想象空间。

设备开发

提供灵活可定制的开源操作系统,满足不同设备开发需求;设备接入后,可与华为 1+8 设备形成天然的分布式能力互助,高效触达亿级用户。

设备合作伙伴

加入合作计划,成为 HarmonyOS 品牌合作伙伴、解决方案伙伴、芯片与模组伙伴等。

HarmonyOS 2.0 整体概览

HarmonyOS 是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华为希望和设备厂商以及应用开发者打造一个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超级终端体验。
2020年12月,华为发布 HarmonyOS 2.0 手机开发者 Beta 版本。

硬件互助、资源共享,通过分布式技术,体验超级终端。

一次开发,多端部署,使用用户程序框架和UI框架等,复用多终端的业务和界面。

安全和隐私,正确的人,通过正确的设备,正确地使用数据。

Fuchsia

Pink + Purple == Fuchsia (a new Operating System)Fuchsia的形象标识是个红紫色的无限符号。

Pink(粉色)很可能是指很Pink项目,这是苹果80年代开发的面向对象的操作系统,后来演变为与IBM的Taligent联合项目,最终演变为Mac OS。

而Purple也是苹果的内部代号,后来变成了iPhone。

所以,外界预测这个操作系统是为取代手机端Android和电脑端的Chrome OS。

Fuchsia系统基于Zircon微内核,而非Linux内核,支持两种内核架构:arm64和x86-64。

Fuchsia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包括C/C++、Dart、Go、Rust和Python,此外还有一种名为FIDL的接口定义语言。

最开始,也就是2016年8月15日,外媒The Verge发现谷歌在GitHub上放出了一个名为Fuchsia-mirror的项目页,该系统首次被外界所知。

Fuchsia是Google开发的操作系统,與基于Linux内核的Chrome OS和Android等不同,Fuchsia基于新的名为Zircon的微内核,受Little Kernel启发,用于嵌入式系统,主要使用C语言和C++编写。Fuchsia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可运行在众多的设备上,包括移动电话和个人电脑。

作为免费和开源软件分发,采用三句版BSDMITApache 2.0软件许可证。

Fuchsia的用户界面与应用使用“Flutter”开发。Flutter是一个能为Fuchsia、Android和iOS进行跨平台开发的开发框架,基于Dart创建应用,能让应用达到120FPS的高性能。

Fuchsia is an open source effort to create a production-grade operating system that prioritizes security, upda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Fuchsia is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ers to create long-lasting products and experiences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devices.

A core set of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 secure, updatable, inclusive, pragmatic - guides Fuchsia’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As an inclusive, open source community, Fuchsia welcomes high-quality, well-tested contributions from all.

Overview

Fuchsia is a new open source operating system created at Google that is currently under active development. We are building Fuchsia from the kernel up to meet the needs of today’s growing ecosystem of connected devices.

Fuchsia is still evolving rapidly, but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and values of the system have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throughout the project. The core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guiding Fuchsia’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are: secure, updatable, inclusive, and pragmatic.

Secure

All software that runs on Fuchsia receives the least privilege it needs to perform its job, and gains access only to information it needs to know.

Updatable

Much like the web, software on Fuchsia is designed to come and go as needed, and security patches can be pushed to all products on demand.

Inclusive

Fuchsia is an open source project that currently supports a variety of languages and runtimes, including C++, Web, Rust, Go, Flutter, and Dart.

Pragmatic

Fuchsia is not a science experiment, it’s a production-grade operating system that must adhere to fundamentals, like performance.

Reference

Fuchsia has this reference documentation:

FIDL

FIDL (or “Fuchsia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is the IPC system for Fuchsia.

Dart

Dart APIs available in Fuchsia.

Tools

Tools for Fuchsia source contributors.

System calls

System calls allow you to make requests from the user space into the Zircon kernel.

Kernel objects

Zircon is an object-based kernel. User mode code almost exclusively interacts with OS resources via object handles.

Kernel

The Zircon kernel receives a textual commandline from the bootloader, which can be used to alter some behaviours of the system.

Tracing

The purpose of Fuchsia tracing is to provide a means to collect, aggregate, and visualize diagnostic tracing information from Fuchsia user space processes and the Zircon kernel.

Google 開發新作業系統 Fuchsia 四年多了,如今向外部開發者擴大開放

Google 開發名為「Fuchsia」的新作業系統以來,已經 4 年多了,獨特之處在於不是基於 Linux,而是使用名為「Zircon」的微內核。此外,儘管是在可公開瀏覽的儲存庫「公開」開發,但沒有人真正了解此作業系統的用途,同時 Google 高層也諱莫如深。

如今 Google 宣布,將透過從外部尋求更多參與力量擴大開放。Google 表示,已「為專案討論創建新公共信件清單,添加治理模型闡明戰略決策如何制定,並為參與者開放問題追蹤程式,以查看正在進行的工作。」

儘管有些早期 UI 範例,但可看到 Google 提供的代碼和文件已有一段時間。Google 近日公告強調,「Fuchsia 作業系統還沒有準備好進行一般產品開發,也沒有成為開發目標」,但這宣布很可能引發更多討論。

Fuchsia 已在 Google 智慧音箱測試

Fuchsia 不一定是 Android 或 Chrome 作業系統的替代品。關於 Fuchsia 的實踐環節,最有趣的線索來自一個事實:已在 Google 智慧音箱硬體測試,儘管發表時並沒有運行 Fuchsia。相關人士僅列舉幾樣與 Google 製造設備排在一起的紫紅色代碼範例。

Google 簡單將 Fuchsia 稱為「安全、可更新、包容和務實的生產級作業系統」。2019 年的採訪中,Google Hiroshi Lockheimer 指出 Fuchsia 可能會針對手機或筆電外「某些其他外形因素」最佳化。

大家認為一個新作業系統會是什麼樣子?一般情況來說大概會很興奮地說:「哦,這是新的 Android 系統」或「這是新的 Chrome 作業系統?」但 Fuchsia 不是具體的產品,而是關於推動先進作業系統和從 Fuchsia 學到東西,並融入其他產品。

除了新信件清單和徵集投稿人,Google 還發表技術藍圖,但主要集中於底層作業系統,如「一個獨立於驅動程式更新內核的驅動程式框架」和「Fuchsia 連接埠定義語言」。Fuchsia 藍圖表明,許多最初子系統正在改造,使用新 I/O 庫和組件架構,Google 運行很多開源專案,名義上由任何人開發,但實際上大部分都是由 Google 工程師完成,Fuchsia 看來也一樣。

Google 最新戰略方向表示:「Fuchsia 引領紫紅色方向,做出平台決策。」但鼓勵更多外部行業參與。

從今天開始,我們擴展 Fuchsia 開源模型,使大眾更容易參與這專案。

我們為專案討論創建新公共信件清單,添加治理模型闡明戰略決策如何制定,並為公共貢獻者打開問題追蹤程式,以查看正在進行的工作。身為開源者,我們歡迎所有人的高品質、經過良好測試的貢獻。現在有了過程,可為成員提交修補程式,或成為有完全寫入權限的提交者。

Google 特別指出,Fuchsia 還沒有準備好進行一般產品開發,甚至不能當成開發目標。不過任何擁有技術能力的人都可複製儲存庫並構建代碼。Google 已提供大量關於如何做到這點的文件及模擬器。
開發 Fuchsia 的真正原因?

Fuchsia 支援 Flutter 應用程式,並使用 C、C++、Dart、Python、Go 和 Rust 程式語言。DahliaOS 是 Fuchsia OS 分支之一,Zicron 內核變體仍在開發,Linux 版已可使用。

Google 指出,目標是圍繞這個專案建立包括開源社群等。「Fuchsia 是開放程式碼專案,從平台本身架構到正在構建的開源社群,都包含於此設計。Fuchsia 仍在快速發展,但系統基本原則和價值觀保持相對不變。」

那麼,為什麼擁有 Android 作業系統的 Google 想建立全新的 Fuchsia?

據公開資訊,雖然 Android 系統屬於 Google,但仍基於 Linux 構建,同時 Google 也因 Java 問題被告。Fuchsia 作業系統不同於 Android 使用的 Linux 內核,相反地,採用較新的 Zircon 內核,並由 Flutter 引擎和 Dart 語言編寫。

Fuchsia 作業系統與 Android 相比,無論硬碟還是記憶體等硬體要求都大幅降低,這也滿足了終端使用需求。除了應用於智慧手機、電腦等,Fuchsia 作業系統還可在智慧家居等物聯網設備運行,做到跨平台運行和操作。

今年开源的华为鸿蒙系统也和Fuchsia一样是全场景多终端的操作系统。

从之后泄露的系统截图来看,Fuchsia在系统界面上和现在的Android有很多相似之处。

2017年1月,谷歌在GitHub上提供了在Pixelbook上安装Fuchsia的说明文档,外媒ArsTechnica按照教程装上了这个操作系统。

2019年7月1日,谷歌宣布该项目的开发者网站Fuchsia.dev上线,向外界提供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和文档。

谷歌希望开发者一起来帮助构建这个操作系统的未来。

开源地址:
https://fuchsia.googlesource.com

开发者网站:
http://fuchsia.dev/

安装指导:
https://fuchsia.dev/fuchsia-src/development/hardware/paving

官方博客:
https://opensource.googleblog.com/2020/12/expanding-fuchsias-open-source-model.html

谷歌正式公布开源操作系统Fuchsia 号召开发者做贡献

12月9日,在过去的五年里,谷歌一直在开发全新的开源操作系统Fuchsia。当地时间周二谷歌宣布,谷歌Fuchsia OS操作系统的开发将更加开放,并号召开发者做出更多贡献。

自始至今,Fuchsia操作系统就一直是开源的,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和下载必要的源代码来自行丰富操作系统。事实上,去年谷歌悄悄上线了关于Fuchsia OS系统的官方网站Fuchsia.dev,教开发人员如何最好地使用Fuchsia,以及如何开发Fuchsia应用程序。然而在过去的四年里,Fuchsia一直是实验项目,谷歌对这一操作系统将要走向何方一直保持沉默。

今天情况发生了变化,公司在谷歌开源博客平台上宣传Fuchsia,号召开发者为这个项目做出贡献。事实上,这也是谷歌第一次正式宣布Fuchsia操作系统的存在以及公司计划如何使用这一全新操作系统。

谷歌在博客中称,

“Fuchsia是一个开发通用开源操作系统的长期项目,今天我们正在扩展Fuchsia的开源模式,欢迎来自公众的贡献。”

“Fuchsia被设计为优先考虑安全性、可拓展性和卓越性能,目前正在由Fuchsia团队进行积极开发。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一直在git库中以开源形式开发Fuchsia。您可以在fuchsia.googlesource.com浏览开发历史,了解Fuchsia是如何随着时间而不断演变。我们正在从内核开始建立操作系统基础,以便更轻松地开发出持久安全的产品以及用户体验。”

为了支持开发人员,同时也为了使Fuchsia的开发过程更开放、少走弯路,谷歌将向公众开放Fuchsia项目的bug跟踪器。就像Android和Chromium一样,Fuchsia现在甚至会为那些想要了解项目重大变化的人提供了公共邮件列表。如果公众也想贡献代码,那么就需要一个正式的申请过程来成为Fuchsia项目成员。

更重要的是,对于感兴趣的开发者和普罗大众来说,谷歌现在公开了Fuchsia的发展路线图。公众可以看到Fuchsia团队正在积极进行的项目,例如对系统中“组件”功能的修改。

最后,为了帮助开发者在不需要诸如谷歌Pixelbook等兼容硬件的情况下开始开发Fuchsia操作系统,谷歌发布了一份详细的指南,介绍如何在Mac或Linux电脑上使用官方发布的Fuchsia开发模拟器。

开发人员对Fuchsia项目的一个担忧可能是,过去谷歌总是把Fuchsia项目称为操作系统新技术的“实验”。与这一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早些时候,Fuchsia.dev网站进行了更新,称Fuchsia的目标是成为真正能够产品化的完整操作系统。谷歌表示,“Fuchsia项目的目标是为关键业务应用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和产品提供动力。因此,Fuchsia项目并不是一个实验操作系统概念的平台。相反,平台路线图将来自合作伙伴和产品需求产生的实际用例。”

总的来说,谷歌此举对于Fuchsia项目的产品化来说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不过到目前为止,谷歌仍强调Fuchsia还没有准备好成为正式产品,所以不要尝试将Fuchsia作为主要操作系统来运行。

Google Fuchsia:这会是下一代Android吗?

与Android以及Chrome OS不同,Google Fuchsia并非基于Linux,而是以谷歌自家的全新微内核“Zircon”(意为「小内核」)为基础。Zirkon(此前曾被命名为Magenta)主要用于嵌入式系统,也就是大型体系之下负责执行单一任务的系统。Zircon的开发工作通过Travis Geiselbrecht编码器完成,这款编码器也曾开发出支持Haiku OS的NewOS内核。

「Fuchsia还具备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台式计算机上运行的能力,因此它似乎是把可扩展性当成了设计中的核心要素。」

尽管Google Fuchsia起源于嵌入式系统,但也具备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台式计算机上运行的能力,因此它似乎是把可扩展性当成了设计中的核心要素。2017年5月,Fuchsia迎来自己的第一套用户界面,当时一位项目开发者揶揄道,Fuchsia终于不只是个“垃圾场”,而真正有了点实际项目的意思。这也让人们猜测,谷歌看起来很想靠它搞个大新闻。

在去年5月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Android与Chrome负责人Hiroshi Lockheimer向与会者公布了关于Fuchsia OS平台的更多细节信息,包括其不仅针对手机、平板电脑或者PC,同时也将面向更多外观尺寸各不相同的计算设备。Lockheimer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我们正在开发一款新型操作系统。Fuchsia最大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探索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与之相关的经验教训。我们希望将这些成果融合到其他产品当中。”从这个角度来分析,Fuchsia似乎是一套用于测试操作系统设计概念的平台。

那么,Android和Chrome难道就没办法单纯通过更新实现与Google Fuchsia对等的功能?这可能与内核有关,Fuchsia的内核能够帮助其登陆嵌入式系统乃至其他小型设备。虽然此前谷歌也提到Android会涉足智能家居领域,但Fuchsia可能还是要更进一步,运行在用户的智能牙刷、智能冰箱甚至是扫地机器人之上。

换句话说,Fuchsia也许代表着谷歌对于进军物联网的勃勃雄心。物联网代表着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能够将家居自动化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储量不足时,智能冰箱可以跟安装在室外的送奶箱通信,并通过Amazon的无人机配送服务尽快补充牛奶。这就是我们的未来生活,而且这一切已经开始逐步转变为现实。对于任何一家具有远见的技术企业来说,都有必要率先为这种生活方式层面的转变做好准备。以此为背景,Fuchsia OS有望成为将上述智能系统集成于一身的通用型操作系统,甚至有能力控制更多大型设备。

「对于任何一家具有远见的技术企业来说,都有必要率先为这种生活方式层面的转变做好准备。」

同样的,Fuchsia也有能力扩展至笔记本电脑与计算机等大型设备,且可以支持ARM、MIPS以及x86处理器。实际上,通过谷歌方面对该项目的描述,Fuchsia系统目前已经能够与华为的麒麟970芯片兼容,并成功运行在荣耀Play智能手机之上。

Fuchsia OS也支持Dart与Flutter。可能有些朋友不太熟悉,Dart是谷歌自己开发的脚本语言,用于支持AdWords等多款内部程序。Flutter则是一款通过Dart语言构建跨平台、高性能移动应用程序的工具。二者相结合,即定义了未来在Fuchsia上开发应用程序的具体方式,同时也给这些新的开发成果带来向下兼容能力。Flutter本身同样诞生时间不长,目前尚处于测试阶段,或者说它也是谷歌整体计划中的一部分?抱歉,我实在无法确定谷歌到底有没有制定这样的总体规划,还是说仅仅是在推动单一项目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强大的联动潜力。

因此,我们可以将以上一切看作是对Chrome OS以及Android的统一与合并。是的,通过引入第三套纯谷歌操作系统完成系统家族层面的“碎片整理”!

这听起来可能太过疯狂,但谷歌早有类似的打算,而且目前已被搁置的“Andromeda”项目就曾经扮演过如今Fuchsia OS的角色。

Andromeda当时专门用于将Chrome OS上的功能引入Android(但无法反过来将Android功能引入Chrome),甚至出现了其登陆新型硬件“Bison”笔记本电脑的传闻(这款笔记本也已经遭到废弃)。

目前,我们仍然需要一系列调整,才能在Chrome OS上运行Android应用。但根据9to5Google执行编辑Stephen Hall的说法,有谷歌内部消息人士称Fuchsia正是Andromeda项目的“精神继承者”。这意味着即使操作系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架构性差异,实现二者的交叉兼容性仍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工作。

事实上,最近谷歌在Android开源项目上做出的调整似乎也再次证明,他们确实希望让Fuchsia与Android应用实现良好兼容。谷歌在项目的自述文件中提到“这部分旨在构建Fuchsia ART。”所谓ART,也就是Android运行时,专门用于运行各类Android应用程序。因此谷歌看来是希望让安装有Fuchsia的设备获得运行Android应用的能力。

现在,一切皆有可能。我们承认,Fuchsia最终很可能成为又一个失败的谷歌项目。但从另一方面来看,Fuchsia的开发工作不仅如火如荼地进行,谷歌甚至还打算从其他科技企业挖来更多工程师参与开发。Bill Stevenson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曾在苹果公司担任Mac OS高级工程师长达14年之久。Stevenson于2019年1月更新了自己的LinkedIn个人资料,其中提到他将从2月1日开始在谷歌工作,负责“将一款名为Fuchsia的新型操作系统推向市场。”

Fuchsia可能拥有哪些实际用途?

Fuchsia目前使用的移动UI被称为“Armadillo”,同样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这款UI已经具有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而且足够运行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个人计算机之上。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Armadillo界面的具体使用感受。

目前,Fuchsia的这套主屏幕包含垂直滚动的应用列表。其中一份列表负责提供配置文件选项卡,具体涵盖配置文件图像、部分基本设置、日期以及时间。这个列表位于屏幕底部。此外界面还提供搜索功能与输入键盘,虽然功能还不完善,但整体观感与Gboard颇为相似。

Fuchsia keyboard ui

我们暂时还看不到真正能够运行的应用程序,在列表中选定任何选项都只会弹出占位符。不过有趣的是,Fuchsia已经具备相当强大的多任务处理功能。例如,如果将某一应用程序拖拽至另一应用程序上,则可选择进入分屏模式,而且两款应用程序将根据用户偏好分别显示在屏幕的上半部与下半部。接下来,如果用户返回主屏幕(通过点击屏幕底部的中央点执行返回),则可继续将第三甚至是第四个应用程序拖拽进来,通过分屏立即使用。此外,用户还可以设置布局,保证单一应用程序占据屏幕中的大部分空间,并通过屏幕上方的选项卡随时切换至其他应用程序。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多任务处理功能的外观设计,但把所有应用程序罗列在滚动浏览清单里实在有点生硬。也许Fuchsia会在未来支持类似Android系统的自定义启动器。哇哦,Android都开始成为参考对象了,怀旧真是种奇妙的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们在台式机上安装Fuchsia,那么UI布局将有所区别(使用的是所谓「Capybara」UI)。我们对它的了解不多,但可以看出Fuchsia OS确实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其基本思路就类似于Windows上的Continuum功能,UI会根据系统运行的显示器大小进行切换。Capybara专为键盘加鼠标操作所设计,看起来更接近于Chrome OS,其中包含任务栏、操作按钮以及位于边角处的更多选项菜单。另外,应用程序与Windows一样运行在可任意拖动的窗口当中。

上图所示,是年仅13岁的技术狂热分子兼小天才Noah Cain设计的Capybara UI外观。需要再次强调,这只是一种非常基础的推测,而且很可能随版本更迭而发生变化。不过除了智能手机与笔记本电脑这两种显示布局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值得一看的新鲜内容。这也可以理解,毕竟Fuchsia仍在开发阶段。

总结陈词

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迄今为止关于Fuchsia的所有信息:

• Google Fuchsia是一款由谷歌开发的全新操作系统,但目前距离彻底完成仍有一段距离。

• 这套操作系统以Zircon内核为基础,该内核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安全性表现。

• 根据传闻,Fuchsia是Andromeda项目的“精神继承者”,暗示其很可能与Andromeda一样以交叉兼容性为发展目标。

• 目前Fuchsia提供两套UI,分别支持移动端与PC端,这似乎证明了关于交叉兼容性的猜测。

• 在Fuchsia正式发布时将能够运行Android应用程序。

• 目前,除非出于好奇,否则我们没有理由在任何智能设备上安装Fuchsia。由于不提供可用的应用程序,所以除了操作系统安装之外,我们什么也干不了。

最大的问题是,Fuchsia能否以及何时会取代Android与Chrome OS。正如之前所说,这个问题不能说不存在,但还很远、没必要太过担心。

时至今日,Android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人气的操作系统。因此我个人认为,非要打破Android的垄断地位打破、逼迫用户接受一款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系统,实在没什么商业必要性。不过谷歌向来喜欢自己跟自己搞市场竞争,所以也无法完全排除这种可能。

如果谷歌打算逐步将Fuchsia推向智能家居市场(还没有哪款系统在这一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而后再过渡到其他大型设备,那么Fuchsia项目确实有可能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对Android以及Chrome应用程序的交叉兼容性一旦实现,同时继续保持二者之间的独立性与独特性,Fuchsia几乎想不成功都难。但是,第三者的介入也会让操作系统市场进一步走向碎片化,甚至令谷歌自身陷入被动。

无论如何,Fuchsia目前尚处于开发阶段,而且至少短时间之内都不可能被预装在任何新推出的硬件之上。即使搭载Fuchsia系统的设备正式出现,恐怕也无法在短期之内进入“主流”市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出大胆的猜测!各位认为谷歌会如何规划Fuchsia的未来?大家心目中的Android继任者应该是个什么样?关于Fuchsia的一切,你还满意吗?

HarmonyOS技术特性

硬件互助,资源共享

多种设备之间能够实现硬件互助、资源共享,依赖的关键技术包括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设备虚拟化、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任务调度等。
分布式软总线

分布式软总线是手机、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车机等分布式设备的通信基座,为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了统一的分布式通信能力,为设备之间的无感发现和零等待传输创造了条件。开发者只需聚焦于业务逻辑的实现,无需关注组网方式与底层协议。分布式软总线示意图见图1。

典型应用场景举例:

智能家居场景:在制作粉蒸肉时,手机可以通过碰一碰和烤箱连接,并将自动设置粉蒸肉的制作参数,控制烤箱来制作菜肴。与此类似,料理机、油烟机、空气净化器、空调、灯、窗帘等都可以在手机端显示并通过手机控制。设备之间即连即用,无需繁琐的配置。
多屏联动课堂:老师通过智慧屏授课,与学生开展互动,营造课堂氛围;学生通过手机完成课程学习和随堂问答。统一、全连接的逻辑网络确保了传输通道的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

图1 分布式软总线示意图

分布式设备虚拟化

分布式设备虚拟化平台可以实现不同设备的资源融合、设备管理、数据处理,多种设备共同形成一个超级虚拟终端。针对不同类型的任务,为用户匹配并选择能力合适的执行硬件,让业务连续地在不同设备间流转,充分发挥不同设备的能力优势,如显示能力、摄像能力、音频能力、交互能力以及传感器能力等。分布式设备虚拟化示意图见图2。

典型应用场景举例:

视频通话场景:在做家务时接听视频电话,可以将手机与智慧屏连接,并将智慧屏的屏幕、摄像头与音箱虚拟化为本地资源,替代手机自身的屏幕、摄像头、听筒与扬声器,实现一边做家务、一边通过智慧屏和音箱来视频通话。
游戏场景:在智慧屏上玩游戏时,可以将手机虚拟化为遥控器,借助手机的重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触控能力,为玩家提供更便捷、更流畅的游戏体验。

图2 分布式设备虚拟化示意图

分布式数据管理

分布式数据管理基于分布式软总线的能力,实现应用程序数据和用户数据的分布式管理。用户数据不再与单一物理设备绑定,业务逻辑与数据存储分离,跨设备的数据处理如同本地数据处理一样方便快捷,让开发者能够轻松实现全场景、多设备下的数据存储、共享和访问,为打造一致、流畅的用户体验创造了基础条件。分布式数据管理示意图见图3。

典型应用场景举例:

协同办公场景:将手机上的文档投屏到智慧屏,在智慧屏上对文档执行翻页、缩放、涂鸦等操作,文档的最新状态可以在手机上同步显示。
家庭出游场景:一家人出游时,妈妈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通过家庭照片共享,爸爸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浏览、收藏和保存这些照片,家中的爷爷奶奶也可以通过智慧屏浏览这些照片。

图3 分布式数据管理示意图

分布式任务调度

分布式任务调度基于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Profile等技术特性,构建统一的分布式服务管理(发现、同步、注册、调用)机制,支持对跨设备的应用进行远程启动、远程调用、远程连接以及迁移等操作,能够根据不同设备的能力、位置、业务运行状态、资源使用情况,以及用户的习惯和意图,选择合适的设备运行分布式任务。

图4以应用迁移为例,简要地展示了分布式任务调度能力。

典型应用场景举例:

导航场景:如果用户驾车出行,上车前,在手机上规划好导航路线;上车后,导航自动迁移到车机和车载音箱;下车后,导航自动迁移回手机。如果用户骑车出行,在手机上规划好导航路线,骑行时手表可以接续导航。
外卖场景:在手机上点外卖后,可以将订单信息迁移到手表上,随时查看外卖的配送状态。

图4 分布式任务调度示意图

一次开发,多端部署

HarmonyOS提供了用户程序框架、Ability框架以及UI框架,支持应用开发过程中多终端的业务逻辑和界面逻辑进行复用,能够实现应用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提升了跨设备应用的开发效率。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示意图见图5。

其中,UI框架支持Java和JS两种开发语言,并提供了丰富的多态控件,可以在手机、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车机上显示不同的UI效果。采用业界主流设计方式,提供多种响应式布局方案,支持栅格化布局,满足不同屏幕的界面适配能力。
图5 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示意图

统一OS,弹性部署

HarmonyOS通过组件化和小型化等设计方法,支持多种终端设备按需弹性部署,能够适配不同类别的硬件资源和功能需求。支撑通过编译链关系去自动生成组件化的依赖关系,形成组件树依赖图,支撑产品系统的便捷开发,降低硬件设备的开发门槛。

支持各组件的选择(组件可有可无):根据硬件的形态和需求,可以选择所需的组件。
支持组件内功能集的配置(组件可大可小):根据硬件的资源情况和功能需求,可以选择配置组件中的功能集。例如,选择配置图形框架组件中的部分控件。
支持组件间依赖的关联(平台可大可小):根据编译链关系,可以自动生成组件化的依赖关系。例如,选择图形框架组件,将会自动选择依赖的图形引擎组件等。

系统安全

在搭载HarmonyOS的分布式终端上,可以保证“正确的人,通过正确的设备,正确地使用数据”。

通过“分布式多端协同身份认证”来保证“正确的人”。
通过“在分布式终端上构筑可信运行环境”来保证“正确的设备”。
通过“分布式数据在跨终端流动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来保证“正确地使用数据”。

正确的人

在分布式终端场景下,“正确的人”指通过身份认证的数据访问者和业务操作者。“正确的人”是确保用户数据不被非法访问、用户隐私不泄露的前提条件。HarmonyOS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协同身份认证:

零信任模型:HarmonyOS基于零信任模型,实现对用户的认证和对数据的访问控制。当用户需要跨设备访问数据资源或者发起高安全等级的业务操作(例如,对安防设备的操作)时,HarmonyOS会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确保其身份的可靠性。
多因素融合认证:HarmonyOS通过用户身份管理,将不同设备上标识同一用户的认证凭据关联起来,用于标识一个用户,来提高认证的准确度。
协同互助认证:HarmonyOS通过将硬件和认证能力解耦(即信息采集和认证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完成),来实现不同设备的资源池化以及能力的互助与共享,让高安全等级的设备协助低安全等级的设备完成用户身份认证。

正确的设备

在分布式终端场景下,只有保证用户使用的设备是安全可靠的,才能保证用户数据在虚拟终端上得到有效保护,避免用户隐私泄露。

安全启动

确保源头每个虚拟设备运行的系统固件和应用程序是完整的、未经篡改的。通过安全启动,各个设备厂商的镜像包就不易被非法替换为恶意程序,从而保护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安全。
可信执行环境

提供了基于硬件的可信执行环境(TEE,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来保护用户的个人敏感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确保数据不泄露。由于分布式终端硬件的安全能力不同,对于用户的敏感个人数据,需要使用高安全等级的设备进行存储和处理。HarmonyOS使用基于数学可证明的形式化开发和验证的TEE微内核,获得了商用OS内核CC EAL5+的认证评级。
设备证书认证

支持为具备可信执行环境的设备预置设备证书,用于向其他虚拟终端证明自己的安全能力。对于有TEE环境的设备,通过预置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设备证书给设备身份提供证明,确保设备是合法制造生产的。设备证书在产线进行预置,设备证书的私钥写入并安全保存在设备的TEE环境中,且只在TEE内进行使用。在必须传输用户的敏感数据(例如密钥、加密的生物特征等信息)时,会在使用设备证书进行安全环境验证后,建立从一个设备的TEE到另一设备的TEE之间的安全通道,实现安全传输。如图1所示。

图1 设备证书使用示意图


正确地使用数据

在分布式终端场景下,需要确保用户能够正确地使用数据。HarmonyOS围绕数据的生成、存储、使用、传输以及销毁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从而保证个人数据与隐私、以及系统的机密数据(如密钥)不泄漏。

数据生成:根据数据所在的国家或组织的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并且根据分类设置相应的保护等级。每个保护等级的数据从生成开始,在其存储、使用、传输的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根据对应的安全策略提供不同强度的安全防护。虚拟超级终端的访问控制系统支持依据标签的访问控制策略,保证数据只能在可以提供足够安全防护的虚拟终端之间存储、使用和传输。

数据存储:HarmonyOS通过区分数据的安全等级,存储到不同安全防护能力的分区,对数据进行安全保护,并提供密钥全生命周期的跨设备无缝流动和跨设备密钥访问控制能力,支撑分布式身份认证协同、分布式数据共享等业务。

数据使用:HarmonyOS通过硬件为设备提供可信执行环境。用户的个人敏感数据仅在分布式虚拟终端的可信执行环境中进行使用,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不泄露。

数据传输:为了保证数据在虚拟超级终端之间安全流转,需要各设备是正确可信的,建立了信任关系(多个设备通过华为帐号建立配对关系),并能够在验证信任关系后,建立安全的连接通道,按照数据流动的规则,安全地传输数据。当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需要基于设备的身份凭据对设备进行身份认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安全的加密传输通道。

数据销毁:销毁密钥即销毁数据。数据在虚拟终端的存储,都建立在密钥的基础上。当销毁数据时,只需要销毁对应的密钥即完成了数据的销毁。

华为,迈出了摒弃安卓的第一步

“今天是中国所有移动互联网产业从业人员应该记住的一个日子。”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 16 日的鸿蒙 OS 手机开发者 Beta 版发布会上激动地说。

自 2019 年对外发布以来,鸿蒙 OS 一直吸引着外界的目光。其中有支持,也不乏质疑。华为并不是第一个自研手机 OS 的国产企业,却被聚光灯照在身上最多。

在面向开发者推出鸿蒙 OS 的手机 Beta 版之后,新浪科技获悉,明年一季度发布的华为 P50 将正式搭载鸿蒙 OS,明年华为手机以及其它自研设备也将全面升级鸿蒙 OS。

不过,用户升级鸿蒙 OS 之后,手机将仍然能够兼容和运行安卓 App,以留出过渡期。而等待鸿蒙 OS 生态成熟后,华为将全面向鸿蒙切换。
兼容安卓 不同于安卓

在发布会现场,新浪科技也见到了为演示鸿蒙 OS 特性而展出的已经升级鸿蒙 OS 的华为手机。

从体验上来看,这款手机在操作习惯、界面设计等方面与目前华为基于安卓开发的 EMUI 区别不大。并且在内置的华为应用商店中,也可以自由下载和运行安卓 App。

这也引发了一些网友争议:“是不是就是安卓系统改个壳?”一位现场工作人员向新浪科技表示,演示机只是为了展示基于鸿蒙 OS 的分布式能力,未来正式版的鸿蒙 OS 在手机上肯定会有全新的界面设计。

实际上,从华为相关技术专家以及现场展示的功能上来看,鸿蒙 OS 与安卓系统确实有着诸多差异化。

王成录认为,过去近 20 年基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发展迅速,但无论是手机的发货量还是移动 App 的数量,以及用户在手机上消耗的时间,从 2018 年开始就不再增长,甚至在近两年走向下降。这意味着基于手机的生态已经来到了一个临界点,他判断,未来是 IoT 的时代。

但在 IoT 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仍然面临很多问题。目前所有的应用生态几乎全部基于智能手机平台。智能手表、智能电视、车机等 IoT 设备的生态发展非常缓慢,“很多人家里面很可能都有几台音箱,但是这些音箱用了一周,最多两周可能就会被遗忘了。这背后的原因是音箱上的应用太少了,如果我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IoT 的时代是不可能真正来临的。”

在王成录看来,IoT 生态发展缓慢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操作系统的高度碎片化。即使是同一家企业生产的 IoT 设备之间连接、配网、使用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不同企业生产的不同 IoT 设备。每个 IoT 设备的系统不同、应用不同,开发者面临诸多困难,自然应用数量也就少得可怜。

王成录多次对外强调,鸿蒙 OS 的诞生,不是为了替代安卓,而是超越安卓,打造万物互联时代的下一代操作系统。

在现场展区,华为展示了智能家居、互动娱乐、泛终端社交购物、移动办公跨端接续、智慧教育、智慧出行、运动健康这七大鸿蒙 OS 的新应用场景。

以泛终端社交购物为例,据京东零售产品总监王志强介绍,与安卓版本相比,鸿蒙版本的京东 App 可以解决诸多目前的购物痛点。比如在购物比价时,消费者不再需要频繁切换产品页面,可以将产品详情页直接流转至平板上,手机和平板可以同时对比不同的商品;在直播购物场景下,可以将直播流转至智慧屏上,手机则被释放出来;在拼单场景下,好友或者家人可以共享屏幕讨论商品,甚至共享购物车一起拼单凑满减,并且各自生成订单,各自结算付款。

在移动办公方面,科大讯飞消费者事业群听见科技 CTO 苏文畅介绍,科大讯飞的录音笔搭载鸿蒙 OS 之后,手机一碰即用,无需下载 App;碰一碰还可以将录音文件快传至手机,甚至可以将实时转写跨设备流转,手机端的实时转写可以流转至智慧屏端实时显示。

从现场演示的案例来看,鸿蒙 OS 确实推出了一些安卓并未实现、或者实现起来颇为复杂的功能。并且与安卓系统以手机为主相比,手机只是鸿蒙 OS 目标设备中的一部分,手机 + IoT 设备在功能、交互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才是鸿蒙 OS 的核心目标所在。
构建生态 迈出第一步

王成录坦言,做一个操作系统,技术上不难,生态才是核心。生态涉及的广度、深度和复杂度远远超过所有的单个技术。另外,如果配合不上产业发展变现的机会,强做生态也非常难成功。

发布的第二年,鸿蒙 OS 的落地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对于一个处于商业化前期的 OS 而言,要吸引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投入人力、物力开发新应用,极为不易。

以京东为例,要实现上述不同于安卓版本的新功能,开发者需要基于鸿蒙 OS 的开发者工具单独开发一个版本,也即是说,虽然鸿蒙 OS 能兼容安卓 App,但企业需要同时开发和维护安卓版本和鸿蒙 OS 版本的 App。

据京东零售产品总监王志强透露,在鸿蒙版本的京东 App 开发中,京东方面投入了包括项目团队、产品团队和研发团队在内的 26 人;华为方面也投入了 10 人以上的技术合作和支持团队。

在王成录的演讲中,京东也被当做典型案例分享。他表示,有了鸿蒙 OS,京东购物的应用就可以有手机以外更多的设备入口,可以在冰箱上、电视上,甚至所有带屏、带音响、带触控的亿级设备上运行。这对于寻求增量用户和场景的京东而言,无疑具备巨大的吸引力。

但华为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其中就有企业曾参与为鸿蒙 OS 开发 App,中途因为人力投入等原因又转而放弃。

另外,生态的建设也非一日之功。在现场展示的互动娱乐案例中,华为与优酷联合开发了多项跨屏互动新功能。其中手机端可以在 150° 范围内自由操控平板端的视频观看角度,不过这一方面需要专门制作这类片源,另外由于计算方式的差异,手机与智慧屏还未实现该功能,双方目前正在开展联合研究。

为了激励企业和个人开发者加入,华为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由于 IoT 设备品类繁多且操作系统不同,开发者需要为手机、平板、手表等不同设备重复开发应用,且不同尺寸屏幕的设计和交互适配困难。而华为此次提供了一系列构建全场景应用的完整框架和开发工具平台,帮助开发者实现了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分布式的 UI 框架也能够让应用布局自适应多种屏幕尺寸。

华为还宣布启动鸿蒙 OS 开发者创新大赛,将通过 150 万元奖金、20 位专业导师指导激发更多创新应用诞生。

根据华为方面公布的数据,目前已有京东、银联、优酷、科大讯飞等 120 多家企业开始基于鸿蒙 OS 进行开发;超过 10 万开发者已参与华为赋能活动,为鸿蒙 OS 生态建设做贡献;接下来,华为也将在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举办开发者日活动,向开发者分享鸿蒙 OS 开发技术和应用案例。
鸿蒙 OS 手机 何时问世?

