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gy

IPR战略,终极目标及方向,服务于商业战略。


战略忍耐力来自于对底层逻辑的坚信。

优秀的企业家,都拥有战略忍耐力。
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给,而不是想方设法拿。

一切商业的起点,首先来自于让别人获益。
学会分出很多钱,才能赚到很多钱。
赚钱从来都不是商业的起点,而是商业的终点。

因为他们心中装着大格局,才能舍弃眼前的小利益。
他们舍得分钱,不是不在乎钱。他们只是不在乎这点钱。

想要长期利益,首先要放弃眼前利益。
想要收获价值,首先要学会创造价值。
想要找到捷径,首先要放弃寻找捷径。
想要获得财富,首先要做到舍得分钱。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第二天,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50年至1963年,常常被外界称为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双方签署了一系例的协定,苏联从贸易、高等教育、核技术、工业等一系列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中国出兵卷入19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直接与美国主导的联合国部队对抗,也造成了之后中国在国际上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中国、苏联关系恶化之后,中国发出“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口号。

1969-1979年之间,中苏处于关系冰冻期。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政局动荡,国际间苏联与西方阵营冷战正酣,两国除了因为意识形态相同联手支持越南内战中的北越共产党之外,再无更多交集。与此同时,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却在紧锣密鼓的恢复当中。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为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做了很好的铺垫。同年,1979年4月,中国外交部照会苏联驻华大使馆:毛泽东当年与斯大林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期满之后不再延长。这一中苏条约的完结,也标志着中国在其后40年为经济改革开放与西方紧密互动的开始。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访问被说成改变世界的一周,美国联合中国对付苏联的政策改变了美苏对抗格局当时虽然中国是中美苏三国当中实力最弱的一方,但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偏向任何一方都能改变美苏对抗的平衡。

1985年11月,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 左)和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 右)在日内瓦举行了历史性的“炉边”会谈。1980年代中期,经济陷入困境的苏联谋求改革,戈尔巴乔夫开始推行开放政策,中苏关系也开始解冻。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成为自1959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后的第二天,中国宣布承认俄罗斯为苏联的继承者。

1997年,江泽民与叶利钦同意,在中俄两国元首互访之外,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从此之后,两国最高层之间的你来我往越来越频繁,遗留已久的边境划界问题也在1999年全部解决。2001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0年,两国确认”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回顾历史,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并非总是如此和谐友善,双方甚至爆发过武装冲突。在两国关系70年中,从大哥小弟到反目成仇,重修旧好,如今再次成为朋友,也反衬了中国前领导人毛泽东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现在是美国表现得像过去的苏联、促使其对手彼此接近,而不是中国。中国和苏联在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前4个月曾经签订过军事同盟条约。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两国的同盟条约名存实亡。2014年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在乌克兰问题上积极干预,被美国及其盟友视为对西方的最大威胁。随之而来的西方制裁令俄罗斯寻求新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俄罗斯和中国都受到来自西方的战略和经济压力,而俄罗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具有强大的工业产能,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提供了经济动力。

自从俄罗斯和中国2019年6月正式宣布建立“新时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不仅定期举行联合军演,而且在战略领域,包括核威慑领域合作,不过双方迄今为止没有正式军事结盟。习近平提倡的“民族复兴”与普京重振俄罗斯世界大国地位的梦想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中俄共同的大国情结让这两个国家在对美关系上诉求相近。北京和莫斯科原本都想既与美国改善关系,又不必过分屈服于美国。从过去70年中俄历史来看,美国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砝码。而对美关系,也是这两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换言之,每一次美国遏制政策放松,中美或俄美关系转好,中俄关系就会有所松懈。

Why

企业IP管理的宗旨和架构

王岩教授提出要跳出IP看IP,我深表赞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IP工作者在抱怨工作老板不重视,或者找不到希望和方向。我想,必须从“企业”“市场”的本质入手,从历史的深处去探寻,才可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企业(公司)产生和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亚当斯门、科斯等经典经济学家们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看不见的手在主导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图景,而公司成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人间的看得见的活跃细胞。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组织社会资源,去提供社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赢取更多的利润,回报股东。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公司去追逐利润,才会有市场的繁荣和人们生活的富足。不要讳言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当然我们说的都是在合法和合乎道德的前提之下)。至于现在时兴的所谓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建立在产生了足够的利润的基础之上,否则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司内部的任何职能和行为,如果不是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要么就不会受到股东和管理者的待见。区别仅在于,赚钱,是赚大钱还是赚小钱,是赚长远的钱还是赚一时的钱。

企业的目的是组织社会资源、提供人们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赚取应得的利润。评价企业的好坏,就是评价企业实现这一目的的能力和水平。你是不是比别人更能敏锐的发现市场需求,更迅速的组织生产,领先于对手的产品、工艺,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更强的盈利能力,等等。专利在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树立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保护你领先的创新产品,提高被找茬/被诉时的谈判能力,提高与供应商、客户的谈判能力,降低生产、采购的成本,提高创新产品的售价,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或者用专利为企业换来直接的收益,等等。你的企业的专利能做到这些吗?如何做到?多大程度上做到?只有从这些角度去看待专利,才能给予专利一个恰当的位置,合理的评价专利对于企业的影响或说专利对于企业实力的关系。

所以,作为企业IP工作者,我们要做的是,就是(用语言和行动)说服老板、高管,IP会让我们赚更多的钱,如果不是马上能赚到钱,那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赚到钱。这个赚钱是广义上的,包括增加收入、减少成本、化解风险、经营IP获利、融资支持等。如果套用用老板和投资们经常使用的术语,那就是,IP的宗旨就是提升公司的投资价值或者说提升公司的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这个投资价值的提升,我理解,包括增加内部投资价值和外部投资价值。内部投资价值就是指,老板为什么要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等方面花钱进行投资,那是因为他认为这些投资能带来回报。如果IP能在这些方面让老板看到,我们的研发也好、销售也好,因为有IP职能的嵌入,会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减少成本的开支、减少法律的/财务的/管理的风险等等,那么老板就会重视IP,而且因为有IP职能的支持,老板会在这些方面考虑更多的投资,也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外部投资价值就是指,投资者、股东对公司进行评估、估价,考虑要不要投资你、要不要买你的股票。如果你的技术是受到专利保护的、你的技术是先进的且不存在过高的侵权风险、你有足够的IP筹码能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等谈判,等等,那么你的公司/股票就有投资或进一步投资的价值。所以,我们每一个企业IP从业者,都要充分理解企业的本质和宗旨,以此为纲,去展开我们的IP业务、操作和运营。

那么一个完美的企业IP管理的架构(Framework)是怎样的呢?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如下四个方面都能到位,那么,我们就能更好的实现企业IP管理的宗旨,进而帮助实现企业更好的实现它的目的。这四个方面即:意识(Consciousness)——机制(Mechanism)——人才(Talent Person)——工具(Tools),简称“CMTT”理论。

其中,“意识”(Consciousness)包括企业领导人对IP之于实现企业目的认识程度(能不能帮公司赚到钱,能不能长远的帮公司赚到钱等),这个程度越深,公司的IP工作越容易开展;还还包括全体员工特别是相关核心员工对于IP重要性、价值的认同,这一认同如果能达到或接近老板的认识程度,那么员工会非常主动积极的参与IP工作,如果达不到,那么我们可能也需要采用各种激励的措施(如果建议奖、发明/专利奖、绩效考核等等)来提高其认识/认同。

“机制”(Mechanism)包括两个方面: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组织体系就是,IP职能在公司各项职能中的地位和归属/隶属关系,比如有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或专责人员,该部门/人员隶属那个系统,向谁汇报;兼职的人员是如何设置,如何分工等等。制度体系包括:基本IP制度,规范,流程与表单三个层次。基本IP制度是统领公司IP管理的基础制度,它定义知识产权在公司的地位和对于公司的价值,定义组织体系的建立和权责,定义基本的IP促进、奖酬的制度措施等等。规范是指IP工作的某些业务方面的操作原则和要求、职责分工等。流程主要是以流程图/表形式展现出来的具体操作的程序和要点;表单是指为流程而设计的各种表格,在ISO标准中叫做“记录”。流程和表单可以合称为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人才”(Talent Person)就是从事知识产权的专兼职员工。我理解包括至少三个方面:IP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专职的技能人才,和兼职的其他人才。只有知识产权专员的企业,IP管理的局面和层次都还比较低;完善、规范的企业会有负责IP战略规划、制度制定、人员管理、质量管理、协调控制等的高层次高位阶人才。兼职人才包括研发人员中负责IP事务联络或者一部分专利工作的员工,也包括其他职能岗位中协助进行一些IP事务的员工。

