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R

智力劳动成果产权,人身权、财产权。

Why

小撒走进国知局




























































What

“史上最短管理案例”:
有三个石匠在打石头。有个路人经过,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在打石头,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抬起头,眼里闪烁着光芒,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世界知识产权日

世界知识产权日(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2001年4月26日设立,并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的法律环境。

1970年4月26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生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式成立。
1980年6月3日,中国加入该公约,成为该公约第90个成员国。
1999年,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共同提出了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
2000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系列会议通过了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主体字是知识产权英文表达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的首写字母,三个字母变形组成一个活跃的人体形状,意为“知识以人为本,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权利人的利益”。标志包括主体字母、“宣传周”日期及中英文名称三部分,体现与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联系。

2001年
今天创造未来

2002年
鼓励创新

2003年
知识产权与我们息息相关

2004年
尊重知识产权, 维护市场秩序

2005年
思考、想象、创造

2006年
知识产权——始于构思

2007年
鼓励创造

2008年
赞美创新,增进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2009年
绿色创新

2010年
创新——将世界联系在一起

2011年
设计未来

2012年
天才创新家(Visionary Innovators)

2013年
创造力 :下一代(Creativity :The Next Generation)

2014年
电影-全球挚爱(Movies-A Global Passion)

2015年
因乐而动,为乐维权(Get up,stand up.For music)

2016年
数字创意 重塑文化(Digital Creativity: Culture Reimagined)

2017年
创新改变生活

2018年
变革的动力:女性参与创新创造

2019年
奋力夺金:知识产权和体育

2020年
为绿色未来而创新

2021年
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把创意推向市场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科学技术方面或文化艺术方面,对创造性的劳动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在我国称为著作权)两部分。工业产权包括专利、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原产地名称、制止不正当竞争等。版权是法律上规定的某一单位或个人对某项著作享有印刷出版和销售的权利,任何人要复制、翻译、改编或演出等均需要得到版权所有人的许可,否则就是对他人权利的侵权行为。知识产权的实质是把人类的智力成果作为财产来看待。

商标权是指商标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商标所有人对其注册商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专有权。商标是用以区别商品和服务不同来源的商业性标志,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我国商标权的获得必须履行商标注册程序,而且实行申请在先原则。

著作权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作品的原创作者,依法对其作品所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

专利权与专利保护是指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依法审查合格后,向专利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权人对该项发明创造拥有独占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和进口其专利产品。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即侵犯其专利权,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专利保护采取司法和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平行运作、司法保障”的保护模式。各地区行政保护采取巡回执法和联合执法的专利执法形式,集中力量,重点对群体侵权、反复侵权等严重扰乱专利法治环境的现象加大打击力度。

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狭义上通常被理解为通过司法和行政执法来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但这种局限于司法和行政执法双轨制的保护体系既不能完全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也不能构成知识产权保护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因此就有必要将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扩展到更广的意义层面。

广义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指依照现行法律,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打击的所有活动总和。这样更广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定义才能更系统、全面的反映知识产权保护的所有内容。

  1. 立法保护,即指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民事主体对其知识财产和相关的精神利益享有知识产权,并予以法律拘束力的一种保护。

  2. 行政保护,即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当事人某些比较严重违反知识产权法律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以及对某些知识产权向权利人予以授权等的行政行为。

  3. 司法保护,指对知识产权通过司法途径进行保护。

  4. 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保护,即较弱小的知识产权人为维护自身利益与势力通过形成某种组织,由该组织代为处理知识产权保护相关事宜。

  5. 知识产权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自我救济。知识产权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通过设立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法律或管理事务的部门,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确定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和避免对他人侵权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与手段。

6)舆论导向保护,通过正确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知识产权顾问看大客户管理



















商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今天,我想和你谈个我认为很重要但是可能略显枯燥的话题。
商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讨论这个之前,我想问你个问题。
作为一名职场人士,你想获得更高的收入。这无可厚非,每个人都会想有更多的钱,问题是,不是每家公司都会付给每个员工很高的薪水,那怎么办?
作为一名创业者、企业家,你想满足社会需要,卖出更多产品或者服务。
可问题是你的竞争对手,其他创业者或者企业家也这么想,那我们凭什么会让消费者买我们的呢?
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要搞清楚,我们的产品或者服务和社会、消费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我们和公司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答案就是交易,这是商业的本质,是整个商业世界最底层的基石。

本质上是用我们的产品和社会、用户达成交易,用我们的时间精力、潜力和公司达成交易。

— 1 —

为什么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回到最开始以物易物的时代。
我们从最本质最底层的模式来思考,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来理解整个商业。
假如说我们家是养羊的,世世代代都养着羊,你们家是种大米的,世世代代都种大米。
我们家天天吃羊肉,从小到大都在吃,各种烤羊肉串、炖羊肉锅,等等。你家的大米就更神奇了,米线、煮米饭、寿司。
时而久之,总有一天你会吃腻的。虽然大米很好吃,但是能不能换一点其他,你就动了这个念头。
在你动了这个念头之前,你们家米做得非常好,各种各样的米饭、米粥、米线,这些是商品吗?
不是。为什么?
你做得再好吃,只要是为你自己服务的,都不叫商品。
那什么叫商品?
只有用来交易的东西才叫商品。
只有拿我的羊肉去换你的大米,这才叫做商业。
所以我们研究的所有问题,其实本质上都是围绕着交易来展开。
经常有人说,西方是商业文明,而中国是农耕文明。
那么,西方的商业文明是如何发源的呢?很多人说是起源于希腊的商业文明。
得到老师李筠在他的《西方史纲50讲》提到,希腊这个地方没有大河灌溉,而且丘陵跌宕起伏,气候又会引起周期性欠收,所以古希腊的谷物实在没法保证自给自足。
既然这样,与其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及格线,那不如另辟蹊径:粮食不能自给,又必须得有,那就只有通过交换来获取。
古希腊连吃饭这个最基本的问题都只能靠交换、靠商业来解决,所以李筠老师说,古希腊的商业文明是被逼出来的。
无论是我们一直吃大米、吃羊吃腻了,或者没办法、被逼的,我们最后都会拿着我们的物品和其他人交换,各取所需。
而一旦有了物品的交换,我们也就有了商业。
所以说,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 2 —

一旦要交易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我用一头羊换你多少米?
这个时候就需要给这个东西定价。最初的时候,没有所谓定价这个概念,但是随着换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如果一头羊可以换50公斤大米,羊和米之间一旦成比例关系,那么羊肉和小麦怎么换?羊肉和牛肉怎么换?牛肉和小麦怎么换?小麦跟大米怎么换?
这时彼此之间交易关系,就变的更复杂了,怎么办?
于是我们就发明了货币,也就是金钱。
有了金钱,我们用于交换的产品就有了价格。
相应的,如果进入职场,应聘了某个职位,这个职位也就会有了薪资。

— 3 —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薪水?如何卖出更多产品或者服务?