虽然华为一直对外强调,鸿蒙 OS 是面向 IoT 设备而生。但在谷歌 GMS 持续断供之下,华为手机何时搭载鸿蒙 OS,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副总裁杨海松透露,按照目前的进度,明年所有华为自研设备都将升级鸿蒙 OS,消费者不需要购买新的设备体验鸿蒙系统。同时,明年华为也将发布基于鸿蒙 OS 的智能手机。

新浪科技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明年一季度华为手机将正式搭载鸿蒙 OS,华为 P50 上市时会全面搭载鸿蒙 OS。

另外,明年华为手机搭载鸿蒙 OS 之后,会采用双架构,仍然兼容安卓 App,但要体验鸿蒙 OS 差异化的分布式特色功能,就需要安装鸿蒙版本的 App。“可能会单独开设鸿蒙 OS 的应用专区,留一个过渡期,让开发者逐步迁移,也是照顾用户的使用体验”,该人士说,等待鸿蒙 OS 生态成熟后,华为将进行全面切换。

不过,从华为展示的鸿蒙 OS 的新功能来看,单单手机端搭载鸿蒙 OS 远远不够,在更多 IoT 设备上应用鸿蒙 OS,这些功能才能在端到端之间实现。

今年双 11,就有九阳、美的、老板电器的多款搭载鸿蒙 OS 的 IoT 设备开售。根据王成录公布的计划,鸿蒙 OS 明年要覆盖 40 + 主流品牌 1 亿台以上的设备。

此前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也公布过鸿蒙 OS 的开源计划,将在 2021 年 4 月面向内存 128MB-4GB 的终端设备开源;2021 年 10 月以后将面向 4GB 以上所有设备开源。如果华为的计划顺利推进,可以预见的是,明年鸿蒙 OS 的生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我个人非常有信心,也希望把这个信心传递给中国所有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从业人员。”王成录说,中国网络最好、IoT 模块制造能力全世界最强、应用创新全世界最强、从业者全世界最多、市场全世界最大,在未来 IoT 的时代,中国企业有望开创一个全新的世界。

  1. 鸿蒙 (操作系统)
  2. Google Fuchsia
  3. 华为是谁
  4. HarmonyOS应用开发文档
  5. 华为官方教程:以 P40 为例,鸿蒙 OS 2.0 Beta 版本回退到 EMUI 11 稳定版
  6. 公测招募:华为鸿蒙 OS 2.0 手机开发者 Beta 版支持 Mate 30 / P40 系列 OTA 升级
  7. 支持鸿蒙 HarmonyOS 2.0 手机版,华为 DevEco Studio 2.0 Beta3 发布(附更新内容)
  8. 华为鸿蒙 HarmonyOS 2.0 手机开发者 Beta 版正式发布:支持运行安卓应用

Xperia手机可通过以下bai步骤使用du截图,具体三种方zhi法如下:
1、同时按dao住索尼zhuanXperia手机电shu键和音量键下键dao,按住后2到3秒后即可完成截图;
2、使用屏幕左下角的程序列表,最下方有一行小部件,选择下方的紫色截图图标即可截图;
3、长按关机电源键会出现截图与记录屏幕2个截屏选项,点击截图。截图后在手机相册中可查看。

让 iPhone 拍照能力大升级的计算摄影,相机为什么不用?

在 iPhone 11 系列的发布会上,苹果高级副总裁菲利普・席勒(Philip W. Schiller)在介绍 iPhone 11 Pro 系列的影像系统时,第一次将计算摄影的概念引入,这个概念也第一次被大众所熟知。

其实,计算摄影这个概念并不新鲜,最早出现在 94 年就的一篇公开论文中,且认定机内合成 HDR、全景照片以及模拟散景都属于计算摄影范畴。但当时照片的主流载体还是胶片,数码相机才刚刚起步,手机上还没有摄像头。

几十年后,影像记录的载体从胶片换成数字,手机拥有了摄像头,计算摄影也从理论中走出,渐渐成为一大潮流。

不过这这潮流跟相机关系不大,相机厂商依然按部就班的提高像素、连拍速度和视频能力,似乎对计算摄影两耳不闻,拍出来的照片(直出)依旧很平庸,渐渐被智能手机「超越」。

与之相反的是, 智能手机芯片的算力越来越强,AI、算法、机器学习介入的范围也更广,图像的演绎方法越来越多,最终经过一系列「算法」处理过的照片也愈发好看。

现在,很多人出门更愿意用手机记录、分享,而相机越来越少见,这也反应在二者的市场表现上,智能手机市场增速强劲,相机市场则连年萎缩,甚至 DC(卡片相机)都渐渐消失。

这时,就有人会问了,既然智能手机随手一拍所得照片的观感这么好,为何传统的相机厂商不去跟随计算摄影的潮流,考虑提高照片直出的观感呢?

是相机算力不够,算不过来?
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核心」谈起。

手机的核心是 SoC,它集成了 CPU、GPU、ISP、NPU 以及基带等,可以让你打电话、拍照、看视频、玩游戏、上网等操作,也直接决定了手机的性能。

而相机的核心部件是图像传感器(CMOS),除了元件面积外,跟手机差不多,作成像与感光。另外,控制整套相机系统的中央处理芯片叫做图像处理器(Image Processor)。

以索尼的 BIONZ X 图像处理器为例(α7 系列御用),它包括 SoC 和 ISP 芯片,并没有将 ISP 集成在 SoC 内,优点是索尼可以自行根据 CMOS 的性能需求,而自行增加 ISP 芯片的数量(α7RIII 的 BIONZ X 就配备了双 ISP),缺点就是集成化程度没有手机那么高。

BIONZ X 中 SoC 的作用跟手机的类似,控制操控界面与相机功能,性能要求并不高。对图像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拜尔转型、解马赛克、降噪、锐化等操作,多是依靠 ISP,最终把 CMOS 采集的数据转换成相机的实时取景。在这个过程中,相机的 ISP 不涉及计算过程,只是把照片当做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统一的处理。

随着现在相机的像素数、连拍速度以及视频性能不断提升,相机的图像处理器对图片处理的速度和吞吐量需求很高,单一的数据量很庞大,在不涉及「计算」的前提下,相机图像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远超过现在智能手机 ISP 的处理能力。

但说到计算摄影,或者说 AI 能力,就有些不太一样了。智能手机的成像过程有些类似相机,不过在呈现最终画面之前,还需要 ISP、DSP 的计算,实时调整、优化,尤其是在多摄系统成为主流后,手机的计算数据量成倍增长。

在 iPhone 11 Pro 系列推出多摄系统后,多摄系统能够平滑、无缝切换的背后是 A13 Bionic 中新增的两个机器学习加速器庞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达到了每秒一万亿次,如此高频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才算是吃下了三个摄像头所产生的庞大数据量。

相机的图像处理器多是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几乎没有计算的过程,而手机 SoC 则包括数据采集预处理以及后续的计算过程,二者着重的方向不同。

面向群体不同,市场细分的结果
手机计算摄影发展很快,根源还是因手机的图像传感器(CMOS)尺寸太小,以现在的技术,想要在物理上超过或者接近相机只能通过算法优化,拼直出观感,比如说,自动 HDR、超级夜景、模拟大光圈、魔法换天等功能。

但这些算法的演绎,做到可以「个性化」干预还是很难,比如说滤镜加到什么程度,HDR 高光暗部保留到什么程度等。不过,对于面向大众人群的手机而言,尽可能让大多数人拍出不错的照片,更加符合手机的市场定位和人群定位。

自相机发明以来,相机就有着绝对的「工具」属性,为了高效,外观、操控、功能等等均会向效率妥协。面向更小众的职业人群,自然也会更符合他们的需求,相机们会尽可能的记录色深、色彩、光线等信息,以便使用者进行更大范围的后期调整,直出好不好看,并不在他们的需求里。

对于大多数没有摄影基础的人来说,随手获得一张观感不错的照片,远比得到一张信息丰富的照片更加重要。而对于面向专业领域的相机厂商们,提升 RAW 记录的色深要比提升 JPG 直出效果更符合市场定位。

不过,事情并非那么绝对,相机们也在尝试改变。富士就一直致力于相机的直出效果,引入了「胶片模拟」,透过不同的算法,让拍出的照片更有味道,观感也更为好看。但这过程并没有经过场景计算,而是需使用者自行选择,这与手机的一些胶片模拟 App 有些类似,涉及不到所谓的「计算摄影」。

AI 后期,才是相机的大方向?
摄影领域中,后期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一方面,后期软件可以充分利用 RAW 格式中所记录的丰富信息,另一方面也可借助 PC 的高性能和算力来对照片快速处理。

与相机厂商不同,几乎主流的专业后期软件都已开始在 AI 上发力,强调 AI 的处理能力。

Adobe 公司的 Photoshop 在近几个版本的更新中,在抠图、修复、磨皮等操作中加入了自动识别功能,使得操作越来越无脑,效果越来越精确。而 Mac 平台上的 Pixelmator Pro 修图软件,早在 2018 年就开始借助苹果的 Core ML 机器学习进行识别图像,从而进行色彩调整、抠图、选取,甚至在压缩输出时,都运用了 ML 机器学习引擎。

前文所提,现在相机厂商由于芯片 AI 算力限制,和面对小众市场问题,几乎没有在计算摄影上发力。但后期软件在 AI 上的爆发,也算是在侧面弥补了相机们在计算摄影上的短板。

即使算上后期软件的 AI,相机们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流程,相机们记录,软件们处理,这个过程对于大众们来说,依然繁琐。对于专业的摄影玩家,后期软件 AI 的介入,的确能够减少工作量,让原本繁复的抠图等操作变得轻松不少,但依然无法扭转传统摄影行业的照片处理(创作)流程,与手机截然不同。

根据 CIPA 的数据,相机市场正逐步萎缩,与之相反的是,手机市场不断的增长。智能手机上成为潮流的「计算摄影」,并不会改变相机日趋专业的方向,也不会扭转相机市场逐步萎缩的局面。

换句话说,即使现在相机们有着与智能手机接近的「计算摄影」能力,就能挽救「江河日下」的相机市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举个极端的例子,拼直出可行的话,那富士相机会有着第一的市场份额。事实上,现在无反相机第一的宝座,反而被直出并不好看的索尼占据着。

面对来势汹汹的手机们,相机们只能向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不断的向上细分市场,近些年全画幅的 4000 万、6000 万高像素,中画幅的过亿像素,以及微单视频能力不断接近专业摄录一体机,都是相机细分市场的产物。

相机专业化越来越强,也就意味着需要性能更佳的图像传感器(CMOS),但「计算摄影」倚重单独的机器学习模块,众所周知,芯片的研发成本高、风险大,相机厂商们难以兼顾二者。计算摄影和发展专业化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同时,对于专业用户用处不大的「计算摄影」、「AI 干预」等特性,相机厂商大概率因平衡研发费用,暂时被战略性放弃。

在现阶段或者可见的未来内,想要相机厂商去拥抱「计算摄影」风险高、投资大,成效慢,是难上加难,更别说现在还有一众专业后期软件用 AI 修图来托底了。

Google 是如何把 Pixel 5 上的人像光效做出来的?

这一两年来,计算摄影这个词我们听到太多次了。

提到计算摄影,自然而然的就会让人想到 Google 的 Pxiel 系列手机,这个系列可以说是开创了计算摄影的先河,它为我们揭示了计算摄影的威力和魅力所在。

也正是因为计算摄影带来的威力如此惊人,这两年逐渐回过味的手机厂商们才终于一股脑扎了进去。而 Google 这时候已经在玩更多的花活了。

「人像光效」的最初是随着今年十月份 Google 发布 Pixel 4a&Pixel 5 上,这一代 Pixel 独占的功能。但是在前几天,Google 对相机和相册应用进行了一次更新,将这个功能下放给了 Pixel 2 之后的用户。

受到肖像摄影师使用的摄影灯启发,「人像光效」能够对光源进行重新定位和建模,然后将新的光源添加到照片的场景中去。并且还能够识别初始照明的方向和强度,然后对照明情况自动进行补充。

这样强悍的计算摄影功能自然离不开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能力,通过手机人像光效模式所拍摄的照片作为数据库进行训练之后,「人像光效」的后期能力启用了两种新的算法:

自动添加合成光源:对于给定的人像照片,算法进行合成添加往外光源,并且将于现实中摄影师的打光照明相一致。
合成后重新照明:对于给定的照明方向和人像照片,以最自然方式添加合成光。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光源位置和添加。在现实中,摄影师通常采用经验和感性的方式,通过观察光线落在被拍摄者脸上的强度和位置,然后去确定如何去打光。但是对于 AI 来说,如何确定已有光源的方向位置是并不容易。

为此,Google 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机器训练模型——全方向照明轮廓。这种全新的照明计算模型可以将人脸当做光线探测器,从而推断出来自所有照射的光源方向、相对强度和颜色,而且还能通过另一种面部算法来估计照片中头部的姿势。

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实际训练模型的呈现效果还是挺可爱的,它会把人的脑袋看做三个圆圆的银色球形物体,顶部的球「质地」是最粗糙的,用来模拟光线的漫反射。中间的球也是磨砂的,它用来模拟较为聚集的光源。而最底下的球则是镜面「材质」,用来模拟较为光滑的镜面反光。

另外每个球体都能根据自身发的特点反映环境照明的颜色,强度和方向性。

这样,Google 就能得到后期合成光源的方向应该在哪里,比如经典的人像光源是位于视线上方 30°,与摄像机轴成 30° 至 60° 之间,Google 也遵循了这一经典规则。

在学会了给人像添加光源的方向之后,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添加的光源变得更加自然。

前一个问题有点像「独孤九剑」的剑谱,学会了之后就会做固定的一些题目了。而解决后一个问题则需要让「独孤九剑」尽可能多的实战,将不同的实际情况融会贯通,再学会破解世间万般武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oogle 又研发了另一个新的训练模型,用来确定自定向光源添加到原始的照片中。正常情况下是无法用已有的数据训练这个模型的,因为无法面对近乎无穷的光线照射情况,并且还要与人脸完美的匹配起来。

为此 Google 打造了一个很特殊的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的装置——一个球形的「笼子」。在这个装置里面具有 64 个具有不同视角的摄像机和 331 个可单独编程的 LED 光源。

如果你去过杜比影院,在杜比影院的映前秀中有一个环节是声音在一个半球型的穹顶中移动来模拟真实中近乎无限的方向。Google 这个装置其实也是类似的原理。

通过不停地改变照射的方向和强度并模拟复杂的光源,然后可以得到人的头发、皮肤、衣服反射光的数据,从而获得在复杂光源下的照明应该是怎样的。

Google 一共请了 70 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脸型、发型、肤色、衣服、配件等特质训练这个模型。这样确保能够最大限度让合成的光源与现实相匹配。

此外,Google 并非直接通过神经网络模输出最后的图像,而是让神经网络模型输出一个较低分辨率的商图像。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商图像,一张图片我们可以分解为两层:底层和细节层。底层包含图像的低频信息,反映了图像在大尺度上的强度变化;细节层包含图像的高频信息,反映了图像在小尺度上的细节。底层乘以细节层即为源图像,而细节层则又可以称为商图像。

然后通过原始图像的底层,采样时输入商图像的数据添加额外的光源,就能得到一个最终输出的图像。

最后的流程就是这样,先给定一张图片,然后计算图片中人物的表面法线,紧接着计算图片中的可见光源,通过神经网络模型模拟额外光源输出较低分辨率的商图像,然后作为细节层与原始照片底层相乘计算,最终得到一张添加了额外光源的人像照片。

Google 还对管线进行了大量的优化,让模拟的光效能够在手机上实时交互,而整个模型的大小却仅有 10MB 左右。

Pixel 5 的人像光效可以说是 Google 计算摄影中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不断训练神经网络模型让手机得以模拟现实中的人像打光。完成了计算摄影一次新应用场景。

有些人说摄影本是门艺术,计算摄影在根本上是对摄影的侮辱,但自从 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做出了第一台具备实用性的相机以来,一百多年来相机一直在由小众走向大众,直到手机摄像头的诞生,让每个人都有了近乎平等的拍照机会。而人们的内心的表达也让摄影这门艺术得以逐渐丰富起来。

没错,计算摄影在「摄影」的同时也在「算影」,但算法早已是手机摄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追求的仍然是模拟现实中所能实现的效果,毕竟没人会把「魔法换天」叫做计算摄影吧。

而当苹果和 Google 在计算摄影上走的越来越远时,我们才发现,算法其实是比硬件更强的壁垒。

苹果超强新功能上线!它打开了 iPhone 摄影的新大门

RAW 格式的原名是「RAW Image Format」,意思就是「未经加工」。以 RAW 格式记录下来的图像,是影像传感器将捕捉到的光源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原始数据。

其实不难理解。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你可以将拍摄照片的过程想象成买鸡腿的过程,使用 JPEG、HEIC 格式记录照片,就好比你买了一只炸好的熟鸡腿。而用 RAW 格式拍摄照片,就相当于你买回来一只生鸡腿,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卤、或炸、或做成手撕鸡。这就是 RAW 格式最大的优点,后期可调整空间巨大。

以往我们用 JPEG 格式拍摄的照片,机器会自动压缩处理成一个体积小巧的文件进行储存。在编码压缩的过程中,图像的原始信息,如白平衡、感光度、快门速度等数据,被固定为具体的数值。

如果我们不满意一张照片,觉得它过暗或者过亮,后期调整的时候,JPEG 格式的照片就可能会出现画质下降的情况,典型的表现就是噪点增多,色阶断层。

而 RAW 格式虽然也会记录图像的原始信息,但它只是相当于一个锚点。打个形象点的比喻,它就像是一本书,各类原始数据都可以在一定范围的页码里随意调整,画质基本不会出现下降。JPEG 格式则像是一张纸,后期调整时被局限在「一页」里,可操作性较低。

虽然 RAW 格式已经不鲜见了,此前 iPhone 已经能在 RAW+、Halide 等第三方软件上,实现以 RAW 格式拍摄相片。那么 ProRAW 和第三方软件记录的 RAW 图像有何不同呢?

据苹果在发布会上的介绍,ProRAW 可以让摄影爱好者既可以用 RAW 格式拍照,也可以使用苹果的计算摄影技术。它可以提供多帧图像处理和计算摄影的许多功能,比如深度融合(Deep Fusion)以及智能 HDR,并结合 RAW 格式的深度和宽容度。

为了实现这一点,苹果称他们建构了一个新的图像管线,将 CPU、GPU、ISP 和 NPU 处理的各种数据,合并到一个新的深度图像文件中。而像锐化、白平衡和色调映射等,则成为了照片参数,而非直接合成到照片中。这样用户可以对色彩、细节和动态范围全权进行创意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2 Pro 系列的四颗摄像头均支持 ProRAW,但使用人像模式时不支持。另外随着 A 系芯片性能的不断精进,在使用 ProRAW 时不会出现快门延迟的问题,RAW 文件会在拍照的瞬间计算生成。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和此前第三方软件拍摄的 RAW 文件相比,ProRAW 在其基础上加入了计算摄影的技术,理论上会得到画质更优秀的底片,留给创作者的可玩空间更大。

苹果也表示,他们为第三方 app 提供了一个 API,能够以 ProRAW 格式来拍照。但应该同样仅限于 iPhone 12 Pro 系列。

一般来说,相机拍摄 RAW 格式的照片,主流水平是 12bit 和 14bit,一些高端的中画幅相机也可以达到 16bit。数字越大,意味着色彩深度越高,照片信息越丰富。不过相应的体积也会更大。

ProRAW 可以实现 12bit 的色深,这对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而言已经足够了,毕竟目前顶级的移动设备屏幕,也只能显示 10bit 的色深。另外考虑到手机的内存容量,ProRAW 一张照片大约是 25MB 左右,理论上 14bit 的照片数据量是 12bit 的四倍,体积也会相应增大。

如何使用 ProRAW?

正如上文所述,在相机 app 界面的右上角,将 RAW 开关打开后,便可以使用 ProRAW 功能拍摄照片。

那么拍摄完,如何快速找到 RAW 格式的照片呢?第一种方式是打开照片 app 后,下滑找到「媒体类型」,其中有一栏就是「RAW」,点开后便能浏览和编辑。


最简单的当属使用 iPhone 自带的照片应用进行编辑。通过左右滑动,便可以调整照片的曝光、鲜明度、高光和阴影、对比度、色调、饱和度等基本参数。

对于普通玩家来说,想体验 ProRAW 的美妙,使用免费的 app 即可。尤其是 Snapseed,可玩性比较高。

今年可能是 iPhone 摄影进步最大的一年

从 iPhone 诞生至今,每一代都在摄影能力上有所进步,其中有四次比较瞩目。

第一次,是 iPhone 4 上搭载的 iSight 摄像头,苹果首次将后置镜头升级到 500 万像素。不过苹果在 WWDC 的演讲中强调,拍出漂亮的照片不仅取决于摄像头的像素,透光率更为重要。因此 iSight 摄像头背后,还藏着一款新的 1/3.2 英寸背照式传感器,以提高感光水平。

随着 iOS 4.1 推出 HDR 算法,iPhone 4 的摄影能力在当时智能手机中无疑是王者水平。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iPhone 4 的摄影能力依旧颇具玩味。

第二次,则是由 iPhone 7 Plus 开启的「双摄时代」。新加入的等效 56mm、f/2.8 镜头,空前增加了 iPhone 的摄影可玩性。

另外新加入的人像模式,通过机器学习,让 iPhone 模拟出了大底相机才拥有的浅景深,让被摄主体更加突出。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无论是画质还是虚化效果,都可圈可点。

第三次,当属 iPhone 11 系列新增的超广角镜头。如何让一个平平无奇的场景变得不再平庸?超广角可以给出答案。等效 13mm 的镜头可为画面赋予更强的空间感和力量感。在拍建筑、风景等场景时,也可以获得更宽广的视野。

时隔一年,iPhone 12 系列在影像方面迎来了重磅升级,这就是 iPhone 摄影体验的第四次革新。

全系不光标配画质更好的超广角镜头,而且均支持杜比视界视频拍摄。Pro 系列独占的 LiDAR 激光雷达,可以提供更迅捷的对焦,这些在 Vlog 时代可视作里程碑式的升级。

另外,iPhone 12 Pro Max 的广角摄像头也更换了面积更大、自带位移防抖技术的新传感器。另一个变化发生在长焦镜头上:由 52mm 更改为 65mm。这意味着可以拍得更远,压缩感更强。

除了硬件的诸多革新,软件上的进步更不容小觑,也就是上文提到的 ProRAW 功能。这象征着 iPhone 向专业影像创作设备的方向上,更进了一步。

尽管 ProRAW 在 iOS 14.3 上,仍处于初步阶段,比如计算摄影的选项还无法调整等,但它的实际表现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得益于此,iPhone 12 Pro 系列的影像能力和 iPhone 12 系列进一步拉开差距。这或许才是真正的「Pro 如其名」。

索尼首部 5G 手机 Xperia 1 II 体验,4K、快充、865、耳机孔通通都有

Xperia 1 II 的屏幕是一块 6.5 英寸的 21:9 OLED 屏幕,分辨率为 3840*1644(4K HDR)。

这块屏幕采用了 21:9 设计,特别适合智能手机这个场景,竖着刷微博和刷文章可以减少手指滑动屏幕的次数,大拇指去滑动点击屏幕对侧边缘的时候,也不会很吃力。

横屏看电影的时候,Xperia 1 II 屏幕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4K HDR 显示提供了目前顶尖的视觉效果, 21:9 比例设计也让屏幕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化,再加上前置立体声双扬声器和杜比全景声,影音体验较为出色。

从背后看,Xperia 1 II 的亮点也足以令人惊艳。它的背部无论是颜色,还是细节设计,或者是玻璃质感,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恰到好处的淡色随着不同光线而发生变化,给人的感觉基本都是高级感满满的,足以见索尼的审美和工业设计功力。

Xperia 1 II 搭载了高通骁龙 865 芯片,12GB RAM,256GB 存储容量,还支持最高 1TB 的内存卡。电池容量为 4000mAh,支持有线快充和 Qi 无线充电,有线快充时,30 分钟可充满 50% 电。

近乎相机的拍照体验

索尼单反相机在业内有口皆碑,这种优势也延续到了 Xperia 1 II 的摄影大师上。

Xperia 1 II 里面有两个「大师」级 app,一个是「摄影大师」,一个是「电影大师」,能提供较为专业的摄影模式,可玩性较高。

它们的界面给人的感觉就非常「大师」,和手机的相机 app 界面完全不一样,可调整的参数非常多,和相机上的参数数量差不多,经过精心调整,可以输出高质量的 RAW 照片,也可以拍出类似电影的视频大片。

摄影大师 app 界面

电影大师 app 界面

还有,Xperia 1 II 这次有两个亮点让我感到惊喜,一个是摄影中源自索尼微单高达每秒 20 张的高速连拍及人像/宠物眼部对焦功能,另一个是摄像中的 4K HDR 120FPS 慢动作录影功能。

尤其眼部对焦对我来讲是刚需功能,因为我是一个铲屎官,偶尔喜欢给自家的狗子拍照,但是狗狗在拍照时基本不会看镜头,有了 Xperia 1 II,手机相机会自动追踪狗子的眼部,捕捉狗子的每一个萌趣瞬间。

人像/宠物眼部对焦

我最喜欢的是极速对焦功能,可以把移动中的人事物拍得很清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度运动物体拖影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 Xperia 1 II 机身右侧边框下边设置了一枚独立按键,息屏状态下可以长按快速启动相机,再短按拍照。横屏使用这枚按键找回了用相机的感觉。

这块 4K 屏幕当然可以开启游戏的超清画质,显示效果不出意料的清晰,观感也很舒适,操控反应也很灵敏。

骁龙 865 的游戏性能水平已是公认的第一梯队,这里也就不做展开,从两局对局体验上来看, Xperia 1 II 的游戏体验流畅,而且左上角还有游戏助手,提供了来电免打扰、自动释放内存、调整手机性能、截屏录屏等一系列贴心的功能,这个游戏助手确实让我挺意外的,个人觉得有点跳脱索尼给人一贯的印象。

从它身上依然可以看到独一无二的「索」味,这正是索尼手机的稀缺所在。而这一次,在摄影体验上的进阶和优化,相信也能俘获不少摄影爱好者,以及对「黑科技」有兴趣的受众。

索尼手机,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


作为一个老牌电子工业巨头,索尼有着辉煌的历史,曾经的 Walkman 、特丽珑、CD 、蓝光、笔记本电脑,无一不是索尼强大技术实力的见证。21 世纪的今天,在电视、相机、半导体、游戏机、专业影视设备上,索尼仍旧是技术的领导者之一。

为什么索尼手机总是「偏科」?

为什么索尼全身都是黑科技,但做出来的手机却总是「偏科生」,这和索尼内部斗争有着很大的关系。就拿索尼手机的拍照来看,在索尼给华为提供硬件素质超强的 IMX 600 定制 CMOS 时,索尼的手机部门,却只能拿着半年前的 IMX400 CMOS 使用。

在大部分厂商已经进入双摄时代、索尼 CMOS 赚的盆满钵满时,索尼 Xperia XZ3 还在使用单摄设计。在硬件性能上,索尼都没有给手机最大的支持,更别说让影像部门帮手机部门调教相机算法了。

最后出现一种「奇观」:CMOS 技术称王称霸的索尼用着老旧的 CMOS,算法调教完全比不上国际大厂旗舰,相机 UI 拍照体验也糟糕透顶,甚至比不上国产的千元机。同样是拥有超强的传感器技术,索尼和隔壁的三星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系统上,原生系统 + 迷一样的 UI 设计 + 系统更新慢,让系统难用成为索尼手机的一大槽点。

索尼全球营销高级经理 Adam Marsh 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尽管我们是一家公司,但有时仍然存在着障碍,索尼 Alpha(相机)部门不想给移动手机部门某些东西,因为他们不想让手机跟价值几千英镑的相机有一样的拍照体验。」

由此可以看出,索尼内部「山头文化」问题有多严重。

「姨夫」的 One Sony 计划

新上任的平井一夫,索粉们亲爱的「姨父」,提出了「One Sony」的改革计划,将索尼的方向确定为游戏、影像、移动市场,并将代表旧产能的光驱等等其他产线出售。虽然「姨父」确定了改革方向,但内部的阻力却一直存在。

让我们守护「姨夫」的微笑

2019 年 3 月,索尼宣布将影像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IP&S)、家庭娱乐及音频业务(HE&S)和移动通讯业务(MC)重组为电子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EP&S)。

同年 4 月,索尼视觉产品公司和索尼视听产品公司将合并组成索尼家庭娱乐和音频产品公司。

至此,One Sony 终于在架构上初步实现,索尼将过去单独为战的影像团队、电视音频团队和手机团队重新整合,希望结合三方的优势,做出不偏科的产品。

我们也看到了 One Sony 的效果,2019 年 6 月,索尼在 MWC 发布了 Xperia 1 旗舰手机,名称中的 1 ,或许象征着 One Sony 理念的践行。与以往索尼手机不同,Xperia 1 身上的光环多到吓人。

Xperia 1

「全球首块 4K HDR OLED 屏幕、眼控对焦功能、X1 移动版图形处理引擎、还有 CineAlta 摄录功能等等」。这些功能,都是索尼影像部门、电视娱乐部门的独门绝技。

得到了功能,但优化还是差点,DXO Mark 对 Xperia 1 评测后只给了 94 分的成绩,这一分数甚至比 iPhone X 还要低,DXO 直言:

出人意料的是,Xperia 1 的图像质量性能仅与较旧或较便宜的智能手机相当,这正说明显示了相机软件的调试必须要做到优化硬件性能,方能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中夺彩。

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索尼内部尚未完成整合。

最近刚发布的 Xperia 1 II「读作 Xperia 1 Mark II」则是上代 Xperia 1 的补强版。我们依旧能看到 4K HDR OLED ,眼控对焦功能、X1 移动版图形处理引擎、 CineAlta 摄录等功能,还能看到久违的 3.5mm 耳机接口,索尼 Hi-Res 小金标,还有 Zeiss 镀膜的新镜头,支持 5G 的骁龙 865 。比起 Xperia 1 ,Xperia 1 II 才像是 One Sony 概念的完成品。

Xperia 1 II

移动业务与 5G ,才是索尼未来十年的灯塔

One Sony 或许也有另一层含义,索尼想让快速迭代的手机,成为索尼专业工具的升级包。Xperia Pro 就是这样的一款产品。

Xperia Pro

它在 Xperia 1 II 的基础上,加入了 mini HDMI 接口,可以直接与专业相机或者摄像机连接,它同时支持 5G mmWave 。
在索尼发布会的简单演示中,我们看到 Xperia Pro 成为索尼相机或者录像机的监视器的配件,用它 4K HDR OLED 屏来弥补相机显示器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 5G mmWave 上传速度快的优势实现电视实况转播等专业功能。

Xperia Pro 的存在,将 One Sony 的理念延伸到专业器材领域,充分利用了索尼影像、娱乐、移动终端三大部门的技术优势,打造出一套领先与时代的 5G 解决方案。

去年 1 月,即将退休的平井一夫曾向外界表示:「如果索尼现在放弃了移动业务,等同于放弃了未来,索尼将会失去参与到下一次变革的机会。」

平井一夫交班给继任者吉田宪一郎

现在看来,「姨父」当时的选择没有错。未来十年,索尼将真正进入「One Sony」时代,移动业务将作为「姨父」为索尼参与下次变革而保留的火种,将为索尼在 5G 时代指明前行的方向。

5G 时代,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索尼。

Communication

2G,3G,4G,5G,6G…

从0G到5G,移动通信的百年沉浮

二战期间,摩托罗拉的SCR系列步话机在战场上屡建功勋,向全世界展示了无线通话的神奇魅力,也激起了人们将其应用于民用市场的渴望。

战争结束后,1946年,美国AT&T公司将无线收发机与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相连,正式推出了面向民用的MTS(Mobile Telephone Service)移动电话服务。

在MTS中,如果用户想要拨打电话,必须先手动搜索一个未使用的无线频道,然后先与运营商接线员进行通话,请求对方通过PSTN网络进行二次接续。

整个通话采用半双工的方式,也就是说,同一时间只能有一方说话。说话时,用户必须按下电话上的“push-to-talk(按下通话)”开关。

MTS的计费方式也十分原始。接线员会全程旁听双方之间的通话,并在通话结束后手动计算费用,确认账单。

尽管MTS现在看来非常另类,但它确实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套商用移动电话系统。

等等!不是说移动电话发明于70年代嘛?怎么40年代就有了?