“工具”(Tools)主要是指供IP工作需要的基本IT支持,IP管理软件(包括提案、IP申请、资产管理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软件或在线系统SasS),专利数据库(商业的专利数据库或定制的企业专利数据库)等。这些工具在企业IP工作初期的重要性可能不明显,但到了专利申请量到了一定阶段,这些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凸显出来。工具对于IP管理的高效、省时省力起到积极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为确保IP资产的安全、商业活动的安全的作用更不容忽视。

企业内的专利工作如果开展得不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本质:企业的专利战略本质上由其所处行业的知识产权竞争程度决定

(1)天天挨打,天天被告的企业,早就有无数个专利专家在企业里随时待命了,哪里用得着我来扯蛋。正因为专利对某些企业的商业竞争较少直接影响,所以才不需要真正的专利专家。直到有一天,终于吃了大亏,才重视专利。

比如我挺欣赏美的集团最近一些年在专利方面的进步,十几年前我听说美的集团一件发明专利的代理费1800元人民币,还包括答审,我简直……所以,报复来了,美的输给格力的系列官司,那可是个大赔偿,还有输给其他企业的大赔偿……媒体并不知道。
败诉,是加强专利工作的直接诱因,极其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从专利官司输了开始重视专利,这个名单还包括微软、华为之类的企业。
所以,专利问题的本质原因是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

(2)如果是低端制造业,真的不需要专利,不要想太多。
什么才是低端制造业?你所处的行业低不低端,你自己不知道吗?凡是一个销售人员+一个技术人员凑在一起,就能开一个新公司的,就是低端制造业。哎,要是这么说的话,我发现专利代理行业和律师行业,都是低端制造业,扎心德勒。我一直在低端制造业打混啊。
简单点说,普通家具、普通灯具、普通家电、普通饮食和衣物、义乌小商品的大部分产品……

(3)但是呢,这一点也还真难说,空调冰箱,是不是低端制造业?
实话说,按照人类社会现在这个技术发展水平,空调冰箱基本上算是中端偏低的制造业,接近于低端制造业了。你看看格力告赢奥克斯4000万的实用新型专利全文,你就知道,这不是个什么多么高精尖的专利,不过是个空调内机的接水盘啊。如果格力空调在申请专利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接水盘是个价值4000万的好专利的时候,为什么只申请实用新型,却不申请发明?说实用新型创造性要求低,那是扯蛋。凡是在无效宣告中n轮不败的实用新型,绝对可以申请发明,而且肯定能授权。

这样niubility级别的实用新型名单还有:正泰vs施耐德的3.3亿实用新型,九阳豆浆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金属内壳豆浆机的实用新型(几乎每个制造豆浆机的企业都被九阳搞了一遍,全赢),这都是实用新型。还有,苹果公司在美国起诉三星,赔偿10亿美元的外观设计专利(最终不是10亿,好像是6亿),那也不过是外观设计而已,也不是发明。

(4)所以,我的结论是:专利这事,跟技术是否高端,并没什么关系。归根结底,专利这个事情,是由企业所在行业的知识产权竞争态势决定,不是由技术是否高端决定。技术上很高端的企业,反而也许专利毛用都没有。
专利毛用都没有的高技术行业包括互联网、计算机、航天航海、军工之类的,在中国当然还包括行政垄断级别的国企一堆银行、两桶油、三电信之类的。在这些企业做专利工作,表面是很光鲜的,但是呢,职业生涯基本上毫无价值,也是在制造垃圾。
我们各举一例,比如一个互联网公司,每年几百件发明专利申请,那是专利工作做得很好的公司了。但是,专利完全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甚至连竞争力都不是,更谈不上核心。专利纯粹是用来凑数的,一辈子大概都用不着。再比如中石油,每年上千件发明专利申请,但问题是,批量制造这些垃圾,有什么用呢?难道还会有人侵犯中石油的专利权。
另举一例,反而是低端的衣食住行行业,专利还有可能大大滴有用。比如家具行业,真的是低端制造业的典型了,但是家具行业的外观设计侵权诉讼,大概占了所有的专利侵权诉讼可能一半还多。你敢说专利对于家具行业不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具行业才是中国最需要专利的行业,恰恰不是高技术行业。

二、辅助:企业的专利战略辅助上由老板的进取心决定
专利工作好不好,与老板也有重大关系,老板想不想企业做大做强,也是决定了企业的专利战略的辅助因素。顺德电器三强,美的一枝独秀,另外两个相对美的是落伍了。一个被资本乱搞,再被外地企业收购,那就不说了;另一个安分守己,稳步发展,专利工作与十几年前差不多。那是为什么呢?老板的日子过得挺好,干嘛要乱折腾呢。想把专利工作上一个台阶,那就要高价请专业的人士来搞,费钱费时费事,真的没必要。
如果老板对于专利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想法,即便是官司输了,也没有太在意。我建议你也不要太在意,除非你是老板娘。
行业的情况,决定了企业应该怎么发展;老板的情况,决定了企业能不能顺应行业的情况。
所以,企业中专利工作存在问题的辅助原因是老板的进取心,老板愿不愿意在专利工作中作出重大投入、重大改变。

三、表象:专利价值的实现过程实在太长,而且特别不直观

美的每年近万件发明专利申请,肯定是亏本的,专利肯定是赚不到钱的负资产。别说美的,就算是华为苹果微软,专利也是负资产,持有就要不断花钱的。只不过是,买原材料和机器设备、打广告,这些负资产,可以很直观地体现出它们的价值,所以老板愿意掏钱。但是专利的价值实现过程是,因为有专利,所以卖货卖得更顺畅,商业上更容易赚钱,但是这些钱毕竟不是直接从专利身上赚到的,显得很间接。
专利的直接价值实现是侵权诉讼,但是中国的专利诉讼赔偿额并不高,就显得专利的直接价值比较低。
所以,专利问题的表象原因是,专利价值实现过程特别不直观,时间又太长,不能给企业的上上下下以敏锐的刺激,所以老板很难重视,员工也很难重视,而且员工又不懂怎么搞,心理有畏难情绪。

四、企业专利工作的方向
上述三个原因,作为一个乙方,我能解决的是第三个原因,表象原因。因为,所在行业的商业竞争格局,岂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扭转的?就算地球球长也很难改变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老板的进取心,我可没办法,你自己搞定。
我觉得加强一个企业的专利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是:专利价值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形式,迅速实现。只是,这些实现方式,并不是现金流,而是一些其它方式。
由此,我认为企业的专利工作应当分成三个部分,写专利、管专利、用专利。这是我十几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完全朝着极其功利的目的去考虑专利问题。

写专利,指的是我认为该怎么写专利,才是好专利,才不至于浪费技术方案。
管专利,指的是日常工作中,专利摆在那里不动也不行,该做些什么工作。
用专利,当然就是让专利流动起来,刺激起来,给企业上上下下,从老板到员工,享受到专利能带来的快感,不仅要有快感,还要迅速地,直接地。

我本来想写《假如我是企业内的知识产权总监,我打算做些什么?》写着写着,思路就变了,分拆两篇文章。

What

企业,是一条鱼。商业,是环绕着鱼的水。
对于水,先知道,再看到,然后顺应流向。

1
2
顺势而为,时来天地皆运转。
逆势而为,拼尽全力也枉然。

顺天时而动,逐水草而居,敏锐洞察下一个时代的船票在哪里。

然后深挖护城河,把竞争对手阻挡在外,聚拢用户人心,从而获得真正的利润。

诚如德鲁克所言

所谓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
而是,今天做了什么,我们才能有未来?

赛恩倍吉企业知识产权策略

IRP资源整合规划

TRL 研发管理与知识产权协同作业机制

专利布局–关键因素

专利货币化营销

专利货币化运营机制





















专利布局的核心是什么? 圈地成为钉子户!