我常说,一切的商业起点,是让消费者获益。

作为交易的一方的我们,也就是想办法让对方获益,只有这样,他们才会选择我们。

打工是一个交易行为,作为交易双方,如果我们想提高自己薪水,那就要让我们交易的另一方企业获益。

那我们怎么做能让企业觉得雇我们获益、赚到了?

1
2
3
同样的质量标准,我们能更快的完成。
同样的时间,我们能更高质量的完成。
甚至,我们能完成其他人完不成的任务。

这时,公司看到你拥有其他同事不具备的能力,也就自然会给你升职、加薪。
公司的产品也一样。 既然和社会、和消费者进行一次交易,那么消费者为什么购买我们的产品,而不购买其他家的。
这当然会有很多复杂商业逻辑、商业模式等。
最底层的逻辑一定是,消费者买我们的而不买其他家的,是因为在我们这里获益更多。

1
2
3
同样的质量,我们的价格更实惠;
同样的价格,我们得质量更好;
甚至,我们能做到其他公司做不到的功能、体验。

这时,消费者也自然会选择我们。

— 4 —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谈最底层的商业逻辑,探讨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那是因为这一两年,整个经济形势都面临着挑战,我们听到了很多企业发展不好的消息。
我在2018年年底的时候,说,2018,猪纷纷落地;2019,鹰即将突围。
什么意思?
所有人都能考95分以上,对考99分的不公平。只有大部分人60-80分,少部分人80-90分,甚至有一些不及格,优秀的人,才能在差距中“突围”。
猪如果都能飞上天,鹰是无法体现优势的。
所以在过去的时候,我们经常听说这样的话,你看我从小没怎么好好读书,你们这些读书的有什么用?
我很早就去创业了,很早就去下海了,你们读完初中,读完高中,读完大学,还不是给我打工吗?读书有什么用?
甚至有听说过,这个时代做原子弹的还不如卖茶叶蛋的。
学习这件事,当个爱好学了,但是没什么用处。
为什么?
因为在那个时代随随便便就能考到90分以上。
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商业的逻辑、对商业的本质就开始变得无比的重要。

最后的话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

万物得其本者生, 万事得其道者成。

什么意思?

当你了解了,我们和公司、我们和社会、消费者是交易关系,也就更能深刻的理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并非知识产权客体的一些商业问题

知识产权的本质就是不让别人抄作业,但有时候是必须让别人抄作业的,你没有法律上的权利禁止别人抄作业,因为法律上就没有规定这样的知识产权。这些包括:

一、艺术的表现形式

(1)广告表现方式

比如十年前我有个校友,当时开房产中介性质的公司,提及他采用一种特别的方法介绍房源,简单点说就是别人家都是:①小区,②户型,③面积,④价格,这样几个信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门口。他的想法是,搞一点艺术操作,在文字、图形、版式方面搞搞创新,吸引下眼球。

问我:能不能禁止别人抄袭?有什么知识产权能申请?

我想了半天,用排除法考虑。

专利?不是外观设计,不是发明和实用新型,没戏。
商标?这跟商标没关系。
版权?版权比较接近,但是别人只有跟你画一模一样的图案和版式才算侵权,如果人家也按照你的方式做个夸张设计,但是版式完全改掉,内容完全改掉,思路是相同的,根本不算侵权啊。
版权的规避实在是太容易。

我想了半天,最后只能说抱歉,我觉得针对兄弟你的创意而言,没什么可以保护的知识产权。

(2)还有中国好声音改成中国新歌声之后发生的事情。

转椅VS挡个布帘,选中歌手之后导师从轨道往下滑过来
这算不算侵权呢?不算啊,贴点边的只有版权,改成了这样,每个步骤都不同,版权当然不侵权。
此外,节目流程和选拔方式也都改了,与原版不一样,没法判定侵犯版权。
版权是最麻烦的知识产权,活动中的每个操作步骤都改了,但整体思路其实是相同的,没法判定侵权。

(3)还有洗稿的问题,也不构成侵权

洗稿,现在已经是互联网自媒体的重大顽疾了。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出来一个热点问题,一堆人用相同的材料能写出来100篇不同的文章。
我们知识产权方面的公众号也一样,哪个公司搞个大新闻之后,一堆人写来写去,反正我是不看。

①举个文雅的例子,看唐代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李白超喜欢这首诗,所以后来李白仿冒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稍微有点文艺细胞的人也看得出来,这是非常明显的洗稿,几乎每一句诗的含义,都刚好与崔颢的对应。

第一句、第二句是讲建筑;
第三句、第四句是讲历史;
第四句、第五句是讲风景;
第七句、第八句是讲情绪。

你敢说诗仙李白抄袭吗?

我是不敢说,因为李白的诗也写得非常好,虽然是明显的模仿,但也有自己的创意在。同样道理,洗稿也一样,虽然思想本意是一样的,但毕竟也经过了自己的脑力劳动,编排形式总是不一样的嘛。
而且我们也都知道,版权本来保护的就是形式,不是内容。
面对洗稿怎么办?知识产权是不顶用的,顶多骂两句,你没办法的。

②记得我好多年前写过一篇《知识产权界的甲乙丙丁》第二版(点击进入)

应该是最早将知识产权界的从业人士分为四个部门吧,也有不少人借用我的分类方式,不提我的名字,算侵权吗?我觉得不算。因为只有把我的文章大部分一字不改地抄袭,然后改名,不写我的名字,这样才算抄袭。只是借用我的分类方式,但文章本身的内容都是自己写的,不算侵犯文章版权。

只不过是在道义上,友情上,理应提及我的名字。

③搞知识产权的人就会不侵犯知识产权吗?