大家别慌,MTS所指的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并不是手机,而是Mobile Vehicle Telephone(移动车载电话)。更准确来说,是车载半双工手动对讲机。

MTS系统(1946年)

以当时的电子技术和电池技术,是不可能发明出手机的。能造出车载电话,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汽车后备箱里庞大的信号收发装置

当时的“基站”也非常庞大,有点像广播电视塔,一座城市只有一个,位于市中心,覆盖方圆40公里,功率极高。

1947年12月,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Douglas H. Ring(道格拉斯·H·瑞因),率先提出了“cellular(蜂窝)”的构想。

他认为,与其一味地提升信号发射功率,不如限制信号传输的范围,将信号控制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小区)内。

这样一来,不同的小区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互不影响,提升系统容量。

道格拉斯当时的论文,标题为“移动电话——广域覆盖”

蜂窝通信的设想虽然很好,但是,同样受限于当时的电子技术(尤其是切换技术),无法实现。贝尔实验室只能将其束之高阁。

到了50年代,陆续有更多的国家开始建设车载电话网络。例如,1952年,西德(联邦德国)推出的A-Netz。

1961年,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亚诺维奇(Leonid Kupriyanovich)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同样是安装在汽车上使用的。后来,苏联推出了Altai汽车电话系统,覆盖了本国30多个城市。

列昂尼德和他的ЛК-1型便携移动电话

1969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的MTS车载电话系统,称为IMTS(improved MTS)。

IMTS支持全双工、自动拨号和自动频道搜索,可以提供了11个频道(后来为12个),相比MTS有了质的飞跃。

IMTS移动电话(摩托罗拉)

1971年,芬兰推出了公共移动电话网络ARP(Auto Radio Puhelin,puhelin是芬兰语电话的意思),工作在150MHz频段,仍然是手动切换,主要为汽车电话服务。

不管是Altai,还是IMTS或ARP,后来都被称为“0G”或“Pre-1G(准1G)”移动通信技术。

▉ 1G

进入70年代后,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手机的诞生条件终于成熟。

1973年,摩托罗拉的工程师马丁·库珀(Martin Cooper)和约翰·米切尔(John F.Mitchell)终于书写了历史,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手机(手持式个人移动电话)。

马丁·库珀(右)和约翰·米切尔(左)

这款手机被命名为DynaTAC(Dynamic Adaptive Total Area Coverage),高度22cm,重量1.28kg,可以持续通话20分钟,拥有一根醒目的天线。

第一代DynaTAC

1974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部分无线电频谱,用于蜂窝网络的试验。然而,试验一直拖到1977年才正式开始。

当时参与试验的,是AT&T和摩托罗拉这两个死对头。

AT&T在1964年被美国国会“剥夺”了卫星通信商业使用权。无奈之下,他们在贝尔实验室组建了移动通信部门,寻找新的机会。

1964–1974年期间,贝尔实验室开发了一种叫作HCMTS(大容量移动式电话系统)的模拟系统。该系统的信令和话音信道均采用30kHz带宽的FM调制,信令速率为10kbps。

由于当时并没有无线移动系统的标准化组织,AT&T公司就给HCMTS制定了自己的标准。后来,电子工业协会(EIA)将这个系统命名为暂定标准3(Interim Standard 3,IS-3)。

1976年,HCMTS换了一个新名字——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先进移动电话服务)。

AT&T就是采用AMPS技术,在芝加哥和纽瓦克进行FCC的试验。

再来看看摩托罗拉。

在早期的时候,摩托罗拉搞了一个RCCs(无线电公共载波)技术,赚了不少钱。所以,他们一直极力反对FCC给蜂窝通信发放频谱,以免影响自己的RCCs市场。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拼命研发蜂窝通信技术,进行技术储备。这才有了前面DynaTAC的诞生。

FCC发放频谱后,摩托罗拉基于DynaTAC,在华盛顿进行试验。

就在他们还在慢悠悠地进行试验的时候,别的国家已经捷足先登了。

1979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NTT)在东京大都会地区推出了世界首个商用自动化蜂窝通信系统。这个系统后来被认为是全球第一个1G商用网络。

当时,系统拥有88个基站,支持不同小区站点之间的全自动呼叫切换,不需要人工干预。

系统采用FDMA技术,信道带宽25KHz,处于800MHz频段,双工信道总数为600个。

两年后,1981年,北欧国家挪威和瑞典建立了欧洲的首个1G移动网络——NMT( Nordic Mobile Telephones,北欧移动电话)。不久后,丹麦和芬兰也加入了他们。NMT成为全球第一个具有国际漫游功能的移动电话网络。

再后来,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其它一些波罗的海和亚洲国家也引入了NMT。

NMT电话(爱立信制造)

1983年,后知后觉的美国终于想起来要搞自己的1G商用网络。

1983年9月,摩托罗拉发布了全球第一部商用手机——DynaTAC 8000X,重量1kg,可以持续通话30分钟,充满电需要10小时,售价却高达3995美元。

DynaTAC 8000X

1983年10月13日,Americitech移动通信公司(来自AT&T)基于AMPS技术,在芝加哥推出了全美第一张1G网络。

当时的第一个用户,Dave Meilhan

这张网络既可以使用车载电话,也可以使用DynaTAC 8000X。

FCC在800MHz频段为AMPS分配了40MHz带宽。借助这些带宽,AMPS承载了666个双工信道,单个上行或下行信道的带宽为30KHz。后来,FCC又追加分配了10MHz带宽。因此,AMPS的双工信道总数变为832个。

商用第一年,Americitech卖出了大约1200部DynaTAC 8000X手机,累积了20万用户。五年后,用户数变成200万。

迅猛增长的用户数量远远超过了AMPS网络的承受能力。后来,为了提升容量,摩托罗拉推出的窄带版AMPS技术,即NAMPS。它将现有的30KHz语音信道分成三个10KHz信道(信道总数变成2496个),以此节约频谱,扩充容量。

除了NMT和AMPS之外,另一个被广泛应用的1G标准是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首发于英国。

1983年2月,英国政府宣布,BT(英国电信)和Racal Millicom(沃达丰的前身)这两家公司将以AMPS技术为基础,建设TACS移动通信网络。

1985年1月1日,沃达丰正式推出TACS服务(从爱立信买的设备),当时只有10个基站,覆盖整个伦敦地区。

TACS的单个信道带宽是25KHz,上行使用890-905MHz,下行935-950MHz,一共有600个信道用于传输语音和控制信号。

TACS系统主要是由摩托罗拉开发出来的,实际上是AMPS系统的修改版本。两者之间除了频段、频道间隔、频偏和信令速率不同,其它完全一致。

和北欧的NMT相比,TACS的性能特点有明显的区别。NMT适合北欧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口稀少的农村环境,采用的是450MHz(后来改成800MHz)的频率,小区范围更大,

而TACS的优势是容量,而非覆盖距离。TACS系统发射机功率较小,适合英国这样人口密度高、城市面积大的国家。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后来TACS补充了一些频段(10MHz),变成ETACS(Extended TACS)。日本NTT在TACS基础上,搞出了JTACS。

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中国在广州建设的第一个移动通信基站,采用的就是TACS技术,合作厂商是摩托罗拉。

中国第一个基站(广州)

除了AMPS,TACS和NMT之外,1G技术还包括德国的C-Netz、法国的Radiocom 2000和意大利的RTMI等。这些百花齐放的技术,宣告了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事实上,当时并没有1G这样的叫法,只是2G技术出现后,才把它们称为1G,以作区分。)

▉ 2G

1982年,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移动专家组”,专门负责通信标准的研究。

这个“移动专家组”,法语缩写是GroupeSpécialMobile,后来这一缩写的含义被改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也就是大名鼎鼎的GSM。

GSM的成立宗旨,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泛欧标准,开发泛欧公共陆地移动通信系统。他们提出了高效利用频谱、低成本系统、手持终端和全球漫游等要求。

随后几年,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完成了GSM 900MHz和1800MHz(DCS)的规范制定。

1991年,芬兰的Radiolinja公司(现为ELISA Oyj的一部分)在GSM标准的基础上,推出了全球首个2G网络。

众所周知,2G采用数字技术取代1G的模拟技术,通话质量和系统稳定性大幅提升,更加安全可靠,设备能耗也大幅下降。

除了GSM之外,另一个广为人知的2G标准就是美国高通公司推出的CDMA。准确来说,是IS-95或cdmaOne。

IS-95有两个版本,分别是IS-95A和IS-95B。前者可以支持高达14.4kbps的峰值数据速率,而后者则达到115kbps。

除了IS-95之外,美国还搞出过IS-54(North America TDMA Digital Cellular)和IS-136(1996年)。

其实,2G并不是只有GSM和CDMA。

美国蜂窝电话工业协会(Cellular Telephone Industries Association)基于AMPS技术搞出了一个数字版的AMPS,叫做D-AMPS(Digit-AMPS),其实也算是2G标准。1990年,日本推出的PDC(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也属于2G标准。

▉ 2.5G

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的大爆发,人们对移动上网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于是,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开始出现。

我们可以把GPRS看作是GSM的一个“插件”。在GPRS的帮助下,网络可以提供最高114Kbps的数据业务速率。

GPRS最早在1993年提出,1997年出台了第一阶段的协议。它的出现,是蜂窝通信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意味着数据业务开始崛起,成为移动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

▉ 2.75G

GPRS技术推出之后,电信运营商还搞出了速率更快的技术,名字叫做Enhanced Data-rates for GSM Evolution(GSM演进的增强速率),也就是很多人可能比较熟悉的EDGE。

手机信号边上经常看到的E,就是EDGE

EDGE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替换设备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两倍于GPRS的数据业务速率。因为得到了部分运营商的青睐。世界上首个EDGE网络,是美国AT&T公司于2003年在自家GSM网络上部署的。

▉ 3G

1996年,欧洲成立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论坛,专注于协调欧洲3G的标准研究。以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为代表的欧洲阵营,清楚地认识到CDMA的优势,于是,开发出了原理相类似的W-CDMA系统。

之所以叫做W-CDMA(Wide-CDMA),是因为它的信道带宽达到5MHz,比CDMA2000的1.25MHz更宽。

很多人搞不清楚UMTS和WCDMA的关系。其实,UMTS是欧洲那边对3G的统称。WCDMA是UMTS的一种实现,一般特指无线接口部分。待会我们提到的TD-SCDMA,也属于UMTS。

为了能够和美国抗衡,欧洲ETSI还联合日本、中国等共同成立了3GPP组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合作制定全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

反观北美阵营这边,内部意见存在分歧。

以朗讯、北电为代表的企业,支持WCDMA和3GPP。而以高通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势力,联合韩国,组成了3GPP2组织,与3GPP抗衡。他们推出的标准,是基于CDMA 1X(IS-95)发展起来的CDMA2000标准。

CDMA2000虽然是3G标准,但一开始的峰值速率并不高,只有153kbps。后来,通过演进到EVDO(EVolution Data Optimized),数据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可以提供高达14.7Mbps的峰值下载速度和5.4Mbps的峰值上传速度。

中国在这一时期,也推出了自己的3G标准候选方案(也就是大家熟知的TD-SCDMA),共同参与国际竞争。

经过激烈的角逐和博弈,最终,ITU国际电信联盟确认了全球3G的三大标准,分别是欧洲主导的WCDMA,美国主导的CDMA2000,还有中国的TD-SCDMA。

在3G商用进度方面,走在前面的又是日本NTT。

1998年10月1日,NTT Docomo在日本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商用3G网络(基于WCDMA)。

▉ 3.75G

在UMTS的基础上,ETSI和3GPP又开发出了HSPA(High Speed Packet Access,高速分组接入)、HSPA+、dual-carrier HSPA+(双载波HSPA+), 以及HSPA+ Evolution(演进型HSPA+)。这些网络技术的速率明显超过传统3G,人们将其称为3.75G。

正因为HSPA+的速率很快,甚至超过了早期的LTE和WiMAX。所以,当时有一些运营商(例如美国T-Mobile),没有立刻启动LTE的建设,而是将现有的HSPA网络升级为HSPA+。我们国家的中国联通,当时也有类似的想法。

▉ 4G&5G

1999年,IEEE标准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工作组,专门制定无线城域网标准。2001年,IEEE 802.16的第一个版本正式发布,后来发展为IEEE 802.16m。

IEEE 802.16,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

WiMAX引入了MIMO(多天线)、OFDM(正交频分复用)等先进技术,下载速率得到极大提升,给3GPP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于是,3GPP在UMTS的基础上,加紧推出了LTE(同样引入了MIMO和OFDM),与WiMAX进行竞争。后来,又持续演进出了LTE-Advanced(2009年),速率有了数倍的提升。

2008年,ITU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4G标准应该遵循的要求,并将之命名为IMT-Advanced。真正符合要求的,只有3GPP的LTE-Advanced,IEEE的802.16m,以及中国工信部提交的TD-LTE-Advanced。也就是说,它们是真正的4G标准。

2009年12月14日,全球首个面向公众的LTE服务网络(以4G的名义),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开通。网络设备分别来自爱立信和华为,而用户终端则来自三星。

经过激烈的产业大战,LTE最终战胜WiMAX,获得全球范围的拥护和认可。WiMAX迅速失势,被打入冷宫。(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篇文章:WiMAX的坑爹史)

再往后,3GPP推出5G(IMT-2020),一统天下。这里面的故事,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吧?我们每个人,都是新历史的见证者。

理解计算机

关于计算机科学的50个误解
关于Unix哲学
汇编语言入门教程
exFAT 文件系统指南
进程与线程的一个简单解释
四位计算机的原理及其实现
计算机是如何启动的?
Linux 的启动流程
DOS的历史
数字签名是什么?
互联网协议入门(一)
互联网协议入门(二)
TCP 协议简介
DNS 原理入门
根域名的知识
数据库的最简单实现
数据压缩与信息熵
编译器的工作过程
IaaS,PaaS,SaaS 的区别
区块链入门教程
比特币入门教程
加密货币的本质
信息论入门教程

计算机行业历史

2020年
勒索软件产业化的感想(35@2020.08.12
苹果放弃英特尔芯片,为什么会打击美国计算机产业?(29@2020.07.22
苹果电脑为什么要换 CPU:Intel 与 ARM 的战争(41@2020.06.16
Epic Games 研究:Fortnite 和游戏行业的未来(23@2020.06.10
苹果往事:乔布斯和 iPod 的诞生(17@2020.04.28
家用游戏机的历史:世嘉、任天堂和 PlayStation 的故事(34@2020.04.20
我的外包经验:印度、中国和菲律宾(译文)(35@2020.02.27

2018年
埃隆·马斯克和特斯拉汽车的故事(32@2018.12.25
保罗·艾伦的故事(28@2018.10.23
微信的历史(47@2018.08.20

2016年
“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21@2016.02.17

世界第一个机器人(11@2016.01.08
2013年
苹果公司与分工原理(77@2013.03.08

2012年
纪录片《Minecraft:Mojang的故事》(58@2012.12.26
理查德·斯托曼一直是对的(69@2012.01.19

2011年
保持简单—-纪念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68@2011.10.25
乔布斯的告别(83@2011.10.07
Michael S. Hart去世了(29@2011.09.09
Stephen Wolfram自述(69@2011.07.16
黑客的含义(63@2011.04.20
ARM的历史(35@2011.01.08

2010年
从0到1亿美元 —- PopCap创始人John Vechey自述(55@2010.10.24
Unix版权史(29@2010.03.18
为什么GPL是更好的开源许可证?(43@2010.02.27

2009年
纪录片《Code Rush》(33@2009.09.01
对Unix40岁的一些感想(53@2009.06.11
Wikipedia创始人访谈(15@2009.04.05

2008年
版权笔记的一个总结(6@2008.04.25
Copyleft和GFDL许可证(6@2008.04.23
谈谈创作共用许可证(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10@2008.04.22
《大教堂和集市》笔记(11@2008.02.05

2007年
Google发现的十条真理(13@2007.12.26
微软的MyLifeBits项目(8@2007.12.01
版权保护期的历史回顾(III):米老鼠诉讼(1@2007.06.30
版权保护期的历史回顾(II)(0@2007.06.29
版权保护期的历史回顾(I)(0@2007.06.28
版权制度的起源(0@2007.06.24

2005年
比尔·盖茨和理查德·斯托曼(23@2005.03.31
IT 史记(4@2005.01.05

最新财新周刊|专访苗圩:5G时代“路”与车

5G、新能源汽车,以及基于这两者的车联网,作为新发展格局下潜在的重要产业方向和基础设施,如何把握发展节奏?

《财新周刊》 文|财新记者 覃敏 王力为
  12月2日,初冬的北京寒气袭人。穿过安静、整齐的工信部大院,在西长安街13号工信部大楼的办公室里,财新记者见到了65岁的苗圩。他一如既往戴半框眼镜、穿黑色夹克,神采奕奕。此次他还专门准备了一沓厚厚的材料,显然作了充分的调研。

  距离财新记者上一次专访苗圩已有六年。2014年3月,执掌工信部第四年之际,苗圩与财新记者曾畅谈产能过剩、企业重组以及电信业、汽车业的产业政策,即处处表现出对市场选择机制的尊重(参见本刊2014年第12期封面报道《对话苗圩》)。

  2020年7月,到龄卸任工信部部长后,苗圩转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他很快适应了这一新的角色定位:对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建言献策,为发展鼓与呼。五个月来,他忙碌如常,先是围绕华为供应链这一广受关注的问题作了深入调研,11月又在安徽调研蔚来、江淮、奇瑞等新老车企。

  11月14日,在第11届财新峰会上,苗圩的发言引发了广泛影响。他明确提出,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采取适度先行的办法,在5G建设上,“我们宁可适度超前一点,让路去等车,也不要等到大家都堵到开不动的时候,再来想到建设路”。

  5G网络建设节奏当如何?至今,全社会仍未形成广泛共识。一些地方政府热情高涨,纷纷将5G建设列为2020年重点工作目标;但也有一些政府官员、专家甚至运营商内部人士认为5G建设投资巨大、缺乏应用场景,考虑到运营商网络投资回报,建设应谨慎,最好按需建网。

  在此次专访中,苗圩进一步阐述了5G为何要适度先行,同时对于5G应用前景,他强调,更大的意义在于2B(面向企业)应用,其中最大的应用就是车联网、自动驾驶。“除了手机客户,中国也是汽车的大市场。中国保有2亿多辆机动车,每年有2000多万辆新车,这个量足以支持5G的应用。”苗圩说,车和车、车和人、车和数据的通信量,显然远远大于人和人的通信量,建议各方要在车联网上对5G的应用投入更大的力量。

  苗圩出生于1955年,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42岁就执掌东风汽车,在汽车行业浸淫数十年,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曾亲力亲为。2005年后历任武汉市委书记、工信部副部长,2010年起担任工信部部长十年之久。低调、开放、务实,是他多年来一以贯之的风格。在此次专访中,提及汽车,苗圩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他预计,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很难再有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每年大概维持在2500万辆左右。从发展路线上,他看好新能源汽车,对产品研发理念、运营管理机制、融资模式等都更为市场化的造车新势力充满期待。

  苗圩关注新事物,也拥抱变革,他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将走向软件定义汽车,因此他既关注特斯拉、蔚来等车企,也留意华为、百度、阿里等科技公司在汽车赛道的进展。他时刻保持全球视野,密切关注国内外汽车产业政策的变化,比如车联网标准、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及汽车行业向外资开放,苗圩直言,外资开放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并称特斯拉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是“鲇鱼”而不是“鲨鱼”。

  卸下工信部部长重担、就职全国政协,苗圩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超脱于产业决策者的位置,苗圩关注的重心也更开阔、长远。“对一些重大的发展问题、社会上的不同观点,我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能对也可能不对,但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或争论,就是好事。应该鼓励争论。”苗圩说。

5G为何要适度先行

  财新记者:在第11届财新峰会上,你提到的5G、新能源汽车、车联网,都是面向未来的行业。怎么看这些行业对中国下一步发展的意义?

  苗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5G、新能源汽车,以及基于这两者的车联网,都可以看作新发展格局下潜在的重要产业方向和基础设施。

  从我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来看,5G、新能源汽车走在全球的前列;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内产业链完整度相对较高的行业。这几个领域也都符合新发展格局下行业的发展方向,行业内的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在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都有不少上下游合作和良性的竞争。

  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助于缓解我们国家的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估计,5G到2030年带动的直接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元和10.6万亿元,有望赋能千行万业的数字化转型。

  财新记者:对于中国5G网络建设,有观点认为从技术成熟度、应用需求、运营商4G网络投资回报等因素考虑,应该谨慎建设。你曾明确提出,在5G建设上,宁可适度超前一点,让路去等车,而不是车等路。在你看来,5G网络建设为什么要坚持适度先行原则?

  苗圩:网络建设适度超前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普遍特点,在3G、4G时代都是如此,5G也一样。网络先行是5G应用发展的前提,没有规模化的网络覆盖,5G应用发展就得不到有力支撑。

  在5G网络建设中,我们大力推动共建共享,既节省了投资,又加快了建设进度。当时分配无线电频率的时候,我们就把3.5GHz前后相邻的各100M分给了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2.6GHz和4.9GHz共160M频段分给中国移动,这样就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建一张5G网埋下伏笔。他们可以使用共200M频段联合建设一张网,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两张网既减少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又兼顾了竞争性的原则。

  目前,我国已开通了70万个5G基站,其中97%以上都是共享已有的站址。70万个5G基站基本上实现了地级以上的城市覆盖、县和乡镇有重点的覆盖、重点的场景室内覆盖。其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的5G基站超过33万个,仅这33万个基站,就节省了投资600亿元以上。

  至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未来将只建一张5G网络,只要一家运营商网络先覆盖到该地区,其他运营商就可以采取异网漫游模式接入网络,这样做既能节省成本,也可满足农村普遍服务需求,这一点各方已达成一致。

  财新记者:4G发牌第一年,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建的4G基站就超过70万个。5G发牌一年半了,三家运营商合起来才建70万个5G基站。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苗圩:4G时代,我们发放牌照时间比欧美、日韩等晚了三到四年,当时网络建设模式和设备都十分成熟,建设速度自然就快了。而在5G建设方面,我国属于最先部署商用的国家之一,网络、设备和终端等很多要在建设中逐步优化,需要一个过程。

  另外,独立组网也是一个因素。独立组网才能够真正发挥5G的效力,非独立组网做好了也就是4G+。我们坚持以建设独立组网模式的5G网络为目标,打造高质量的5G网络,这同样需要一个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全球来看,南非在2020年7月才开始推出首个非洲独立组网的5G网络,英国在2020年7月刚宣布将关注下一阶段的独立组网,美国三大运营商AT&T、T-Mobile和Verizon也是从2020年开始转向独立组网。中国在独立组网建设上是全球领先的,这些领先将为我们后续5G应用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我国70多万个5G基站里面,独立组网或者是兼容独立/非独立组网的基站达80%,这在世界各国中是最高的。

  【编者注:按照国际标准组织3GPP定义,5G是指第五代移动网络,拥有高速率、低时延和海量连接等特性。5G网络建设分为SA(独立组网)和NSA(非独立组网)两种方案。通俗地说,NSA指5G与LTE(长期演进技术)联合组网,在利用现有的4G设备基础上,核心网、无线接入网都存在多种选择;SA即建立端到端的5G网络,包括核心网、传输网、基站等都要重构。NSA组网复用4G网络设备,节省成本,但网络复杂,在时延、速率上不及SA;SA组网成本相对较高,但更能实现5G特性。】

  财新记者:市场还有一种担心,中国运营商全力发展5G,若美国跳过5G,直接向高频段发展6G怎么办?

  苗圩:5G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往下走,6G研发不能干扰5G的部署,5G成功商用是6G发展的基础。不存在跳过5G搞6G,要循序渐进。包括太赫兹、卫星互联网、可见光通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及相关高校、企业等都在研究。

  财新记者:未来5G会用到毫米波。美国研究毫米波时间比较长,我们怎么追赶?

  苗圩:在这方面是按照我们的国情有序推进的。当时,我们根据中频段(厘米波)和高频段(毫米波)的特点和产业链成熟情况,充分论证、科学研判,明确了先中频段、后高频段的发展路径。回过头来看,中频段更适合建设覆盖全国的大网。据了解,现在大多数国家都把中频段作为优先频段来部署5G网络,目前美国也开始发展中频段,在中频段商用的基础上,再推动高频段应用。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开展了毫米波技术和产品的测试,产业也在逐步成熟。面向更高频段,比如太赫兹、可见光通信等,也要从基础研究做起。

  【编者注:无线通信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语音或数据传输。2G、3G、4G组网主要使用3GHz以下频段。根据3GPP协议,5G 组网主要使用两段频率:一为sub 6GHz频段,俗称中低频,频率范围为450MHz—6GHz;一为毫米波(mmWave),频率范围为24.25GHz—52.6GHz。目前,中国5G组网主要使用中低频,工信部已经着手开展5G毫米波频段的规划工作。按频率分,通常将30GHz—300GHz的电磁波称为毫米波,100GHz—10THz的电磁波称为太赫兹。太赫兹在长波段与毫米波相重合,在短波段与红外光相重合,具有大带宽、高速率等特性,被视为未来6G可能利用的重要频段。】

  财新记者:车联网之外,你还看好哪些5G应用场景?

  苗圩:我看好5G在工业场景的应用。2019年初,我在中国商用飞机公司调研,商飞内部运用了5G网络作为生产协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过去商飞靠人的眼睛去做产品的检测,现在用图像传感器和5G内网传输进行智能识别,机器很快就能看出产品合不合格,人眼看不到的地方它也能看到。除了工业以外,目前在港口、矿山、医疗等多个领域也涌现了一批特色应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财新记者:在消费者市场,现在运营商推5G消费、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应用。这些领域可能有爆发的机会吗?

  苗圩:在2C(面向消费者)市场,5G会有一些新的应用,比如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高清视频。现在AR、VR眼镜已经做到与我们日常戴的眼镜差不多大小,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小的显示器。过去之所以眼镜很大、很重,是因为大量的数据要放在眼镜内去处理,自从有了5G,数据传输足够快、时延很小,大量的信号传输和处理都可以放在云端处理了。此外,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总台和工信部一起在推动5G+4K/8K高清显示,一些电视台开通了高清频道后,很多家庭直接购买或更换了电视机,直接带动了高清彩电的销售。

  财新记者:4G时代,三家运营商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如何看待5G时代下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是否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苗圩:整体来看,三家运营商相对均衡的竞争格局是最好的。为进一步促进市场格局的均衡,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一是成立铁塔公司,通过共建共享,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可以最大程度共享已有的铁塔资源,大大提升了两家的建网速度,扩大了网络覆盖范围。二是促进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作建一张5G网,也是期望在5G时代几家运营商形成相对均衡的竞争格局。同时,也引入了第四家5G的运营商中国广电。三是支持中国联通进行混改,进一步激发企业内生性活力和动力。这些措施都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推动电信运营市场向好发展。

车联网是5G最大应用场景之一

  财新记者:此前外界看好的一些5G应用,比如云游戏、虚拟现实(VR)等都还没有大规模落地,应该怎么看待5G应用前景,特别是在车联网方面?

  苗圩:3G、4G时代,大规模成熟的应用都出现在网络布局之后的两年到三年,5G可能比这个时间还要多一点。在5G的所有应用场景中,约20%是2C,80%是2B。2B场景中,除了工业互联网,最大的应用场景就是车联网、自动驾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保有量超过2亿辆,每年还有2000多万辆新车投入市场,这个量足以支持5G的应用。车和车、车和人、车和路之间的数据流量,远远大于人和人通信的流量。所以我们要在车联网上对5G的应用下更大的力量。

  【编者注:在车联网领域,一直存在两大流派:一为C-V2X标准,即基于5G或者4G LTE的车路协同标准,中国主推;一为DSRC标准,即专用短程通信技术,从美国主导的Wi-Fi 802.11p标准演变过来,欧美主推。C-V2X尤其是5G V2X标准优点在于速度快、低时延、双向传输,但其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还有广覆盖的问题;DSRC标准速率不及5G V2X,可靠性和稳定性也相对较弱,但DSRC标准有其应用,比如高速公路上的ETC大部分都用DSRC标准。随着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将5.9GHz频段划拨给Wi-Fi和C-V2X使用,业界普遍认为5G V2X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主流。】

  我们在这方面之前已经有所部署,建立了车联网的部际协调机制,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住建部、自然资源部都参加了这个机制。在这个机制协调下,各方面达成了不少共识,取得了积极成效。

  财新记者:怎么呼吁运营商参与其中?实际上,5G在公路上应用涉及利益复杂,推动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对此你有何建议?

  苗圩:建设智能化公路涉及各方利益,推动起来是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先拿一个城市、拿一段高速公路去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各方面看到好处了,推进起来自然就好办了。工信部正联合有关部门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在高速公路试点上,湖南长沙绕城高速、重庆石渝高速涪丰段已着手车联网智能化改造。听说交通运输部也要把京沪高速公路先拿出来,交通、通信、汽车等行业共同参与,沿线省份的业主单位都加入进来,一起做一个车联网改造的试点,我觉得很好。


在财新专访中,苗圩进一步阐述了5G为何要适度先行,同时对于5G应用前景,他强调,更大的意义在于面向企业的应用。
  城市试点方面,在公安部支持下,无锡市作为车联网先导区,现在把大半个城市都开放了,主要是对红绿灯等交通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北京市也在亦庄启动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统筹“车、路、云、网、图”等要素资源,部署通信网络设施、路侧感知和交通基础设施,支撑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智能网联公交车、自主代客泊车等高级别应用场景。对车而言,在雨雪雾等各种天气条件下,单纯依靠车载传感器去识别现有的各种交通设施和标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数字化改造的交通设施、信号标识等基础设施,形成与车之间端到端连接通信,方便又容易,既可以减少司机因没注意到红绿灯被罚款,还可以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比如,遇到一些路段限行,司机可能没注意限行标志,被拍照罚款。将来数字化改造之后,限行标志主动发出信号,车辆就不会开进去。如果花费几十元就可以使用这个软件,一年可以少交几百元的罚款,又避免了交通违法,这是有收益的好事。这样不仅可以给用户减少违法支出,还能为整个社会节约很多时间成本,也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5G应用场景。

中国汽车未来何往

  财新记者:从全球市场格局来看,当前中国汽车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处于怎样的位置?

  苗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应该是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技术先进度、产业链完整度和产销规模,我们都是领先的。但是我们不能沾沾自喜,还得继续进取。最近,欧盟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力度,2020年上半年部分月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已经超过我国,说明领先的位置不能靠守。

  新能源汽车要继续往前推进必须利用好我们的两个优势:一是巨大的市场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大的跨国汽车企业都高度重视,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被密切关注。二是制度优势。我们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家统一认识之后就迅速行动,什么事都能干成。

  财新记者:谈到新能源汽车,目前不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不高。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苗圩: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汽车的发展史谈起。最早的汽车是一个机械类产品,随着电子、电器不断地往车上装,现在一辆汽车上最多有近百个ECU(电子控制单元)。电子器件装上去,首先得有电源供应,还要有信号传输,采用这种分散控制系统,多单元信号间传递、互认都需要统一,以防止“鸡对鸭讲”现象出现,根据每个单元的重要性,还要排出优先顺序,非常复杂,现在传统汽车使用的是CAN总线通信协议(编者注:汽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电子控制系统,针对这些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安排,CAN总线规定了一种通用协议,使其进行高效、稳定的通信数据传输),可靠性是有保障的,但是数据传输和处理的速度很慢。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加到汽车上,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车上的线束越来越多、越来越粗。一个线两头都有插接件,插接件故障往往非常多。这些东西很多车企自己不做了,外包给供应商,车企只提出性能的要求、接口的标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结构越来越复杂,设计定型之后,更新升级几乎没有可能。

  新能源汽车逐渐打破了这一控制系统的模式。第一批新能源车就是在传统车基础上改装的,没有大的变动,只是把动力系统进行了改变,这是新能源汽车的1.0版本。后来是全新纯电驱动平台,其中有一部分平台采用了相对集中的域控制器(DCU),这属于2.0版本。然后是3.0版本,就是带有部分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

  这种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本质的区别,是实行相对集中的域控制系统,只用少数几块板子就把全车控制起来,在硬件上做了充分的冗余,之后软件可以不断地更新升级。这样在消费者买车的时候可以有很多选装功能,需要时随时给你开通,也可以持续升级,但基于传统架构的产品就无法提供这种升级服务。

  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软件在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我估计完全的自动驾驶还要有一段时间,但辅助驾驶的功能可以逐渐上车,现在已经有很多,包括自动泊车、自动标线识别、障碍物自动识别等等。

  财新记者:不过不少消费者对于选择新能源车,还是有很多顾虑?

  苗圩:早期的新能源车主要存在续航里程短、起火隐患等问题。随着电池技术和充电设施的不断完善,行驶里程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至于起火,谁都不愿意看到,不过,据北京理工大学孙逢春院士分析,电动汽车的自燃率还低于传统汽车。(编者注:燃油车起火率为2—4起/万辆,新能源汽车起火率为 0.9—1.2起/万辆)

  传统汽车的自燃是瞬间,电动汽车的自燃有一个过程,从这点来说,电动汽车的自燃更为可控。目前电动车上的电池控制系统(BMS)的目标就是要精确监测电池运行情况,“防患于未燃”。

  在强化电动汽车安全方面,2020年5月,工信部组织制定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电动客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三个强制性标准重点规定了电动汽车的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的各项要求。特别是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5分钟时间依据为大客车满载情况下,从预警到乘客全部疏散完成的时间。这样即使财产有损失,但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财新记者:怎么看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苗圩:总的来说,特斯拉给中国市场带来的是“鲇鱼效应”,不是“鲨鱼效应”。我相信,会有一批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成长壮大,脱颖而出。中国车企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比如,国内有几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换电模式推广上取得了积极成效。汽车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一定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跟上这个潮流、利用好我们这个市场,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财新记者:您看好造车新势力,主要是基于哪些原因?

  苗圩:造车新势力的产品研发理念、运营管理机制、融资模式等都更为市场化,更以用户为中心。比如说他们是拿别人的钱投资,但是要签订“对赌协议”,完成与投资人的约定。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和制约是完全到位的。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更看重一个公司的未来发展预期,而非当前业绩,即使一定时期亏钱,但只要这个公司在不断发展,大家都支持你,就可以继续从资本市场拿到投资。

  财新记者:整体来看,2018年到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连续三年销量下滑。2020年呈现出明显的V形走势。你怎么看未来走势?

  苗圩:总体上来说,很难再有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维持在一年2500万辆左右已经很不错了。大幅下滑应该也不会,因为中国有2亿多辆的汽车保有量,若按每年10%换新率,一年还有2000多万辆的更新量,这就是我有信心的一个基础。另外,还有一个市场是海外市场,走出去还有很大的空间。

  财新记者:这些年中国车企成功“走出去”的并不多,为什么?

  苗圩: 一定要把“走出去”作为一个战略性选项,而不是机遇性选项。所谓战略性选项,就是主动为之,不求一时之利,而要谋长远之计。先是整车出口,站稳脚跟后还要考虑在当地投资设厂,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接着再逐步提高“本地化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财新记者:2019年补贴退坡之后,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明显下滑。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未来走势?

  苗圩: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是120万辆左右,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后来慢慢恢复,上个月已经恢复到月产销20万辆左右,加之最近还有一些新的车型推出,还会带动销售总量继续上升。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在130万辆左右,较2019年实现一定幅度的正增长,而同期传统燃油汽车同比还是负增长。

  国务院最近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整体汽车市场占比达到20%,这个目标完全有可能实现。

  财新记者:提到新能源汽车,找充电桩也是令消费者头痛的一大问题。充电桩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苗圩:前几年,充电问题一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痛点,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程度的提高,我们加快推动充电设施布局建设。截至2020年11月,全国已建成各类充电桩153.9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69.5万个,换电站528座,并且构建了“十纵十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现阶段,用电肯定是比用油便宜,如果不是这两年油价下跌,这个优势还会更加明显。充电桩的建设也存在一个盈利模式的问题,总体上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地方政府在建桩上可以给予一定补贴,也可以采用PPP模式建桩。

  财新记者:海外不少国家已经设定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中国可能效仿吗?

  苗圩:推动汽车产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但因为国家之间产业结构、发展阶段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也会不同。我们国家大,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很难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决策某一件事。对中国来说,我们总的思路是并行推动降低传统燃油汽车油耗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出未来电动车在汽车总销量中的占比目标,通过目标引领,用此长彼消的办法逐步减少燃油车的比例。

  财新记者:整体来看,你怎么看新能源汽车补贴、双积分等政策的进退及影响?

  苗圩:按照原定方案,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到2020年年底退出。后来,考虑产业平稳发展、疫情影响等因素又往后延了两年,也就是到2022年年底取消。

  接替的政策主要就是双积分政策,这也是中国的一个创举。中国不能像欧洲那样,汽车碳排放达不到标准就罚款,因为对油耗或转化为碳排放不达标的企业罚款没有法律作为依据,所以就设计了一个企业间互相购买积分的政策。制定一个新能源车的发展目标和一个传统汽车平均油耗下降的目标,超过规定要求的就产生正积分,达不到要求就产生负积分。积分政策实施两年多来,行业企业普遍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车型投放,像能量回收、电子驱动起步/停车等技术大量得到应用,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激发,新能源汽车在全部汽车销量当中占比逐年提高,显著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政策调节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其更好发挥促进产业发展作用。

  财新记者:2018年,国家公布了汽车行业逐步向外资开放的时间表,到2022年全部对外资放开,会给中国车企带来多大冲击?

  苗圩:外资开放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一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有大量合资企业的中方企业。对于这些汽车企业集团公司来说,首先要认识到开放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这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其次要奋力图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自立自强,把自主品牌做上去。光靠跟外方合资,“坐收渔利”无法长久持续。

  财新记者:面向未来,你对中国汽车产业整体上有什么建议?

  苗圩:中国是一个大市场,有很多的用户,消费是分层的、多样化的,有很大的空间。我希望在新发展格局中,中国车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争取利用好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差异化发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空心光纤


美国华尔街的高频交易公司,正在部署空心光纤,使得他们的网络交易命令可以传得比别人更快。空心光纤是下一代光纤,每根光纤的玻璃芯内部是空心的,比人的头发还要窄。因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玻璃快50%,所以空心光纤的传输速度要大大高过标准光纤。

空心光纤代替标准光纤,可能会使交易命令的传输时间减少数百纳秒(一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历史上,高频交易公司一直在追求更快的网络速度。十年前,有一家证券公司花费3亿美元,铺设芝加哥到纽约的直线光纤电缆,实现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仅仅过了几年,他们又用微波网络取代了这条3亿美元的线路,只因为传输时间可以少4毫秒。

小白必读:计算机网络入门

经过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这前三层的协议,以及根据这些协议设计的各种网络设备(网线、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理论上只要拥有对方的 IP 地址,就已经将地球上任意位置的两个节点连通了。

集线器,它仅仅是无脑将电信号转发到所有出口(广播),不做任何处理,你觉得它是没有智商的,因此把人家定性在了物理层。

由于转发到了所有出口,那 BCDE 四台机器怎么知道数据包是不是发给自己的呢?
首先,你要给所有的连接到交换机的设备,都起个名字。原来你们叫 ABCD,但现在需要一个更专业的,全局唯一的名字作为标识,你把这个更高端的名字称为 MAC 地址。
你的 MAC 地址是 aa-aa-aa-aa-aa-aa,你的伙伴 b 的 MAC 地址是 bb-bb-bb-bb-bb-bb,以此类推,不重复就好。
这样,A 在发送数据包给 B 时,只要在头部拼接一个这样结构的数据,就可以了。
B 在收到数据包后,根据头部的目标 MAC 地址信息,判断这个数据包的确是发给自己的,于是便收下。
其他的 CDE 收到数据包后,根据头部的目标 MAC 地址信息,判断这个数据包并不是发给自己的,于是便丢弃。

虽然集线器使整个布局干净不少,但原来我只要发给电脑 B 的消息,现在却要发给连接到集线器中的所有电脑,这样既不安全,又不节省网络资源。
如果把这个集线器弄得更智能一些,只发给目标 MAC 地址指向的那台电脑,就好了。

虽然只比集线器多了这一点点区别,但看起来似乎有智能了,你把这东西叫做交换机。也正因为这一点点智能,你把它放在了另一个层级,数据链路层。
交换机内部维护一张 MAC 地址表,记录着每一个 MAC 地址的设备,连接在其哪一个端口上。
假如你仍然要发给 B 一个数据包,构造了如下的数据结构从网口出去。
到达交换机时,交换机内部通过自己维护的 MAC 地址表,发现目标机器 B 的 MAC 地址 bb-bb-bb-bb-bb-bb 映射到了端口 1 上,于是把数据从 1 号端口发给了 B,完事~
你给这个通过这样传输方式而组成的小范围的网络,叫做以太网。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MAC 地址表是空的,是怎么逐步建立起来的呢?
假如在 MAC 地址表为空时,你给 B 发送了如下数据
由于这个包从端口 4 进入的交换机,所以此时交换机就可以在 MAC地址表记录第一条数据:

MAC:aa-aa-aa-aa-aa-aa-aa
端口:4

交换机看目标 MAC 地址(bb-bb-bb-bb-bb-bb)在地址表中并没有映射关系,于是将此包发给了所有端口,也即发给了所有机器。
之后,只有机器 B 收到了确实是发给自己的包,于是做出了响应,响应数据从端口 1 进入交换机,于是交换机此时在地址表中更新了第二条数据:
MAC:bb-bb-bb-bb-bb-bb
端口:1

经过该网络中的机器不断地通信,交换机最终将 MAC 地址表建立完毕~

随着机器数量越多,交换机的端口也不够了,但聪明的你发现,只要将多个交换机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就轻而易举搞定~
最终,两个交换机将分别记录 A ~ H 所有机器的映射记录。
这在只有 8 台电脑的时候还好,甚至在只有几百台电脑的时候,都还好,所以这种交换机的设计方式,已经足足支撑一阵子了。

可不可以让那根红色的网线,接入一个新的设备,这个设备就跟电脑一样有自己独立的 MAC 地址,而且同时还能帮我把数据包做一次转发呢?
这个设备就是路由器,它的功能就是,作为一台独立的拥有 MAC 地址的设备,并且可以帮我把数据包做一次转发,你把它定在了网络层。

A 给 C 发数据包,怎么知道是否要通过路由器转发呢?
答案:子网

如果源 IP 与目的 IP 处于一个子网,直接将包通过交换机发出去。

如果源 IP 与目的 IP 不处于一个子网,就交给路由器去处理。

好,那现在只需要解决,什么叫处于一个子网就好了。

192.168.0.1 和 192.168.0.2 处于同一个子网
192.168.0.1 和 192.168.1.1 处于不同子网
这两个是我们人为规定的,即我们想表示,对于 192.168.0.1 来说:

192.168.0.xxx 开头的,就算是在一个子网,否则就是在不同的子网。

那对于计算机来说,怎么表达这个意思呢?于是人们发明了子网掩码的概念

假如某台机器的子网掩码定为 255.255.255.0

这表示,将源 IP 与目的 IP 分别同这个子网掩码进行与运算,相等则是在一个子网,不相等就是在不同子网,就这么简单。

比如

A电脑:192.168.0.1 & 255.255.255.0 = 192.168.0.0
B电脑:192.168.0.2 & 255.255.255.0 = 192.168.0.0
C电脑:192.168.1.1 & 255.255.255.0 = 192.168.1.0
D电脑:192.168.1.2 & 255.255.255.0 = 192.168.1.0
那么 A 与 B 在同一个子网,C 与 D 在同一个子网,但是 A 与 C 就不在同一个子网,与 D 也不在同一个子网,以此类推。

所以如果 A 给 C 发消息,A 和 C 的 IP 地址分别 & A 机器配置的子网掩码,发现不相等,则 A 认为 C 和自己不在同一个子网,于是把包发给路由器,就不管了,之后怎么转发,A 不关心。

A 如何知道,哪个设备是路由器?
答案:在 A 上要设置默认网关

上一步 A 通过是否与 C 在同一个子网内,判断出自己应该把包发给路由器,那路由器的 IP 是多少呢?