作者:周延鹏

无论经营任何组织、企业、事业,或者经营产品、市场,都会涉及「布局」的概念。各个产业界人士不仅熟悉个中道理与方法,而且也会从执行与实践过程中,获取各类有形与无形的效益。但是,对于涉及技术产业暨无形财产的「专利布局」,却非台湾各产业各行业所熟悉。

在台湾发展科技产业的过去30几年来,台湾产业界一直在专利布局领域处于困境,迄今仍未找到解决之道。同时,各界非此领域专业人士或者未具有专业营运经验者,长期来又仅凭着空泛的专利认知或者谬误认知的表面现象,旋即提出各种非其执业领域而又背离真实世界的「理论学说」,甚至以特定地位和逻辑谬误瞎说一番。

专利布局不得其法 台湾产业受伤惨重

这些隔空抓药的帖子,肯定无法让台湾产业在未来创造有质量、价值、价格的「优质」与「优势」的专利布局。因此,尊重专业机制与跨国营运实务是不二法则,而且会使专利布局显现更多成果效益。

长期以来,台湾因不谙专业或者乱投药方所从事的错误专利布局,其后果就是导致诸多产业陷入「技术不自主」与「市场不自主」的情境,也导致产业结构难以转型或升级,进而拖累企业在「营运不自由」、「竞争无优势」与「获利难多元」的泥淖中打滚。

从一些量化指标就可看出不懂如何进行专利布局,到底对台湾的产业发展造成多大危害。台湾公私部门每年投入超过新台币4,000亿元从事研发,再花200亿元申请各国专利,但每年却仅能从自己获证的专利权回收约50亿元权利金,且每年还需支付1,500亿元权利金以及300亿元损害赔偿金与诉讼相关开销。

简言之,不懂得如何专利布局,其结果就是辛苦研发的成果不仅无法拿来当攻城略地的武器,就连自保都嫌不足。

专利布局基础来自跨国专业营运与执业实务

专利布局的概念与内涵,在台湾众说纷纭。但明确可说的是,专利布局的基础来自跨国专业营运,而不是来自非专业营运的领域或组织,因为专利布局在台湾的实践过程,处处充斥着形式多于实质、表面多于里面、局部多于全面、一知半解多于深入了解等肤浅现象。

再者,专利布局的另一基础则是来跨国执业实务(practice),因为专利项目的各方面皆涉及营运各阶段全流程的跨国执业,难以仅依靠台湾专利法、台湾专利代理与审查实务、专利工程、台湾法律、台湾学者专家或翻译国外学理论述来进行。但台湾产官学研界对专利项目的决策与执行,却一直全赖本地缺乏实务经验、甚至没有执业,也没有专利营运经验的单位或学者来执行,因此台湾专利布局的积弊当然很深很远。

专利布局的环境自投资、研发与市场的滋养

「优质」与「优势」的「专利布局」环境,是早期阶段的风险投资、基础科学研究(basic research)、应用科学研究(applied research),加上中后段的投资并购市场、潜在产品市场及专业实务、授权交易、侵权诉讼、商业模式、智财营销各种跨领域融合滋养出来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创业投资、科学研究、专利审查、侵权诉讼、授权买卖、商业模式、智财营销、专业服务、投资并购等种种活动及经过各组织内化的经营行为,都相当成熟,因此自然能培养出「优质」与「优势」专利布局的整体环境与营运文化。

相较之下,台湾创投业所进行的多半是后期投资活动(late stage)、研发也多半专注在产品发展与工程类型(development and engineering),较少进行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加上专利工程师与律师的视野有限、欠缺专利全流程全领域营运的经验,都让台湾的专利布局输在起跑点上。

此外,专利申请与审查的专业不足、专利市场与交易规模小、企业并购偏向于成熟产品与营业额、商业模式创新的贫乏、技术推广甚于智财营销的活动、甚至有「台湾优先意识」作祟,以种种法令自我设限,这些状况当然不利于专利布局环境的自然形成与健全发展。

专利布局方法与工具 「圈地」成为「专利钉子户」

处在台湾专利布局的贫瘠基础与局限环境里,特别有必要深入探讨并发展出专利布局的方法与工具。专利布局的方法,直言之就是「圈地」,将发明创作在主要国家圈下技术、产品的好地段,并将其转化成「专利钉子户」,在所属产业结构中找到技术方案的优势地位(positioning),并将之转成不同国家的专利及其专利组合。这种专利布局方法和台湾目前随性且不连续的发明提案,一件件累积专利申请与专利证书数量的作法大不相同。

而专利布局的工具,则是指可将技术方案与专利信息予以矩阵多层结构化的「产业化专利分析系统」(Advanced Industrialized Patent System;AIPS),尤其是发明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以及医药与软件领域的功能/功效结构。此专利布局工具可阻绝目前完全依赖人的主观不稳定且没有专业质量的作业环境,而且亦会大量缩减没有技术与市场价值的专利申请与维持活动,并将各项专利资源用于可成为「专利钉子户」及其营运活动上。

继前述的专利布局的基础、环境、方法与工具等条件后,专利布局尚须探讨的就是其关键因素,其20大主要项目整理如附表。这些专利布局关键因素,全赖训练有素的跨领域专业人士与跨国营运实务,以及专业操作系统与平台,始能整合运作并落实到位。

根据前述专利布局关键因素考虑后,即可着手委任各国合格有经验的专利代理人或专利律师进行专利申请业务(prosecution),而专利布局后专利营运的资本利得、权利金、损害赔偿金及科技地位与声誉等效益,将会源源不绝产生。

此外,各产学研组织尚需要有内外具有跨领域、跨国营运以及相当高度、广度、深度的专业人士协同与配套支持,始能整合融和各类专业资源与经验,进而使持续申请并积累的各国专利走向国际市场。

不同产业生命周期状态下的企业专利策略探讨

专利策略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经营理念。但是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专利策略的重心应属不同。

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学者们对于产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划分也不相同。Gort和Klepper在G-K模型中,按产业中的厂商数目将产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引入期、大量进入期、稳定期、大量退出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而Klepper和Graddy对G-k模型进行技术内生化的发展,将产业生命周期重新划分为成长、淘汰和稳定三个阶段。理论上而言,产业生命周期的曲线形状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曲线形状大致相同,都呈现出S形,并且,未发生异化的标准形态都经过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因此本文在研究企业如何应对产业生命周期演变而采取不同的专利策略时,认同对产业周期的此种划分。但是,企业在产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其表现形态并不一致。在产业导入期,企业居于同等市场地位,并无主次之分。进入产业成长期后,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部分企业脱颖而出,技术日趋成熟,逐步成为行业主导,使得行业中企业开始分化为主导企业与跟随企业两类。因而,本文研究居于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专利策略,理应分主导企业和跟随企业分别予以讨论论文代写。

不同产业生命周期企业的专利策略

(一)产业导入期 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数量少、集中程度高、技术不成熟、创新呈现发散状、各种创意更迭不穷。行业主导尚未出现,技术或产品也未标准化,市场状况也还不明朗。此时进入这个产业的企业经营者若要顺利步入企业成长期,应在注重技术创新和潜在市场开发的同时,对自身拥有技术进行有效专利申请。在我国,专利授予采用先申请原则。无论发明技术是否在先完成,最终专利只会授予先提出申请的人。因此在经营者选择进入某个新兴产业时,应积极做好专利申请工作。专利保护有利于经营者实现专利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成本支出的回报和后续市场利益的专享。

但是,在申请有效专利之前,经营者必须以专利的权利要求作为主要分析指标揭示已有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权利转让、侵权可能性、权利状态等信息,为企业自己拥有的技术在专利申请时规避已有技术保护范围和寻找技术空白点服务。不过,即使专利技术符合申请专利权的条件,评估自身技术可能带来的市场效益和经济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对于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技术,即使可以申请专利,如果在产业上的利用价值不高,仍然无法为企业带来成长的契机;生命周期较短的技术也不适宜申请专利,否则只会增加经营者维护该专利的成本支出。对于此类的技术或方法创新,为避免将来仍有他人会申请相同或近似专利,经营者可以考虑把这些技术,透过公开揭露的方式,使得某些技术丧失申请专利的新颖性,从而使得这部分技术进入公有领域,消除潜在的侵权风险。另外,对于处在产业导入期的经营者而言,如果存在属于突破性的商业方法创新,则应当以此为中心发展配合实施此商业方法的技术并申请专利,因为单纯的商业方法属于智力活动规则无法获得专利授权。