我记得有个网站把杨敏锋律师(网名:姑苏慕容)的专利代理人考试培训书的内容复制到自己的网站上,用作专利代理人考试培训真题解析的内容。作为一个号称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提供商,自己的员工有没有抄别人的书,被权利人发现之后,自己算不是侵犯版权,这样的法律判断难道还很难吗?一点都不难啊。

理亏,就赔钱,道歉啊。都是同行,也不会赶尽杀绝的,何必还打官司,顽抗到底,最后有个网络公开的判决书,还要赔钱,名声大大滴受损。我想不通老板是怎么想的,难道真的以为不会输?

以一个知识产权律师的角度理解,网站大概是觉得,我只有把你整本书复制成pdf,放到我的网站上下载,我才是侵犯版权。我仅仅是把你书里面的几道题的解析,复制到我的网站上去了,数量太少,而且答题解析的内容大家都差不多,所以不算侵权。这个……这个……这个……你抄了,还是没抄,你自己真的不知道吗?跟抄多抄少有关系吗?另外,都是同行,抬头不见低头见啊,打官司是很有意思的事吗?

其实双方我都算挺熟的,但我真心觉得,这官司打得不值。

当律师久了,我才发现,有时候直接认输并不丢脸,其实更合适,对自己更有利。

二、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商业方法

这方面的很多内容有不少专利申请,具体看怎么写,是有可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但有些操作,看起来就不是发明客体。

比如,开会的时候如何最优化地给把来宾引导到指定的桌子去,可以服务员带过去,也可以给来宾一个地图,或者带有桌号的号牌,很多方法。
比如,有个著名的相亲八分钟理论,就是一对男女,反正就给每个男女8分钟时间聊天,聊完之后马上换人。
比如,直销或者传销里面,发展下线,具体上下线是按照如何复杂的计算方式给上线做经济贡献,可以设计出极其复杂的算法。
比如,设计会员体系,会员各自交多少钱,买什么样的会员卡会享受什么样的特定优惠与特殊服务,要让会员愿意掏钱,愿意掏更多的钱。

上述各种例子,都是商业方法性质的内容,想申请专利获得授权是有难度的。上面这些东西大多数都不是专利客体,也就是你研究出来之后,别人如果拿到你的方案去抄的话,你就只能让人家抄。

三、比如动物新品种

中国有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但是没有动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全世界都没有动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目前为止。也就是说,你如果偷了几条别人培育出来的奇特品种的猫猫狗狗,自己交配繁殖(不是让你亲自交配,别误解,你上也没用啊),然后卖出去,是没有侵犯任何人的知识产权的。

当然,你没侵犯知识产权,但你犯了盗窃罪,如果猫猫狗狗很贵的话。

四、比如科学发现

专利法第25条明文规定的各种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客体,就不用细讲了。

五、结论

我之所以把这个观点单独写一篇文章,就是因为我当时还幼稚的时候,面对客户提个问题,我帮他解决不了,我会觉得很不好意思,感觉自己不够专业。但是现在我就释然了,因为我清晰地知道,什么是能做到,什么是不能做到的。并非知识产权客体的一些商业问题,就是必须让别人抄作业,无法制止别人抄作业,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

面对这种问题,你的商业护城河并非没有,只是不能靠知识产权作为护城河。这种情况下,你真正的护城河应该是迅速迭代啦,永远低于别人的成本啦,更周到有效的服务啊,或者你爸是李刚啦。但这些护城河,跟我们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没什么关系,请你自己搞定,不是我们知识产权律师的菜。

表面上看起来知识产权没什么用的一些商业问题

我前一篇文章中《从一件专利申请案体会专利代理师的关键作用(点击进入)》,把专利的质量属性定义为三个方面:保护范围、权利稳定性和侵权可视化程度,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第三方面的侵权可视化程度,也关系着知识产权有用还是没用的问题。操作难度太大,成本太高的维权操作,对于很多规模不大的小企业来说,基本做不到,做不到就相当于知识产权没用。

一、更新换代特别快的爆款行业
对于更新换代特别快的行业来说,知识产权虽然存在,但事实上没什么用。比如我之前的文章中说过的,手机壳在24小时之内就能出仿冒品,48小时之内就能发货,72个小时之内能运到全世界。这种产品,你申请外观设计毛用没有。外观设计授权已经算是很快的了,那也要好几个月啊,还没等你专利授权呢,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结束了。
同样道理,淘宝网店的爆款衣服款式也是一样,据说一个店铺一年有两三个爆款就可以吃全年了。这种爆款也是速度的天下,你只能拼在最短的时间内卖的最多,而知识产权保护是几乎啥用都没有的,还没等你外观设计授权,爆款衣服的生命周期已经结束。
但是呢,知识产权不及时与不存在知识产权客体,还是不一样的。前面文章《并非知识产权客体的一些商业问题(点击进入)》,是根本就不存在知识产权。本文的案例则是知识产权可以有,只是用起来没那么快而已。生命周期特别短的产品,其实外观设计专利只要及时授权,还是可能非常有用的。因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可以秋后算账啊,侵权方虽然卖得很快,卖的很多,但只要是在外观设计专利授权之后卖出去的,每一笔销售,事后如果被起诉,也要赔钱的。

二、难举证的专利
工艺方法、大型装备、微观结构发明专利举证难。
这些方面,我在前面的文章《专利保护的四大敌人(点击进入)》写过了,关键是如何破解。
关于工艺方法,一般最好是写专利的时候就使用新产品的制造方法的举证责任倒置,或者在化学性质的配方类的方法里写上特征性杂质的内容,这样就比较容易通过终端产品本身判断工艺方法是否侵权。
大型装备除了证据保全,大概没有太好的办法,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公证处拍照录像获取整体技术方案的方式进行侵权判断,有些法院也是接受的。
微观结构或者特别高精尖的技术,只能做鉴定了。鉴定对于高精尖的技术的侵权判定,几乎是必须的,比如软件代码侵权、技术秘密、化学品、半导体、基因。
鉴定的事情值得单独重点讲一讲。

三、难取证的商标
这两个案例我还没写过,我感觉很有意思。对于专利侵权,由于侵权也比较难,毕竟专利一般都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就算是有技术,制造难度也比较大,而且侵权分析也比较难。所以,专利侵权一般还不会躲躲藏藏。但是商标侵权就不一样了,仿冒名牌产品的利润是非常高的,基本不愁销路,所以有一些人已经是侵权老手,躲藏专家了。