其实说发给路由器不准确,应该说 A 会把包发给默认网关。

对 A 来说,A 只能直接把包发给同处于一个子网下的某个 IP 上,所以发给路由器还是发给某个电脑,对 A 来说也不关心,只要这个设备有个 IP 地址就行。

所以默认网关,就是 A 在自己电脑里配置的一个 IP 地址,以便在发给不同子网的机器时,发给这个 IP 地址。

路由器如何知道C在哪里?
答案:路由表

现在 A 要给 C 发数据包,已经可以成功发到路由器这里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路由器怎么知道,收到的这个数据包,该从自己的哪个端口出去,才能直接(或间接)地最终到达目的地 C 呢。

路由器收到的数据包有目的 IP 也就是 C 的 IP 地址,需要转化成从自己的哪个端口出去,很容易想到,应该有个表,就像 MAC 地址表一样。

这个表就叫路由表。

至于这个路由表是怎么出来的,有很多路由算法,本文不展开,因为我也不会哈哈~

不同于 MAC 地址表的是,路由表并不是一对一这种明确关系,我们下面看一个路由表的结构。

目的地址 子网掩码 下一跳 端口
192.168.0.0 255.255.255.0
0
192.168.0.254 255.255.255.255
0
192.168.1.0 255.255.255.0
1
192.168.1.254 255.255.255.255
1
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表示方法,由于子网掩码其实就表示前多少位表示子网的网段,所以如 192.168.0.0(255.255.255.0) 也可以简写为 192.168.0.0/24

目的地址 下一跳 端口
192.168.0.0/24
0
192.168.0.254/32
0
192.168.1.0/24
1
192.168.1.254/32
1
这就很好理解了,路由表就表示,192.168.0.xxx 这个子网下的,都转发到 0 号端口,192.168.1.xxx 这个子网下的,都转发到 1 号端口。下一跳列还没有值,我们先不管

配合着结构图来看(这里把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都补齐了)

刚才说的都是 IP 层,但发送数据包的数据链路层需要知道 MAC 地址,可是我只知道 IP 地址该怎么办呢?
答案:arp

假如你(A)此时不知道你同伴 B 的 MAC 地址(现实中就是不知道的,刚刚我们只是假设已知),你只知道它的 IP 地址,你该怎么把数据包准确传给 B 呢?

答案很简单,在网络层,我需要把 IP 地址对应的 MAC 地址找到,也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找到 192.168.0.2 对应的 MAC 地址 BBBB。

这种方式就是 arp 协议,同时电脑 A 和 B 里面也会有一张 arp 缓存表,表中记录着 IP 与 MAC 地址的对应关系。

IP 地址 MAC 地址
192.168.0.2 BBBB
一开始的时候这个表是空的,电脑 A 为了知道电脑 B(192.168.0.2)的 MAC 地址,将会广播一条 arp 请求,B 收到请求后,带上自己的 MAC 地址给 A 一个响应。此时 A 便更新了自己的 arp 表。

这样通过大家不断广播 arp 请求,最终所有电脑里面都将 arp 缓存表更新完整。

从各个节点的视角来看

电脑视角:

首先我要知道我的 IP 以及对方的 IP
通过子网掩码判断我们是否在同一个子网
在同一个子网就通过 arp 获取对方 mac 地址直接扔出去
不在同一个子网就通过 arp 获取默认网关的 mac 地址直接扔出去
交换机视角:

我收到的数据包必须有目标 MAC 地址
通过 MAC 地址表查映射关系
查到了就按照映射关系从我的指定端口发出去
查不到就所有端口都发出去
路由器视角:

我收到的数据包必须有目标 IP 地址
通过路由表查映射关系
查到了就按照映射关系从我的指定端口发出去(不在任何一个子网范围,走其路由器的默认网关也是查到了)
查不到则返回一个路由不可达的数据包
如果你嗅觉足够敏锐,你应该可以感受到下面这句话:

网络层(IP协议)本身没有传输包的功能,包的实际传输是委托给数据链路层(以太网中的交换机)来实现的。

涉及到的三张表分别是

交换机中有 MAC 地址表用于映射 MAC 地址和它的端口
路由器中有路由表用于映射 IP 地址(段)和它的端口
电脑和路由器中都有 arp 缓存表用于缓存 IP 和 MAC 地址的映射关系
这三张表是怎么来的

MAC 地址表是通过以太网内各节点之间不断通过交换机通信,不断完善起来的。
路由表是各种路由算法 + 人工配置逐步完善起来的。
arp 缓存表是不断通过 arp 协议的请求逐步完善起来的。

这时路由器 1 连接了路由器 2,所以其路由表有了下一条地址这一个概念,所以它的路由表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如果匹配到了有下一跳地址的一项,则需要再次匹配,找到其端口,并找到下一跳 IP 的 MAC 地址。

也就是说找来找去,最终必须能映射到一个端口号,然后从这个端口号把数据包发出去。

目的地址 下一跳 端口
192.168.0.0/24 0
192.168.0.254/32 0
192.168.1.0/24 1
192.168.1.254/32 1
192.168.2.0/24 192.168.100.5
192.168.100.0/24 2
192.168.100.4/32 2
这时如果 A 给 F 发送一个数据包,能不能通呢?如果通的话整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详细过程文字描述:

  1. 首先 A(192.168.0.1)通过子网掩码(255.255.255.0)计算出自己与 F(192.168.2.2)并不在同一个子网内,于是决定发送给默认网关(192.168.0.254)
  2. A 通过 ARP 找到 默认网关 192.168.0.254 的 MAC 地址。
  3. A 将源 MAC 地址(AAAA)与网关 MAC 地址(ABAB)封装在数据链路层头部,又将源 IP 地址(192.168.0.1)和目的 IP 地址(192.168.2.2)(注意这里千万不要以为填写的是默认网关的 IP 地址,从始至终这个数据包的两个 IP 地址都是不变的,只有 MAC 地址在不断变化)封装在网络层头部,然后发包
    图片
  4. 交换机 1 收到数据包后,发现目标 MAC 地址是 ABAB,转发给路由器1
  5. 数据包来到了路由器 1,发现其目标 IP 地址是 192.168.2.2,查看其路由表,发现了下一跳的地址是 192.168.100.5
  6. 所以此时路由器 1 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再次匹配路由表,发现匹配到了端口为 2,于是将其封装到数据链路层,最后把包从 2 号口发出去。
  7. 此时路由器 2 收到了数据包,看到其目的地址是 192.168.2.2,查询其路由表,匹配到端口号为 1,准备从 1 号口把数据包送出去。
  8. 但此时路由器 2 需要知道 192.168.2.2 的 MAC 地址了,于是查看其 arp 缓存,找到其 MAC 地址为 FFFF,将其封装在数据链路层头部,并从 1 号端口把包发出去。
  9. 交换机 3 收到了数据包,发现目的 MAC 地址为 FFFF,查询其 MAC 地址表,发现应该从其 6 号端口出去,于是从 6 号端口把数据包发出去。
  10. F 最终收到了数据包!并且发现目的 MAC 地址就是自己,于是收下了这个包

物联网白皮书(2020年)

【摘 要】
本白皮书从用户侧和供给侧出发,分析物联网三大核心问题的需求,总结问题涉及关键环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给出针对性策略建议,希望能够与业内同仁共享成果,共谋发展,共话未来!

【目 录】
一、 物联网发展最新态势

(一)物联网全球连接数持续上升,产业物联网将后来居上
(二)物联网长期发展呈现三大态势
(三)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基础设施不断进行整合探索
(四)物联网互联互通从企业侧利益互补到用户价值为核心转变
(五)物联网群体智能、开源模型两种生态拓展方式齐头并进
(六)物联网安全推进力度加强,部分国家监管从自愿向强制过渡

二、物联网碎片化整合探索进展及问题

(一)物联网碎片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eSIM技术实现终端与运营商解耦
(三)操作系统三条路径同步发展,适配多样化终端需求
(四)以地基网络为核心,建设网随人动的混合型网络基础设施
(五)IPv6与物联网的携手推进万物互联
(六)跨层级整合、集聚效应、物模型三种模式加快基础资源开放和打通
(七)AIoT发展基础不断成熟,推动端管云一体化打通

三、物联网安全面临新形势和新风险

(一)物联网安全发展环境现状及问题
(二)新技术融合增大物联网安全风险
(三)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

四、物联网成本降低形成四大主要推进方式

(一)先期采用补贴方式促使模组成本降低和应用规模发展的螺旋迭代
(二)采用新型低成本网络技术覆盖更多应用场景、实现短期规模商用
(三)探索采用开源方式缓解芯片应用成本
(四)通用型、垂直型平台演化出三种主流模式回笼成本

五、物联网规模化推进建议

(一)持续强化物联网政策、资金、宣传推广支撑
(二)政企联合推进物联网关键环节整合
(三)加强物联网安全建设,保障物联网规模应用安全需求
(四)鼓励产业化力量推进物联网关键环节成本降低

【全文下载】
物联网白皮书(2020年).pdf

车联网白皮书(网联自动驾驶分册)

【摘要】

白皮书聚焦车联网支持实现自动驾驶应用,从“协同感知、协同决策、协同控制”等不同环节系统性阐述了网联自动驾驶需求和技术体系架构,总结提炼网联自动驾驶发展仍然面临的挑战,并对网联自动驾驶的协同发展路径进行展望,希望我国能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影响形成全球广泛认同。

【目录】

一、网联自动驾驶的内涵

二、网联自动驾驶的需求及典型应用

(一)单车智能自动驾驶发展现状

1.单车智能自动驾驶应用尚未成熟
2.单车智能自动驾驶仍面临诸多风险

(二)单车智能自动驾驶的挑战和网联需求

1.环境感知的挑战和网联需求
2.计算决策的挑战和网联需求
3.控制执行的挑战和网联需求

(三)网联自动驾驶的典型应用

三、网联自动驾驶的技术体系架构

(一)网联自动驾驶的技术体系视图

1.全局视图下的网联自动驾驶技术体系

2.智能网联汽车视角下的网联自动驾驶技术体系
3.信息通信视角下的网联自动驾驶技术体系
4.交通与交管视角下的网联自动驾驶技术体系
5.网联自动驾驶技术体系的三向视图

(二)网联自动驾驶的协同关键技术

1.车载视觉感知关键技术
2.车载激光雷达感知关键技术
3.车载毫米波雷达感知关键技术
4.感知融合关键技术
5.网联无线通信(C-V2X)关键技术
6.多接入边缘计算(MEC)关键技术

四、网联自动驾驶的挑战

五、网联自动驾驶的协同发展政策现状和展望

(一)美欧日等发达地区或国家持续布局自动驾驶

1.美国政府、产业在网联路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考虑
2.欧盟战略高度重视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协同发展
3.日韩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希望抢占商业化普及先机

(二)我国协同发展环境加速形成

1.协同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应用示范,助力网联自动驾驶技术与产业成熟

(三)网联自动驾驶协同发展展望

【全文下载】
车联网白皮书(网联自动驾驶分册).pdf

中兴通讯发布《5G消息技术白皮书》

近日,中兴通讯发布《5G消息技术白皮书》,全面阐述中兴通讯5G消息解决方案,旨在打造5G杀手级业务,使得5G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和千行百业。

消息业务是运营商最基础的业务和入口。短信已经诞生28年,在5G技术下,如何结合网络新技术、新特性和新能力,升级到“5G消息”,是广大运营商关注的焦点。

中兴通讯在业界率先提出5G消息解决方案,基于5G网络最新技术演进、标准发展和终端发展,将5G消息划分为三大类消息业务。

5G短信:按照3GPP技术标准和终端能力,5G网络和终端继续支持基于5G NR接入的短信业务功能,即SMS over NAS,短信继续存在并提供短消息能力,其业务功能和体验与传统短信完全一样。
5G富媒体消息:长期以来,传统文本短信的功能和体验制约了消息业务的发展,无法满足大众用户需求,限制行业应用发展、商业价值。在5G时代,短信升级到基于GSMA UP2.4的富媒体消息及商业消息业务,实现功能、业务、体验和服务的全面升级。
5G物联网(IoT)消息:通过具备海量连接、低带宽、轻量级等特点的5G物联网消息标准及技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应用与物的消息通信和商用应用。

中兴通讯是全球5G消息平台的引领设备商,除丰富的技术积累和建网经验外,还拥有业界最大、单局超过1亿用户规模、海量终端适配的消息平台的稳定商用运行经验,全球首条5G消息即由中兴通讯5G消息平台发出。中兴通讯将不断创新,助力运营商重构以通信业为核心的生态繁荣和电信生态2.0。

欢迎下载白皮书获取更多详细信息:《5G消息技术白皮书》

5G应用创新发展白皮书——2020年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洞察

【摘要】
白皮书聚焦全球及我国5G融合应用发展态势,重点发布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项目的深度洞察,并对5G十大重点应用(智慧工厂、智慧矿山、智慧港口、智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教育、智慧文旅及智慧城市)进行深度分析,研究提出“3+6+X”5G融合应用体系2.0版本和5G应用“4+1”技术体系架构,并分析5G应用发展三步走路径和三种主要商业模式形态,最后,提出了我国5G融合应用发展建议。

【目录】

一、 5G融合应用发展态势

1.1 全球多国逐步推广5G商用,加速推进5G应用
1.2 我国政府重视5G融合应用,地方积极开展5G应用示范
1.3 我国5G SA网络建设稳步推进,为5G应用发展打好坚实基
1.4 疫情防控推动5G应用加快落地,产业生态不断壮大

二、 第三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项目洞察

2.1 产业数字化加速,工业互联网独占鳌头
2.2 5G应用样板逐渐形成,超三成项目获商用落地
2.3 5G带动新技术加速融合创新,虚拟专网赋能行业应用作用逐渐凸显
2.4 5G应用“沿海引领、遍地开花”,政策环境为5G应用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2.5 行业应用单位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参与力度加大

三、 十大重点应用分析

3.1 智慧工厂
3.2 智慧矿山
3.3 智慧港口
3.4 智慧医疗
3.5 智慧电网
3.6 智慧交通
3.7 智慧安防
3.8 智慧教育
3.9 智慧文旅
3.10 智慧城市

四、 5G融合应用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建议

4.1 发展趋势
4.2 5G融合应用发展建议

【全文下载】
2020年5G应用创新发展白皮书.pdf

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0年)

一、5G逆势增长,商用一年成绩可观

(一)多因素驱动5G逆势增长
(二)5G网络发展初具规模
(三)5G技术标准持续创新
(四)5G移动产业链逐步成熟
(五)5G应用发展进入导入期

二、5G引领创新,经济社会影响潜力初现

(一)推动ICT产业步入增长新轨道
(二)打开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新空间
(三)推动就业结构调整升级
(四)释放增长潜力仍面临诸多挑战

三、未来2~3年5G发展阶段判断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未来2-3年5G步入发展关键期
(二)5G网络逐步实现广域覆盖
(三)消费级应用有望进入成长期
(四)行业应用仍将处于导入期
(五)行业应用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六)更多新产品将迎来发展机遇

四、促进5G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适度超前建设网络,打造创新扩散坚实基础
(二)持续加强研发创新,保持技术产业支撑优势
(三)积极构建融合生态,支持行业应用培育推广

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pdf

  1. 中国已开通5G基站超70万个 97%共享既有站址
  2. 5G行业级应用2025年大规模铺开
  3. 信通院系列白皮书
  4. 【北美智权报】2021年网通产业关键趋势:5G带动Wi-Fi 6成为主流技术
  5. 智能水表
  6. 360度 VR 旅行

Business

先人一步透视本质,提前布局及把握机会。

张小龙微信十周年演讲全文:简单才会好用,特别是一个产品有十亿人在用时

1月19日消息 今日晚间,在 2021 微信公开课 Pro 版的微信之夜上,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发表了《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的演讲。

张小龙表示,到今天,每天有 10.9 亿用户打开微信,3.3 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 7.8 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 亿用户发表朋友圈;有 3.6 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 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张小龙还提到了正在研发的输入法。“我们会经常收到投诉,说刚刚在微信里聊到什么,就在其他 app 里看到这个东西的广告,是不是微信在出卖我的聊天记录给广告主。其实并不会。”

IT之家了解到,张小龙指出,微信十年,如果非要用两个词来描述微信,“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

以下为《张小龙: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全文:

各位朋友,晚上好!

谢谢来到公开课现场的朋友们,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面对面的交流,而不是一个人面对屏幕的直播。

2020,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不容易的一年。包括我们的公开课,也改为线上进行了。虽然在几年前的一次公开课上,我说公开课应该线上开就好了,效率最高,但没有想到今天是因为疫情的原因被迫做到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想到,这次我们已经通过视频号来进行直播了。

因为疫情,很多公司的年会都改线上了,所以这个时候,我的同事们正在努力给视频号直播加一个能力,就是只有白名单的人才能进入直播间的企业内直播,希望能给需要线上开年会的企业一些帮助吧。

回头看十年前,当时的想法只是,希望有一个适合自己的通讯工具来用。于是就开始了微信的第一版。但当时绝对没有想到,十年后的微信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对此,我自己感觉特别幸运,我想我一定是那个被上帝选中的人,因为光靠个人努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我分享一组数据吧,到今天,每天——

1
2
3
有 10.9 亿用户打开微信,3.3 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
有 7.8 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 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其中照片 6.7 亿张,短视频 1 亿条;
有 3.6 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 亿用户使用小程序;

还有很多,包括微信支付,企业微信,微信读书,搜索等,就不一一说了。如微信支付,它就像你以前的钱包一样,已经变成了生活常用品。而微信,也真的成为了 “一个生活方式”。

今天是公开课,应该有很多的创作者参与,所以,也在这里感谢微信平台的每一个创作者,公众号的,小程序的,视频号的创作者。因为你们的创作,让微信的生态充满活力。

大家知道视频号今年的变化特别大。这里也想分享一下视频号的一些想法。

视频号的起源

可能在 2017 年吧,我跟公众号的团队说,我们现在公众号只适合少数人写长文章,但是大部分人写不了文章。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下面加一个 “非朋友圈”,只能发短文或者照片视频。

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确实是很大的工程。因为帐号体系可能都完全不同了,就完全是个新的比公众号还复杂的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频化表达其实越来越成为普通人的习惯。来看几个数据,最近 5 年,用户每天发送的视频消息数量上升 33 倍,朋友圈视频发表数上升 10 倍。这时候,我们再思考短内容的时候,就会想,不应该基于短文字来做,而是应该基于视频化内容来做了。

视频化表达应该是下一个十年的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虽然我们并不清楚,文字还是视频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从个人表达,以及消费程度来说,时代正在往视频化表达方向发展。

于是在 2019 年,我们组织了一个特别小的小团队,开始了视频号的开发。

我们也没有问公司要什么资源专门去做,甚至没有在公司开会立项,就自己悄悄做了。我觉得这很微信风格啊,基本上微信做东西,都是成立小团队开始做起,而不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

并且我说,我们要做,就一定要做成做大。这并不是公司给的任务,因为完成任务是枯燥无味的,并且会因此动作变形。应该说是我们要给自己一些挑战性的目标,不然工作会显得很无聊。

视频号是什么?

视频号是一个人人都可创作的短内容平台。

所以它是公开领域的内容平台,就不能基于微信号来创作了。

因此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需要有一种新的 ID(身份)。长期以来,微信的最大价值是每个人的微信 ID。比如微信支付能很顺畅,因为钱包跟着个人 ID 走,这是非常自然的。就像你现在只拿身份证也能取钱一样。但这个 ID 是通讯和社交领域的,因此是私密的。因此,微信的用户并不能公开对非好友说话。即便评论了,别人也无法联系你。这对于社交领域当然没有问题。但对于公开领域,需要新的身份。而在一个产品里,承担两个身份,其实是很有挑战的。

而这个新的 ID,还必须特别方便,不至于在各个场景里遇到身份的冲突。所以处理得不好,双 ID 会让系统变得非常复杂。比如你评论,就需要选择用哪个 ID 来评论。

但是这个 ID 的意义又特别大,一旦走出这一步,意味着微信不再局限于社交领域,而是进入到公开信息领域。

因此视频号的意义,与其说是视频,不如说是 “号”。因为有了一个公开的号,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了一个公开发声的身份。

比如,直播,在视频号里做得很顺利。在视频号之前,我们是没法做直播的,最多做到群内直播,那还是属于群通信的范畴。但有了视频号这个 ID,每个人可以迅速开通自己的直播。这里,ID 才是基石。它可以承载视频内容,可以承载直播,可以承载小程序等。

我记得当时有个方案是,每个进视频号的人要创建一个视频号 ID,用这个 ID 来浏览和评论内容。我说不对,浏览者应该是微信身份,而不应该强迫每个人开一个新的身份才能看和评论。幸好当时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径,不然就没有后来的社交推荐体系了。其实产品的迭代是由无数这样的选择组成的。

ID 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是针对机构的。

大家知道 PC 时代每个机构都有一个官方网站。其实微信一直在寻找 PC 时代的 “官方网站”的替代物。做公众号的时候,我们希望公众号就是一个机构比如企业的官网。做小程序的时候,我们希望小程序就是官网。现在,我们希望视频号是每个机构的官网。这是合理的,官网是需要进化的。所以未来视频号会承接一个机构的很多服务内容,并不局限于视频。比如一个企业的服务,可以通过小程序的方式,展示在视频号下面。

所以我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在每一个广告牌下面,都能看到广告主的视频号的二维码,那就说明视频号做成了想要的官网了。

第一个版本其实只是搭建了这样一个 ID 体系。和公众号的很类似,但是比公众号的门槛低很多,普通微信用户可以立即开通它。

内容表现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流,混合了关注的,朋友匿名点赞的,和系统推荐的内容在里面。

但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因为是灰度,量不大,因此也吸引不到大量的创作者来贡献内容,因此推荐的内容也一般般。

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推荐的质量能够好起来。我们组建了三个做推荐算法的团队,每个团队十几个工程师。希望各自用不同方法去找到推荐的最优解。

应该说我们在算法领域沉淀应该还是很深的,搜一搜背后是个几百工程师的搜索技术团队,同时我们自己研发的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都是国内的一流水准。对了,外界一直有人说我们的语音识别用的是第三方的技术,其实我们从未用过第三方的,一直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现在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每天翻译的语音条目在五亿条以上。

虽然搜索团队有很强的算法技术人员,但是,我还是把他们从搜索团队抽调出来进入到视频号团队来工作。因为闭环的小团队才能迅速迭代。

推荐团队很努力,但头几个月的滚动特别困难,似乎陷入了死结,就是内容不好看就没有浏览量,就导致没有人贡献内容,所以推荐系统也推不出好内容,然后继续没有好的内容看。

5 月份的时候,我们做了视频号最重大的一个改变。因为经过几个月的灰度,表明在现有的内容下,基于机器推荐是走不通的。对比朋友点赞的内容,虽然当时朋友点赞还是匿名的,和机器推荐的内容来对比,我发现,机器推荐的远不如人工(或者说朋友)推荐的精彩。既然这样,就应该以实名点赞的社交推荐为主,机器推荐为辅。

当时我给的理由是,我们所看的书,大部分是因为周围有人推荐而去看,而不是网上书店推荐的书。你少看几个机器推荐的内容不会觉得可惜,但错过了朋友们都在看的内容会觉得可惜。这是视频号能借助社交推荐起来的理由。

于是五月份开始了变更最频繁的两周,几乎每两天就要更新一个版本。然后发布了基于朋友点赞的新的灰度版本,终于看到了上扬的数据,用户的留存非常高。

所以 6 月视频号的用户到了一个量级。数字其实不重要,但对于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来说,一定量级的用户意味着解决了生死问题,即流量的循环起来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微信 style 的产品方法,即通过产品而非运营的方法,找到事情的撬动点,通过产品能力让事情运转起来。

有这个用户基数说明生存下来了,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做基础功能的完善了,比如直播能力等。没有过生死线的话,做再多功能也是白搭。

在这里,是社交推荐发挥了作用,当时机器推荐的占比非常小,留存也非常低,我们也差点就放弃了机器推荐。但是,并不是说机器推荐没有用,而是要在内容丰富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插一个小故事,6 月份的时候,那时社交推荐的新版还在开发吧,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断言:

未来有一天,视频的播放量,关注,好友推荐,机器推荐的消耗比例,应该是 1:2:10。即,一个人应该平均看 10 个关注的视频,20 个朋友赞的视频,100 个系统推荐的视频这样的比例。

当时是这么解释的:

内容分两种,一种是你需要花脑力去理解的知识性信息,是学习;一种是不需要花脑力的思维舒适区的消费类的信息,是娱乐。朋友赞是朋友强迫你去获取你未必感兴趣的知识性信息,属于学习类的;机器推荐,是系统投其所好而让你很舒服的浏览你喜欢的消费性信息,属于娱乐类的。关注里面两种信息都有。

因为关注的东西你已经知道大概会是什么了,反而不会太有吸引力,因此是 1。朋友赞虽然看起来累,但是不能错过,所以是 2。而系统推荐,符合懒人原则,是大多数人都更容易消费且获得舒适感的信息,所以是 10。

但是我们现在的大盘数据,并不是这个比例。现在朋友赞产生的整体 vv,是机器推荐的 2 倍。

于是我让数据同事统计了一下,只拿有关注的用户来看。有关注的用户目前极少,属于活跃用户,所以代表了未来活跃用户的行为。前几天的数据是,有关注的用户,人均在三个 tab 产生的 vv,差不多是 1:2:9。拿到这个结果时我非常吃惊。它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并不是说预测特别准确,而是说我们做东西的习惯是,如果这样做,应该先推理出来一个结果,然后用数据去验证,才能检验方向是不是对的。

我估计未来这个 9 还会变得更大。因为这是和内容丰富度相关的。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当机器推荐这个 9 变得越来越大,不是不符合用完即走吗。用完即走跟时间长短无关,跟效率有关。我们从来不会关注用户在微信里停留的时长,那不是我们的目标。当用户想要看内容的时候,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如果他花了很多时间看,只能说明微信里面有很多值得看的内容,而不是要刻意去消耗他的时间。

什么是视频

过程中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即究竟什么是视频的问题。

说到视频,大家会想到手机相册里面的视频文件。就像朋友圈,只能上传相册的视频。我们也确实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希望朋友圈里的视频更多的是用户自己拍摄的视频。

但视频文件其实是会消失的。

从 Windows 转到苹果手机的用户,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以前的文件和文件夹去哪里了。在 iOS 里,没有了文件的概念。文件被各个应用自己定义了。这是把文件应用化了,即文件不能脱离应用而存在,一旦脱离了,就是没有意义无法解释的数据。

这是一种很好的观念。

原始视频只是数据,它没法关联到其他信息,如创作者,观众数,评论等。它还需要存在本地,数据丢了就丢了。

因此未来的视频应该是一种结构化数据。它存在云端,有所有的创作者信息,有观众的互动信息,能够很方便的分享。

文字和视频等内容,存在的价值在于有人看到,也就是分享。而分享,如果还需要 copy 整个原始数据,是很落后的。分享应该只是一个链接的传递。

这会让我反思,朋友圈里面上传视频,以后会一直用这种原始方式吗?

所以在 6 月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视频号内容分享到朋友圈来,遇到一个问题,它应该长得像一个链接呢,还是像一个本地视频呢?其实是归类,它应该归类到文章链接,还是一个视频文件。我的答案是,云端化的结构化的视频,才是视频,本地的视频文件,反而是裸数据,是应该被淘汰的。所以你看到的朋友圈里的视频号的视频,和现在的本地视频的展现没什么区别。

在这里,视频号是结构化的视频内容的载体。我相信以后微信里面流通的视频,越来越多的会以视频号视频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视频文件的方式。

这种变化,其实在公众号体系里体现过一次。

公众号是一个文章的载体。它让文章因为分享而变得有价值。并且,公众号定义了文章的展现形式,是所有的用户在阅读不同的文章时,能以一种相对一致的体验来阅读和互动。在我看来,这是对网页时代阅读体验的一次大的体验提升。

不管是文章还是视频,他们存在的价值在于被人看到,或者说被分享。显然,文章和视频需要一个载体来传播。

如果你能理解公众号对于文章分享的价值,那么,可以用同样的思路去理解视频号对于视频分享的价值。

载体的含义还体现在,我们自己不做内容,也不会去买内容。我们不关注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只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长视频和短视频

我们也遇到了超过一分钟视频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大家会认为长视频和短视频是两种东西,因此应该设计成两种不同的内容对象。

中间有个版本确实是视频号有专门的长视频这一栏的,甚至长视频和短视频的评论点赞还是分开的。

但如果仔细思考,在微信号体系里,是不应该做这种区分的。长短视频的区别只是消费的场景不一样。短视频适合碎片时间的连续消费,而长视频适合有一大段时间来看。

对视频号来说,简化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把一分钟以内的视频是为短视频,一分钟以上的视频的开头一分钟视为这个视频的摘要或简介。我把它称为封面。这样的话,视频号不区分长视频短视频,但是又能兼容短视频的体验。

关于长视频,我希望视频号逐渐积累越来越多的长视频,成为长视频的云端仓库。将来有一天,也许我们会提供一个检索或推荐入口,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丰富的长视频内容。

这个其实也是未来非常有想象力的。

视频号和个人的关系

视频号的初衷是让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但做产品的人都知道,让用户去发表内容去表达是最困难的。

现阶段我们也并没有做到让很多人在视频号去发表自己的日常。但我们有个举措,让我们能看到希望。我们上线了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关联到自己的微信名片的功能。我们发现结果比预料的要好很多,到现在已经有非常多人在名片展示了自己的视频号内容,并且还在持续增长。这是个很好的趋势。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有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微信做东西特别保守。其实并不是保守,而是说很多东西是不对或不应该做的。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视频号的内容挂在名片上,我们以前为什么不做一个类似这样的展示自己的一些精选的照片和视频的功能?我们内部讨论过好多次,因为很多人朋友圈设置了三天可见,越来越多了,我们打开名片有的时候几乎看不到东西。为什么不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把一些照片精选放在那里的功能,这样朋友进来至少可以看到一些。

之前我们不愿意做这个功能是因为,一旦这样做了,你可能只是把你历史上最好的照片放到那里,永远就不去修改它了。这次我们愿意这样做是因为,如果你关联到你的视频号的内容,那它就是活的,因为你会不停地更新你的视频号内容,而不是说我选几个历史上最好的照片作为精美的装饰就永远不变了。

毕竟,视频号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达,而不是只有网红和大 v 的表演。

信息展现的方式

信息展现形式一直是互联网产品里的最基础部分,也是争议最大的。这里说的是指对信息列表的展现形式。

常见比如有瀑布流,通俗称呼的信息流,以及全屏。他们的区别是一屏里放多少条内容合适。全屏就是一屏只放一条内容。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把这些式样的选择总结为一个粗略的规律,就是——

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应当跟命中率成反比。

命中率是指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条数的比例。比如 10 个邮件,只有一个是我想要看的,命中率是 10%。

以朋友圈举例,因为你并不是要看每一个朋友发的内容的,所以命中率并不高,如果改为全屏,就是灾难。同时,如果你添加的好友越来越多,命中率还会降低,因此就更不能增加每条内容的显示面积。如果我们要增大显示面积,就必须提高命中率。但朋友圈的命中率是很难提高的,因为朋友圈的命中率取决于朋友跟你的关系,而非他发的内容,而我们很难知道你对哪个朋友更感兴趣。

而往往关注内容越多的人,命中率就越低。所以公众号改版的时候,其实是一屏里的内容条数变少了,虽然带来了点击次数的减少,但关注多的人还是会抱怨,因为选择的难度增大了。但对于关注少的人,阅读量是上升了,因为只关注了几个号的话,命中率本来就高。后来我们在订阅号的顶部增加了常读号的展示,其实是提升了命中率。

视频号的上半年,平台的内容丰富度不够,命中率是很低的。所以当时半屏式的信息流是合适的,一屏显示超过一项内容,用户有选择的余地。那时候如果直接上全屏,可能死的很快。到下半年,内容开始丰富了,命中率开始提高了。并且全屏对于单个视频的展现效果当然也会比半屏要好,我们开始灰度的切换到全屏模式。

这里说个有意思的数据。我们把关注和机器推荐灰度切换到全屏,并且和没有灰度全屏的用户来对比观察。发现全屏后,关注 tab 的人均 vv(video view,视频播放量)下降了,推荐 tab 的上升了。这应该可以推导出来,关注 tab 的命中率不够高,以至于全屏后带来了轻微的选择困难。

我们在公众号里在给关注的号的内容做排序,以及在视频号里,也会通过算法对关注的内容做排序,也是为了提高命中率。特别是全屏之后,因为用户的选择余地是零了,更需要算法来做排序。

直播

互联网历史上,个人在公开领域的表达方式一直在演变。最早的时候,需要你会写 HTML 来做网页。后来有了博客,博客之后是微博这样的短文字。现在是图片和短视频。演变的方向是往更能被普通人生产和消费的方向去走的。所以会体现为更短更碎片化。

所以我在想,还有什么内容形态是比短视频更能被更多人接受的。

我觉得直播有这个机会。直播比短视频的生产更容易,是因为拍一段短视频是需要有内容准备的。而直播,是不需要准备内容的,它就是日常聊天。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差别,直接降低了直播的门槛。这是一种轻松的表达,普通人也能够去生产出来,朋友也更愿意去消费。

虽然直播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大家对直播的认知还是带货的领域,这是作为内容形态的方式来思考,就是个人表达的形态方面来思考的。

所以,直播在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很多人在用的个人表达方式。

做一个未来的设想,很久以后,每个人的微信名片应该是活的,意思是,我打开你的名片,如果你刚好戴了一个可以直播的眼镜正在直播,那我就能直接看到你看到的东西。这可能是个人直播的终极形态。

前不久有一场流星雨的直播,有超过 100 万人观看了,有点超出我们的意料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做任何中心化的流量分发去推它,它自然就吸引了 100 万人。在这里,是社交推荐在发生作用,通过朋友圈,群聊等进行了人群的扩散。当然,在视频号和直播的入口里面,我们还是会用机器推荐来给用户推荐适合的直播。当直播多了以后,除了你的朋友,我们也希望系统能告诉你哪个直播值得你看一下,这是我们的机器推荐有更大的考验。但社交推荐,仍然会是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

其实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播的入口,下一个版本可能就有了。我们现在有一个附近的直播和人,把它调一下,可能叫直播和附近。

我们也在丰富直播电商的能力,包括直播里可以挂接到第三方的小程序。

春节快到了,我们都习惯了在群里发红包抢红包来拜年了。但其实线下传统的拜年是走家串户面对面的行为。直播其实更能模拟出线下拜年这种传统方式。所以我们今年在直播这里也做了一点小小的东西,我们希望今年的春节能够有一些人通过直播的方式来拜年,那就特别好。

关于创作者

很多人会关心平台会给创作者什么样的支持。

如上面提到的,我们更希望做视频的载体,并且让视频号成为个人和机构的官网。平台在这里的角色是连接,而不是做内容。但和以前的官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微信体系里的官网,内容是能自己流通的。因此你不用太担心做了官网也没有人访问。我刚刚说到微信里集合了很多产品可能没法尝试的东西,比如说对于信息访问,我们可能会有关注关系可以获得,有搜索,有推荐,有系统推荐和社交传递这样一些方式,所以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内容在这里没有人会看。

刚开始我们去邀请一些明星进来,明星会说有没有签约费。我们的回答是,我们希望你进来,因为你应该经营自己的粉丝,最终你会实现盈利,但不会平台出面来购买内容。

所以视频号这里,我们没有花一分钱去购买内容。将来也不想这么做。倒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当我们不花钱买内容的时候,创作者还愿意进来,才说明创作者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回报,才说明我们建立了一个能自行运转起来的生态。同时,我相信普通人的创作力是巨大的,相反,购买的内容反而不一定能打动人。

微信的历史上,我们一直不强调强运营,也是这个原因。系统和规则会比运营的效率高太多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微信支付,其实已经覆盖面非常大,但是我们微信支付的人数并不算多,对于支付这样一个需要跟线下接触的行业来说,我们每个行业微信支付里可能就一两个人在负责整个行业。

公众号的那一个 slogan 照样可以用在视频号上,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其实你现在放在视频号上也是很适用的。

一些有趣的实验性项目

我们也有一些有趣好玩的实验性项目在进行中。

前面提到,做产品其实是个验证想法的过程。如果你脑袋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可能很不靠谱,但又似乎有意思。然后继续往深里去想,如果能经过很多次选择,最终能变为实现,就会体会到做产品的乐趣。

我就经常会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比如,如果你能拍一下一个人的头像会怎么样,如果你能朝跟你聊天的朋友扔一个炸弹在屏幕上炸开吓他一跳会怎么样,如果你在听一首歌的时候能看到其他听歌的人眼前的画面会怎么样,如果你失眠的时候也能看到其他的失眠的人然后大家一起数羊会怎么样。

甚至,如果给一个画布,每个人上去画一个点,如果有一千万人轮流去每人依次画一个点,到最后会不会形成一个图案?如果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一千万人居然画出来一个图案,那又意味着什么?