(二)产业成长期 此时大量厂商进入并投入研发,生产技术日渐成熟和稳定。对于从导入期就开始技术开发的厂商而言,由于已然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研发经验,因此可以利用前期积累的知识用于辅助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产生诸多不可替代的相关技术,使得企业技术更趋完整和成熟。此类企业在这一时期的专利策略应为专利部署。即发展或改良核心技术的相关应用,使之与核心技术形成一系列相关技术并申请专利,从而围绕核心技术专利织就专利网,为最终推动企业技术过渡至行业标准夯实基础。

对于在此阶段处于跟随状态的后进企业而言,市场先机已经丧失,如果要顺利进入产业成熟期,则其提供的技术应足以抗衡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所拥有的相关技术。但是,受到技术开发实力以及开发时间的限制,多数跟随企业均会选择回避现有专利技术实行模仿创新。在专利策略上,跟随企业则应利用已存在的有效专利,通过专利文献阅读与分析,根据专利公开内容和实体运作模式的比较进行回避设计。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专利权侵权判断的全要件原则,在分析各项技术特征使用之目的和实现方式的基础上,讨论达成该项技术特征的目的是否仍有其它方式替代,进而回避专利。另外,减少、合并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或利用等同论的概念,使用新的设计与既有技术特征产生实质的不均等,同样是规避专利的有效方法。如果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都是必要且无法省略,则可以从其权利要求撰写用语所产生的限制着手,就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所构成的专利发明缺点,进行回避设计。因为,在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认上,我国采用的是折中原则,即在解释权利要求书时,应当在研究和参考说明书中记载的定义、发明目的和作用效果的基础上确立专利权保护范围。但是,在专利说明书的发明背景部分阐述的与此发明相关,但却存在问题的技术描述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则可以被视为与该专利发明在实施方式上非均等的有力证据,利用这些技术或技术的组合,可以达到回避专利、实现模仿创新之目的。

(三)产业成熟期 此时集中程度高,企业数量趋于饱和,产能趋于过剩,市场处于供求基本平衡或供过于求状态。由于此时产业内竞争状态激烈,进而促使企业在进入该阶段的前期,必须改善或重新设计技术或流程,将顾客需求作为技术开发或流程规划之首要考量,以突出差异性。另外,相关专利发展已然完整,企业推出的技术为避免侵害他人专利权,必须进行完整的专利信息管理,并透过专利信息资料库了解现有专利发展方向,通过专利许可交易平台使研发成果不至于落入侵害现有专利权的范围。因此,企业在进入成熟期后,其专利策略主要围绕专利信息管理和专利许可授权事务展开。前者要求企业建立内部专利信息库,使工程人员和研发人员可以随时解读技术内容的权利要求,总结并分析技术分布态势,进而了解相关专利发展趋势或研发概况。无疑由各种与专利相关的资料信息或者专利公开出版物为素材,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加以缜密及精细剖析整理,制成的各种可分析解读的图表讯息,具有类似地图指向功能的专利地图,成为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必须了解的技巧。比如通过技术常用关键字、国际专利分类、美国专利分类以及竞争者名称,搜寻所得到的专利运用手段为横轴,专利所欲解决的问题或采用的技术手段所能提供之功能列为纵轴,建构的技术功能矩阵图,则可以观察已有哪些专利利用何种技术手段解决哪些技术问题。其中对于某些特定技术尚未被使用来解决某特定问题或发挥特定功能,则可以为企业指明将来技术发展方向。后者有关专利实施许可事务,同样是步入产业成熟期的各个企业不容忽视的问题。专利许可制度有利于专利技术推广并促进企业技术进入行业标准的进程。为此完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理应成为企业专利策略的重点。对于成熟期产业,存在多个拥有独特技术专利的企业,甚至于此类技术之间互相关联,无可替代。因此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寻找联盟企业结成技术联盟,共同研发推出候选的技术标准,然后由政府或标准化组织采纳为法定标准或者由行业联盟接纳为事实标准,进而依据公平、合理、非歧视原则推进专利池的构建,无疑也是企业专利策略应有之义。

不过,居于跟随地位的企业在产业成熟期的专利策略表现出另外一些内容。由于受限于技术先驱者制定的技术或产品标准,技术跟随者除了努力进行后续的技术改良外,应借助专利检索,利用专利回避设计,缩短研发时间,以降低研发风险,增加产品的专利化可行性。当然,出于自身分析设计能力不足的弱势,以上下游或协力合作的商业行为,发展专利合作和授权的关系,在其专利策略内容中应属重要。同时,如何以合理条件获得行业主导者的专利许可,相对专利策略的其它方面,显得更为实际。为此,深入研究有关行业主导技术的专利资料库,在摒弃无效专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围绕行业核心技术的周边技术研究并对其申请有效专利,进而以此作为与主导企业谈判获取合理条件的专利许可,则是技术跟随企业在成熟行业中的专利策略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产业衰退期 此时厂商数量减少,需求渐渐退化,新的替代技术会逐步显现。但是短时期内并不能形成对原有技术的完全替代,既有的产品与技术仍然有其市场价值。在此阶段,企业生存除是否存在价格竞争优势以外,则取决于原有产品的改善创新,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不过,从研究优势上而言,主导企业与技术跟随企业则截然不同。主导企业的知识积累已然非常丰富,同时具备资金、人力、设备的占先,因此,主导企业的专利策略主要集中在尽快将改善创新成果,即围绕行业核心技术的周边技术,积极进行有效专利申请,以期在原有核心技术进入公有领域后,利用技术间的关联特性,通过周边技术专利,继续保持行业技术主导地位。而对于技术跟随企业而言,敏锐的紧跟行业技术主导,秉持后续技术创新,则是生存发展的关键。但是要顺利实施,应仔细研究行业主导核心技术的专利资料,建立专利分析摘要表,列出专利技术存在的问题或相关专利有待改善之处,寻找每篇专利解决问题所利用的技术、方法、机构或装置,指出每个技术、方法、机构、装置或相关技术特征所能发挥的功能及对专利的贡献性,进而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改善创新点,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在改善创新成果的实现上,并在获取专利授权的前提下配合产品开发,形成与其它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间交互授权的标的,不至于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

结论 专利许可制度以及牵涉技术内容和专利权利要求解读的专利地图,具有核心地位。前者一般是在企业专利技术成熟,并希望利用技术许可谋求利益,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时,因此其多见于产业成长期和产业成熟期。后者专利地图则贯穿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依据国内学者分类,专利地图分为专利技术地图、专利管理地图、专利权利地图,在各个产业生命周期,都具备分析运用的必要性,但各种专利地图的重点在产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却并不一致,应随着行业技术发展进程有所转移。

在产业导入阶段,利用历年专利申请动向图、技术生命周期图、公司定位分析表,企业可以了解整个产业涉及的技术领域概况,为评估自身技术的可专利性和将来产业发展前景提供理论依据。进入产业成长期,由于进入企业数量逐步增多,此时企业关注的重点,不仅在自身技术方面,而且在于对竞争环境、竞争技术、竞争对手的评估,因此各国专利占有(或申请)比例图、主要竞争对手分析图、IPC分析图则显得更为重要。步入产业成熟期,指导企业侵权判断、回避设计、技术创新和规划研发策略、了解主要竞争公司的技术分布则成为企业策略的重心,而在专利地图上则表现为专利解读摘要表、技术功效矩阵和主要公司技术分析表。至于进入衰退期,则无非是现有技术的附加功能研究或是替代技术和周边技术的研发创新,其专利地图则表现为前述阶段的综合,既有对现有专利技术文件的研究以期寻找改善创新点,也存在对替代技术专利申请和未来发展态势的专利地图。运用专利地图掌握创新资源,对于处于各个产业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企业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专利地图在我国还仅限于国内学者理论方法介绍及相关应用探索,企业界很少利用专利地图进行专利情报分析,更加遑论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结合企业具体领域和技术特点,突出专利地图的重点内容。为此,对于这些问题,我国企业在经营实践中必须予以重视。

How

强化培训























如何说服、教育老板重视IP工作

elent网友以及众多IP从业者都提出过这个问题。

如何说服乃至教育公司老板、中高层领导,灌输他们知识产权的意识/文化,真正重视起IP和IP工作?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大家都在进行探索。智财黑马有如下体会,贴出来供大家进一步批评、探讨。

当然事先说明,公司如果遇到专利官司,当然是很好的教育、说服老板的机会,但是,如果没有呢?因为估计百分之八九十的IP工作者在公司都没有遇到过IP官司。而即便是遇到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那么怎样更为顺畅的与老板进行沟通,最大程度的给予我们的IP工作以支持?