①走鬼式的商标侵权专家
有这么个案例。
品牌方派专人去查找侵权方的制造所在地,总是找不到人。最后竟然发现,这个侵权方已经牛逼到这种程度:他开一辆大货车,里面是组装设备,然后开着车到各个零部件工厂去收零配件,直接在大货车上组装,然后直接开着大货车送给经销商。难怪找不到制造地,人家制造地就是流动的。
我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字!
对于这样的商标侵权高手,我只能感叹,专利侵权还不至于这么丧心病狂吧。
但是,再狡猾的狐狸,也没有能干得过猎人的。无非就是多花点钱,多打几枪呗,侵权怎么可能找不到线索,怎么可能抓不到人,除非权利人不想花钱。

②不做内销、专做外销的专利侵权专家
我还遇到过这样的案例。
权利人也是做外销为主的公司,国内销售不多。外国客户突然发过来一个广告,是国内另一家工厂直接报价给外国客户,外国客户说,你们有专利的呀,怎么对方也能生产,还敢报价给我们呢。
权利人当然马上调查,结果在国内根本找不到任何销售,人家是专门外销的。权利人也不知道是听信了什么幺蛾子律师的建议,竟然在国外的客户下单购买侵权产品,然后再从国外把侵权产品寄回来,再到法院起诉侵权,这就搞笑了。成本很贵不说,这证据链也不行啊,域外证据要公证和认证一起做,这律师连这样的法律素养都没有吗?
这样的案子,有三条路可走,每一条路都比前面这条路好得多。
第一条路是派商业间谍进入工厂取证,然后要求法院证据保全。
第二条路是在国内找个肉鸡,强烈要求购买他们的产品,买了之后作为共同被告,既取证,又能拉管辖,这是最佳方式,只是不一定能成功,要看操作手段。
第三条路是在国外下单,然后走海关查封,侵权产品还没出国就给他扣下来,再起诉。具体操作方式比较复杂,但很有效。

四、没法执行的事情
知识产权法律是个看起来挺高端的法律门类,甚至法律界还有知识产权、证券和涉外业务属于行业高端的说法,简称知证外。我觉得知识产权确实是个高端的法律服务,虽然一件商标代理费只有30元,甚至0元,但真打起来商标官司来,千万的也很多。所以知识产权行业如果真的是巨人互搏的诉讼案件,对于巨人双方来说都不算有难度,有的是钱,请最牛的律师,当然不难。
真正讨厌的案件都是那种,即便是赢了诉讼,但实际上无从执行的案件,才是知识产权诉讼中的疑难问题。简单点说就是,你今天打赢了官司,第二天人家就注销了,然后换个地方继续营业。中国的知识产权诉讼,在大数量上,还是小案子为主,被告很容易跑路,巨人互搏的案件是绝对少数。
这种案子其实也不难,在起诉之前就应该意识到对方是个什么状态。
如果是真的的小作坊,就别指望能赢回诉讼成本,就是为了把对方告倒闭就行了,能赔多少钱本来就不要有什么指望。
如果对方继续侵权,其实并不难对付,再次侵权的时候,只要证明重新营业的公司与原先的侵权方有足够的关联关系,就能以恶意继续侵权,加大判决赔偿,本质上这是个取证问题,是法律实操问题。例如后侵权方的股东或者实控人,就是原先的侵权方的股东或者法人,证据到位就能让他赔偿更多。

五、结论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是让读者正确认识知识产权的实际操作,表面上看起来知识产权没什么用的这些案例,并不是真的没用,而是因为操作难度太大。知识产权真的是一个相对比较高端的商业玩法,一般人玩不了。
觉得知识产权没什么用的企业,不是因为强大而不需要知识产权,是因为弱小而不需要知识产权。觉得知识产权没什么用的企业,就是弱鸡而已。在弱鸡身上能赚什么钱呢?别赚弱鸡的钱。
也有那种强大到不需要知识产权的企业,比如中移动、中石化、国电、工行,但这种本来不需要知识产权的企业,反而申请专利比谁都多,真是浪费钱。有什么企业会脑残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侵犯他们的知识产权吗?
世界上最赚钱的生意,不是黄赌毒也不是军火药品香水,而是垄断。无论是行政垄断还是技术垄断,只要垄断,就是最赚钱的生意。你就算是卖针头线脑这些小东西,只要垄断,利润超过黄赌毒。

什么叫真正的管理呢?

什么叫妄念呢?作家冯唐对妄念有个定义,就是你看到一个东西,你想过你要达到什么目的,但是,你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要得到这个东西需要什么样的代价,经过什么样的阶段,以及要放弃什么,你只是随机地泛起了这个念头。以什么样的时间表、路径图,在什么样的阶段实施,以什么样的取舍标准进行trade off,你从来没想过,那这些东西都叫妄念。

什么叫真正的管理呢?这就得讲点管理学史了。

发现什么是真正的管理,还真是费了很大的工夫。这就要说到德鲁克。德鲁克有一个惊天大发现,很多的管理都是假管理。真正的管理是真正明确谁是管理者的管理。

谁是管理者?这个问题好像不值得问,但是德鲁克以独到的眼光发现,真正的管理者是事,不是人。

听起来有点费解啊,简单的解释就是:在一个公司里,是事在管人,而不是人在管事。我们看到的管理都是人在管事,而不是事在管人。

在一个组织里,行使管理职能的是目标,一个公司之所以陷入管理混乱,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目标在管人。这个时候,管理者(manager)在干什么呢?他们在行使一种职务权力,表现出自己在很努力地管理,不过都是在无意义地忙碌。所以,德鲁克就区别了两个词,一个词叫manager,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管理者。还有一个词叫executive,指执行、实施。

很多人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过去叫总经理,后来叫CEO。CEO是指什么?首席执行官。在欧洲的企业里,仍然会有企业把最大的那个管理者叫总经理,General Manager。在美国由于德鲁克反复地强调,美国的商界都不再用manager,而是用executive来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个管理者。

这可不是咬文嚼字啊,这个executive的意思就是,他是目标的执行者。所谓的管理行为不是他在管理。如果把目标叫天的话,他就是心怀目标的替天行道者。所以,CEO叫首席执行官。除了他之外,公司里还有众多的executives,这些人都叫执行者。一个部门主管,甚至是一个员工,也可以叫做执行者,都是在执行目标。