所有这些都是很有趣的事情。所以做产品绝不是枯燥无味的。虽然大多数想法都会是行不通的,但有少数的能行得通,就非常好了。

这里,我就简单描述下微信新版本会有的几个功能。所有的功能在被用户实际验证之前,都不能说一定会受欢迎,但是只要思路的方向没有问题,就可以不断改进。有些功能也会经历灰度,完善了才放出来。所以不要抱以太高的期望。这里分享下这些好玩的功能的思考点。

一个是表情。

表情是表达方式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说到表达方式的基本元素,这让我想起拍一拍。很多人会不喜欢被拍,还有很多人因为误触而拍错了人很尴尬。但仍然有 1.2 亿人设置了拍一拍的尾巴,每天几千万人在用拍一拍。拍一拍也是表达的一种基本元素,并且不同于其他所有方式,它是模拟人类的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动作,用最简单的一个身体动作来完成了一次信息传递。有次内部开会我开玩笑说,未来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线上化,人们会怀念这种古老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方式的。

说回到表情。

人们的表情反映出情绪越来越强烈了。以至于必须经常 “裂开”了。

我的想法可能比裂开更暴力。有一天我跟开发同学说,帮我做一个功能,我扔出一个炸弹,对方的屏幕就裂开来。当然,是动画效果的裂开,但要求很逼真。

实现是可以的,但是真的当作一个表情功能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很多坎。

我说寻找基本元素,即这种表情必须是底层基础的,而不是一种特殊的。

最终我们做到了。

一个是状态。

现在大家打开一个朋友的微信名片,往往除了名字头像,什么也看不到。朋友圈也很多人设置了时效。

但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每个名片,应该是活生生的才对。名片就是我们线上化生活的自己,它应该反映自己真实的状态。

我们之前尝试用视频动态表达一个人的状态,但视频化表达在这个地方其实挺困难的,因为确实拍个视频让所有的好友看到,这个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视频动态不算成功,每天大概有 100 多万的人在发视频动态,我们也会把它升级一下。升级以后的话,我们希望走到视频的另外一面。以前我说以前每个人发文字是很困难的,其实有一个前提,发一段让很多人都看的文字是很困难的,其实自己随便说一句话其实并不困难,状态就是随便说一句话这样一个东西。所以我们会走到视频的另外一面,通过你随便说一句话,随便写几个字来表达自己的状态。

并且,在某一时刻,一定还有其他的人跟你处在同一种状态里,你会希望看到他们。看到在打同一个游戏的人,同一个咖啡吧的人,同一个景点旅游的人等,甚至是,同一种心情的人。

我一直认为,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

状态,是用来给人看到的,最好还是给同类的人看到。

所以这一次,我们基于简单的文字来组织状态这样一个功能。

我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对于社交产品,因为它是群体互动来导致结果的,所以很难预料社交功能交给用户群体后的反应。但是,这样的尝试是应该的。因为,个人的状态表达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哪怕是简单的一句 “我今天很郁闷”,你不会发朋友圈,也不会跟朋友专门去说,那么,总需要一个地方可以说的。

歌曲

还有一个新的尝试是关于听歌的,在座有一位听众跟我聊过怎样看见一首歌,歌不是用来听的,是用来看的。自从有了网络、移动互联网以后,我感觉是很多人听歌变得少了,只有在开车的时候才会听歌,因为在任何其他时候,你会宁愿去看视频了。微信其实是一个包含信息种类特别多的一个东西,但我一直不太满意的一点是在微信里面听歌的体验不太好,比如说我其实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所有播放器都是一个电唱机在那里转,因为电唱机在我读中学的时候,我家里有一个,我还自己去买唱片,但是我想应该大部分用户不会经历过那个时代,那为什么他们要看不认识的物品,一个唱盘在那里转。

我们在听歌的时候应该看见什么?很多人说我们在听歌的时候不应该看见什么,而是应该听就好了,但我希望听歌的时候能够看到一点东西,因为听歌的时候有一点想象力,我们之所以希望在开车的时候听,是因为你的眼睛能看到很多的东西,让你的想象比平时更活跃了。如果这些东西,听同一首歌的人往往有很多人,举个例子,你可以想象你在这里听这首歌,另外一个人在另外的场景,还有很多类似的人,如果把他们听歌的眼前画面都连起来的话,总有一些人的画面跟你是非常类似的,他能够打动你的,所以从这个点上出发,我们就把听歌的体验做了一个视觉化的展现。

但这个难度其实特别大,因为技术还没有到那一步,我们的眼球都有一个摄像头实时传到云端,未来迟早会到那一步。所以目前只能通过别的产品方式才能做到这一步,就是说有一些热心的用户可能会愿意说,我能够把某一首歌变成一个制作得很精美的,类似 MV 这样一个东西,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到。

浮窗

我其实一直很不喜欢浮窗。因为它就像狗皮膏药。这也是 PC 时代大部分网页浏览的体验都不好的一个原因。

为了解决一篇文章要很久才看完,而中途要不断处理微信消息的需要,我们有了浮窗功能。但它并不完美。

很多时候,一篇文章,一个长视频,是要分很多次才看完的,如果每次都要先拖到浮窗,也是很繁琐的。

现在,微信提供了一个尚未看完的内容的列表,方便可以随时找回这些内容继续看完。尤其是对于长视频,更加需要随时可以切走,然后又能快速找到。直播也一样需要。

输入法

还有一个可以提一下的新的研发中的产品,是团队正在研发的输入法。

我们会经常收到投诉,说刚刚在微信里聊到什么,就在其他 app 里看到这个东西的广告,是不是微信在出卖我的聊天记录给广告主。其实并不会。我们从来不会去分析用户的聊天记录,即便因此损失了很多广告收入。

所以当我们的技术团队,就是机器语义理解的团队,说我们自己做输入法可能会做的更好的时候,我当然很赞成。因为至少,在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做的足够好。

我们的目标不是一下子获取多少用户。因为输入法是文字表达的入口,并且输入法必然越来越智能,可能出现新的输入形态,所以还是值得投入去做的。

团队

很多人说视频号迭代速度特别快。事实上在微信的头两年,我们都是这个速度,后来有时快有时慢。其实我认为做产品就是应该快的。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一个问题,三天没有想出答案的话,那么三个月也想不出来,因此要么三天内找到解决方法,要么放弃,去寻找新的路径,而不是耗在那里。

孙子兵法说到,行军打仗应该要 “其徐如林,其疾如风”。做产品也是这样,要么没有想清楚,那不如什么都不做。如果要做,就要非常快速的迭代。

视频号团队到目前为止也就一两百人,其中还包括了三个算法团队,前后台开发,产品运营等。这很微信风格。互联网产品是关于创造力的,而不是拼人数。如果一个一百人的团队做不出来一个产品,给一千人也照样做不出来,甚至做的更差,因为一千人的内耗太大了。

关于产品

微信十年,如果非要用两个词来描述微信,我想,一个是连接,一个是简单。

连接是很美的。因为世界的运行就是靠万事万物的连接而进行的。对产品来说,做连接,意味着做服务的底层设施,因为基于连接可以演变出来的结果是最丰富的。

很多的社交产品可能也做连接,但它止步于人,微信的连接范畴更大,公众号、小程序目标都是连接,连接人和内容、人和服务,包括微信支付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货币的连接,视频号的目标也是连接。重心不是在做内容,而是在做底层的连接,这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提 “去中心化 “,因为连接和中心化是有些排斥的。

再说简单。

我用简单来作为美观,实用,合理,优雅的代名词。

简单是很美的。从一个物理公式到一个日常用品,往往是简单的是更好的。实现同样一个目标,有一千种方法,但只有最简单的方法是最美的。正是因为有一千种方法存在,所以要真正做到简单是很难的。

以前在饭否,看到很多产品越做越复杂,我吐槽说,“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不是说加功能会让产品不好,而是加了不必要的功能,或者加功能的方式不对。

十年来,微信加了很多功能。我很庆幸的是,现在的微信,还几乎和十年前的微信一样简单。虽然比十年前多了非常多功能,但这些功能,都已经是用的最简单的办法了,所以增加的复杂度会小。

简单才会好用。特别是一个产品有十亿人在用的时候。

有时候也会想,很多用户其实并不一定很在意产品是否简单。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可能照样会有很多人用的。但是我们还是会追求简单,因为总有部分人,会认同这种简单背后的美感。

微信虽然是这么大用户量的产品了,并且经历了 10 年之久了,但我还是希望,它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奴隶。这样的话,我和团队,才会为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骄傲,并且觉得有意义,这是我对微信十年在今天的最后一个总结。

米聊十年,黯然退场

昨日,张小龙和雷军,一边欢喜一边惆怅。

在微信公开课 PRO 上,张小龙意气风发,用视频号开启微信下一个十年。而诞生在微信之前的即时通讯工具米聊,却黯然退场。

昨日下午,小米旗下米聊发布公告称,因业务变动,米聊将于 2021 年 2 月 19 日 12 点 00 分停止服务。此外,公告还提到,用户需在停服前自行导出聊天记录及个人资料等信息(安卓 v8.8.70 及以上版本支持批量导出),停服后将无法导出用户在米聊内的任何信息。

出生在 2010 年 10 月的米聊,由小米科技出品,最初定位于跨平台、跨运营商的手机端短信工具,支持多手机及电脑操作系统,即安卓、iOS、Windows 以及 Mac 系统等。

最初的米聊,和小米手机、MIUI 系统一起,组成了早期小米业务版图的三驾马车,也被雷军寄予厚望。雷军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公开谈到,米聊是继移动互联网风口,小米发现的第二个有千亿美金市场的机会。尽管如此,雷军也毫不避讳的谈到,米聊的发展也是出乎预料的,“我们做了一段时间之后,遇到了腾讯微信的强大狙击,这是一个意外事件。”雷军坦然说道。

雷军坚持了 10 年的社交梦,最终落幕,而米聊,也成为雷军少数承认失败的产品之一。在小米米聊 2 月 19 日停止服务的话题之下,大部分网友都发文感叹 “爷青结”,此外,也有网友调侃道 “如果当时微信没有出现,现在即时通讯工具龙头或许会是米聊。”

有意思的是,张小龙在微信之夜上谈到最初做微信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喜欢用 QQ 类似 “凡尔赛”的语言,让众多网友为米聊和微信的不同结局唏嘘不已。

雷军跨圈的社交梦

“小米有幸遇到过两个千亿美金的机会,一个是移动互联网,一个是米聊。”雷军在采访中坦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台风口,小米起飞,去年三季度财报,小米实现营收 721.63 亿元,利润 48.64 亿元的佳绩。而米聊,却因为腾讯快速出手微信而错过发展良机。

2010 年 10 月,美国出现一款名为 KikMessager 即时通讯 App,推出不到 15 天,用户量突破 100 万,成为当时的明星 App。KikMessager 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了免费短信聊天,并加入 real-time texting 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最还原现实面对面沟通的场景。也正因为聚焦在即时通讯社交上,KikMessager 一经推出,就直接威胁到了当时已经存在的 WhatsApp 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这款软件的成功,让小米嗅到商机,基于手机通讯录的背景条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小米率先发布并上线了米聊安卓版。


来源:官方图片

据公开资料显示,米聊最初定位于跨平台、跨运营商的手机端短信工具,是一款免费的即时通讯工具,只要用户的手机能上网,就可以通过其进行免费的对讲功能。除了支持语音,米聊也先后支持图片、视频、文字、红包、广播、视频电话、远程协助、屏幕共享等多种功能。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米聊用户就超过了 400 万。尽管率先推出米聊的新模式,雷军却仍旧惴惴不安。推出米聊不久后,雷军就曾预言 “如果腾讯进入这个领域,米聊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这个预言来的比雷军预料的还要快,在米聊推出 40 天后,腾讯就就迅速推出了微信。

相比于基于通讯录关系网的米聊而言,微信的打法更为激进,用户可以通过 QQ 帐号或者邮箱帐号两种方式注册。此外,微信可以读取 QQ 好友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回复消息将他们添加至微信好友列表。

而当时,腾讯 QQ 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6 亿,有效用户 1.6 亿。相比于仅基于通讯录的米聊而言,腾讯此前积累的 QQ 流量池是微信快速成长的最佳养料。

据报道,雷军早年曾坦言,“如果腾讯只用手机 QQ 来迎战,那是腾讯的战略失误,小米尚有一丝机会;如果腾讯没有犯错误而是用完全相同形态的产品迎战的话,小米必须抢先偷跑 1 年的情况下才有 50% 的胜算。如果腾讯在一年内拿出一模一样的产品,基于腾讯综合资源是小米的 1 万倍,到时候他们举全公司之力把所有工程师资源和推广资源扑上来,成功概率是 0。”

或许在当时,雷军早已发现基于 QQ 巨大的流量池的微信,随时可以摧毁米聊。除了米聊之外,基于 KikMessager 模式,还一度出现了个信、友信、速聊、kiki 等即时通讯软件,但终究没能打赢已经有用户基础的腾讯。

腾讯稳坐社交江湖 “龙头”

在微信推出初版后,米聊还是有过机会。

当张小龙带着原本邮箱团队转战微信之处,推出的微信 1.0 版本,其功能相比米聊明显简陋很多,甚至张小龙曾公开谈到:“米聊竟然也做好友动态,竟然尝试了我一直在想做的东西。”

但是,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微信开始在腾讯内部得到重视,最大的表现就在于 QQ 开始向微信输血,从用户群体到技术支持,腾讯开始集中兵力做微信。

米聊和微信的大战,也是在这个时候,一触即发。据相关报道,2011 年春节后的几个月,微信开始铺天盖地投放广告,随后,腾讯和小米两家开始互相挖角,刺探情报。

但当时的小米还在同时发力硬件以及 MIUI 系统,无暇全心力集中火力向微信开战,此外,小米一直将自己定位于一家互联网公司背景的硬件制造商。因此,面对微信的狙击,雷军决定,用 MIUI 接替米聊成为软件层面的战略重点。

随后,微信在张小龙的手中逐渐领跑社交软件赛道,而米聊折戟面向所有用户的及时通讯工具之后,转向服务小米用户群体。

在 2013 年,雷军接受搜狐IT采访时曾经表示:“腾讯微信已非常成功,但米聊还要坚持做下去,希望能给用户带来新的功能和不同体验。”在当时,腾讯微信用户已经接近 14 亿,而米聊用户仅约 1300 万。

尽管当时的雷军一直未放弃米聊,但是米聊的热度却越来越弱,激起水花的次数,寥寥可数。2018 年,沉寂大半年未更新的米聊官方微博宣布,米聊加入小米奋斗者联盟,为更有趣的交友而奋斗。到 2019 年,米聊 PC 4.0 Windows/Mac 版上线,实现了全平台支持。

尽管一再有新动作,但经过十年的发展,微信早已坐上社交软件第一的宝座,地位难以撼动。此外,据报道,米聊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出现卡顿、传输错误等,用户体验感下降,也难以与微信抗衡。

“老二”米聊倒下后,微信也开始稳坐社交江湖 “老大”的位置。其实,除了米聊对微信发起过进攻之外,近两年来,还有很多社交软件向微信下过 “战书”。

最开始发起进攻的是罗永浩的子弹短信。2018 年 8 月 20 日,子弹短信在罗永浩的手机发布会上正式亮相,并在发布七天后完成了 1.5 亿元 A 轮融资。

同样作为即时通讯工具而存在的子弹短信,一经推出激活用户超过 700 万,甚至一度被视为 “微信撼动者”,但是面对 QQ + 微信超级社交软件矩阵下,市场饱和的状况,关注热度退去,子弹短信各项数据开始断崖式下跌。

除了子弹短信外,在 2019 年初,今日头条基于抖音私信推出的多闪 App、王欣旗下公司推出的马桶 MT、以及由子弹短信升级而成的聊天宝三款软件在同一天向微信发起进攻。有意思的是,这三款软件分别从熟人、陌生人社交等多个角度进攻微信,甚至未激起水花就被迫下线。

除了上面提到的产品之外,网易的易信、阿里的来往、移动的飞信以及陌陌、soul 等在社交江湖下,也不断从不同的角度,或是主打陌生人社交、或是胜在资讯流,又或是主打视频等多种形式,以此来在微信一统江湖的背景下分得一杯羹。

但无论以何种方式,终会有新人入场,旧人出局的两重天地,米聊的退出,只是在即时通讯工具赛道上,离开一名老将。对于雷军而言,只是适合放弃这暂得不到的千亿美元市场。但正如雷军曾经所谈到的,“米聊是小米创办后一个意外的发现,但对这种意外的发现的投入也是值得的。”

国外媒体评测了 AMD 公司最新的 Zen 3 架构的高端 CPU,结论就是英特尔公司有大麻烦了,现在不仅性价比不如 AMD,连高端 CPU 的性能都输了。

看淡生死,穿越周期

不出差的时候,我会和公司的小伙伴们吃“办公室午餐”。
因为平常很忙,和他们交流也比较少,所以我很珍惜这一小段来之不易的时间。
公司几位年轻的小朋友,问了我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如何看待“生死”?
因为疫情期间,有太多企业倒下。其中也有一些他们很喜欢的公司和产品。
理智和情感上,也许都不太能接受。
我想这个问题不仅对他们有帮助,对其他年轻人,对你,对一些创业者管理者都有启发。

— 1 —
我经常觉得,他们太年轻了。
年轻到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阅历,去搭建对于商业世界的认知框架,完善对于商业世界的本质理解。
有机会的时候,就要给这些小朋友“补补课”。
而理解“生死”,一定是一门必修课。
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欣喜“生”的萌芽、开花和结果,却害怕“死”的枯萎、凋零和败落。
他们期待的是烟火绽放时的璀璨,却担心烟火消逝后的凄清。
所以他们也常常无法接受,人为什么会老去,企业为什么会衰落。
这也是为什么,人总想着要长生不死,企业总想着要基业长青。
这种对“生”的执念,也有着另一个名字:“永恒”。
所以我们会说“海枯石烂”,会说“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会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但是世界的另一番样貌,却是“沧海桑田”,却是“斗转星移”,却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世界不仅有生,还会有死。生生死死,生死不息。
“生死”在商业世界里的另一个名字,就是“周期”。

— 2 —
明白“生死”,理解“周期”,意味着什么?
我说,意味着你们可以少一些恐惧,多一些豁达;少一些惶恐,多一些淡定。
因为时常有人和我说,自己喜欢的这家产品没了,欣赏的那家公司倒了,非常难过,不知道怎么面对。
说实话,我也不太知道该怎么回复。
因为自己是一名商业顾问,来找我的企业,大多是要治病,甚至救命。见惯了生死,觉得这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情。
前些年的时候,搞微博、团购、网盘的产品和公司也很多,最后也死了一大堆,只剩下现在我们知道的几家。
就连谷歌这样的大公司,也放弃过上百种产品,比如我们熟悉的Google+、Google Reader……
所以,生死真的很正常。
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也许没见过、没经历过,又寄托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情感,一时难以接受。
想了一想,可能我最后只能这样安慰:
不要难过。这是企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生死是自然规律。
他们的“死”,能让被占据的资源重新有效分配。又或者是,他们要用一场战役的失败,换取一场战争的胜利。
这是用“死”,寻求“生”。默默祝福吧。
有时,还有人会和我说,经济遇到挑战,特别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说,你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吗?
你知道要关注现金流,你知道要砍掉不赚钱的长尾业务,你知道要收缩投资,你知道要重视客户……这些你都知道。
你真正不知道的、害怕的,是你还不理解的“经济周期”。觉得它会毁天灭地。
如果你真的理解,你就知道周期一定会来,也一定会走。不会因为春天轻易欢呼雀跃,也不会因为冬天过分黯然神伤。
真的理解“周期”,你就会看淡生死,只是默默经历四季,穿越周期,不再害怕了。

— 3 —
所以,我希望公司这些年轻人们明白“生死”和“周期”的意义,这不过是商业世界的大海中起起落落的浪花而已。
我和他们说,明白这一点,对你们特别重要。
因为你们未来精彩的人生里,会目睹,甚至经历很多“生死”。
在这个流动变化的时代,你们的生命周期会覆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你们可能不会永远待在一家公司,不会永远干一份同样的工作。
这些变化,有的是你主动选择,有的是你被动接受。
但无论如何,当你们能理解和接受“生死”时,在每一段旅途的终点,每一段关系的结束时,能更坦然接受离开和告别。
也许有一天,你们还独当一面,自己创业了,你们更要明白“生死”和“周期”。
因为你会发现,如果想要完成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会经历许许多多的周期,只死一回是不够的,你可能要死八百遍,才能走到心中那个遥远的彼岸。

— 4 —
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在庆祝新生。
但是这个世界上,每天也有人在庆祝死去。
因为死去,就是新生。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当你们明白“红白皆喜事,生死有周期”时,也就更能理解和参与这个美妙的商业世界。
对于那些还在坚持的公司来说,这是一种接受,也是一个鼓励,更是一份祝福。
在现在艰难的时刻,有这样的心态,也许能更好地“看淡生死,穿越周期”。
如果还是没能成功呢?
那就再换条命,然后继续。

封闭系统的胜利

去年的一件大事,苹果公司发布 M1 芯片。

它的表现好得惊人,比原先英特尔的芯片更快、更省电、还更便宜。

为什么 M1 芯片的表现这么好?

一个原因是,它其实不能算作 CPU,而是一个单片系统 (System on a Chip,简称 SoC),里面集成了中央处理器 CPU、图形处理器 GPU、机器学习芯片 NPU、安全芯片等等。

当代芯片的制造技术已经发展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海量的晶体管可以做进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以前,不同的电路需要由不同的芯片提供,现在可以集成为一块芯片。

正是由于这么多组件做在一起,苹果才有办法,最大限度地优化电路,提高协同能力,节省电力。再加上,操作系统也是自家的,可以配合着修改底层,所以性能才能提高这么多。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 M1 大获成功,其他公司会怎么反应?

答案很简单,别的公司不得不跟进。英特尔、 AMD、三星、华为等等迫于压力,就不能再单纯开发 CPU 了,而是必须开始搞自己的 SoC 芯片。

前一阵,生产显卡的 Nvidia 想要收购 ARM 芯片公司,可能就是这种考虑,想将 GPU 和 CPU 融合在一起,跟苹果抗衡。有消息说,谷歌也在开发自己的 SoC 芯片,用在 Pixel 手机和 ChromeBook。

SoC 的盛行会带来一个后果,因为它把许多功能集成在一起,大量使用自定义的逻辑和接口,封装成一个黑箱,而且每家公司的设计都不一样,所以 SoC 不可能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系统,只可能是封闭的专有系统。 目前的手机硬件,就是这种状况。

没人能改苹果的硬件,它的接口和规格都没有公开。以后,其他公司的系统也会是这样,个个都是黑箱,外人根本动不了。

这意味着,对于桌面设备来说,个人兼容 PC 时代就要结束了,以后兼容硬件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小,市场上都是基于不同 SoC 定制系统的整机。比如,自己想要更换显卡,也换不了,因为都做进 SoC 了,Linux 想驱动这些 SoC,会更困难,因为专有硬件都是不开源的。

不仅硬件正在变成封闭系统,软件其实早就如此了。以前,只要一个浏览器,就能访问全部的互联网,现在不行了。微信、今日头条、抖音……这些都是封闭系统,把内容锁在自己的院子里,必须安装它们的 App 才能看,不支持 Web 浏览,结果它们都成功了。

这种趋势正在蔓延,越来越多的网站选择放弃 Web 变成封闭系统。用户在网站上只能阅读一部分内容,想要获取全部内容,就必须安装 App。由于它们的蔓延,互联网正在变成一个个孤岛,信息自由开放、互连互通的梦想,似乎比任何时候都要遥远。

封闭系统的最大问题就是,整个市场最终会被若干大公司主宰,它们控制了一切,这看上去就是现在的局面。

华为内部人士:预留了芯片,还会推P50、Mate 50

对于小米OV来说,发力高端机会稍纵即逝。急于打造高端品牌标签,也是三家的共同焦虑。

2016下半年,接连爆炸的Note7摧毁了三星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主导地位,国产阵营华米OV收割了这家国际巨头留下的市场空白。

事后来看,这次洗牌的最大赢家无疑是“吃掉三星80%高端用户”的华为。凭借旗舰产品线P系列和Mate系列,华为拿到了与苹果、三星同台竞技的门票,逐渐对小米OV形成碾压。

华为与友商火药味渐浓,后者则抱团取暖,大有“合纵连横”之势。但原有市场均势已经打破,特别是2019年5月16日之后,华为回归国内,小米OV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眼看就要在缩量市场内卷。

2019年年底的一场发布会上,雷军公开喊话“希望大家能像支持华为一样支持更年轻的小米”,言语之间多少有些无奈。

如果按照正常的市场因素,华为的优势可能进一步巩固,国产手机战事也将暂告一段落。但在黑天鹅满天飞的2020年,华为突遭芯片供应危机,手机产量锐减,不得不拆分荣耀。三星退出后,中国手机市场又一次重洗。

最近两年,小米OV一直尝试在高端市场所有作为,毕竟,高端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更多的单机利润,以及更高的品牌价值,但一直无法突破华为、苹果的防线。华为被动撤退给了三者难得的机会。

《深网》独家获悉的一份基于数据调研机构BCI的监测数据显示,OPPO、vivo和小米手机目前的周销量都已经超过了华为。2020年最后两周,OPPO销量已经超过华为成为国内销量第一的手机品牌,vivo和小米也在2021年第一周超过华为。据最新一周的数据显示,前三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2.2%、21.3%、17.4%。

小米OV份额相仿、差距不大,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如果其中一家获得更多华为空出的份额,尤其是高端市场,必将迅速打破现有的均势。“比如小米今年达到30%的份额,小米11也卖得好,那其他家的日子肯定会很难过。”一位资深手机行业人士对《深网》表示。

华为缺货,小米OV大概率将进一步抢占其留下的市场空白,但是,由于三者都背负着过往品牌包袱,冲击高端却又绝非易事。小米深陷“性价比”泥潭,OPPO、vivo过往的年轻用户文化营销也阻碍了高端品牌形象的建立。

前有雷打不动的苹果以及实力尚存的华为,后有供应链问题不断解决的新荣耀,甚至相对小众的一加也来势汹汹,对于小米OV来说,发力高端机会稍纵即逝。急于打造高端品牌标签,也是三家的共同焦虑。

发力高端
“干了十年,大家觉得小米还是中低端,我挺郁闷的。”去年11月18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雷军在一场演讲中说外界认为小米产品都是中低端是误解。

过去两年,雷军一直希望消除这种“误解”。2019年初,小米将红米Redmi拆分,实行“Redmi+小米”双品牌战略,Redmi主攻电商市场和性价比,小米品牌则转型高端。

国内手机市场增长已陷入停滞,小米手机出货量与华为差距越来越大。雷军一方面希望Redmi稳住小米出货量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希望小米品牌在高端市场有所斩获,提高毛利,兑现上市时的承诺。

前金立副总裁卢伟冰成了Redmi品牌负责人,这位手机圈老兵顺手接过了与友商“互动”的重任,并每每能在激烈的舆论中为小米拿到主动权。雷军说他憋了五年,卢伟冰来了一年,一个疗程就见效了。

卢伟冰不仅与友商“互动”能力强,卖货能力也很强。由他操刀的Redmi Note7、Redmi Note8、Redmi K20等多款手机销量强劲,凭借价格优势国内国外两开花,帮助小米在去年第三季度重回全球前三。卢伟冰本人的职位也快速跃升,不到两年时间,从Redmi品牌总经理做到了小米中国区总裁和公司合伙人。

不过与中低端Redmi的热销相比,转向高端的小米品牌却始终不温不火。2019年初,小米试探性的将小米9的价格提高到3000元以上,2020年初的小米10,起售价定到了3999,小米手机进入“4000元以上俱乐部”,雷军视之为“小米全力冲击高端的开山之作。”

受疫情影响,小米10以线上形式发布会,雷军面对空荡荡的会场做了两个小时的演讲,主题是小米如何打造高端旗舰手机,还重点强调了小米10在各方面“碾压”华为Mate30。然而随后的华为P40发布会上,余承东还是一如既往只字未提小米,眼里只有苹果、三星。

余承东没放在眼里的不止小米,在他看来,OPPO和vivo是“没见过世面”的“东莞品牌”,难成大器。

与活在聚光灯下的小米相比,OPPO和vivo略显平淡,两家公司掌舵者陈明永和沈炜跟随段永平二十多年,都推崇“本分”的企业文化。段永平倡导“大舍即是大得”,愿意将利益分享给代理商,很长一段时间,OPPO和vivo也都以渠道见长。

然而最近几年,OPPO和vivo的线下渠道受到了华为的冲击,常有媒体报道,OV渠道商被华为系挖角,蓝绿广告牌换成了华为和荣耀。OPPO遭遇的冲击尤其明显,2019年二季度,根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OPPO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份额跌幅超过10%,丢失第二。

OPPO也知道问题严重,整个2019年动作不断:停更R系列,推出全新Reno系列,改版原有品牌logo……但还是遭遇接二连三的质疑:5G不够快、产品节奏混乱、Reno缺乏竞争力等等。

OPPO的一系列调整显然冲着高端去,却退而求其次选择推出中端产品线Reno,多少让人费解。一位行业人士当时向《深网》分析:“R系列销量增长乏力,OPPO正在尝试进击高端市场,但做法依旧保守,所以没有激进地直接推出高端品牌而是推出Reno系列兼顾了中高端市场。”

“过度依赖营销,产品低配高卖”是用户此前对OPPO的感知,而产品、渠道、营销、定位与OPPO始终相似的vivo,也同样面临相同的品牌升级挑战。

2019年下半年推出的旗舰机NEX3在宣传海报上并未出现任何vivo的标识,机身也没有vivo的logo,vivo副总裁胡柏山曾对《深网》表示,这样做是“不想有其他干扰因素去干扰到用户对这款手机的看法。”

除了新的品牌策略尝试,NEX3还承接了vivo渠道变革的使命。这款旗舰机4998的起售价不低于华为苹果,却采用了史上最窄的产品渠道销售,摒弃了线下渠道的广泛铺陈,NEX3只在不到一万个高阶售点和旗舰店售卖。

渠道变革也好,品牌定位调整也罢,整个2019年到2020上半年,小米9、小米10、OPPO Find X2和vivo NEX3等旗舰手机都表现一般。从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报告来看,2020年上半年国内高端手机(600美元以上,约人民币4000元以上)总销量2350万台,其中华为以44.1%的份额位居榜首,苹果以44%的占比紧随其后。也就是说,小米OV加起来还不到12%。

抢占空白
“如果不是因为华为被制裁的原因,市场格局就已经定了,从电商平台的数据也能看出,华为品牌的留存已经非常高了,特别是P系列和Mate系列,有非常固定的高端用户群。现在华为遭遇黑天鹅,这对其他家是非常罕见的机会。”一位接近OPPO的人士对《深网》表示。

该人士告诉《深网》,今年OPPO和vivo系多个品牌的市场和渠道费用都增加了好几倍,有团队负责人甚至在内部明确表示,如果业绩达标大家年底能拿到20个月以上的年终奖。

尽管从2020年年中开始,华为之外的所有手机厂商都跃跃欲试,言必称“今年很有机会”,但在公开场合没人点破“机会”究竟是什么,毕竟没有人想挑动公众情绪。

对华为空白市场的抢占首先从线下渠道开始。过去半年,OPPO、vivo加速在线下渠道开店,并通过提供高返点和补贴店铺租金等方式拉拢华为系渠道商,一些经营华为和荣耀的中小渠道商开始转向OV阵营。

据《深网》了解,受供应链影响,华为目前实行窄渠道经营策略。一位重庆手机渠道商告诉《深网》,华为现在已经明确不是华为的自营店不再供货,像电信营业厅或者“夫妻店”根本拿不到华为,只能去买小米OV的手机。

华为过去几年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抢占了OV的线下份额,如今,后者正在重新夺回这块市场。

互联网起家的小米也在迅速补齐线下渠道的短板。此前,小米线下渠道共有四种模式:小米专营店、授权店、专卖店和小米之家。去年底Redmi Note9 发布会上,卢伟冰表示“未来一年,让每个县城都有小米之家,让每个米粉身边都有小米之家。”

一个月后的1月9日,小米就上演了“千店齐开”的壮观场面,当天共有 1003 家小米之家同时开业,新开门店遍及全国30个省,覆盖270个县市。

小米OV在线下渠道的激进并不难理解,一来线下仍是主要渠道,占到国内智能手机销量的六成以上,二来购买高价位手机之前,很多国人还是更习惯先在实体店体验,可以说线下是冲击高端的必然选择。

当然,销量归根结底还需要产品来支撑。新年前后,小米OV在高端领域动作频频:小米11把发布时间提前了一个月,首发高通骁龙888处理器,雷军在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手机正式冲击高端市场”;

OPPO新增了Reno「超大杯」准旗舰版,新推出的旗舰机Find X3也即将在一季度发布,向来低调的陈明永发表了公开信,说要“破局高端;

vivo X60则与三星达成芯片合作,这款主打拍照和摄影的手机,贴上了老牌光学巨头蔡司的logo,并延续了上一代后置镜头的阶梯式设计。

小米OV的高端产品路线日渐清晰:小米主要依靠数字系列,MIX系列实际上已被边缘化;OPPO主推Find和Reno系列;vivo则主推Nex、X和S系列,定位类似于华为的P、Mate和Nova。

相比于拥有自研麒麟芯片的华为,小米OV依靠高通等产业链创新,三者手机的同质化问题也更加严重。

众所周知,小米OV在芯片领域并非没有投入,但自研芯片短期内难见成效。雷军曾投入十亿元研发澎湃处理器,小米旗下产业基金也频频出手投资国内芯片产业链上下游公司,雷军在小米十周年的演讲中提到,“澎湃芯片虽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没有放弃”。

OPPO也曾曝出有三年投入五百亿的“马里亚纳计划”, 一位接近OPPO人士告诉《深网》,该项目目前仍在推进,因为考虑到各种因素,短期内OPPO并不打算对外披露。

vivo则拉上三星联合研发。一位接近vivo的人士告诉《深网》,vivo之所以选择联合研发是因为“沈总(沈伟)提倡利他共赢的理念,不破坏产业链的游戏规则,不研发芯片,但是具备芯片研发的能力。”

不过,由于vivo在合作中承担的角色模糊,这项联合研发也曾被外界质疑是三星针对vivo的“定制化开发。

智能手机硬件主要包括性能(芯片、内存、其他核心硬件)、屏幕和影像系统三部分,芯片、内存和屏幕主要来自高通、联发科、三星、镁光等共用供应链,小米OV冲击高端,产品上最能区别开的卖点就只有影像系统,这也是目前三者发力的方向。

去年,小米10把手机的拍照提高到了1亿像素,开发团队还拿到了雷军的100万美元大奖;vivo X60与老牌光学巨头蔡司的合作,则可以视为华为与莱卡合作的翻版,这项合作让华为手机获得更专业影像能力的同时,也得到了对方的品牌背书。

据《深网》获悉,某国内手机厂商目前也在与另一家老牌光学巨头哈苏接洽,今年下半年双方将正式宣布合作。

品牌包袱
小米OV新款旗舰手机的销量增长迅猛。小米方面公布的信息称,小米11开售后迅速售罄,在4K-5K价位段销量全渠道排名第一,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上述基于BCI的监测数据显示,由于小米11的热销,最新一周,小米在国内3000元以上手机的份额已升至11%。

另据《深网》从渠道处获悉,vivo X60发布后线上预定量是上一代X50同期的2倍,线下则是1.9倍。

然而,固有品牌形象仍是挡在小米OV面前的一道坎。一位福建地区主营政企客户的手机经销商告诉《深网》,由于华为缺货,又无法选择苹果、三星,很多无法接受小米、OPPO和vivo的客户已经推迟了换机计划。他也在尝试与荣耀、以及一加等相对小众的品牌接触。

一位重庆地区的手机经销商也告诉《深网》,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华为目前的具体情况,P40、Mate40这些新手机再用一两年都是没有问题的。

该经销商认为,小米的售价目前相较于OPPO、vivo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现在华为没货的空缺,大家都想抢一些份额,但是有一个问题,OV想抢占五六千的市场,暂时还不太现实,机子出来想卖那么高,量会上不去的。小米11现在卖得不错,当然价格也只是3999,相当于Mate40的低端版本。”

一位经营二手手机的经销商告诉《深网》,国产手机折价最少的是华为,其次是小米、荣耀、一加,OV普遍折价较多。以OPPO最新款Reno 5Pro+为例,全新的未拆封的版本在二手交易平台基本需要折价四五百才能出售,小米11则需要折价两三百。

小米OV都意识到了各自的品牌包袱问题。去年6月,手机圈著名“营销大师”杨柘加入小米任CMO,这被外界视为小米打造精品高端路线的重要人事调整。但杨柘加入小米不到半年便因为“身体状态不佳”离职,转任小米营销顾问。据晚点报道,杨柘离任是因为“工作未获雷军认可”,但小米内部人士否认了这种说法,称“杨柘是因个人身体原因进行转岗,担任顾问一职”。