智财黑马以为,

说服公司领导、对中高层进行培训提高其意识,是在专业知识之外的事情,是属于另外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摸索和实践才能习来;

跳出IP看IP,跳出专利看专利,专利并非什么神圣的东东,很多时候也并不是非需要不可的玩意,如果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将IP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是企业文化、愿景、使命这些联接起来看待,不能找准IP在企业发展(长期、中期、短期)中的定位,那么跟老板和高层就找不到共鸣;

专利/IP不是天然重要的,反复强调IP重要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反复讲别人的成功或挫折的故事也无关痛痒,关键是如何对“我”重要,要充分体会、理解老板的立场,IP的好处有很多很多种(有人列出了十几二十种),关键是哪一条最叩动老板的心弦,比如化解风险、增加收入、减少成本、经营IP获利、融资支持等等,而且,光这些还嫌太概括了,要据实详述,而且还要注意区分短期、中期、长期,若有数据支持则更漂亮,如此等等;

多站在老板的角度,用老板喜闻乐见的用语,去跟他沟通,随便举例,什么叫做ROI(投资回报率),什么叫做净资产负债率,费用和成本这两个术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Budget这个词经常挂在外企经理人口边,等等,有共同语言才好更深入的交流;

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是另外一门专业,这个不只是对专利、专利文件、专利质量、专利流程、专利资产等客体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人(Persons)、对各种关系(Relationships)的管理,这个“人”或“关系”包括平级、下级也包括上级,包括部门内部,也包括跨部门之间,特别是如何“管理”好你的上级,是大有学问的,举例说,你是否非常清楚,你的老板是喜欢书面汇报还是喜欢口头汇报,你的老板是注重细节、过程,还是只关注结果,等等,这些都是“管理”你的上司所必须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说服老板、教育高层这事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事物的发展很少是直线上升的,很多时候需要多次的循环往复,才能达到或部分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有时候,“脸皮厚”和“坚持”是很重要的;

最后,有些事情还需要缘分的,有时候你跟老板有缘分,很容易就推动了,如果努力了还是没有产生“缘分”,那么不妨考虑寻找更有缘分的“主”去,呵呵(当然这是理想化的,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成本)。

举下面这个例子来说——不一定恰当,但至少可以启发我们,要换位思考,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

大家都说专利奖励是个好东西,能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让企业产生更多的专利云云。你也试着说服老板,说,很多公司都这么干,效果很好,我们也有必要这样搞。但真正的跟上司、老板沟通后,发现有很多问题需要重新或深入考虑:公司的战略定位是什么,企业文化是怎样的?公司定位为在这个行业的细分领域,提供真正创新的技术和产品;企业的文化是务求实效,扎扎实实不浮夸;公司的专利战略导向是,质量优先,务求关键技术环节有专利覆盖,专利技术要尽可能的能产业化实施或说日后能派上用场,不求绝对数量。还有,专利奖励的政策,如何与公司现有的或正在制订中的整体的激励制度结合起来考虑?现实中很多公司的专利奖励政策的结果是,研发人员为奖金盲目申请专利甚至编造实验数据,那么,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正确的引导研发人员的努力方向?等等,所以经过多少次的、很长一段时间的沟通,公司最终是确定在整体的技术创新奖励制度中考虑专利的激励问题(不是针对每一件单件的专利进行奖励),更加注重远期的激励,比如对核心研发骨干人员配有股票期权,对专利技术成果待其产业化获利后给予较大额的奖励,公司设有每年评一次的“研发3A总裁奖”等;对于研发人员更注重平时考察其研发态度的端正、实验技能的提高、实验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和实验数据的严谨性、研发成果的实用性、关键研发成果的专利挖掘方面与专利部门的配合(而专利的数量不作为主要因素)等等,这些在年底绩效考核中予以综合考评,作为颁奖、加薪、调整职务的参考。

这里,推荐大家看看智财黑马的《企业IP管理的宗旨和架构 》以及类似的文章,看是不是能开阔一些思路;对于有志于在企业中往上发展的同仁,推荐多看看诸如《管理好你的上司》这样的文章,努力去思考和实践。追求过,就会有成长,付出了,肯定会有收获,I Believe。

在美国压力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宣示有用吗?东亚需要新的知识产权战略

作者: 赛恩倍吉 时间: 25.05.2018

美国就知识产权保护,从1970年代起对日本,1980年代起对韩国、台湾和香港、2000年后对大陆,即陆续指称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侵权」或「仿冒」,指谪大陆「窃用」或「窃取」,美国政府即依1974年贸易法祭出301条款(一般301)和182条款(特别301)的调查,促使各国从立法、行政及司法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甚至也使各国领导人持续宣示保护知识产权。其间,美国企业亦援引1930年关税法337条就日、韩、台、港、中企业侵害知识产权向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请求禁止进口、发禁制令,也依专利法35U.S.C.§271条款向联邦法院请求被告赔偿损害、禁止产销、进口、使用等。此外,美国对于商业机密的保护除各州法律外,亦制定1996年经济间谍法(EEA)及2016保护商业机密法(DTSA),东亚各国企业和个人被诉刑事或民事责任的,越来越多。

前述美国各项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救济措施虽是美国法,但实际上对东亚各国及企业与美国贸易显具有威胁力及域外效力(Extraterritorial effect),迫使日、韩、台、港企业必须采取因应措施,例如投入研发、品牌并于各国申请专利、商标,尽力不要抄袭、仿冒著作及商标,迄今结果至少难以再被美国严厉指控,且已转为各国企业间因市场竞争而在美国相互提起侵权或无效诉讼。而大陆虽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行政及司法环境,但中国企业的专业落实度,除少数企业外,尚未到位,还需努力。

日本、大陆、韩国、台湾,于2000年后,亦陆续颁布知识产权政策,例如日本倡导「知识产权立国」并于2002年制定「知的财产基本法」,大陆于2008年出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领」,韩国于2009 年公布「知识产权强国实现战略」,台湾于2012年订立「知识产权战略纲领」。这些政府级知识产权战略虽大愿宏观,但恐是依循美国及其企业「保护」思路的书生之见,而仍未针对自己症结提出有效且能超越美国思路的务实战略,此从日、韩、台、中企业历年在美国被诉专利侵权及持续支付巨额许可费和专利购买价金给美国企业即可透析其战略尚未有助解决症结,而且企业知识产权营运仍未创新突破困局,亟需变革翻转,始能改变赛局。

申言之,除日、韩、台少数大企业具有资源可专业经营具有质量与价值的美国专利而且也得到巨额货币化回报外,大多企业不是没有资源或者舍不得投入专业资源于此,纵使投入资源,但有的仅是美国专利的「数量」,而其专利大多质量差、价值低,甚难抗衡美国及其企业。而这十几年中国各界在政府资助下增长史上未有的巨大中国专利数量,但其中国专利质量价值甚低,美国专利数量不足,质量也不良,美国对之说三道四,就不意外了。例如美国以「窃取」叫嚣,但窃取在法律上只适用于商业机密,因专利、商标、著作是公开的权利,无须窃取。再者,要不侵害他人商标、著作及设计专利,只要商业伦理文化具足而不去抄袭、仿冒,或不去窃取他人商业机密,要发生侵害也难,此系在一心而已。

对东亚各国真正要面对是发明专利的症结,因为发明专利涉及研发投资、技术实力、科研成果转化、专利法律、语言转化、流程系统等专业,非属伦理可解决。企业即使无心侵权,产品技术踩到他人专利地雷也屡见,而产品技术纵使侵权,但涉讼专利高于60%比例可被无效或被认定不可执行。因此,美国以「伦理非难观」所倡导的知识产权保护,实不适于对发明专利要求,而且也使东亚国家对于知识产权政策倾向于保护外国知识产权,而忽略了知识产权的全面性新机制与文化转化形塑。