德鲁克把管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明确的目标,真正在掌管一个公司,驱动着以首席执行官为代表的众多执行者去执行这个目标。第二种就是没有目标,但是有很多manager,也就是监管者、掌控者,下命令的人在实施所谓的管理。这种管理都是假管理。

简单地说,真管理就是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由目标、客体、事情来管理的管理。

【目标驱动】

当然,我们看到一个公司都是人在管理。但实际上,同样都是由人来管理,一个公司的管理完全是由所谓的管理者在驱动的,而另外一个公司是由目标来驱动的,它做什么,怎么做都取决于它的目标。

没有目标或目标很模糊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职务权力的游戏。而格鲁夫把公司里的权力分为两种,一种叫职务性权力,一种叫知识性权力。职务性权力就是谁的官大就听谁的。知识性权力是谁说的合理正确,就听谁的。

什么叫正确呢?就是有利于稳定、持续、快速地推进目标的行为。我们不妨以球赛为例子,来说明什么叫OKR,什么叫目标驱动。

在球赛当中,赢球就是目标,进球就是KR。你进了一个球,那就是一个关键结果。但是,这个关键结果不一定意味着你实现了目标。对方已经进了三个球,你进了一个球,你离目标还很远。你进了两个球,也离目标很远。

进球数本身并不能说明太大的问题,如果对方没有进球,你进了一个球,你就实现了目标。所以,KR是由O来确定的,赢球是O,进球是KR。

但是,O也分为大O和小O,就是大目标和小目标。我们时不时会看到这样的事,一支球队在已经小组出线的时候,要是这场球赢了,将会在下一轮比赛当中遭遇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就会必死无疑,怎么办?这场球还是踢输了好。有时候我们看球赛的时候,会看到这样怪诞的场面,就是双方最后往自己球门里进球,因为他们想输掉这场球以后,避免遭遇那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大O和小O的差别。进球不是目的,甚至赢球不是目的,最终赢球才是目的。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OKR。

最有价值的经验,大概是这么三条。 

1.“目标”和“系统”

亚当斯当年一边工作一边业余画画和写作,这些给他带来的物质回报非常少,大概只相当于工资收入的5%,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当时他女朋友问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亚当斯对此无法回答。

亚当斯现在总结,他做的这个事情,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所谓“目标”,就是你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

而亚当斯所谓的“系统”,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 —— 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

亚当斯的博客写作,就是一个系统。具体哪篇文章能不能获得收入,有多少读者阅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这个系统不断地发展。他写博客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这恰恰是系统的特征。

怎么发展系统呢?亚当斯做了两个方面的事情。第一是要定期写,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第二方面,亚当斯把博客当做一个研发平台,在上面做了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比如他测试了不同类型的话题,看哪个话题受读者欢迎。他还测试自己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写作,比如愤怒的声音、幽默的声音、批评的声音等等,看哪一种声音更受读者欢迎。

时间长了,博客越写越多,亚当斯的写作系统就成长起来了。后来华尔街日报听说了他的博客,就邀请他开个专栏。亚当斯一上手,专栏马上大受欢迎!这是因为此时的亚当斯已经拥有一个成熟的写作系统,他完全知道文章应该怎么写。

亚当斯说,他写博客的时候,只知道这个博客壮大起来就会有各种可能性,但是他完全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他并没有事先规划好到什么时候去华尔街日报开专栏…… 系统有了,一切都自然发生。

2.灵感

如果你的写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你最关心的就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亚当斯要保持高频率的更新,就必须要有大量的想法做后盾。那么他的想法都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是我最想知道的问题,而亚当斯的答案给了我很大启发。

为了获得新想法,亚当斯每天早上起来之后的流程完全固定,连吃的早餐都是每天都完全一样。他这个套路的精髓是先清空大脑,再用新信息灌满大脑。

清空大脑,就是早餐之后就把昨天的一切问题抛到脑后,把整个大脑“腾出来”接收新信息。然后他就打开电脑、看新闻、读文章,了解现在世界都在发生什么,他必须从这些日常的新信息里获得下一幅漫画或者专栏文章的素材和灵感。

现在关键点来了。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你怎么判断哪条信息值得作为素材呢?亚当斯说,你不应该听从大脑的判断,你应该听从身体的判断。可能大脑容易想太多,容易过度拟合,而身体则是自然反应。亚当斯总是观察他自己的身体的反应 —— 是不是不由自主地笑了?肾上腺素激增?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那就说明这个东西一定是个好素材。

如果你的身体对什么信息作出强烈反应,那么别人大概也会关心这个东西。

亚当斯说到这里,费里斯马上补充说,他知道一位编剧,诺瓦克(B.J. Novak),也是使用这个办法。你需要练习才能掌握这个办法,但是肯定管用。 

3.技能

亚当斯说,如果你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你大概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你把自己的某个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这个非常困难,极少人能做到。

第二个选择是,你可以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的水平,这就比较容易。同时拥有两个能排在前25%的技能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而如果你能把这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你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比如亚当斯自己。他不是世界上画画技能最好的,但是他的画画技能能达到前25%的水平。他写笑话的技能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他写笑话的技能也能达到前25%的水平。现在他把这两项技能结合到一起,画“呆伯特漫画”,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太少了。

而亚当斯其实还有第三个技能,那就是他此前坐办公室坐了很多年,他特别懂办公室政治!“办公室政治”恰恰就是呆伯特漫画的主题 —— 这就是三个厉害的技能放在一个人身上产生的化学反应。

所以亚当斯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不管你真正喜欢的领域是什么,你要努力在这个领域练到前25%。然后你还得再加一个领域 —— 当然能加两个更好。如果你不知道该加什么领域,亚当斯建议你练演讲。

亚当斯说,演讲这个东西,只要是个人,愿意苦练,就一定能练好。如果你是个 top 25% 的程序员,你们公司有很多也是 top 25%的程序员,但是你同时还是一个 top 25% 的演讲者 —— 那你天然就是其他那些程序员的领导啊。

费里斯对此评论说,一位创业者和投资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也有类似的建议。年轻人在大学最好能拿到两个不同学科的学位,这两个学科距离越远越好。比如 工程+MBA、法学+MBA,或者 物理学+经济学。

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到,没有节点式的职业规划,没有具体目标,不计回报,长时间地去发展这么一个系统。