为了改善品牌形象,除了上述人事调整,小米高层的对外沟通方式也明显转变。卢伟冰加入小米后,雷军很少进入小米对外的舆论中心。“雷军在小米十周年上演讲,可以看做他从一位成功创业者到知名企业家的蜕变,这种个人形象的转变,最终会映射到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上。”一位观察人士对《深网》表示。

OV的崛起被舆论归结为渠道与品牌策略的胜利,很长一段时间,步步高式一切为卖货服务的“渠道+代言”模式也无往不利。2018年以后,国内手机大盘下滑,这种模式弊端初显。当下定决心冲击高端后,OV同时做出了调整,最大的转变是从强调营销转向强调技术。

OPPO去年一系列重大人事调整背后正是这种转向的表现。去年4月,跟随陈明永多年的刘列替换沈义人成为OPPO全球营销总裁。88年出生的的沈义人,是OPPO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从小米跳槽OPPO后,最大的成功是策划出“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营销案例外,而关于他的离职,流传较广的离职原因是“工作上的失误”。

去年8月,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被调回到欧加集团,负责产品线的打磨。到了11月,OPPO公布了最新的品牌信仰“科技为人,以善天下”,并宣布要“朝着硬件、软件和服务的底座技术”,相较之前专注卖货的形象,转变不可谓不大。

vivo的模式转变与OPPO类似,也开始极力强调自己是一家技术公司,vivo高级副总裁倪旭东透露“vivo在设计、影像、5G和AI等领域都有专业人才储备,70%员工从事研发工作。”

vivo内部员工告诉《深网》,vivo创始人沈炜在去年公司年会上曾表示,“vivo要成为消费者和设计驱动的公司,用技术去做产品。”

不可否认的是,营销、渠道见长的OV开始真正重视科技感了。

战局未定
华为的被动撤退是中国手机市场又一次重洗,各家围绕高端手机的争夺也才刚刚开始。

华为内部人士告诉《深网》,华为目前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了手机之外的其他品类,华为消费者业务中国区正在牵动商家和渠道做五大产业转型,五大产业是指PC&平板产业、HD产业、穿戴&音频产业、智选IOT产业和手机产业。

该人士对《深网》表示,华为对手机业务的策略基本上是,用有限的芯片无限延长手机业务的生命周期,华为没有停止对P系列和Mate系列的研发,P50、Mate50等后续机型还会发布。“800万片麒麟9000,如果放在P40上早卖完了,我们预留了相当一部分给后续的P50和Mate50。”

另一边,独立后的荣耀也在不断解决供应链问题。《深网》此前独家报道,高通与荣耀的谈判进展非常乐观,双方已接近达成供应合作。最新的消息是,荣耀基于高通芯片正在研发新的手机,最快将在今年五月份发布。

此外,荣耀也加快了线下布局的速度。2019年末,荣耀宣布已在线下开设2000余家门店,去年9月荣耀将被华为出售的消息传出后,其位于成都、厦门、武汉等多地的门店仍陆续开业。上述重庆手机经销商告诉《深网》,荣耀计划在三月份开始大力建设线下体验店,目前正在引入更多的渠道合作伙伴。

荣耀CEO赵明曾表示,2020年上半年,荣耀手机线下的占比超过了线上。考虑到新荣耀股东中有大量手机渠道商,外界普遍认为,渠道未来或成为其竞争优势之一。

除了新荣耀,相对小众的品牌一加也加入到了与小米OV的竞争中。刘作虎接受《深网》采访表示,一加接下来的核心工作是“破圈”,未来将在精品的基础上往产品线、渠道和生态三个方向拓展,目标是今年成为国内线上高端第一。

“小而美”的一加能够走向主流吗?相比小米OV,一直只做高端的一加最大优势是品牌包袱相对较小,并且有一批相对固定的忠实粉丝群体。但一加的劣势也很明显,与巨头相比,一加缺乏足够资源,比如OPPO新品 Reno5可以找很多明星做宣传,但同为欧加集团旗下的一加就没有那么多预算。

过去一年,一加线下渠道不停的拓展 ,2020年底已有超过两千家线下合作门店,相比2019年增长超过300%。据《深网》了解,一加2021年市场预算也提高了数倍,目标是销量翻几番。

与此同时,一加也在强化产品侧的实力。此前几代旗舰手机,一加凭借设计和屏幕积累了一定口碑,刘作虎还因为对自家手机屏幕的反复“安利”被打上了“一虎=90Hz”的标签。据《深网》了解,一加下一代旗舰将强化影像系统方面的能力。

刘作虎接受《深网》采访时还回答了他的职位变动问题,他表示自己作为一加的创始人兼CEO没有变,一加会一直保持独立运营。

从渠道、供应链、产品到品牌,国产手机厂商围绕国内高端手机市场的争夺仍在继续,而新的产品形态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竞争重点。有知情人士告诉《深网》,华为将推出内折折叠屏手机,一方面是内折相较于外折能更好的保护屏幕,另一面是外折折叠屏的铰链更复杂,改为内折后能降低成本。综合产业链的信息来看,小米OPPO和vivo都有推出折叠屏的计划。

华为

任正非:荣耀和华为“离婚”后不要藕断丝连 要做华为最强的竞争对手

任正非建议新荣耀拥抱英、美、欧、日、台、韩的企业,与美国优秀的科技企业大胆坚定的合作


资料图:任正非。

相关报道
【财新周刊】财新周刊|华为弃“卒”
【财新周刊】财新周刊|华为:断供后的长征
英国着手立法封杀华为5G设备 外交部称冲击中英合作互信基础
小米三季度收入重返高增长 总裁王翔称荣耀独立不影响小米策略
华为彻底出售荣耀 30余家渠道商接盘

  【财新网】(记者 何书静)美国制裁持续加码,华为剥离荣耀。交易公布之后,华为内部已经正式为荣耀送别。11月26日,华为总裁办发布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荣耀送别会上的讲话,鼓励新荣耀拥抱全球化,做华为最强的竞争对手。
  任正非表示,荣耀和华为“离婚”后就不要藕断丝连,新荣耀应该将华为视作对手。“不能像小青年一样,婚姻恋爱,一会热一会冷,缠缠绵绵,划不清界线。也不要心疼华为,去想你们的未来吧!”任正非说。
  他还称,新荣耀可以拿着“洋枪”、“洋炮”,与手持新“汉阳造”、新“大刀、长矛”的华为竞争,“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
  在讲话中,任正非解释,剥离荣耀是为了解决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困难。他表示,在美国一波一波严厉制裁下,渠道商因为没有水而干枯,供应商也不能采购而货物积压,这将导致合作伙伴员工失业、销售下滑,甚至拖累股市。
  “他们有什么错,我们为什么不能承担一些牺牲,你们就是去与他们同甘共苦的,使干枯的渠道在水源未断时,补充满流水”。任正非说。
  任正非认为,新荣耀成立之后,应尽快恢复渠道供应。“渠道干久了,小草就枯了,就难恢复生命了”。此外荣耀还应尽快建立与供应商的关系,“供应是十分复杂而又千头万绪的问题,你们难度比任何一个新公司都大”。
  “坚持向一切先进的学习,包括向自己不喜欢的人学习。”任正非向新荣耀建议。他表示,新荣耀应坚定不移地拥抱全球化,加强拥抱英、美、欧、日、台、韩的企业。尤其美国是世界的科技强国,拥有许多优秀的公司,要坚定大胆的与其合作。
  荣耀手机是华为手机2013年开始运作的子品牌,效仿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打法,从线上起家,主攻中低端市场,目前中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0%。
  今年以来,美国持续加码制裁,令华为供应链尤其是芯片供应出现困难。一直以来,华为手机主要采用自研麒麟芯片,该芯片由芯片代工厂台积电生产。在美国今年对华为的新一轮制裁下,台积电9月15日后就不能再为华为制造其所设计的芯片。华为只能向外部供应商高通、联发科等采购芯片,但这亦需要获得美国政府放行。考虑到供应链挑战,华为最终选择剥离荣耀,“弃卒保车”。
  11月17日,华为公布整体出售荣耀业务资产,此后华为不持有新荣耀的任何股份,也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决策。接手荣耀的是新晋成立的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智信”)。这家公司在今年9月由多家深圳国资企业及30余家荣耀经销商共同组建。(详见财新周刊《华为弃卒》)
  一名买方渠道商对财新记者透露,随着交易达成,华为部分产品线人员会进入新的荣耀公司,新公司整体员工七千人左右,包含2000人的研发团队,现在大名单还没定,但中高层里面已经包含了很多华为终端的人。
  工商资料显示,在深圳智信高管名单中,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运营官万飚为董事长,荣耀总裁赵明为总经理,华为消费者业务高管彭求恩、方飞等均为董事。
  “荣耀独立出来之后,美国政府卡不卡它,这是它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分析师贾沫向财新记者表示。理论上,新荣耀已经脱离华为,从股权关系来看,美国没有理由再限制它。但是,如果美国不放过新荣耀,其供应链存在巨大欠缺,最终还是难以生存。
  上述买方渠道商也表示,美国制裁是让其最为“忐忑”的地方。为了最大限度打消美国政府的担忧,新荣耀计划未来上市,“上市之后所有的数据都能通过报表来看到”。
  有长期观察手机市场的分析师认为,收购荣耀是以荣耀能够拿到芯片、活下来为前提,预计收购落地需要一定时间。对于渠道商来说,可能承受一定的现金流压力。
  附:任正非在荣耀送别会上的讲话
  我们将分别,曾经相处的十数年,心中有依依不舍的难受与兴奋。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处在一个最艰难的时期,我们本来是一棵小草,这两年的狂风暴雨没有把我们打垮,艰难困苦的锻炼,过几年也许会使我们变成一棵小铁树。铁树终会开花的。你们要走了,没有什么送你们的,除了秋风送寒吹落的一地黄叶。
  一、为什么要剥离荣耀
  华为在美国的一波又一波严厉的制裁下,使我们终于明白,美国某些政客不是为了纠正我们,而是要打死我们。华为短期的困难,我们有能力克服。我们不因自己受难,而要拖无辜的人下水。但分布在170个国家的代理商、分销商,因渠道没有水而干枯,会导致几百万人失业;供应商也因为我们不能采购,而货物积压,销售下滑,拖累股市。他们有什么错,我们为什么不能承担一些牺牲,你们就是去与他们同甘共苦的,使干枯的渠道在水源未断时,补充满流水。但你们不是救世主,要摆正对客户宗教般虔诚的心态,忠实地去维护客户利益,真诚地尊重对供应商的承诺。契约精神是你们立于不败的基础。荣耀是生产中、低端产品的,剥离后的荣耀在智信公司的领导下迅速恢复生产,解决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困难。
  我们曾经十数年的相处,我们近似严苛的管理,将你们一批天真浪漫年青的小知识分子改造成能艰苦奋斗的“战士”,过去我们有些方法过于生冷,对不起了。今天要送别你们,同样是一样的依依不舍。正当秋风起,杏叶一地黄,出门也许是更冷的寒风,我们再不能为你们遮风挡雨了,一路走好,多多保重。
  二、如何做好这件事
  首先尽快地恢复渠道的供应,渠道干久了,小草枯了,就难恢复生命了。水、水、水,傣族为什么喊这句口号,说明渠道的水是救命的水。
  全力拥抱全球化产业资源,尽快地建立与供应商的关系,供应是十分复杂而又千头万绪的问题,你们难度比任何一个新公司都大。如何克服困难,就是摆在你们这些英雄豪杰们面前的事情。
  坚持向一切先进的学习,包括向自己不喜欢的人学习。坚定不移地拥抱全球化,加强拥抱英、美、欧、日、台、韩的企业;美国是世界科技强国,它的许多公司很优秀,你们要坚定大胆与他们合作;同时也要与国内合作伙伴合作,与他们一同成长。
  你们要保持已经形成的优良传统,干部、专家要全球化、专业化、多元化;除了职员本地化外,要慎重地分权,以免你们不能全球一盘棋,使诸侯林立,拥兵自重,令不能行。合理的淘汰机制,是激活整个队伍正向激励的补充,既要尊重人,又要考核科学,又要坚持责任结果导向,脱离大队伍后独立运营,会有难处的地方,慎重又坚决,又不能迁就。
  坚持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创新不动摇,决不允许队伍熵增。
  三、做华为全球最强的竞争对手,超越华为,甚至可以喊打倒华为,成为你们一个自我激励的口号。
  坚持改进自己,在方向大致正确的路上努力前进;坚持使组织充满活力,员工具有坚强的意志与对胜利的渴望。坚决反对内部的腐败,反对一切贪污、盗窃的行为。
  坚持过去有益的习惯与制度,流程科学全面的管好队伍,沉着镇定地前进。挫折会有的,不要惊慌失措。多发挥集体思维的力量,要大胆决策,又不要独断专行。团结一致向前进。
  今天是我们的“离婚”典礼,我就不多说了。一旦“离婚”就不要再藕断丝连,我们是成年人了,理智地处理分开,严格按照合规管理,严格遵守国际规则,各自实现各自的奋斗目标。不能像小青年一样,婚姻恋爱,一会热一会冷,缠缠绵绵,划不清界限。也不要心疼华为,去想你们的未来吧!未来我们是竞争对手,你们可以拿着“洋枪”、“洋炮”,我们拿着新的“汉阳造”,新的“大刀、长矛”,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我们对你们不会客气的,你们有人在竞争中骂打倒华为,他是英雄好汉,千万不要为难他们。

任正非内部讲话:华为不要盲目地争夺第一,更要关注生存

任正非表示,公司过去的战略是偏斜、不完全正确的,能力不符合现实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但是,华为仍有信心、有决心活下来。

记者|陆柯言

1月22日,华为心声社区公布了任正非在去年年中的一次电邮讲话。任正非提到,华为不能因美国一时打压而沮丧,放弃全球化的战略。同时,不能盲目地争夺第一,更要关注夯实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在这篇题为《星光不问赶路人》的讲话中,任正非提到了华为当下最大的困难:“现在必须全面靠自己打造产品,这是我们的能力与战略极大的不匹配,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逼着我们从小学生做起,而且要快速跳级再跳级到博士,我们哪有这么大的弹跳能力。我们既不是巧媳妇,也没有米。”

电邮中写道,华为过去的战略是偏斜、不完全正确的,能力不符合现实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但是,华为仍有信心、有决心活下来,要坚持自强与国际合作来解决目前的困境。

任正非提到,公司的一切业务都要正常运转,要大胆地将鸿蒙推入竞争。研发方面,要更加聚焦,坚决裁掉一部分产品,既要垂直向上探索新技术、新理论对产品的影响,也要重视产品在场景化中组合应用的竞争力;组织方面,人力资源政策应更加灵活,要优化晋升和下降机制,加强主管末位淘汰。

他还表示,华为目前没有长期争夺第一的基础条件,更要关注生存。市场部门要逐渐从销售收入导向,转向加大利润的考核权重。他提到:“各产品线、各地区部不要盲目地争夺什么第一,要创造价值、合理利润,使公司健康成长。”

任正非电邮讲话全文如下:
星光不问赶路人

任正非 2020年6月19日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什么叫战略?就是能力要与目标匹配。我司历经三十几年的战略假设是:“依托全球化平台,聚焦一切力量,攻击一个‘城墙口’,实施战略突破。”而现实是我们的理想与我们的遭遇不一致,美国的制裁使我们全球化战略不能完全实施,我们可能依靠不了部分全球化平台,至少最先进的美国平台不支持我们。现在必须全面靠自己打造产品,这是我们的能力与战略极大的不匹配,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逼着我们从小学生做起,而且要快速跳级再跳级到博士,我们哪有这么大的弹跳能力。我们既不是巧媳妇,也没有米。

我们是从九十年代搭上了数字化的列车,主要是依靠数学在电子技术上构建了优势,获得了产品与服务的成功,这只是信息领域的很小一部分。场景化应用我们不清楚未来是什么,路更长、更难,我们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一小步。二十多年来我们聚集了全世界大量的数学家、天才、电子工程师……,加强与全世界顶尖的大学合作,仅仅在电子通信联接技术领域刚刚有点突破,就像一块大石板下面的小草,石板刚扳开一小会还没有喘过气来,又压上了,现实给了我们的压强是很大的。

时代证实了我们过去的战略是偏斜的,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们的能力很不符合现实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但是,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活下来。美军上将马丁·邓普西说过:“要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华为也别无选择,只有义无反顾。我们坚持自强与国际合作来解决目前的困境。

我们不要因美国一时打压我们而沮丧,放弃全球化的战略。我不赞成片面地提自主创新,“只有在那些非引领性、非前沿领域中,自力更生才是可能的;在前沿领域的引领性尖端技术上,是没有被人验证的领域,根本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没有全球共同的努力是不行的。(施展)”我们不仅仅要搞好“1-10”的工程设计,让产品又好又便宜,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挺进“0-1”的科学研究,不全球化是不行的。

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要胸怀宽广,敢于启用优秀的员工超过我们,要坚决引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要不断激活我们的组织,提升有贡献的员工,组成合成的生力军。加强主官、主管的末位淘汰,激活组织的潜能;加强专家的纵向流动,使专家一方面吸收宇宙真气,一方面接地气,在纵向循环选拔优秀的,使专家保持一种旺盛的进取能量。员工的横向流动有利于评价系统的综合平衡。要允许员工在内部有序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他们潜能的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制,让高人指点、“佛祖”开光的引导方式成为一种习惯,让年青人早点走上担当。让一些退休的高级干部及高级专家给天才、高潜力的人作个人辅导,人生的,技术的,架构理解型的。我们要继续招募优秀应届生、卓越的科学家、天才的少年一同来参战,要继续激活全体员工的潜能,这种合力是不可估量的。公司并未到了生死关头,不需要用血烧热来炼钢。要沉着镇静,平平静静地干好本职工作,按部就班地前行。

公司所有一切要继续正常运转。在未来3-5年我们的薪酬结构不会变化的原则下,激活优秀员工进步加速。在待遇政策不变的基础上,晋升下降机制逐步优化,素质要与贡献结合起来考核,加强在战火中选拔优秀员工的路线不动摇。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这次几百高级干部自愿降级,就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好的。

我们在科学上要敢于大胆突破,敢于将鸿蒙推入竞争,鲲鹏和昇腾的生态发展与软件的开发决不停步。AI的数据是本地化的,与我们的“一圈一点”的发展方针是一致的,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冯诺依曼架构、反冯诺依曼架构,都是冯诺依曼思想的胜利,我们在计算上是可以有作为的。对未来科学的探索不停步,研发不停步,继续勇往直前。不能以后生存下来了,却看不见未来了。没有明天了,这样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

过去几百年来,西方科技像灯塔一样照亮了人类追赶的道路,不仅仅是飞机、火车、汽车、轮船、收音机、卡拉OK……;也不仅仅是欧拉公式、拉格朗日方程、傅里叶变换、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也不仅仅是贝多芬、歌德、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他们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是我们敬仰的。在美欧日俄……等国的灯塔照耀下,整个世界都加快了追赶步伐。今天的人类繁荣与英欧美日的“灯塔”是分不开的。我们要尊重这些文明国家、尊重先作出贡献的先辈。孔子都二千多年,我们还不是在尊孔吗?今天我们已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也想要学习在无人区点亮5G的灯塔,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回报世界给我们的引导,让我们的光辉也照亮大家共同前行。当我们尝试迈出第一步,刚刚擦亮一根火柴,企图点亮一座灯塔时,就受到美国的不理解,不理智的一棒打下来,一开始我们还真以为是我们合规犯了什么错误,在自查自纠;接着第二棒、第三棒又打下来,一棒比一棒狠,我们才知道是要打死我们,并不是小羊在上游喝了什么水。求生的欲望,使我们振奋起来了。全体员工表明了,“宁可向前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我们并不以此灰心,我们也不会怨恨,美国仍然是世界的科技灯塔,我们仍然要一切向先进的人学习。当前科技的进步已超过人类的迫切需求,一项科技发明并不能创造一个大产业、创造超额利润。像蒸汽机、电动机的出现那样,就改变了一个世界,现在需要全世界的合力,才能完成一个产品、一个产业。科技发展正处在一个饱和曲线的平顶端,付出巨大的努力,并不能有对等的收益,反而给追赶者减少了追赶的困难。例如,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经费是200亿美元,但收益只有研发投入的40%,60%的蜡烛在黑暗的探索之路燃尽了。我们仍无怨无悔的努力攀登,也像欧、美、日、俄等国领先公司一样,像蜡烛燃烧自己,也照亮别人。

研发力量要聚焦。我们评价产品线,对没有前途、领路人多年都是在讲故事的,坚决裁掉一部分产品。Marketing不要空谈,不要产生一些专为上面写报告的高薪阶层,要走上前线,支撑胜利,创造利润。我们既要垂直向上探索新技术、新理论对产品的影响,也要重视产品在场景化中组合应用的竞争力。让喜马拉雅山的雪水流下来浇灌南泥湾、牡丹江,让它流过马六甲海峡,穿过红海、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加勒比海。“南泥湾”计划,不是一个短计划,把一片黑土地都浇肥。什么是场景化?例如,我们常说的工业互联网(工业、联接、人工智能),首先它的本质应该是工业(当然包括农业、医疗、教育……);联网就是联接这个产业,我们最熟悉;然后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中除了算法、算力,更重要是Know How。Know How在行业里、在企业手里,是他们数十年的摸索积累与千万次验证,反复建模,留下的理论与经验结晶,这是我们最不熟悉的。我们在场景化应用中,必须重视客户需求,必须依靠行业专家,如煤矿军团要探索出一条5G+人工智能改变社会的道路来,真正使5G改变社会成为一个现实。我们不能再简单地认为,以“联接为主”去加什么,就会是什么,这会误导我们努力的方向,增加客户的负担。我们是一个科技集团,更是一个商业集团,成功的标志还是在盈利的能力,没有粮食,心会发慌。

战略研究院要继续扩大自己研究的“喇叭口”,坚定不移吸收宇宙能量,发现新的基础要素;2012实验室要敞开胸怀,周公吐哺,引进人才,特别是稀缺人才或天才;坚决不移地向前进,不要你们考虑公司的财力。要积累起领先世界产品的要素能力与技术能力。不能等我们过几年活下来了,却看不见方向了,那活下来的意义是什么呢?那你们是罪人。你们要流动,将一部分人流动到需要的地方去,增强公司总体活力。

市场要努力将公司的主力产品按场景化做到云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最优,让客户感觉到价值。要逐渐从销售收入导向,转向加大利润的考核权重,各产品线、各地区部不要盲目地争夺什么第一,我们更要关注夯实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现在我们没有长期争夺第一的基础条件。要创造价值、合理利润,使公司健康成长。合成营是一种作战模式、商业模式转换的载体。突击队是一种组织形态,是造就3-5年后一大批有综合能力的领袖。同时我们也把一些生产自救类产品做大,增加利润给公司提供保障,也为保存员工留下实力,作好储备。

市场上将过去的中央集权制改为对一线授权,合同在代表处审结,部分作战决策下放到代表处,数据在代表处审结,专业化的职员队伍建设,AT团队的定期改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授权决策的数据可以不再上传,保留在当地,对各级数据透明,地区部、各BG中间组织不再加工,在当地接受审计,这样可以节省机关的作用。将来要在三、五年内实现各国代表处“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管理变革。当没有中央总部,也能灵活的作战,这是我们改革的目的。改革也会大大地减少机关的负担,减少控制节点,减少编制,让一些机关干部有机会下连,争当将军去。同时,也会加快公司的运行速度,提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竞争力。

我们在这个低潮时代,在推行管理的结构性改革。管理上,要保障供应;为前线提供优质服务,在服务支持中实现监管;要合并重叠的组织,在合理优化的前提下,减少机关的横向跨度,减少机关的层级。发文要严格思考,按重要性级别分别由一级部门批准、二级部门批准。基层部门不许发管理类文件,工作联络单除外。不要无端干扰一线作战组织。

我们在低潮时期,每年仍拨备十亿美元给战略预备队,为来自一线的功臣、英雄、员工提供转人磨芯机会。每个员工都要努力学习,无论在职还是脱产,都要珍惜自我学习的机会,要把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精神面貌传下去,让组织活泼起来,血液加速循环起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特别是在艰苦地区、艰苦国家工作的员工,更要加强学习,有优先垂直提拔的机会,你们已取得了火线考验的资格,为什么技能要输给别人,失去自己可以优先获得的机会呢?今天你们桃李芬芳,明天就是时代的栋梁,要肩负起生产自救与蓬勃振兴的重担。不要辜负了时代对你们的期望。

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善败者不亡。青春泣血,生命绽放光芒。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时又遭遇百年闻所未闻的风暴打击。翻滚的黑云,夹着电闪雷鸣、山崩地裂般地席卷我们。我们一时惊呆了,手足无措。当我们清醒过来,要像海燕一样,迎着雷电,迎着暴风雨嘶叫着飞翔,朝着一丝亮光,朝着希望,用尽全身力量搏击,奋斗,前进,再奋斗,再前进,嘶喊着胜利。岁月不负有心人。

华为整合汽车业务与消费者业务 重申不造整车

该调整有助于华为整合公司内所有资源,通过统一出口,为车企服务。华为方面再次强调坚持不造车战略


11月25日,华为官方社区公布一项决议,华为汽车解决方案BU划归消费者业务BG管辖,这意味着汽车业务从向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汇报,转向由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负责。

相关报道
华为彻底出售荣耀 30余家渠道商接盘
华为汽车业务相关员工约4000名 徐直军称未设盈利目标
华为弃“卒”背后,荣耀如何新生?
专访|华为北欧业务高管:希望瑞典政府鼓励公平竞争

  【财新网】(记者 郑丽纯 张而弛)美国制裁之下,华为消费者业务剥离荣耀,如今悄然融合新的业务。11月25日,华为官方社区公布一项决议,华为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ICT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这意味着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将负责汽车业务。该文件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于2020年10月26日签发。
  同时,华为重组消费者业务BG IRB(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将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的投资决策及组合管理由ICT IRB调整至重组后的新部门。余承东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华为称,此举是为了增强智能汽车部件业务与智能终端业务的技术、资源的互动。有华为消费者业务BG人士对财新记者称,调整确实是为了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浪费,“与剥离荣耀是两个独立的事情”。
  从实际业务层面,该调整确实有助于华为整合公司内所有资源,通过统一出口,为车企服务。截至今年9月末,华为服务汽车解决方案的员工约4000名,部分来自其他事业群。华为内部人士称,比如,汽车内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会与消费者BG的Harmony OS、HMS相关性较高,两个事业群之间会联合开发,汽车解决方案BU基于Harmony OS和HMS提供车机版,并在此基础能提供智能座舱生态。另一名技术人士称,华为HiCar车联方案由消费者BG负责,其他车内的软硬件方案集中在汽车解决方案BU。
  这意味着,此前车企要想找华为合作,需要分别去找两个部门,且软硬件之间需要跨部门协调。比如今年9月10日,华为在广东东莞召开开发者大会,发布鸿蒙2.0操作系统的测试版本,计划将其安装在汽车等设备上。财新记者注意到,整场大会都由华为消费者BG主办,虽然比亚迪等车企也参加了大会,但华为汽车BU并未参与其中,展区里也没有安排他们的员工介绍汽车BU的产品。9月25日,北京车展前夕,华为汽车BU接受媒体采访,带队出席的是徐直军,华为消费者BG也没有参与。
  情况在10月开始发生变化。10月30日,华为消费者业务在上海向国内消费者发布Mate40系列手机,汽车BU首次参与了华为消费者BG的活动。面对台下的经销商和媒体,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发布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并阐述了华为造车的构想。
  从王军对未来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华为计划将此前在消费者业务中积累的各项技术全部应用到汽车上,比如提供全系800V高压快充解决方案,使汽车可以充电10分钟,续航200公里,其ARHUD 产品准备把挡风玻璃变成一个70寸高清大屏,结合7.1环绕立体声,让用户可以看电影、打游戏、开视频会议等,同时具备视觉识别能力和语义理解能力,可以用自然语言交流,看懂用户的手势和表情。
  之后余承东多次代表汽车业务走到台前。11月9日,余承东带队与北汽新能源高管会晤,试驾ARCFOX极狐αT以及在研的新款车型,并慰问了“1873戴维森创新实验室”双方工作团队。戴维森实验室是华为和北汽新能源合作产物。11月14日,余承东在长安汽车发布会上代表华为表态,将与长安汽车联合打造一个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华为眼里看所有东西都是手机,车是带四个轮子的手机。”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9月曾向财新记者表示,未来的汽车不会是一个独立的设备,而是会以手机为中心,将手机上的软件应用投射到车的屏幕上。
  华为需要汽车业务,2019年4月,华为首次参加上海车展,提出要做增量零部件供应商。华为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强势切入汽车领域,对标汽车领域的零部件巨头博士,希冀能获得汽车这条万亿级赛道。(详见财新周刊报道“华为需要汽车”)
  不过,华为声称,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在此次决议中,华为明确,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和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要坚持华为不造车的战略,且无权改变此战略。“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华为方面强调。
  目前,华为的整车深度合作伙伴是北汽新能源与长安汽车。北汽新能源内部车型“N61”就采用了华为智能汽车全套软硬件方案,具备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今年7月,N61首台全工序车辆下线,按照计划,该车型将于2021年四季度上市。
  汽车研发周期需要时间。华为汽车解决方案BU在今年9月25日北京车展有过一波集中亮相,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称,汽车业务相关产品及技术方案已初具体系,下一步是争取更多整车厂客户。消费者预计在2022年初可以接触到搭载华为全套产品的新车。(详见财新网报道“华为汽车业务相关员工约4000名 徐直军称未设盈利目标”)
  华为野心勃勃,产品从硬件到上层生态均有涉及,投入巨额资源。当前华为汽车解决方案BU及相关从业人员约为4000名。在管理层级上,2019年5月,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批准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BU,直接隶属于华为ICT管理委员会,与三大传统BG地位相当。
  据财新记者了解,华为汽车BU六年没有设盈利要求。而在2020年前十月,华为汽车BU已烧掉5亿美元。
  华为跟汽车厂商的合作模式亦打破了传统采购规则。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刘宇此前介绍,北汽新能源和华为成立了实验室合作开发。在具体运营方面,华为和北汽新能源互不产生费用,各自承担部分开发成本。合作产品上市获得销售收入后,华为和北汽新能源按照软硬件分成。
  当前,汽车业正逐步迈入智能网联汽车时代,产品迎来创新机遇。互联网厂商等跨界者看中汽车赛道,试图将智能手机领域积攒的成功经验复刻到车端,认为智能汽车是一个放大版本的“手机”。

中兴

手握435亿资金欲再募资 中兴通讯遭深交所问询

26.1亿元为收购中兴微电子部分股权的配套募资。深交所要求中兴解释近期26.1亿元的募资必要性、旗下半导体公司中兴微电子的股权转让考虑、中兴微电子的估值合理性等

相关报道
【财新周刊】【封面报道·辅文】中兴生死劫
【财新周刊】美国“七年禁售令” 中兴断粮 中国芯片研发前路漫漫
中兴华为在英国输掉专利官司对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
中兴上半年仅国内营收增长 5G合同数量未增加

【财新网】(记者 叶展旗)在两个多月间,中兴微电子的少数股权两度转手又欲装进上市公司体内,中兴还随之抛出26.1亿元配套募资计划,引来交易所问询。11月24日,深交所向中兴通讯( 000063.SZ /00763.HK)发出问询函,要求中兴在12月1日前解释近期26.1亿元的募资必要性、旗下半导体公司中兴微电子的股权转让考虑、中兴微电子的估值合理性等。
  11月16日,中兴公告称,拟向不超过35名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不超过26.1亿元,其中一半投入5G关键芯片研发项目,另一半补充流动资金。
  此时距离中兴前次募资还不到一年时间。中兴在今年2月刚刚完成115亿元定增,截至9月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余额为435亿元,资产负债率72.9%。深交所问询称,请公司结合前次募集资金使用进度、运营资金缺口情况等,说明本次募集配套资金的必要性,将50%所募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主要考虑及合理性,是否符合相关融资规定,以及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回填措施。
  中兴将这笔26.1亿元资金计划为一笔收购的配套。募资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发行股份收购中兴微的股权。这笔收购也引起监管注意。今年9月,中兴微的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下称“大基金”)将所持24%股权,以33.15亿元价格转让给中兴子公司仁兴科技,估值138.1亿元。同日,广东省国资企业广东恒健欣芯、深圳南山区国资企业深圳汇通融信,分别答应向仁兴科技提供14亿元、12亿元的合作款,用于支付24%股权收购的部分对价款。
  但到10月份,仁兴科技又以14亿元价格向恒健欣芯转让中兴微10.1%股权,以12亿元价格向汇通融信转让中兴微8.7%股权。接着到11月17日,在计划新一轮定增的同时,中兴拟发行股份购买这两家国资企业刚刚到手的中兴微约18.8%的股权,对价26.1亿元,即估值138.7亿元。定增发行价30.8元,约为当日收盘价的88%。
  中兴微于2003年注册成立,为基站等设计配套芯片,并部分外售,相当于海思与华为的关系。到2015年,大基金以24亿元入股中兴微,占股24%。
  本质上,这两个月间的一连串操作,是把中兴微的股份从大基金转让至中兴的子公司,再从这家子公司转让至两家当地国资背景的企业上,最后再增发上市公司股份将这部分股权收购进来,国资也相应提高了在中兴的股权占比。
  若计划实现,代表广东国资的恒健欣芯将持中兴0.97%的股份,代表深圳南山国资的汇通融信将持股1.75%。实际上,广东和深圳国资也都参与了中兴年初的115亿元定增。当时汇通融信和广东国资委下属机构广东恒会股权投资基金分别认购了13亿元。
  深交所要求中兴穿透披露恒健欣芯、汇通融信的股权结构,核实并说明前述总计26亿元合作款的资金来源,以及是否涉及中兴直接或者间接提供资助,说明从大基金两轮转让的主要考虑、商业实质及合理性。
  在对中兴微的定价上,深交所也要求说明估值合理性。中兴微今年上半年营收60.2亿元,净利润3.1亿元;去年营收50亿元,净利润2亿元。不过,中兴微极度依赖母公司,在上半年,中兴及子公司贡献了中兴微95%的销售,去年则为88%。
  中兴微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78%至89亿元;净利润增长约160%,约5亿元。不过,这也说明今年下半年业绩较上半年明显回落。
  同日,中兴在海外再遭挫折。美国时间11月24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驳回了对中兴的复议申请。今年6月,FCC认定中兴为对通信网络和通信供应链,构成国家安全威胁。这意味着,FCC每年83亿美元的通用服务基金不能用于购买、获取、维护中兴提供的任何设备或服务。
  11月25日,中兴A股股价下跌2.84%至35.54元,H股下跌3.74%至20.6港元。

小米

小米公司的小米手机 11 发布会邀请函,内嵌一颗高通骁龙888芯片实物,堪称制作成本最贵的邀请函。这块目前最顶级的手机芯片,售价估计在200美元左右。

小米拟发新股和可转债融资近40亿美元 复牌后股价大跌

小米称融资将用于扩大业务、增加主要市场份额、投资战略生态等。目前小米正在加速布局线下渠道以争抢国内手机市场份额

【财新网】(记者 何书静)华为手机受制,全球手机市场随之调整,小米将补充“粮草”争抢市场。12月2日,小米集团(01810.HK)发布公告,拟通过增发股票和发行可转债的方式,融资约39.15亿美元。
  根据公告,融资将由股票增发和可转债两部分组成。小米将增发10亿股股票,占扩大后股本的4.0%及1.5%的投票权,发行价格为23.70港元/股,较小米12月1日的收盘价折价9.4%,以此计算小米将筹资约30.6亿美元。
  同时小米将发行价值8.55亿美元的七年期零票息可转债,到期日为2027年12月17日,初步换股价为每股36.74港元,较小米12月1日的收盘价溢价40.5%。
  本次发行之前,雷军和其他股东分别在小米集团持股27.6%和72.4%;而增发配售完成,同时假设债券全部转换为股票之后,债券持有人将持股0.7%,股票承配人持股3.9%,而雷军持股占比将被稀释至26.3%,其他股东持股降至69%。
  公告称,此次融资获得的款项将用于增加运营资金以扩大业务、投资以增加主要市场的份额、投资战略生态系统等。此次融资的承销商包括瑞信、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
  根据小米财报,截止2020年三季度末,小米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03亿元;总资产为2116亿元,总负债为1170亿元,负债率为55.3%。
  华为遭受美国制裁的情况下,小米正在补充国内市场的短板,加快线下渠道布局。11月26日,小米集团中国区总裁卢伟冰在Redmi新品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小米要加快县级市场下沉,一年内小米之家要覆盖全国每个县城。(详见《小米拟加速渠道下沉 当前县级小米之家覆盖率不到30%》)
  一名渠道商近期向财新透露,据他与小米负责渠道的人沟通,对于华为让出来的这部分市场,小米计划在线上市场抢到25%的份额,而线下市场抢到12%的份额。这一考虑是基于小米在线上市场优势更大,而在线下积累不如OPPO和vivo。
  近期,小米手机已经展露出强劲增势,海外更是高速增长。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数据,今年三季度,在全球市场,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减少了22%至5190万台,而小米的出货量增加了42%至4650万台,超越苹果首次成为全球第三。
  受快速增长的手机销量拉动,三季度小米收入重返高增长。当季小米实现收入722亿元,同比增长35%,创下过去八个季度内最高营收增速。(详见《小米三季度收入重返高增长 总裁王翔称荣耀独立不影响小米策略》
  各大品牌均觊觎华为受制带来的市场空间,除了OPPO、小米,中兴、联想近期也宣布将回归国内市场。11月30,中兴通讯终端事业部总经理倪飞表示,2021年中兴通讯终端业务将全面回归中国2C市场,在渠道层面,明年将统一操盘中兴、努比亚、红魔三大品牌,全年将投入建设5000个零售阵地。
  11月3日,联想集团中国区总裁刘军在财报会上向财新等媒体表示,手机业务已经回归国内,将专注于高端商务和高端高性能游戏两个市场。联想集团CEO杨元庆也表示,联想正在为中国市场冲刺作准备,除了高端也会考虑考虑主流、中低端市场。(详见《联想手机收入第三季度重回增长 》)
  12月2日早盘,由于融资公告小米短暂停牌,下午一点复牌后,小米股价较前一日收盘价下跌近10%至每股23.65港元,截止发稿,股价回升至每股24.30港元。

VIVO

蓝厂 X2,vivo 牵手蔡司,这意味着什么?