是故,东亚各国显不能依循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思路来推进自己的战略,而需要创新不同于美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始能抗衡、翻转并获益。兹提议如下:1. 需优先从美国专利布局做起(中国则可用英文专利说明书提出向知识产权局PCT申请),再回母国或他国申请,若母国市场小、几无诉讼可能或诉讼举证或程序困难的亦不一定要申请,因为专利价值与专利风险是在美国;2. 需将美国专利诉讼及交易实务经验拉到专利布局申请作业,始有助专利长出牙齿,确保质量价值;3. 需发展可及时大规模无效美国专利的数据分析及专业机制,始能遏止不当的需索、恫吓;4. 需发展专利质量、价值、价格及定价新的模式、机制及其数据,即可及时透析美国专利及其活动的虚虚实实;5. 需时时以大数据支持专利全生命周期的营运,始能精准有效营运专利布局与资产组合;6. 需发展具有质量的跨国专利数据及其人工智能分析的各类系统,始能时时掌握他人专利技术,藉以攻错和避险;7. 需发展可以制裁不符比例原则的专利交易之竞争法新规则,使许可费合理化;8. 需能于美国或中国大规模对美国企业提起专利侵权或无效诉讼。

知识产权的「法务管理策略」

导读:随着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商号权、域名权等知识产权在改善企业市场竞争地位,支撑企业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逐渐上升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事务之一。

知产权利的取得,是管理行为发生的基础,而知产权利的运用是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纠纷管理的重点则是法务与律师的互补关系较好的呈现,也是将案件外包给专业律师,与法务部将工作重点放在企业知产纠纷预防和对外部专业律师的管理,这两个过程相融合的过程。知产管理的过程中,而分类则是制定具体策略时,根据不同的种类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知产的法务管理策略,也可以说是企业知识产权的权属管理、运营管理、纠纷管理以及分类管理在法务工作中具体运用、相结合的过程。

随着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商号权、域名权等知识产权在改善企业市场竞争地位,支撑企业持续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逐渐上升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事务之一。

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合法的垄断”,一开始便和法务工作紧密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务管理策略不同于广泛意义上的知识产权管理措施,但同样可基于两条线展开。一是根据知识产权的形成、运用与维护等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二是根据不同的知识产权种类分别进行管理。

企业知识产权的权属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对过程的管理。权利的取得,是该过程管理行为发生的基础。为协助企业获取更多、更优质的知识产权,法务人员可与研发部、品牌部、创意部或运营部等保持定期沟通,建立共同申请知识产权的机制。

例如,法务人员和品牌部人员主动进行商标检索,对竞争对手的商标注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围绕企业既定商标战略目标,列出需要进行注册的商标,然后由法务委托商标注册代理机构去申请注册。对于企业研发部提出的一些创意及开发出新的产品或产品原型,法务应及时发起专利检索,尽可能早地委托专业代理机构去申请专利。

权属工作,主要是注册申请工作。这方面,在每一个知识产权领域,如商标、专利、版权、域名权等,都存在数量庞大的注册代理机构来提供专业服务。法务部可将这些事项,进行外包。法务部自身要做好的事,便是如何管理和考核这些注册代理机构,以及如何以低成本来获取优秀的注册代理服务。

另外,法务部要帮助企业明确职务智力劳动成果的归属。在很多企业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当中,都会有关于职务发明的规定。如公司往往会约定“本公司员工完成公司工作任务、利用公司名义、利用公司物质条件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属于职务智力劳动成果,其知识产权归本公司所有”等条款。站在公司角度,这可防止一些员工利用公司提供的各项条件所产生的知识产权占为己有。

一但取得知识产权证书,更重要的是后面持续不断的证书维护工作。在这方面,法务人员应联合履行知识产权管理职责的企业内部其他员工,将专利证书、商标证书、版权证书等制作成数据库,列出每项知识产权的注册日、到期日、续展日,并设置自动提示续费功能。在一个集团性的企业中,知识产权权属证书的维护工作,其工作量其实不可小觑。而维护不当,导致专利失效、商标过期的危机事件,也屡屡发生。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来,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务工作,不仅仅是一件法律性质的工作,而且还是一项管理性质的工作。

企业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

如果说权属的获取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那么权利的运用便是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的运营,不仅可以构建起对竞争对手的防御战壕,还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即知识产权的商业化或资本化。两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

在各个知识产权领域,都可以构建一定的门槛。专利布局便是一种典型的防御策略。企业通过综合考虑产业、市场、产品和法律因素,将自身专利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严密的专利保护网,形成对企业有利的专利组合。竞争对手或后来进入者很难绕过企业有意识的专利布局,只能向该企业缴纳专利授权使用费或只好放弃相关领域市场开拓。如美国高通公司布局CDMA的基础专利,使得无论是WCDMA、TD-SCDMA,还是CDMA2000的3G通信标准,都无法绕开其基础专利。专利布局会涉及企业的管理层、研发部门、市场部门以及法律部门(或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其中法律部门(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整个过程中应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法务人员应充分了解专利的分布、布局的策略以及关键技术点,同时协助做好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

在商标注册类别的选择上,法务部也应深度介入。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企业进行跨界投资、开展跨界业务已是一种常态。很多企业承认,其遭遇的最大竞争往往不是来自于对手,而是来源于行业外的力量。因此,在商标管理上,法务部必须关注企业业务形态的变化,在相关领域,甚至不相关领域但未来有可能涉及的业务上,协助公司完成注册商标的多类别布局,以防止一些企业或专门商标投机机构有机可乘。

知识产权权利的商业化或资本化,是充分重视并利用知识产权这一资源,对其进行评估,实现知识产权与资本的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融合法律与经济的一个创举。它最为体现了知识产权管理可以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特点,是法务部门应极为重视的工作领域。

知识产权资本化的具体形式包括:授权他人使用收取许可费;知识产权出资;知识产权担保融资;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证券化。可以看出,许可、出资、担保、信托、证券化等都属于典型的法律行为,法务部在诸如此类的运作中,当然应起到主导的作用。

法务在应对知识产权资本化时要处理好二方面的问题。一是知识产权“源”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任何资本化行为,都是对知识产权的衍生价值的利用。离开了知识产权的本源,资本化即成为无源之水,不可持续。也即是说,在起草和落实知识产商业化相关法律文件中,法务要注意企业方对知识产权的初始权利范围、让与权利范围的明确界定,同时注意在静态和动态的不同条件下,权利范围所产生的变化。

二是,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要有足够的认识。知识产权本身是无形的,从一开始的范围界定,到中期或退出时的价值评估,都是处于变动的。变动带来不确定性,也就蕴含着风险。法务部门首先要认识到可能存在这些风险,并将解决方案内化于许可、合资、保证、证券化等合同当中。这便是法务参与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独特价值之处。

企业知识产权的纠纷管理

企业知识产权的纠纷管理,当然也是由法务部来主导做的工作。知识产权的纠纷类型很多。纠纷的发生背景,也相当复杂。而且,知识产权纠纷涉及的处理流程,相比较其他民事纠纷,也是异常复杂的。这导致法务部经常将知识产权案件外包给专业律师处理。这其实是合理的。法务部自身则把工作重心放在企业知识产权纠纷预防和对外部专业律师的管理上。

法务人员应在企业内部建立预警机制,以避免或降低办公、生产等设备及软件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定期监控企业产品或服务可能涉及的他人知识产权的状况,分析可能发生的纠纷及其对企业的损害程度,向决策层发出警示性信息,并提出防范预案。

预防知识产权纠纷,还可以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发现机制,及时发现和监控本企业知识产权可能被侵权的情况,及时运用行政和司法途径保护本企业的知识产权。必须时,可在危机公关专家的帮助下,借助媒体的力量,对外发布声明函,以消除被他人侵权的负面影响。

一旦发生知识产权案件纠纷,不管是主动发起,还被动卷入的,作为法务,应根据企业的情况和纠纷的可能影响,综合拟定应对策略。这一点,不同于律师的处理视角。律师,基于上会认为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进行处理,是非常自然的事。但很多情况下,一种诉讼替代方式,如协商、第三方调解、合作等,相比较诉讼或仲裁而言,成本会相对低,处理时间也会更快。该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即应成为优选方式。