请允许我吹一句 —— 我就做到了。当然我的系统没有亚当斯这么厉害,但我的确曾经在很多年里,在写作不能带来什么收入的情况下,花很多时间用自诩的专业作家的精神写博客。我从来没主动给任何媒体投过稿,我从来没向任何名人求推广,我从来没计划过哪年出书、哪年全职写作,我只是把写作当成严肃的业余爱好。

你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一定的条件。你得有个正经工作,还得有家人的支持。比如我妻子就一直都支持,其实有一段时间我整天打游戏她也支持。我的父母倒是问过我为什么要花这个功夫,我就开玩笑说因为我要当思想家 —— 我们都觉得这挺好笑。

当然,首先你得有兴趣,你得能从这个系统本身获得乐趣 —— 可是有兴趣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对某一方面的事情感兴趣,但是要真像亚当斯这样做下来,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发展一个系统,不但需要你做“好玩”的事儿,还需要你做很多“不好玩”的事儿。“兴趣”,是个被高估了的素质。

“气度”,是个被忽略了的素质。不计较得失,心里有一件“大”事,我特别佩服有这样气度的人。

丨由此得到

亚当斯的三条经验:

1
2
3
要发展一个系统,不要在乎小目标的成败;
判断一个灵感值不值,与其听大脑的,不如听身体的;
在两到三个领域,达到前25%的水平。

关于管理,最近的8点感悟

— 1 —

让员工以做老板的心态打工
是管理者的自我麻醉剂
很多管理者喜欢感叹:“不要太在意工资,要多承担责任,才能成事。”
“要以做老板的心态打工,你是在为你自己工作。”
“现在的年轻人啊,普遍吃不了苦,动不动就离职。”
“996是对你好,重要的是成长。”

对于这些老板和管理者的感叹,我只能说:永远不要期望你的员工能“以做老板的心态打工”,除非你真的让他成为“老板”,之一。
有这种觉悟的员工不能在你这里成为“老板”,历练完一定会去别的地方成为老板。
这世界是公平的,只让员工承担更多责任,没有相应多出来利益,“让员工以做老板的心态打工”,是管理者的自我麻醉剂。

管理最后就五个字:责权利对等。责,是结构问题;权,是授权问题;利,是激励问题。

激励的目的,是激发善意,改变行为,工资发给责任,奖金发给超额业绩,股权发给潜力;

你需要了解员工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以为好的东西提供给他。

前两天,有条段子刷了屏:

情怀、愿景、战略、理想、梦想,对于绝大部分员工来说,太过遥远。

负债、生存,却近在咫尺。

给钱,给超出他们预期的钱,让员工创造的价值得到丰厚的回报,才是对员工最大的尊重。

— 2 —

好的管理者
需不断发现盲点,突破思维局限

你必须承认,别人可能知道一些关于你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盲点),就像你知道你有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从未告诉别人(隐私)。

好的管理者,不断了解自己,发现盲点,突破思维局限,开启潜能,并帮助别人了解他们的盲点。

再小的公司,也有江湖。
如果你在乎别人对你评价、喜欢听好话,别人就能利用这一点来影响你,甚至掌控你;

你喜欢听好话,你身边就会围上来一圈说各种甜言蜜语的人。
你离真相就会越来越远。

— 3 —

布置任务是拆解,不是拆分
很多管理者对于下属KPI任务的布置,认识是不到位的。
给下属布置任务是拆解,不是拆分。
什么是拆分?
比如一个大区的KPI是1000万销售目标,10个城市经理每人领走100万的销售任务。
城市经理,可能会再给自己下面10个一线销售每人10万的销售任务。
为了以防万一,还可能会给下面暗中加码。
上面是1000万的销售任务,最后下面合起来是1100万。然后彼此博弈,讨价还价。这可能是大部分公司的现状。

那什么是拆解?
1000万的销售业绩是结果,我们要试着还原出做到1000万前面的动作,拆解KPI。
比如说做到1000万,每个客户的客单价是多少,拆解计算出要成交多少名客户。
根据历史转化率,想要有那么多成交用户,又拆解出需要拜访多少客户。
想要找到这么多客户,再拆解出可以去哪些渠道找到他们……
一步一步拆解成动作,让下级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标,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4 —

好的管理者,是“造钟人”

为什么说满分OKR,是一件坏事?
什么是OKR?O,就是Objective,目标;KR,就是Key Results,关键结果。
OKR,是最早的Intel使用,后来在Google火起来的目标管理方法。
简单来说,OKR就是年初你结合公司、老板,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定好O,以及与之对应的KR。然后咔咔咔干一年。
年底,用KR来评估这个O做到了没有。
你看,有了O之后,你的心中装的就不是今天我有没有在老板面前展示自己了。
因为那个没用。你心中装的,开始是那个O了。
有一本书叫《基业常青》。里面讲过“报时者”和“造钟人”的区别。

下属来问,老板老板几点了。你说3:30。
又有下属来问,老板老板几点了。你说4:15。
你一直在报时,在帮助下属做决策。
那么多人,天天问你几点了,问你怎么办,你最终会累死;
你会非常辛苦,还容易出错。
为什么,因为墙上没有一只钟。
你就是大家的钟,你的决策就是大家的目标。

好的管理者,是“造钟人”。
造钟人造的,是一只基于目标的管理的“钟”。
我现在应该做什么?看看墙上的目标。
我现在有没有落后于进度?看看墙上的目标。
我年底能不能获得奖励?看看墙上的目标。
这样的管理者,才是优秀的管理者。

—5 —

低位的安全感
中位的公平感和高位的目标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当你在做管理的时候,越低层的员工越在乎的是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就是感觉没办法保护自己。
比如感觉自己的岗位不稳,有被裁掉的风险。
中位的员工可能已经不用担心安全感的问题了。
这个工作不想做了,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工作;根本不会去考虑生存下去的问题,所以中位的人更在乎是公平感。
他们更在乎:凭什么是给他这样的待遇,而我没有?那高位的员工呢?高位的员工更在乎目标感。
什么是目标感?就是这件事儿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所以,管理者在面对不同级别的员工的时候,要照顾到的情绪和感觉是不一样的。