▲ vivo 蔡司联合影像实验室正式挂牌

自古「红蓝出 CP」,没想到这次「蓝蓝」也牵了手。

在最近举办的 vivo 蔡司全球影像战略合作发布会上,两家「蓝厂」正式签约,宣布将一同开展深度战略合作。

既然是深度合作,那就意味着双方并非只是简单地「联名」。据 vivo 透露,两者共建了联合影像实验室,从手机镜头的设计、制造,到成像效果的优化、调教,硬件和软件层面上均有协作。

vivo 也不吊人胃口,两者的合作成果马上就来。月底即将发布的新一代旗舰机型 vivo X60 系列,便是和蔡司携手研发的开山之作。

从官方发布的海报来看,vivo X60 系列已将蔡司的「小蓝标」印在了镜头上,这让我着实期待它的影像表现。

相互选择,互相成就
手机厂商和影像厂商合作,并非前无来者。尤其在用户对手机影像能力要求渐高的今天,向影像行业寻求协助,无疑是手机厂商们增强影像力量的捷径。

不过手机大厂和影像大厂的数量势均力敌,所以也不存在所谓的「买方市场」或「卖方市场」,能不能合作,还得看双方的意愿。

对于 vivo 来说,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应该有不小的选择空间。日系、德系、北欧系知名相机厂商,两只手都数不过来。让人好奇的是,vivo 为什么选择了专攻光学的蔡司?

这个问题,难不倒喜爱摄影的朋友们。尤其是使用过蔡司镜头的朋友,大概率会对蔡司的工艺、成像和色彩留下深刻印象。简单概括,就是锐度高、边缘清晰、有层次感、焦外旋转、有空气感等等。

在成立至今的 175年间,蔡司在光学影像领域推出过许多经典的设计。比如超大光圈的普拉纳(Planar)、锐利空气感的天塞(Tessar)、中心分辨率极高的迪思塔根(Distagon)、畸变极小的旁轴镜头标钢(Biogon)等等。

这些经典镜头的结构设计,也奠定了当今相机和手机领域,多数镜头设计和研发的基础。不少专业相机品牌,都会选择蔡司为其提供专业光学解决方案。我们耳熟的有索尼、哈苏、禄来等等。

除了光学,光电也是蔡司的拿手绝活。全球有 80% 的半导体芯片,使用搭载蔡司微光刻透镜设备制造;有 35 位科学家,曾使用蔡司显微镜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你是 vivo 的决策者,应该很难将目光从这个光学与光电领域的巨头身上挪开。但在决策前,还需要考虑蔡司有无手机合作的经验。

答案显然是有的。蔡司在 2004 年与诺基亚首次合作,便推出了极为经典的诺基亚 N90。此后,在诺基亚许多经典机型上,都能看到蔡司的身影。比如诺基亚 N8、诺基亚 808 PureView、Lumia 1020 等。

在和诺基亚、索尼手机合作过程中,蔡司已经积攒了丰富的移动影像经验。这就像一个毕业于顶尖高校的人才,还有十余年相关的工作经验,HR 有什么理由会拒绝呢?

如果有,那就是和公司业务不符。但对 vivo 来说,蔡司的业务正好能和自己互补。

一方在光学制造上有硬核的技术,另一方在用户基础和数字技术上有深厚的积累,两者可以说是珠联璧合。

反过来,作为世界顶级光学厂商,蔡司应该不缺「追求者」,最终为什么选择了 vivo 呢?

据了解,蔡司对合作伙伴的要求十分严苛。在和 vivo 牵手前,曾派出小组深入 vivo 制造工厂,进行实地考察。蔡司考察的结论是,vivo 对产品制造有完全的掌控权,其生产基地的智能化制造能力,能够满足蔡司对质量和精密度的高要求。

这有点像两个人谈恋爱。除了对方身上有自己理想的特点,还要看双方在精神层面能不能合得来。在双方战略合作发布会上,蔡司表示 vivo 对待产品的匠人精神与自己志同道合,从而坚定了对 vivo 的认同。

在双方官宣合作之前,已低调地磨合了很长时间。在产品设计、工艺、测试标准等方面,都产出了合作成果。即将发布的 X60 系列,就是首个共研成果的落地。

消费者「磕 CP」能「磕」到什么?
作为普通消费者,听两者的「牵手故事」只能当作饭后吃瓜。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双方携手后,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利好。

蔡司镜头的特色,我们上文已经提到过。锐利、色彩鲜明,种种特点可以被概括为两个字:「德味」。在蔡司的加持下,我们有理由期待 vivo 的新产品带来的影像体验。

抛开色彩、成像质量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像拍照、录像时恼人的鬼影、炫光问题,通过蔡司独家的 T* 镀膜,在 vivo 产品上也将得到有效改善。

双方的联合不仅专注于硬件,在软件方面也有深度合作。爱好摄影的朋友应该都对蔡司 Biotar 镜头有所耳闻。其以被摄对象背后的旋涡状失焦图案而闻名,几乎所有人像摄影师都梦寐收藏一支 Biotar 镜头。

而通过 vivo 的新产品,用户拍照时也能得到 Biotar 般梦幻的散景效果。vivo 和蔡司合作研发了「蔡司 Biotar 人像风格」,通过计算影像技术,将蔡司这一经典人像风格复刻至手机上。即将推出的 X60 系列新品,便是这一技术的首秀。

所以两者的合作,绝不仅仅只对专业摄影师有意义。

从摄影爱好者或普通用户的视角来看,手机进一步成为专业影像工具。我们不需要动辄花上万元去购买单反和镜头,用手机也能拍出媲美专业相机的画面。创作的门槛降低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创作的乐趣。

vivo 在发布会上介绍道,未来除了与蔡司在产品层面上展开合作,还将在内容主题方面长期共建,比如打造「vivo 蔡司大师影像」,提供更大的展示平台。

内容层面的共建可能意义更为深远。摄影术自发明起便被赋予了记录时代的使命。现在,有更多的人可以用手机记录时代发展与个体价值,每个人镜头下的世界,都可以被分享、展示给他人。每个人,都值得被世界看见。

vivo 在影像上野心不小
从几年前开始,vivo 就已在蓄力影像赛道的长跑了。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 vivo 在 2014 年推出的 Xshot,专为拍照而生的它凭借索尼的 IMX214 CMOS 传感器、 OIS 光学防抖以及 F1.8 光圈的镜头,掀起了一阵拍照热潮。

到 2016 年,vivo 在发布 X7 时表示,今后的产品都要往「人像」拍摄的方向进发。后来又提出「逆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那句经典广告语。

2018 年,vivo 提出了主摄云台的方案。这就是今年 5 月,vivo 正式推出的第一代微云台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手机影像防抖技术的一次突破。

一句话简单来说,就是 vivo 把镜组与传感器连成一个整体,并将这一整体放在了双滚珠的悬架里面。如此一来,镜组和传感器便可以一起运动,实现 X 轴+Y 轴的双轴转动立体防抖,比单纯的 OIS 光学防抖更先进。

根据公开消息,vivo 即将发布 X60 系列新品,将搭载升级后的第二代微云台,影像实力值得期待。

回顾 2020 年,可以发现 vivo 在影像上有很多动作。

自年初将「Camera & Music」的品牌定位升级为「Camera & Design」,并将影像确立为公司级的长赛道之后,vivo 在年中推出了专业影像旗舰 X50 系列。而后又在九月携手《国家地理》,发布全球影像 IP——「vivo 影像+」。紧接着年底和蔡司官宣合作,将推出新一代专业影像旗舰 X60 系列,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其中「vivo 影像+」很有意思,它并非硬件产品层面上的创新,而是聚焦在内容生态层面。vivo 和国家地理一同打造了手机摄影大赛、手机摄影学院、摄影师联盟等多个板块。意图构建一个集内容共创、公共教育和技术、美学探索于一体的内容生态。

在手机摄影大赛里,我们可以透过参赛者的照片,看到形形色色的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真挚多样的情绪。无论在培养用户审美,还是在展示用户自我的层面上,这类活动都大有裨益。

可以说,今年 vivo 在影像上的种种动作,都在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vivo 的方向,就是打造顶尖的移动影像体验。

或许在未来,当我们提到 vivo 时,直觉印象就是「拍照很棒」。而蔡司,就是 vivo 达成这一目标的最佳助攻。

回首既知,迈向未知,vivo 在过去一年都做了什么?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vivo CEO 沈炜在 2021 年的新春致辞中用这样一句话送给了所有 vivo 人。

2021 年,是这家企业的第 26 个年头,也是 vivo 品牌的十周年。人们总喜欢在一年到头的时候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因为总结过去,是对自己的复盘,是反思;而展望未来,则是对未来的预测,是规划。将两者辨证的结合起来,就是作为一家企业的思考。而要解答的,无非是这两个问题:

2020 年,vivo 都做了什么;2021 年,vivo 要怎么做。

过去一年,vivo 设置了四条长赛道
要解答过去一年 vivo 都做了什么,其实可以通过 vivo 之前打造的四条长赛道的总结。按照 vivo 所说,这四条长赛道分别是:设计、影像、系统、性能。

这四条赛道是过去一年 vivo 提到最多的四个方向,但难得的是每一条赛道 vivo 都给出了拿得出手的成果。

设计:尝试了素皮,传奇版是惊喜

在设计方面,vivo 去年收获了不少好评,其中 iQOO 系列的两款「传奇版」的设计带来了超出预期的惊喜,对于 iQOO 系列来说是第一次将设计语言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另外将彩带装饰分别尝试应用在了素皮和玻璃上也是一种新尝试。

设计在 X50 和 X60 系列的最佳体现则是双层云阶设计的摄像头矩阵,不仅是 2020 年最和谐的摄像头矩阵设计,还在市场上引出了一阵模仿的风潮,在后面一些机型中可以看到该设计的影子。

影像:大底+微云台,还与蔡司合作了

影像能力是 vivo 在这几年一直强调的部分,也一直以独特的能力提升大众对影像的认知。比如说在 vivo X50 Pro 上使用的微云台设计,将手机自带的防抖能力提升到了接近手持云台的水准。

X50 Pro+ 则使用了更强大的传感器和多摄组合,采用的三星 GN1 传感器有着 1/1.3 英寸的大底,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手机市场中最顶尖的传感器之一。

而最新的 vivo X60 Pro+ 则更进一步,把 三星 GN1 超大底传感器和微云台 2.0 技术同时集成到了一部手机上,5000 万像素超大底主摄和 4800 万像素微云台超广角主摄在 vivo X60 Pro+ 上组成了超感光超清「双主摄」影像系统。

对于这款手机,我们也认为其有问鼎上半年拍照「机皇」的能力。

另外 vivo 还与德国蔡司进行了战略级合作,不仅用上了 T* 镀膜和「蔡司 Biotar 人像风格」,还设立了联合影像实验室,将在未来进一步提升 vivo 在影像领域的竞争力。

系统:改头换面

系统方面的主角很明显,OriginOS 可以说是 vivo 改头换面的作品,系统界面不仅对 Funtouch OS 颠覆非常大,在整个手机市场中也是很独特的设计。

对于这款系统,不仅线上反应非常热烈,几次公测招募都迅速满员,而且爱范儿也做过关于 OriginOS 的线下分享会,来现场体验的小伙伴同样络绎不绝。

OriginOS 在今天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细节仍然需要几个版本迭代打磨,但无疑是一次弯道超车,在 vivo 的四条赛道上可以说是后发先至。

性能:性能快,上市快

至于性能方面,和三星联合研发 Exynos 1080 补足中高端,iQOO 系列首批出货高通骁龙 888 旗舰处理器,这些用户都看在眼里。

除了 vivo 一贯擅长的流畅度,还有不少最新的优化值得一提,比如在存储空间充足的时候可以划分 3GB 空间虚拟做运行内存,原先 8GB 的内存一下子变成了 11GB。

在四条赛道的背后,是长期主义、利他共赢、设计驱动的方法论
四条长赛道,可以说是 vivo 以「长期主义」为指导的坚持,也是 vivo 产品在今后长期耕耘的方向。

如果说「长期主义」是 vivo 给自己设下的目标,属于内政策略,那么「利他共赢」则是 vivo “外交 “策略。

vivo 的利他共赢在过去一年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合作。

其一是与三星进行合作,联合研发新一代的处理器。在处理器进入平稳的研发节奏之后,今年合作的重头戏转到了 vivo 更加擅长的影像领域。

去年 12 月,vivo 在影像上再次有了大动作战略合作,合作对象是在德国的百年光学企业——蔡司。两者在影像方面展开了进一步的深度合作。

vivo 与蔡司的合作可以说是「相互选择,互相成就」的典范,一方在光学制造上有硬核的技术,另一方在用户基础和数字技术上有深厚的积累,两者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由此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

而「设计驱动」其实是对用户场景和需求的设计与挖掘。在这一点上体现最明显的可能就是 OriginOS 的推出,灵感来自华容道的独特设计,以及直接在桌面进行获取信息,操控,大小变形与自由组合,都是对用户场景和需求地再挖掘。

通过三个方法论和四条赛道, vivo 在去年不仅做到了持续前进,在我看来另一项巨大的进步是做到了平衡。

平衡指的是四条赛道齐头并进,这让 vivo 的产品在去年逐渐补足短板,比如设计和系统上的进步,都让 vivo 的产品变得更加完整。硬件软件上都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整体完成度也相当高。

处理器和影像这两项消费者最看重的部分则贯彻了共赢的理念,与三星在中高端处理器合作,旗舰方面紧跟高通,影像方面既有自研的微云台技术,也有蔡司带来肉眼可见的新变化。

从产品的视角上看,vivo 的产品在去年实现了一次产品力的跨越升级。当前的国内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可以说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不是比拼有没有进步,而是有没有比别人进步更多。

X50 和 X60 两代上不断的平衡与调整,从推出「超大杯」到持续向上推进「超大杯」的产品力,vivo 用自己的方式站稳了高端市场。

未来,埋头种因
2021 年 vivo CEO 沈炜的新春致辞标题叫「不忘初心,埋头种因」。

「不忘初心」,每家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在展望新的一年中提到,关键是怎么做才能不忘初心,后半句的「埋头种因」就是 vivo 给出的答案了。

在立下四条长远的赛道和方法论之后,vivo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平常心,坚持长期主义、利他共赢和设计驱动的方法论,埋头种因,不受短期的诱惑和外界噪音影响。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按照 vivo 所言,要想在果上面收获更多用户,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价值,就要在因上坚持「设计驱动和用户导向」。所谓设计驱动并非是设计师驱动,vivo 自己解释表示:

设计驱动的底层是价值观的驱动。设计驱动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我们要去思考产品的意义,思考我们能改变什么,赋予什么,然后抛开杂念,用完美和优雅的方式去实现,为用户为社会创造价值,正如去年我们推出的 OriginOS 之思考初心。

技术永远在进步,参数永远在变化,不变的唯有人们对美的追求,对成就和愉悦的追求,对自我意义的追求。

就 vivo 而言,我们不应拘泥于比拼参数,本质上,科技不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享受科技,而是更好的享受生活。我们需要倾听用户的声音,懂他们的需求,以用户导向和设计驱动的价值观来为他们创造心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

这些话听起来的确很官方,但同时也很正确。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缺如何去做的方法论和价值观,缺少的只是将它们坚持下去的决心。

埋头种因,未来可期。这或许是 vivo 对自己许下的一个期盼,就像 OriginsOS 里的那朵花,只要踏踏实实把路走下去,它就会盛开。

OPPO

OPPO强调技术战略 产品布局仍待明晰

近两年OPPO加大技术投入,从手机向IOT领域延伸布局,但相较华为和小米有明确的产品路径,OPPO的硬件战略相对模糊

【财新网】(记者 屈慧)11月17日,OPPO在深圳举办一年一度的未来科技大会,该公司CEO陈明永在会上称,OPPO将推行“3+N+X”的科技跃迁战略。

  “3+N+X”战略中的“3”,指硬件、软件、服务三个基础技术;“N”是OPPO长期构建的能力中心,人工智能、安全隐私、多媒体、互联互通等;X则代指OPPO的差异化技术,包括闪充、影像技术、AR(增强现实)等。

  OPPO研究院院长刘畅在会上称,“3+N+X”科技跃迁战略是支撑OPPO万物互融生态建设的坚实底座。他称,依托硬件技术的积累和沉淀,能够保障OPPO设计出最好的智能硬件;依托软件技术,可以帮助OPPO实现多设备、多场景、多服务的智慧体验,打通硬件、应用的生态等;此外,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服务技术,可以全面提升数据的价值。

  OPPO将智能终端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都囊括在这一新战略中。但在硬件方面,OPPO产品布局仍待明晰。

  相较华为和小米,OPPO的硬件战略相对模糊。华为提出的“1+8+N”战略,明确了以手机为核心,PC、平板、智慧屏、音箱、眼镜、手表、车机、耳机八个品类硬件为辅,广泛连接N个场景的布局。小米的“1+4+X”战略,则分别指代核心产品手机,电视、智能音箱、路由器、笔记本电脑四款自研产品,以及X个生态链产品。

  OPPO从手机切入IOT领域,相对较晚。2018年,该公司设立了OPPO研究院,由副总裁刘畅担任院长,研究院主要聚焦OPPO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形态。2019年1月,OPPO成立了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瞄准智能硬件市场,该部门由副总裁刘波负责。(详见财新网报道《OPPO拓展手机之外业务 成立新兴移动终端事业部》)

  近两年,OPPO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来补短板。2019年,该公司投入100亿元做研发,其研发团队总人数翻倍增至1万人。2019年12月的未来科技大会上,陈明永宣布,未来三年会投入500亿元用于研发,研发覆盖领域包括5G、AI、云计算、硬件底层技术,以及包括手机操作系统在内的软件工程架构能力等。(详见财新网报道《OPPO进军智能硬件 未来三年研发投入500亿元》)

  截至目前,OPPO已发布了耳机、快充、智能手表、电视、AR眼镜、CPE(客户终端设备)产品。除耳机、快充稍微成熟外,其他产品的上市时间都不足一年,AR眼镜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每年 Reno 系列都有一个 KPI,把厚度降 0.3 毫米下去

12 月 10日,OPPO Reno5 系列发布。它迎合了市面上年轻人对于美的追求:设计漂亮耀眼,同时还坚守着日渐稀少的轻薄手机阵营。

对于 Reno 在外观美学方面如何传递,无论是 Reno4 Pro 还是 Reno5 Pro 都已经有过较为详细的阐述,但 Reno 系列另一个核心卖点,也就是轻薄手感方面,却很少有在体感之外多在技术上的揭秘。

怎么把手机做薄,其实一直是行业的一个难题,就在一年多前,7.X 毫米还很难塞进 4000mAh 的电池。而今年,在 Reno5 Pro 7.6mm 的机身中已经能够放进 4350mAh 的双电芯电池。

做薄的难点不在于想法而在实现,这需要一个成熟的研发团队去一直不停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至于 OPPO 怎么在一路做薄的路上坚持下来的,Reno 产品线总经理李杰透露了关于研发团队的一些「小秘密」:

其实每年 Reno 系列研发有一个 KPI,就是同样情况下你给我降 0.3 毫米下去,你降下去 0.3 毫米不要管我干啥,每年都要降,所以不只一点两点,很多点都是细细抠下来的。

KPI 可能不是个受欢迎的东西,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是很有用的。Reno 系列一个不容易做好的点就是如何取舍电池容量和与轻薄机身之间的平衡,4000mAh 对于大众来说是个底线,但要比上一代更好,就需要一点点再抠出一些空间,让电池再大一点。

接下来是结构工程师李佳翌的主场,它把 Reno5 Pro 一点点解构,剖开所有隐藏在背盖下的秘密:

第一步开始我们先把电池盖扒下来,然后看里面的结构。这次做薄的第一个点在电池盖上,我们把下面塑胶件全部砍掉了,主要是因为这个地方跟电池保护板形成了一定的重叠,所以要砍掉。

然后造成最大的问题是防水和整机可靠性,这个地方我们做了很多次方案验证,以及对于防水和对跌落各种的实验,实验之后这个是我们最终确定的一个方案。从目前来看,就只有我们一家在用。


▲主板和小板

这种细节上的精打细算在 Reno5 上几乎是处处可见,比如主板和下面的元器件距离原先是 0.2 毫米,但是在 Reno5 Pro 上再度缩减到了 0.15mm。最终主板长度减少了2.42mm,面积减小了10%

当原先的结构和元器件难以再进一步缩小体积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找元器件生产厂家进行定制,许多手机为了满足自己的独特设计需求,内部都会大量采用定制的元器件,比如我们熟悉的 iPhone。

在 Reno5 Pro 上,OPPO 定制了目前市面上最小的单扬声器。

扬声器是我们这个机型的一个重中之重,因为扬声器的设计对于我们来说挑战非常大,尤其是一开始堆叠的时候。因为电池体积容量加大了,挤占了下面扬声器的空间。

一开始我们想的是移动螺丝的位置,再把扬声器里面的 FPC 以及小板的布局挪一下。然后经过了 20 多次的尝试,最终才确定下来现在这个方案。

这个方案跟其他的方案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和供应商首次共同研发了市面上最小的 1115 型号的扬声器单体。

但这还不够,因为整机的厚度已经被卡死的情况下,加上 4350mAh 的电池,实际上宽度也被确定了,所以 OPPO 的工程师只能在长度上把空间尽量压出来。那方案只能是将指纹模组做小,再让充电 FPC 向上走,并且在中间开孔。


▲ 指纹模组对比,左边:Reno4,右边:Reno5 Pro

要想将指纹模组做小同样很困难,在本就十分局促的内部空间中,一点设计差错都可能让不同的元器件「打起架来」。怎样把指纹模组打磨到更小,李佳翌表示:

我们也有最小的指纹模组。 在 Reno 和Reno2 中使用的指纹模组体积要比如今 Reno5 Pro 的大很多,但这个模组设计之初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比如说像这个指纹模组下面有两个凸出来的「筋」,其实开始的版本是没有这么粗也没有这么高的。这是因为之前的方案和底部黄色的充电 FPC 会产生刮擦,我们也是做了很多版才把最后方案定下来。

另外还有一个难点是走线方式,因为这个走线要和上面的小板相连,而且要穿过振动马达,在不影响振动马达振动的情况我要把它设计得尽量要漂亮,而且同样不能跟内部结构相互发生刮擦的关系。

做完这些之后,李佳翌挥舞了一下手中刚刚拆下来的散热片。这是行业上最薄的散热片,厚度只有 0.35 毫米,具象点说就只有三张 A4 那么厚,但散热面积却比上一代大了 27%。

当一点点把空间挤出来之后,剩下的元器件部分就只有最下面的屏幕部分了,李佳翌表示在屏幕方面这次也采用了一些创新性的设计,他说:

为了最大限度把空间让度给电池。屏幕下面地方是 FPC,这个 FPC 底部是 6 层板,顶部是 2 层板,这样做的目的是顶部这个地方可以和电池厚度方向有所重叠,能够尽量把这个空间留给电池,而剩下空间就作为它器件的排布。

把这些元器件精巧排布,仔细组合,最终拿出来的成品就是一款 7.6mm 厚度,173g 重的轻薄手机。

难得的是,除了更大的电池,OPPO 这次还在 Reno5 Pro 里塞进了线性马达等等元器件,所以这不光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同时作为升级迭代的产品还往里做了许多加法。

这其实也告诉了我们,把手机做轻薄其实也是一门学问,是一项具备技术含量的工业体系,由此也形成了「OPPO 轻工业」这个概念。

对于 OPPO 来说,它们反复强调过,轻薄是 Reno 系列的一个必须坚持的底线,也正是因为如此,Reno 系列拥有极为「克制」的一面,对于需求与欲望日渐膨胀的用户与厂商来说,这是最珍贵的一种品质了。

手机市场格局生变:国产手机品牌鏖战高端,渠道成为重要战场

  2021年,是手机行业充满变数的一年。

  2020年,是中国手机市场不平衡的一年。这一年,在中国占据近半个市场的华为手机因芯片受阻,继而被迫剥离子公司荣耀,让手机行业面临着近三年来最大的不确定性。中国聚集了一批全球销量最大的手机公司,华为、小米、OPPO、vivo,这些公司在全球排名前六,在国内共同分享了超过95%的市场份额。
  
  外部非商业因素打乱华为手机的正常发展节奏,变数接踵而来:华为如何生存、荣耀如何发展、其他手机厂商又如何把握这一关键性的窗口期,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近两三年来,手机行业不复此前智能手机大混战时代的沸腾,如同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角力场。随着市场由增量转入存量竞争,用户换机周期攀升至两年以上,手机行业似乎正在失去它的激情与活力。
  
  手机行业一直呈巨头林立之势,前五大手机厂商几乎把持着全部的市场份额,它们间的座次也几乎没有变动。
  
  第三方数据机构IDC数据显示,从2019年到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占比排名基本是华为、vivo、OPPO、小米、苹果。其中,华为一度占比超过四成,vivo和OPPO旗鼓相当,均在18%上下,小米和苹果相对弱势。到了第四季度,华为仅余25%的市场份额,同比下滑了34.5%。
  
  全球市场上,华为出货量排名从二季度的第一名径直下滑,到四季度仅排名第五,市场份额也由20%降至8.4%,同比减少42.4%,是前五名中唯一下滑的手机厂商。而小米、苹果增长迅猛,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了32%和22.2%,拿下了全球的季军和冠军。
  

  华为手机的变数,让稳固了近三年的全球和中国手机市场格局松动了一些。
  
  “我们已经做好了2021年手机销售额下降50%的计划。”一位华为负责渠道的内部人士语气平静,对《财经》记者报出一个略显惨烈的数字。
  
  这可能是华为手机遭遇过的最大危机。他告诉《财经》记者,近几个月华为手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下跌明显,从销量上看,华为份额11月-12月市场份额环比持续下降了5.8%和5.3%,由于手机缺货严重,整体渠道周转天数也从正常的50多天下降至30多天,华为店内甚至都出现了难以买到华为手机的“怪相”。
  
  供货短缺、销量下滑,一度被华为牢牢把持四成市场的手机业暗流涌动。其他厂商没有明说,但心照不宣。能否在这一历史时期胜出,关键有二:一是在华为缺位后的高端产品线占据用户心智,二是将华为原有的渠道收编为己用。两场战役几乎同时打响,窗口期有限,要快,但更要稳。
  
  产品:主要选手向高端冲刺,华为不放弃
  
  2021年一开年,多家厂商已相继推出旗舰机型,拉开了高端之战的帷幕。OPPO CEO陈明永在新年致辞上已察觉到了风向,“高端旗舰机将成为厂家必争之地。”
  
  发力高端不是新趋势,高端旗舰机一贯是手机厂商硬核实力的集大成者,体现了品牌、研发、供应链、营销等综合能力。它是厂商“秀肌肉”的主舞台,利润空间也更为丰厚。
  
  尤其在手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后,原本靠性价比跑量的策略不再行之有效,唯一的出路是不断上探高端、跨入涉足未深的新领地。
  
  此前各家厂商在高端线上早有布局。华为有主打商务旗舰的Mate系列和拍照旗舰的P系列,vivo有NEX,OPPO有Find,小米也有小米的数字系列。这类高端旗舰机共同的特点是性能优越,售价不菲,平均售价在4000元以上。
  
  但在华为陷入被动后,厂商们冲刺高端的速度明显加快。
  
  2020年12月底,小米发布了首款搭载了高通骁龙888的小米11,这款芯片是高通目前最先进的5nm制程芯片,是今年手机厂商在高端上的首选。在高端领域,小米的优势是与高通合作紧密,拿下了骁龙888的首发权,且享有一段时间的独占期。
  
  但问题是独占期并不长,仅在两周后,搭载同款芯片的iQOO7也得以面市。此外,小米11也不是小米高端手机的最终形态,11pro迟迟未亮相,让外界更关注小米是否还有“后手”。
  
  OPPO将决心寄托在今年第一季度即将发布的Find系列上。陈明永在新年致辞上坦言,过去Find系列产品“有些随性”,更新周期不固定,而从2021年开始这一定位高端的产品将定期每年推出,并要求销售量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新荣耀亦要在高端上独立行走,此前这是个主打性价比的年轻品牌。荣耀CEO赵明告诉《财经》记者,华为和荣耀过去是差异化定位,但现在荣耀受众是全部人群,在高中低端各个价位都急需新品抢占市场。“荣耀肯定会走高端,打造标志性的旗舰机器,至于具体是哪个系列,2021将在合适的时间公布。”他说。
  
  一加也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一加创始人兼CEO刘作虎去年底在内部信上提出, 2021年一加要力争国内线上高端第一,定下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销量目标。一加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今年一加计划加大技术方面的产品研发投入,着力点主要在高帧屏幕和影像功能上。
  
  虽然华为受到种种掣肘,但并不打算“坐以待毙”。外界通常认为芯片受到制裁后,华为今年的重点将放在4G手机或千元左右的入门级手机上,实则不然,高端手机依然是今年中国市场的蓄力方向之一。
  
  “国内市场主要打算稳高端,把6000元以上的Mate 40 pro、保时捷这类产品稳住,围绕有高消费能力的人做圈层营销,保持一定的热度。2021年P50也会正常发布,所以高端产品还有一定的延续。”前述华为渠道人士称。
  
  近日华为官宣称,将于2月22日发布折叠旗舰手机Mate X2,搭载华为最高端的5G芯片麒麟9000。此前《财经》记者综合多方采访得知,麒麟芯片至少能维持到2021年上半年,这意味着华为手机还有半年腾挪期。至少在这半年内,华为不会放过发布新机、抢占用户心智的机会。
  
  然而麒麟芯片存货有限,即便再努力维系高端市场,用户抢不到货依然有可能流向其他厂商。
  
  尽管各家厂商都布局了高端线,在中国最受认可的依然是华为和苹果。据第三方调研机构IDC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在中国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市场,华为与苹果均占比约44%,二者合计近90%,其余厂商合计份额不过10%左右。
  
  相较之下,其他厂商的定价战略还相对保守。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华为和苹果之外的其他厂家定位都集中在中端或性价比上,短时间难以扭转“调性”。
  
  据ZDC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去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华为和苹果的高端旗舰机平均售价在7000元以上,而其他厂家的旗舰产品平均价格只在4000元-5000元区间,避开直接与华为和苹果的“超高端”叫板,这实际上为调整消费者的认知留出了一定的适应时间。
  
  “2020年以后,高端细分市场竞争会更激烈,我们已经看到,市场反馈的很多变化,用户对设计、品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加方面告诉《财经》记者,这无疑意味着在产品研发上需要有更大的投入,在创新上有更大的突破。
  
  高端市场的竞争不再是风吹草动,战役已经打响。但短时间内还胜负难分。技术自研的实力、供应链的支持、高端品牌的建立,均非一日之功。而且,这些第二梯队厂商的高端进阶之战虽以中国为重心和起点,但下一阶段在全球范围内的拓展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全球市场上,三星、苹果牢牢占据高端市场,留给其他公司的空间更加狭小。
  
  但这场战役又不得不打,如果止步不前,无异于主动出局。
  
  渠道:继续下沉和持续上行
  
  商业世界素有“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说法,此前稳坐国内手机头把交椅的华为,也在各线城市长期把持着大部分的渠道。即便在二三名选手vivo和OPPO更具优势的低线城市,华为的优势也一目了然。
  
  据数据服务商个推大数据2020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安卓手机中,华为在三线和四线及以下城市的用户占比都在三成以上,OPPO和vivo分别占比不到两成。
  
  芯片受限,首当其冲的就是渠道商的利益。由于存货短缺,华为原有的渠道商也已萌生去意,“如果他们(经销商)继续把重金压在华为上,风险很大。”上述华为渠道人士说。经销商在华为上无利可图,只得转而投奔其他品牌,而此刻的其他厂商们也做好了承接的准备。
  
  对它们而言,眼下正是实现弯道超车难得的机遇。上述华为渠道人士判断,华为在渠道上最大的威胁是OV,原因是“定价在中端范围内,又能支撑渠道下沉,还能推出有竞争力的新品。”
  
  除了vivo和OPPO,步伐最快的是小米,虽然五年前已开始布局线下渠道,但截至2019年底,小米之家的门店数量也不过630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由于手机产品利润过薄,小米在广阔而密集的毛细血管网络里长期缺位。
  
  局势却悄然起了变化。2020年11月底,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公开声称,未来一年内,小米之家要覆盖全国每个县城(全国有2846个县级行政单位)。1月8日,小米宣布小米之家门店总数已突破2000家,是此前五年总量的近四倍。这是小米前所未有的速度。
  
  卢伟冰曾担任金立手机总裁,而金立一度被称为“渠道之王”。一位小米经销商向《财经》记者回忆,此前小米的渠道相当混乱,缺乏条理和定势,而卢伟冰走马上任后,开始了对线下渠道大刀阔斧的改革:砍去规模最小的加盟专营店、推进与连锁经销商合作、在下沉市场密集铺设直营的小米之家。小米的线下渠道明显展现出门店规模由小到大、由加盟到直营、由高线城市到低线的迭代规律。
  
  值此关键历史时期大力开拓市场、铺设渠道的不只小米。一加从2020年起也加大了中国区线下的投入。过去一加在线下没有专门的对接人,而现在已有超过1000人的团队负责线下。一加CEO刘作虎曾透露,目前渠道已覆盖31个省、240个城市,线下合作门店增长率达到了316%,今年还将继续拓展渠道。
  
  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来自荣耀。解决了供应链问题的荣耀正在“卷土重来”。荣耀CEO赵明告诉《财经》记者,此前30多家联合收购荣耀的渠道商都是荣耀在各省的核心经销商和各区域零售商,现在的合作比以往更加紧密,因为这些经销商不仅是荣耀的合作伙伴,更是荣耀的股东。此外,有不少渠道和零售商已向荣耀表露合作意向,帮助选址和建设荣耀的高端旗舰门店。
  
  “独立之后的荣耀在渠道和零售体系内将会有迅速、大幅度的提升,今年荣耀的目标是全面超越我们过去的市场份额。”赵明预判道。但现实的问题是,以独立品牌的姿态躬身入局,对荣耀的品牌效应、产品和渠道能力都将是新的挑战。能否在今年拔得头筹、收复华为的失地,仍存在不确定性。
  
  生态:从手机到IoT的关键一年
  
  手机不是厂商们唯一竞争的领域,在单一终端上的竞争,已越来越乏善可陈。
  
  从屏下指纹识别到快充,从高刷新率到数千万乃至上亿像素的摄像头,这些过去黑科技的宣传点,几乎已成为国产手机的标配。一块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的直板机器上能承载的想象空间,越发呈边际效益递减。
  
  折叠屏是2021年最吸引眼球的创新,在三星的示范效应下,头部厂商都蠢蠢欲动。但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原中国移动和GSMA高管葛颀对《财经》记者表示,这只是在原有终端上的改良,难以革命性地改变消费者的体验或者手机的属性。
  
  “折起来不够小,放在裤子里太厚,展开来又不够大,不能成为像pad一样的生产力工具。”他判断,“折叠屏无法成为手机行业新的‘救世主’。”
  
  行业滑入平台期,国内手机出货量逼至极限,甚至出现下滑态势。越来越长的换机周期,让存量竞争的手机市场更加低迷。在去年12月底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论坛上,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宏表示,通常30个月(2-3年)左右用户才换一部手机。至少需要3至4年时间,才能完全将4G手机换成5G。
  
  “5G将是传统智能手机最后的盛宴。”葛颀的判断有些悲观。但他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手机将要衰亡,如同功能机迭代为智能机,手机业也将蜕变出新的形态。
  
  手机厂商都看到了传统智能手机的局限性。在新年致辞上,陈永明表示,OPPO要完成从单一手机公司到生态型科技公司的跨越。5G时代已至,发展IoT生态成为了2020年手机厂商挂在嘴边的战略。
  
  手机业务受限后,华为正在依靠生态链产品维系经销商。在华为构建的“1+8+N”生态链中,除了手机,还包括平板、电视、音响、眼镜、手表等产品,以及合作伙伴提供的智能产品。
  
  “华为现在的核心在于对优质门店进行供货保障,同时扩大非手机类产品的销量,稳住商家的利益底线,保障渠道能运转,这样就能稳住华为基本盘面。”上述华为渠道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
  
  小米是国内手机厂商中最早启动生态链布局的公司,扶持了华米科技、云米科技、石头科技、九号智能四家生态链企业上市。财报显示,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在总营收占比中的比重基本逐年上升。2020年第三季度,这项业务营收达到181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达到了四分之一。
  
  OPPO和vivo都属于后发选手, OPPO在近两年的时间内也快速推出了一批IoT新品,包括电视、耳机、手环等,一方面自研产品,另一方面也邀请其他厂商加入OPPO生态建设。vivo的战略更加低调,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建立开放生态联盟,以vivo手机上的Jovi物联控制多个设备。
  
  脱胎于华为的荣耀在IoT领域也沿袭了华为1+8+N的道路。至于荣耀是否会搭载华为针对物联网推出的鸿蒙操作系统,赵明表示,荣耀会在开源的操作系统中寻找最优的选择,是否使用鸿蒙还取决于鸿蒙开源的进度。“虽然我们从华为体系中独立了,但还是会追寻业界商业合作的原则。”显然,荣耀为加入鸿蒙生态仍留有一定的余地。
  