当然,诉讼是所有解决机制的最终保障。诉讼仍然是所有纠纷,包括知识产权纠纷,最为有力和最权威的解决方式。对于法务而言,知识产权诉讼是一件比较专业,需要借助于诉讼经验、诉讼技能的工作。因此,知识产权诉讼外包给外部律师,是相对合理的。这也是符合很多企业法务实践的。在知识产权纠纷管理中,法务与律师的互补关系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企业知识产权的分类管理

企业知识产权的种类有专利、商标、版权、商号、商业秘密、域名等。不同的知识产权,其形成、保护方式,涉及的法律规定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具体制定策略时,还有必要根据不同的种类,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管理。

专利法务,绝对是知识产权法务管理的重头戏。专利申请与前面所述的专利布局主要集中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法务人员应当与研发部建立定期沟通。从专利申请注册、专利许可、专利维权,到专利权侵权的应诉,其涉及的各项法律文书,包括专利申请书、专利许可协议、专利评估报告、专利侵权诉讼材料等,都须由法务人员进行审核。法务人员要完成该项事务,必须熟悉专利所指向的技术,这无疑对法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实践中,企业往往将专利的申请注册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律师事务所或专利代理机构来完成。

商标法务,同样是法务部应深度参与的专业管理事项。商标涉及商标注册、商标异议、商标许可、商标侵权纠纷、驰名商标的认定与保护等事项。这些事项的具体操作,在企业部门分工中,往往是品牌部的职责。法务部主要承担其中的法律相关事宜。如商标许可活动中,由品牌部对商标许可使用的对象、被许可人的资质、许可时间、许可费用等进行确定之后,再由法务部根据这些商务条件拟定或修改商标许可合同,并指导品牌部对该合同依法进行备案。对合同的拟定和修改,其实质是对品牌部确定的商务边界条件的固化。它的前提当然是要理解这些商务条件,甚至是引导这些商务条件朝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的角度进行。

版权管理作为一项专门的法务工作,经常出现在提供设计服务的公司或以运营影视作品为核心业务的公司,以及计算机软件公司等类型的企业当中。从版权的产生确权、版权的登记、版权的许可、版权的维护、版权侵权纠纷的处理,都需要法务部参与,甚至是主导。在互联网新经济时代下,有关网络著作权的纠纷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法务人员不仅要熟悉著作权法律制度,而且要熟悉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相关行为特征和法律规定。唯有如此,才能上升到管理层面,而不再拘泥于法律层面。

其他类别的知识产权,如商号权、商业秘密、域名权等,法务人员应根据该种知识产权的特性,结合企业业务部门的需求以及标杆企业的法务处理模式,拟定具体的针对性的法务管理方案。

总之,知识产权的法务管理策略,既要展现法务人员的法律专业,又要强调法务人员的管理意识,还要显示出内部法务人员相对于外部律师的独特优势。

Experience

特斯拉公司的颠覆性知识产权模式

特斯拉(TESLA),不过是马斯克的众多玩物中最低级的一个,却已经让全球惊奇。

为何特斯拉是最低级?
因为特斯拉并非马斯克创办,电动汽车早已存在,自动驾驶晚于谷歌,汽车是一个民营市场的产品。
再看看马斯克其他玩物,如超级高铁、火箭和星链,电动汽车只能排名最后。

特斯拉才是马斯克的第一个超级成果,早先的PAYPAL只能说是团队的成果,那是一个“PAYPAL黑帮”做到的。

那么,马斯克在特斯拉公司推行怎样的知识产权模式?该模式具有颠覆性和引领性吗?

专利模式是不多不诉且Open

2014年6月12日在其官网宣布“不会对任何善意使用其技术的人提起专利诉讼”的专利承诺。

但由于宣布时间的太过于超前,使得马斯克在2019年1月31日在twitter再次重申该专利承诺。

虽然特斯拉发布“Our Patents are Belong to you”的专利承诺,但其专利数量其实不多,其全球公开的专利不到3000件,其中在中国的不到300件,而我国的几家同行的全球专利公开量早已不逊于特斯拉。
若仅按其官网的专利列表作为开放清单,则仅322件全球范围内专利。

2019年4月3日,丰田宣布开放其电动化技术相关专利,共涉及专利约23740件,特斯拉和丰田不在一个专利数量级别,但特斯拉比丰田早宣布近5年。

特斯拉当过多起专利侵权诉讼的被告,但未当过专利侵权诉讼的原告。

被告的案件包括:美国尼古拉公司诉其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夏普公司诉其侵犯通信专利权和多家“专利流氓”诉其侵犯专利权。

商标模式较常规

不过,在中国有过与自然人占宝生的商标诉讼,最终双方在2014年6月经法院调解达成和解,特斯拉获得在中国的特斯拉及LOGO的商标权,应该是支付了对价。
然而,若看全球范围内的电动车或自动驾驶公司的商标,会发现多家公司的商标是电学领域的名人姓或名,比如Nikola(尼古拉)和法拉第,这可能也是特斯拉公司的一种商标模式引领。

商业秘密模式是杀手锏
电动汽车或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诉讼大都是来自行业外部,行业内部均选择商业秘密诉讼。

特斯拉是行业内最早以商业秘密发起诉讼的,其后有谷歌诉莱万多夫斯基、百度诉王劲、吉列诉威马、苹果公司诉陈继中以及苹果公司的离职员工张小浪被FBI逮捕。
全球公开的行业商业秘密诉讼中,特斯拉涉及的包括六起,相同之处是原告均是特斯拉且均因员工而起,已结案的三起诉讼均是特斯拉胜诉。

第一起 特斯拉诉安德森和 Aurora胜诉

2017年1月,特斯拉自动驾驶部门负责人斯特林·安德森(Sterling Anderson)于2016年12月离职后不到一个月,特斯拉指控安德森把数百GB的信息传输到私人硬盘,在离职后仍未归还,还指出他修改了公司笔记本电脑中文件的时间标签,并删除其他文件;特斯拉指控的还包括安德森违反竞业限制和挖特斯拉员工。
离职后的安德森与谷歌汽车项目CTO克里斯·厄姆森(Chris Urmson)成立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Aurora,因而一同被特斯拉指控的还包括厄姆森。
当年的4月20日双方达成协议解决,协议包括Aurora 向特斯拉一次性支付的10万美元“赔偿”;Aurora 同意至少在2018年2月前不会再雇佣任何来自特斯拉的员工,包括全职员工或合同工;特斯拉还将请独立第三方机构对 Aurora 的设备和材料进行审核,确保其中不包含特斯拉的机密信息,同时特斯拉保留二次审核的权利,这一条件连同不劝诱协议(non-poaching clause)在2017年2月之后到期。

第二起 特斯拉诉马丁·特里普胜诉
2018年6月21日,特斯拉在内华达州地方法院起诉前员工马丁·特里普(Martin Tripp),指控盗取了公司机密和商业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交给了第三方,此外这名员工还向媒体泄露虚假信息。为此,特斯拉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这名员工赔偿损失100万美元。

马丁·特里普在特斯拉的员工信息

2020年12月,法院针对特斯拉前员工马丁·特里普泄密一案作出了判决,而这名被马斯克称为“内鬼”的前员工已承认违反了与特斯拉的保密协议,并同意赔偿特斯拉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63万元)。
作为和解协议的一部分,特里普承认违反了商业秘密法和保密协议,承诺若是在被法官禁止的情况下继续泄露特斯拉信息,他向特斯拉支付 2.5 万美元。
马丁·特里普还曾以诽谤罪名对马斯克提出反诉,但法院认为他未能证明马斯克的行为具有实际恶意,因此驳回了他的起诉。

第三起 特斯拉诉Zoox胜诉
2019年3月21日,特斯拉以侵犯商业秘密盗窃为由起诉无人驾驶初创公司Zoox,称Zoox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四名原特斯拉员工各自在离开特斯拉工作之前拷贝了机密文件且带到了Zoox,上述员工在职期间发送带商业秘密的邮件时发送至被发现。
2020年4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根据协议,Zoox向特斯拉支付一笔未披露金额的赔偿,并接受审计以确保没有任何员工保留或使用特斯拉的机密信息。此外,Zoox承认,特斯拉公司的一些新员工在加入他们时,持有特斯拉的某些文件。
2020年6月,亚马逊以超过12亿美元收购Zoox公司。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并评论“杰夫·贝佐斯是抄袭狗,哈哈”,马斯克在一个月后对亚马逊投资的另一家电动汽车公司Rivian(里维安)发起了商业秘密侵权诉讼。