作为管理者,低位员工,你要给安全感;中位员工,你要给公平感;而高位员工,你要给目标感。

—6—

员工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
一定要激励相容

激励相容,是指私利与公利的一致。
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你越自私,公司就越赚钱,这种制度,就是“激励相容”的制度。
如果不相容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员工会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为了产品更好卖,用极低甚至亏本的价格把东西卖出去。
举个例子:你买了几本书,今天到货了。
送书的快递员告诉你:“下次买书尽量多下单,每单少买些。”
你很不解。
快递说:“我们是按件计费,这样一大箱子才挣1块5。不太合算”。
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没有用制度统一起来,就会导致员工为了个人利益,说服客户损害公司利益。

—7—

不要凡事都亲力亲为
我在微软刚从技术转管理的时候,什么都不放心。
后来悟到,一直这样的话,你永远都只能做一个人的事,并且别人闲死,你累死。
衡量一个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你做出了多少业绩,因为像项羽这样的人,一个人就能够横扫千军,很厉害。
但问题是衡量你的最主要的标准,是看你培养出来了一个什么样的队伍,你带出了多少能够带兵打仗的人,这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指标。

所以你要记住,不要凡事都要亲力亲为,要给员工一定的试错空间,并且培养他成长。
管理,就是一群人共同去完成一件,任何个人都无法完成的使命。
每个人都不完美,他绚烂夺目时,你要看到他的阴影。
他阴霾遮盖时,你也要看到他的光亮。

—8—

成大事者,不委屈
为什么很多人下班后,总喜欢在车里呆一会儿?
车里是一个很安全的空间,是一个陌生人无法闯入的天地。
车里会让你短暂的逃避,逃避工作的繁重,逃避家庭的琐碎,逃避生活的委屈。
在白天,你有很多身份,你属于任何人。
却唯独不属于你。
只有夜幕降临,在车里停留的片刻,你才感觉到,这一刻你是属于自己的。
下车之后,又要故作坚强。
因为,下车后的世界,周围都是要依靠你的人,却没有你可以依靠的人。

1
2
3
4
5
作为一名管理者, 在管理过程中,你一定还会遇到一些挫折,感受到下属不配合、领导指责等等。
如果你认为你的方法得当,那我建议你,就把这些“委屈”统统咽下去吧,不要在下属面前生气,不要在领导面前不满。
你能扛多大的责任,承受多大的委屈,你就能带多大的团队,做多大的事情。
别忘了,你的身边,还有需要依靠你的人。
成大事者,不委屈。

How

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

  1. 认知的低效率很可能是由于我们只知道进行初级输入,而没有建立一套不断完善和细化的加工和搜索体系,以至于输入进来以后就消失了,或者我们所得到的和我们所输入的东西之间反差特别大。
  2. 认知要尽可能地缩小这个反差。而缩小这个反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一个加工体系和搜索体系。
  3. 当你做到这一点,在一个场景出现的时候就会快速准确地调用已有的认知——这绝对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存储在不同框架里的认知之间会形成一种隐秘的连接和化合作用,这个过程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
  4. 所谓“灵感”就是大量好像孤立、不关联的东西在瞬间的聚合。而能够形成这种聚合的前提是,它已经进入并存储在你的大脑当中。如果不放在特定体系,它就会消失。
  5. 随着存储量越来越大,存储、加工以及搜索的体系越来越发达,头脑会变成一个快速的智能反应工具,这是我们认知升级绕不开的路径。

Experience

Asset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an intangible asset.

什么叫做无形资产减值,如何理解商标权减值

广西南方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公布了《关于2010年度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减值相关事项的公告》,公告中出现了“减值测试”,“折现率”,“净资产收益率”,“必要报酬率”,“资产回报率”,“净现金流量”,“非经常性损益”等等概念,作为知识产权从业者,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定位好和切实做好知识产权工作。

请问大家,到底什么叫做“无形资产减值”,如何理解商标权也减值?南方集团的这一披露,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对我们知识产权工作有何启示?

公告地址:http://xinpi.stcn.com/finalpage/2011-09/29/PDF60016023.shtml

讲明白什么是知识产权

文/中细软知识产权 刘键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知识产权四个字。时常感觉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又觉得有些遥远;明白那是怎样一回事,但又说不出它具体是什么。

什么是知识产权?法律概念中,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享有的财产权利,这样的答案或许有些难以理解。

王老吉与加多宝大战、南北稻香村商标之争、非诚勿扰商标侵权;

华为与三星专利大战、三星告苹果专利侵权、百度搜狗专利纠纷;

某网络小说涉嫌抄袭、某软件未经允许盗播、擅自使用他人出版物……

我们经常看到关于商标纠纷、技术争端、版权归属的新闻,这些都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但知识产权又不仅限于此。

简单来说,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外观设计、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日常生活中,一个书包、一件衣服、一瓶饮料、一张图片,其中都隐藏着许多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细节,知识产权可以说一直在我们身边。其主要包括商标、专利、版权等内容,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明显具有价值而需要法律认可的权利。

为什么买东西先要看品牌?

买手机要看华为小米、买电脑要看苹果微软、买鞋要看阿迪耐克、买空调找格力电器、注册商标找中细软。

为什么买东西我们总会先看品牌?

这是因为商标和品牌有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

商标是法律概念上的商品名称,品牌是市场概念中的商品名称。商标代表着品牌,也是企业形象的集中表现,能够将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同其他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区别开来的标志,美誉度高的品牌产品与服务自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商标法》规定,商品商标、服务商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可在中国申请注册,取得商标专用权。

2017年苹果连续第7年位居榜首,品牌价值达1700亿美元。Google紧随其后排名第二,价值1018亿美元,微软(870亿美元)、Facebook(735亿美元)、可口可乐(564亿美元)。好的品牌已然成为潜在消费需求的重要选择,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商品有价,商标无价”,商标品牌本身就代表着市场的竞争力。企业努力打造品牌才能让商标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占据客户的消费心理,扩大市场实现经济目的。

花很多钱做专利有用吗?