  手机业陷入增长瓶颈后,IoT已是通往下一个科技时代至关重要的船票。
  
  葛颀最看好的是苹果和小米,因为能在IoT领域领先的关键,在于对用户数据的理解和运用。他表示,苹果拥有封闭的生态系统,大量数据都可以打通,从而优化用户在不同产品间切换时的使用体验。“在iMac上看视频看到几分几秒,换到iPad还可以继续播放,这就是围绕用户数据的战略。”
  
  小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构建用户数据的闭环流动、大数据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一定优势。
  
  一位智能家居初创公司创始人向《财经》记者评价,国内厂商中,小米动作最早,已经形成了规模,小公司再想加入有一定难度;华为起步略晚,但舍得下功夫;OPPO和vivo也在行动,但相对落后。综合考虑之下,他选择了加入华为生态链。
  
  他的判断是,手机厂商能否在从手机到IoT转变中胜出,有四点要素:巨大的手机销量,成为信息汇聚的平台;整合设备的平台与协议,方便智能设备连接(如华为的HiLink);凭借大量合作企业形成的气候;有完善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对合作厂商的支持体系。
  
  2021年,手机公司的战火向IoT蔓延的趋势还将愈演愈烈。无论是构建IoT生态,抑或是铺设渠道、打磨高端,在2021年的竞争中都举足轻重。市场格局看似稳如磐石,但稍有不慎,行差踏错,极有可能就会落后不止一个身位的距离。

  1. OPPO连调高层加强中国区业务 国内手机竞争压力持续
  2. OPPO试水芯片自研 未来将继续加大线下投入
  3. Tech专栏|OPPO下半年计划生产手机1.1亿台,激进扩产所为何来?
  4. OPPO将下半年销售目标提至1亿台 市场预计华为份额将被抢占
  5. OPPO发布智能电视 加入手机厂商大屏终端战
  6. 小米拟加速渠道下沉 当前县级小米之家覆盖率不到30%
  7. 小米三季度收入重返高增长 总裁王翔称荣耀独立不影响小米策略
  8. 过了十年,诺基亚最畅销的怎么还是功能机?
  9. 非洲手机之王「传音」崛起的逻辑
  10. OPPO x 故宫智能穿戴联名系列图赏:「红」运当头,「金」玉满堂
  11. 华为如何把「大象关进冰箱」,并让大象更大?
  12. 锤子坚果事,尽付笑谈中
  13. 刘润: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创造了今天的贝壳?
  14. 你以为你在创业,其实你只是在为社会打工
  15. 怎么判断企业有没有走向衰落?
  16. 荣耀新品规划突破华为限制 供应链基本恢复合作
  17. 微信 10 年,张小龙的 7 个逻辑和一个选择
  18. 微信十年造富故事:有人紧追风口,有人带领公司上市
  19. 李在镕被捕后,群龙无首的三星何去何从?
  20. 小米宣布正式起诉美国政府
  21. 苹果发布贺岁片《阿年》,这次是个惊悚片?
  22. 为什么 Android 用户期待升级,iOS 却打算降级?
  23. 世界手机市场格局改写!华为空出的市场被谁抢走?
  24. 首销 10 秒破亿:realme 旗舰颠覆之战,稳了!
  25. 苹果妥协、三星跟进,法国这项新法律想让你的手机用更久

YPlayer

一个 MacOS 视频播放器,为视频实时生成字幕,不需要任何网络请求,采用本地语音识别。

Ebook Reader

浏览器里面的电子书阅读器,只要把 azw3、epub、mobi、pdf 格式的电子书拖到网页上,就能打开阅读。如果临时需要一个阅读器,这个就很方便。

CSS Stripes Generator

一个纯 CSS 的条纹生成器,可以在线调节各种参数,网站就会生成相应的代码。

荷兰国家博物馆

荷兰国家博物馆馆将收藏的71万件艺术品,都放上了网,有大量珍贵的名画,可以免费下载高清图片。

Akiyoshi’s illusion pages

该网站是日本立命馆大学 Akiyoshi 教授的个人主页,收集了大量的视觉错觉图片。比如,随着页面滚动,你会觉得上图里面有一个图层在抖动。

地球的水和空气

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水和空气集中在一起,就是下图的两个球,其中空气都以海平面的密度计算。

上图中,水球的直径是1400公里,相比之下,地球的直径是12742公里。所有的生命就是靠这些水和空气而存在。

AIArtists.org

这个网站收集所有可以生成艺术品的 AI 工具,比如 AI 画像、AI 音乐等等。

Pexels 视频制作器

这个在线工具根据关键字,从图库里面找出相关图片,自动生成一段40秒的视频。

Triangula

这个开源软件可以将照片转为三角形图案。

Magician

一个国内开发者写的 Java 的网络协议解析包,可以用作 HTTP 和 WebSocket 服务器,支持 TCP 和 UDP 通信,使用简单。

葫芦笔记

国产的笔记软件,支持多种客户端,自动云端同步。笔记功能非常强大,提供大纲界面、双向链接视图、图谱化搜索等。

Text2image

一个将文字或代码转换成图片的网页工具,可定制项多,主题、水印、阴影特效等都能自定义。

Keptab

浏览器插件,只需一次点击,就可将所有标签页转换成一个列表保存起来,以后可以单独或全部恢复。

低分率小狗

一个网友在推特发了照片,文字介绍是”这就是小狗在低分辨率下的样子”。

我买了带有 LTE 网络的苹果手表,没想到会这么喜欢它。它不能浏览网页,但是电话、短消息、支付、音乐、地图等功能都支持。如果它有摄像头,外出时,我就会把手机留在家里。

Hacker News 读者

iOS 15 公测版发布

今天凌晨,苹果推送了 iOS 15 公测版,感兴趣的读者皆可下载体验,但请做好备份且尽量不要用主力机来体验。

在 iOS 15 中,苹果推出了 SharePlay 功能、专注模式、更新了 Safari 设计等等。

此外,苹果同时也发布了 iPadOS 15、watchOS 8 和 tvOS 15。

下载地址:https://beta.apple.com/sp/betaprogram/

全端 App 的时代

上周,微软发布了 Windows 11。最出人意料的是,它可以运行安卓 App!

仔细想想也不意外,苹果去年推出 M1 芯片,所有的 iPhone App 现在都能在 Mac 电脑上运行。

微软一定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绝不能让 Windows 输给 Mac。所以,这次匆匆忙忙就支持了安卓。

他甚至来不及做自家的安卓应用商店,用户必须先安装亚马逊应用商店(下图),才能用上这个功能。微软就是急到这种程度,宁愿白白用自己的最新系统为别人引流。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手机 App 可以运行在桌面电脑,对于软件开发有什么影响呢?

显然,直接影响就是一条, 以后还有必要开发桌面版软件吗? 除了少数桌面专用软件,其他软件只要让手机 App 适配一下电脑,就不用发布专门的 Windows 版或 Mac 版了。

举例来说,Windows 运行微信,现在必须安装单独的 Windows 版,以后直接安装手机版可能就行了。对于用户来说,体验完全一致,不会有功能缺失;对于腾讯来说,可以少养一个团队,也不用操心跨平台移植的复杂性了。

以前,所谓的跨平台软件,指的是一套代码可以到处运行,但是必须每个平台单独编译一次,Java、 Go、Electron 都是这样。现在倒好了,连编译都省掉了,同一个程序不用修改,直接跑在手机、平板、桌面电脑上面,简直是软件开发者的终极梦想和福音。

所以,Windows 的这个新功能,使得手机 App 的市场一下子扩大到了桌面电脑,这尤其对于小团队是重大利好。

我的结论就是, App 开发将从多端并存,进入全端时代。 手机 App 会吃掉其他客户端,变得越来越重要;桌面 App 将会衰落,开发需求进一步变小。

不过,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报道,微软这一次采用了英特尔公司的桥接技术,让 x86 架构的 CPU 可以解释 ARM 指令,听上去很像是即时编译。但是那样的话,要是 App 用到了谷歌服务框架,应该怎么处理呢?另一方面,谷歌的 ChromeOS 系统,早就实现了在 x86 CPU 上运行安卓 App(通过一个虚拟层),性能挺差的,体验也不好(比如窗口无法放大,很多操作不支持鼠标)。

但是不管怎样,全端 App 肯定是未来的方向,上面这些问题,相信最终都可以解决,尤其对于苹果的设备,硬件的兼容问题是不存在的。

我建议,程序员朋友可以多关注这个方向,手机 App 如何适配桌面大屏幕,这可能是下一个热点领域。

超声波听力

人的耳朵只能听到 20 Hz 到 20 000 Hz 之间的声波。芬兰一所大学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装置,让人类可以听到 20 000 Hz 以上的超声波。

科学家将麦克风阵列放在一个小球之中,用来捕捉超声波,以及确定方位。这个装置可以将超声波转成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再在耳机上播放,并保证方位相同。

它使得人类可以具有蝙蝠般的超声波感应能力,某些情况下,可以快速定位声源。

复制次数最多的 StackOverflow 代码片段(英文)

有一项研究称,程序员问答网站 StackOverflow 上面,有史以来复制次数最多的是一段 Java 代码片段,用来以人类可读的格式打印字节数,比如将 123,456,789 字节转为 123.5 MB。

这段代码的作者多年后写了这篇文章,分析自己原始代码里面的漏洞。

EssayKiller

一个 AI 框架,可以自动根据给出的题目(上图),生成中文的命题作文,达到高中生作文的水平。

T-Rex Runner

Chrome 浏览器内置的”恐龙跳跃”小游戏,被网友从 JavaScript 改成了 C 语言版本。

Track Awesome List

这个网站收集 GitHub 上的 awesome 项目,追踪每个清单的更新,可以及时查看每天新增哪些资源。

PhotoBook

一个概念产品,用户上传照片,在网页上生成一个 VR 相册,可以翻页浏览。

Siri
























1 亿美元的减碳奖

马斯克基金会向全球征集最佳减碳方法,总奖金为1亿美元,第一名可以独得5000万美元。这是官方网站,可以去那里报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microcontrollers


通信知识分类整理


微信号: xzclasscom

5G专题

有史以来最强的5G入门科普!
超简单!学习5G的正确姿势!
深度解析:5G与未来天线技术(转载)
5G核心网,到底长啥样?
从2G到5G,核心网,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图解5G NR帧结构
关于5G手机,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到底什么是5G CPE?
大规模MIMO,到底是个啥东东?(转载)
1G、3G都失败了,5G也会失败吗?
5G网络切片,到底是什么?(转载)
电话都不能打的5G,你会用吗?(转载)
关于5G的真正价值,终于有人说明白了
关于5G,终于有人能讲明白了……(转载)
深度解析:5G开工在即,联通为啥还在4G上砸钱?
沪指直逼3000点!5G投资的最佳时机,已经到了吗?
5G手机到底有什么黑科技?
关于5G,你必须知道的事儿……
5G牌照发了,然后咋办?
5G来了,需要更换SIM卡吗?(转载)
5G承载网到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自动驾驶需要5G?(转载)
5G承载网,到底有哪些关键技术?
5G小科普(漫画版)
5G标准时间表更新!Release17方向透露!
中国5G候选方案正式提交!NB-IoT备胎转正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5G发展的五大动力和四大挑战(转载)
D2D,让通信更简单!(转载)
5G基站功耗,到底有多可怕?
关于5G时延的深度解读,非常详尽!(转载)
5G时代的生活,究竟会是怎样?
5G共建共享,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
关于中国5G的真正实力,终于有人说明白了!(转载)
5G无人机,到底有什么特别?
关于5G接入网,看这一篇就够啦!
从5G到智能革命,这篇文章值得一看!
5G R17到底讲些什么?
5G手机芯片,到底买谁?
5G边缘计算的发展前景与应用
火神山医院,真的需要5G基站吗?
5G白皮书(共57本)
5G行业分析报告(共95份)
5G承载网里的FlexE,到底是什么?
5G标准必要专利最新全球排名
5G与Wi-Fi6空口技术对比(转载)
5G为什么这么快?(转载)
5G上行,真是让人操碎了心!(转载)
一文看懂5G产业链
毫米波的信号,到底有多差?(转载)
说了这么多5G,最关键的技术在这里
5G消息(RCS),到底是什么?
5G SA核心网,真香!
5G怎样实现波束赋形?(转载)
5G前传的最新进展
5G的NSA和SA,到底啥意思?
5G标准R16版,即将发布!(转载)
后5G时代,路在何方?
5G是如何计费的?(转载)
5G新基建最新进展【117页PPT】
官宣!3GPP 5G技术正式成为国际电联5G标准!
5G手机的发射功率,到底能有多大?(转载)
5G思维导图
3GPP R17,到底在研究些什么?(转载)
5G是如何覆盖地铁的?(转载)
5G常见缩略语大全
2020年最新5G相关白皮书汇总
毫米波,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双5G时代光传送网技术创新与发展论坛PPT
F5G,没有那么玄乎
5G Massive MIMO的基础知识(转载)
5G高低频组网,到底是什么意思?
国内4G/5G频段划分完整版(转载)
关于网络切片、毫米波的测试进展(转载)
5G数字化运维,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关于5G最新进展的一些数据
5G and 卫星,到底啥关系?
5G手机芯片简史
5G真的更耗电吗?
分享几张5G承载网的图
2020年通信行业白皮书汇总下载(免费)
一文看懂5G射频的“黑科技”
5G毫米波峰值速率,到底怎么算?(转载)
5G R18在讲些什么?(转载)
5G终端天线设计,到底有多难?
5G承载网,从入门到……放弃?(转载)
关于数字化和5G,瞎聊几句真心话
到底该如何看待5G?
5G与数字化转型,到底是什么关系?

通信企业

华为:华为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中兴:中兴通讯到底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
诺基亚:这个曾经的手机霸主,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高通:专利”流氓”——美国高通公司的发家史
爱立信:爱立信的百年沉浮
烽火大唐:关于烽火大唐合并,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
仙童:仙童半导体传奇
ARM:芯片春秋·ARM传
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的百年兴衰史
恩智浦:高通死活要收购的恩智浦,到底是干啥的?
华为海思:关于华为海思,这篇文章值得一看
中兴微电子:全网首发!中兴芯片的最强揭秘!
英特尔:英特尔的激荡五十年
中国广电:中国广电,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摩托罗拉:摩托罗拉的百年沉浮
AT&T:AT&T的百年沉浮
Verizon:Verizon的野望
上海贝尔:上海贝尔的中国梦
中兴芯片:中兴的芯片,到底什么水平?
腾讯:鹅厂存储往事
华为:华为08机往事
巨龙通信:巨龙通信的成与败
中兴:风雨三十六年,中兴通讯的命运与沉浮

通信名人

欧拉:上帝公式之父——欧拉(转载)
拉格朗日:拉格朗日的传奇人生
拉普拉斯:拉普拉斯的传奇故事
傅里叶: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傅里叶
法拉第:迈克尔·法拉第
麦克斯韦:麦克斯韦,到底有多牛?
马可尼:无线电通信之父:马可尼
海蒂·拉玛:美貌与智慧的化身,CDMA之母
香农:通信祖师爷——香农和他的《信息论》(转载)
香农:在1024这个特殊的日子,怎么能忘了他?
亚历山大·贝尔:亚历山大·贝尔的传奇人生
莫尔斯:电报之父的传奇人生
尼古拉·特斯拉: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有多神?
波波夫:波波夫:无线电的先驱
赫兹:赫兹传

通信历史

中国运营商发展史
WiMAX的坑爹史
中国通信的百年沉浮
中国通信大事记
华为C&C08往事
再见,TD-SCDMA!
小灵通往事
通信交换的百年沧桑
电报的百年沧桑
近现代世界通信史
中国通信的百年沉浮
我的CDMA往事
现代移动通信,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中国的第一座基站,你知道在哪吗?
世界电信日,原来是这么来的……
贝尔实验室的百年沉浮
从0G到5G,移动通信的百年沉浮
互联网究竟是怎么诞生的?
1998,“巨大中华”的沧桑往事(转载)
激荡三十年:银行数据库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到底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第一个打电话的中国人,究竟是谁?
百年回忆:红色通信的崛起(一)
红色通信史(二):反围剿中的红色电波
红色通信史(三):延安通信故事
红色通信史(四):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

LTE专题

TDD和FDD,区别到底在哪?
一文看懂LTE的鉴权
没有VoLTE的LTE不是好4G!VoLTE到底是什么?
都在说MIMO,它到底是个啥?(转载)

物联网专题

NB-IoT:NB-IoT到底能干些啥?
LoRa和NB-IoT:到底是你“老辣”,还是我“牛逼”?
Zigbee:ZigBee不完全指南(转载)
蓝牙/Wi-Fi:背水一战,蓝牙和Wi-Fi的反击!
NFC:三分钟看懂NFC
NB-IoT:关于NB-IoT,没有比这篇更通俗易懂的啦!
eMTC:eMTC到底是什么?
蓝牙:蓝牙技术的前世今生(转载)
物联网:等了20年的物联网,这次真的会成功吗?
物联网:谁发明了物联网?
物联网:中国物联网的未来规划,终于清晰了!
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你到底有啥用?
Lora:LoRa到底怎么了?
车联网:关于“车联网”的最强科普!
车联网:大话车联网
工业互联网:五分钟搞懂:工业互联网、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工业互联网:11个问题,帮你彻底搞懂工业互联网
车联网:一文读懂蜂窝车联网C-V2X
Cat.1:Cat.1究竟是如何崛起的?中速率到底有什么用?
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动态:NB-IoT、Cat 1有新进展(转载)

传输网专题

可见光通信和Li-Fi的那些事儿
有问题,找传输?
关于光纤宽带技术,看这一篇就够啦!
终于有人把SDH、MSTP、OTN和PTN的关系解释清楚了……
光纤通信简史
海底光缆,到底是怎么安装和维护的?
光纤光缆的基础知识
关于光模块,看这一篇就够啦!
传送网、传输网和承载网的区别
PON简史
光纤工作波段的简明科普
到底什么是SDON?
史上最全!关于光通信的315页PPT!
关于ROADM的入门科普
光纤品种发展简史
【漫画科普】什么是PAM4
什么是OXC(全光交叉)?
大话中国骨干网(上)
大话中国骨干网(下)
SRv6:聊聊SRv6
带大家认识一下400G光模块(转载)
光通信的最新技术趋势
到底什么是CE、C++、C+L波段?

核心网专题

NFV:核心网为什么要搞虚拟化(NFV)?
核心网:核心网,你为什么这么难?!
核心网:核心网全家福!认识一半,就是专家!(转载)
核心网:小型化核心网,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
短信:短信,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短信:从2G到5G,短信方案的演进(转载)
电话:电话到底是怎么打通的?
5G网络下,怎么打电话?(转载)

无线接入网/基站专题

基站:超搞笑!老司机带你全面认识基站!
手机信号:是谁偷走了我家的手机信号?(转载)
高铁手机信号:坐高铁手机没信号?原因远比你想的要复杂!
伪基站:深度揭秘:伪基站到底是怎么回事?
皮基站:到底什么是皮基站?
基站:基站简史(转载)
O-RAN:O-RAN,真的会成功吗?
铁塔:一分钟看懂通信铁塔
Open RAN:美国力挺的Open RAN,真的能成功吗?(转载)

通信基础知识

SDN:搞不懂SDN?那是因为你没看这个小故事…
NFV和SDN:NFV和SDN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天线:关于天线,有史以来最强的科普文
基础理论:傅里叶分析之掐死教程
卫星通信:关于卫星通信,这篇文章值得你一看
基础理论:信道编码简史
机房:有一种机房,叫做别人家的机房
机房:机房布线的最高境界……
手机号段:速度收藏!国内手机号段的最全整理!
SIM和eSIM:关于SIM和eSIM,看这一篇就够啦!
手机定位:老司机揭秘手机定位技术,这下彻底明白啦!
辐射:【深度科普】辐射的真相(转载)
辐射:基站信号辐射,到底会不会影响健康?
频段:一文看懂手机频段的那些事儿
专网通信:必读好文!专网通信的前生今世!(转载)
基站辐射:关于基站和手机辐射,这篇文章彻底讲明白了
网络故障处理:上网慢!经常掉线!怎么办?
dB:通信入门科普:dB的故事
UWB:新iPhone的黑科技:UWB技术揭秘
UWB:UWB到底是什么技术?
SD-WAN:红遍全网的SD-WAN,到底是什么?
携号转网:硬核科普!携号转网的技术原理分析!
量子通信:量子通信,到底是什么工作原理?
频段:最全最新!四大运营商频段使用情况!(转载)
数字孪生:什么是数字孪生?
微波通信:微波通信入门,新人必读!
龙勃透镜:关于龙勃透镜天线,看这一篇就够了!
频率,穿透,绕射:关于频率(波长)与穿透、绕射能力的关系,终于有人能说明白了
SDN:SDN、OpenFlow、OpenDaylight,到底是什么关系?
基带和射频:基带、射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视频直播带宽:视频直播带宽的最强计算过程
WDM:一分钟看懂WDM
电磁波:一文看懂电磁波的波段命名
GNSS:“北斗”背后的GNSS技术,到底是个啥?
北斗:三分钟看懂「北斗」(转载)
卫星通信:厉害了!天问一号的背后,竟然还有这项通信技术的默默助力!
授时:深度揭秘:到底什么是“授时”
同步:为什么无线通信需要同步?(转载)
载波聚合:到底什么是载波聚合?(转载)
dB:dB、dBm、dBw、dBi……到底有啥区别?
基站颜色:基站为什么要涂颜色?

6G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6G?
6G为什么不被看好?
通信的未来研究方向,究竟在哪里?
再谈6G
全球6G最新研究动态(转载)
今日热点:《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转载)

ICT基础知识

RISC-V:芯片也开源?网红RISC-V,到底是什么东东?
嵌入式和单片机:到底什么是嵌入式?什么是单片机?
芯片:沙子是怎么变成芯片的?(转载)
FPGA:FPGA,你为什么这么牛?
Python:Python到底是个啥?
Wi-Fi:Wi-Fi究竟是怎么来的?
Wi-Fi:还在抱怨WiFi信号差?看完你就明白了!(转载)
IPv6:IPv6,到底是什么?
IPv6:IPv6只是增加了地址数量?其实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
中台:“中台”火了,可是它到底是个啥?(转载)
DevOps:DevOps到底是什么意思?
视频编码:视频编码零基础入门
叶脊网络:到底什么是叶脊网络?
Wi-Fi:Wi-Fi简史
存储技术:关于存储技术的最强入门科普
CDN:到底什么是CDN?
CPE:什么是5G CPE?
计算机网络:小白必读:计算机网络入门(转载)
TCP:续集来啦!小白必读:什么是TCP?(转载)
DevOps:DevOps到底是什么意思?
叶脊网络:到底什么是叶脊网络(Spine-Leaf)?
可编程网元:可编程网元的前世今生
Wi-Fi 6:Wi-Fi 6关键技术解析(转载)
Wi-Fi 6:中国需要Wi-Fi 6E吗?

云计算

云计算:“云计算”很复杂?其实,一个小故事你就能看懂…
云计算:终于有人把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讲明白了!(转载)
云计算:写给小白的云计算入门科普
云计算:云计算到底是谁发明的?
OpenStack:OpenStack入门科普,看这一篇就够啦!
OpenStack:OpenStack,真的要凉了?(转载)
边缘计算:到底什么是移动边缘计算?
容器/DOCKER/K8S:10分钟看懂Docker和K8S
云计算:看懂云计算、虚拟化和容器,这一篇就够啦!
云原生:到底什么是“云原生”?(转载)
云网融合:到底什么是“云网融合”?
对象存储:对象存储,为什么那么火?
裸金属服务器:什么是裸金属服务器?
DOCKER/K8S:到底什么是Docker?什么是K8S?
边缘计算:论垃圾分类与边缘计算的关系
云计算:一篇漫画,看懂云计算!

大数据

Hadoop:深入浅出大数据:到底什么是Hadoop?
大数据:看懂“大数据”,这一篇就够了!

VR/AR

虚拟现实:VR、AR、MR,傻傻分不清的,请进来
虚拟现实:关于VR,这篇科普可以说是很全面了(转载)

区块链

区块链:区块链和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人工智能

作为通信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AI?
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思维导图
到底什么是智慧医疗?
数字科技,究竟会如何改变医疗?

通信新员工必读

从事通信行业,应该考哪些证书?
千万别干核心网!
给歪果仁当乙方,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给通信行业新员工的26个忠告
通信人眼里的26个字母
团队到底该怎么带?
怎样用两个字证明自己是通信工程师?
新人必读!五分钟搞懂通信行业!
看完秒懂!移动通信网络,就这么简单!
通信原理教材,就该这么写!
到底什么是“开局”?
海外常驻,真的年入百万吗?
销售岗位新员工,为什么一定要先搞“交付实践”?(转载)
看不懂Offer上的岗位?这一篇统统给你说明白!
总结了10句话,送给所有的通信新员工
通信新人,该如何写日报?
机房生存指南
关于通信知识的思维导图
如何写出优秀的技术文档?
“工服(工程服务)”到底是干吗的?
为什么通信就是不如IT?
通信人必须记住的10个定律(转载)
通信工程师出差生存指南
通信人眼里的ABC……
通信人常见的10大职业病,看看你有几个?
通信人返乡指南
写给小白的接入网科普
总结了11句话,送给通信新员工

通信大学生必读

通信专业毕业后,该何去何从?
女生不适合干通信?!
通信专业大学生要不要转行互联网?
同学,“通信工程”了解一下?
通信新人,该如何起步?
通信专业的就业方向到底有哪些?
大话通信工程(上篇)
大话通信工程(中篇)
大话通信工程(下篇)
关于大学,有些道理你必须明白…
学了四年,屁也不会?
通信专业大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
通信工程到底要不要转专业?
大学社团之殇
Linux vs 微积分,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局
通信考研院校详解之重庆邮电大学篇(转载)
通信考研院校详解之南京邮电大学篇(转载)
跪了,“通信工程”原来是可以唱出来的!(转载)
到底要不要报考“通信工程”?
对于通信专业大学生来说,哪些专业基础能力是必备的?
总结了9句话,送给所有的大一新生
我为什么选择中兴
我为什么会选择华为
【收藏】通信考试面试题库汇总
国企?大公司?大城市?关于校招,你要的答案都在这里!
二本通信,路在何方?
到底要不要报考“通信工程”?
通信、电子信息、计算机专业方向学习建议
通信工程大一新生指南
通信专业校招的三个常见误区
【2021·世界读书日】推荐几本通信好书
到底要不要报考“通信工程”?

行业热点分析

解禁之后,中兴将何去何从?
关于“联想投票事件”,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电信联通合并,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为什么不看好中国电信的“海外扩张”
华为核心网英国被禁,到底会有什么影响?
对2019政府工作报告通信部分的深入解读
为什么外国的通信基站这么少?
通信人眼里的《流浪地球》
有奖竞猜| 只有通信人能懂的灯谜,你能猜中几个?
《长安十二时辰》,作为通信人,看完我震惊了!
华为人到底几点钟下班?(转载)
拐点已到,运营商的2019大变局
华为和阿里的算力争夺战,揭示了一个关于未来的真相
互联网化运营,究竟会给电信业带来什么?
“携号转网”今日正式全国启用!下一个要解决的“痛点”,又会是谁?
Gartner 2020年十大战略科技发展趋势(转载)
中国到底有多少基站?每年用掉多少流量?(转载)
关于“新基建”的深度分析(转载)
大江大河——通信设备商们的2019年
珠峰登顶在即,5G如何先行?
纳尼?“美国允许华为参与5G标准”?
北欧“双城记”——爱立信和诺基亚一季度财报分析
关于新基建,有些事实真相你必须知道……
国产芯片的真实水平如何?
大变局——通信江湖风云录
我为什么不看好广电5G?
公有云+5G核心网,狼真的来了吗?
搞懂“智能联接”,这一篇就够啦!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到底是个什么大学?
广电700M,到底行不行?
口袋电脑,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时隔一年,再聊Open RAN
什么是数字化转型?(转载)
关于智慧城市,我来说点能听懂的……
年砸4000亿!智慧教育,到底有啥用?
联通智能城域网,到底有什么特别?(转载)
激荡2020——四大通信设备商年报分析
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到底有什么区别?
变局之际,聊聊物联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考试题泄露,5G该不该背锅?
再谈广电700M(转载)
中国联通,真的会有大动作?
到底什么是“信创”? 它为什么会火?

通信展会专题

北京通信展(2018)最新情报!
世界移动大会(2018),最新现场情报速递!
2019通信行业终极观展指南
MWC2019上海正式开幕,精彩盛况先睹为快!
关于MWC2019上海展,精华内容都在这里!
关于华为2019全联接大会,精华内容都在这里!
阿里云栖大会的现场,到底是个什么样?
北京PT展(2019)落幕,现场到底展示了什么?
这届光博会的精华内容,都在这里!
华为2020全联接大会现场照片
北京通信展(2020),精华都在这里
中移合作伙伴大会现场图集
久等啦!MWC现场精华回顾,正式出炉!
2021通信行业终极观展指南

枣君随笔

辞职一年后,我来谈谈30多岁中年人的转型
属于通信人的诗,爆笑之后,我已泪流满面。。。
2019,通信路在何方?
给鲜枣课堂读者的一封信
2019年的通信行业,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离职创业三年后,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家政?保险?滴滴?外卖?通信人的转型方向,究竟在哪?
“通信原理研讨会”之后的一些思考
一个80后通信打工人的职场感悟
2021年,通信行业还有哪些看点?
女人干通信,到底有多难?
离职创业四年后,谈谈我的感受

注:加粗的是最近几个月更新的新内容。

Reference

  1. vivo+蔡司,为何被视为全球移动影像合作新标杆?
  2. 攝影師拍照筆記:Sony Xperia 1 II 開箱評測, 無比強悍的 Alpha 拍照技術整合
  3. Xperia 智能手機提供 Photography Pro 和 Cinematography Pro,只要善用這些功能,任何人都可以拍出專業相片和影片
  4. Xperia 1 II - 6.5 吋 21:9 CinemaWide 4K HDR OLED 屏幕 | 三鏡頭相機
  5. 索尼 Xperia 1 II 音频评测
  6. 致爱好者 —— 索尼(Sony)Xperia 1 II 简单使用感想
  7. 与索尼微单一样的专业拍照体验 索尼Xperia 1 II评测
  8. 所有人都看中了 iPhone X 的刘海,可索尼却把心思花在了手机震动上
  9. 电动车无法普及
  10. Aqara 全屋智能评测
  11. 分享几张5G承载网的图
  12. iOS 证书幕后原理
  13. 深度:揭秘小米隔空充电背后技术,辐射怕不怕?速度快不快?
  14. 智能手机 UI 发展史——三星篇(一):“银河”的起点 TouchWiz
  15. 智能手机 UI 发展史——三星篇(二):别具一格的Samsung Experience
  16. 智能手机 UI 发展史——三星篇(三):逐渐完善的 One UI(多图杀猫)
  17. 拨开迷雾见 “真相”,单光子相机如何极目远眺
  18. 卖掉百亿资产 欧菲光还剩下什么?四家子公司占营收20%
  19. 一文看懂三大指纹识别原理 光学屏幕指纹强在哪?
  20. 具透 | 新特性与定制功能整合,One UI 3.0 要开始做减法了
  21. 给每个人的 Linux 桌面入门指南(四)—— 哪里能买到 Linux 电脑?
  22. 入网指南 06 | 连上 Wi-Fi 就能上网了吗?
  23. iPhone国行和美版的区别
  24. 美版 iPhone 12 Pro/Max 独占的毫米波 5G 是什么
  25. 小米公布首款四曲瀑布屏概念手机:消除按键与开孔,边框几乎由屏幕取代
  26. Android 12 首个开发者预览版发布:新界面,拥有众多底层更新
  27. iPhone 12 成本比 iPhone 11 高 21%
  28. 让 iPhone 拍照能力大升级的计算摄影,相机为什么不用?
  29. 在 iPhone 上的控制中心中检查耳机和环境音量级别
  30. 苹果造芯,拯救 iPhone 信号 | 硬哲学
  31. 新一代折叠旗舰!HUAWEI Mate X2震撼登场
  32. 花旗银行的5亿美元错误
  33. 华为的 ExaGear 与俄罗斯同名软件是什么关系?(中文)
  34. 写给文科生的数学(Mathematics for the Liberal Arts)
  35. 10万亿像素的夜空
  36. 人工智能 NPC
  37. 模拟器驾校
  38. 相机为什么能拍下照片?真正的拍照技巧第一步:了解相机的工作原理
  39. 移动通讯技术原理
  40. 手机通信芯片的工作原理
  41. 什么是通信原理?原来这么简单
  42. 无线充电可能被「限高」50W,会影响电子产品体验吗?
  43. 「油管」怎么说?看看苹果、 Google 和网易有道对话翻译怎么翻译
  44. 为什么牛奶都爱用「山顶盒」包装?
  45. 索尼将在 4 月 14 日带来新的 Xperia 手机
  46. 一加 9 系列评测:有了哈苏和 ColorOS,它会是你的「梦想之机」吗?
  47. 脑机接口的猴子试验
  48. English++ Project
  49. String Hashing
  50. Mate 40 Pro 4G 版入网:搭载鸿蒙 OS
  51. 索尼Xperia 1 III国行版入网:4K 120Hz屏幕+可变式长焦
  52. 中兴详解全新操作系统 MyOS:流光桌面、聚光应用集、灵犀小窗等
  53. Flyme 9 正式发布:UI 升级,强化隐私保护
  54. 一加9系列发布会汇总:哈苏信仰,3799元起
  55. 手感真TM好,一加9 Pro绿洲版图赏
  56. 绿厂真旗舰,一加9 Pro评测
  57. 华为全屋智能及智慧屏旗舰发布会新品汇总
  58. 苹果春季发布会新品汇总:新 iPad Pro 登场,iMac 大变样
  59. 透过 AR 拆解 iPhone 12 Pro,看看它的部件从哪里来
  60. VR compare
  61. 土豆电池
  62. 消失的除法指令
  63. Writing an RPC From Scratch
  64. 画质、码率、帧数、分辨率、体积的基础编码知识
  65. FFmpeg 操作备忘
  66. 四种显示屏
  67. 5G 手机问世已经三年,美国网络部署为啥这么慢
  68. 物理学相关电影
  69. 《6G 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正式发布:万物智联、数字孪生
  70. 高通总裁安蒙:中国市场平均每秒出货 5 部 5G 手机
  71. 小米在沙特阿拉伯开设首家专卖店,进一步拓展中东市场
  72. 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开通微博:高智商、情商,颜值出众
  73. 苹果 WWDC 超全总结:更智能更个性的 iOS 15 来了,但 Mac 的这项新功能更亮!
  74. iOS 15正式发布!现在可以升级了
  75. 杀入欧洲市场,vivo 成欧洲杯史上首个开闭幕式冠名合作伙伴
  76. 列数据库的兴起
  77. 如何将 SHA-256 哈希可视化?
  78. 苹果手机的照片语音描述功能(英文)
  79. 微软 Win11 发布,面子仿苹果,里子反苹果
  80. 苹果 Apple Watch 杀手锏功能过审,国行版 ECG 上线在即
  81. 小米手机 2021 年第一季度全球销量前三,顾问团定期招新
  82. 除 vivo、小米外,曝华为也将推出内存 Turbo 技术:6GB 运存秒变 8GB
  83. 革命性文件共享协议,BitTorrent 迎来 20 岁生日
  84. 华为芯片禁令重创索尼:三星乘势而起,欲夺图像传感器王座
  85. 微软 Win11 预览版来了:海量大图带你领略新系统
  86. GitHub 推出 AI 编程工具:可将注释自动转换为代码
  87. Tensorflow 开发者认证记录(中文)
  88. 一场欧洲杯转播总共有多少个机位?(中文)
  89. Tensorflow 开发者认证记录
  90. The rise and fall of Oxygen OS
  91. 重新認識 Pixel、DPI / PPI 以及像素密度
  92. Packet Traveling
  93. OpenAI 解散机器人团队,曾打造单手拧魔方机械手
  94. 【原来如此】Siri到底听到了什么?
  95. 一图看懂华为鸿蒙 HarmonyOS 职业认证:三个级别,工程师级认证已发布
  96.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第四年,AI 正在细枝末节中扎根
  97. 聊天机器人有了长期记忆,遇到不懂的还能上网搜索
  98. 2021 年了,为什么还有人怀念电脑桌面小部件
  99. Android 安装包要从 APK 变成 AAB 格式了?事情可能并非你想的那样
  100. 远程驾驶服务
  101. 自制自行车码表从B站火到 GitHub:硬件和软件均已开源
  102. 华为官方公布鸿蒙 HarmonyOS 职业认证考点内容
  103. 软件未来的10个预测(英文)
  104. Mac 电脑如何设置开发环境(2021版)(英文)
  105.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microcontrollers
  106. AlphaFold2 爆火背后,人类为什么要死磕蛋白质
  107. 英特尔公布技术路线图,2025 年重夺领域主导地位
  108. 如何生成一个数独游戏(中文)
  109. 搭载自研芯片,谷歌认为的“下一代 Android 手机”呼之欲出
  110. OPPO、中兴等大厂扎堆发布的屏下摄像头,终于能用了吗?
  111. MIUI+ 更新了!笔记、文件管理适配大屏,还有全新接力功能
  112. 人工智能的读图会意
  113. JetBrains 开发者调查2021版
  114. 【IT之家评测室】荣耀 Magic3 Pro 快速上手:憋了三年的大招真的猛
  115. 【IT之家开箱】小米 MIX 4 手机图赏:温润全陶瓷机身,再次创造全面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