第四起 特斯拉诉曹光植未结案
2019年3月21日,特斯拉在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United State District Court Northern District of California)起诉前员工曹光植侵犯商业秘密。
曹光植有两个相关中国的身份,一是华裔,二是入职了小鹏汽车。

曹光植曾在苹果公司担任过高级图像科学家,2017年4月24日-2019年1月3日在特斯拉担任Autopilot的视觉科学家,小鹏汽车于2018年12月12日向其发送录用通知书,从特斯拉离职后入职小鹏汽车设在美国的技术部门XMotors。
特斯拉指控:曹光植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使用他的个人iCloud账户创建了特斯拉机密信息的备份副本;在2018年3月25日到2018年12月26日,他用iCloud备份了硬件、自动驾驶和神经网络源代码库,访问超过了30万个文件;在2018年11月2日至11月13日期间,曹光植创建了所有Autopilot源代码的.zip压缩文件;曹光植在12月份删除了超过12万份文件,12月26日将他的iCloud帐户与公司电脑切断连接;12月27日至1月1日,曹光植多次登录特斯拉的安全网络;曹光植在离职当天清除了他的浏览器历史记录。

虽然曹光植入职了小鹏汽车,但由于特斯拉仍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小鹏汽车有侵犯商业秘密,仅能合理怀疑。
于是特斯拉在2020年1月向法院提出动议:要求小鹏汽车披露近30条要求调查的项目内容,包括曹光植以及小鹏汽车2018年11月1日起所有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源代码,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总裁顾宏地等多位高层在内的曹光植所有上下级员工的工作电脑之法证调查电子版,与曹光植工作有关的人员的沟通记录,XMotors的雇员名单等。
小鹏汽车在3月向法院提出反对动议,法院在5月7日召开听证会,5月27日作出指令:“小鹏需提交自动驾驶源代码,但是双方要会面商议再决定是否交由中立第三方调查。”
小鹏汽车就该商业秘密案件发过两篇公告,同时该事件也能明白为何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会说“明年开始,在中国的自动驾驶你(特斯拉)要有思想准备被我们打的找不着东。”。
也因为上述发生的多起商业秘密案件,马斯克在2019年5月发了一封内部全员信,其中包括“作为员工、股东,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每天使用、生成的所有信息和技术。不论是谁,加入特斯拉时,他们都已经同意:“严格保密,不会泄露、使用、讲述或者发表”任何与特斯拉有关的机密信息或者专有信息。如果谁以不当形式泄露专有商业信息,或者违背大家都同意的保密义务,特斯拉会采取行动,包括终止聘请合同,要求赔偿损失,甚至是犯罪指控。如果你还想要一份自己的《保密协议》副本,可以发邮件给HR伙伴,或者发到HR邮箱,获取副本。如果有人从社交媒体索取信息,不要回应,直接转到安全邮箱。安全团队会评估,看看是否有必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第五起 特斯拉诉里维安未结案
2020年7月,特斯拉起诉亚马逊投资的电动汽车初创企业里维安(Rivian)窃取商业机密并挖走其员工。
特斯拉指控:里维安故意鼓励其挖走的特斯拉员工盗用特斯拉的商业机密和专有信息。”该诉讼还指控特斯拉的四名前员工塔米·帕斯卡尔、金·王、杰西卡·西龙和卡灵顿·布拉德利窃取机密信息。
特斯拉表示:“公司发现一些离开公司前往里维安的员工偷偷地窃取特斯拉的商业机密和专有信息——这些信息对初创的电动汽车公司尤其重要。尽管里维安非常清楚特斯拉员工的保密义务,但它还是鼓励这种盗窃行为。”
里维安的回应是“特斯拉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这与里维安的文化、精神和企业政策背道而驰,同时员工入职公司时,公司要求所有员工确认,他们没有、也不会将前雇主的知识产权引入到里维安系统中。”
本案件能算是马斯克与贝佐斯之间自动驾驶或电动汽车领域的直接对战,毕竟马斯克对贝佐斯一直模仿他是很反感的。

第六起 特斯拉诉海托夫未结案
2021年月1月22日,特斯拉在美国加州北区法院起诉海托夫侵犯商业秘密且违反合同,亚历克斯·海托夫(Alex Khaitov)于2020年12月28日开始在特斯拉任职高级软件质量保证工程师。
特斯拉指控:他几乎在刚开始工作后就立即下载敏感文件,雇佣后三天内,被告公然窃取了数千个商业机密计算机脚本,约2.6万份文件。
特斯拉主张依据还包括海托夫下载的文件与他的职责无关、海托夫调查期间有撒谎和远程调查无法确定海托夫是否完全删除或是否有转移。

特斯拉公司的知识产权模式是Open专利和Sue商业秘密。该模式绝不是一种瞎闹,其具有合理性。

1
2
3
4
5
6
首先,电动汽车或自动驾驶的核心是数据和算法,这些不是敲代码能解决的也不是谁能全部记住的,快速实现的唯一策略是复制。
其次,商业秘密不需公开并且能黑盒运行,解释空间大。
再者,全球创新速度加快,以持续创新维持竞争才是竞争力。
再者,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专利保护存在争议、专利权稳定性差和保护范围易规避。
再者,专利侵权行为基本是在后端运行,原告举证难度非常之大,而侵犯商业秘密的连接点是容易举证的且举证责任有转移。
再者,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公司需要开展的工作,商业秘密管理体系只是安全的一部分而已,执行难度降低。

特斯拉公司的Open专利和Sue商业秘密知识产权模式,是具有颠覆性和引领性的!

TIPS:你的公司或客户跟吗?

企业知识产权业务模块

基本上任何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都逃不脱下述的五个模块。只是,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不同抱负与禀赋的企业、不同……的企业,侧重点各有不同。

知识产权基础业务(或称“获权业务”,“创造业务”)
创意/发明构思的挖掘,专利文件的撰写,专利申请、答辩、复审、授权维护;商标查询、设计,商标注册申请、授权维护;版权登记申请;所有相关费用缴纳,流程管理;等等

知识产权分析业务(或称“信息业务”,“检索业务”)
研发项目、技术和产品相关的专利文献检索与专利分析,包括技术竞争检索与分析,技术方案的新颖性/创造性检索与分析,专利侵权检索与分析,其他相关情报搜集、整理与分析,专利情报数据库建立与维护,等等

知识产权法律业务(或称“诉讼业务”,“争诉业务”)
防控经营风险,出具知识产权法律意见;侵权监控,证据收集,纠纷解决,仲裁/诉讼事务(包括应诉和起诉);法律法规、案例及政策的跟踪、研究与报告;一般商业合约和公司文件中的知识产权条款审查;等等

知识产权运营业务(或称“应用业务”,“运作业务”)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购买,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许可,知识产权出资入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专利技术标准化,等等

知识产权综合业务(或称“支持业务”,“辅助业务”)
知识产权的宣传、人员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管理,商业秘密保护管理,知识产权工作考核,知识产权/发明创造的奖酬事务,科技/知识产权项目申报,对外公关,IT等条件支持,等等

企业知识产权业务工作地图

方形的图形表示五个业务模块,知识产权综合业务与各个业务都有联系,而其他四个业务模块之间也相互有交叉, 圆形的图形即表示交叉的部分。企业IP人员仔细阅读研究上述工作地图,会对企业IP工作了然如胸,有针对性的提高业务知识、招聘合适人才、进行协调沟通、制定制度规范等等。

老字号的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Reference

  1. 如何做好企业知识产权的布局与运营?
  2. 贯标、知识产权贯标、ISO你能区分意义何在
  3. 你所在企业的专利部门隶属于哪一个Function?
  4. 周延鹏演讲录(二):技术和市场自主的知识产权战略
  5. 中国大陆知识产权战略试探
  6. 苹果的快乐与忧愁——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策略的启示
  7. 执掌全球芯片命门的ASML是如何进行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的?
  8. 为什么SpaceX不申请专利?马斯克:防止中国人模仿
  9. 乐视,一段属于我国互联网的专利辉煌和凄凉记忆
  10. 年底了,我们再来聊聊,到底如何制定明年的战略?
  11. 华为创新与知识产权白皮书
  12. 《论持久战》展现毛泽东雄才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