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3293件、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1699件、联想(北京)有限公司1454件、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273件。

为什么华为、中兴、格力这些企业大佬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毫无疑问以上就是原因,专利代表技术,技术水平决定竞争力。最近的中兴被禁事件,再一次证明了核心技术才是国家企业的根本力量。

我们用的手机、电脑、空调等等科技产品,都包含了无数的专利技术。专利是指国家授予发明创造的申请人在一定时期内独占、实施和处分其发明创造的权利。按照分类,专利可以分为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还具有诸多属性,如排他性是指在专利授权的时间保护期限内,别人不能够进行使用和销售等行为。地域性指专利在不同国家申请则只在这个申请的国家有效,其他国家则无效。专利都有固定保护期限,我国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是10年。

专利技术在市场竞争中的,大小企业也都在不断的积累专利实力,增加企业的专利储备。作为企业获取垄断优势的重要手段,凭借专利的排他性,企业可以利用专利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当然,企业在不断积累专利数量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专利的质量。

版权就是我的原创我作主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小到一张自拍照片、大到视频短片都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人拥有不被剥夺的人身权利和进一步的财产权利。

2017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付费市场规模为218亿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2355亿元;网络音乐市场规模达175亿元;网络新闻资讯市场规模达305亿元;数字阅读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元,这些都与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有关,版权创造的经济价值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在我们熟知的网络小说领域,催生出一批批的小说富豪作家。不仅其作品获得很高的收入,根据作品改编成的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其他形式的作品,都需要经过授权并收取不菲的版权费。

在我国,著作权中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造成果。著作权是天然诞生的,保护期为50年。但如果发生纠纷时,需要证明“作品是你的”!

我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知识产权,它们是通向现实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

自主知识产权已然成为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决定了企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时技术、品牌、商业秘密等无形财产的巨大作用。当然,如何让这些无形资产逐步增值,有赖于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

专利虽重要,跟风须谨慎——评国光电器股票事件

国光电器受到传闻影响,外界称其“特斯拉概念”的锂电子材料一项专利已获得授权,股价飙升(连续四天累计涨幅超20%);在国光电器在否认已获该锂电池专利后,该公司股票仍遭热炒。

可参见下述链接:惊人发现:国光电器拥有锂镍钴铝(LiNiCoAlO2)生产专利;特斯拉概念促国光电器涨超20% 否认取得锂电池专利仍涨,国光电器否认取得锂电池专利 下午复牌

专利问题与证券市场联系起来并引发强烈关注,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但相较于之前的苏州恒久、贵州百灵、恒华伟业等等事件,这次的国光电器事件,引发出我们更多的思考。

第一,这一事件进一步凸显了专利问题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价值。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解决未来能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拉动内需消费等方面都具有战略性的积极作用。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多年来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中,特斯拉的横空出世,给了相关汽车厂商、电池厂商,以及消费者(特别是有环保情结的高端消费者)极大的信心甚至无限的憧憬。特斯拉Model S采用了7000多枚锂电池,该电池不同于之前的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镍钴锰酸锂电池,它是新一代“镍钴铝”电池,而该电池的供应商和专利持有者,是日本的松下公司。人们认为,松下掌握了该电池的技术和专利权,所以才有幸成为特斯拉的战略合作者;那么当传出国光电器申请了镍钴铝电池专利的消息时,人们敏感的神经被牵动,甚至有了国光能否成为松下第二(成为特斯拉供应商)的兴奋猜想。这一逻辑,充分体现了专利这一无形资产,在企业、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已经被很多人所认可或注意,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值得高兴的——虽然有如下第二点。

第二,这一事件里也折射出很多人对于专利问题及其与产业发展的联系问题上的认识盲区和片面性,值得注意。一是,专利制度是一项复杂的法律游戏规则,需要了解清楚再下结论。一件发明创造是否能成为“专利”,一般要经过撰写专利文件、提交专利申请、初审通过、专利申请被公开、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审查与答辩、驳回通知或授权通知、缴费与颁证、年费维护,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专利成其为专利。在专利申请被公开、进入实审阶段,人们就开始欢呼,没想到这个还太早,这个只是一个未来潜在的权利,能否坐实还需要经过审查阶段的专利性(新颖性、创造性等)考量。二是,专利对于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发展的影响或积极作用,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夸大这一影响或作用。比如对于一项专利,我们至少需要问,它是不是某产品或技术领域的基础性专利?它处在产业链的哪个位置?它是产品(物质、配方)专利还是方法(工艺)专利?该专利本身的创造性高度和法律稳定性如何?该专利被回避设计的可能性?竞争对手在之前或之后拥有哪些相互钳制或影响的专利?有哪些其他专利(技术)可以提供替代解决方案的?等等。对于国光的该镍钴铝电池专利(假定它能够授权)而言,在此之前,日本的松下、住友、丰田、昭和电工、日本电池、汤浅等,都拥有了相关专利(包括在日、美、欧以及中国等),并且很多是物质专利,而国光的只是一个工艺专利,专利的新颖性、被回避的可能性等暂且不论,从专利的地位来讲,国光的专利的实施,恐怕还要受制于某些日本企业的专利。另外,很多专利也只是实验室小试的成果,专利技术能否商品化、产业化,还要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三,在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方面,从上市企业、监管部门到知识产权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国光电器在发生股票涨停事件之后,发布公告澄清了媒体的不实报道,并且清楚的解释了“专利申请只是公开,还需要实审,有被驳回的可能”、“需要各种试验、检验、评估后才能投产,前景不确定”这两层意思,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那么在事件发生之前,在专利申请公开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光电器是否应该将这一变动如上述般清楚的披露呢?这里,恐怕不排除的一种可能性就是,某些相关人故意向媒体放风(以模糊的措辞),以影响股票市场并从中渔利;完事之后,再发布公告否认媒体的所谓不实宣传。为了避免笔者的怀疑成为事实,避免同样的事件再次甚至频繁发生,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应该作出何种举措呢?比如在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具体细则中,对此应该做何种规定呢? 对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地方知识产权局等主管部门、各行业协会组织等,是否应进一步加强(特别针对证券市场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对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关于专利、知识产权基本知识的宣传培训,新闻主管部门、各媒体,是否应将对知识产权、证券市场等相关宣传问题,纳入到贯穿落实“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工作细则中去?

国光电器事件,一方面对于引起人们对专利、专利对于企业行业发展的重要价值的重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厘清某些基本问题、传播普及专利基础知识、教育广大投资者、引起监管部门和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的注意和行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希望能以该事件为契机,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的运作(特别是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机制),同时提升知识产权在人们的认识中特别是在企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 INTANGIBLE ASSET FINANCE 101 –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FORMAL & INFORMAL IP

Reference

  1. 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公布!
  2. 2020年知识产权指导案例裁判文书合辑及知识产权法律Insight课程目录
  3. IPR工作探秘集锦11讲,限时免费看
  4. 《2020年度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指数报告》发布
  5. 《我不是药神》中的那些药事
  6. 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助力——深圳将实施最严知识产权保护